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出土的鸟形佩鉴赏
『详解』虢国墓地出土玉器
『详解』虢国墓地出土玉器展开全文虢国墓地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公墓。
它的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
虢国墓地的玉器分类礼玉1、玉璧用来作礼器的玉璧往往是玉中的佼佼者,一般材质优良,造型规整,纹饰优美,制作精细。
在虢国墓地出土的礼玉六器中,玉璧的数量最多,有30余件,分为龙纹璧、弦纹璧、素面璧和刻铭璧四种,均材质优良,造型规整,纹饰优美,制作精细。
在这些玉璧中,龙纹璧最为精美。
玉壁(M2001602) 西周直径5.1厘米、孔径3厘米、厚0.7厘米玉璧(M2012129) 西周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厚0.3~04厘米玉壁(M2012112) 西周直径4.8厘米、孔径1.6厘米、厚0.3厘米玉壁(M2011448) 西周直径12.4厘米、孔径5.05厘米、厚0.65~0.9厘米2、玉琮作为礼器,玉琮是用来祭祀大地、沟通鬼神的。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琮多为商代遗留物,分为素面琮和刻铭琮。
最为珍贵的是刻有铭文的“小臣”琮,通高12.1、边长4.9、宽5.1、内孔径4、射高2厘米。
青白玉。
青白色,局部受沁有黄色或棕色斑点或斑纹。
方柱体,内圆外方,射较高。
近射处一端横向镂刻出一近椭圆状穿孔,其整体形状颇似商代卜骨上钻凿痕迹。
一端射口平面上竖刻铭文一行四字:小臣妥见。
该琮玉质温润晶莹,制作规整精细。
其上的半圆孔非常罕见,设计也很巧妙,内外均很平滑,可能是先由外向内镂一椭圆孔,孔壁上斜,使里面上部不出现明显棱边;再从外刻一凹槽,打去外棱刃--反映出玉雕匠人的高超技艺。
“小臣妥见”玉琮“小臣妥见”玉琮铭文“小臣妥见”玉琮铭文拓片玉琮(M2011458) 西周高4厘米、宽6.3厘米、孔径5.9厘米3、玉圭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圭形体较小,形状相似,皆作扁平长条形,上有等腰三角形锋,近底边或有一两个穿孔。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
”《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
”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两个弟弟即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
后西虢于公元前760年东迁到三门峡地区,史称“北虢”。
然而,在古文献中所载的虢国青铜器金文著述器物基本上出于陕西省宝鸡市,即西虢之器。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虢季子白盘金文,其书法诡谲,字体俊逸疏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的虢国墓地出土了一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有力证实了西虢东迁和春秋初年虢国与多国联姻的史实,而且这些青铜器上的金文书法艺术性极高,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里择取了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上铭文(即金文)精品,供读者鉴赏。
虢季铜鼎及铭文(图1、2)通高34.6厘米,口径39.6厘米,腹径36.6厘米,腹深18.6厘米。
口微敛,宽卷沿,斜方唇,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两个小横梁,浅半球形腹,圆底,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宽大,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
口沿下饰一周C 形平目窃曲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在两种纹样之间界以一道浅凹槽,耳的内外侧面均饰有珠重环纹。
内壁有竖款铭文18字。
铭文为: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辛军民12编辑|王 越AppreciatION 鉴赏34 561.虢季铜鼎2.虢季铜鼎铭文拓片3.虢季铜鬲4. 虢季铜鬲铭文拓片5.国子硕父铜鬲6.国子硕父铜鬲拓片AppreciatION 鉴赏虢季乍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铭文大意为:虢季做宝鼎,季氏子孙永远保存享用。
该铭文整体为竖向长方形,整体线条细腻规整,铭文四纵四横,排列整齐划一,字体整体偏长,字体大小均匀,只有个别笔画较多的字体占面积大一些,但是其整体较为长大圆润,体现出一种理性规范的优雅美。
古玉界:虢国墓出土玉器细赏(四)
古玉界:虢国墓出土玉器细赏(四)西周鸟形玉佩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通长4.1、最宽2.6、厚0.3厘米青玉。
冰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
玉质细腻,半透明。
薄片雕。
作卧姿状,昂首,丁字嘴,尖喙,圆眼,翅上翘,尾下垂,尾端分叉,曲爪附地。
胸部有一小圆穿。
西周燕形玉佩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通长4.8、最宽2.5、厚0.55厘米青玉。
浅冰青色,受沁处有黄褐色斑。
玉质细腻,半透明。
片雕。
尖喙,圆睛,展翅飞翔,短尾分叉,曲爪。
正面双翅饰羽纹,尾部饰细线纹。
商鱼形玉佩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通长7.3、最宽1.1、厚0.4厘米青玉。
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
玉质细腻,半透明。
鱼的头、眼、鳍俱全,张口,尾分叉。
西周兔形玉佩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通长3.4、最宽2.1、厚0.4厘米青玉。
冰青色,全部受沁呈黄褐色或有棕褐色斑。
玉质细腻,半透明。
片雕。
正背面纹样相同,作匍匐状,口微张,圆目,双耳贴背,短尾,曲肢附地。
西周鹦鹉形玉佩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通高8.1、最宽2.6、厚0.4厘米青玉。
浅豆青色,局部受沁有土黄色斑点。
玉质细腻,半透明。
片雕。
尖喙下勾,圆目,云纹耳,头上有巨冠,冠边有牙齿形饰,长尾分叉,曲爪。
正背两面纹样相同,颈部饰火焰纹,翅饰细线卷云纹。
西周燕形玉佩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通高4.5、最宽5.4、厚0.4厘米 青玉。
深冰青色,受沁处有棕褐色斑纹。
玉质温润细腻,半透明。
片雕。
尖喙,圆眼,展翅,短尾分叉。
正面双翅饰羽毛纹,背面中部阴刻一“田”字以示鸟爪。
尾端有一斜对穿。
西周人形玉佩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1虢太子墓通高5.9、宽2.1、厚0.25厘米人物形玉器最初发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它们大多出现于部落首领或者巫师的墓葬,这说明玉人的拥有者是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人物。
而玉人也成为沟通人神,祭祀天地的重要礼器。
