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美学的存在论维度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优势和益处、局限性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美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生态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如何平衡人类审美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围绕着跨学科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性视野的拓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态伦理与文化建构的理论研究,以推动人们形成更加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与价值观,其未来发展将在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生态美学、利弊、未来发展、概念、特点、优势、益处、局限性、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性、前景、影响、思考、展望、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互补与共生关系。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审美和情感体验,引导个体与自然的互动,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及挑战。
生态美学的利益在于提升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个体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自然之美,进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生态美学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规范。
生态美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如何在现代都市化的环境中推广生态美学观念,如何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等。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美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美感,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导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1.1 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似乎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美学则是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学科。
然而,生态学和美学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生态学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美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美学的观点也可以帮助生态学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
1.2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点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美的学科,强调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2.1 生态系统的美生态系统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2 自然地貌的美自然地貌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每一个山峰、河流、湖泊都有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
自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蕴含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
保护自然地貌,让人们欣赏其美丽,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尊重。
2.3 生物多样性的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世界中的瑰宝,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外貌特征。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
2021.03 LANZHOUXUEKAN ■哲学作者简介:张子程,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诠释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研究”(项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张子程摘 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从“四个维度”构建自己的理论学术话语,将美的考察置放于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而这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实践第一性原则;而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由的类存在物”要从有机整体自然观审视和规制人自身的审美实践行为。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从四个维度构设自己的理论框架,从不同侧面分析、阐释和解决所遇到的美学理论难题,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阐释向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维度”相互因依,为我们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提供了合理合法的理论导向和话语空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理论维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3-0005-09 类存在维度,生态维度,美学维度和实践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
四个维度中的类存在维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人本学特征;生态维度则强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从自然生态视角去思考人类的审美活动现象,集中解决以何种方式去理解和处理人对自然的审美态度问题,目的在于将人类的审美价值定位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维度上,而非仅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维度上。
美学维度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出发点,去美学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
实践维度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理论立足点、原则和特征。
下面,我们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类存在维度”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在实践本体的推动下,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自然改造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不同于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新的美学形态,具有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认识论)的双重视角。
这两大视角贯通于整个生态美学中,并具体体现于对古代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对现代主体论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主体论美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这两大美学具体存在形态的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态文艺学之中。
由此,便形成了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包括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主体论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及生态文艺学的梯形结构层次。
一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
从其存在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
这一大的演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组织演化。
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
从系统哲学范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
而且就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一种终极制约性。
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是终极因”。
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
而形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验证实或证伪。
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通则。
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
现代人类实践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
生态存在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美学的困境与存在论基础
! "#
江西社会科学
!""#$ %
