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自我”与“他者”——以《日用家当》为例

合集下载

_外婆的日用家当_中女性人物的象征意义_胡忠青

_外婆的日用家当_中女性人物的象征意义_胡忠青

一艾丽丝・沃克,美国妇女文学和黑人文学的最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子午线》,《寻找我们母亲的家园》,《爱与困惑的交织:黑人妇女的故事》等。

其重要的作品是《紫色》,该小说获美国图书界三项大奖———普利策文学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奖。

二《日用家当》中主要有三女性。

一是小说的叙述者母亲,母亲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吃苦耐劳却有一定的头脑;二是大女儿迪伊,她漂亮、聪敏,受过大学教育;三是小女儿麦姬,她丑陋笨拙、性格懦弱、自卑内向。

两个姐妹在外表、性格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天壤之别并形成鲜明对照。

故事围绕着几件日用家当展开。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沃克使用了象征、对比、隐喻和明喻等修辞手法,揭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现象,生动准确地反映了黑人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不同态度。

所谓“象征”,是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暗示某种不确定的、抽象的意义。

这本来是文学写作中的一种修辞技巧。

象征主义者把它普遍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去,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具有原则性质的创作方法。

象征主义者试图通过一种由含混的隐喻来描述结构复杂的联想,传达独特的个人感受。

它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用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示看不见的事物"二是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联想性和相关性。

象征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导读者加深对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

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赋予三位女性不同的象征意义,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美国黑人应该用发自肺腑的真诚来接受和继承非洲文化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

(一)迪伊———黑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的象征。

20世纪初,新黑人文化运动诞生。

新黑人文化运动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有利形势,以复兴黑人民间文化遗产、表现种族自我、反对种族歧视和振兴美国黑人文化为主要内容,在保持黑人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为宗旨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种背景下,60年代黑人文化民族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迪伊:被动的矛盾体——《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后殖民解读

迪伊:被动的矛盾体——《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后殖民解读

迪伊:被动的矛盾体——《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后殖民解读许佳媛;原一川;李昌银【摘要】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形象地刻画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

迪伊从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在她心里的内化使她厌恶甚至看不起黑人文化。

因此,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她渐渐脱离了传统的黑人家庭。

然而,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激励她去重拾象征黑人文化的百衲被,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白人文化在她心里潜移默化的内化使她走上了精神的不归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盲目追寻也暗示了她的尴尬处境。

%Alice Walker describes Dee as a black girl who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 in her heart.Dee accepted white culture when she was young.The internalization of white culture leads her hatred and contempt to black cultur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n her heart makes her far away from her family.However,African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encourages her to come back home to pursue the symbol of traditional black culture.She wanted to take the quilt away,but was refused by her mother.She goes too far away from her root because of the deep-rooted influence of white culture.The blind pursuit of black culture implies her embarrassment.【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外婆的日用家当》;迪伊;后殖民;矛盾;内化【作者】许佳媛;原一川;李昌银【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艾丽丝·沃克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小说家和诗人。

试论个人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下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归属问题——以《

试论个人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下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归属问题——以《
孙在 主要 冒险活 动 结 束 以后 凑 凑 合 合地 办理 了


对 待 家人 的 态度
鲁滨 逊 和毕 斯 沃 斯 先 生 对 家人 和 亲 人 都 是

件 不算 亏本 的事 而 已” ④
种 很 随意 的态 度 。对 家人 的漫不 关 心 , 从 而也
鲁滨逊的把他 的仆人视 为私 有财产。佐 立
属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鲁滨逊看来 , 父母之 言不足信 , 安乐之家
作者简介 : 宋丽( 1 9 8 9 一
代文学 。
) . 女, 山东潍坊人 . 西北大学文学 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 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为魏 晋南j E 朝隋唐 五

57 ・

个以 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式的人物 , 他的关
下的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却有着共 同的孤独
感, 因此本文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试着探讨个人 主
义 与后殖 民主义 思 潮下 的 文 学 作 品 中的 归 属 问
题。

来描述“ 我马 马虎虎地结 了婚 , 生 了三个孩 子, 两个儿子 , 一个女儿 , 可是不久我 的妻子便去世
了” 。如此简单 的陈列事实 。 似 乎跟感情 没有 任何关 系。黄梅也认 为 “ 结婚 似乎 不过是鲁 滨
立 的空间 , 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身份 的认 同。 他无法控制 自己的家庭 , 权力都被剥夺 。他独立 的性格与这个家族格格不人。他进人大宅之后 的孤独感就更加强烈 。他 害怕孤独 , 所 以时常会
看书 , 他 的书 随 时都 会伴 随 着他 , 包括文学、 哲 学 和宗 教学 。阅读 一 方 面是 为 了 逃 避 现 实 生 活 中 的孤 独 , 一方 面 也是 要在 书 中 觅得 一 清 闲安静 之

