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 老话题 新思路

合集下载

新课改 新思维

新课改  新思维

新课改新思维
刚刚步入新课改,我确实有点找不到方向,但是经过一段的学习和摸索,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总结。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演员”转变成“导演”。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让教材“活”,让学生“活”。

1、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2、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三、要认真探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要不断加深教学变革与拓展创新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学生提高自我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2、重视课堂反思。

总之,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纠正,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落实课程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思路

落实课程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思路

落实课程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思路
为了落实课程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思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引入项目式学习: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
习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推行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和探索。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
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习的效果。

5. 翻转课堂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颠倒过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决和
讨论,而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后进行。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推进课程新理念的实施,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
新思路。

这些新理念和新思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和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并持续改
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对新思路、新做法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对新思路、新做法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对新思路、新做法的思考新课程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终身发展的素质。

在这种要求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的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水准,需要掌握那些知识与技能,还是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协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目的,教学生学会多种学习技巧及思维方法,授予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一些知识实行合作与探究,就更加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事先准备),通过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来共同完成,这种双方的互动合作、探究的活动需要有一个指导者显得更加重要。

因而也需要教师在充当指导者的同时学会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目标。

合作学习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

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

”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课堂异常地“活跃”。

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

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如果个人效率比一起学习要高,为何还要合作?专业人士提出质疑。

教学手段“现代化”。

近段时间也听了很多示范课,看了很多研讨课,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一节课下来声色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其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

多媒体确能够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并不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就是优质课,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工具就有课改新精神。

表扬模式化。

新课程倡导多鼓励学生,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出于这种理解。

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2 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

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的认识水平,可能陈旧,可能将由于新的发现而更新。

教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

教师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以下是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1. 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5. 创新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应用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反思和评估: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8.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作品展示、项目评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9. 数字化教学: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教学工具,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

10. 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应用能力。

11.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人际关系。

12. 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

13. 具体化教学:通过具体化的教学任务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4.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真实的学习挑战。

15. 全脑教学:通过多感官和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创造力。

16. 反馈和迭代: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

17.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8. 任务驱动学习: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19. 社交化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

20. 情境化教学:通过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认知能力。

21. 混合教学:结合传统教学和在线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资源。

22. 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新课标课堂变革新思维

新课标课堂变革新思维

新课标课堂变革新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创新。

新课标课堂变革新思维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课标课堂变革中涌现的新思维。

新课标课堂变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拥抱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新课标课堂变革倡导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具备新思维,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标课堂变革要求教育者拥有开放的思维方式。

开放的思维方式意味着教育者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在新课标课堂中,教育者需要摒弃一切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思维模式,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第三,新课标课堂变革要求教育者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

创新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教育者能够发散思维,善于创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教育者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育者应该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第四,新课标课堂变革要求教育者具备合作的思维方式。

合作的思维方式是指教育者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努力。

在新课标课堂中,教育者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育者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五,新课标课堂变革要求教育者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

开放的思维方式是指教育者要敢于接受不同观点和意见,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新课标课堂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教育者还应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近年来,中国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在这个新背景下,初中生和高中生所面临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的核心就是贴近学生,实现个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学校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展个性化教育。

一方面,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强调学科拓展。

之前,学科分类明显,科目划分固定。

现在,学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强化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化学、生物、物理三门学科在新的高中课程中形成了“三物课程”,从而更好地展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方面也有了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强调社会实践。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自我和社会、确定个人目标、构建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接触不同领域的人才,了解社会的途径。

此外,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过程和实习体验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教师不再是根据标准实验步骤指导学生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设计物理实验来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切实感受物理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基本素质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的获取、信息的解决、思维能力的提高、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这样的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尽早地发现自己的潜能,更自信地迎接未来的规划。

总之,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实现了学校和学生的共赢,更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不断需求。

学生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就像高中课程的一道难题,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借助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呈现出不少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与新方案

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与新方案

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与新方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思路与方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思路与方案。

1. 引入综合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引入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发展。

2. 推行项目制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 passively接受。

而项目制学习以项目为单位,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入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潜能,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刀切的,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

个性化教学致力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4.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5. 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许多学校和教师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仍然相对薄弱。

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6.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健全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水平。

