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作者:张晓琳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解构性教学思维、反思性教学实践、建构性教学过程等,这些观点强调多元、个性化教学、反思和理解、意义建构、民主平等理念,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建构性,课堂教学氛围应具有民主性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18-01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诞生引发了教育领域中知识观、教育目的观、教育思维等的深刻变化,催生着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诞生。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一)解构性教学思维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教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果过分强调设计,就会陷入搞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机械化,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造成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有时打破教学陈规,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教学常常会取得预想不到的好效果。

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教学活动程序化和僵硬死板地套用所谓的标准模式和规范流程,而是主张灵活、自由和创造性的教学。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掌控知识的教师向求知的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项式过程,重复性活动,而且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和交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主动、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沟通有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

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思维和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作者:许华琼胡中锋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08期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是建立在后现代主义教学哲学的认识论、实践论基础上的关于知识教学的观念,是对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本质、来源、范畴、价值、策略等的假设,是人们关于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

它内蕴着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多元观和有机观:多元观指知识教学建立在多元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从理性禁锢下解放出来,拒斥对知识的同质理解,走向宽容、生成、开放、自主建构,回归多元丰富、内在创造、差异融合的教学生活世界,并在师生交互主体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个性。

多元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极大地冲击了教学领域,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课堂教学评价,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评价要深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后现代知识教学观提倡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对知识权威的消解和对人的全面关怀。

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是真实的发展而不是虚假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要倡导多元化的视角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是多元的、多向度的。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多元观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指能亲自参加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并能对评价结果做出判断、分析、解释的相关人员。

后现代主义观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观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观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作者:肖智勇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0期一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象》,1970年罗兰·巴特尔发表《S/Z》,1979年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后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又发展到了德国、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话语最初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

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的风格。

到了60年代,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60年代之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意味。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意识到了现代主义在解决某些问题方面无能为力之后,从哲学角度对之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多层次多面向的反省,集中在怀疑、批判和摧毁现代主义那种专断性的科学和理性标准,否认科学的权威性,强调所有文化和思想平等而自由地并存发展,因而开辟出灿烂的新文化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最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要是车里霍尔姆斯(C.H·Cherryhomles)的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多尔(W·E·Doll)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以及奥利弗(D·W·Ol-iverl的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论。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进行审视与诠释,认为后现代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应转向过程模式;课程应该更加开放、复杂和多元;师生之间享有更多的互动和平等对话的机会,学生有权参与课程和教学;学科的边界应当消解。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威廉·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

以往人们把知识视为对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而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视野下,知识则是动态的、开放的、对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认知过程之中。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根底上产生。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褒贬不一,但其许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观点都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观点和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根底上,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试图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开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

此时,后现代主义到达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开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确实切定义。

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那么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确实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

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潮,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挑战,这使得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批判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探索者。

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单一的标准和模式。

在教育中,这意味着不再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功与失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才能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而是增加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评价体系上,也不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

传统的教育往往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传授抽象的知识,而要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来讲解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意识。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相对被动。

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否 定 中心 和 等 级 , 掉 本 质 和 必 然 。 这 种 多 元 、 放 、 动 去 开 互 的教 育 观 冲 击 着 传 统 的现 代 主 义教 育 观 , 刻 表 现 出 对 不 确 时
育 目的 的重 新 估 量 , 得 个 性 得 到 尊 重 , 学 生 个 别 差 异 的 使 对 强 调 , 体 现 出 对 人 的 主 体 性 和 创 造 性 的重 视 , 有 利 于 培 更 这 养 出具 有 批 判 能力 、 可 多 元 文 化 的社 会 公 民 。此 外 , 名 认 著
为 师 生 共 同探 索 新 知 识 的 发 展 过 程 。 这 种 课 程 观 把 学 生 真 正 当 成 了课 程 的 主 体 , 利 于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的 建 立 。 有 第 三 , 对 体 系化 课 程 理 论 , 强 求 内部 一 致 的课 程 范 反 不 式 。后 现 代 主 义课 程 观 认 为 课 程 内容 不 应 是 绝 对 客 观 和 稳 定 的 知识 体 系 , 对 未 来 采 取 更 为开 放 的态 度 。这 就 打 破 了 它 现代 主 义 教育 课 程 观 的僵 死 与封 闭 , 课 程 研 究 提 供 了新 的 为 视野和广阔的前景 。
定 性 、 异性 和人 的 主 体 性 的 关 注 , 其 是 其 与 传 统 截 然 不 差 尤 同 的 教 育 目的 观 、 程 观 、 生 观 都 为 当 下 的 大 学 教 育 带 来 课 师
了许 多 有 益 的 启 示 。