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结束后,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在文学领域,后殖民主义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和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伤害和不公。

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殖民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批判。

例如,尼尔·加曼的小说《半夜鸟歌》通过描写一个被殖民地国家的家庭故事,展现了殖民主义对个人和家庭的摧残和破坏。

这种反思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殖民主义的残酷和不公,也引发了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和反思。

二、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后殖民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恢复和弘扬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

这种重建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文化认同的重新建构。

例如,奈保尔·辛格·迪利的小说《白虎》通过讲述一个印度农民的故事,展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重建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这些文化。

三、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后殖民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挑战殖民主义时期的权力结构和体系。

这种重新定义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批判,更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重构。

例如,阿迪希·巴尔加瓦的小说《白色象牙塔》通过描写一个印度大学校园的故事,展现了知识分子对权力的追求和挑战。

这种重新定义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权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和反思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总之,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和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

这种体现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殖民主义的残酷和不公,也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同时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和反思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一、“他者”的历史演进“:他者”的地位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哲学、宗教、伦理、心理学探讨的问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不同的代名词贯穿于西方思想界。

古典主义时期,“自我”与“他者”的探讨聚焦于“一”与“他者”,“存有”与“非存有”的辩证关系。

柏拉图把现象界众多差异性的“他者”要素还原成“一”的共相,从而找到了“他者”的栖息家园,即理念。

巴门尼德认为现象世界之外存有着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存有。

存有是事物的本质,即只能被思想把握的整体的“一”;而“非存有”则是现象界中个别的事物本身,个别事物通过感官可以感知。

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最终任务是认识变化现象界中不变的存有。

希腊形而上的思维模式最终把“他者”与“非存有”置于“一”与“存有”的逻各斯之下,从而被视为形而上和逻各斯理性的敌人。

中世纪,上帝这位“他者”塑造着主体意识,万物都本于他、归向他。

作为真理本身的上帝话语为世界万物立了疆界,万物被上帝命名,人类主体被上帝所言说。

主体被上帝这位“他者”创造、审判,主体意识完全泯灭,从而被纳入上帝“他者”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矛盾的新称谓。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界是人类认识和征服的客体。

客体自然是一个持续被认识、解密而人化的过程,自然作为“他者”被人类中心意识所奴化,被人类无情地开发、践踏、蹂躏。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论证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看上去奴隶主可以强迫奴隶去劳作,但奴隶可以借助劳动改变世界,认识自我,从而具有革命的能力。

奴隶主因为无法参与劳动而改变世界,从而剥夺了实现自我的权利。

为了克服“自我”与“他者”这对矛盾,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理论,但其理论仍以“意向性”为中心,借助同感和移情来克服主体意识本身。

胡塞尔最终还是把他人经验作为自我的纯粹意识现象,无疑忽略了他人,他人从而被主体意识边缘化、同一化。

最新-后殖民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有关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反思 精品

最新-后殖民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有关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反思 精品

后殖民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有关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反思后殖民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有关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反思徐雪涛摘要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

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关键词后殖民;权力话语;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12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4-0544201911-0040-04中国的独特文明几千年来一直按照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着。

然而近150年来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进程在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中被突然打断,中国的社会历史,从此被迫纳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轨道,并按西方的方式被书写着。

与传统文化相连的中国自我的文化身份也随之沉人历史的地表之下。

构建中国的文化身份,降解文化身份阐释的焦虑,扭转被人书写的命运,发出自己的声音,才不至于被全球化实际上是美国化的浪潮所埋葬。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在建构自我文化身份的时候,时带会陷入一个似乎难以逃脱的悖论——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必然会被西方的话语牵引,被西方的强势文化书写而转向传统又会发现传统已支离破碎却和现代性隔膜太深。

有感于当今铺天盖地的与世界接轨和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所表现的中国文化身份的两难处境,笔者想发表一点自己的感言。

谈到文化身份的建构,我们首先必须厘清以下几个问题解构西方再现中国文化身份中的权力话语、解构霸权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试图建构一个新的霸权?后殖民批评家们批判西方话语遮蔽东方文化身份表达的论述是否为中国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蓝本?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自我文化身份的问题?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笔者将在下面三个部分谈到这样一些问题。

