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docx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血掌握“重农抑簡”“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屮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孑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导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危害入和徭役的征派封建政府釆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如北魏到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使土地兼并状解决方式况得到缓解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最多只能认识缓解。
因为封建国家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讨论,如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实施措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设想二:强化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2.以时间为线索,绘制一张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时间轴,标注出各个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时间轴要求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政策演变过程。
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背景、方法、过程、结论和启示等方面。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题目要求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涵盖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
5.阅读相关史料,选取一个经济政策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实施过程,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每人不超过5分钟。
4.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经济政策的关注和敏感度。
2.理解并尊重历史,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观,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1)
教学设计(首页)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第五、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商帮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
在全国各地,还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城”和“市”是一个意思吗?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PPT展示唐朝之前的城市与北宋以后的城市图,让学生找出不同点,教师讲解。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历史时期概况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海陆交通发达。
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世界第一港。
明清中对外贸易萎缩。
PPT展示图片,以及介绍电视剧《乔家大院》、《新安家族》等,引导学生对晋商、徽商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二者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史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它具有导向性、目的性和强制性。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狭义是指耕地;广义指土地,除耕地外,还包括荒地、山地、沼泽和湖海。
土地制度涉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梭)和产权。
井田制——西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为土地国有制,即周天子所有。
由于生产力低下,采用集体劳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
表现在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标志着土地私有法律化。
实行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缴纳赋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容易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即社会矛盾尖锐;汉代画像砖土地兼并·庄园经济导致国家政财收入减少(地主不缴税);工商业赚取资金用于购买土地,不利于工商业扩大再生产(扩大规模),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朝维护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清朝乾隆22年以后,只准粤海关(广州十三行)一口贸易。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总结洋务运动例题:1.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设计一份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查问卷,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同学们对古代经济政策的认识程度。完成后,可互相交换填写,以便了解他人的观点。
3.选择一个古代经济政策,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其对现代经济政策的启示。要求:逻辑清晰,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线性思维,容易将历史事件简单化。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古代经济政策。
3.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义理解不深。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搜集与古代经济政策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物等,制作成一份PPT或手抄报,展示古代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5.结合课堂所学,编写一个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故事情节生动,能够体现出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6.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古代经济政策,选取一个政策进行分析,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不少于6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提供相关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经济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历史规律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点同步解读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这种政策既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
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
师生互动:
思考1: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2:直接因素是什么?
回答:私田的开垦。
思考3: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作业布置
1、学思之窗 2、 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一、土地制度演变
二、重农抑商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反馈
教师总结: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问题情境2:以上图片材料,你得到哪些信息?
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过程评价: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了。
教学难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内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回顾:提问上节课知识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一、土地制度演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
3.在讲授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时,我会重点介绍这两种制度的实施原因、影响以及评价。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本节课的作业,我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古代经济政策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启示。
2.同时,我会布置一道思考题,如:“你认为古代经济政策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在下一节课的上课前,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以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古代经济政策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真相的热情。
2.通过了解古代经济政策,使学生认识到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与调控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
4.引导学生从古代经济政策中汲取智慧,认识到了解和运用历史规律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通过对古代经济政策的探讨,培养学生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意识。三 Nhomakorabea教学策略
(四)总结归纳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2.抑制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措施: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1)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2)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轻巧识记]1.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2.古代经济政策[易错提醒]“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
3.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实施过程等知识的掌握。
2.问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经济政策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等领域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古代土地制度:介绍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如封建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古代经济政策形成的背景、原因和实施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掌握并运用历史资料,学会查找、整理和分析有关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信息,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通过了解古代经济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4-人教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考纲:“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课标: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变革的思想。
三、重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
四、难点:“闭关锁国”的影响。
五、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六、新课讲授1、“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出海贸易和船只下海。
(2)原因: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A、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B、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C、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
(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学生可以查看资料来了解广州十三行的情况)3、知识延伸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1).明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
(2).明代后期,朝廷受舆论影响,被迫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指定地点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
(3).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4).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等地,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5).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认识(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根据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4、知识纵横(学生自行填写表格)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的统治危机七、真题演练趋势1从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角度命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4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师可以设问:田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等。
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最后才到农耕。
农耕又经历了长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有了适当的农具后,才定居下来,耕种一块固定的田。
这种过程,古文字中都留下了痕迹。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开始田地是没有固地形状的,但是,有了犁耙后,便有了整齐的田垄,“田”字正反映了这种情形。
在甲骨文的“田”字四周的边界,形状是不定的,而中间的横线直线却一定是直的。
后来不同的字形,都简写成“田”字形,四周的“□”,代表田地的边界,中间的“十”字,代表了或横或直的田垄。
所谓“阡陌纵横”,便是这个形状。
这个字形,由甲骨文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含义: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备课资料】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分类: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
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备课资料】均田制: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即丈量田亩,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商农争劳力)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维护基础,征收赋税)3、演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措施: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同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固守)▲内容:①明太祖和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②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影响: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评价: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
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1)原因:倭患日本武士流为浪人,他们与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
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
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实质:闭关锁国。
2、清初厉行“海禁”:(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内容:①禁止官民私自出海;②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后果: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资料回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并从积极和消极正反两方面对闭关锁国政策予以评价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频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
遂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实录》材料二: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悉行烧毁,寸板不准下海。
凡溪河装栅栏,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材料四: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拓展提高:(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前三课的内容,分析一下古代的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需要的条件有资金、市场、劳动力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都限制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这些条件。
(2)教师还可以情境设置:《夕阳与曙光》。
引导学生进行17-18世纪中西方比较。
★教学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单元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17-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产生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