义 的 教 育 目的观 有 利 于 解 决 当前 社 会 的危 机 , 使整 个 社 会 充
主 义 教 育 观 便 是 在 这 一 思潮 影 响 教 育 领 域 后 产 生 的 。
生 的各 方 面发 展 , 并 不 强 求 每 个 受 教 育 者 都 得 到 全 面 发 但

后现代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对课程方案本身的影响1.课程观及课程目标的转变(1)多尔认为课程不应该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被建构生成的。

“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应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课程应成为一种课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方案来看,其课程观明显强调课程的动态生成性和开放性,使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参与意识和综合意识。

(2)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审视,强调对学生存在的关注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设置应该是多元的,课程的目标应该超越知识而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并随着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作出适当的调整。

课程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

鉴于此,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方案已明确提出应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能够呼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变革(1)课程内容趋向于回归生活世界,加强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在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要求使课程内容回归生活实际,加强社会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同时,对于学校整体环境设计上,注重自然环境的构建,并由此促进学生内心和谐世界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外在生态与内心世界相融合。

(2)强调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关于知识的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的观点,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然而,现行的教学领域仍然存在着严重忽视知识不确定性问题的现象。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知识是确定的,课程内容就是单一的教科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经历了快速的变革,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的个性化与国际化的教育竞争使得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被引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对高校管理模式及理念进行了革新,促使高校管理更具多元性、灵活性与民主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主观、多元和复杂性,拒绝单一性、高度理性化。

它打破以往的现代主义,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并提倡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平等。

在学科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为开放性、协作性和多元性,对高校管理的理念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多元性,深刻颠覆了高校管理中以往的单一规划和决策模式。

高校管理者普遍采取传统的治理模式,制定全面统一的规划和政策,然而这种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追求多层面的多元性和平等性,从而促进高校管理的开放性和协作性。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尊重多元性、接纳各种思想和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实现去中心化和平等性。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管理者可以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注重多样性,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以满足更为细致的教育需求。

其次,后现代主义思潮追求授权、民主,促进了高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过去的高校管理中,往往是由管理者一人独揽决策权,且对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很少听取。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学生与教师应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促进学生、教师合作决策和自治。

这种新的管理理念,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话语权,以其个人视角与学者和管理者共同协商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师资竞聘等,管理者应该听取学生群体的声音,在代表理念上和决策上赋予他们权力。

通过倡导思辨、民主和授权,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和众多教师的智慧之光,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和方向。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评价观等,目前我国教学论研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培养,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启示,即解构理性,培养个性;主张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强调平等对话;强调多元性,体现差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启示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向度: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前者主张对西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颠覆和彻底否定,其代表人物是福柯(M.Foucault)、德里达(J.Derrida)等;后者主张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时,吸取了“现代性”的某些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里芬(D.Griffin)等。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话语形式解释世界,是以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出现的。

后现代主义复杂而多元,我们通过对福柯、德里达和格里芬等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非哲学”。

它并非某种游离于哲学运思之外的东西,它是一种思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非难的态度。

它对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提出质疑,宣告以寻求绝对真理为终极关切、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哲学观念的终结。

非哲学家各自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拒斥传统的、封闭的、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倡导一种异质性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非中心化。

其理论基础是非中心论。

在此看来,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宣布对人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主张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非中心化思潮既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体,又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的客体,为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

后现代主义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一、后现代主义简介1、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本身的涵义是非常复杂的。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分期,后现代是指西方现代社会之后的西方所谓“后工业社会”。

