国学经典 许衡与心灵主宰论(3)
许衡故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读后感
许衡故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读后感《许衡故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读后感》一、引言在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古代科学家——许衡。
他曾经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其中,许衡故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尤为经典。
这个故事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感慨良多。
二、故事内容回顾据史书记载,许衡年轻时曾有一次在市场上看到一位卖梨的老者,他的行为让许衡深受感动。
那位老者在市场上卖梨,虽然梨已经卖光了,但他依然摘下梨树上最后的一枚梨,放在摊子上,并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许衡从老者的行为中领悟到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三、个人理解与感悟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处在何种环境或境遇,都不能丧失对世界的热爱和责任感。
正如那位老者一样,即使梨虽无主,他的心却有主,依然秉持着诚实和责任的态度。
这种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无论是对待工作、生活还是社会。
四、深度探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衡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了社会责任。
然而,正是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思考到,责任和担当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付诸实践。
五、总结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我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像那位卖梨的老者一样,心中有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结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我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怀有一颗爱心、一份责任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以上是我对《许衡故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个人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共同传承和践行这种担当和责任的精神。
七、深入剖析许衡故事中的老者所展现的品质和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让心有个主宰,人生方才安稳
让心有个主宰,人生方才安稳一、心为主宰,情为意识,人需要让心有一个主宰,从而使自己的意识不会随事物左右摇摆。
人生最糟糕的状态就是情绪随着外界的事物所波动,由事物引起自己的贪嗔痴心,从而坠入由情绪主宰的深渊之中。
生活的智者皆懂得在纷乱忙碌的生活之中存一颗淡泊宁静之心,寄寓灵魂,而庸众者因为心无主宰,所以轻易的随浮沉而动,因此身心劳累。
诸葛武侯说:“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静”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大胸襟,不因事物纷扰,扰乱自己心智,在任何情况下皆能使心之本体岿然不动,这便是做人的至上功夫。
苏轼是宋代名士,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的思想智慧也兼容了儒释道三家关于生命哲理的诠释,而在苏轼身上,自然也有许多与佛学有关的事情。
苏轼有一个朋友叫佛印禅师,两个人相交甚好,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有天,苏轼写了一首五言诗,说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完之后,他觉得这首诗写得不错,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想分享给佛印禅师,一起品鉴,共同欣赏一下,因为苏轼觉得那么好的一首诗如果不找人分享太可惜了,就好像吃糖没有剥糖纸一样索然无味,可毕竟那个时候也没有朋友圈之类的东西可以分享,便让小书童坐船到江对岸,将诗送到佛印手中。
王阳明:让心有个主宰,人生方才安稳当书童将这篇诗稿交给佛印禅师之后,佛印禅师看了微微一笑,就在诗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去。
书童回来之后,苏轼满怀欣喜地把这个信封打开,苏轼看了信,先是一惊然后一怒,原来佛印禅师在诗的后面写了两个字:狗屁。
苏轼既生气又不解,索性搁下手里的事情和小书童过江找禅师理论。
其实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就像自己发个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新衣服时,没想到遇到一个杠精,偏说自己衣服难看,怎么会不生气呢?就这样,苏轼便乘船去找佛印,谁知道苏轼船刚靠岸,就看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了,苏轼生气的对他说:“你我两人相交甚好,为什么这般侮辱我呢?”封印禅师笑盈盈地说:“此话怎讲,怎么说是侮辱你呢?”苏轼便说:“你为什么写这两个字给我?”佛印说:“你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把你吹过来了呢?”苏轼顿然明白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回答。