后殖民批评与民族主义潜流以中国形象为例

后殖民批评与民族主义潜流以中国形象为例

后殖民批评与民族主义潜流--以中国形象为例内容摘要:中国形象的异文化表述已经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课题。

本文从西方哲学中的真理观转型入手,以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为个案解剖,对后殖民批评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民族主义潜流,作了积极认真的探索。

真理观的转型在西方形成知识领域权力结构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西方古典哲学建立在实体论的基础上,相应的古典真理观,其实质即在于真理的客观符合论,认为真理乃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知识体系。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指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是客观的和普遍存在着的(1)。

这种观点在现代西方特别是以波普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那里仍然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波普尔本人就反复强调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注意理论知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这才是真理性之所在(2)。

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多数流派,不管它们有多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在于是寻找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信知识的公正、客观和普遍性,并以此作为自己探求知识的最高境界。

十九世纪以来,这种情况逐渐有了改变,西方哲学逐渐向意义论哲学转移和过渡。

不是和实体观念相联系的客观事实,而是和主体的解释相关联的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结构更多地唤起了人们的关注。

马克思在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一重要命题,认为意识形态乃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从阶级分析的视角,较早地揭示了知识领域的权利控制所造成的扭曲现象。

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列宁以俄罗斯思想领域为个案研究,对这些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文化学说",认为在每一个社会都不存在统一的民族文化,而是按照阶级社会中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权力关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再次肯定了两种文化地位的不均衡性。

迪伊:被动的矛盾体——《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后殖民解读

迪伊:被动的矛盾体——《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后殖民解读

关键词:外婆的 日用家当》 迪伊 ; 《 ; 后殖民; 矛盾; 化 内 中图分 类 号 :164 10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1(0 20 —0 7 0 17— 04 2 1 )10 3—4
艾丽丝 ・ 沃克是著名 的美 国黑人小 说家和诗 苦地挣扎于两种文化之间。 这里作者将分析文章 中 人。 她写了一 系列关 于种族和性别 的作 品。 的短 迪伊的尴尬处境 , 她 她是两种文化的夹缝 中人。
进 的 白人 文 化 教育 , 因此 , 她潜 意 识 里 有 一 种 优 越 此同时 , 她热心而盲 目地追求 白人时尚。 从她母 亲
感, 尤其是在她身心遭受重大打击 的妹妹面前更是 的 回忆 中看 出 : 迪伊小 时候痛恨那老房子 , 也憎恨 [ 1 迪伊 对 烧 毁 颐指气使 。 事实上 , 这种优越感正是来 自她 内心对 那被 子 。I 母 亲 看 透 了迪 伊 的 心 理 , 白人文化的景仰和接受。 因此她与黑人甚至是她 的 的房 子没有 一 丝惋惜 , 而是 在 内心里拍 手称 快 。 迪伊 却异常地冷 家人是不同的 , 她和家人有一 种莫名 的疏离感 。 一 妹妹麦琪在 大火 中痛苦地挣扎 , 方面 , 的心灵受到 了西方文化的侵蚀 , 她 这种文化 漠 , 没有丝毫 的怜悯之心 。 迪伊去上大学时, 母亲曾 经建 议 她 带 上 祖母 缝制 的百 衲 被 ,但 她 毅然 拒绝 内化不可避免地使她渐渐背离家人 。 另一方面 , 她 又想成为象征黑人文化遗产的百衲被的继承人 , 这 了 。 些 言 谈举 止 深 深 地 伤 害 了母 亲 。 不 喜 欢那 这 她 因 与 表 明她并 没 有完 全 向西 方 文化 屈服 。 说 结尾 处迪 被 子 , 为 她 是黑 人 文 化 的 象征 , 她 要 接 触 的 主 小 伊 默默的离开更反映 了她心底的挫败感 以及 自我 流 白人文 化格 格 不入 。 完 全从 白人 的角 度看 待 和 她 白人 的标准 即是她的标准。 反省 。 由于 白人文化在她心 中的内化 , 她在两种文 评价 自己种族 的文化 , 化 之间艰难地 进行着 自己身份 的建 构 。 她深 陷困 她失去了她 自己的根 ,这对她来说是一种 冒险, 更

