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生活

合集下载

教学案例写作范文

教学案例写作范文

教学案例写作范文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溢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贴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贴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

作者:孙志明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3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学再现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如结合“百分数——利率的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社会中进行调查,自己到储蓄所存、取,并计算一下利息,体现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活动化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数学陪伴。

另外,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现用的教材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我在讲解求长方体表面积复习课时,针对学生不了解教室围墙涂成绿漆是怎么回事的情况,把教科书上题目改编成计算教室瓷片围墙的表面积。不需过多讲解,学生就能明白,并且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用求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求贴教室的围墙要用多少块瓷砖。看到学生拿着米尺和格尺去量教室的长、宽和围墙的高,以及瓷砖的长、宽,我明白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实际问题了。学生在测量和计算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小

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小学生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和身心皆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因而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还需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的培养,通过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了解遵守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本文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提出了实践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阶段;实践对策;优势;道德与法治

前言: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联系。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但对于枯燥、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仍存在抵触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教育领域越发重视新兴教学手段运用,生活化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基于生活化教学设计新颖、趣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既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适应课程改革要求,也能提高学生德育素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道德素质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优势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激起学生兴趣。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对于未知的世界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探索欲。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可通过生活案例将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鼓励小学生走进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素材,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第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生活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高度契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期间,需突出学生主体,

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知识如何走向生活化。

一、数学知识与购物

购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之一,数学知识在购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会使用货币进行计算,理解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概念,计算购物清单的价格等等。通过购

物这个实际的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经济意识

和金钱管理能力。

二、数学知识与时间管理

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合理利用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数学中的时间概念和计算对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学会使用时钟读

取时间,计算时间间隔,计算时间比例等等。通过跟实际生活中的时间联系起来,学生能

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三、数学知识与测量

测量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衡量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等等。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

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数学知识与地理

地理是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之一。学会使用地图进行导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以及各个国家的位置等等。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够让

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将小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动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

汲取生活素材 激活科学课堂

汲取生活素材  激活科学课堂

汲取生活素材激活科学课堂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和实际等,创设科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并用科学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活动贴近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回归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科学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结合。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促进发展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也是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的生活感知、经历等,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境,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枯燥的科学知识引入某一生活的特定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理解。

1、利用学生的一些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初中学生的年龄虽然不

大,但他们经历的生活事例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比如玩过各种游戏、放过风筝等,但学生往往不注意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因素,不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最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体会也最为深刻。如九年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从学生的掏鸟巢事例中,引发学生思考,再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鸟类减少所造成的后果,从而进入学习的主题。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但受到不同地区、条件、观念的影响,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最高境界,那不妨把目标分成阶段性进行实施。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第二步才是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好第一步,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呢?我的体会是:

一.课堂上飘起生活的风帆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其自身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是有关涉及到生活方面的内容却有很多,如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比如,老师如父母般的言传身教、食堂的排队领饭、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

另外我们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家庭生活,第二单元的学校生活等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等等,都是反映生活内容,它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体会到生命的崇高,明白了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学会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周围的发展变化,关心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学生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体味与国家与人类同忧同喜的情感变化,尝试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得失方略,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磨砺自己思维的深邃,陶冶自己强健的人格。这就是情感教学,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广 阔 的生 活 。wk.baidu.com
四 、 强 自身体 验 。 建 实 践 化 的 内化 加 构

共 有 多 少盆 花 吗 ? 、今 天 大 家 是 刚 来 学 校 的 , 家互 不认 识 , ”“ 大
你知道我们班 的每组各有几个 同学吗? 全班一共有多少个 吗? 一
年 级 一共 有 多少 人 吗 ? 校 又共 有 多 少 人 吗 ? 想 大 家 对 这 些 问 全 我
中, 我们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 我认为就是要让数学课堂生
活化 , 生 活走 进 课 堂 , 课 堂 走 向生 活 。 让 让


