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开篇】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到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文化遗产。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介绍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并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最早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那时人们开始耕种农作物,收获食粮。
夏商周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通过灌溉、兴修渠道等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农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农具、陶器等工具,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面貌。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采取积肥、轮作等方式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农作物的产量更高。
同时,农田的规模扩大,农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尤其从秦汉时期开始,手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铸铁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农具、兵器等实用品。
陶瓷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制造陶器、瓷器等。
此外,纺织业、丝绸业、造纸业等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开始形成独立的行业和组织,例如青铜器制作者、陶瓷匠、丝绸织工等。
这些行业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宋时期是中国商业经济的鼎盛时期。
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买卖日用品、奢侈品等,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唐宋时期,人们逐渐出现了商人、师徒、户主等商业群体,商业和手工业的协同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主题:中国古代农业
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3. 能够分析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 古代农业的农作物种植和农具使用;
3. 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农业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 了解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探讨古代农业的特点: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的农作物种植和农具使用,归纳总结主要特点;
4. 小结:总结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分析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讨论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其
影响;
3. 展示案例:通过实例展示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贡献;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结:总结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案例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耕作方式。
2.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
3. 认识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2.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2.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2. 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阶段的耕作方式和农具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四、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生态意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粮食生产、经济基础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参观农业博物馆或实地考察古代水利工程,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1【重点讲解】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进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进展农业的大河流域进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进展的桎梏。
它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展缓慢和长期连续的重要缘由。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化进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消失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消失,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纳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转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浇灌,从古至今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才智,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全面熟悉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进展。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需用教具或器材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农业:“刀耕火种”
(2)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①发展历程:A、出现:a、时间:春秋战国
(2)主要特点:①小农户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主要)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男耕女织⑤精耕细作
▲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形态)。
作业或练习设计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 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02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
202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________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________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第一部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分别从耕作方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耕作方式古代中国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有旱作和水稻种植。
旱作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利用降雨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种植。
水稻种植则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主要通过引水灌溉方式进行种植。
2.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得以逐步发展。
在耕作方面,农民开始使用牛耕或马耕等动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种植方面,中国古代农民始终注重农作物的选择和培育,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并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
3. 农业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主要由地主占有,农民以佃农的身份耕种土地,交纳一定的租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逐渐增强,出现了许多小农经济。
第三部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密切相关,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手工业发展的类型、技术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发展类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也为城市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技术进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丝织和棉纺技术,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陶瓷业方面,中国古代窑炉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3. 组织形式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早期,手工业主要由家庭作坊或手工业者个体经营,后来逐渐形成了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手工业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导入部分1.1 引入话题引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性,说明其对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1.2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特点,理解其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2.1 农耕经济时期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农耕技术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区别等内容。
同时介绍土地制度和封建主义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2.2 市场经济时期介绍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发展,涵盖丝绸之路、水陆交通等贸易渠道及其带来的文化交流。
还可以讨论货币制度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
2.3 工商业经济时期探讨手工业和工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手工工艺品的制作与流通、城市发展与商人阶级崛起等方面。
可涉及盐铁政策以及职业分工等内容。
2.4 都市文化时期介绍中国古代都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包括首都建设、官员阶层的扩大与改革、科举制度等。
讨论宫廷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和演变分析农耕社会中土地制度、封建主义对农民地位的影响,并探讨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案例二: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丝绸之路在推动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扩展活动4.1 组织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当地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观察相关文物和遗迹,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了解。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五、课堂总结5.1 知识回顾概括性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思考问题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用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节课讲授内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1.农业的起源(1)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粟和水稻。
(3)传说:“神农能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1)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3)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②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及播种工具耧车出现。
③东汉: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影响:农耕生产秩序遭受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1)目的: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具、耕作方式和农田管理;3.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产品交换;4.能够分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古代中国的农具和耕作方式1.农具的种类和用途:犁、耒、耜、耨等;2.耕作方式:早耕、中耕、晚耕;3.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农田管理1.集体农田制度:田地的划分和分配;2.农田的水利建设和灌溉技术;3.农田的守护和保护。
