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_虽有嘉肴教案新人教版172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_虽有嘉肴教案新人教版172

201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礼记》两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熟读成诵。

3.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礼记》导入学习。

《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解释仪礼。

分为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大类。

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点评。

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如声音洪亮,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准等;缺点与差错也应指出并纠正。

【精品课件】参考(1)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2)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可参考【知识总汇】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范读,学习、感悟。

4.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准备提请小组解决。

参考(1)词语解释。

①虽.有嘉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旨:味美。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情境导入】同学们,通过教和学,学的人可以获得进步,教的人也可以得到提高。

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这在《礼记·学记》中就已经有阐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进一步领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结合课下注释,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1)虽.有嘉肴..: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鱼、肉之类的熟食。

(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6)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己努力向上。

(7)学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体意思。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二、研讨释疑——探究文意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类比论证。

4.请你具体说说为什么“教学相长”。

明确: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3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3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

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

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 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礼记》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古代儒家经典的基本情况。
2.诵读《大道之行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4.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5.激发学生对古代礼仪制度的兴趣,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大道之行也》的生字词,如“大道”、“行”、“天下为公”等,理解其基本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对《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的兴趣,效果似乎不错。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将文言文中的理念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讨论“天下为公”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在班级中体现公平的想法,这显示了他们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之行也”的基本概念。这是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强调天下为公,人人平等。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描述展示了“大道之行也”在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以及这一理念如何指导古人解决社会问题。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论点,即儒家的大同理想。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课题:大道之行也课时: 1一、教学内容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得字词,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出现的情感,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所以,学校这篇文章,要让学生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礼记二则》由两篇古代散文组成,分别是《檀弓上》和《檀弓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学者戴圣。

这两篇文章主要阐述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礼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作者的观点以及学会运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针对《礼记二则》这样的古代散文,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言文,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学生对于礼仪的认识可能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对于更深层次的礼仪文化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礼仪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作者的观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深入理解礼仪的文化内涵,学会运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注释解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的地位和内容,引发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解析,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选入的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虽有嘉肴》和《说谎》。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教材编写者选择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思想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5.课堂小结: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精品】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肴( jiā)(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

22.《礼记》两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2)讲信和睦.(mù)(和睦)(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

“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

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

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读、体会。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2-3人)。

(二)译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读译课文。

2.指名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其他重点实词
(1)弗食(不)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6.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22《礼记》二则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方法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懂文意,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回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环节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通过类比手法阐述道理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嘉肴》。

(二)了解《礼记》《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

《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读懂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è)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⑴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⑵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学相长也。

(用“也”表判断)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二、检查预习:(对媒体展示)
1.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与:通“举”,选拔。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多给学生展示机会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意图来自教学过程一、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它的美好吧
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
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题目解说。
“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为题,不仅提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 .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提示:“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拓展延伸
1.描绘美好蓝图
我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有人说,“大同”社会能实现;也有人说,“大同”社会永远只能是一个梦而已。你认为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自然成诵。

3.对照注释,读懂文章的意思。

4.探究教与学的关系,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嘉肴.( )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 学.学半( )2.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嘉肴》节选自《》,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二、阅读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然后能自反.也(5)然后能自强.也(6)其.此之谓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兑命》曰:“学学半”。

5.本文集中讲了和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三、思路探究6.请用图示表示出本文的行文思路。

(形式不限)7.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认识。

四、熟读成诵8.用正楷字认真抄写课文。

9.分层次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10.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②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①君,这里是统治。

②念终,始终想着。

11.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为人臣而戏⑤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⑥。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⑦乎?”平公曰:“善哉!”注: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故自称盲臣。

②暮:晚,迟。

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

④安:哪里。

⑤戏:戏弄。

⑥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案设计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
倾听教师讲述,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2、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讲解文中通假字
6、讲解文中古今异义词
7、讲解文中一词多义
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在文中的意思。例如: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1、作者认识如何构建理想的社会
2、文章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述的
3、本文的写作特点探究
4、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关键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小组讨论,比较分析两篇文相似之处(略)
大胆发言,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谈当今社会需要做的努力……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礼记>二则》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古今异义词。

积累名言警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虽有嘉肴的论证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语言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中国文化教学相长的思想。

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探求中国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主旨。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知,我们论语中学过的名句大家一定还记得吧,通过这些名句我们初步认识了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句子大家一定也听说过吧,这些句子也经常被我们说话写文章引用,他出自我们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篇短文走进儒家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请同学们为下列生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学学半( ) 弗学( ) 教学相长( )明确: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读音频,读准节奏(1)播放范读,请同学们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根据划分的节奏先自由朗读再齐读再抽读。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各小组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小组互助理解文段大意,如果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录,全班共同交流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肴( jiā)(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三、朗读感知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翻译(1)虽有嘉肴即使好,美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吃,品尝味道)甘美(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最好的道理好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因此不通,理解不了。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6)故曰:教学相长也促进。

(7)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之后就会知道不懂的地方。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道理:“教学相长”-——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兑命》曰:“学/学半。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

《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主题归纳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归纳探究(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半(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5)文言句式弗食,不知其旨也。

判断句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七、积累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八、要点归纳脉络梳理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主题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逻辑严密条理分明九、课堂检测(1)通假字:《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可不译)(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____,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嘉肴( jiā)(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学学半(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板书设计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虽有嘉肴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