【最新】《从许衡“我心有主”说开去》阅读附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从许衡“我心有主”说开去》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18分)从许衡“我心有主”说开去①近读《史记.许衡传》一书,有一些关于人生理想的感悟。
该书载,许衡与众人外出,天热口渴,见道旁有梨树,大家竞相摘吃,只有许衡强忍口渴,不为所动。
有人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
许衡却不为所动,正色答道:梨无主,我心有主。
于是,他始终没有吃梨。
②好一个“我心有主”!许衡秉持洁身自爱、决不盲从妄动之操守,实在可敬。
③从个人修身养性的角度而言,“我心有主”之“主”,不仅是一种应当固守的理念、一种情操、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更是一种自觉遵循的原则、法度、戒律,是一种赋予独特秉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许衡之言,思许衡之行,仰其高尚,汗颜不已。
在当今社会思潮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我辈亦应犹如先贤许衡那样确保“我心有主”,从而因有气节、坚贞、坦荡、无邪这样方正的人格而引为自豪,且安身立命。
④色彩斑斓的动感世界对人们有着极大的诱惑,使得有些人过分地投入,以至于经常忘掉了自己。
纷繁多变的尘世,常有恶俗的侵蚀、浊流的冲击,惟“我心有主”方能拒绝一切野心邪念,使心境空明澄澈,保持一种难得的心态平衡,以纯真的品性走入尘世的生活,不茫然、不困惑、不彷徨,好自为之,既能够抗得住假恶丑,且懂得弘扬真善美。
⑤于是,我进而从另一面又想到,倘若我心无“主”,在现实生活中恐难远离迷途陷阱,往往会昏昏然不能自拔;为赶那形形色色的时髦而疲于奔命,甚至放浪形骸,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乱了乾坤,或为纸醉金迷而心志颓废,或为物欲横流而魂不守舍。
每每因心中无“主”而贪欲无度,因贪欲无度而常虑贪之不足,因纵欲而常疯癫痴狂,因贪欲得逞又常恐东窗事发而忧虑惧怕……正义的斩腐之剑凌厉出鞘,谁个腐败分子不惊慌失措,落个可悲下场?然而,悔已晚矣。
4.1第一节 许衡心性有别的思想
第一节许衡心性有别的思想 >一、心具众理应万事许衡哲学之心论主要是继承了朱熹的思想,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区别,然其基本倾向仍不同于陆九渊心学。
(一)心应万事以心为认知主体,心具有思虑与反映事物及事物之理的功能和属性,这是许衡对心作出的基本规定。
他说:“心是人之神明,人之一心虽不过方寸,然其本体至虚至灵,莫不有个自然知识。
”“人之一心,……应万事的是大用。
”认为人心虚灵,心中具有知识,能够认识与反映事物。
许衡把心应万事喻为以镜照物。
指出:“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
”认为心对外物的认识与反映,犹如明镜止水,其反映功能具有客观性,不受干扰。
许衡哲学的心,不仅具有认识与反映事物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思虑的属性。
他说:“人心虚灵,无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当精于可思虑处。
”认为人心有思,以此与槁木死灰不同,并强调要精于思虑,发挥主体思维的能动作用。
这是对孟子“心之官则思”思想的继承。
许衡并认识到“思虑尤无形”,把无形的思维与有形的认识对象区别开,即意识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主体所认识与反映的对象则是有形的万物,概括出心之思虑不同于有形客体的特点。
许衡还指出,心不仅认识万物,而且还认识理,理须通过心的思维才能得到。
他说:“心常思则义理出,力常运则百事可作。
”指出通过用心思索,才能得到义理。
可见其心与理并不是一回事,其区别在于心能思,而理由心之思虑得到。
(二)心具众理许衡哲学的心,不仅应万事,而且具众理。
指出心“能具众理”。
所谓具,指具有、存有,心具众理,指理存在于人心,心具备有理。
许衡心具众理的思想与“心即理”,把心、理等同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其心与理的关系的要点是,二者既有区别,不能相混为一;又有联系,相互贯通。
其心理的区别在于:人心有知,是认知主体,能够认识理;而理则无知,是宇宙本体,被心所认识。
在许衡的哲学体系里,心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
他曾说:“盖子帝降衷,人得之以为心,心形虽小,中间蕴藏天地万物之理,所谓性也,所谓明德也,虚灵明觉,神妙不测,与天地一般,故圣人说天地人为三才。
葛荣晋:心灵主宰论
葛荣晋:心灵主宰论一、从许衡的故事说起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学者称之为鲁斋先生。
许衡祖籍怀州河內(今焦作市中站区),他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通过对许衡义利观的现代诠释,可以从他身上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从而为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许衡一生恪守儒家的“义以为上”的义利观。
“义以为上”是孔子为世人提出的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义”呢?古人多以“宜”释义,如《礼记·中庸》篇云:“义者,宜也。
”汉代贾谊云:“行充其宜谓之义。
”(《新书·道术》)扬雄云:“事得其宜之谓义。
”(《法言·重黎》)《白虎通·情性》篇亦云:“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