虢国墓地出土仿生动物玉佩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虢国,西周初期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在两周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是西周时期一个大型邦国贵族公墓,先后历经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3万余件(颗),其中玉器9000多件(颗),出土玉器数量之多、虢国墓地出土仿生动物玉佩赏析张 静 赵 昂图1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种类之全、玉质之优、工艺之精,堪称周代之瑰宝和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
玉器,作为玉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所呈现出的多样形态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图腾、礼仪和艺术意义深远。
虢国墓地出土的仿生动物玉佩,为我们了解商周艺术打开了一扇窗户。
商代的仿生动物玉佩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不追求形体的细部刻画,追求部分形象美,多饰勾云纹,用双钩阴线装饰法,阴纹比较多,阳纹少,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
西周仿生动物玉佩突出写实性强,注重刻画动物的瞬间动态,在承袭商代玉雕基础上,独创一面坡粗线或阴线镂刻的琢玉技法,由单阴刻线向双钩阴线发展,多弧线,雕琢上采用片状平面体为主,浮雕和阴刻相结合,圆雕和镂雕为辅。
虢国墓地出土仿生动物玉佩涵盖商周两个时期,玉雕形态精巧、栩栩如生,不仅种类丰富,涵盖地区广,而且囊括圆雕、片雕、镂雕、浅浮雕等上古时期多种雕琢工艺,以高超的手法体现了动与静的完美统一。
为此,这里选取了16件猛兽家畜类仿生动物玉佩,以供读者品鉴。
玉虎(图1)商。
长5.3厘米,高2.4厘米,厚1.1厘米。
青玉。
浅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
玉质较细,微透明。
圆雕。
整体做匍匐状,臣字目,云纹双耳贴于头部两侧,背部饰虎斑纹,左侧有一短刺,腹部饰数条等距离水波纹,短粗尾。
嘴下部有一圆穿。
玉虎(图2)西周。
长9.3厘米,高4厘米,厚0.5厘米。
黄玉。
浅黄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或有墨斑。
玉质较细,微透明。
片雕。
虎做奔跑状,正背面纹样相同,张口,臣字目,云纹双耳贴于头部,凹背,虎爪着地,粗尾上卷,身饰虎斑纹。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鸮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鸮这尊玉鸮高5.8厘米,厚4.8厘米。
通身由和田青玉雕琢而成。
圆眼凸睛;盘旋式的羊角,羊角上毛发平分为三股,一律整齐的向后舒展;厚实的猪嘴长而突出;圆润的鸟身丰满挺立;锋利的鹰足强有力地钩在一起;长长的尾羽自然下垂,和有力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给人一种敦厚、温顺和可爱之感。
人们也总想用手摸摸它,像对待一只温顺的小动物一样,让人有一种触手可及的冲动,同时也给观看者以无限的遐想。
这尊玉鸮经过专家鉴定,它是采用了商代比较流行的圆雕技术,并冠以商代最为流行,也是玉器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表现手法——“俏色”或“壳色”,意思就是用玉器本身的颜色的变化来表现整件作品。
工匠用深褐色的“玉皮”表现了玉鸮的喙、羚角、羽翅和双足,而玉鸮的头顶部和背部则采用了细腻白净的玉肉来表现。
最为惊奇的是玉鸮的眼睛表现的活灵活现,黑色的眼眶衬托出白色的晶状体,刻画出了玉鸮专心的聆听主人训导时的一刹那。
玉鸮双翼采用圆雕的工艺,借用内切的圆弧形两端展示出略微突出的双翼轮廓。
翼的下端与足平齐,和双足一起形成四个着地点,更增加了器物本身的稳定性。
这件玉鸮的头顶部还有一横穿单孔,用以拴绳系挂作为墓主人的饰物或是把玩器物,也或许是它作为像徽章一样的标识缝缀在衣帽上。
整件器物造型匠心独具,包浆厚重,古韵浓厚,真实自然,注重整体轮廓,手法巧夺天工,浑然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玉精品。
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工巧匠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才能拥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制作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作品?鸮,鸟名,俗称猫头鹰。
在红山文化飞禽类的玉雕中,玉鸮最为突出,起辟邪驱凶的作用。
仰韶文化有陶鸮尊,商代有铜鸮尊,玉鸮尊,鸮在上古时期被认为是通神的动物,把祭器做成鸮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鸮来通达神灵。
有学者认为,在远古时期,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能看清一切,以避免遭到其它野兽的攻击。
而猫头鹰恰恰具备了这一优势,因而成为红山先民崇拜的对象。
在红山先民心目中,鸮有敏锐的双眼,强健的翅膀,钢铁般的利爪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鹰嘴,它是空中的霸王,是勇敢、速度和力量的化身。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玉器鉴赏(二)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玉器鉴赏(二)二. 玉装饰品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除去一定数量的玉礼仪器,装饰用玉是出土玉器中数量最多的。
例如佩玉有组合发饰项链、手链、多璜组佩等串饰,还有、珠环、管等几何形佩饰,以及龙、虎、象、鹿、鸟、鹰、鸽、鹅、蜘蛛、龟、鳖、鱼等动物形佩饰。
现择其主要介绍如下:1. 玉蜻蜓(图13),身长4.2厘米,身宽4.1厘米,厚0.4厘米。
青玉,呈浅豆青色,局部因受沁呈黄褐色的斑点,微透明,玉质细腻,晶莹温润,为片雕,蜻蜓作飞翅状,口部有一穿孔。
2. 玉牛(图14),通高3.6厘米,身长5.6厘米,厚0.7厘米。
青玉,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的斑块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单面以阴刻线勾勒出牛的两角、眼、鼻、肩、胸等部位。
呈俯卧状,两腿弯曲在地,口部有一圆形穿孔,做工精细。
3. 玉牛(图15),通高3.1厘米,身长4.2厘米,厚0.5厘米。
青玉,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棕黄色的斑块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单面以阴刻线勾勒出牛的两角、眼、鼻、肩、胸、颈等部位。
呈俯卧状,两腿弯曲在地,口部有一圆形穿孔,做工精细。
4. 牛首形玉佩(图16),高11厘米,宽9厘米,厚0.6厘米。
青玉,因土沁后呈土黄色。
器呈片状,双牛角弯曲对称,角根宽扁,上端尖状,双角竖立,“臣”字形目,腮部两侧外鼓,嘴端有一圆孔。
5. 玉鸽(图17),长7.5厘米,高3.9厘米,厚0.5厘米。
青白色,大部分受沁呈白色。
片雕。
昂首,曲爪,宽尾。
眼、颈部各有一穿。
6. 猪形玉佩(图18),高2.7厘米,长5.5厘米,厚0.6厘米。