三、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产品交换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民互助组织:农事合作、水利管理等;3.农产品交换:市集、集市、商旅等。
四、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1.农业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影响;2.农业经济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3.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不足。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农具、耕作方式和农田管理等内容;2.图片展示:展示古代农具、农田管理和农产品交换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产品交换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4.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田地实地考察和耕作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古代农业生产的过程。
教学资源:1.课件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农具、农田管理和农产品交换的相关内容;2.地理实地考察点:用于观察实验和田地考察的地点。
评价方式:1.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思考、回答问题和讨论等;2.学习成果评价:考察学生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议论、书面作业和考试等形式进行评估。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短片展示农田和农民耕作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思考;2.引导学生讨论农业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与现代农业进行对比。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2)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之一,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二、农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劳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古代中国注重土地的保护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实行了轮作制、水利灌溉等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在农业作物方面,古代中国培育了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如小麦、稻米、黄豆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养料。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三、手工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较早,技术水平相当高,涉及的行业包括纺织、陶瓷、铁器制造等。
这些行业不仅为农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2.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产品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提高,如丝绸、瓷器等商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四、商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商业受到政府的重视,历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如开设市场、设立税收制度等。
这些措施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的便捷,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商人不仅在国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还积极参与了海外贸易。
五、海外贸易的发展1.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鼎盛的时期。
2.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物质财富,如丝绸、茶叶、瓷器等,而且也为中国引进了外地的物品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市场和社会。
六、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2.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们劳动技术的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结语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猪、马等“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有组织地治理黄河。
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3.个体农耕——春秋之后(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3)评价①优点: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a.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容易破产。
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解读]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①②③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
[思考] (1)根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主题: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3)农产品的贸易和交通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2)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3)唐宋时期的农业经济(4)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3.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1)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2)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3)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2. 分组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课前导入(10分钟)1. 展示部分古代中国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谈论自己所知道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轻描淡写地介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综述,并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第二节正文授课(80分钟)1. 总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10分钟)a.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和特点b.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c. 农产品的贸易和交通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30分钟)a.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b. 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c. 唐宋时期的农业经济d.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3.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40分钟)a. 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b. 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c.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第三节教学总结(10分钟)1. 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2. 与学生一起展开思考,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利用3. 反馈教学效果,梳理自己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针对性的下一课预习建议。
六、教学资源1. 一些古代中国的图片2. 本课主要内容的PPT3. 本课的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七、教学评价1. 能够基本回答课上提出的核心问题2. 能够简单回答与一些古代农业有关的问题3. 能够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的基本含义4. 自学能力和教学参与度能够体现带来不错的热情。
分析原始农业的经济作用教案
一、引言原始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农业文明发展的起点。
从人类祖先开始,到现代社会的农业生产,人们一直在从事着农业经济活动。
本文将分析原始农业的经济作用教案。
二、原始农业的经济作用1.提供食品和生活资料原始农业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和生活资料。
随着人类的定居和耕种,人口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食品生产能力得到了发展,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原始农业时期,人们主要靠种植一些简单的作物和狩猎获得食物,就算是比较贫困的社会依然可以得到必要的食物和生活资料以维持生计。
2.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可以说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路。
在原始农业社会中,人们通过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交换活动,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体系。
人们通过农业、畜牧业等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系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并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习惯。
3.发展农业经济原始农业的出现,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基础,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必然会涉及种植物、动物、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和交易等问题。
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之后,人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经济。
4.推动乡村经济原始农业时期,乡村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人们通过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交换活动,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乡村经济体系。
人们通过农业、畜牧业等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系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了各种文化和习惯。
乡村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5.推动社会分工原始农业社会的出现,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人们通过农业生产的需要,建立了农公司、市场等经济形式,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效益,使得原始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更加繁荣和发展。
三、总结原始农业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发展阶段。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基础,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到推动乡村经济,农业经济的贡献得到了高度的肯定。
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技术。
3. 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周期性(3)土地制度与耕作制度2. 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原始农业时期(2)奴隶农业时期(3)封建农业时期3. 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技术(1)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2)耕作技术的发展(3)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主要生产方式和技术。