新课改新思路

新课改新思路

教改聚焦新课程NEW CURRICULUM新课改新思路莫莎琳(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在日趋完善和优化。

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教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忽视了学生在音乐课堂的感受与体验;教师侧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学生在音乐上获得的轻松、愉悦的精神和心理感受。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呢?一、传统模式下的音乐教学1.教师行为传统模式下的基础音乐教学,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主体作用,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在老师的领导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师以“填鸭式”方法进行的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意识、兴趣爱好、个性性格等多方面得不到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陈旧单调、缺乏趣味性,不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学生的特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没有真正调动起来,课堂学习气氛不活跃,学生的音乐素质并没有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2.学习方式在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死板不灵活,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模式落后,无法给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如,我在小学所接受的音乐教学通常主要以老师一遍一遍的教,学生一遍一遍的学为主,例如歌曲《娃哈哈》,我的音乐老师从头到尾一遍遍地教唱,一直到学生学会为止,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深入了解和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所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没有使学生真正地融入音乐课堂中,所以课堂中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瞌睡等现象。

由此看来,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及应用是否得当是一节音乐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能使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保持对音乐的热情与钟爱。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新课程改革就像一场奇妙的魔法变革,想要把教育这个大城堡变得超级酷炫。

以前的教育啊,就像是老式的火车,沿着固定的铁轨吭哧吭哧地跑,学生们就像一节节车厢,只能跟着轨道走,没有太多自己转弯的机会。

现在的新课改呢,就像是给教育换上了超级跑车的引擎,还把轨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学生们可以自己掌控方向盘,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在教育这个大地图里就行。

你看那些课程设置,以前就像一道单调的菜,翻来覆去就那几样。

新课改之后就像变成了满汉全席,什么科目都有,艺术课像甜甜的水果拼盘,科学课像神秘的魔法药水调配,体育课像活力四射的蹦床派对。

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张大菜单里找到自己爱吃的那道菜。

可是呢,这新课改也有点像一个刚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小娃娃。

有时候老师都还没完全适应,就像一个厨师突然被告知要做外星料理,有点手忙脚乱。

老师们得像超级英雄一样迅速换装,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

这就好比从一个严厉的指挥官变成了一个贴心的导游,要带着学生们在知识的大森林里探险,而不是让他们像小木偶一样跟着走。

再说说评价体系,以前的考试就像一把大剪刀,把学生剪成统一的形状。

现在新课改想让评价像一个百宝盒,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

不只是考试成绩这个金元宝,还有创新能力的魔法棒、团队合作的友谊手环、品德修养的天使翅膀。

但这个百宝盒有时候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一个有着无数机关的神秘盒子,还得好好摸索怎么才能把它用得恰到好处。

而且新课改在推广的时候,有点像一阵狂风,吹到各个角落。

有些地方就像小树苗被吹得东倒西歪,还没来得及扎根就被要求成长。

应该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地滋润每一片教育的土壤。

对于教材,以前的教材像个严肃的老学究,一板一眼的。

现在的教材想变得像个时尚的潮人,各种新鲜元素往里加。

但有时候又加得像个大杂烩,味道有点怪怪的。

我觉得新课改就应该像一场欢乐的派对,大家都能放松又积极地参与。

让学生们在这个派对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老师和家长也能像派对的组织者和嘉宾一样,一起把这个派对办得越来越好。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实践学校课程改革一直是各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已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最大目标。

一、教育理念上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其基本观念是人本主义思想。

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教育战略,都有了深刻的改变。

更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掘,强化赋能、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主题式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教学也应该因材施教。

为此,以往的学习方式,以规范化为主,因而越发地无法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固有的规律,进而不会去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

主题式的教学更注重自由探索和编制课程,全方位地展示学科复杂的内涵。

让学生在兴趣驱动和目标服务的同时,得到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灵活信手的表达。

三、课程内容的拓展学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还要拓展课程内容,打通多才多艺和实用性的渠道。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科主题中得到提升,也应该在课程拓展方面某种的表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铺排一条阔如绿草的道路。

例如,有些学校增加了手工、音乐、诗歌鉴赏等非学科的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教育多元化给他们带来的视野和机会。