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土黄色斑,微透明。
躬身而立,长嘴,大耳,短尾。
阴线刻扁圆目,下唇处有一细斜穿。
7. 鱼尾龙纹玉(图19),一对,左边一件外径4.1厘米,孔径1.45厘米,厚0.3厘米;右边一件外径4.15厘米,孔径1.5厘米,厚0.3厘米。
青玉,冰青色,有少许黄色斑点,润而透明。
两件纹饰龙纹相背,纹样基本相同。
虢国组合形玉佩饰鉴赏(图)
虢国组合形玉佩饰鉴赏(图)河南黄林纳宋兴虢国墓地是居住在上阳城内的虢国贵族及平民死后的埋葬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
1956-1957年,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黄河水库考古队在上村岭清理墓葬234座,出土各类文物9179件。
1990年起,考古队又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发掘墓葬18座。
迄今为止,在虢国墓地发掘墓葬250余座、车马坑7座、马坑3座,其中M2001(国君虢季墓)、M2009(国君虢仲墓)、M2011(太子墓)、M2012(国君夫人墓)、M2006(贵族夫人孟姞墓)、M2013(贵族夫人丑姜墓)、M2016(士一级贵族墓)、M2017(士一级贵族墓)、M2018(平民墓)、M2019(平民墓)等墓葬保存完整无盗扰,且时间明确,均为西周晚期,证明了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大型邦国公墓。
出土各类珍贵文物数万件,仅玉器就达3000余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玉质之好,制作之精,为西周考古中所罕见。
玉管、佩组合腕饰而依玉器的用途和功能,西周时期的玉器主要可分为礼玉、佩玉、实用玉器、殓玉等。
礼器有戚、琮、璧、璜、戈、圭、璋;佩玉有组合发饰、项链、手链、多璜组合佩等串饰,玦、珠、环、管等几何形佩饰,龙、虎、象、鹿、鸟形、鹰、鸽、鹅、蜘蛛、龟、鳖、鱼等动物形佩饰;实用玉器有笄、韘、柄形器、匕、刀、砺石等;殓玉有缀玉幎目、琀玉、握玉、踏玉、脚趾夹玉等。
而佩玉中的组合玉饰因其美丽和复杂的串联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特殊意义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虢国墓中的组合形玉饰主要包括发饰、项饰、腕饰以及组玉佩等等,以下择其精华,简以介绍。
一、发饰组合发饰(图2)。
此件发饰出土于M2001,现藏河南博物院。
一组73件(颗),出土于墓主人头部右上方,应是束发髻的一组发饰。
这种发饰是由衔尾双龙纹玉环、素面玉环、玉管、玉珠、牛首形玉佩、大小红玛瑙珠与石贝等分作两行相间串联而成。
虢国墓地出土殓葬玉器
浅析虢国墓地出土殓葬玉器摘要殓玉是指专门为死者制作的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
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因而想方设法保护死者遗体。
受玉器坚硬特性的影响,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认为玉能保护尸体精气,使死者的精气与现实社会相勾通,从而形成了用玉殓葬的习俗。
商周时期以玉殓葬的风气更为盛行,并已初步形成一套殓玉制度:高级贵族死后下葬,头上枕玉,面部覆玉,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脚下踩玉,脚趾缝夹玉。
关键词西周殓玉虢国墓地中国的玉文化浓厚深远,延续8000多年。
而用玉来殓葬的习俗则起源于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我国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远古的先民就相信灵魂不灭,并且认为玉可以通灵,同时可以保护死者的灵魂,以玉殓葬的习俗由此产生。
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上海崧泽文化的墓葬中都有玉琀和玉握的发现。
比如,在上海市青浦县距今约5000-6000年的崧泽文化墓中发现有3件含于死者口中的玉器,玉料成碧绿色,体扁平,一端宽阔,一端尖锐,长4.2厘米,中央一圆孔,形若鸡心,通体光素无纹。
到了西周时期,玉琀已作为殓尸使用的基本玉器规定下来了。
《周礼·春官》云:“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
”《白虎通·崩薨》亦云:“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殓玉和等级制度、宗教祭祀有关系,但其最直接的目的是殓尸。
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学者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的虢国墓地是两周时期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的大型邦国公墓,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影响深远。
墓葬中出土的用于殓葬的玉器有:玉覆面、玉握、玉琀等,种类齐全。
缀玉面罩是1990年出土于虢国国君虢季墓葬的珍贵文物。
它覆盖于墓主人的面部,由玉印堂、眉、耳、鼻、胡须、面颊、嘴、下颌及附件饰片共五十八件组成,按人五官位置排列,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富于艺术表现力。
在其五官之中相当于额头、双颊、唇部及下颌部位还散布着数十片呈几何形状的玉片,这些玉片的边缘处均钻有小孔,以便穿缀于丝织物构成的衬地材料上。
佩玉将将 其华灼灼——虢国墓地出土佩饰玉器赏析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玉,石之美者”“玉不琢,不成器”“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国人爱玉、崇玉,赋予玉石美好的含义和象征。
玉器是伴随着石器的发展而出现的,古人很早就知道对玉石加工,如皇帝“以玉为兵”。
玉器按其用途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礼仪器,身份地位的象征。
《周礼·春宫大宗伯》云:“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
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主要有圭、璋、璧、磬等。
第二类是佩饰品,表示尊严与神秘,分为组佩饰和单体佩饰两种。
第三类是丧葬玉器,主要是迷信死者尸体不腐而将玉放在死者口中含着,塞在其耳鼻中,或遮在死者的眼前,如“琀”“瑁”之类。
第四类是武器或生产工具,主要有刀、戈、铲等。
第五类是实用玉器,为社会上层人士所用,如玉梳、玉爵。
第六类是观赏玉器,用于室内摆设,象征权力和财富。
玉,不仅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佩玉将将 其华灼灼——虢国墓地出土佩饰玉器赏析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张 静 蒋培培图1儒家审美意识的体现。
作为礼仪之邦,玉器最初是作为礼器,用于在祭祀上敬奉神灵。
到了商代,巫权被王权所取代,王权与玉器逐渐结合,演变出用玉来规范帝王和贵族的等级制度。
至周代,周人崇礼的文化思想与玉器相融合,“玉礼文化”逐渐兴起。