西方通常将工业化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社会。

20世纪中期以后,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进入了所谓“后工业社会”或称“信息时代”,也就是后现代的时期。

2、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线索3、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的特征:后现代哲学的特征就是反体系,即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

4、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特征: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开放性、宽容性、无限性等。

5、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⑴科学既是对事实和规律的揭示,又是对价值的追求。

⑵科学既是对世界的普遍解释,又是个人的独特体验。

⑶科学既是一种逻辑,又是与自然世界的诗意的对话。

⑷科学既是不容辩驳的,又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发展的。

6、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⑴从确定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

⑵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⑶从一元化的知识观到多元化的知识观。

7、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

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也不应是客观的和确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更不应是一种灌输和阐释的过程,而是所有课程参与者共同开发和创造、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8、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现代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文化;中心就是“去中心”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是标新立异,是彻底的反权威、反传统。

但是,后现代主义比较偏急,也比较零散。

二、后现代主义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启示一:师生关系:应由专制化转变为民主化。

(一)传统专制化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1、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来看,教师是“国王”、“家长”,而学生则是“臣民”、“儿女”。

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施暴”(又称心灵施暴)。

浅析高中课堂的反思性教学——基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

浅析高中课堂的反思性教学——基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

术与机械 、 人工智能 与机 器人 等相结合 , 开创 大学生科
技创新机 电一体化 的综 合素质培养场所 。中心对校级 平 台提供 1o ̄米 的场地 和81/ 位及 D P A M单片 2o /63 2 S 、R 机等实验设备。 3 . 创新平 台课程的建设 。创 新实验室设 立了《 电子
关 键 词 : 思 性 教 学 ; 中课 堂 ; 现 代 主 义 反 高 后
反思性 教学强 调 的是 教师 对教学 实践 的思考 , 是 教师 以教学活动为依据 , 自身出发进行审视。在素质 从 教育 的今 天 , 思性 教学得到 了越 来越多 的重视 , 反 特别 是在 中学课 堂上 , 学生基本 的学 习观 已形成 , 程中出 课 现 的教学 问题也 是变换 多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思 维很可 能与学 生的学习思维相 碰撞 ,如果让教 学继续
成果进 行整理 , 主编 出版《 大学生 创新竞 赛实 战训练 》 等教材和 自编实验 指导书等 ,这些教 材 由团队成员 合 作编写 , 现了优 势资源共享 ; 实 创新 平 台教学 团队积极 致力 于实践教学 、 大学生科技创新 和竞赛工作 , 积极组 织和指导学生代表 学校参 加 了全 国( ) 省 大学生各类竞 赛 。近几年组织和指导 大学生参加各类 竞赛的项 目主 要有 : 内科技创 新 大赛 、 大学 生机 电产 品大赛 、 校 省 全 国( ) 省 大学 生 电子 设计 竞 赛 、 省大 学生 机器 人大 赛 、 “ 飞利浦 ” 战杯商 业挑战赛 、 oo u 2 0 机器人世界 挑 R bC p 0 8 杯赛 、 中国机器人 大赛暨R hc p 0o u 机器人公 开赛 等。 自 2 0 年 以来组织 和指导 山东大学 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 08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言语能力、道德情感和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以教学理念的转变为基点,站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探索提高语文知识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科学原则。

什么是语文知识,时至今日学者们各持己见,尚未达成共识。

有人认为,在中学语文科内,语文知识是语言学、文章学、文学阅读学、写作、交际语言学的简化了的理论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的总称。

[1]也有人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

[2]本研究认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四个主要领域。

但语文知识教学却越来越受到冷落,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不少学者认为是教学方式机械、单一,内容呈现枯燥、乏味等表面原因所致。

笔者认为,教学理念陈旧不足以引领教学改革、不符合时展要求才是根本原因。

如何转化教学理念并提高教学效率,后现代主义为我们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向导。

“后现代”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学者费得里科•德•奥尼斯1934 年编辑出版的《西班牙和拉美诗歌选集:1882 - 1932》一书中。

