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重点解读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心病及心血管病伴糖尿病指南解读_李艳芳
·指南与解读·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心病及心血管病伴糖尿病指南解读李艳芳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药物洗脱支架DOI:10.3969/j.issn.1009-0126.2014.02.030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35病房 2013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ESC年会,公布了新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及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管理指南。
两个指南的发布,带给与会的世界各地心脏病专家以更多信息。
两个指南内容如下。
(1)冠心病患者症状,与血管造影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冠状动脉损伤对心功能的影响在决定PCI中所起的作用更大。
(2)冠心病诊断采用了预测试概率(PTP)系统,是比应用了34年的Diamond和Forrester胸痛预测规则更先进的数据系统。
(3)为了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放宽了高血糖控制标准。
(4)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如患者倾向于PCI,应使用药物涂层支架。
1 稳定性心绞痛指南增加了PTP诊断冠心病的内容,这是在2011年的基础上开发的一套新的预测试数据系统。
Diamond和For-rester数据系统建立于1979年,但与1979年比较,2013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因此,数据系统需要更新。
新的PTP系统仍建立在心绞痛特点、年龄和性别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如果PTP<15%,应考虑其他原因和功能性冠状动脉疾病;如果PTP是中位数,从15%~85%应该做非创伤性检查;PTP>85%则冠心病诊断成立,需进一步做危险分层。
症状严重的患者或临床征象提示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应启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
指南将心脏磁共振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技术给予很重要的地位。
冠心病患者往往力图保守治疗,但既不能像美国2012年指南那么保守,也不能像NICE 2010年指南那么前卫。
冠心病诊疗进展
Lanza GA, et al. Circulation.2010;121:2317-2325
弥漫性 心内膜下缺血
缺血成点状 散布于小面积范围内
Group1:无症状 Group2:有症状但冠脉正常(0%狭窄) Group3:有症状且有非阻塞性冠脉狭窄
(1-49%的狭窄)
合并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LDL-C>130mg/dL、HDL-C<50mg/dL、CAD家族史、 BMD≥30、SBP>140mmHg 复合事件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梗、心衰住院、卒中、心血管死亡
1VD:1支血管病变;≥2VD:2支或2支以上血管病变 瑞典冠脉血管造影和血管成形术注册研究,入选2006-2008年间12200例稳定性胸痛患者,评估 诊断性冠脉造影和心血管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并检测冠脉造影发现和临床终点之间的关系
Johnston N, et al. Eur Heart J. 2011;32(11):1331-6
1.心绞痛患者均有冠脉粥样硬化性阻塞吗?
应用传统的年龄、性别以及基于心绞痛典型表现的 方法对将行冠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预估冠状动脉疾 病的可能性CONFIRM(多国冠脉CT血管造影评估
临床预后: 一项国际多中心注册研究)研究结果
Park SJ, et al. Circulation. 2011;124:951-957.