伴随着礼崩乐坏,用玉制度僭越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愈演愈烈,各路诸侯竞相用玉,玉器所载文化从制度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出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将崇玉文化与遵从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给玉赋予儒家道德含义。
玉的儒学化,将君子佩玉变为一种风尚,“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远则扬之,然后锵鸣也。
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以佩玉来约束举止,合乎礼仪。
虢国墓地作为西周时期的一个大型邦国贵族墓地,出土各类玉器多达9000多件(颗),其中佩玉占玉器的60%,可见佩玉在商周时期的盛行。
镂冰雕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
原黄河水库考古队于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郊,距离黄河岸边600米的上村岭一带发现并发掘了200余座墓葬及车马坑,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到了80年代末,在上村岭墓地发生了盗墓事件,1990年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对被盗残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三门峡上村岭墓地共进行过4次钻探和2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这使得我们对整个墓地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通过系统地发掘整理,我们得以知道,整个上村岭墓地是一处排列整齐、等级齐全、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的大型邦国国君墓,经过考证,认定三门峡上村岭墓地为西周时期虢国国君及其陪葬墓地。
经过考据器物铭文可以知道,编号M2001号墓的主人是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图1)。
随葬有众多青铜礼器如7鼎6簋等,还有100余件玉器,放置在墓主人全身以及面部,有玉瞑目、七璜组玉佩、四璜组玉佩等,做工精细,用玉考究,美轮美奂。
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3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目前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是西周重要的姬姓封国,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虢季,虢仲,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虢季墓地发掘获得了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型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镂 冰 雕 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河南博物院 李 莎 豆晓宇篇铭文也为研究西周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使我们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有了新的认识,为印证《周礼》的记载以及进一步研究周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西周时期,在重要场合,如陛见、祭祀、婚嫁、丧葬等,都要按照身份等级佩戴相应的玉饰。
佩玉不仅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更是等级的重要体现。
以礼用玉,以玉节礼,逐渐使玉的使用与宗法、伦理、道德融合到一起。
在虢国墓地相继出土许多玉器,不仅品类众多、造型精美、组合繁复,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虢国墓地所出三组联璜组玉佩考述图
虢国墓地所出三组联璜组玉佩考述图虢国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90年代发掘的18座墓葬中共出土联璜组玉佩3组,分别是M2001虢国国君虢季墓出土的七璜组玉佩、M2009虢国国君虢仲墓出土的六璜组玉佩和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的五璜组玉佩。
这三组联璜组玉佩都是由玉璜、玛瑙、料器等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连缀而成,连缀方式基本相同,只是细节稍有不同。
七璜联珠组玉佩是挂于颈间而达于骨盆以下的大型组玉佩,由玉、玛瑙、料器等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连缀而成,总长度126厘米。
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由七件玉璜和红玛瑙珠、料器组成的胸佩饰。
它的上部由1件人龙合纹玉佩、18件玉管及两行103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
人龙合纹玉佩位于墓主人颈后中部,成为总贯项饰的枢纽,正面饰连体双首龙纹,龙首分别朝向两端,其中一端的龙纹有弯曲桃形耳,椭圆眼,长鼻高扬,另一端的龙獠牙、长角、怒目圆睁,可谓是形神兼备。
下部则由7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红色玛瑙与浅蓝色琉璃串珠连缀而成,红蓝相间,色泽瑰丽,华丽无比。
7件玉璜的质地,均为上好的新疆和阗玉,玉色呈青白色,玉璜表面有尖尾双龙纹、缠尾双龙纹、人面双龙纹三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
人面呈侧视,长发飘逸,耳、鼻、目俱全;龙纹则变幻多端,巧妙异常。
该组佩于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国君虢季墓(M2001)中,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五璜联珠组玉佩由1件人龙合纹佩、5件形态各异的璜、368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和16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通长81厘米。
也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由一件人龙合纹佩和两行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分是由五件璜和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佩,只是串连方式与七璜组玉佩略有不同。
该器物串联方式比较独特,是以人龙合纹佩为组玉佩的结合部,其下分左右各以双行制作规整的大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相接。
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精粹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南望崤山,北濒黄河,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大型邦国公墓。