”皆认为事得其宜即为义,当人遇事时能够作出正确判断,采取适宜、恰当行为,就是“义”。
什么是“利”呢?泛指物质利益,利又分为“公利”与“私利”。
当义与利相对而言,义泛指道义,即人所需要的道德价值。
义与利是用以标志道德价值与物质利益的一对哲学范畴。
儒家所谓“义利之辨”,是指人在立身行事时,究竟是以道义为行为准则还是以私利为指导思想。
在道德价值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孔子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质”即原质,犹本原,根本也。
君子立身行事应以道义为根本。
孔子又指出:“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这里的“上”即是崇高、尊重之义。
“义以为上”是指在处理物质利益与道义价值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应从道义出发,以道义为指导。
不管是“义以为质”或“义以为上”,都是孔子为君子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原则。
据《元史·许衡传》记载:金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许)衡夜思昼诵,身体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一作文素材·自律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一作文素材·自律篇今天我们要走进“世心无主,我心有主”的一代理学家、教育家许衡,看他如何在纷杂的世间保持本色;我们要走进因”辫子“被大家争论不休的王国维先生,看他如何在动荡年间不改清高自持的精神风貌;我们还要走进一位为女儿高价购买情商课的母亲,和她一同思考当代青少年的情商养成。
1、许衡事例:据《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
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他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
唯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它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为官之后,许衡见官场污浊,时时扼腕叹息。
友人劝他道:“时下世心无主。
"许衡答:“世心无主,我心有主。
"遂辞官。
许衡曾留下一方惊堂木,坚硬沉实,击案铮铮有余音。
这方警世之木,乃梨木雕成。
我们可以按以下维度来记忆上述事例:什么人:许衡是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什么事:某日许衡外出,途中口渴,虽然路边就有梨树,行人也纷纷摘梨解渴,但许衡不为所动。
路人笑他迂腐,直言世道混乱,有何不可。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却有主。
他曾因官场黑暗而叹息,友人劝他说:世心无主。
许衡说:世心无主,我心有主,随后毅然辞官。
什么点:自律之人不因环境改变而堕落,许衡便是如此。
核心主题词:自律适用主题词:慎独、正直2、王国维事例: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是大家争论不休的。
清华园里有两个特殊的人,人们一看到他们的背影,就知道是谁,一个是王国维,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
偶尔,王国维先生的夫人也会嘀咕他:"人家的辨子全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他的回答很值得玩味,他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当时,不少人被北大的学生剪了辫子,王国维先生也常出入北大,却安然无恙。
大概是因为他有着不怒而威的外貌,学生们认识他的也不少,大部分又都是仰幕他、爱戴他的。
由于他的辫子,有人将他与当时的遗者们相提并论。
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或晚节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坚持是一种美,它造就成功。
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
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
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绝不会轻易地开启。
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
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不会一直平坦,也不会一直坑洼不平,重要的是你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它去实现它,决不因为一次次的失败而放弃自己原来所追求的目标。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_400字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_400字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
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
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
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分析:心灵需要自我维护。