FFR:血流储备分数 MLA:minimal lumen area,最小管腔面
1VD:1支血管病变;≥2VD:2支或2支以上血管病变 瑞典冠脉血管造影和血管成形术注册研究,入选2006-2008年间12200例稳定性胸痛患者,评估 诊断性冠脉造影和心血管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并检测冠脉造影发现和临床终点之间的关系
2013ESC稳定性冠心病指南
2013ESC稳定性冠心病指南2013ESC稳定性冠心病指南1.引言1.1 指南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稳定性冠心病的最新指导。
通过提供最新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原则,帮助医生提供最优质的护理,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和死亡率。
1.2 指南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成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并涵盖了稳定性冠心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选择和管理策略。
1.3 指南编写流程本指南的编写是由一组国际专家组成,他们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证据,对稳定性冠心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和分析。
2.病理生理学2.1 病理过程稳定性冠心病是由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
2.2 冠脉动脉硬化的机制冠脉动脉硬化主要是由于脂质积聚、纤维化斑块形成和血管平滑肌增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3.临床特征3.1 症状稳定性冠心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和呼吸困难等。
3.2 体征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体征可以包括心脏杂音、心律失常和颈部静脉充盈等。
4.诊断方法4.1 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是诊断稳定性冠心病的首要步骤,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等。
4.2 非侵入性检查非侵入性检查包括运动试验、心脏超声、核素显像和磁共振成像等,可以帮助评估冠脉狭窄和心脏功能。
4.3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最准确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冠脉狭窄和斑块形态。
5.治疗选择5.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稳定性冠心病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血脂调节药物等。
5.2 血运重建血运重建是指通过冠脉血管成形术或冠脉搭桥术来改善冠脉灌注和缓解心肌缺血。
5.3 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在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6.管理策略6.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决定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治疗策略的关键,包括评估患者的冠心病事件风险和出血风险。
6.2 长期管理稳定性冠心病的长期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定期复诊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旨在控制病情进展和预防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和建议
TTDE +++ +++ +++ +++ —
—
+
MCE ++
++
++ ++
+
+
+
SPECT ++
++
++ ++ ++
—
—
PET —
—
±
+
++
+++
+++
CMR ++
++
++ +++ ++
++
++
CAG
+
+
± ++ ++
+
—
IMR ±
±
±±
+
+++
++
ICD ±
±
±—
+
+++
+++
(—)=差;(+)=足够;(++)=好;(+++)=非常好
CMVD: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 CMD: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VD的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大样本人群CMVD发生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 既往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缩写和首字母缩略词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缩写和首字母缩略词99mTc 99m锝201TI 铊201ABCB1 A TP-结合盒B亚家族成员1ABI 踝臂指数ACC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F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OMPLISH 高血压生存患者通过联合治疗来避免心血管事件ACE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IP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指南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ADA 美国糖尿病协会ADP 腺苷二磷酸AHA 美国心脏协会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T 动脉血运重建试验ASCOT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病结果研究ASSERT心脏起搏器患者无症状心房颤动和中风评估、心房颤动时减少心房起搏的试验研究AV 房室的BARI 2D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旁路血管成形术进行血运重建研究BEAUTIFUL If抑制剂伊伐布雷定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价BIMA 双侧乳房内动脉BMI 人体质量指数BMS 普通金属支架BNP B型钠尿肽BP 血压b.p.m. 每分钟心跳次数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D 冠状动脉疾病CAPRIE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缺血性事件风险比较CASS 冠状动脉手术研究CCB 钙通道阻滞剂CCS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FR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HARISMA 氯吡格雷针对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和缺血稳定、管理与防范CI 可信区间CKD 慢性肾脏疾病CKD-EPI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联合调查CMR 心脏磁共振CORONARY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运重建研究COURAGE 通过血运重建和积极的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COX-1 环氧化酶-1COX-2 环氧化酶-2CPG 指南执行委员会CT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法CTA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V 心脏血管的CVD 心脏血管疾病CXR 胸部x线CYP2C19*2 细胞色素P450 2C1CYP3A 细胞色素P3ACYP3A4 细胞色素P450 3A4CYP450 细胞色素P450DANAMI 急性心肌梗死丹麦试验研究DAPT 双联抗血小板疗法DBP 舒张压DECOPI 急性心肌梗死后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随机多中心试验研究。