四、其他教学资源的动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呼应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学校可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实现独立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以及,利用社区、媒体和高科技设备的帮助,丰富教育的工具箱,实现全角度、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五、总结学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学校应该更好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关注学生成长的全方位需求,打通理念、课程、资源、实践等环节,从而揭示出更为广阔的教育局势。

课改项目改革思路,方法和创新点怎么写

课改项目改革思路,方法和创新点怎么写

课改项目改革思路,方法和创新点怎
么写
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由此可见,改革的方法和创新
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改项目中,应首先重视内容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通过课
堂学习实现乐趣。

例如,适当加入外语、纪律文学、体育等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还应引入新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适应多变世界的能力。

比如,用多媒体教材来分享新知识,或使用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来进行课堂学习。

其次,要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乐趣多多,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比如将
小组学习、讨论等融入到课堂中,促进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学会分享知识,掌握论证过程,增强学习信心,释放激情。

最后,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支持。

通过大数据可以
快速识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提出定制性的学习方案,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效果。

比如,引入AI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辅助老师整体提升学习效率,按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安排课程。

从以上可见,中国课改项目的改革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即以内容的多样性为基础,在保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新媒体教育、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习更有趣、更有效。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01课堂可以”预设”,决不能“预演”。

天马行空无任何预设,生成就无抓手、铺垫,无着力点,生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课前预设精彩,课堂生成才更精彩;预设是为了实现有导向、深度的生成;是教师教育智慧体现,故需要大力提倡。

而预演是一种过度彩排,会导致课堂虚假繁荣;课堂上学生目光是呆滞的,学生一言一行是被动的,学生成了表演道具;课堂缺少灵气、意外生成;是一种不道德教育行为;更重要的是这种弄虚作假的作法,会对学生价值观养成,形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故预演、彩排后再上的公开课应该严格禁止。

02 学生可成为教师“粉丝”,决不能变为“课托”。

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品位的教学艺术、高超的个人才艺等可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学生会成为教师铁杆粉丝。

但教师决不能为了让公开课出彩,提前安排哪个学生什么时间提什么问题,哪个学生从什么维度回答,哪个学生质疑,哪个学生拓展,甚至连说每一句话都有剧本。

当然,也要引导学生不能为了讨好教师,猜教师想法、动机,专说教师想要答案,表面看是在配合教师,本质上看一种投机行为,是一种伪善。

无论学生被动当课托,或是主动当课托,当休也!03学生“过错”不能“错过”。

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课堂上的“过错”是一种难得的生成性的宝贵教育资源,教师决不能无视或错过这一教育契机。

要践行“容错—融错—荣错”的化错教育,变“事故”为“故事”,留机会给学生犯错,不随意截断学生犯错的思维进程。

04课堂上学生要“开心”,还要“开窍”。

课堂上学生开心属于兴趣范畴,学生开窍则属于思维生长。

一味让学生开心,忽视追求学生开窍,是课堂肤浅表现。

开窍后带来是高层次开心,会变短暂兴趣为乐趣、志趣。

05变“参加”小组学习为“参与”小组学习。

参加小组学习犹如参加运动会一样,有些学生扮演的是看台上的看客角色,被边缘化,游离于讨论之外。

而参与小组学习犹如运动会运动员一样,参与了比赛项目,是真正参与者、体验者。

把握新课改注入新思维

把握新课改注入新思维

地理新课改教学已实施多年,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把握好初、高中地理教学,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一、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执行学校高效课堂要求1.运用图像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对图像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地理图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分布图、示意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结构图、剖面图等,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说明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和规律,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填图、用图的能力。

2.加强活动教学,突出学习效果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注重能力培养,这对学生的要求明显地提高了,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学会图文之间的转换。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新教材重在突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特征,但对于环境特征的理解,还需必要的基础知识做铺垫,以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培养。

3.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归纳、总结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学习贵在掌握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因材施教,灵活处理教材,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使学生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从而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新观念,新思路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

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推广学法指导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

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那么,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也必将大大消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有利于克服学习的困难。

新课标课堂变革新思维

新课标课堂变革新思维

新课标课堂变革新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提出了一种课堂变革的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课堂变革的新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标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标课堂变革的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训练,而新课标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情景,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新课标课堂变革的新思维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新课标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新课标课堂变革的新思维还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新课标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才华。