后来瞻明信把“后现代主义”界定为“当下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3]20 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步入后现代社会,以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想家,对现代知识性质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发了对现代知识性质的质疑和解构。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在批判和继承现代主义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一) 从知识的客观性到文化性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主观臆造更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相一致或相符合的正确反映。

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认识主体应抛开所有个人的主张、意见、偏见、看法、情感、认知特点以及文化传统等,从而确保获得的知识准确性和客观性,“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活动的起点,是获得一切可靠知识的惟一方法。

后现代主义教育实践

后现代主义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教育实践强调个体差异、批判性思维、多元文化以及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理念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1. 个体差异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批判性思维后现代主义教育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反思现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问题的本质,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多元文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应得到平等对待。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4. 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后现代主义教育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育者应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实践探索1. 教学方法创新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某中学教师在教授《环境保护》课程时,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创意大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一系列环保创意,如环保标语、环保产品设计等。

这种项目式学习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 课程设置多样化后现代主义教育要求课程设置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如艺术、体育、科技等。

案例:某小学开设了“快乐体育”课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

这种课程设置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教学启示——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例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教学启示——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例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教学启示——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例作者:张友党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5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西方社会思潮,源自于现代主义,又批判现代主义,对全世界都形成一股持续的冲击波。

中国持续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也受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就教育教学而言,我们自当结合实践,加以认真分析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为例,确有很多观念带给课堂教学以有益的启示,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可见一斑。

一、从普遍化知识到情境化知识后现代知识观不同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普遍化,而是强调情境化。

它认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等具体的情境之中,也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才会有价值和意义,并非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这提醒我们,在追求事物本质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复杂的现象。

在历史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也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体认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切忌抛开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空谈历史规律和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

在导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介绍了学生相对熟悉又很感兴趣的太监干政现象,从七下西洋的郑和到死于土木之变的王振和“立皇帝”的刘瑾,从配合张居正改革的冯保到迫害东林党的魏忠贤。

由此,瞬间将学生带入明朝政治生活的情境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宦官干政的“制度后门”,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升。

这便顺利的导出了司礼监及其与内阁的关系,即“监阁共理”的政治体制的形成与评价,也直接进入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关键内容—一内阁的相关教学。

二、从积累性知识到批判性知识在知识增长的机制上,现代知识观认为学科知识主要靠积累才能突破。

后现代知识观则强调,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假设,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改变,人们的怀疑、猜测、争鸣、诘难都会促进知识的增长。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Implication of Post- modernism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作者: 柏章发
作者机构: 贵州省都匀一中,贵州都匀5508000
出版物刊名: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0-8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后现代主义 课程 个性化 中学语文教学
摘要: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各种社会责任感;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结果;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表征,课程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学是师生双方在互相平等、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活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借鉴和吸纳后现代主义思潮精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下语文教学有四点启示:1.建立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育目标;2.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3.从“阅读者文本”走向“书写者文本”;4.倡导写作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李莉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教育研究领域,导致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转向.用其观点来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可得到以下启示:教学目标应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学内容应从知识习得走向情感体悟:教学实施应从灌输阐释走向开发创造;教学评价应从注重甄别走向注重发展.
【总页数】2页(P7-8)
【作者】李莉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美育的启示
4.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启示
5.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思潮对传统教育的几点启示