稳定性冠心病指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探讨资料
诊断与评估
•强调PTP的重要性 •在PTP基础上形成SCAD的三步决策流程 •区分了诊断与评估流程 •更新了风险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The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 Heart J. 2013 Aug 30
指南强调根据验前概率PTP制定诊断和检查决策
不同PTP的临床意义:
白色:PTP<15%,无需进一步检查
浅蓝:PTP 15-65%,可行运动心电 图等检查
浅红:PTP 66-85%,应进行无创功 能成像检查 深红:PTP>85%,可被认为存在 SCAD,仅需进行危险分层
• • •
PTP是指特定患者患有阻塞性冠脉疾病的临床可能性。 影响PTP 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及症状 PTP的使用有助于简化临床决策,更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
非阻塞性CAD同样存在心肌缺血, 但缺血特点与阻塞性CAD不同
弥漫性 心内膜下缺血
缺血成点状 散布于小面积 范围内
Lanza GA, et al. Circulation.2010;121:2317-2325
非阻塞性CAD同样具有极高心血管事件风险
Group1:无症状 Group2:有症状但冠脉正常(0%狭窄) Group3:有症状且有非阻塞性冠脉狭窄 (1-49%的狭窄) 研究对比了540例怀疑缺血但无冠脉造 影阻塞证据的女性患者和1000例年龄 匹配的无症状女性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结果显示,有缺血症状但无阻塞证据 的CAD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也 显著升高
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患者
针对疑似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的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被公认为心绞痛的病因已有两个多世纪,急性血栓形成引起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也有一百多年。
因此,长期以来多集中于对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
1958年Sones首次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这为心外膜冠状动脉树的直视提供了可能。
紧接着在1970年Favaoloro a n d Effler 开展了第一台冠状动脉搭桥术,1977年Gruntzig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这三项技术已经逐步完善,目前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Eugene Braunwald指出冠状动脉微循环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晚近该领域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并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
1.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研究沿革与新概念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仅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一部分,心肌血供直接源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探索研究中。
早在40多年前文献上提出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这一概念,Likoff等首次报道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脉狭窄但仍有典型心绞痛这一临床现象。
当时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1973年Kemp将其称为X综合征。
1988年Cannon等认为可能是微血管病变所致,建议将其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VA)。
由于是冠状动脉对收缩刺激高度敏感,导致微血管对扩张张力受限,肌壁间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是该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20年来大量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冠状动脉生理评估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与微血管功能密切相关。
1997年心脏X综合征”被列入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2013年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全面的提出了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外膜冠脉痉挛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以上三个机制可能重叠,导致了由运动或应激引起的胸痛症状。
强化降脂时代的选择
立足强化
提倡优化 实行简化
3
4
5
6
强化降脂时代已经来临
心血管风险高危/极高危患者的降LDL-C目标愈趋严格
高危<2.5mmol/L (<~100mg/dl) 高危 100mg/dl 高危 100mg/dl (最佳70mg/dl) 极高危 80mg/dl 高危 <2 mmol/L (~77mg/dl) 或≥50%
*如冠脉造影、核医学成像、负荷超声心动图、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
Reiner Z, et al. Eur Heart J. 2011;32(14):1769-818
19
综观权威指南及他汀类共识:对于极高危患者, LDL-C治疗目标均为降至1.8mmol/L或降幅≥ 50%
指南
2011 ESC&EAS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简介1 2013 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2 2013 ESC &EASD糖尿病指南3
1. 2. 3. Zeljko Reiner,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1;32:1769–1818. 4. Montalescot G, et al. Eur Heart J 2013;34:2949-3003. Rydén L, et al. Eur Heart J 2013;34:3035-87. 5. /download/IASPP_Guidelines_ExSummary _20131011.pdf. 王拥军.中国卒中杂志 2013;8:565-575.
