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生活
追求绿色的品德与生活课堂
追求绿色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摘要: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认真去思考,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课堂永远是教改的主战场,“和谐校园”建设也离不开课堂。
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学生在校的2/3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
本文试如何追求绿色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绿色课堂绿色交往教学评价标准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c)-0154-021 绿色课堂要饱含着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教学的灵魂。
爱心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教师应该以一颗热爱学生之心,一颗医生般的仁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把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让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因此,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更是一种美。
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2 绿色课堂要体现互动教学中要让品德与生活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互动的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教育者将课堂孤置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空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链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活力。
一、点化场景,课堂引向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在教室的四周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在这些蔬菜旁放上了写有蔬菜名称的小卡片。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蔬菜,然后再读一读卡片,记住蔬菜名称。
由于教师点化了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了相关的认知园地,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立刻沉醉于“菜园”之中……在这种境界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语文处处皆生活,将语文课堂引向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生活平台,他们思维的火花将会在这里绽放,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飞扬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起联系,使新学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
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请几位同学通过表演补充出官绅们求饶悔过的言行。
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我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情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创设的这一生活情境里,整堂课上学生一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大放异彩”,课堂活力四溢。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 让语文课走向生活
识 我麟告诉学生 。 生活的簌历一徉 . 徨寰釜生靖霸鳞爨 l 却千差万别 , 相差甚莲 , 恩此, 擎语文 便但 是擘 嘲
中 学褥丰富的知识, 验^ 体 徊藁慷j 麟辨闪 辫 慧,
学 生对生 话的感知 、 体验 . 让生 活中的真 、 、 , 善 美 黻
恶 、 以情 感 方 式 逐 步 税 淀 到 他 们 的心 灵 世 界 去 , 打 丑 以 开 他 们 心 灵 之 门 做 到 了这 一 步 , 们 说 . 是 让 学 生 我 就 初 步 认 识 了生 活 . 管 如 此 . 一 个 初 中 生 去 认 识 生 活 尽 让
背完后 . 我都要提i 如下几个 问题 : 课文中所写人和 l _ _ j ①
可 读 , 看 , 可 以 是 “ ” 当然 , 还 听 , 事, 你在生 活中耳闻 目睹过吗? ②课 文中的情感 , 你在 读 ” 以 是 “ ”也 可 以 是 “
生活中体验过吗? ③课文中有趣的知识 , 体在生活中经 更多的是“ 看 、 几种形式 的结 合 读、 听” 受 过 吗 ?学 生 多 半 能 结 合 自 己 的生 活经 历谈 出 一 些 感 ( 读 内 容 不 同 。它 比 一般 意 义 上 的 “ 二)感 的 读 要
维普资讯
蠢i
一初 认 生 、步 识 活
作 中的各种不足. 这样 , 在接下来的讲授新锞中, 把学生 的文章 与名篇佳作一对 比, 学生才恍然发现 + 自己的文 章是硬着头霞 “ 出来的 , 写 而精美佳作则是对生活中的
真 、 、 ” 情 而又 自然 的流 露 。 学 生 有 了 逮 群 的认 善 美 真
让生活走进学生。 就必 有 收效 。 = 文学 什 么 语
i三 面, 是 达 薅・以 楚 冀 S字形 积 } 也 亵 生 井 等 璺 饕 式 董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课堂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关键词: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汲取生活素材 激活科学课堂
汲取生活素材激活科学课堂【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和实际等,创设科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并用科学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活动贴近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回归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科学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结合。
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促进发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也是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的生活感知、经历等,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境,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枯燥的科学知识引入某一生活的特定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理解。
1、利用学生的一些生活事例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们经历的生活事例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比如玩过各种游戏、放过风筝等,但学生往往不注意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因素,不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最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体会也最为深刻。
如九年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从学生的掏鸟巢事例中,引发学生思考,再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鸟类减少所造成的后果,从而进入学习的主题。
2、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问题创设情境。
如:在做作业时,不小心将圆珠笔油沾在衣服上,用水很难将它洗去,那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当然很想知道,可能有些学生也已经知道,可用汽油洗,但不知道其原因。
3、利用生活中一些现象创设情境。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多,但不大注意去观察,一般也不会去思考其中原因,教师可利用这些现象,引导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在探讨中产生知识。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到校 门口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 , 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 两旁