新课标课堂变革的新思维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只有通过这种新思维,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教师应该积极拥抱这种新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使所有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的个性,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方式转变,树立以为主体的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历史的兴趣。

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模式,以适应新教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针对传统班级存在的弊端,从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我对小组合作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而且将“合作”观念引进课堂,开始了小组合作这一新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的垄断地位,对于合作的理解是:1、小组合作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小组合作为核心: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小组合作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

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传统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它改变了传统班级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中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主体的目标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的互助、合作气氛。

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总之:小组合作,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共同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策略体系。

5、小组合作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同时体现了对主体的尊重。

以前传统班级中各种棘手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小组合作正是从学校应满足主体需要的基本假设出发,创设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给提供开展互助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了作为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6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6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6一、新课程实施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徐志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学校的管理观和教师的教学观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

然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

新课改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们领悟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内容,都能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但是,也有不少教师还是心存疑虑: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 ?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家长会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他们心中没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同志也在努力探索。

应该承认,新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但它与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滞后的矛盾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

这迫切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高考、中考改革方案,需要学校尽快建立科学的教师业绩、学生课业评价体系;同时,:相关的宣传力度要加大,要让新课改的实施逐渐家喻户晓。

2.新课改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将成为制约新课程实验的一个瓶颈。

新课改的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认同。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每一个发展的契机。

然而,令他们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

因此,教师如何在课程自由度比较大的空间,充分地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4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4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4一、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刘长军新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程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生命活力。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回首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其中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

误区之一:课程改革就是换一套教科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教材)的逐步实施,人们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在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的同时,教材”新陈代谢”的速度也有加快的趋势。

从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到高中教材的更替,近年来,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培训几乎没有停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不例外,于是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只是和以前一样,换一套教材而已。

那么,这次课程改革真的仅仅是换一套教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

就学科教师而言,需要学习钻研的也不仅仅是一套新的教材,新的教育观念需要我们理解和确立,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我们熟悉和钻研,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领悟,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

误区之二:只要探究,不要接受学习心理研究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其中接受式学习是人们通过阅读、倾听与研究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掌握方法和形成观念,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人们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自身的认识发展过程。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次课程改革之所以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其目的就在于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个性,更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新课程改革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已得到了广大老师的理解和认同。

大家都已达到共识:新课改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但是,在贯彻新课改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比如说对于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在上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可以结合时事,谈古论今,甚至是展开辩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对于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

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加强了同学的交流,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

老师也愿意上这样的课。

现在资讯这样发达,老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多方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时旁征博引,老师自己也得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学生心目中提升了自身形象。

但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再热闹,知识理解的再深刻,知识点拓展的再深入,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要用分数来说话。

你说你的课有多好最后学生的考试分数上不去,都是白扯。

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校不满意。

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要想考高分就必须背诵相关知识,还要求学生会答题。

这可以说是每一个老师在教学中都要面对的问题。

很无奈,但是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学生,你让他们听课、讨论他们都很愿意,但是,你让他们背书、做题他们就不愿意。

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与"注入式"相对立的启发式方法。

它集中反映在"诱导-讨论-自学-讨论-尝试练习-小结-作业-课堂作业"这几个环节的综合教学过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老话题新思路
作者:周甲钻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要进行及时的反思,结合现行的教材反思学生的困惑,反思教学中的疏漏和亮点,反思疑点。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亮点;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事实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与授课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有时自以为准备得十分完美的一堂课讲授起来并不得心应手;相反,备课时感觉平常的一堂课却在课堂上灵光乍现,妙语连珠,远远超过预期效果。

每次教学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精练地记录其中体会最深处,日后再去回味,你将受益无穷。

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每一节高效的课也是在不断地反思中积累起来的。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

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以下几个方向是反思的重点:
一、反思你“熟视无睹”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无足轻重”或者“了如指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钻牛角尖”“思维陷入死胡同”,或者“风、马、牛不相及的联系”“没有逻辑的推理”等,令一些教师头痛和无奈。

这反映了学生知识的零散性、表面化或者模糊性。

发牢骚、置之不理或者讥笑讽刺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相反,我们将学生中的困惑不厌其烦地记下来,学生肯定会视其为“最珍贵的资料”。