20
30
40
50
60
70
• CK上升达10倍正常上限并有肌肉症状出现 •
LDL-C的降低 (%)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ESC针对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更新的原因主要是:欧洲批准几个新药如vernakalant和达比加群酯提前使用:公布几个主要抗凝药物试验结果,如AVERROES试验(阿哌沙斑和乙酰水杨酸)、ROCKET-AF试验(利伐沙斑和维生素K拮抗剂( VKA)、ARISTOTLE试验(阿哌沙斑)。
同时,新指南建议应用心电图对年龄≥65岁人群筛查心房颤动(等级I,证据水平B)。
现对新指南解读如下。
卒中和出血危险的评估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替代CHADS2评分新指南强烈建议集中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如年龄<65岁、孤立性心房颤动和不需要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因此需要在评分中包含更多的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而大多数专家认为,CHADS2评分比较简单且许多其他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并未纳入CHADS2评分中,如瓣膜病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75岁患者较65—75岁患者卒中风险更高等。
研究证实,因CHADS2=0分而被划分为卒中低风险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生率>1.5%,故CHADS2评分不能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
指南建议将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和“临床相关非主要”危险因素,首字母缩写为CHA2DS2-VASc评分,其包括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C”在CHA2DS2-VASc评分中指已记录的中重度收缩功能障碍或者因新近失代偿心力衰竭而住院的患者,不考虑左室射血分数;除了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的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外,女性能从总体上增加卒中风险;若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女性作为其惟一危险因素则不需要抗凝治疗。
许多证据显示,CHA2DS2-VASc评分在确定“真正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中更有优势,并且与GHADS2评分一样,甚至能更好确定可能发生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患者。
《2023 ESC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 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ACS 的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心悸、气促等,可伴随恶心、呕 吐、出汗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
诊断依据
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心肌酶学 检查可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等 指标升高;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助 于明确诊断。
PCI围手术期管理优化
PCI术前评估
强调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 缺血风险、出血风险、肾功能等
,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PCI术中策略
推荐使用径向动脉入路进行PCI 术,以降低出血和血管并发症风 险;对于复杂病变,可考虑使用 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 断层成像(OCT)指导手术策略
。
PCI术后管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 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栓 形成导致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 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
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破裂、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 等。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治疗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进行急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防控
加强无菌操作,合理使用 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01
02
03
04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023 ESC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定期随访
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或 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病
情变化和用药情况。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危 险因素等进行风险评估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药 物反应,适时调整抗血 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
治疗方案。
血糖控制
关注患者血糖水平,对 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 疗,并加强血糖监测。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家庭支持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如药物治疗、血运 重建等。
考虑患者意愿和预期寿命
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治疗期望,并结合预期寿命制定治疗方案 。
跨学科团队协作
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确保治疗方案的 全面性和可行性。
优化药物治疗策略
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患者的血栓风险,选用阿 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等 抗血小板药物,并注意出血风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减少心 血管事件。
抗凝血治疗
应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减少凝血酶形成 ,防止血栓形成。
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物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疼痛。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
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
在PCI无法实施时,通过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
准确率。
治疗方案调整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急性冠状 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治疗、介 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方案进行调
整和优化。
康复管理重视
强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康 复管理的重要性,提供康复评估 、运动处方和二级预防等方面的
指导建议。
冠脉微血管病变-精选文档
其他药物——改善微血管功能
RAS抑制剂↓L-精氨酸/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内皮NO↑他汀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保护作用,包括抗炎、减轻氧化应激等二甲双胍血管保护作用,改善内皮功能别嘌呤醇其代谢产物奥昔嘌醇能够在心输出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心肌耗氧
总体治疗有效率有限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脉微血管病变的机制麝香保心丸治疗各种类型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
对于微循环痉挛所致者为禁忌!
传统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
1./Michael A, et al. Circ Res. 1991;68:847-855.