一
学生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学起来才觉得亲切 , 才有兴趣。
学生 的思 维 状 态 由被 动 转 为 主 动 , 由消 极 转 为 积极 , 这不 仅 活 跃 了学 生 的思 维 , 而且 立 足 现 实 , 越 了学 生 个 体 感 觉 范 围 的更 为 超
广 阔 的生 活 。
四 、 强 自身体 验 。 建 实 践 化 的 内化 加 构
一
共 有 多 少盆 花 吗 ? 、今 天 大 家 是 刚 来 学 校 的 , 家互 不认 识 , ”“ 大
你知道我们班 的每组各有几个 同学吗? 全班一共有多少个 吗? 一
年 级 一共 有 多少 人 吗 ? 校 又共 有 多 少 人 吗 ? 想 大 家 对 这 些 问 全 我
画面” 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 : , 如 在一年级新 学期 开学 的第一 节数学课 , 可这 样设 计 :新学期 开学了 , “ 大家走进校园 , 你会看
小数部分的… 都 去掉 , 品的价格到底有没有发 生变化 , 0’ 商 我们
一
起来学 习小数 的基本性质 , 就会 明白答案。这样 切人课题 , 让
商 品 的价 格 就 发 生 变 化 了。如 1 5 。在 争 论 中 , . 元 0 我顺 水 推 舟 :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 ,但 生动的内容被列
入 教 材 后 就 成 了抽 象 的概 念 。如 果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能创 造 性 地 再
把 教 材 还 原 于 现 实 生 活 , 数 学教 学 与 生 活 融 合 , 勒 出 “ 活 将 勾 生
中, 我们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 我认为就是要让数学课堂生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及分析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及分析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
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
)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做到品德与社会相统一。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
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坐井观天》教学案例分析
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坐井观天》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本文以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
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
)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学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杏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学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学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学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老师:(老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学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学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学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学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老师灵机一动)老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学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
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
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对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
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地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逐渐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
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阅读。
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推荐给学生,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
“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1. 引言1.1 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生活与学习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学习又是生活的动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的身影:从读书学习知识,到观察社会现象学习技能,再到体验人生阅历学习智慧,生活无处不在地教育我们。
而学习又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动力,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养,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而这些问题和挑战又会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促使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
学习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有力量、有责任、有担当。
生活与学习的关系不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更是相互完善、相互升华。
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是我们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生活和学习在我们的人生中交相辉映,共同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1.2 为什么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为何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带给学生更加丰富、有趣和实用的学习体验。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偏向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而让生活走进课堂,则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结合时,学生会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更加乐意投入学习中。
通过将学习融入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再现课堂
是生 活 中的一个 片断 、一个 瞬间 、一 个侧 面。教材 中的每次 口语交 际都配有插 图 ,以引起学 生 的兴趣 , 体现 口语 交 际的主题 。教 师要指 导学 生仔细 观察插
图 或 用 插 图 制 成 的 课 件 ,引 导 学 生 “ 进 ” 画 面 , 走
是生 活 中要用 的。 因而 ,培养 和提 高学生 的 口语交
意 见分歧 时发 表 自己的见解 ,友善地 同他人 商讨乃 至辩论 。如在 《 我来说一说》这一 口语 交际训练 中 , 出示 了这样 的话 题 : “ 班上有 同学 过生 日,同学们 要不要送礼物 ?爸爸妈妈要 我们星期天参加补 习班 , 说是为 了提 高成绩 ,我们要 不要参加?广告上说 的 , 我 们该 不该 相信 ? ……我们 经 常会 遇 到这 类 问题 。 请选择一个话题 ,说说 自己的看法。 ”教学 中引导学
与抽象反 复结合 的过程 。通过 争论 ,学生对 惯性 的
理 解 就 会 深 入 一 步 了 3对 容 易 混 淆 的 概 念 , 可 以 采 用 对 比 的 方 法 , .
明确其 区别与联 系 ,以加 深理解 。在物 理学 中有些 物理概念 看起来很 相似 ,但 其意 义却 大不相 同 ,如 温度和热 量 、热量 和 内能 的 区别 。对 于许 多 容易混
会 ,充 分挖掘学 生潜在 的创新 素养 ,让学 生轻松学 物理 .高高兴兴学好物理 。 一
生坌 铪
自己 的 生 活 经 验 各 抒 己 见
。
,
发 表 自己 的 见 解
,
1
.