从《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

从《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
一究 的一个重要概念 。黑人文化身 份认 同的 困 惑 是 美 国 文学 与 文化 中 的一 个 特 殊 现 象 ,它 表 现 了 生 活在 以 盎 格 鲁 — — 萨克逊白人 种族 占主导地位 的美 国社会 中黑人对 自身文化 身份认 同的迷 惘 。因此 ,它不仅 是一种生理特征 的认 同,而且具有深刻 的社会 和文化 内涵。黑人 文化身份认 同的困惑不 仅导致 了美 国黑人 个人人性 的压抑 、 心理扭曲和畸变 ,而且在一定程 度上成 为美 国社会 内部美 国白人与黑人 社会 、文化冲突的重要 根源。黑人对 于 自 身文化身份 的困惑 、怀疑和追 求成为研 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艾丽 丝 ・ 沃 克是 美国黑人女性 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她的短 篇小 说 《1 3 用 家 当》 说 的是在 一个黑 人家庭中 ,受过西方自人教育的大儿女回家看 望母 亲和妹妹 ,由于受 自 身性格 、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影响 ,三人对待祖母 留下的两条手工制作 的 百纳被的态度不同 ,而引起争执的故事 ,这 三位 角色分别是 :黑人母 亲 ( M a m a ) ,大女儿迪依 ( D e e )和小女儿麦琪 ( M a g g i e ) 。
要 :《 外婆的 日用家 当》作 为艾 丽丝 ・ 沃克的经典短篇 小说 ,已有相 ' 3丰富的分析和解读 , - 但 大多数评 论都从 文中的隐喻 、象征 、
女性人物形 象、文化 冲突、妇女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黑人女性 文化 身份反社会 身份 的寻求方 面写的却不 多。 因此本 文试 图以 《日用 家当》 为基础 ,从 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及 社会 身份认 同角度 出发 ,对 文中的三位 黑人女性进行重新解读 ,从 而给 出一个相 对全面的研 究结 果,即面对白人及其 文化 ,黑人女性 自己如何更好地认 同自己文化和社会 身份 ! 关键词 :《日用家当》 ;美 国黑人文化;艾丽丝 ・ 沃克;身份认 同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理论,旨在分析和解释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人民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后殖民视角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揭示其中蕴含的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后殖民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后在英语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殖民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制度,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它强调被殖民地的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受到了殖民者的压迫和改变,并试图通过批判性思考来重建这些被压迫的身份。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

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中的应用,旨在揭示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人民的影响,并探讨他们如何应对和反抗这种压迫。

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案例一:《千禧年三部曲》《千禧年三部曲》是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的系列小说,以后殖民视角审视了瑞典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小说中的主人公米卡尔·布隆奎斯特是一名记者,他揭露了瑞典政府和商界的腐败和不公正行为。

通过描写布隆奎斯特与少数族裔人士之间的互动,小说展现了种族歧视对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后殖民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瑞典社会中存在的种族问题,并思考如何消除这些不平等。

案例二:《帝国的边缘》《帝国的边缘》是印度作家阿米特·查特吉的小说,通过后殖民视角审视了英属印度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小说以印度的独立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印度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生活和抗争。

后殖民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印度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并思考如何重建自己的文化和国家。

结论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考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人民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作者:张慧杰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6期摘要:华裔作家伍绮诗在其处女作《无声告白》中描述了美国俄亥俄州米德伍德小镇上特殊的一家人——李家:华裔父亲、白人母亲、身材矮小又有些怯懦的儿子、拥有蓝颜色双眸的大女儿和总是被忽略的小女儿。

一家五口人不仅无法融入各自所在的社区和学校,就连在家中也是充斥着各种“无声”的矛盾。

本文即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一一探究书中的“他者”形象,指出书中不仅有被排斥在主流白人社会之外的种族“他者”,还有饱受性别歧视的女性“他者”和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话语权可以发声的无声“他者”。

关键词:《无声告白》;后殖民主义;他者《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当代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成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书且夺得2014年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伍绮诗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征服欧美文坛的又一位华裔女作家。

小说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德伍德小镇上一个特殊家庭中发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个在那个年代还很少见的混血家庭,华裔父亲詹姆斯·李娶了白人母亲玛丽琳,并且生了三个混血后代:儿子内斯、大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

故事以大女儿莉迪亚陈尸湖中开始,一路倒叙、插叙,逐渐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看似表面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的家庭。

随着莉迪亚的死因浮出水面,伍绮诗也向读者展示了这个特殊的混血家庭的悲哀和无奈:每个人由于发色、肤色、性别等各种原因最终都成了不同于周围人的“他者”。

本文即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逐一剖析文本中这些“他者”形象。

一、渴望融入的种族“他者”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家赛义德在其代表作《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