直径(μm)
对照 硝酸甘油
冠状小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
此项动物研究结果显示硝酸甘油(GTN)不能扩张直径<100μm的小冠脉
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管理指南
ESC发布的SCAD指南在关注大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强调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3 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多国指南已认识到
微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P<0.05(与对照值)
由于微血管缺乏将硝酸酯转化成NO的巯基,而不能有效扩张微小冠脉
抗心绞痛治疗—钙拮抗剂
一些小规模的对照研究提示CCB能够改善症状, 提高运动耐量,但另一些研究提示无效冠脉内注射地尔硫卓不能改善冠脉血流储备CCB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疗效尚未证实
ESC发布冠心病DAPT治疗最新推荐
ESC发布冠心病DAPT治疗最新推荐一、诊断冠心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
在确诊冠心病后,需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及并发症,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冠心病DAPT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在DAPT治疗中,通常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以提高疗效。
2. 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冠心病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
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3. 联合治疗三、疗效评估1. 主要疗效指标冠心病DAPT治疗的主要疗效指标包括心血管事件风险、血栓形成风险、出血风险等。
通过定期随访,评估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2. 辅助检查在治疗过程中,可采用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评估治疗效果。
如发现病情进展或并发症,需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四、不良反应管理1. 出血风险DAPT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消化道出血。
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必要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或停用。
2.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抗血小板药物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哮喘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过敏反应,如发现异常,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寻求医生建议。
3. 其他不良反应DAPT治疗可能引起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
大多数不良反应轻微,可通过调整剂量或停药缓解。
如症状严重,请及时就诊。
ESC发布的冠心病DAPT治疗最新推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DAPT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选择合适的DAPT治疗方案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危险因素以及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ESC EAS 血脂指南解读
ESC EAS 血脂指南解读什么是ESC EAS血脂指南?ESC(欧洲心脏协会)和EAS(欧洲动脉硬化学会)共同发布的血脂指南,是针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而制定的临床指南。
指南重点关注血脂代谢异常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
该指南是以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为基础,旨在为医生提供明确、规范和详尽的血脂代谢异常的治疗指导,以期改善临床护理。
血脂异常及其影响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的任何改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最终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同时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指南内容ESC EAS血脂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评估血脂异常风险评估血脂异常风险主要是通过测量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以及计算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来确定科学且准确的风险等级。
一般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糖、肥胖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血脂异常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建议的治疗方案ESC EAS血脂指南针对不同的血脂异常情况,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高胆固醇血症: 推荐患者采用非药品干预,如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戒烟、限制饮酒等。
而药物治疗则包括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合成抑制剂、降脂药物以及其他二线药物等,可以同时选用两种药物进行治疗。
•高甘油三酯血症: 一般从非药品治疗入手,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加强运动,限制摄入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减少饮酒,放弃吸烟等。
若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需适当选用降脂药物,如贝特类药物、其他药物等。
•混合型血脂异常: 这种类型的血脂异常风险最高。
治疗方法和高胆固醇血症高度相似。
同时,也建议控制甘油三酯的水平。
3. 特殊人群的血脂治疗除了普通人口外,指南还关注了特殊人群的治疗。
