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独处
叔本华座右铭
叔本华座右铭
叔本华的座右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2、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3、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4、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5、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6、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7、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8、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9、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10、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11、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2、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以及满足中的。
以上座右铭均体现了叔本华哲学思想,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叔本华原著,以深入了解其思想。
1。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标题:叔本华论独处:内心的力量与生命的智慧---在人类思想史上,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视为一位深刻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涵盖了生命、意志、痛苦和存在等广泛主题,其中之一便是关于独处的见解。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探讨了独处对于个体内心力量和生命智慧的重要性。
以下是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几句名言,以及对这些名言的深入探讨。
### 独处是发现内在力量的时刻叔本华认为,独处是发现内在力量的时刻。
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身的欲望、恐惧和希望。
独处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和噪音,让内心的声音得以清晰地表达。
在这种静谧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思考,更加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独处,我们可以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内在支柱,从而在外界的挑战和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
### 独处是塑造个体品格的过程叔本华认为,独处是塑造个体品格的过程。
在孤独的沉思中,我们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直面内心的恐惧和挣扎。
独处让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审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通过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倾向,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自己的道路。
独处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勇敢表达,坚定信念,从而塑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格和风采。
### 独处是获取生命智慧的源泉叔本华认为,独处是获取生命智慧的源泉。
在孤独的沉思中,我们能够超越日常的琐事和表面的欢乐,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独处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存在的深沉之美。
在这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体味到存在的奥秘。
通过独处,我们能够获得超越物质世界的智慧,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在生命的征途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思想揭示了独处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独处不仅是发现内在力量的时刻,更是塑造个体品格的过程,以及获取生命智慧的源泉。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引言独处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可以追求内心的宁静,思考自己的存在,甚至寻找真理。
叔本华,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曾经发表过许多关于独处的名言,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探讨独处对个人成长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叔本华的名言名言1:独自一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孤独中没有找到快乐。
这句名言指出,独自一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在孤独中找到快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害怕孤独,常常追求社交和娱乐活动来填补孤独感。
然而,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只有在独处时,人们才能真正面对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名言2:独处是智者的天堂。
这句名言表达了叔本华对独处的赞美之情。
他认为,只有独处时,人们才能拥有清晰的思维和深入的体验。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很难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思考。
而当我们独处时,可以完全投入到思维中,深入探索问题,拥有独特的见解和洞察力。
独处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独处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探讨。
1. 自我认知在独处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没有外界的干扰,我们可以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通过独处,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2. 思考和创造力独处是激发思考和创造力的最佳环境。
在社交和工作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杂念困扰,难以专注于思考问题。
而当我们独处时,可以远离外界的嘈杂,投入到思考中。
通过独处,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复杂的问题、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个人的思考和创造力水平。
3. 内心的宁静独处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焦虑所困扰。
而当我们独处时,可以暂时摆脱这些外界的压力,放松身心,寻找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说孤独
叔本华说孤独本⽂亚瑟·叔本华(1788年2⽉22⽇-1860年9⽉21⽇)德国著名哲学家。
是哲学史上第⼀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并开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认为⽣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量。
叔本华说⼈⽣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类幸福的两⼤敌⼈是痛苦和⽆聊。
没有⼈⽣活在过去,也没有⼈⽣活在未来,现实是⽣命确实占有的唯⼀形态。
普通⼈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设法利⽤时间。
单个的⼈是软弱⽆⼒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样,只有同别⼈在⼀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年时最⼤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量都献给了永不衰⽼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
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块密密⿇⿇重重叠叠涂抹的⿊板⼀样。
⼀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蜡⿐⼦甚或⼈⼯植⽪。
⽽由独⽴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我们读书时,是别⼈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已,犹如⼉童启蒙习字时,⽤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般。
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部分。
因此,我们暂不⾃⾏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思想的运动场了。
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步⾏能⼒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命。
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他⼈的思想就像夹别⼈⾷桌上的残羹,就像陌⽣客⼈脱下的旧⾐衫。
⼈的⾯孔要⽐⼈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的思想,⽽⾯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孤独带来的双重的好处作者叔本华,节选⾃《关于独处》孤独为⼀个精神禀赋优异的⼈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他可以与⾃⼰为伴;第⼆,他⽤不着和别⼈在⼀起。
叔本华的智慧名言
叔本华的智慧名言
1.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想想看,我们有时候忙得焦头烂额觉得痛苦,闲下来又觉得无聊,是不是真的就像钟摆一样啊!
2.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
”这就好像我们追求物质,拥有得越多反而越不满足,越想要更多,不是吗?
3.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你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呀!
4.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内心也会有一些小小的邪恶念头冒出来吧!
5.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就好比你喜欢画画,那你就会特别欣赏其他优秀的画作呀!
6. “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
”哎呀,可不是嘛,我们读别人的书,不就是让别人的思想在我们脑子里跑来跑去嘛!
7. “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这就如同一个人外在的好名声和内在的道德感是相互关联的呀!
8.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是不是很多人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呀,这真的是很普遍呢!