而对于教师来说,日积月累,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忽视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情境为例剖析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生成存在的偏差。

1.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苏教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单元的第一部分,本单元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一步步地深入,学好本节内容是学好这一单元的前提。

它也是由学习元素化合物向研究实验方法的一个转折,这就要求学生用新的学习方法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

学生已在初中初步学习了过
滤、蒸发、结晶等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萃取和分液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案例剖析
教师:向学生展示溴水和四氯化碳,并讲解溴水成分,同时问学生是否知道四氯化碳。

学生:不知道。

教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CCl4和水,混合并振荡,观察现象。

然后教师介绍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及它的性质,如,颜色、密度,在水中溶解性等。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进入高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的,这个时候的学生对有机溶剂的概念一无所知,教师在备课中应设计好如何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了解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而不是简单地将CCl4的性质介绍给学生,这完全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此处可以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如,取少量CCl4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分层现象,由于两层都是无色,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哪一层是水呢?”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水层。

有学生提出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哪层变为蓝色,则为水层;还有学生提出直接向其中再加一些水,哪层量增加则为水层。

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中,由于设计角度的多样性和问题结论的非唯一性,容易生成一些新的问题。

关于两种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哪种方案更符合简易操作,绿色化学理念。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于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的认识会很深刻,对学生进入高二学习有机化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本案例中显然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此时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

课堂生成并不一定是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的生成,实际上,成功的课堂大多都是预设而成的。

教师虽未预料到具体的结果,但已估计到了这种可能性,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较强能力记录你“熟视无睹”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二、反思你教学中的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教学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

诸如此类,亮点可以是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平等、自主、合作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师生情感碰撞、交融的一瞬间,可以是与学生的一段精彩对话,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凡是让教师、学生激动、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值得你反思的最好内容。

反思时,可以尝试这样的问题:
我是如何想到这个亮点的?灵感来源于什么?
这个亮点设计,“亮”在何处?(分析时越具体越好)
这样的亮点设计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在哪些方面受益?
例如,在“硝酸的化学性质”一节,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实验:①向硝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②向硝酸中加入铝片;③Na2CO3溶液中加入硝酸;④将Cu丝插入浓硝酸中;⑤将Cu丝插入稀硝酸中;⑥将活性炭与浓硝酸一起加热。

让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谈谈从中获得了什么。

生1:硝酸具有酸性。

上面的①③方案充分证明硝酸具有酸的通性。

但④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这与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无色H2相矛盾。

生2:我们又将①加热了,溶液的红色褪去,这说明硝酸不仅有酸性,还有其他的性质。

生3: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产生H2,Cu与浓硫酸加热放出的就是SO2。

按照④Cu和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u(NO3)2,按照⑥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O2。

生4:我感到稀硝酸也有强氧化性。

上面⑤试管上方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是否可以认定产生的NO?然后它又被空气氧化了?……
此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为自己的重大发现欢欣鼓舞。

在师生、生生的问题发现中,学生已初步领会了硝酸的性质。

这样的亮点设计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其他教师如何评价这个亮点设计?
这个亮点设计对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学习氛围等条件有什么具体要求?还可以再次运用吗?有没有局限性?……
通过上述问题的自我剖析,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抓住疑点进行反思
顾名思义,疑点,就是令教师或学生感到不解之处。

疑点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来自于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挖掘疑点
疑点是什么?来自何方?
对于疑点,学生有何看法?哪些来自个别学生的疑点,其他学生会产生共鸣吗?
对于疑点,教师的态度积极吗?是视而不见、敷衍、搪塞,还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疑点是什么时候解决的?谁解决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在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在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这样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博览群书,特别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改轰轰烈烈,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还是得扎扎实实,教学反思的切入口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反思没有固定的格式,内容也非常广泛。

教师应从课后的第一感出发,努力以最真实、最直接、最深入的方式快速地将一点一点的经验教训汇集起来,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将反思进行小结、分析,不断地优化和提升。

最终将会形成独特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2]文喆.做反思型教师[J].教育科学研究,2005(01).
[3]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4]熊士荣,徐远征,罗艳,等.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06).
[5]肖红梅.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08).
编辑王团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