比如,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应该在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期进行治疗;对于肥胖或糖尿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和心血管康复外,还应加大非药品干预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10期2013 ESC 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重点解读刘兆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34)通讯作者:刘兆平 E-mail :liuzhpbmu@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发布了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 )的管理指南(management guideline )(以下简称2013版指南)[1],这一指南可以看作是2006年稳定性心绞痛管理指南[2]的更新,时隔7年2013版指南涵盖了相当一部分全新的内容。
首先从名称就可发现2013版指南所针对的是SCAD ,而不仅局限于稳定性心绞痛。
在这一版指南中“SCAD ”包含了稳定性心绞痛,同时还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稳定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的情况,痉挛导致的静息发作的心绞痛也包括在内,因此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SCAD 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
指南指出其病生理机制为:①斑块相关的心外膜动脉阻塞;②正常或有斑块动脉局限或弥漫的痉挛;③微血管功能障碍;④既往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冬眠导致的左心室功能不全。
这些临床表现稳定的情况与ACS 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有证据表明SCAD 患者超敏肌钙蛋白升高,尽管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的阈值,与无肌钙蛋白升高的SCAD 患者相比其预后更差。
这就决定了对于SCAD 患者需要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决定治疗策略,降低其进展为ACS 的风险。
指南分为9大部分,分别为前言、介绍、定义和病生理、流行病学、自然病史和预后、诊断和评价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治疗以及特殊人群的治疗。
也许是为了控制正文的篇幅,在62页正文(与2006版指南的篇幅相当)以外将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放进了32页的网络版补遗(webaddenda )。
与2006版指南相比,2013版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全新的内容:①对于新技术的评价和推荐,如冠状动脉CT 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和血流分数储备(fractional fl ow reserve ,FFR );②对既往诊断方法的重新评价,如负荷心电图;③对非侵入性治疗手段的推荐;④对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策略的综合评价;⑤对特殊人群的治疗建议。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着重对第一和第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2006年虽然冠状动脉CTA 及FFR 技术已经出现,但是还不成熟,相关研究也比较缺乏,因此在指南中涉及较少。
经过7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证据的积累,2013版指南给出了更为明确的推荐。
冠状动脉CTA 作为无创评价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敏感性高,可达95%~99%,而特异性较低,为64%~83%。
对于此项技术的应用,指南强调适当的设备(至少64排CT )、患者选择以及患者准备。
患者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是否可获得足够清晰可评价的影像,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患者冠心病的可能性,如患者肥胖、考虑存在严重冠状动脉钙化、不能配合检查屏气或者心律不齐/过快,则难以获得清晰的影像,而不应选择CT 检查。
由于其敏感性高而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建议用于SCAD 中低可能性(冠心病可能性,pre-test probability ,PTP 15%~50%)患者的排除诊断(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同时,对于中低可能性患者,如负荷试验的结果不能提供肯定性的结论或者患者有负荷试验的禁忌证,为了避免进行侵入性49●国际循证指南共识●《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10期检查,如估计可获得清晰的影像,也可选择冠状动脉CTA(Ⅱa类推荐,C级证据)。
该指南不建议冠状动脉CTA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查或者无任何冠状动脉疾病征象无症状个体的筛查(Ⅲ类推荐,C级证据)。
FFR在冠状动脉病变功能学判断方面得到了FAME、FAME2以及DEFER等一系列研究的支持。
因此2013版指南建议,当缺乏缺血证据时,可以FFR检查建立冠状动脉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意义(Ⅰ类推荐,A级证据),如FFR<0.8,则应对靶血管进行血运重建(Ⅰ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无缺血证据或FFR≥0.8的中度狭窄病变不建议进行血运重建(Ⅲ类推荐,B级证据)。
在以下临床情境中FFR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多支多处血管病变,这类患者即便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获得了阳性的负荷试验结果,有时也很难判断是哪支血管哪处病变导致的缺血表现,此时需要FFR检查进行更加“精准”的判断,在判断缺血相关血管的同时,通过回撤导丝记录压力曲线的方法对多处狭窄病变进行缺血相关病变的判断。
另外对于ACS患者处理罪犯血管以后,由于早期进行负荷试验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患者其他非罪犯病变血管缺血相关性的判断应该应用FFR。
对于特殊人群的建议,2006版指南仅包括女性、糖尿病、老年、慢性难治性心绞痛4个部分,而2013版指南增加了慢性肾脏病(CKD)、血运重建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再次血运重建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
对于CKD 患者,指南指出CKD不仅是CAD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其预后和治疗决策。
而目前对这一人群的研究非常有限。
对接受过血运重建的SCAD 患者,建议进行二级预防并规律随访(Ⅰ类推荐,A级证据),关于抗血小板药物,接受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应用6~12个月(Ⅰ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缺血事件高危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用1年以上的DAPT为Ⅱb类推荐,B级证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证据主要集中在ACS领域,因此在SCAD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DAPT首选氯吡格雷(Ⅰ类推荐,A级证据),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被建议用于持续使用氯吡格雷仍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Ⅱa类推荐,C级证据)。