美是不可能的。对象性的追问方式所能实现的 只能是审美对象的追问, 是美的发生学追问, 而 不是美的存在论呈现。西方古代美学作为一种 认识论美学, 把美混同于审美对象是必然的, 自 然作为审美对象也因此是不可能的。 美是以心灵自由为表征的绝对性存在方 式, 美不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物。长期以来, 我们 对美学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西方古代美学对美学 的理解。但是, 经过上面简要的分析, 我们不难 看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心灵自由如何成为现 实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使有限的现实存在提 升或者转换成无限的理想存在的问题。中国古 代美学对自在性的关注和西方古代美学对自为 性的高扬都同时因缘于心灵自由,也指向心灵 自由,一种来自于人类固有的自由本性的基本 诉求。中国古代美学比较直接地表达了这种愿 望 ,而 西 方 古代 美 学则 实 现了 一 种 内 在转 换 —— — 美学的基本问题被悄悄置换为对固化了的 自由的静观。按照西方古代美学的思路, 自然审 美就是一个难题,甚至是一个威胁到西方古代 美学范式的难题。根据中国古典美学的自在性 原 则理 解 , 自然 因 为自 然 而然 而 成 为 美的 象 征。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视界中, 自然不是西方古 代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对象,自然的真实意味是 一种心灵自由呈现的境界,一种非对象化的存 在方式。但是, 由于中国古代美学所采取的通向 自由的方式具有非现实性,也就是对自我的约 束的方式, 所以, 自由绝大多数时候也只是以一 种理想的方式存在。正是在这里, 中西方古代美 学由于对象性思维而终于走向了同样的结局。 中国现代美学以中国话语表达着西方古代美学 的理想, 在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中, 总是有意躲开 自然美的难题,或者用人化自然的观点牵强附 会。这种现象意味着, 即便是在西方古代美学意 义上,人化自然的原则在自然审美的问题上仍 然缺乏必要的解释能力,这也是认识论美学的 必然状况。
海德格尔生态美学研究综述
海德格尔生态美学研究综述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高目标的。
所以,生态美学观寻找存在论的哲学基础是必然的。
这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特别是后期的存在论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标签:海德格尔;生态美学;诗意一、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生态问题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涉及许多的生态问题。
“此在的基础存在论”多存在于其早期学术思想中,海德格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除了其他存在的可能性之外还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这种追问,他认为在存在的本质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
因此,在他的世界里,对“世界这样的东西的领会以及对在世界之内可通达的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十分常见。
所以在其生态思想中,海德格尔利用多种追问方式,让存在成为可能。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成为可能。
海德格尔提出了“Ereignis”这个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与时间中,Ereignis讓时间成为一种可能。
而“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联系是必然的,他们彼此在彼此中存在,成为一种整体。
存在与时间交互规定着,存在者的存在在场把时间定为四维(包括本真的时间,而时间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澄明)。
二、技术的本性对物的规定海德格尔认为“物”应该成为西方哲学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1949年12月1日,以‘察看存在者的东西’为题,海德格尔作了如下四个报告:事物,座架,危险,转折。
其中第一个报告努力探讨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事物的自身存在,其余的报告探讨了新时代技术中的问题。
因此,对事物的特性和独立性的思考必不可少地属于海德格尔对新时代技术的探讨,我们也不可忽视。
”在《物》一文中,海德格尔把“世界”解说为天地神人之纯一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
“居有”(Ereigen)是生成的动词,意味着艺术所创建的一个“世界”乃是此在本己性(eigen)的发生。
世界中“天地神人四方”以各自的方式反映自身而进入本己之中。
论生态美学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
论生态美学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作者:岳友熙来源:《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生态美学是在当代生态观念、环境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的美学应用学科。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存在论、生态环境价值论和生态环境伦理学为基础的新型美学形态。
它以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为理论出发点,消解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存在论;生态价值论;生态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46-06[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男,山东高密人,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生态文化等研究。
(山东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培育工程)“美国生态想像理论、方法及实践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曾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经费的资助。
Title: On Three Theoretical Bases of Eco-aesthetic ConstructionAuthor: Yue YouxiAbstract: Eco-aesthetics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subject of aesthetics which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aesthetic ideas. Eco-aesthetics is a new form of aesthetics based on ecological existentialism, eco-environmental value theory, and eco-environmental ethics. It take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a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eliminat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breaks the thinking way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ranscends anthropocentrism, and it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s: eco-aesthetics; eco-existentialism; eco-value theory; eco-ethics一、“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所谓生态美学,主要是指生态学和美学联姻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当代生态观念、环境观念、美学观念的启迪下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的美学应用学科。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美学理论。
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生态美学体现了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注重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环境设计艺术的生态美学追求自然之美和人类之美的统一,旨在通过建造和设计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空间来增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这种美学理念认为,环境设计艺术应该以生态系统为设计灵感和指导,运用可再生材料和低碳设计原则,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污染。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美学的原则体现在建筑物的能耗和排放方面。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和环保,建筑师采用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设备,包括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废物回收和再利用等方式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追求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和平衡的环境。
设计师需要考虑植物的生态条件,选择本地植被以促进生态多样性和文化特色,同时通过石头、水泥等其他天然材料的组合,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与风格。
城市设计中,生态美学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设计师需要通过减少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增加绿地和自然空间,营造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处。
总之,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注重对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断探索自然与人类美的和谐共存,推动环境设计艺术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环境设计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设计和创造环境,使其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达到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认为环境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使其保持原本的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破坏行为。