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

”(1)在这种思维下,西方人,尤其是西方白人,是拥有社会主体性的“自我”,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则都是被视为异己的种族“他者”。

从《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文化的传习精神

从《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文化的传习精神

从《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文化的传习精神作者:李昂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3期摘要:本文讨论美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当中所反映的美国黑人家庭文化观,亲情观,承袭观,以及由此来分析美国黑人文化的传习精神。

关键词:文化传承黑人意识文化观亲情观承袭观作为新一代南方作家的代表,沃克极其关注少数族裔和女性问题。

沃克将自己的目光和笔触集中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种族歧视及性别歧视这种严肃的话题,创作出语言朴实但却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沃克出生于佐治亚州一户佃农家里,生活贫寒,童年时右眼失明,对她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大学时对成为作家产生强烈愿望。

民权运动以及朗斯顿·休斯等著名黑人作家对她的觉醒意识及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她写作的主题大多是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并探讨黑人女性的自我认同意识,宣扬在爱中获得拯救。

沃克是一位为黑人,为女人写作的作家。

代表作《紫色》为她赢得了普利策奖,这是第一个美国非裔女作家获此奖项,同时该书也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日用当家》一文中的约翰逊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麦琪羞怯自卑懦弱,身有伤痕,与她生活在一起。

小女儿迪时尚且独立精明,出外读书。

一次带着男友回来,却声称改了名字,以摆脱旧日传统束缚。

她与姐姐的性格及穿着形成强烈反差。

吃饭时迪看中叔叔做的搅乳器,饭后又向妈妈所要祖母留下的亲手缝制的被子。

而这两条被子妈妈已经答应给麦琪做嫁妆。

虽然麦琪做出让步,约翰逊太太却坚定观点,自小女儿迪手中抢过被子,还给麦琪。

迪气愤而去,妈妈与麦琪恢复安静平和。

约翰逊太太是身体粗大强壮的黑人。

可以做只有男人才有力气或胆量做的事。

她守着自己的家,守着自己继承的传统与文化的根,是那样的执着。

尽管也曾幻想在电视节目中与迪拥抱,讲述对方是自己的骄傲,但在现实生活中,当姐妹二人产生分歧时她仍会毫不犹豫地站在麦琪一边,这说明内心深处她希望迪能与麦琪一样与她和睦相处,希望迪对她充满尊敬与感激,能够与她融洽地生活。

儿童文学中的“他者”与作为“他者”的儿童——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儿童文学中的“他者”与作为“他者”的儿童——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儿童文学中的“他者”与作为“他者”的儿童——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儿童文学中的“他者”与作为“他者”的儿童——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引言: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注重了对文化多元性与平等意识的呈现。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文学中如何描绘“他者”(the Other)以及儿童作为一个“他者”的角色刻画。

本文将以后殖民主义批评为理论框架,探讨当代西方儿童文学中的“他者”形象描绘,以及揭示作为“他者”的儿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他者”的描绘与后殖民主义批评在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野下,我们可以理解“他者”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角色,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用以代表非西方的文化或群体。

这些形象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其他化的核心。

二、当代西方儿童文学中的“他者”的描绘1.文化多元性的呈现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在描绘“他者”时,旨在展示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

这些形象涵盖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儿童。

通过这样的呈现,儿童可以了解并接受其他文化。

2.倡导平等与包容许多当代西方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他者”来传递平等与包容的价值观。

这些文学作品强调了所有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论其所属文化背景。

儿童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到大家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性别、种族、宗教等差异。

三、作为“他者”的儿童的挑战和机遇1.身份建构与认同挑战作为“他者”的儿童面临着身份建构和认同的挑战。

由于他们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可能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困惑和外部认同的质疑。

儿童文学作品在描绘这些儿童时,应该关注他们的身份建构过程,为他们提供正面的认同模式。

2.文化交流与跨文化理解机遇作为“他者”的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有着更好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机遇。

他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风俗习惯,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与理解。