在 学 习 生 活 中延 伸
一
。
学 习 的过 程
。
,
是学生 丰
并通 过 充分商讨 达 成 共识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
2 2 3习生 活 中 ,让 学 生 发 现 数 学 就 在 自己 身 边 .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用 数 学 思 维 看 待 实 际 问题 的 能 力 . 让 数 学 课 堂 充 满生 命 活力 。 二、 生 活 中 学数 学 。 培 养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 、 社 会 生 活 、家 庭 生 活 ,同 时 也 可 以有 目的地 开 展一 些课 外 活 动, 为 学 生 提供 观 察 生 活 的环 境 和 机 会 。 让 他 们 从 中 获 得 丰 富 的感 性 知 识 的 积 累 。 从 而 激发 学 生 热 爱 生 活 。 养 成 留心 生 活 的 好 习惯 。 在生 活 中感 受 数 学 , 在 意识 地 用 数 学 方 法 解 决 生 活 问 题 。许 多 应 用 题 的 教 学 、 计 算 教 学 都 能 够 从 生 活 中找 到 原 型 . 但 在 传 统 的 教 学 中 却 忽 视 了 这 一 点 。 因此 我 们 普 遍 感 觉 数 学 知识抽象 , 学生难学 、 教师难教。 引 导 学 生 观 察生 活 。 找 到 生 活 的原型 , 学生普遍学 习兴趣浓厚 , 参与积极性 提高 , 教 学 效 果 良好 。例 如 , 在教学“ 利 息” 这一课时 , 课 前 先 让 每位 学 生 调 查 自己 家 附 近 的 银 行 、 信用 社 , 了 解 现 在 的利 息 是 多 少 . 怎 样 缴 税等情况 , 然 后 在 课 堂 上 相互 交 流 计 算 方 法 及 结果 。 教 师 作 为 课 堂 教 学 的 引 导者 、 组织者 、 参 与者、 调节者 , 引 导学 生 自主探 索、 相 互合 作 、 自我 发 现 、 体验成功 。 数学教材 中的问题多是经 过简单化或 数学化 了的问题 . 为 了使 学 生 更好 地 了解 数 学 的思 想 方 法 , 提高分析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教 师 必 须 善 于 发现 和挖 掘生 活 中 的一 些 具 有 发 散 性 和 趣 味 性 的 问题 。 例 如在 教 学 《 工 程 问题 》 之后 , 可 以 出这 样一道题 : 老 师 带 了一 些 钱 去 买 一 套 上 、 下两 册的书 , 我 带 的 钱 如 果 只 买 上 册 ,恰 好 能买 4 0 本 ,如 果 只买 下 册 恰 好 能 买 6 0 本。 那 么我 带 的 钱 能 买几 套 这 样 的 丛 书 ? 这 道 题 目突破 了常 规 “ 工程 问题 ” 的命 题 方 式 , 提 高 了命 题 的趣 味性 和 生 活性 。 这 样 学 生 在 思 考 这 类 问题 的 时 候 , 就能做到举一反 三 , 学以致用 。 提 高 了 解 决 问题 的灵 活 性 。 可 以让 学 生从 生 活 中学 习 .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提高解题技巧 , 培 养 学 生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解 决 问 题 的能 力 。 三、 创设情境 。 联 系数 学 和 生活 数 学 知识 来 源 于 生 活 , 并 最 终 服 务 于生 活 。 学 生 能 从 生 活 中抽 象 出 数学 问题 .说 明学 生 已学 会 用 数 学 的 眼 光 观 察 生 活 问题 , 但 研 究 的 最终 目的在 于 解 决 生 活 中 的 问题 。 所 以教 师应 通 过 让 学 生动 手 解 决 实 际 问题 , 培 养 学生 的应 用 能 力 。 真 正做 到 生 活联 系数 学 , 数 学 为 生 活 服 务 为 了 在学 生 学 习几 何 知 识 的 同时 。初 步 接 触 和 逐 渐 扩展 空 间 概念 , 不 断 增 强 几何 意识 , 就 必 须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加 强 动 手 操作 , 使 学 生 有 更 多 的机 会 接 触 生 活 、 实 践 中 的几 何 问 题 。 认 识 现 实 中 的 问题 和 几 何 数学 问题 之 间 的联 系与 区别 。 例如 : 在 讲 解 一个 长方 体 的体 积 和 另 一 个 长 方 体 的 体 积 相 等 .它 们 的 表 面 积不 相 等 时 , 我 拿来 一根 细 长 的长 方 体 木 条 , 当 场 从 中间 断开 , 然后折叠。 学 生 一看 就 明 白 了 , 体积没有变 , 但 是 露 出两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摘要】从教以来,我把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奉为圭臬,他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阐明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这也是本人在长期以来从事语文教学中得出的最真切自然的体验,只有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课堂才能永远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一旦脱离了实际,空洞的思想、干涩的情节便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际,走进生活,用多元的方式拉近生活的距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来,经常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困扰:现实生活总和语文教学有些隔离,生活的五彩斑斓和语文课本的自为一体缺少融合。
造成有很多时候教者在教学中感到心力不足,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渴求程度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接受过程却常常存在困惑,往往很难融洽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应知应会的语文知识融合一体……长期以来,我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想教的语文,什么是学生需要的语文?简单说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言的结合,我们常说语文的四种能力是听说读写,练好了这些能力,语文的基本目的便达到了。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不同,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了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重视多数带两头”的方法,以保证学科任务完成为前提,稳妥完成教学工作。
正是由于有了任务的负担、有了目标的包袱,使教学过程往往难以生动,难以入情、难以共鸣,从而只重其表不重其神。
寻找一条激发情趣、唤醒原动力的路子,势在必行。
有人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群爱好读书、写作的老师,带领一群孩子去爱上读书、写作,一块去体味语文的快乐。
这就是学的快乐,如何真正达到学得“快乐”,我想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彼此呼应,相互促进。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数学的特点,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情景生活实例生活空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之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感知聪明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中之水,那是因为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了,从而初步产生所有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大小,激发学生探究体积意义的强烈欲望。