此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的各类玉器近万件,尤其是虢仲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近千件(颗),种类齐全,形态迥异,玉质优良,工艺精湛,基本上包括了上古时期的所有玉器类型,其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
它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社会的用玉制度、审美情趣、手工业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宗法、丧葬、典章、外交以及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玉器是一种多层次、高品质的虢国墓地是当前我国国内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较为完好的西周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其中虢仲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近千件(颗),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它的发现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宗法、丧葬、典章、外交以及相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精粹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冯广丽图1 人龙纹玉璋文化载体,以其绚丽的外观、温润的内质深受古今人们的重视和推崇,更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可以说其既是精神财富,又是物质财富。
在中国人心目中,玉器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成了大家的共识,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中,不乏玉质优良、雕工精美、造型生动、让人惊叹的精品之作。
下面,笔者就从虢仲墓中精选出几件加以介绍,希望跟广大读者朋友一同鉴赏交流。
1.人龙纹玉璋青玉。
通长33.3厘米,最宽14.9厘米,厚0.7厘米。
深豆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或黄白色。
玉质细腻,微透明。
整体近似铲形,上端为弧形双面刃,两侧较薄且有刃部,下端近柄部有一圆孔,短柄的一角被削成斜边。
正背面纹样相同,上部饰屈膝蹲姿的侧面人纹,这是一位面目庄严的男子形象,高鼻、大耳,臣字形眼,人眼圆睁,眼角带钩。
向后梳起的发丝高高飘逸,人口微张,仿佛是在低声吟唱。
中部向下装饰两条龙纹,一龙在人身下,一龙在人足下,龙身蜷曲刚劲有力,仿佛要腾空而起,但又牢牢被上面的人所掌控,整个纹饰细腻流畅,造型构思巧妙,浑然天成,真可谓是鬼斧神工。
虢国博物馆青铜器珍赏(二)
虢国博物馆青铜器珍赏(二)作者:张敏张爱涛马七红来源:《收藏界》2016年第02期(接上期)(三)酒器古代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通称为酒器。
虢国墓地出土的其他青铜器非常多,但饮酒器的数量和种类却比较少,主要有壶、尊、、爵、觯、方彝等。
凤鸟纹方壶(图8),通高47厘米,口长边17厘米,短边11.8厘米,腹径28.2厘米,腹深36厘米,盖高8.1厘米,重8.9千克。
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
这件壶器盖浅子口,顶有围栏式握手。
圆角长方形口微敞,颈较粗短,腹下垂,半环形龙首衔环双耳,方圈足。
盖缘饰S形无目窃曲纹,握手饰垂鳞纹,颈饰S形平目窃曲纹,腹饰“十”字形宽带纹和凤鸟纹,有细雷纹衬地,圈足饰斜角云纹。
虢仲(图9),通高24.2厘米,通长32厘米,口长边9.2厘米,短边8厘米,腹腔长径18厘米,短径14厘米,腔体厚8.8厘米,重3.23千克。
1991年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出土。
是盛酒器和酒水浓淡调和的二用器具。
王国维《说》曰:“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
”这件顶部握手呈盘龙形,头部有犄角,盘龙昂首前视,盘旋而卧,胸前双爪着地,耳、目、卷鼻俱全;流为四足伏龙形流,器上端应有一环形钮(已缺失),腹下附人形四足。
盖顶龙身饰鳞纹;腔体正背面中部各饰一对相向凤鸟纹,其外围绕二层纹样,内层饰以两组中心对称的S形无目窃曲纹,外层饰一周有珠重环纹;前后侧面上中部饰S形无目窃曲纹,其两侧又各饰一竖行有珠重环纹,管流龙身与腿部饰鳞纹。
器足人形均作蹲坐状,裸体,大耳,面目清秀,乳房高隆,双手反背于身后,应为女性奴隶形象。
盖顶部有铭文一行五字:“虢仲乍旅。
”铜方彝(图10),通高27.6厘米,通长19.2厘米,通宽16.2厘米,盖高10.4厘米,口长14厘米,口宽11.3厘米,腹深13.5厘米,重3.77千克。
1991年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出土。
方彝亦是盛酒器。
古代的青铜礼器统称为彝。
西周晚期鸟形玉佩赏析
西周晚期鸟形玉佩赏析作者:燕飞杨海青来源:《理财·收藏版》2019年第03期鸟是古代先民们最早关注并被广泛崇拜的动物之一,因为鸟有着人类向往的本领—飞翔,所以我国古代许多氏族部落都喜欢以鸟为图腾,奉鸟为神灵、为始祖。
如《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鸟就是商的图腾。
古代先民们不仅将鸟类的这种特征神秘化,而且还视鸟为神灵动物,幻想借鸟的神力来往于天地之间,并与神灵沟通。
因此,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玉雕大师手中不可缺少的素材之一。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鸟形玉器制作的高峰时期,此时期出土的鸟形玉器不仅数量较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各异。
商代的玉鸟多独立成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琢磨,轮廓简练,重点突出,刀法简单,造型构图闭口瞪目,高冠卷尾,昂首凝视,规矩严谨,眼睛多“臣”字形眼,器身多有穿孔。
器形既有片状的,也有圆雕的。
周代玉鸟造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袭商代风格,但形制不完全同于前代,它有创新和发展。
周代玉鸟造型虽然形体较小,但制作较商代更为规矩、精细,其造型较商代多样化,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器形大多都是薄片状的,极个别为圆雕。
从雕刻工艺上看,周代鸟的眼睛仍为圆眼或“臣”字形眼,但身体更为修长;身上纹饰有所减少,多用数道曲线勾勒双翅和尾部,且阴刻线条加粗,以双面工为多;鸟嘴有钩喙和尖喙两种,头上以无冠居多,尾稍加长;在鸟嘴和胸等部位处有穿孔,可以用来穿线佩戴。
在线条上,完全摆脱了那种规整的短直线条,主要以流畅的弧形线塑造鸟的形象,使鸟显得更加活泼,具有一种舒展而轻快的形象。
这里我们选取20世纪90年代河南三门峽上村岭周代虢国墓地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27件鸟形玉器介绍如下,以供读者鉴赏。
1.青玉鸟(图1)长3.5厘米,高2.6厘米,厚0.4厘米。
出土于M2001虢季墓中。
青玉,冰青色,因受沁布满黄白色斑点。
玉质较细,微透明。
正背面纹样相同,翘首垂尾,曲爪附地,尖喙,圆睛稍凸,胸部有一小穿孔。
“崇礼唯美”的周代虢国玉器,件件精美绝伦!