在环境设计中,生态美学包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级别考虑。
在宏观层面,环境美学师需要考虑的是城市规划、公园和绿地、自然保护区、景观等大型环境,这些环境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在微观层面上,生态美学需要考虑到建筑、庭院、内部空间、装饰和细节,这些因素对于人类的行为、情绪和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重自然环境是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环境设计师需要了解自然环境的特性,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环境中设置一些人工设施。
环境设计师应该注重保持自然环境的原生态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生态美学需要应用到城市绿化、广场、道路和建筑等方面,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植物、种植合适的草坪和地被植物以及设计适当的水资源利用和垃圾处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
生态美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人类经济活动、城市化进程、工业生产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生态美学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它们作为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这包括选择环保材料、节能环保设备和整体策略,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生态美学设计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使设计可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生态美学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物的设计以及景观和园林的布局和建设中,生态美学的思想深深地渗透着。
我们在这些场所享受着生态美的同时也在参与着生态美的创建和保护。
生态美学设计旨在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指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文化价值融入美学思考和美学实践中,探讨自然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对人类美感和情感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生态美学从多个维度考察生态问题和环保问题,从科学、艺术、哲学等不同角度,对环境伦理、人地关系、文化传承、意义生成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生态环境被赋予了美学属性,被定义为生命之源、生态之美、情感之园。
在这个视野下,人们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占有者”,更是保护和创造环境的“共同创造者”。
生态美学的实践正是通过这个角度对自然环境进行审美判断和价值评估,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要求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既要保证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也要考虑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生态美学视野下,人们通过经验、情感、心理等多种因素来審美自然。
界定美、求美、享受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思考,从而提出关于环保的问题。
生态美学希望人的审美活动能够打破人类与自然分离的境界,带来对自然界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从而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思想带不仅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选择,更是推动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赋予了环境保护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在生态文明的影响下,生态美学思想也将会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审美态度发生重大的转变。
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迟子建是一位富有生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通过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使我们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生态美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生态学和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自产生以来就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科技不断进步和生态不断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美学就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由于研究者对生态美学的不同界定,使得对其的研究充满了争议。
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状况,我们认为曾繁仁先生对生态美学的界定最为恰当和全面。
曾先生认为生态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广义的生态美学是指:"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
'本文试图以曾先生对生态美学的定义为理论基点,对作家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探析,从而加深对生态美学与迟子建作品关系的认识。
一、自然之美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不是人们随意奴役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应从功利的态度向与之建立审美关系的态度转化,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
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等思想,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算作极为重要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
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自古就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也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迟子建童年就生活在东北的漠河地区,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另外,师专三年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对她钟情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都对她实现"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创作理想[2]有很大益处,从而使她的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引言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美的角度探讨生态问题。
在当前这个日趋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当代生态文明视野出发,探讨生态美学的涵义、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美学的涵义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审美的视野研究生态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生态环境的美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审美经验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尊重自然、共生共荣、保护环境、追求美感等。
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美学是一种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二、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美”与“道德”“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美是多样化、完整的,是对生活的适当反映。
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康德在《论判断力批判》中强调了我们对于自然的认同感,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这些哲学家为生态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作为对此问题提出的学科,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德国哲学家约翰内斯·瓦尔德克在《生态美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与生态学的交叉领域,是建立在以生态学为基础上的美学研究。
随着生态美学的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跨学科性。
生态美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真正理解和解决生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实践性。
生态美学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倡导人们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推动生态艺术的创作与传播。
三是开放性。