随访中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建议应用负荷影像学检查而非负荷心电图(Ⅰ类推荐,C级证据),不建议对患者进行规律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Ⅲ类推荐,C级证据)。
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2013版指南与2006版指南基本是一致的。
如对何时需要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2006版指南策略基本是一致的。
最强烈推荐于症状严重且临床特点提示高危的患者,特别是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Ⅰ类推荐,C级证据),或者虽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是无创评价提示高危可能需要血运重建的患者(Ⅰ类推荐,C 级证据)。
对于无创检查结论不明确或者相互矛盾的情况需要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分层(Ⅱa类推荐,C级证据)。
由于在钙化的血管段冠状动脉CTA通常会高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对于症状不典型或者轻微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应先进行负荷影像学检查(如负荷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Ⅱa类推荐,C级证据)。
需要指出的是,2013版指南写到运动心电图检查的敏感性为45%~50%,特异性为85%~90%;而运动负荷影像学检查特异性略低,约为80%,敏感性较高,约为70%~90%。
作为SCAD的初始诊断手段,运动心电图(ECG)推荐用于未接受抗缺血治疗可耐受运动的中等可能性(PTP 15%~65%)患者(Ⅰ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已接受过CABG的患者再次行血运重建的策略选择非常复杂,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合并的疾病、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的程度等。
对于桥血管病变较局限,或者自身血管PCI可行的情况,特别是左室功能尚好的患者,可考虑行PCI。
对于不适合行PCI而远端血管条件好的情况,可考虑再次行CABG。
CTO占全部病例的15%~30%,这些患者预后更差。
对于引起症状或者有大范围缺血心肌的CTO病变才考虑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在治疗方面,血运重建抑或单纯药物治疗同样取决于风险/获益比的考量。
对于存在以下临床情50●国际循证指南共识●《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10期况的患者,需要优先考虑血运重建治疗:①心肌梗死后;②左心室功能不全;③多支血管病变和(或)大范围心肌缺血(缺血面积超过10%);④左主干病变。
除上述情况之外,对于优化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的SCAD患者,也应考虑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在决定血运重建方式时,强调心脏团队(heart team)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及其他复杂疾病的情况,应经过心脏团队讨论后决定最佳治疗策略(Ⅰ类推荐,C级证据)。
可选的血运重建策略除PCI、CABG外,还包括结合二者优势的杂交手术。
对高危患者首选进行血运重建的策略没有任何疑问,但对于相对低危的患者,如COURAGE研究以及BARI-2D研究的人群,应如何决定治疗策略是一个问题。
2013版指南在对上述研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参考了FAME-2等相关研究的结果后,认为对于低危患者首选药物治疗是安全的,但是需要认识到研究中所进行的密切随访和严格药物干预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往往难以做到。
此外,COURAGE研究和BARI-2D研究中均有相当部分(30%~40%)初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内接受了介入治疗。
FAME-2所入选的均为有缺血证据的稳定患者,对于至少有一支血管FFR<0.8的患者随机接受药物治疗或FFR指导的介入治疗,研究发现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预后与测定FFR≥0.8的患者预后相似,优于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过这种差异不是死亡和心肌梗死事件造成的,而是复合终点中急诊血运重建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即便是为患者选择了初始强化药物治疗,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
尽管新技术的涌现以及新证据的积累推动着指南的更新和临床决策行为的改变,但是对于SCAD 处理的思想是一贯的,即寻求明确的缺血证据,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危险分层,决定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策略,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的药物治疗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应用血运重建治疗进一步改善高危患者的预后,并(或)缓解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心绞痛症状。
参考文献[1] Task Force Members, Montalescot G, Sechtem U, et al. 2013ESC guidelines on themanagement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 The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artery diseas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 EurHeart J, 2013, 34(38):2949-3003.[2] Task Force Members, Fox K, Garcia MA, et al. Guidelines on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executive summary.The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 Eur Heart J, 2006,27(11):1341-1381.收稿日期:2013-10-11·信息窗·北大医院霍勇教授团队完成我国首例经皮心室重建术北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教授率领团队,于2013年10月9日在国内率先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对2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患者施行了经皮心室重建术,实现了国内在该项技术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