“崇礼唯美”的周代虢国玉器,件件精美绝伦!▲西周·虢国玉珑在中国玉器史上,西周是一个重要时期,奠定了中国玉礼仪文化制度的基础,既体现在用玉的规模上,更反映在用玉的制度上,特别是玉与礼仪制度的系统结合、等级配合,使古代中国社会从追求玉器数量到追求质量,从追求玉器体量到追求品质,从追求玉器装饰的神秘美,到追求玉器的自然美、人文美,体现出崇礼唯美的西周玉器特点,不仅体现在宗周玉器上,也体现在诸侯国玉器上,虢国玉器是一个典型。
▲西周·虢国龙纹玉璧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是西周初年的姬姓封国,开国国君是周文王之弟,武王的叔父。
虢公多在周王朝中做卿士,辅佐周王征伐,参与大事决策,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著名的“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就是说的这件事。
虢国东迁后的疆域,大于今三门峡市辖区。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的虢国墓地,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早期大型邦国公墓,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季和虢仲两个国君大墓,保存好,等级高,出土文物数量多,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已出土玉器3000多件,数量之众,形式之多,材质之精,装饰之美,保存之好,在西周玉器中独占鳌头,美仑美奂。
总览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特色明显,一是有一些商代玉器,诸如玉戈、动物玉雕,看来古书上说西周从商代获得大量玉器,是事实;二是玉琮、玉璧、玉圭、组玉佩等礼仪玉器,数量多,体量适中,而且组玉佩不用全玉,用玛瑙、料珠等间隔,符合周礼制度;三是雕刻工艺精细,尤其是单体龙凤图像向复合图案结构转变,更具装饰美;四是大量的动物玉雕,生动传神,是当时这一片美丽土地良好生态环境的反映(目前三门峡黄河湿地还有600多种野生动植物,40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五是玉器图像与青铜图像交相映辉,共同谱写西周崇礼唯美的艺术画卷。
西周玉凤鸟的灵性之美
凤,古代用来祭祀通神的吉祥神鸟,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天下有德乃现。
《山海经》释凤:“丹穴山鸟,状如鹤,五采而文。
”《论语·微子》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周之将兴,凤鸣岐山,更将周人敬奉凤鸟推向了极致。
这与其受应天命,凤鸣岐山有关,他们视凤鸟为吉祥鸟,更将凤鸟推崇至自己的保护神。
从周原出土的卜辞“巳(祀)凤”中可知,周王室视凤鸟为神鸟,为上帝使,而对其尊崇备至,顶礼膜拜,行以隆重的祭祀之礼。
因此,西周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凤鸟形象,除了青铜器上刻画精美的凤鸟纹,玉雕凤鸟的形象更是生动传神,充满灵性。
最早的凤鸟形象,是出土于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双凤朝阳”象牙雕,而玉凤鸟的出现则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时期,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便是石家河文化的遗物,并非商代制作。
然而商周时期却是玉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玉器上出现的凤鸟造型更是丰富多彩。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收藏的玉凤鸟,质地温润细腻,造型别致优雅,精雕细琢,灵动传神,或切、或片、或雕,手法娴熟,做工精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西周时期制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凤鸟形玉佩(图1),高12.9厘米,宽2.1厘米,厚0.5厘米。
青玉。
黄褐色。
玉质细腻,微透明。
凤鸟昂首而立,神采奕奕,气宇轩昂。
圆目微凸,头顶三冠,冠端均有分叉,尖喙内勾巧妙形成一圆穿,翘尾自然下垂。
全身正背两面均以阴线刻西周玉凤鸟的灵性之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张 敏图1图2出羽毛纹样,双足扁平直立。
整器线条流畅、简练、手法娴熟,完美呈现出了凤鸟的高贵特质,体现了周人对凤鸟的喜爱与崇拜。
凤鸟形玉佩(图2),足部略残。
高10.7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
青玉。
浅豆青色。
玉质细腻温润,半透明。
片雕,凤鸟昂首挺胸,屈腿站立,圆眼,尖喙,头顶双冠,翎羽卷曲下垂,敛翅,翘尾,双足微曲,尾末端分叉。
凤身两面均用阴线雕刻出嘴、目、冠、耳、翅、尾及羽毛纹样,姿态优雅,安静祥和,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凤鸟的灵性与高贵。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玉器鉴赏(图1)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玉器鉴赏(图1)春秋时期,虞、虢(gu>)是毗邻晋国的两国。
晋国强大之后,向南方扩展,早就打算吞并虞、虢两国。
公元658年,晋献公用良马美玉买通了虞公,借道虞国出兵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虞、虢两国的关系,劝说虞公不能给晋国借道,虞公不听。
公元前655年,晋国灭了虢国后,以休整为名,进驻虞国,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三门峡虢国墓是截止目前我国发现的春秋时期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出土文物万余件。
其中玉器大约3000件(组),依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佩饰、实用玉器、殓玉等。