生态美学是一门涉及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的学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试论生态美学
文章编号:0257—5876(2002)05—0011—06试论生态美学曾繁仁目勇篱’I一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人生。
它是机械论哲学向存在论哲学演进的表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是由实践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转移;它的出现将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平等对话。
但是,在关于生态美学的界定、所涉及到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以及与当代科技的关系等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生态美学实践论美学存在论美学作者简介曾繁仁,1941年生,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从目前看,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
因为,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
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了普遍性,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由此可见,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这是基础性的,然后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如何界定呢?生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对生态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改造当下的美学学科。
简单地将生态美学看作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以美学的视角审视生态学,或是以生态学的视角审视美学,恐怕都不全面。
我认为,对于生态美学的界定应该提到存在观的高度。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
而其深刻内涵却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
当代民族艺术创作的生态美学向度
当代民族艺术创作的生态美学向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艺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其中生态美学成为了当代民族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向度。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审美理论,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当代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生态美学成为了当代民族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为民族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
当代民族艺术创作的生态美学向度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在过去的传统民族艺术中,很多作品都是以自然为题材的,诸如绘画、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
而在当代民族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不仅仅是在表现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美学向度还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民族艺术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精髓,而在当代民族艺术创作中,注重生态美学的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将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塑造出更具生态美学特色的当代民族艺术作品。
生态美学向度还强调了艺术家对于环境变化的反思和表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许多地方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民族艺术创作者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环境变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于环境状况的忧虑和担忧。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促使社会各界采取行动,共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代民族艺术创作的生态美学向度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它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生态美学在民族艺术中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表达,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
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美学是一门涉及审美价值、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生态存在论美学则是将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
生态存在论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就生态存在论美学展开讨论,探寻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及生态美的发现和创造。
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寻求和谐与平衡。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生命、文化和创造力都源自于自然。
因此,生态存在论美学主张要将人类的审美经验与对自然的敬畏相结合,强调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生态美的发现和创造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态美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之间所存在的和谐、平衡和完整的状态。
生态美的发现需要我们以一种全面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只有在对自然进行深入研究和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和欣赏到自然的美。
在生态存在论美学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作为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实践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的珍贵与脆弱,并以适应自然的方式来生活。
这意味着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态美的存在。
同时,生态存在论美学也关注着美的传达和表达。
在生态美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形式来表达我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敬畏。
通过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可以将自然美带给更多的人,激发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我们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关注,促进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总之,生态存在论美学将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及自然美的发现和创造。
通过深入研究自然和以适应自然的方式生活,我们可以寻找和谐与平衡的生态美。
同时,通过艺术的表达和传达,我们可以唤起更多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学研究,旨在探究人类作为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而生态学的研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学科生态美学研究正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它的方法论问题就成为当今学者的研究热点。
首先,在讨论方法论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生态美学”,即要了解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从字面上讲,生态美学是指“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的一种关系”,主要集中于“自然美学”和“人文美学”之间的关系。
生态美学不仅关注自然环境本身,还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反应,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简而言之,生态美学是一种从视觉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其次,要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我们必须从具体的研究方法入手,剖析各个方面的特点及如何有效研究生态美学。
首先,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即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过去关于生态美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现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其次,利用实地调查方法,即到实地调查和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感知自然环境的美感,为一个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最后,利用实验调查的方法,即对研究反应进行实验调查,考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验结果,为研究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最后,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即借助计算机做一些仿真模拟,以便更好地理解生态美学的特点。