结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中的“他者”形象描绘以及作为“他者”的儿童形象展示了文学作品在塑造文化多元性与倡导平等与包容上的重要作用。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日常用品》中三位美国非裔女性的自我迷失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日常用品》中三位美国非裔女性的自我迷失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2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3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汉称谓语的翻译4 理想男人随社会变化:从劳里到盖茨比5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6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7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8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9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0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11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12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4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15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6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17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8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19 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20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21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22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23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24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25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26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初探27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28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30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31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32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33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3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35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36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37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38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39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谈品牌翻译40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41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42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43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44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历程4546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8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49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50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51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52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53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54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55 《魔戒》中的生态元素56 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分析57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58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59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60 霍桑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以《红字》,《拉帕西尼的女儿》为例61 解读《觉醒》中的个人主义62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63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64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65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66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67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68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69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70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71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72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73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74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75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76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77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78 美国电影中的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79 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80 从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2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83 对比分析《喜福会》中母女美国梦和母女冲突的原因及表现84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85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86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87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88 从功能对等看《丰乳肥臀》中习语翻译89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90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9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92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93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94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95 语境策略在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96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97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98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99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100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0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2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103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104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05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106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7 六种颜色词语的英汉互译探索10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9 美国总统面面观110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111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对比112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13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14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115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116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117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118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119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120 评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恐怖美121 《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122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2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124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125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126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127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128 自然与自由之子--新女性戴茜米勒129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130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131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132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13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34 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135 从合作原则视角析《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对话的文学效果136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137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138139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40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141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英语广告双关14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3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144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145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146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147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148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149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150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151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152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53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154 《天使与魔鬼》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分析155 论《莎乐美》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分别所代表的的社会阶层1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7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158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159 乔治·奥威尔《》中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分析160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161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162 女权主义及其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163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164 论英语广告语中的双关应用及翻译165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166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167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168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69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170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171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72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173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74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75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176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177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178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179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180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181 钱钟书翻译研究182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83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184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185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86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87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188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189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190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191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92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193 浅析《简爱》中的女性意识194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195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196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197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198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199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200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日本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日据后期在台日本作家长篇小说析论

日本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日据后期在台日本作家长篇小说析论

日本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日据后期在台日本作家长篇小说析论【内容提要】西川满的《台湾纵贯铁道》、滨田隼雄的《南方移民村》和庄司总一的《陈夫人》被视为日据末期在台日人作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纵贯铁》宣扬北白川宫率军征服台的“功绩”,史载台湾军民的殊死抵抗被写成“土匪”式骚扰,而日军的屠城式大规模烧杀行径则被淡化或合理化。

《移民村》宣扬日本人的毅力、信念、真诚品行和科学精神,赋予日本对台湾的“移民”以正当性。

《陈夫人》具有人性的深度开掘和对台湾庶民生活细节的细腻描写,甚至写出了现代性、本土性和殖民性的复杂纠葛,但仍带有殖民文学的明显印痕: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以及宣扬日本人带给台湾“现代化”的理念。

它们不同程度地都是日本对台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

【摘要题】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关键词】日据时期台湾/西川满/滨田隼雄/庄司总一/殖民文学【正文】1941年5月,西川满的理论导师岛田谨二在《文艺台湾》上发表《台湾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试图借助法国殖民者在中南半岛的殖民文学的发展状况等,为所谓“外地文学”勾勒一般性图景。

他将殖民地统治划分为三个时期,亦即1、“军事的征服、未开地的探险时代”;2、“采究调查的组织化时代”;3、“物情平稳,移住民开始思图作物心两方面的开发,也就是所谓的‘纯文学’产生的时代”。

他认为,“首先军事上,政治上的征服就会有战记和纪行等文献,但文化普及而物质、精神双方面的开拓一进行,才会出现imagination的文学”;而从外地居住者怀有的心理必然性来说,“其文学的大主题可分为:外地人的乡愁,描写其土地特殊的景观以及土着人外地人的生活解释三种”,并认为这些要称为exotisme文学最为正确。

虽然岛田也认识到:“从来的exotisme文学是土俗的外表风俗描写为主,显出易沉溺于众多旁观者所眺望的外在兴趣,而真正把握住居住于其地之人之心理特性的作品极为稀少”,因而提出将“exotisme和心理的现实主义浑融为一体”,以达成真正的对“此地的生活的文艺解释”的作品,但受限于作者的殖民者身份和立场,这种文学实在难以产生。

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主奴关系的哲学反思

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主奴关系的哲学反思

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主奴关系的哲学反思
高文惠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8)001
【摘要】库切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主奴关系的哲学反思,在南非文化语境下,这种反思主要指向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库切通过细致地展示殖民者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复制和对他者进行想象的过程,通过剖析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单向透视角度对他者主体性的变形和殖民者的自我与他者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揭示出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双方的特征都是出自权力的操作和话语的建构,矛头直指殖民话语背后的哲学基础.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高文惠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相关文献】
1.论黑格尔自我意识确定过程中的主奴辩证关系 [J], 贺如樟
2.论黑格尔自我意识确定过程中的主奴辩证关系 [J], 贺如樟;
3.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他者”理论——基于对“自我意识”的理解 [J], 李佳蓓
4.自我意识与社会性存在——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关系 [J],
郑忠平
5.试析黑格尔自我意识自由的本质——再读《精神现象学》主奴关系一节 [J], 李高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者?他者?--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尤金