礼器有戚、琮、璧、璜、戈、圭、璋;佩饰有组合发饰、项链、手链、多璜组佩等串饰,、珠环、管等几何形佩饰,龙、虎、象、鹿、鸟、鹰、鸽、鹅、蜘蛛、龟、鳖、鱼等动物形佩饰;实用玉器有、、柄形器、匕、刀、厉石等;殓玉有瞑目缀玉、含玉、握玉、脚夹玉等。
这些珍稀的高古玉现均收藏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
东虢在今河南荥阳,春秋初年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西周末年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
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留下了"唇亡齿寒"的的千古遗训。
三门峡虢国墓地经两次发掘,发现了包括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
1999年又在三门峡市西南李家窑发现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
虢国墓地与上阳城的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上村岭上。
50年代至今,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证明这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国公墓。
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8个组。
2009号墓即虢仲墓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我国周代考古空白。
西周佩玉文化——从虢国墓地出土的佩饰玉器谈起
AppreciatION 鉴赏西周时期始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历时300多年。
目前许多西周文化遗址都发现了玉器。
重要遗址有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山东浏阳刘台子、陕西长安张家坡、甘肃灵台百草坡、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陕西宝鸡茹家庄渔国墓地、山西曲沃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等遗址,出土玉器都超过了千件。
这些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品种丰富,精美无比。
从出土的玉器来看,西周时期出现了非常多杂而庞大的人身佩玉体系,山西曲沃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和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玉佩最为典型。
三门峡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一处大型邦国公墓,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252座,出土各类文物近3万件,仅玉器就达3000件(组)之多。
出土的玉器中,有发饰、耳饰、项饰、腕饰、胸佩等,种类丰富,瑰丽多彩,成为虢国墓地出土玉器中的亮点,为研究古代佩玉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本文就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虢国墓出土的玉佩饰进行分析,并以此来阐述西周的佩玉文化。
一、西周佩玉文化的基本内容佩玉又叫“玉佩”,指随身佩戴有装饰和避邪作用的玉器,佩戴玉饰有束发用的玉笄、玉发箍,有耳朵上戴的玉玦、玉环,有手指上戴的玉韘,有脖子上垂挂的项链,还有身上佩挂的成组玉佩。
佩玉分为单佩、玉组佩和玉串饰。
单佩:是相对于组佩而言,是用薄片玉板制成的单件佩玉,结构简单,单件佩玉一般按纹饰命名,主要由单件的动物造型构成,各地的西周墓中出土有大量的动物造型佩玉,有熊、鹿、鹰、马、卧牛、立牛、龟、螳螂、鸟、龙、虎、人龙复合体、猴龙复合体等,绝大部分都有穿孔,多数应是单佩于身,也有少数是组佩中构件。
单佩比较常见的为玉玦、玉笄和玉韘。
玉玦为耳饰,一种环形的玉器,但是相西周佩玉文化——从虢国墓地出土的佩饰玉器谈起鹿继敏图1: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图2:玛瑙珠、玉管、环组合发饰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对于环带有一个缺口,个体都较小,直径通常在5厘米以下,也可作为组佩中构件,《尔雅》曰“玦如环,缺而不连”。
虢国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后,如何看懂其白化现象
虢国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后,如何看懂其白化现象虢国太子墓(M2011)共出土玉器380件(套),其中出土的部分玉器白化现象比较严重,玉器受沁后呈现出较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等状态。
虢国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对M2011墓的玉器进行科学检测分析,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仪器进行无损鉴定分析,对该出土玉器的名称、分类、沁色和宝石的颜色、光泽、透明度、密度等宝石学参数、玉石结构和质地特征,以及玉器纹饰和制作工艺进行观察、鉴定和研究。
这里选取23件(套)比较典型的玉器白化受沁现象,将这些玉器情况介绍如下。
从这些玉器中可以看出玉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白沁现象,白沁现象又俗称钙化,是指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
对玉器的白化现象,清代学者对其研究得比较详细,记录也比较丰富,比如清代徐寿基在《玉谱类编》中写道:“玉在土中与物相附久即沁。
入其黄者为黄土沁、松香沁;白者为石灰沁;青者为青土沁、铜青沁;绿者为铜绿沁;黑者为水银沁。
