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PT)
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 (兔脑或胎盘浸液)和钙离子使迅速生 成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后者能使被 检血浆迅速凝固,其所需时间称为PT, 主试验主要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测 Ⅶ、Ⅹ、Ⅴ、Ⅱ、Ⅰ含量和活性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PT)
Xa V, Ca2+ PF3 凝血酶原 Ⅱ 纤维蛋白原Ⅰ 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Ⅰa
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不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VII因子激活
X 因子激活
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磷脂
纤维蛋白原的转化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肽A和B
抗凝系统
(一)AT-Ⅲ 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物,对已激活以丝 氨酸为活性中心的凝血因子有抑制物作用Ⅱa、 Ⅶa、Ⅸa、Ⅹa、Ⅺa、Ⅻa AT-Ⅲ 64,000的糖蛋白,由单一多肽链组成, 它可与丝氨酸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中心按1:1定 量结合。使四种已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灭活。 AT-Ⅲ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67%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粘附功能(pletlet adhensive test,PadT)
血小板所具有的能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其他带负电 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粘附功能。以粘附率表示, 当一定量抗凝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珠 或玻璃瓶内壁)接触一定时间后,即有一定数量的BPC 粘附于异物表面,测定其粘附前、后BPC数值之差, 便于计算出粘附率。 正常值:男性 34.9 ± 5.95% 女性 39.4 ±5.19%
血小板黏附
内皮
胶原蛋白
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聚集功能(plet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特性称为血小板聚集 聚集诱导剂: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 测定:血小板聚集仪 、 用诱导剂ADP 正常值:最大聚集率为:62.7± 16.1%
PLFra Baidu bibliotek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片断Y
PL 片断D
片断X
PL 片段D
片断E
小分子多肽A.B.C
纤维酶原(Plasminogen,PLg)
纤溶酶(Plasmin,PL)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原理:血液离体后接触带负电荷的表面 (玻璃器材)时Ⅻ被激活,激活内凝系 统 正常值:4-12min 本试验操作简便可以用手掌保温,在床旁 由医师进行,既往最为常用。应用肝素 后CT延长至正常2倍左右,20-30min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理:以白陶土等为激活剂充分激活Ⅻ之后,测定被检血浆的 凝固时间 正常值:35-45s 病人结果较正常延长,超过10s有意义 意义:(1)参加凝血活酶形成的因子↓,如Ⅷ、Ⅸ、Ⅺ,血友病 甲、乙、丙。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严重↓ (3)肝素抗凝治疗时 其中肝素抗凝治疗期间要求APTT延长到正常值1.5-2.5,是监 测肝素用量较理想的试验。 常用范围75-100s 阜外医院(60-80s) <75s 可能抗凝不充分 >100s 可导致出血
抗凝系统
(二)肝素 肝素作用于AT-Ⅲ的赖氨酸残基而使抗凝血酶作用增强 1000倍 AT-Ⅲ 肝素 肝素— AT-Ⅲ复合物 凝血酶 凝血酶—AT-Ⅲ复合物 肝素—AT-Ⅲ—凝血酶复合物
游离出的肝素可循环使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激活物(t-PA,UK,SK) 纤溶酶原 纤溶酶(PL)
纤维蛋白(Fg) Fg
Ⅵ是因子Ⅴ 的活化形式,不是独立的因子
凝血瀑布
内源性 通路 外源性 通路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面损伤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 血 系 统
XII
受损组织 释放组织因子 TF + VII Ca2+
XI
IX VIII Ca2+ PF3 X
共同通路
X
三个阶段
(一)凝血活酶形成阶段 (二)凝血酶形成阶段 (三)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活化凝血时间
(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
原理:同试管法全血凝固时间(CT),但因 试管内预先加入少量接触活化用凝血活 酶混悬液,能充分激活血中Ⅻ,并为凝 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使凝固时 间缩短,比CT更敏感,且节省临床医师 床边监测的时间。 正常值:59.2-117s 应用肝素后的预期值180-300s
正常值: PT 11-14s PTA(%) 80-120% INR 1±0.15(0.85-1.15) P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病人PT(s)/正常对照PT(s) PT延长至正常2倍时,PR值约增至2倍 INR=PR|s|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P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s|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s|) INR与PT成正比 华法令抗凝治疗要求 与PTA成反比 PT 11-14s 20-30s
凝血因子命名国际委员会于1959年8月召开专门会议 对已发现的十二种凝血因子根据被发现的顺序 以罗马数字予以命名
Ⅰ Ⅱ Ⅲ Ⅳ Ⅴ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ⅩⅢ 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钙离子 易变因子 稳定因子 抗甲种血友病球蛋白 抗血友病因子乙 斯多特-柏劳因子(stuart-prower factor) 抗血友病因子丙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及 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
出凝血的机理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第二部分:
常用检测方法
PT CT BT PTA APTT BPC INR ACT
第三部分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 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监测方法。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潘生丁) 抗凝血药物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 抗血栓药物 (尿激酶UK、链激酶SK、t-PA、 rt-PA)
PTA
INR
80-120%
0.85-1.15
30-50s
2-3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 少 BPC 10-30万/mm3称为血小板减
常见于 1.血小板生成↓:见于造血功能受到损害,如再障、急 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 2.血小板破坏↑: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脾功能亢进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