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可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看法。
总而言之,讨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涉及到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方法、实验调查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
但这些研究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想获得更准确、深入的研究结果,则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便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研究生态美学的方法论问题时,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探究,以期获得更加科学的研究结果。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
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
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
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
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
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
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
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
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近年来,生态美学研究成为一项受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领域。
它旨在以跨学科方式探讨人与自然之间互动的复杂性。
而论述这种复杂关系的叙述方式,却是生态美学研究受欢迎程度的一大关键。
无论是把生态美学引入到其它哲学领域中,还是在生态美学研究本身中,方法论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文旨在讨论生态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首先,在探讨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前,必须对生态美学这一概念加以明确。
生态美学是一门融入人与自然(包括人与精神空间)之间互动性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
它包括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讨论,其中有涉及生态学、视觉艺术、社会学、环境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多重的学科元素。
同时,生态美学也涉及政治、经济等因素,旨在开发支持自然和人文共存的更好的方法。
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必须重视研究的全球性,以及将温和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事实上,生态美学研究有一定的全球性,其方法可以从本地研究视角出发,同时考虑全球层面的市场行为和社会政治结构,也可以根据自然环境条件来分析,以此来深化我们对生态美学这一问题的理解。
同时,针对生态美学研究方法论问题,也必须重视温和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是因为唯有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正是这种结合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客观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问题。
最后,在权衡生态美学研究方法论问题时,还必须考虑到研究的实时性。
这就是说,在研究生态美学问题时,仅仅依靠理论上的探索,还不够,还必须要考虑到现实中的变化,以便在研究过程中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在研究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时,必须找到一种可以适时实施的有效方法,才能让研究发挥最大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具有复杂性,这就需要对不同学科元素和政治、经济等多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它还需要一种灵活的方法论,它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映探究中出现的实时变化。
试论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一)
试论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一)【论文关键词】:实践美学;生态维度;实践本体;生态观念【论文摘要】:生态困境是人类工业化历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一问题一方面构成危机,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视阈的扩大。
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即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继续探讨人与自然的生态蕴涵,将实践本体与生态观念的相互彰显,以实践作为本体,揭示其中蕴涵着的生态思想生发的根源,并将这一本体贯穿到生态问题所延伸的特别的空间。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机理,并将随着代表时代主流的生态科学与观念更新自身,在发展中坚持。
当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最新成就,成为自然的最高价值所在和人类的最高价值所在,人类第一次能够跳出生态之外,以整体的眼光看自然,以他者的视角体验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将审美的视野扩大到不可全见的整体生态系统。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其"自然人化"的观点、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观点等直接与生态问题的探讨相关联;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生态理论的研究更具指导意义。
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即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继续探讨人与自然的生态蕴涵,将实践本体与生态观念的相互彰显,以实践作为本体,揭示其中蕴涵着的生态思想生发的根源,并将这一本体贯穿到生态问题所延伸的特别的空间。
哲学本体论是有关存在及其本原和方式的理论。
作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基础之上的体系,实践美学是以人类探索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逻辑起点的实践本体论美学。
众所周知,大自然是诞生人类的本源,而实践作为本体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人类能够以属人的方式在自然中存在,以及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是关于人类的一切问题得以解决的归宿,并蔓延至与人类有关的所有现象与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生态美学的存在论维度◎傅松雪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
存在论维度是进行生态美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只有在存在论的视野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
在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 美学 生态美学 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1-0117-06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后,当代中国美学重新面临着一种徘徊彷徨的境地。
美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传统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是当今美学发展最主要的瓶颈之一,“超越传统认识论,走向存在论”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力求突破、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传统认识论的樊篱,致力于在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构建一种包含着生态整体主义原则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
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局限在传统认识论的框架之内,基本思路和提问方式大多自觉不自觉地因循着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而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与接受,存在着难以突破二元论思维怪圈的现象。
这也许正是生态美学目前仍然遭到不少人质疑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寻找并廓清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就显得极为关键。
本文不揣浅陋,试从当代存在论的维度,去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
一众所周知,生态美学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问题凸显成为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①成为生态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意味着,生态美学的提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或逻辑问题,而是对传统认识论美学必然有所突破与超越的现实问题。
生态美学应现实之需而生,亦为改变现实而有所为。