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酒店里的饭桌一般是什么形状?设计这种形状的饭桌有何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关于“平等”“公平”“方便”等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和“圆心(中心)”的理解。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但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导致所教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在华地百货看中了一双标价295.00元的女式皮鞋,因嫌贵当时没买成。
构建绿色课堂焕发语文活力
生 思维 的火花 , 从 而促 进学 生语 文素 养的 提高 。 互动 的语 文 课 堂涌动 着生 命 的灵性 , 生 成 了一种动 态 的美 。
1 . 生本 互 动
生本 互动 是学 生对 语文教 科书 以及相 关 的课外 读本 等 文 本的 阅读 理解 。这种理 解 不是依 赖教 师 的启发 或者 盲 目 接 受教 师的灌 输 , 而 是学 生的主 动探 究 。 学生借 助 自身 内在
生生 、 师 生之 间进 行有 意识 的思想 情 感碰撞 , 诱 发并 引燃 学
二、 绿色 课堂是 融合 生活 的课 堂
美 国教育 家杜威 说 : “ 教 育 即生活 。 ” 语文 也不 例外 , 它 是生 活 音符的 体现 , 它源 于生 活 , 又服 务于 生活 。如 果我们 的 语文课 堂脱 离 了现实生 活 , 就成 了无பைடு நூலகம் 之水 。 因此 , “ 绿 色 课堂 ” 呼 唤让 生活 走进课 堂 , 同 时也提倡 让语 文课 堂 向生 活 延伸。
《 孙 中山破 陋 习》 一 课第 九段 的学 习 , 我 首先让 学生 带 着“ 当
了大 总统 的孙 中山 首先 做 了什 么事 ?为 什 么要 这 样做 ” 问 题, 让学 生 充 分地 阅读 文 本 , 并 反表 了 自己的见 解 : 接着 再 引导学 生联 系前 文创设 『 胄境 , 感受课 文 内容 。这 样 , 在语 文
2 . 生 生 互 动
中山破 陋 习》 一课的教 学 中 , 先 让学 生用长 长的布 条 把 自己
的脚包 裹住 , 再请 同 桌互相 帮助 进行裹 缠 , 这样 把枯 燥的 知
识 融入 鲜活 的生活 中 。学生在 轻松 、 愉快 的 氛 围中学 习, 一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展开全文新课程核心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作者:姜丽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7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活力的语文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共鸣,并真正受到启迪,也才能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一、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首先决定于教学关系。
提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六带进”: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探究带进课堂;将合作带进课堂。
1.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宽容一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操练,形成师生都认同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教师应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2.有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
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
首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
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
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将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从而投入到课堂生活中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起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与同学争论时,不放过对方语言中的一丝破绽,课上发言却往往说不到重点。
生活化课堂最美丽论文
生活化的课堂最美丽一、背景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在人教版第二册《美丽的小路》的教学中,我尝试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这节语文课堂因生活而变得精彩和美丽。
二、案例描述《美丽的小路》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
这篇文章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课文通过写“美丽的小路”的“去”与“回”让学生明白只有保持环境卫生,才有美好的生活。
片段一: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生:(非常激动地喊)想去。
师:好,让我们快乐出发吧!(学生们一个一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师: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生:好像是我们东一区广场一侧铺着的鹅卵石小路。
生:好像是郊外的一条小路。
……师:你觉得这条小路怎样?生:这是一条美丽的小路。
师:美在哪里?(师时刻提醒学生有条理地用上好词佳句说)生:小路美在上面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
生:小路美在它的两边开着鲜艳的花朵。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美丽的小路。
片段二:师:小朋友,现在请你走上这条美丽的小路,看着这么美的景象,你想说什么?生:小路太美了。
生:路美得我都舍不得踩下去了。
师:那就想想我们教室的过道就是这条美丽的小路,试着在上面走一走吧……(课件出示:兔姑娘和鸭先生走来)师:看,谁走来了,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请大家自己读2、3小节,划出它们说的话。
生:“啊,多美的小路啊!”师:你能演一演兔姑娘和鸭先生吗,你喜欢哪个就演哪个角色,注意它们的动作。
生:(纷纷站起来兴奋地演自己选的角色,有的还同桌两人商量、点评着怎样演更好)师:谁能演给大家欣赏,看看谁是最出色的小演员?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给大家)师:谁也想像它们一样来赞美小路?(指名读,男、女学生分角色读)片段三:师:啊!多美的小路,老师也真到这里来散散步,说说话。
小学低段二类字识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低段二类字识字教学策略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
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
这就要求教师讲求教学策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生活化,让他们自主识字,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更好地掌握二类字。
一、课堂识字策略(一)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先利用实物、图画、活动、幻灯、录象等与之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
1、看实物、图画导入。
如在教“蛋”字时,我先出示鸡蛋实物,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形状,然后才出示生字卡学习生字。
2、听音导入。
在教学“呱”“哇”“哗”时等表示声音的字时,我先让学生听音辨别动物的叫声,进而出示生字,让其模仿动物的叫声,然后才学习生字。