纯洁的心灵是智者所追求的,心灵有了污点,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话题:”心灵的维护”追求完美人生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
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
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
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
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
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小学生必读)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论许衡诗中的治世之心
论许衡诗中的治世之心作者:安明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安明宏(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元代大儒许衡一生致力于政治和教育事业,并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他的诗也不可小觑,通过他的诗可见其救世济民、匡扶朝政的治世之心。
本文从他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肯定、忧国忧民的悯农诗以及他别具一格的隐逸诗三方面,论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民解忧的那份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
关键词:治世之心;正统地位;忧国忧民;隐逸之思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30-02鲁斋先生许衡,字仲平,是元朝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文学、哲学、医学、历法、思想、教育、政治、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不凡的建树,可以说在我国元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儒和学术大师。
其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并不像大多数经历朝代更替的文人那样,对前朝充满了念念不忘之情,甚至发誓终身不得仕元,而是运用自身文史兼备的知识结构为元朝统治出谋划策。
他的亲身经历、悯农思想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民生疾苦,因此他忧国忧民;同时许衡也有遁入山林的归隐的愿望,然而却是建立在对社会做出贡献、功成名就之后再去实现。
众所周知,许衡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位文学家,因此诗歌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表达与抒发治世之心的方式之一。
一、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肯定无论是哪一朝代更替,都会存在前朝遗民;而无论哪一朝代的遗民,都多多少少对前朝充满留恋之情或是对所处朝代产生憎恶之感,例如杨宏道、段成己等人均是入元不仕,优游以终。
但由金入元的许衡却是个特例,他生于金朝、长于金朝、受教育于金朝,却在元朝开展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成为元王朝的重臣,且在他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肯定。
少数民族统治自古以来便不被人们所认可,认为他们绝非正统,而是外族的入侵。
许衡理学心性论探析
许衡理学心性论探析
许衡理学心性论是许衡在《大学》中提出的一种心性论,把心性放在统一的位置,说明一切学问都是从心性而出,以心性为根据,以心性为基础,而心性又是以理学为基础的。
许衡认为,心性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一切学问的根据。
他认为,心性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一切学问的根据。
他认为,心性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一切学问的根据,而理学是最基本的学问,是心性的基础,是心性的指导。
许衡认为,心性是智慧的源泉,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是行为的出发点,是人们追求真理的起点。
他认为,心性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而理学是最基本的学问,是心性的基础,是心性的指导。
因此,许衡的心性论把心性放在统一的位置,说明一切学问都是从心性而出,以心性为根据,以心性为基础,而心性又是以理学为基础的。
他强调,理学是心性的基础,心性是理学的指导,理学和心性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理的追求。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含五篇)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含五篇)第一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高考作文经典素材: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
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
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分析:心灵需要自我维护。
