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昆明的雨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昆明的⾬》是汪曾祺先⽣的经典散⽂,是⼀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章通过“⾬”串联起昆明⾬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来表达对过往岁⽉的想念,对⼈世间平淡⽣活的珍爱,着爱⾃然、爱⽣活、爱平民百姓的⼈⽂内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宁坤要我给他画⼀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些时候,画了⼀幅,右上⾓画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掌,末端开出⼀朵⾦黄⾊的花。

左下画了⼏朵青头菌和⽜肝菌。

题了这样⼏⾏字: “昆明⼈家常于门头挂仙⼈掌⼀⽚以辟邪,仙⼈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掌⽣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季空⽓之湿润。

⾬季则有青头菌、⽜肝菌,味极鲜腴。

” 我想念昆明的⾬。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季。

“⾬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季有多长,从⼏⽉到⼏⽉,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且并不使⼈⽓闷。

我觉得昆明⾬季⽓压不低,⼈很舒服。

昆明的⾬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动情的。

城春草⽊深,孟夏草⽊长。

昆明的⾬季,是浓绿的。

草⽊的枝叶⾥的⽔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掌。

旧⽇昆明⼈家门头上⽤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些东西:⼀⾯⼩镜⼦,周围画着⼋卦,下⾯便是⼀⽚仙⼈掌,——在仙⼈掌上扎⼀个洞,⽤⿇线穿了,挂在钉⼦上。

昆明仙⼈掌多,且极肥⼤。

有些⼈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圈仙⼈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掌,猪⽺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掌有刺,猪和⽺怕扎。

昆明菌⼦极多。

⾬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

最多,也的是⽜肝菌。

⽜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肝菌,连西南联⼤⾷堂的桌⼦上都可以有⼀碗。

⽜肝菌⾊如⽜肝,滑,嫩,鲜,⾹,很好吃。

炒⽜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晕倒。

青头菌⽐⽜肝菌略贵。

这种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的,格调⽐⽜肝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2. 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课文《昆明的雨》。

2. 相关地图或图片,展示昆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3. 参考资料,介绍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昆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对昆明地区产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昆明吗?大家对昆明有什么了解?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四、写作技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手法,如如何描绘景物、如何刻画人物等。

2. 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3. 教师给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了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描写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六、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昆明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朗读诗歌《昆明的雨》2.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昆明的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难点:1.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2.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用图片展示昆明的风景,引起学生对昆明的兴趣。

2. 老师引导学生联想、回忆有关昆明的雨的情景。

二、呈现(10分钟)1. 老师展示诗歌《昆明的雨》全文,并让学生跟读诗歌。

2. 老师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理解。

三、感知(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随机选取几组展示讨论结果,并与教师进行对话。

四、学习(2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类似手法。

2. 随堂小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写一首以昆明的雨为主题的短诗。

五、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将自己的短诗展示给全班。

2. 学生互评,评选出最好的诗句,并解释为什么觉得这句好。

六、总结(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复习诗歌《昆明的雨》的歌词和意境,并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感受。

教学延伸:1. 带学生去昆明旅游,亲身体验昆明的雨,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2. 让学生创作更多类似的诗句,扩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举例:通过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a.词汇理解与应用: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地方特色词汇,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泛滥”一词在课文中的使用,需要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意义,并学会在其他语境中恰当运用。
b.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中深层次的文学价值,如作者的情感态度、文章的构思布局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景象的散文,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家乡雨的喜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昆明雨的景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举例: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段落展开对昆明雨的描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c.情感共鸣:学生需要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这对于一些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举例: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雨的怀念和喜爱,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d.创新思维:在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这对于习惯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大挑战。
-举例:在描述自然景色时,如何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框架,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词汇游戏等,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雨后的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需要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避免让学生感到困惑。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不够熟悉,难以把握其作用和效果。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
-文本深层含义:文章中可能含有一些隐含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如昆明的地方特色、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学生可能难以挖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文本深层,探究其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昆明的雨》这节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关于学生的参与度,我注意到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文本阅读与赏析;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学习作者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一、诗词激情导入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师:作者是?生:汪曾祺二、寻找感情线索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三、明确写作载体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生: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师:好,还有没有?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

好,请坐。

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6《昆明的雨》16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悟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

3.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体悟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

2.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能说出一些描写雨的古代诗句?(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啊,那么你们谁能说出一些关于雨的著名散文?(学生自由发言)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平时都非常喜欢读书、喜欢积累。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雨的散文——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看一看在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去体会一下,他为什么会想念昆明的雨。

(板书课题《昆明的雨》)二、预习检测(活动一)检测预习情况,小组互相听写生字词。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的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卖杨梅小姑娘、缅桂花、房东和她的养女等人和事物以及在昆明生活时的一段往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3~10):具体写昆明雨季给作者的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及雨季中的景、物和人,表达自己对昆明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11):照应开头“我想念昆明的雨”,深化主题。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段落进行赏析,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活动二)示例: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句中“张目结舌”用得很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总结环节,部分同学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牢固。针对这一问题,我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多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技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提高讨论的效率。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写作练习中有些拘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同学们敢于表达,勇于创作。
-文化理解:了解课文所涉及到的昆明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如“我想念昆明的雨”,并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在学生心中引发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欣赏散文的美,还体会到了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发现部分同学在把握作者情感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写作技巧: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具体描绘表现事物的特点。
4.文化背景:了解昆明雨季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入课文《昆明的雨》。

(2)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背景。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含义。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5.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昆明的雨的描绘,表达自己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的?四、板书设计《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理解课文内容3.品味文章的语言4.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5.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背景,理解了课文内容,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同时,通过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和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并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合作交流,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使用,如“淅沥”、“潮湿”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明确文章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
-学习并模仿作者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中“雨滴打在仙人掌上,仙人掌像是穿了珍珠衣。”这里的比喻手法将雨滴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仙人掌,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比喻。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并能分析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举例:文章从对昆明雨季的总体描述,到具体描绘雨中的景物,再到对雨后昆明生活的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举例: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雨中的叶子绿得发亮,花也更加鲜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带给我们的情感和启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重点: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词语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昆明”、“恰当”、“悠闲”等。这些词语在课文中具有代表性,是学生需要熟练运用的基础词汇。
(2)课文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雨的基本概念。雨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从云层降落到地面的自然现象。它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雨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4.课文重点与难点: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适时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课文内容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这篇文章展示了雨季对昆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将昆明雨季的景象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3)认识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自然与人文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风情相结合,如昆明雨季对当地人的生活、情感产生的影响,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描绘的自然景观进行深入理解;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昆明雨季的景象,如“雨中的翠湖、西山、民族村”等,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雨后的景象,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2)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表达;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抒情句子、对比手法等,引导学生感悟。
(3)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有效表达;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式应用到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需要教师提供实例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昆明的雨》这篇课文。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雨季的日常生活体验有着丰富的感受,这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仍显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举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17)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17)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3)文章结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通过场景描绘来展现主题,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昆明的雨》的奥秘。
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创意写作,目的是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此环节兴趣浓厚,讨论热烈,但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发现,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显得有些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不善于表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家乡雨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创意写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家乡的特色。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作者对故乡雨季的描绘,学习了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1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1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一、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资料助读有关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

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

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鲜腴(yú) 篱笆(lí bɑ) 鸡土从(zōng)缅桂花(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昆明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
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
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1、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

2、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3、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4、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5、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6、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7、整数的简单构成,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使数学获得新生的源泉。

8、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9、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10、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

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