自者?他者?--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尤金

自者?他者?--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尤金•奥尼尔《诗人的气质》赵雨稼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24
【摘要】作为爱尔兰移民,梅洛迪一家进入美国之后,要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生存,他们一家及身边的爱尔兰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完全屈服、坚持自我及非我非他的第三空间杂糅状态。

本文拟从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分析散居美国的爱尔兰移民在异族交流过程中的三种生活状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页数】1页(P112-112)
【作者】赵雨稼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雾”“海”茫茫中的尤金·奥尼尔∗--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海与雾意象解读 [J], 杨清宇
2.从多维视角解读悲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笔下的女性形象 [J], 夏海玲;夏海娟
3.论尤金·奥尼尔剧作《诗人的气质》的悲喜剧特质 [J], 尹迪
4.从生态文学视角解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毛猿》 [J], 王晓静
5.从生态文学视角解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毛猿》 [J], 王晓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

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

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
宋明炜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萨伊德在《东方学》中从殖民历史的角度反思西方现代知识和文化体制的构成,认为现代西方的主体身份是在把殖民地东方作为“他者”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对于萨伊德及其后继者而言、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知识重构的批评方法、并以此将西方文化优越性的形成进行历史化还原.后殖民研究的种种成果不仅重写了传统西方学科的构造历史,同时也启发了许多批评家通过否定西方的文化霸权来探索东方文化的主体性.本文认为,在对东方的主体性(包括不同于西方意义的现代性经验)进行任何有意义的重估之前,必须首先超越后殖民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系统的知识框架、摆脱“影响-接受”的单向东西文化交流模式.本文最后引用陈思和、刘禾及几位日本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以表明重塑中西文化关系的几种可能性.
【总页数】8页(P125-132)
【作者】宋明炜
【作者单位】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后殖民理论解读下的《威尼斯商人》——一个被丑化的"他者" [J], 余婧
2.聆听"他者"愤怒的呐喊--评里拉·甘地的《后殖民理论批判导论》 [J], 陈义华
3.“后殖民理论”视域下《艾凡赫》对犹太妇女“他者”的建构 [J], 莫玉梅;苗兵
4."自我"与"他者",碰撞与融合——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警示意义[J], 李文军
5.《他者的声音--反思后殖民理论的二元结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 . 裔作 家永 远都是 以“ 非 他者 ” 身份存 在 的 作 为少 数族 群 的女 性 .非 裔 女作 家 既 要 与 白人种 族 主 义斗
争, 又要 与性 别歧 视斗 争 , 面临着 双重 困境 。 黑人 女作
家艾 丽斯 . 沃克凭 借 《 紫色 》 爱情 与 困惑 : 人妇 女 的 《 黑
还 有 的研 究致 力 于 探讨 美 国黑 人 文化 和 白人 主流 文
区人 民 . 以及 移 民到西 方世界 国家 或地 区 的人 民 这
些 人 民 长期受 西 方殖 民统 治 . 界定 为 “ 者 ” 为 了 被 他 . 融 入 主流社会 . 他们 开 始把 自己国家和地 区的人 民视