后现代思潮对传统教育的几点启示

!""# $ "% 总第 !&& 期
成 人 教 育
!"#$%&#$ ’()*+,
!更应该仔细思 考, 思考的不是如何抵制、 改造它, 而是如何很好地 利用它, 让其为我们服务,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投 其所好。 大学生们容易接受新事物, 如果教师的思想 方法一成不变, 那必将被学生淘汰。 况且我们也一再 强调向传统挑战、 教学改革等等。 所以后现代思潮对 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年轻 的教师, 特别是外语教师, 也许是接受新事物比较容 易,我觉得后现代思潮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是有 很大帮助的。简单地谈几点我的看法。 第一, 课程体系的新需要。 课程体系改革是我们 国家一直以来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理念。我 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一直是国家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 策、 编制。 但近年来这种“ 垄断式教学” 在后现代思潮 的影响下已有所改变, 特别是大学教育, 逐渐把传统 的指令性招生过渡到适合市场经济的消费者制度, 变为一种双向制度, 可以互相选择。 同时在这种思潮 的影响下, 教育的内容和结构也逐渐多样化了, 地方 和学校也有了一定的 “ 权力” , 可以选择一些 “ 自产” 的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和影响下,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 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 到目前为止我听到的反对的 呼声远远大于赞同的声音。 其实, 我们中国的教育制 度早就应该改革了,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要有创新 精神, 要有应变能力。 孔子他老人家几千年以前就曾 经提出教育要 “ 因材施教” ,我们为什么还要把持死 的规矩而不变化呢 #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 成人教育应该更有效地利用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思 潮, 真正做到反传统, 多元化, 注重个性。比如: 课程 类型的安排要多元化, 必修课、 选修课在大学已经开 始启动, 但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由, 选修课上学生应 该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 自由地选择课程类型, 也 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 这一点还没有完全达到。 就是 必修课学生也应该有选择课程进度以及教师的权 利,因为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在一个班级里, 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定四年 毕业, 而且这四年一直在同一个班级呢 # 在美国可以 的话你可以两年毕业,如果达不到要求你可以学上 它十年八年。再有, 假设有条件的话, 是不是可以开 设如模拟社会实践课,综合训练课等等让学生有机 会接触社会, 实际应用, 真正做到培养创新型、 实用 型人才, 而不仅仅是知识型人才。 第二, 教材的新需求。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 教材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国传统的“ 一纲一 ” 本 制度已经废除, 实行一纲多本之后教材实现了同 种教材的多版本。 但仍然在内容上、 思想体系上存在 过旧、 过老的弊端。 后现代多元化给我们的启示是我 们应该在保证教学成果的前提下,提倡教材的多层 次性、 多选择性、 多内容性以及趣味性。传统的教学 大纲有很多弊端,因为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得不强迫 作者加入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取代它的课 程标准或能力准则, 只要能达到预计的效果, 不必拘 泥于某些文字。不同的学校,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教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摘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一、“现代主义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一)概念阐述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