纯洁的心灵是智者所追求的,心灵有了污点,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话题:“心灵的维护”“追求完美人生”第二篇:高考作文:我心有主“我心有主”作文指导题意理解1.理解“主”之含义:这里的“主”不仅仅是表面性的某种“主张”、“见解”,更应是由此而挖掘出的支撑起这种主张或见解的“东西”(给心灵做主的“东西”)。
这种“东西”便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准则,信仰、追求……2.把握“主”之内容:该话题内容贴近人的精神生活实际,所及属于人的“立身行事”范畴。
人靠什么行走于世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难以回避。
许衡一句“我心有主”,道出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困境之下不妄为,诱惑面前不妄取。
因此,凡是涉及人生处世的信仰、原则、标准等均属“主”之范畴。
3.界定“主”之性质:这里的“主”应是令人敬佩的、值得肯定与倡导(积极意义上)的,若理解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清静无为,消极避世”(消极意义上)等,虽也称“我心有主”,但因理解角度的“反方向”而难成佳作。
4.认识“心有主”:坚守处世信仰,遵守为人原则,恪守精神追求……意识决定行动,心中有了“主”,关键之时才可能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理解到该层面,才便于写得准确而深刻。
●例文我心有主,我屹立河北武邑中学李文静古人有言:举头三尺有神明。
不管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听到这句话,多少都有点儿敬畏感吧?古人奉神为“主”,而我们的神便是自己心灵的“主”,它令我们保持自己的操行,践行自己的思想,守护着高贵的灵魂。
许衡文言文翻译_原文
原文:吾生也浮沉,命也悠扬。
吾志在山水之间,而得仕于朝,历仕四朝,历官七品。
虽身居显位,而心无欲,不逐名利于世,不谋权势于朝。
吾之志,惟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吾尝思,天下之治乱,皆由人心。
人心善,则天下治;人心恶,则天下乱。
是以,为政者,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吾虽无他长,独喜读书,以求真知。
吾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则志凝神聚;眼到,则观物辨理;口到,则言辞流利。
三者缺一不可,方能读好书。
吾尝游历四方,见民生疾苦,感慨万千。
夫民生疾苦,皆由政之不善。
政之不善,由官之贪腐。
是以,为政者,必先廉,然后才能为民。
吾尝谓,为官者,当如水之清澈,如镜之明亮。
水清则无鱼,镜明则无尘。
为官者,当以清廉为本,以公正为魂。
吾尝论学问,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放心者,即心之所向,志之所趋。
心不放,则志不坚;志不坚,则学无成。
是以,为学之人,必先修身,然后求道。
修身之道,在于正心,正心之道,在于诚。
诚者,天地之经,万物之本。
吾尝谓,为人之道,在于诚信,在于仁爱。
吾尝论时政,谓时政之弊,在于人浮于事。
人浮于事,则官不廉,政不清。
是以,为政者,必先简政,然后才能为民。
吾尝谓,为政者,当如农之耕种,如工之制造。
农之耕种,必先选种;工之制造,必先选材。
为政者,当选贤与能,以治国家。
吾尝论道德,谓道德之要,在于仁义。
仁义者,道德之本。
吾尝谓,为人者,当以仁为本,以义为用。
仁者,爱也;义者,宜也。
爱民如子,宜事如亲。
是以,为政者,必先爱人,然后才能治国。
吾生也浮沉,命也悠扬。
吾虽无他长,独喜读书,以求真知。
吾虽历仕四朝,历官七品,而心无欲,不逐名利于世,不谋权势于朝。
吾之志,惟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翻译:我的一生起伏不定,命运悠长。
我的志向在山水之间,却得以在朝廷任职,历经四朝,官至七品。
虽然身居显要之位,但内心无欲,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不在朝廷中谋求权势。
我的志向,只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心有主”的定力不可缺
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现实中,不少领导
诱惑面前看定力,身无定力难自律。一个人能否
干部之所以陷入“围猎”的陷阱,就在于缺乏“心有主” 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
的定力。很多案例表明,党员干部如果胸无信念、脚 自己。社会礼俗、规章制度、监督约束,可以限制约束
没根基、定力缺失,手中权力就极易成为谋取私利的 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但是其内心真正的意念,只有自
工具。党员干部“心中有魂”,映照的是初心使命,彰 己知道,在面对自己心中的念头时可以说掩无可掩、
显的是本色底色。只有从思想上固本培元,自觉淬炼 逃无可逃。
党性觉悟,增强抗腐定力,才能在私底下、无人时、细
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实践证明,
微处,不断胜寸心、炼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 只要将“勤廉者平安一世,贪婪者自毁一生”的警训
腐定力,才能保持廉洁操守,彰显清风正气。
主”的人,既不会盲从于世俗而苟活,也不会屈从于诱
“心有主”是魂,魂固方能志坚。自强必先强心,防 惑而堕落。许衡不摘梨,关键在于从我做起,守住自
腐必先铸魂。路旁之梨,许衡不取,谓“我心有主”。虽 己的心。如若心态摆不正,任凭“心中贼”为祸作乱,
然心中有魂,却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 轻则损及身心健康,重则背离初心贪腐败身。
湘 江 时 评
“心有主”的定力不可缺
宛江平
《元史》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元世祖忽必烈年 能“识得破”,更能“忍得过”。