创 设 生 活 画面 情 境 。 让数 学课 堂生 活 化
个问题 , 生都 能不假思索地说 出 ; 学 对第二个 问题 , 学生展 开热 烈讨论 : 的认 为 , 有 小数部 分的“ ” 去掉 , 0都 不影 响商品的价格 , 如 4 0元即 4元 ; . O 有人认 为 , 不能这样讲 , 小数部分 中间的… , 0’
“ 活 教 育 是 给 生 活 以教 育 , 生 活来 教 育 。为 生 活 的 向 上 生 用 向前 的需 要 而 教 育 。” 陶行 知语 ) 活 中处 处 有 数 学 , 学 渗 透 ( 生 数 在 生 活 的 每个 角 落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 经 常 联 系 生 活实 际 , 导 我 引

立足生活,彰显品德本味

立足生活,彰显品德本味

立足生活,彰显品德本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

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

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

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

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让品德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一、就地取材,使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只有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

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我们的品德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要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实现尊重儿童和积极引导的统一。要使学生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就应

就地取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因为,教材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

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

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因此,课堂

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学习《关心父母》一课时,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父母关怀子女健康成长的生活照,接着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始教学,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的工作,谈谈父母一天的劳动时间,谈谈父母所肩负的养家教子的重任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无

揠苗助长教学课例

揠苗助长教学课例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

——《揠苗助长》教学课例

一、背景分析

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长春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揠苗助长》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环节,对

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

(一)巧妙导入,激趣引思。

上课时,我说:“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小农民,你有什么方法才能使庄稼长得快。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洒化肥、松土;有的说浇水、灭虫、锄草……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说法,然后导语: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看寓言里的人用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接着,我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评析: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而“好奇心”又是学生创新的潜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用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课文中学生最关心的最需要了解的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

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自主探究,初知文意。

1、我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然后解释课题。

2、诱导学生质疑:围绕故事的题目和图画的内容,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在屏幕上显示以下三个问题:

a、这个人为什么要把禾苗往高里拔?

b、他是怎样拔的?

c、禾苗后来怎么样?真的长高了吗?

教学案例写作范文

教学案例写作范文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对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地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逐渐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推荐给学生,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坐进观天》教学案例

《坐进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十分趣味的寓言。文章经过生动趣味的对话,对孩子1门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当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样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学校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教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很多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创造美好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1影响居住城市品质最大的原因是“人”。我希望未来的城市里,人人都是发明家,发明让人们生活更便利的东西。每个人既爱干净又有公德心,不乱丢垃圾,看到垃圾也会自动捡起。人人都具有守望相助和环保的信念,并且展现创意,创造人们更好的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2

活动目标

1、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观察、访问自己身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劳动,从而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

3、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树立起将来成为一名光荣劳动者的信心。

课前准备

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完成采访卡。

活动过程

一、课前交流

二、活动1: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1、介绍自己家乡。

2、游戏:我做你猜

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一些行业的劳动者。

3、你还知道哪些行业的劳动者?

三、活动2:美好生活谁创造

1、丽丽的疑问

谁来帮丽丽解答这些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劳动者为我们忙碌?

汇报、交流课前的采访结果。

采访主题:身边的劳动者

采访内容:他们为人们付出了哪些劳动?

3、教材延伸:

如果缺少了这些劳动者的手,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4、情感交流:

此时此刻,你想对劳动者说些什么?