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主要生产方式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经济的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农业经济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学生理解。
3. 参考资料:收集与古代农业经济相关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古代农业经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兴趣。
2. 讲解基本特征:详细讲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周期性、土地制度与耕作制度等。
3. 分析发展历程:阐述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农业时期、奴隶农业时期和封建农业时期。
4. 讲解生产方式和技术:介绍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技术,如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经济的发展。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
最早的农业形式是野生作物的采集与种植,随着人类对农业的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农耕经济。
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奴隶社会农业、封建社会农业等阶段,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有两个重要方面:农具的改进和农业经验的积累。
1. 农具的改进:在古代,农民们逐渐发展出了适应不同地域和农作物的农具。
例如,铧、耒、铲等农具的使用使得翻地犁田更加高效,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
同时,农具的改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农业经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不断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深知何时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以及灌溉的最佳时间。
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和农田管理古代中国农民主要种植了五谷杂粮,如小麦、稻米、粟米、黍子和豆类等。
这些作物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作为贡品,供应国家和军队。
为了确保农田的良好管理,古代农民采取了农田轮作、耕牛驱耕和灌溉等措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四节:古代农业和中国社会的关系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产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农业生产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农民是古代社会的基础,他们为国家提供粮食和税收,并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
第五节:古代农业的影响古代农业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农业经济奠定了中国的社会基础: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打下基础。
2. 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如二十四节气、节日和农耕礼仪等,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历程、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和演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技术和耕作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农业实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探讨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中国古代农业史》、《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等。
2. 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农业经济特点、发展历程、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的课件。
3.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农业经济特点: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3. 分析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农业、奴隶农业、封建农业等阶段。
4. 讲解耕作方式:讲解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如耦耕、牛耕、铁犁牛耕等。
5. 分析农业技术:介绍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如农业生产工具、肥料、灌溉、农田水利等。
6.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7. 总结:强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认同感。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六章:古代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与土地制度1. 介绍古代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如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历史ⅰ人民版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历史ⅰ人民版1教学目标1、明白古代中国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2、明白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峻危害。
3、列举古代闻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4、明白得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要紧采纳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利用运算机辅助教学优势,搜集图片、文物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便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明白古代中国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
2、重要概念:小农经济教学要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奇1、中国式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诲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奉献是庞大的。
二、农业的进展1、耕作方式的演进:“刀耕火种”→铁犁牛耕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生产工具的革新①材质:石、木→青铜→铁②工艺:打制→冶炼、铸造③牵引动力:人力→畜力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②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4、古代水利事业的进展(1)传奇英雄:大禹治水(2)闻名工程: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治理黄河:东汉王景治黄河,差不多解除了黄河水患。
三、古代不利农业进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繁重2、“繁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峻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1.以个体经营为差不多形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2.以铁犁牛耕为要紧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3.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语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要紧来源是农业生产,那么,古代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展起来的呢?它又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编写人:程娟审核人:贾成鹏时间:2011年2月8日【考试说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想一想:】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说说神农氏在中国古代农业中有怎样显赫的地位?农业的始祖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耕作方式的演进2、生产工具的革新3、水利工程的兴修二、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的演进:“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②距今七八千年前:“石器锄耕”(“耜耕”)③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④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A、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C、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D、唐代发明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2、生产工具的革新【想一想:】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①材质:石、木→青铜→铁②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牵引动力:人力→畜力3、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1)传说英雄:大禹治水(2)著名工程: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治理黄河: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巩固练习1】1、我国最早使用牛耕技术是在:A、春秋战国B、夏商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2、下列符合汉代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是:①牛耕逐渐普及②铁制农具大量使用③关中地区水利系统形成④江南地区农耕技术相对落后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3、《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 D小结:以上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呢?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请问这种模式是什么?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歌词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2、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封闭性;分散性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样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产生后,大家怎么看待它呢?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1、积极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巩固练习2】5、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A、强制农民为地主进行无偿劳动B、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并收取地租C、农民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服徭役D、地主完全占有农民的劳动成果6、土地兼并给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A、激化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封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C、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D、导致农民暴动频繁发生7、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A、是一种拦河蓄水工程B、是一种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工程C、只要用于水患较多的地区D、主要由明渠组成8、东汉时治理黄河取得重大效果的是:A、李冰B、郑国C、王安石D、王景【拓展思维】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能力测试】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3、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7、“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C、花钱招募工人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10、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
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11、材料解析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牛耕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或自耕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
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③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