态 源 于西方历 史 文化 . 深远地 影 响着原 殖 民地 国家 地
女 儿麦 琪 和 受过 良好 白人 教 育 的大 女儿 迪 伊 之 间 的 冲突 。 长 期 以来 , 界对 《 学 日用 家 当》 的研究 多集 中在 人 物 分析 上 . 称母 亲 和麦琪 为非 洲文 化遗产 的捍 卫者 和 继 承 者 . 将 迪伊 称 为 “ 而 本族 文 化 传 统 的叛 逆 者 ” [: 2 3
作 者简 介 : 亚 男 ( 9 5 , , 川 营 山人 , 江 师 范 学院 ( 川 内江 6 1 0 ) 国语 学院 讲 师 , 川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硕 贺 1 7 一) 女 四 内 四 40 0 外 四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英 美语 言 文 学 研
收 稿 日期 : 0 2 5 3 2 1 —0 —1
故事 》 寻找 母亲 的花 园》 《 等作 品 ,被公认 为 美 国妇 女 “ 文学 和黑人 文学 的最 杰 出代 表 . 是美 国文 学史 上最 也 杰 出的作 家之 一 。 ” 短 篇小说 《 … 日常 家用 》 收 录在 就 《 情 与 困惑 : 爱 黑人 妇女 的故 事》 中。故 事讲 述 了 由两
在 以 中产 阶级 以上 的 白人 男子 为 中心 的美 国社
体 ” 也就 是说 .他 者 ” [, 4 3 “ 并不 能脱 离 “ 自我 ” 而单 独存 在 ,他者 ” “ 只能 与“ 自我” 并存 , 同构成 主 体 。 共 黑格 尔 和萨 特将 “ 他者 ” 定义 为 “ 主导性 主体 以外 的一个 不 熟 悉 的对立 面 或否 定 因素 . 因为 它 的存 在 . 主体 的权 威
为“ 他者 ” 甚 至是 落后 愚昧 的 , 如西方 的 “ , 不 他者 ” 同 , 时不再认 为 自己是 “ 者 ” 他 的一部 分 . 而是 站 在西 方世
界 一边 . 渴望 被西 方世界 接纳 . 为“ 成 我们 ” 。 生 活 在 白人 世 界 的黑 人 同样 也受 到这 种 意识 形
后殖 民主义视 角下的“ 与“ 自我" 他者"
以《 日用家当》 为例
贺 亚男
摘 要: 美籍 非 裔女 作 家 艾 丽斯 ・ 克 在 其 短 篇 小 说 《 沃 日常 家 用》 , 述 了 由 两床 百 纳被 引起 的 关 于 坚 强 的 黑人 母 亲 、 中 讲 性 格 懦 弱 的 小女 儿 麦琪 和 受 过 良好 白人 教 育 的 大 女 儿 迪伊 之 间 的冲 突 小说 对 黑人 生活 的 描 绘得 到 了许 多 美 国评 论 家 的 好 评 。 然 而 , 用后 殖 民主 义 理 论 中的他 者 理 论 , 运 不难 看 出小 说 中的各 个人 物 实则是 作 为 “ 者 ” 他 出现 的 . 由此 可 以解 读
出艾 丽 斯 ・ 克 的“ 者 ” 沃 他 文化 身份
关 键 词 : 日常 家用 》 艾 丽斯 ・ 克 ; 殖 民 主 义 ; 者 《 ; 沃 后 他 中图 分 类 号 :1 6 I0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1 9 ( 0 2 1 — 0 4 0 17 — 9 92 1 )6 09 — 3
化关 系 的 问题 者拟 从后 殖 民主义 的“ 笔 他者 ” 理论 角 度. 深入 解读 这部作 品 . 对小 说 中三个 女人作 为 “ 并 他
者 ” 遭受 到 的 困境 和经 历 进行 分 析 . 出 自己 的声 所 发 音. 关 系体 现 了殖 民关 系 中的 心 理不 确定 性 , 弗兰兹 . 法农 阐述 了这 一不 确定 性 : 长 在
“ 自我 ”sl 和 “ 者 ” h te) 西 方后 殖 民理 ( f e) 他 ( eohr t 是
期 的殖 民过程 中 .黑人 ” “ 一词 在 白人 的语 言 中具 有极

“ 自我 ” “ 者 ” 解 释 和 他 的
强 的 象征 意义 , 它代 表着 愚 昧 、 恶 、 性 、 落 的生 邪 奴 堕 物群 体 。而 “ 白人 ” 一词 则成 为进 步 、 明 、 尚 、 明 光 高 文
床 百纳 被 引起 的关于坚 强 的黑人母 亲 、 性格 懦弱 的小
才得 以界定 ” _ 在后 殖 民的理论 中 . [。 5 西方 人往往 被 称
为主 体性 的“ 自我 ” 殖 民地 的人 民则 被 称 为 “ 民地 . 殖 的他者 ” 或 直接称 为 “ . 他者 ” 即 自己的对立 面或 否 定 . 因素 . 以界 定 自己的权威 。这种 意识 形态 即 萨义 德 用 提 出的 “ 东方 主 意 ” r nai ) “ 方 主 意 ” ( i tl m 东 Oe s 意识 形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1年第1期 02 6
Junl fC ogi n e i fSi c n eho g(oi c ne di ) N .6 2 1 ora o hnq g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Si csE io o 1 02 n v sy e o a e t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