①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

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

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

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

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

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的过程 , 充分 发挥 自主性 , 并依赖 于其 自身经验 , 合一般 的 结 教学 目标 与内容 , 进而生成具体的教学 目标 与内容 。 在后现代主
义视野下 , 课堂教学 目标 在教学前 不是 固定 的 , 而是 开放的 , 这 样的教学 目标在教学实施前提供路标 式的指引 , 在教学 实施 中, 师生在与教育情境 的交互作用 中 , 不断调 整和形成发展 方向 , 从 而创造 和转化成 为具体 的课堂教学 目标。
性 ”是 “ , 价值 中立” “ 、文化无涉” 的。在教学 中向学 生传 递这 种
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追求 知识 的多元
如果教师在后现代视 野下来思 考课 堂教学 目标的设立 ,则会与
传 统 的 课 堂教 学 目标 的设 立 迥 然 不 同 。
性、 丰富性 , 认为知识是 由认 识者 的认识 、 力 、 趣等所选择 、 能 兴
识观认 为真正 的知识具 有 “ 普遍 的可证实性 ” “ 遍的可接 纳 、普
课堂教学 目标的设计 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 。是否应该摈弃课堂
教学 目标的设计呢?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教育是一种有 目的的培
养 人 的活 动 。教 学 目标 是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的 出发 点 和归 宿 。但 是 ,
2 1 年 7 8期 01 -
更 放有. ojao 高教 Sh a x Ja y Ga i a n i io u-
开 放 ・ 新 ・ 沿 创 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 查 辅 【 摘 要 】后 现 代 主 义 思 潮进 入 教 育研 究领 域 , 致 了西 方教 育 思 想的 后 现 代 主 义 转 向 。 其 导 用
课 堂教 学 内容 : 知 识 习得 走 向情 感 体 悟 从
课 堂 教 学 目标 是 教 师 对 课 堂 教 学 提 出 的预 期 结 果 。后 现 代
课堂教学 内容是课堂教学必 不可少的中介。传统教学观认
主义认 为任何宏大设 计及 其必要性都是值得怀疑的。由此 出发 ,
为教师在课堂上所传递 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教 学内容。现代知
统 的教 学 目标 。 师 在 进行 课 堂 教 学 目标 的预 设 时 , 以有 一 个 教 可
后现代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内容 的建构 ,应该 注重 知识 的生
成过程。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知识离不开个体 的交往实践活动 ,
离不开个体 的个性人格特 征。后现代主义认为学生是能够 自发 进行 内部重组 的个体 , 课堂教学 旨在改变学生 的思想与行 为, 以 促成发展 , 在最有利 的时机引发学生 的内部重组 。 知识 内在于人 与认识 对象 的交往 、 对话之 中 , 主体在与 外界的交往 、 动中 是 互 创造生成的 。“ 意义不是从 文本中提炼出来的 , 是从 我们与文 它
【 键 词 】后 现 代 主 义 课 堂 教 学 教 学 目标 教 学 内容 教 学 实 施 教 学评 价 关
本 文 为 西安 文理 学 院 2 1 — 0 2 教 育教 学 改革 项 目成 果 , 目批 准号 :0 0 0 7 00 21 年 项 2 1 C1 1 。
后现代 主义是 2 纪中叶 以来 , 0世 西方 学者在反 思 、 判现 批 代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 发展 、 壮大起来的一种 社会思潮 。 后 “
“ 程 目标不再是完全 预定 的 , 课 课程是师生共 同探索 新知识 的发 展过程”I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 口 。 师生应共同参与探求 知
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 以来最 复杂 的一种思 潮”】 l l ,它处于不断 的 生长和演变之 中, 不是一个 明确 的统一体 。 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人
而重新建构 。
生的个体生命 。 常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 , 通 教师会预设一个应该
达到的标准 , 目的就是 为了使 学生成长 为他 “ 其 目标希望 ” 的学 生。后现代主义认为 , 每个学生都是 充满 生机 、 变化不定 的生命 个体 , 教师无法预定学生 的未来状态 , 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 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激 发学生的生命 意识 ,促使学生不断完 善。 这种观点改变了现代教育 中“ 目中无人 ” 的弊端。 教学的 目标 不只是传递 已知知识 ,还是教 师引导下 的师 生共 同探 索未知的 过程。 因此 ,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 知识技能 , 更要关 注学生 的个体生命状态。 此外 , 课堂教学 目标 的设定应注重学生 的具体学习情况 , 分层级 的制订教学 目标 , 而不能是制订一个笼
本 的 对 话 中 创造 出来 的 ” } 因此 , 堂 教 学 的知 识 是 在 课 堂 教 引 。 课
教育研究领域 , 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教育 问题 , 引发 了西方 教育思想 的后现代 主义转 向。它给我们提供 了一种 全新 的思维 方法 , 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审视我们 目前的课堂教学 , 会从 中 得到不少有益 的启示。
课 堂 教 学 目标 : 目标 预 设 走 向 目标 生成 从
建 构 的 结果 , 在 于 一 定 的 时 空 、 论 范 式 、 值体 系目标 的设立 ,应该 关注每一个学
等因素中 ; 其意义不仅是 由其本身 的陈述来表达 的 , 更是 由其所 位 于的整个 意义 系统来表达的 。 因此 , 知识 就具有 了“ 不确定性” 和“ 情境性” 知识 是课 堂教学 的主要 内容 , 。 随着后现代知识观的 根 本转变 ,课堂教学 内容必须 打破传统 的思 维模 式和认知方式
观 点 来 审视 目前 的课 堂教 学 可得 到 以 下 启 示 : 学 目标 应从 预设 走 向 生 成 ; 学 内容 应 从 知 识 习 教 教
得 走 向 情 感 体悟 ; 学 实施 应 从 灌 输 阐释 走 向 开发 创 造 ; 学评 价 应从 注重 甄 别 走 向 注 重 发展 教 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