”民国学者刘子芬在其著作《古玉考》中写道:“玉有软硬二种,皆含有石灰与水银。
……又新出土之古玉器,其表面常现白色,如沾粘石灰,然经人盘弄后,体内复生白点,如含渣滓然,亦即其本体中所化分之石灰。
”对于玉器白化的成因,清代学者认为因为玉器入土年代久远,地里的石灰浸淫于玉器之上,所以形成了玉器白化。
而民国学者多认为玉器本体内含有石灰所导致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比如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应用于玉器的研究,人们对玉器白化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
首先,玉器白化现象是玉器在入土埋藏后形成的,可以改变玉器原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硬度等;钙化现象的发现表明白化现象也能改变玉器原有的某些化学性质,如钙盐成分的沉积渗透。
因此在进行玉器的文物考古研究时,应尤其注意对玉器材质的原始面貌的有效识别和信息提取,避开风化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reciatION 鉴赏
我
国古代部落奉鸟为神灵、为始祖者甚多,流传下来的鸟形玉佩也比
较多。
到了周代,因为周文王“敬德保民”,故有凤来仪,“凤鸣岐山”,保佑周人兴旺起来,最终这个不够发达的小方国,战胜了强大的文明程度相当高的殷商。
周人觉得这种悬殊的以弱胜强,绝不仅仅是一己之力所能为,一定是上天的
虢国墓地出土的鸟形佩鉴赏
常 军 杨海青
意志,一定有神力相助。
而这种幸运,正是源自“凤鸣岐山”。
凤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古代先民们想象中的神灵动物,是多种自然界鸟类的集合体。
凤鸟形象在西周人那里得到特别的尊崇,就像是祖灵一般。
凤其实就是周人的图腾,是一个具有明确特征的文化符号。
在凤雏宗庙宫殿遗址中曾出土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其中就有
1
AppreciatION 鉴赏
“凤”字,是个象形字。
再看看西周初期青铜器上的凤鸟图案,也几乎一样,都是冠部前耸,鹰钩形鸟嘴,圆鼓突起的眼睛,华丽的羽毛和凤尾,有力的钩爪,充满生命的活力。
另外,在西周的其他物体上也描绘着大量的凤鸟图案,凤鸟是当时装饰中的主流纹样。
《考工记》中记载,在西周王朝的宫室内,有好几种技术工种,其中玉工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那么玉器上出现凤鸟
纹图像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不
论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还是传世的
西周片状玉凤鸟,或是雕琢刻画在
玉件上的凤鸟纹,都有着比较明确
的时代特征。
下面介绍一些虢国墓
地出土的鸟形佩以供大家赏析。
鸟形佩(图1) 高1.4厘米,
宽3.7厘米,厚0.4厘米。
青玉,微透,
以单阴线示其轮廓,嘴、翅、尾、爪、
目俱全,胸部有一单面钻圆形透孔。
鸟形佩(图2) 通长7.5厘米,
高3.9厘米,厚0.5厘米。
出土时
位于墓主人腰下略偏上处。
青白玉,
大部受沁呈灰白色,质密微透,片
雕。
昂首短喙,款岔尾,单爪后曲,
眼与颈部各一穿。
鸟形佩(图3)高4.55厘米,
宽4.6厘米,厚0.3厘米。
出土时
位于墓主人面部之上。
青玉,墨绿
2
3
编辑|屈梦夏
AppreciatION 鉴赏
4
5
6
7
8
AppreciatION 鉴赏
色,局部有灰白色沁斑,质密微透,片雕。
全器似一简化鸟形,首、尾俱全,首部有一斜脊。
本器入殓时用作墓主人面部缀玉瞑目中之印堂。
巨冠鹦鹉(图4)高5.5厘米,宽3.6厘米,厚0.55厘米。
青白玉,质地微密,润而微透。
受沁处多呈黄白色,双面所施纹样相同。
做工极为细致,圆睛巨冠,勾喙挺胸,长尾后摆,单足直立。
冠上饰细如发丝的线纹,胸部饰回纹,尾部饰减地羽纹。
本器入殓时用作墓主人
面部缀玉瞑目中之鳃部。
制作年代
9
AppreciatION 鉴赏
为商末至西周早期。
双龙纹鸟形佩(图5)通长5.9厘米,高2.05厘米,厚0.5厘米。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面部正中。
青白玉,质密微透,受沁处呈灰白色。
双面单阴片雕,所施纹样相同。
勾喙伸颈,颈下有垂囊,单爪回曲,长尾下垂。
鸟身施双顾首连体龙纹,曲爪处饰斜角云纹。
喙、尾处各有一单面钻圆穿。
本器入殓时用作墓主人面部缀玉瞑目中之左脸眼。
鸟形佩(图6)通长3.2厘米,高1.95厘米,厚0.6厘米。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腰下。
青玉,全器受沁
多呈灰白色,双面片雕。
凸睛短喙,昂首向天,挺胸敛翅,曲爪着地,长尾后翅。
为身以单阴线界出各部轮廓。
胸部有一圆穿。
本器制作年代当为商末周初。
有冠鸟形佩(图7) 通长1.9厘米,高2.8厘米,厚0.5厘米。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腰下。
青玉,质地微密,全器受沁呈灰白色,双面片雕。
圆睛凸喙,首上有冠,垂胸翘翅,单爪曲于前,鱼形尾垂于后,圆睛处为一圆穿。
本器制作年代当为西周早期。
长尾鸟形佩(图8) 通长4.6
厘米,高2.2厘米,厚0.2厘米。
做唅玉用,入殓时被有意折为两截。
青玉,局部受沁呈青灰色或灰白色。
质润而微透。
圆睛,勾喙,胸翘翅,垂尾单爪。
嘴与胸部各有一穿。
鸟形佩(图9)高2.5厘米,宽2.4厘米,厚0.5厘米。
出土于棺盖上。
青白玉,浅冰青色略泛白,有黑色斑点。
微透明。
正背面纹样相同。
耸肩拍翅,分尾朝下,单爪着地,圆睛。
喙部有一圆穿。
鸟形佩(图10)身长3.5厘米,高2.6厘米,厚0.4厘米。
青玉,
10
AppreciatION 鉴赏
冰青色,因受沁布满黄白色斑点。
玉质较细,微透明,正背面纹样相同。
翘首垂尾,曲爪着地,尖喙,圆眼稍凸。
胸部有一小穿孔。
鸟形佩(图11)高2.4厘米,宽5.4厘米,厚0.5厘米。
出土棺外。
青玉,浅豆青色。
玉质温润,半透
明。
鸟形,花冠,勾嘴,圆目,立足,大尾。
嘴部有一穿。
鹦鹉形佩(图12)长5.9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
青玉,浅豆青色。
大部受沁呈黄白色与灰白色。
玉质细腻,半透明。
扁平体,做鹦鹉形,正背面相同。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