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朱自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不仅是一种对友谊深情的表达,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私奉献的赞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人物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够了解到一种珍贵的人类情感——友谊。
本篇文章将深入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和力量。
同时,介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
通过探究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
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感人至深,描写的是刘和珍两人朴实、无私碰撞出的真挚友谊。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视听资料等方式对文章展开探索,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简短的文字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的。
让学生看到这篇文章中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力量,激发他们去思考、感悟,并将这种值得尊敬的人类情感积淀下来。
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清新,简练,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手法、经验教训即物即情的唯美诗化等,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扩展教育,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语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爱国情怀;(3)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下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下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情感态度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之一鲁迅【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结合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dí)惮(dàn)攒射(cuán)尸骸(hái)长歌当哭(dàng)喋血(diã)杀戮(lù)殒身不恤(yǔn)(xù)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能够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教学难点:(1)鉴赏文学作品,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2)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如讽刺、幽默、抒情等;(3)强调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特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刘和珍君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牺牲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
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刘和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扮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写作练习7.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话题。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7.2 作文互评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八、课堂讨论8.1 探讨课文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珍惜友谊。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收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鲁迅对她的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另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针对这一点,我会尝试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举例:分析“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等句子,理解其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2)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对现实进行批判。
举例: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现实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理解鲁迅作品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当代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程名称: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李和珍君的生平事迹材料。
2. 课堂展示材料:照片、视频等。
3. 黑板、粉笔或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请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对刘和珍君了解多少。
二、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15分钟)1. 展示刘和珍君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述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个人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
三、讨论和珍君的品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珍君的品质,如勇敢、无私、乐于助人等。
让学生表达对这些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四、阅读理解活动(20分钟)1. 分发学生阅读刘和珍君的文章或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相关的问题,或做一道选择题。
3. 请学生交流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和感受。
五、小组讨论并撰写文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和观点。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3. 小组成员一起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他们对刘和珍君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他们撰写的文章进行朗读或展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刘和珍君的品质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些正能量。
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刘和珍君是一名容貌平平的乡村女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为学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为了纪念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我特别编写了这份教案,以表达对她的敬意。
二、教案目标1.增强学生对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责任感。
2.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内容:通过阅读刘和珍君的事迹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教育工作。
2.方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刘和珍君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和热爱。
2.悬念引入教师介绍刘和珍君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刘和珍君是什么样的人吗?他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吗?”3.学生思考学生有一定时间思考问题,并进行个人思考。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个人思考和了解。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
5.板书记录教师将学生的讨论内容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复习和总结。
6.全班讨论将不同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进行全班讨论,从而使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事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7.案例分析通过阅读刘和珍君在教育事业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
8.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以便与刘和珍君的理念相对比。
9.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刘和珍君的教育事迹及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五、教学评价通过日常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提高。
六、教学资源刘和珍君的事迹介绍、刘和珍君的照片、小组讨论记录板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一个普通女教师刘和珍君对教育事业的付出和贡献。
通过学习她的事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优秀教案篇二:优秀教案教案文本分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徘徊、菲薄、洗涤、桀骜、租赁、喋血、尸骸、屠戮、长歌当哭、殒身不恤”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
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2、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通过重点字词句的品析,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提问法3、讨论法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大家知道2011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吗?回答:《时间在流逝》。
确实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无时无刻存在的。
比如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长大了,步入了高中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父母老了,皱纹慢慢爬上了他们的额头……尽管如此,我们的生命中还有很多的人和事是无法流逝的,那就是历史。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无法忘记南京大屠杀,无法忘记江姐、秋瑾、方志敏等等这些革命烈士,当然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让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就是刘和珍。
对于刘和珍,我知道她生于1904年,具体时间我却不知道;但是她牺牲的日期我却知道,1926年3月18日。
这是一个血腥的日子,鲁迅认为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弃医从文”的背景,“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是无济于事”。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2、“三.一八”惨案《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
(具体内容参见课本P27注释)三、朗读课文阅读任务:1、给课文七部分,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虽然本文纪念的主体是刘和珍,但是依然出现了许多其他的人物,请在阅读的时候标注出来。
许广平:《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四、扎实基础(注音、解释)徘徊(páihuái)长歌当哭(dàng)洗涤(dí)踌躇(chóu chú)桀骜(jiéào)赁屋(lìn)喋血(dié)尸骸(hái)立仆(pū)殒身不恤(yǔnxù)屠戮(lù)浸渍(zì)五、整体感知全文《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人叙事类型的文章。
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君”表示对人尊重。
1、拟定小标题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描写遇难概况⑤叙述遇难细节。
⑥否定请愿形式。
⑦肯定死难价值。
2、精炼段落①②纪念目的,③④⑤纪念主体,⑥⑦纪念意义六、小组讨论问题:《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除了纪念刘和珍君外,还出现了那些人物?可以划分为哪几类?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1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百名死伤者→情愿的群众讴歌赞扬2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屠戮妇婴的中国军人、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杨荫榆女士、张百昭等揭露批判3、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失望唤醒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七、课堂小结1926年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先生以自己的笔触书写自己的愤怒,写作的缘由,写作的主体,写作的意义,让我们明白那个年代那段血腥的历史。
八、课后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九、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鲁迅①介绍写作缘由。
↘纪念目的②交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讴歌赞扬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描写遇难概况纪念主体反动势力:揭露批判⑤叙述遇难细节。
↗⑥否定请愿形式。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失望唤醒⑦肯定死难价值。
↗纪念意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分析每部分思想,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华盖集续集》,以纪念学生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文中共出现了三类人物,有爱国青年,有反动势力,还有处于中间的庸人,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有讴歌,有批判,也有唤醒。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佳作。
二、再次阅读课文1、阅读问题:文中共描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毅然预订《莽原》全年●反抗校长●赁屋授课●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请愿●府门喋血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坚持真理,有组织能力,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命的爱国青年。
2、刘和珍,这样一个进步的青年,怎么会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作者四次描写到刘和珍是一个微笑的和蔼的人,这又有什么意图呢?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点拨:“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
]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点拨: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点拨:靠单句的段落来表达强烈的感情,一句作一段,加上其独特的内涵,有力扛千钧之势。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点拨:“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
这两个词回答了下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
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唤。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
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点拨:“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
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啊”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
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
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
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鲜明的对比,以刘和珍的微笑和和蔼,同反动势力的残酷血腥做强烈的对比。
3、作者一会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①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③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④“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⑤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⑥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
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