间,曾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的许衡,于盛夏某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心有主”是为政者应恪守
日携友赶路,时值烈日当头,诸友都去道旁摘梨吃,唯 的本分与底线,古今同理。这种正气,是富贵不能淫、
“吾心有主”才会“心有长城”
“吾心有主”才会“心有长城”宋元之交有个著名学者叫许衡。
他一生主持国学,兴办学校,以儒家六艺为国学内容教化百姓,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
他认为心与理“一以贯之”,可以“宰万物,统万事”。
主张“存养”使“气服于理”。
其学说对程朱理学的传播和世风淳正有一定的影响。
许衡以儒学教化百姓时,不仅努力传播“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而且用自身言行为世人树立表率。
《元史》中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个故事。
宋元之交,世道混乱。
一次许衡外出,天热口渴,焦躁难耐,路边正好有棵梨树硕果飘香,口渴难忍之下许多路人都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他:“何不摘个来吃?”许衡摇头答日:“不是吾树,岂能摘梨?”那人笑其迂腐,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吾心有主!”“吾心有主”一语极妙,它充分表现出许衡严格的自律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由许衡的“吾心有主”联想到时下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纷纭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生活,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面对路边硕果累累的香梨,不仅要坚守“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准则,而且还要确保“吾心有主”不为其所动。
只要做到这一点,才会使自己“心有长城”,在人生之路上不会栽跟头。
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步步深入,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美味等形形色色的诱惑,都能做到心有主见,严以自律,“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坚持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酒绿灯红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身不歪,表现出“吾心有主”、“心有长城”的凛然正气。
然而,仍有少数人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眼热心羡,六神无主,望着豪华宴席流口水,看到金钱美女心发痒,以致鬼使神差地干出许多错事、坏事乃至违纪违法的事情来,玷污了自己的人格,毁坏了自己的形象,甚至走上不归路。
古人云:“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吾心有主”也好,“心有长城”也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许衡,梨树无主,吾心有主-德育名人小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许衡,梨树无主,吾心有主-德育名人小故事
许衡.梨树无主,吾心有主-德育名人小故事
元朝初年,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许衡,品行高洁。
他小的时候,正是蒙古灭金、灭宋的战乱年代。
一个炎热的暑天,许衡和一些人逃难经过河南的河阳县,一路上没水喝,嗓子直冒烟。
突然发现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树,上面硕果累累,同伴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吃。
唯独许衡一人端坐-德育名人小故事 树下看书,象不知道有梨一样。
有个伺伴劝他说:"这梨刚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么不摘个来吃?"许衡答道:"这梨树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随便摘人家的东西。
"同伴说,"现在兵荒马乱,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这树是没有主人的。
不用担心,快吃吧!"许衡说道;"梨树无主,我的心有主。
"结果,他一梨子也没吃。
【读书故事】许衡读书重践行
【读书故事】许衡读书重践行
许衡读书重践行
【原文】
(衡)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家见《疏》义(1),因请寓宿(2),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3),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4)。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5)。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6)?”
(选自《元史·许衡传》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
(1)疏义:古书注解的一种。
(2)寓:寄居,居住。
宿:住宿,过夜。
(3)身体:亲身体验。
(4)揆:揣测,估量。
(5)危坐:端坐。
(6)独:难道,表反问语气。
【译文】
(许衡)年龄稍长,喜爱学习如饥似渴,可是生逢乱世,并且家贫没有藏书,许衡曾经从一位占卜者家中见到《尚书》的注解,就请求留宿他家,亲手抄录而归。