3、看录象导入。
在学习有关动物、花卉等具象时,我让学生通过录象观看动物世界、花的世界,进而认识各种动物和花卉的名称。
4、动作演示导入。
如教“拿”“抓”“跳”这些表示动作的字时,我让学生先做这些动作,在随机进行教学,让学生联系动作,记住生字。
(二)激发无意注意,轻松识字。
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和做事没耐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1、借助色彩。
课堂上,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汉字的不同点,通过鲜明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学汉字“踩”“睬”时,将两个偏旁“足、目”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以便强化学生对“踩、睬”的记忆。
2、借助媒体。
如教形近字“睛、晴、精”时,我利用幻灯,将这些字偏旁进行变换组合。
幻灯的变换摄住了学生的吸引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
3、借助顺口溜。
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
如教学“美”字时: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
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借助实验。
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了解了字义。
(三)演练结合,复习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社会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
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
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
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
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
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
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
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
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
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
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
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
列活动之二《伸出爱的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爷爷奶奶的认识则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
因此,激发起他们了解爷爷奶奶的欲望,围绕着他们对父母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凸现了一个个辛勤工作,关爱家庭的爷爷奶奶形象。
由游戏而产生的对心灵的触动到自主的去了解,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新的内容。
也就是说,活动在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产生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新的动向,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有所获。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
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秋天、观察秋天,让学生了解秋天“不仅美丽,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秋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秋天玩。
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课堂上感受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其实,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
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
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
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充满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拥有品德。
品德课的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通过努力是能做到的。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本着先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再与现实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让其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
如学习礼貌待人的系列内容
时,我们除制定知识目标:讲礼貌是尊重别人和友好的表现,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外,还制定了能力目标: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态度诚恳、和善、谦恭,语言温和、友好、有分寸,真正有效地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品德。
四、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生活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
而开展活动,恰恰给学生创设了发现、研究、探索的场所和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体验。
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才能回家”主题中,结合大部分学生回家要过马路,就开展 “交通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自主收集交通资料,制作交通标志。
在比赛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同竞争、交流。
课外,又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小展版,进行展览,强化安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让课堂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课程来源于社会社会生活,回归于生活。
如果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
儿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
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关于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会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参与欲望。
这样,他们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