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下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60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气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好气象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手段不断改善,服务的总体效益显著提高。
1.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20世纪50年代气象部门由军队转建地方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了气象机构,逐步形成了适应我国领导管理体制的,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在内的气象服务体系。
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级地方政府把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了国家、省两级决策气象服务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地市、县级气象服务明显加强,显著提高了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的能力,在政府组织开展的自然灾害防御、事故灾难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维护国家安全、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与保障,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等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 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气象服务我国气象灾害严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气象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服务效果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推进了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
建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区、市)气象局均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和流动气象台,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森林火险、污染物及有毒气体扩散等应急气象服务。
广东气象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参考答案
首届广东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部分试卷(闭卷形式考试 2小时30分钟内独立完成)一、填空题(共34题,每空格0.5分,共28分。
请将答案填写在空格位置) 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霾等共14类。
2.《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中明确指出,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根据《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热带气旋强度指热带气旋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或最低海平面气压。
4.《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规范》中精细天气预报对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而言,就是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5.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气象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贯彻“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水平,趋利避害并举,科研业务创新”的战略方针。
6.现代遥感探测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水平是当今世界用来衡量天气业务化程度和先进性的最重要的标志。
7.遵循气象事业根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建设涵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单位: 姓名: 准考证号: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8.公众气象服务贯彻“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确保及时准确发布。
9.“三站四网”建设要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
10.多普勒雷达主要是由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RDA、雷达产品生成子系统RPG、主用户处理器PUP三个部分构成。
11.根据对流云强度回波的结构特征,风暴分为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宁波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宁波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11•【字号】甬政发[2006]74号•【施行日期】2006.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宁波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06]7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精神,推进宁波气象事业快速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加快“法治宁波”、“平安宁波”和文化大市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时期,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及时、准确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为有效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已成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一方面,我市气象事业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保障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不完善,气象预报预测服务能力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
另一方面,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等构成了严重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气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丰富服务内涵,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实现气象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地方财政资金 , 进行 了部分实施。“ 吉林省空中云 水资源开发工程” 为“ 作 东北地区云水资源开发工 程” 部分 由东 北三省 政府 联合 向I 重家发 改 委 申报 , 省政 府 已进行 了先 期投 资 。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国务院 3 号文件的贯彻落 实。 省政府于 20 年 6 1 06 月 9日E发了《 p 吉林省人 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
t吉林省气象局局长
一 一
想。成立机构 , 精心编制 了体改实施方案 , 完成了 机构 、 人员和任务的调整工作 。 对多轨道业务和功 能体 系建 设任 务进 一步凝 练 、 细化 和分解 。 确定 了 各轨道 、 各功能业务体 系的牵头人 , 落实 了责任 。 初 步建立 了各 轨道 业务 流程 ,业 务建设 取得 明显 进展 。 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进行了“ 三站四 网” 的业 务调 整 , 展 了 国家 气候 观象 台建 设 的有 开 关准备工作 , 地面观测业务于 20 年 1 1日顺 07 月 利完成切换 ;年内建成了 50 2 4 0 个 ~ 要素中尺度 加 密 自动气 象站 ,使我 省加 密 自动气 象 站达到 了 60 ; 0 个 白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 辽源 73 1 天气雷达建设开始启动;全省地面闪电 定位系统完成了项 目设计和设备采购,长春大气 成分观测系统正在建设 ; 年内还完成 了 l 个地下 7 水位观测站、 1 l 个干沉降和 8 个湿沉降观测站点 建设 , 提高了多轨道业务的综合观测能力。 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完成了
务技术体制改革 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 次重要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 以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 、0 7年全 国气象 局 长会议 、省人 大 十届 20 五 次会议 和农 村工作会 议精神 为指导 ,认 真 总结 2 0 年全省气象工作 ,研究部署 20 年重点任 06 07 务, 以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动力 , 推动气象事 业加快发展 ,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
国发〔2006〕3号 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气探测概论(基础知识班)
信息网络系统
基本气象信息 加工预测系统
气象服务系统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 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 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 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发展多轨道业务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 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 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 健全综合观测体系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调整业务组织机构
发展简史
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16世纪中叶 高空大气探测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 大气遥感探测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 现代大气综合探测系统的发展
发展简史 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1593年,意大利 伽利略 (G.Galileo)发明 气体温度表 1643年,意大利 托里拆利( E.Torricelli)发明 水银气压表 1662年, 英国 列恩(C. Wren)设计了雨量器 1664年, 法国 巴黎天文台开始气象观测 1667年, 英国 胡克(R. Hooke)制作了风压板 1674年,英国 波义耳(R.Boyle)制作了自记湿度计 1706年,德国 华伦海特(G.D.Fahrenheit)制作了酒精温度表 1774年,瑞士德索修尔(H.B.de saussure)发明太阳温度表 1802年,法国 拉马克(Lamarok)提出云的分类法 1820年,德国 勃伦特斯(H.W.Brandes)绘制第一张等压线图 1385年,中国 南京北极阁司天台改为观象台,观天象,测风雨、 物候和地震地磁,24小时观测。1669年迁至北京。 1872年, 中国 上海徐家汇建立观象台,开始气象观测工作 1912年, 中国 在北京成立中央观象台,1915年开始绘制天气图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4.28•【文号】国发〔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4.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2年4月28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免费下载】中国气象简史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
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
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
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气发[2010]7号【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日期】2010.01.09【实施日期】2010.01.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气发〔201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气象局: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中国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2009-2020年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保障措施。
《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将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现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规划》的部署,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求,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快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二〇一〇年一月九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9月目录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目标三、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一)城市(二)农村(三)沿海(四)重要江河流域(五)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六)重点战略经济区四、主要任务(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三)台风灾害预警工程(四)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五)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六)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七)气象卫星工程(八)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六、保障措施(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八)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国际合作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浙江省气象部门现代气象业务基本知识考试复习题资料
浙江省气象部门现代气象业务基本知识考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47题)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自D起施行。
A、2009年10月1日B、2010年10月1日C、2010年5月1日D、2010年4月1日2、A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D、乡镇以上人民政府3、A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B、乡镇部门C、教育部门D、气象部门4、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主要由D、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构成,各业务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A、信息网络业务B、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C、公众气象服务业务D、公共气象服务业务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D,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
A、灾害评估B、灾害救助情况C、灾害应急处置情况D、灾情发展情况6、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A。
A、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B、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C、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D、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7、根据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规划,要求每个乡镇建设A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
A、1B、5C、10D、208、现代天气业务以预报的C发展为标志。
A、数字化B、网格化C、精细化D、定量化9、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是CA、T639B、T213C、GRAPESD、GFS10、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D规定。