后来逃乱到了徂徕山,才得到王辅嗣的《易经》解说。
当时正值战乱,许衡白天诵读夜间思索,亲自体验并努力实践自己的所学,一言一行必先考虑符合准则再行动,他曾于盛暑时路过河阳,非常焦渴,道边有梨树,众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神态自若地坐于树下。
有人问他,许衡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拿取,这是不应该的。
”那人说:“世道混乱,这些梨是无主的。
”
许衡说:“梨是无主,我的心难道也无主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许衡与心灵主宰论(3)
人在物质生活充分满足之后,按照“不仕不义”原则,追求权力也是合乎人情的。
但是,如果做官只是为了自己的“富贵”二字,不择手段地贪污腐败,势必会成为人民的罪人。
在性发育成熟后,人追求性爱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
诚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但是,对于这个“大欲”,既不能禁之,亦不能纵之。
如果让它无限膨胀,势必会造成*爱的变态。
在当今社会中,除了集体嫖娼,观看脱衣舞,集体情妇,“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租妻”、“换妻”等丑行外,近年在西方“性解放”思潮影响下,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尚不成熟,过早地纵情声色,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既损害身体发育,又容易走向犯罪。
日本一些女中学生以“卖身”享受人生;马来西亚一些青少年搞“集体性游戏”,令人哗然。
中国青少年性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大学生的“短、频、快”的婚恋观念和行为,乃至堕胎、卖淫,更是令人担忧。
官员之情妇(包括个人情妇和公共情妇),商人之二奶,平民之嫖娼,色情网站和淫秽书刊的泛滥,以及由此而引发
的犯罪行为和离婚案件等,不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警戒吗?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戒色”之说,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求美名、厌恶恶名,也是人性的内在要求。
但是,通过种种羞恶的手法,骗取虚名,则是一种可鄙的行径。
许衡临终时,对他人说:“我平生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
死后慎勿请谥,立碑必不可也,但书‘许某之墓’四字,使子孙识其处,足矣。
”(《考岁略》)同许衡“戒虚名”的遗嘱相比,现今社会的各种“作秀”之风,令人厌恶。
为官要做实事不要“作秀”。
但是,有些为官者为了给自己树政绩,捞“虚名”,大搞所谓“形象工程”。
在城市里,大搞什么“大广场”、“大高楼”、“大马路”;在公路旁,大搞什么“农民别墅群”、“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养牛场”等,都是专供上级领导和参观者看的。
除此,还有什么主观编造的“数字秀”,不切实际的“口号秀”,夸大其辞的“报告秀”以及虚假夸大的“政绩秀”,等等。
这些“作秀”之风,不但劳民伤财,而且败坏党的“求真务实”形象。
其实,百姓心中都有一杆公正的秤,是“做秀”还是“做事”大家一清二楚。
奉劝这些“做秀”者:还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戒虚名”,干实事,真正做到“我心有主”,恪守道德情操,排除一切外来诱惑,真正成为“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干部。
许衡在著名的《时务五事》一文中提出的“不惑浮言(美言)”之说,对于今天为官者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所谓“不惑浮言(美言)”,即领导在官场行事应力求做到不为“浮言(美言)”所迷惑,以防被奸邪之人所欺和失去民心。
“不惑浮言(美言)”主要有两层涵义:(一)严防奸邪小人“以柔言卑辞”欺君。
许衡指出:“为人上者,多乐舒肆;为人臣者,多事容悦。
容悦本为私也,私心惑则不畏人矣。
舒肆本为欲也,欲心炽则不畏天矣。
以不畏天之心与不畏人之心,感合无间,则其所务者皆快心事矣。
快心则口欲言而言,身欲动而动。
”又指出:“人君处位崇高,日受容悦,大抵乐闻人之过,而不乐闻己之过;务快己之心,而不务快人之心。
”面对“为人君者不喜闻过”、只“乐闻人之过”的心理状态,贤能之臣“以公为心,以爱为心,不为利回,不为势屈”,往往“欲匡而正,扶而安之”,故君臣之间“其势难合”。
相反,“奸邪之人,其为心险,其用术巧。
惟险也,故千态万状而人莫能知(如以柔言卑辞,诱人入于过失,然后发之之类);惟巧也,故千蹊万径而人莫能御(如势在近习,则谄近习者;势在宫闱,则谄宫闱之类)。
人君不察,以谀为恭,以讦为公,以欺为可信,以佞为可近。
喜怒爱恶,
人主固不能无,然有可者,有不可者,而奸邪之人,一於迎合,窃其势以立己之威,济其欲以结主之爱,爱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议,近亲不敢言。
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此前人所谓城狐也,所谓社鼠也”。
所以,防君见欺,一是莫若“不惑浮言”,即不为身边奸邪之人的惑言、谗言和恶言所惑;二是“去邪任贤”,善纳诤言,做到闻过则喜。
(二)欲得民心,少发“美言”。
许衡认为,“人君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
知践言之难,则其出言不容不慎矣”。
既然言易行难,而轻言往往造成失言,故人君应“慎言”,做到“一事之来,一言之发,必求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
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偏于喜,不激于怒,虚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方可无私公正。