当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莱切尔・卡逊呼吁人们为拯救“万物复苏繁茂生长的春天”而战斗时,我们说,面对环境恶化的现实,并努力改变这个现实,是生态学的使命,也是生态美学安身立命之本。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美学是在当代存在论的培育中开出的灿烂之花,它吸取了当代哲学的思想精华,展现了世界文化与人类智慧的最新成果。
这意味着生态美711①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2页。
2009年第1期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抽象的逻辑体系,而是开放的存在追思。
克尔凯郭尔曾经说:“一个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一个存在的体系却是不可能的。
”①因而,构建一种体系,把生态美学圈养在学院的高墙庭院内,远不如“走向荒野”②看护存在的家园来得更为迫切。
事实上,当我们“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③时,我们的理解和研究活动已经完成了一个本体论(或译为存在论)意义上的转折。
“存在”,从枯燥而封闭的逻辑体系中走出来进入精彩灵动的大千世界,从“单纯”得如同“无人居住的水晶宫”④一般的理性王国逃脱出来,返回到实实在在而又有些烦乱的人的生存世界,是当代存在论对哲学的发展,也是对传统认识论思维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就不满于以抽象的方式谈论存在问题,曾提出了“想像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两个新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想像的存在”,是指脱离人的感性活动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的观念性的“存在”,也就是单纯主观方面构想出来的“存在”;而“现实的存在”就是已经达到的感性的存在⑤。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美学是当代存在论在当代生态文明的社会中进行美学探索与研究的必由之路与必然结果。
把握与熟知当代存在论的这些思想的精髓,是理解与接受生态美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许多对生态美学的不解与疑惑,对当代存在论的不熟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生态哲学把一直被漠视的“自然维度”纳入到当代学术思想的视野之中,因此,生态美学必定标举一种在社会美之外的、站在自然立场的、原生态的“环境美学”,因而是对人类文明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颠覆与否定。
确立“自然的维度”,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反文明、重返原始文明的倾向,姑且不论。
是否存在着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维度”或“自然立场”,这也还是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关系到理解与构建生态美学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说过:“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⑥这就是说,自然界的考察,也必须从人的现实世界出发。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⑦这就告诉我们,单纯地从“自然维度”出发不仅难以达到对自然的真正理解,解决目前自然生态恶化的问题,而且这种思维模式本身也是个必须要加以追究与纠正的问题。
“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⑧人存在的世界,并不仅仅意味着单纯就是“人”的世界,而且同时意味着“自然”的世界。
“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都是从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现实世界中派生出来,并最终加以理解的。
通常,我们习惯于把“现实”理解成为人生存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保护地球是人类生存的中心问题。
”⑨也可以说:“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为出发点。
因此,人的生命观成为这一考察的理论基点。
” λυ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无视自然的存在、随意践踏自然存在的权利,也不意味着从人类存在的优先主体地位出发,将自然“促逼”成为人类技术进步、文明发展提供能量的可供无限开采的“库存”或“持存物”[德文:Bestand] λϖ。
把生811①②③④⑤⑥⑨λυλϖ〔德〕沃尔特・劳里:《克尔凯郭尔》,牛津大学出版社1938年版,第235页。
美国生态理论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III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提出哲学的“荒野转向”。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29页。
〔美〕威廉・马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上海泽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84页。
俞吾金:《实践诠释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178页。
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Bestand一词在日常德语中有“持续、持久、库存、贮存量”等含义。
海德格尔用它来表示现代技术所促逼和订造的一切东西的存在方式。
汉语通常译为“持存”或“持存物”。
参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页注。
试论生态美学的存在论维度态问题、环境问题归根到底看作是人的问题,是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现实考量。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社会、自然的存在是共生同源的,互为一体、相互依存的。
“人对自然的态度也就是对自己的态度,人对自然做了什么也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人对自然的损害也就是对自己的损害。
”①这种卓见只有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才能得到深入的理解和切实的贯彻。
因此,只有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把生态美学的提出看作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由本质论到经验论、由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到从人的实际生存出发、由传统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的最为重要的研究转向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谈到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时曾说:“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②那么,我们似乎也可以说,生态美学是通过“完全经验的”、在对生态现实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并付诸实施的。
这是生态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生态美学研究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当我们把生态美学的提出,归之于现实的需要,甚至归之于“完全经验”的研究,生态美学研究所遭遇到的疑虑并没有排除。
尤其当人们习惯于将之仅仅理解成为人自身的现实需要或人类的主体经验时,这种误解与怀疑反而更深、更重了。
因而,我们有必要在存在论的视域中对生态美学的研究进行更加小心的甄别与深入的剖析。
生态美学不是经验论美学,也不是实证主义美学。
生态美学虽然源于现实、面对现实,但并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审美状态,也不限制在某种可被实证的审美的现成经验里。
也就是说:生态美学研究的虽是生态美,但生态美却不是一种具体的、现成的、美或审美的对象。
与自然美、社会美这些具体的美的形态不同,生态美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美。
如果说,对自然美、社会美的研究是在存在者状态上进行的关于美的本质与规律的考察,那么,生态美学则是在存在论意义上进行的关于生态视野中美之为美的探索。
生态美与自然美、社会美的区别,不是具体形态和分类上的差别,而是存在论的差异。
如果不了解或者不引入这个差异,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态美学提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的学术价值。
敉平生态美学的这种存在论差异,把生态美理解成为一种具体的美的形态或审美的对象,才会产生诸如“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存在‘生态美’这一美的形态”、“它和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怎么处理”等之类的疑惑。
这些疑惑归根到底是对象化思维或认识论惹下的“祸”。
生态学是从自然科学中诞生出来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反思与突破,可是如果这种反思仍然停留在科学的对象化思维模式中,那么生态美学就无法担负起人类诗意化、审美化生存的愿景。
如果生态美学的理解与探索仍然停留在认识论的框架中,那么生态美学就不能担当起在当代存在论上重建、扩展美学的重任或使命。
生态美学的存在论差异,赋予生态美学一种超越性的品格。
这种超越性品格,除了表现在生态美学要致力于超越并改变目前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非美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而愉悦的审美关系之外,还表现在它有三种特性:1.本源性。
生态美学是在深层生态的视野中,通过对具体的审美现象的阐释,达到对美的存在问题的追问。
这种阐释与追问,基于审美现象但又不拘于这种现象,其目的在于显现出此种现象的审美状态和将审美状态带出的存在之缘。
这种存在之缘,对于自然与人来说,就表现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和合共生的原初关联,即生态关系。
生态美学是对具体的审美现象的超越,同时也是对审美现象中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超越。
但这种超越不同于从现实具体事物到抽象永恒911①②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2009年第1期的本质、概念的“纵向超越”,而是一种从在场的存在者到其背后不在场的存在之间“横向的超越”①,即对事物本身的超越———成为自身本己的显现(或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