A、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B、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D、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1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建设B,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27•【字号】温政发[2006]98号•【施行日期】2006.1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6〕98号)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气象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建立,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待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气象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6〕5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温州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温州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不仅受到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而且还受到东风带天气系统影响,是我省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近5年来我市连续遭受了森拉克、云娜、海棠、泰利、麦莎、桑美等20多个台风的正面袭击或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且我市局地大暴雨、强冷空气、强对流、高温连旱等致灾极端异常天气出现呈增多趋势。
据统计,温州各类自然灾害中,90%以上属气象灾害。
同时,温州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加快温州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对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气象局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一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 (2)第三章项目申报及其预算审批 (4)第四章项目申请有关要求 (6)第五章项目实施及其预算执行 (8)第六章项目验收与绩效考评 (9)第七章监督管理 (11)第八章附则 (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下称《气象科技规划》),规范和加强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以下简称“气象行业专项”)的管理,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下称《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气象行业专项主要支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围绕《规划纲要》和《气象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开展支撑“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的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科研工作。
主要包括:(一)气象行业应用基础研究;(二)重大气象技术前期预研究;(三)气象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四)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五)气象监测、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
第三条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一)气象行业专项支持的项目要面向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直接为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科技支持。
项目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充分体现气象行业科研的特点、重点和急需,并且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做好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
专项经费使用要避免分散,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
(二)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要加强气象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3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
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府[2006]189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6年8月17日深府〔2006〕189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更好发挥气象工作在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和自主创新城市中的应有作用,结合深圳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提高对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圳地处亚热带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台风、暴雨时有发生,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防灾应急,保障城市安全,历来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增暖的背景下,深圳本地的气候已呈现出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日照时数减少、能见度明显降低的显著趋势。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高温酷热增多、干旱趋于频繁、灰霾愈加严重、强降雨不断显现、台风强度剧烈等。
因气候增暖带来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有关防御不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深圳地域狭小,开发力度大,人口密度高,产业比重大,回旋余地小,地理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比较脆弱。
所有这些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必须通过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防灾应急和城市安全的保障作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作用。
我们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真转真变的高度出发,抓好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的精神上来。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15•【字号】莆政综〔2006〕159号•【施行日期】2006.1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莆政综〔2006〕15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对我市建设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湄洲湾港口城市,实现“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文[2006]42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新时期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若干意见:一、新时期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新时期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对我市加快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融入、实现港城崛起的现实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强化探测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健全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二)总体目标:至2015年,初步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使我市气象部门具有全省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气象台站,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筹发展,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一)加快新型立体气象监测系统建设。
根据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城市、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1个生态环境监测站,20个自动气象站。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1.01.05•【文号】气发[2011]1号•【施行日期】2011.01.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五日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现代气候业务是现代气象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气候评价和气候服务等业务任务,其显著标志是气候预测的客观化和气候评价的定量化。
现代气候业务发展以气候系统监测、气候动力学诊断分析为基础,以提升气候风险评估、气候服务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发展关键期、针对性、极端性气候预测业务为核心,以气候预测模式、现代气象探测资料综合应用和气候信息处理分析系统为技术支撑,以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职气候预测和服务队伍为关键因素。
为指导我国未来五年(2011-2015年)现代气候业务的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 号)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气发〔2007〕477 号)的要求,借鉴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的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的发展思路,结合我国气候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与已经下发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和即将下发的《中国气象局“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相衔接,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需求与现状(一)需求分析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越来越多变,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中国气象简史[整理版]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
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
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
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28•【字号】黔府发[2006]41号•【施行日期】2006.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黔府发〔2006〕41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充分发挥气象的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更好地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特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干旱、冰雹、暴雨洪涝、凝冻、秋风等气象灾害以及暴雨、干旱等引起的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在全省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占85%以上。
我省气候资源丰富,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合理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等气象资源,对于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发展要求,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加大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对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安全的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下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气象报)2006-5-18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1月12日国务院正式印发该《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强调,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
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
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奋斗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
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系统是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把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观测数据共享。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
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
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加大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有关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
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要加强海洋以及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
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国防和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认真组织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发布工作。
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不断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气候变暖机理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
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做好交通和空间气象保障。
发展公路、铁路、海洋、内河航运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为运输、渔业、旅行等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
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北京航空气象中心建设,提高机场终端区探测和监控预报的能力,加强航空器探测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提升航空气象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发展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业务,提高空间天气灾害监测和空间环境变化预警能力。
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
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综合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
要认真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
在全国气候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
要根据各地特点,积极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为制订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要按照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设备设施的要求,编制“十一五”全国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力度。
建立应对扑灭大规模森林草原火灾、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
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
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为制订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
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配套规章。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发布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
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
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
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总体效益。
要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主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督、指导。
加快气象科技创新。
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不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