如果违背孔子的“慎言”之教,“人君即位之始,多发美言,诏告天下,天下悦之,冀有其实。
既而实不能副,遂怨心生焉。
一类同等,无大相远人,君特以己之私好独厚一人,则其不厚者,已有疾之之意。
况厚其有罪,而薄其有功,岂得不怒於心耶”?如果因“多发美言”而为“失望不平”所累,“以求天下之心,则其难得也”。
总之,只有不为“浮言”所惑,方可得天下之心,“致治之功,庶几可成也”。
现今社会,不少世俗小人也多以“忽悠”之言欺骗善良的民众。
所谓“忽悠”,
实质上就是一种欺人的“美言”。
在这里,一定要牢记老子的两句至理名言:一是“轻诺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二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意谓诚信之言,出于真心,多尚质朴,故不美;华美之言多尚伪饰,以悦世,故不信。
信言因朴真而少言,美言因伪饰而多言。
漂亮话说得越多,又无法一一兑现,就会使自己成为口惠而实不至的伪君子,陷入“美言不信”的怪圈。
综上所述,许衡所谓“吾心有主”,就是要求在“五鬼”的诱惑面前,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两道防线。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美名(浮言)、美言等形形色色的诱惑,都能做到严以自律,“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坚持功名利禄心不动,酒绿灯红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身不歪,表现出“吾心有主”、“心有长城”的一身凛然正气。
首先,“我心有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坚定性。
不管“五鬼”采取硬的手法还是软的伎俩,不管是在众目睽睽监督之下还是独处静室之中,都能坚持做人的道德准则,始终如一,毫不动摇。
正如郑板桥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如果身如野渡孤舟随波逐流,心似三秋枯叶随风飘荡,“人家拿
我也拿”、“不捞白不捞”、“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过把瘾就死”,整日“跟着感觉走”,那么贪欲必将其葬送。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别人怎么捞,要眼不红,心不动,手不伸,努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其次,勿以恶小而为之。
清代理学家张伯行指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分一文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贪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腐化堕落分子都是从贪小利而逐步累积的结果。
反腐倡廉一定要从小节自律开始,于细微处把好自己的人生关。
再次,“我心有主”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人生境界。
只有以“修身”为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使自己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古人云:“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正如树木一样,只要不内朽、不生虫,任何风浪都吹不倒它的。
“胜己者胜天下”,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只有真正做到“我心有主”,人生才有快乐可言。
快乐,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心态。
放下一切,就是快乐。
古时候,有一位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去各地寻找快乐,也未能找到真正快乐。
有一天,他看见一位农夫,就说:“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富翁,家有数
不尽的财宝,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
但是,我却找不到真正的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农夫对他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
”富翁顿悟,认识到:自己整日背负金银财宝,又怕人抢劫,又怕人暗害,忧心忡忡,哪有快乐可言?于是富翁将这些金银财宝救济穷人,大行善事,在“乐善好施”中尝到了人生的真正快乐。
还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教徒,来到佛祖前,运用神通,两手持花瓶,向佛祖献花。
佛说:“放下。
”婆罗门放下左手。
佛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放下右手。
佛再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不解其意。
佛说:“我并非叫你放下花瓶,而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放下这些,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可见,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善于适度地放下财富、权势、功名、美色和美言,放下工作压力和挑战,放下执着与偏见,放下痛苦与恩怨,放下惊喜和恐惧,放下无限膨胀的贪得无厌之心,放下自己永远不能实现的盲目人生追求,才能在微笑中度过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