5、课后延伸:

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让我们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四、活动3:美好生活我创造

1、情境模拟

鲁滨逊又遇到了暴风雨,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虽然岛上一无所有,但是环境很好,适合开发成一个城市。

2、你们愿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荒岛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吗?谈谈你的设想。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数学的特点,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情景生活实例生活空间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之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感知聪明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中之水,那是因为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了,从而初步产生所有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大小,激发学生探究体积意义的强烈欲望。

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酒店里的饭

桌一般是什么形状?设计这种形状的饭桌有何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关于“平等”“公平”“方便”等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和“圆心(中心)”的理解。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但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导致所教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构建绿色课堂焕发语文活力

构建绿色课堂焕发语文活力

《 祁 黄羊 》 一 文后 , 教师 选 一位 学生 扮 演记 者 , 向扮 演 “ 祁 黄
羊” 、 “ 晋悼 公 ” 、 “ 解 狐” 的 同学 问 几个 问题 。 只有 “ 记者” 对课 文 有较 深 的理解 , 所 提 的问题 才深刻 ; 被 问的同学 也只 有熟 悉 课文 中 的人物 , 说 话才 流畅 。 正 是源 于文 本又 高于文 本的 创 造性 问题 , 突 现生 本互 动的真 正意 义 。 可见 , 绿 色课堂 , 是 帮助 学生 去发现 和理 解知 识的 课堂 .学生 的探 究性 阅读和 创 造性 阅读能 力也得 到 了体现 。
孩 子们 的 心灵火 花 ,让 课堂 生机 盎然 ,充满 浓 浓的 绿意 。
那 应该 怎样 “ 绿化 ” 我们 的 语文课 堂呢 ?


绿 色课 堂是 展示 互动 的课 堂
课 上学 生才 能如 同鱼儿 在水 中游 弋那样 自由 ,我们 听到 的 将是 琅琅 的 读 书声 , 看到 的将 是 生本 互动 、 生 生互 动 、 师 生
《 孙 中山破 陋 习》 一 课第 九段 的学 习 , 我 首先让 学生 带 着“ 当
了大 总统 的孙 中山 首先 做 了什 么事 ?为 什 么要 这 样做 ” 问 题, 让学 生 充 分地 阅读 文 本 , 并 反表 了 自己的见 解 : 接着 再 引导学 生联 系前 文创设 『 胄境 , 感受课 文 内容 。这 样 , 在语 文

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

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

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

作者:庄晚辉

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18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79-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是苍白、乏味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人提出了“大语文”观,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的确,语文的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还应融入更为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基于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并作出了解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让生活走入课堂,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1、观察积累,引入生活

生活即教材。我们的教材,都源于生活;而这些教材,又都准确、生动而集中地反映生活。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对课文中的生活信息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以致不能在头脑里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想象不到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画面,得不到主观感受,引不起兴趣,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要理解课堂上学习的言语作品,还必须联系生活,调动生活的体验。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直觉形象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连蒙带猜”的模糊解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把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例如《长江之歌》一文,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但学生对长江只限于概念上的印象,对于长江的宏伟、壮丽并没有太多直接的感受。如果能在课前让学生事先去查找有关长江的资料,上课时通过交流资料,然后教师展示有关长江的图片、画面,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学生对长江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对于课文的描述、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社会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

列活动之二《伸出爱的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爷爷奶奶的认识则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因此,激发起他们了解爷爷奶奶的欲望,围绕着他们对父母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凸现了一个个辛勤工作,关爱家庭的爷爷奶奶形象。由游戏而产生的对心灵的触动到自主的去了解,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活动在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产生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新的动向,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有所获。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秋天、观察秋天,让学生了解秋天“不仅美丽,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秋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秋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课堂上感受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充满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拥有品德。品德课的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通过努力是能做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本着先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再与现实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让其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如学习礼貌待人的系列内容

时,我们除制定知识目标:讲礼貌是尊重别人和友好的表现,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外,还制定了能力目标: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态度诚恳、和善、谦恭,语言温和、友好、有分寸,真正有效地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品德。

四、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生活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开展活动,恰恰给学生创设了发现、研究、探索的场所和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才能回家”主题中,结合大部分学生回家要过马路,就开展 “交通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交通资料,制作交通标志。在比赛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同竞争、交流。课外,又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小展版,进行展览,强化安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让课堂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课程来源于社会社会生活,回归于生活。如果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儿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关于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会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参与欲望。这样,他们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