9.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
的唯一形态。
”想想我们总是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却常常忽略了当下,不是吗?
10.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不就是说我们要么随波逐流变得庸俗,要么就享受孤独保持独特嘛!
我觉得叔本华的这些智慧名言真的很深刻,能让我们对人生、自我、人性等有更清醒的认识啊!。
淑本华孤独与幸福高考作文
淑本华孤独与幸福高考作文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这话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投了一颗石子,让我对孤独和幸福有了新的思考。
孤独,在很多人的眼里就像个怪家伙,大家都躲着它。
比如说在学校里,那些落单的同学好像就被贴上了“可怜”的标签。
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三五成群地聊天打闹,那个独自坐在角落里看书的同学,周围的目光似乎都带着点同情或者好奇。
可叔本华却告诉我们,孤独是成为自己的绝佳时机。
就像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可以把音乐放到最大声,跟着节奏乱扭,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可以把喜欢的零食铺满一桌子,边吃边看那些别人觉得无聊的纪录片。
这时候,你就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这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秘密花园,只有你能在里面撒欢。
那孤独怎么就和幸福搭上关系了呢?我想,幸福这玩意儿可不像考试成绩,不是靠跟别人比出来的。
在人群里的时候,我们老是忍不住去看别人。
看到别人穿了双很酷的鞋子,就觉得自己的鞋子不够好;看到别人考了好成绩,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但是在孤独里,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比较。
你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是画画,从一笔一笔勾勒线条中找到乐趣;可能是写诗,把内心那些细腻的情感都倾诉在纸上。
当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就像心里开了一朵花,这难道不是幸福吗?我有个朋友,以前特别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就想在人群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每次聚会回来,都感觉特别疲惫,还很失落。
他说在那些聚会里,感觉自己就像个配角,努力去迎合别人,说一些自己都觉得无聊的话。
后来有一次,他生病在家,只能自己一个人待着。
刚开始还觉得很无聊,可后来他开始看一些以前一直想看却没时间看的书,慢慢地,他发现这种一个人的时光很美妙。
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看书、思考,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想法。
病好之后,他虽然还是会参加聚会,但也不再害怕孤独,反而会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独处。
他说,现在他觉得幸福有两种,一种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欢笑,一种是自己独处时的宁静。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
1. “人唯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
2. “孤独是智者的财富,愚者的痛苦。
”
3. “聪明的人更喜欢独处,因为他们在独自行动时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
4. “与任何人都不交往的人最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
5. “与人相处时常常感到孤独,只有与自己相处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
”
6. “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思考,从而寻找到真实的自己。
”
7. “独处是智者反思的修行,愚者逃避现实的庇护。
”
8. “独处是心灵与灵魂的对话,它鼓励人们去面对内心的真实需求。
”
9. “在孤独的深渊中寻找到的是我们与自己最真实的联系。
”
10. “真正的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
”
11. “与人相处短暂,与自己相处永远。
”
12. “独处是对自己内心的尊重和照顾。
”
13. “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主权。
”
14. “只有在独处时,我们才能真正放松,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
15. “孤独是思想的摇篮,创意的温床。
”。
关于独处》——叔本华
《关于独处》——叔本华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
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
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
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
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名句
叔本华关于独处的名言名句1.承受孤独才能体会独处的绝妙。
2.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3.只有当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ArthorSdiopenhaoer4.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5.青年人首先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
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他才是自由的。
安全属于独处的人6.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会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独处,那他就是不爱自由。
7.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8.孤独时,人须委身于自己,他内在财富的多寡便暴露出。
9.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
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仅次于健康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10.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
11.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12.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就越好,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13.完全的内心平和需要独处的空间。
叔本华: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己
叔本华: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己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的自己。
”有时,我们不喜欢生活在人群中、职场中,喜欢独享清净,但是,人一个人呆久了又会感到寂寞孤独。
那如何做到自己呆着而又不感到寂寞呢?就是找到自己可读的书——人生之书!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多读书,读好书。
什么才算是好书?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要的是读得彻底。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需慎加选择。
很多热销一时的书,我们读过一遍就搁置了。
但经典作品不同,它是值得反复推敲和重读的作品。
好书读多了,不仅在气质和谈吐上胜人一筹,连容颜也会自然改变,自成风骨。
它让浮躁的人变得淡定从容,强硬的人变得成熟知性;让年轻的女人更神采奕奕,让成熟的女人更高贵雍容。
读好书,一定要从世界公认的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开始。
它历经时间的洗礼却依然闪耀璀璨的人文之光,是永远的精神标杆。
连女神林青霞,在空闲的时候,都不忘看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来充实自己。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许多人抱怨生活似乎比平时更难了,很多人也来问小编能不能推荐几本适合当下阅读,看起来又不会无聊,轻松易懂的好书来提升自己。
今天,小编也不负所托,为大家带来了值得热爱一辈子的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四部曲——《荒原狼》《田园交响曲》《特雷庇姑娘》《鼠疫·局外人》。
这4本书,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饱含深邃独到的思想,文笔优美,读起来轻松之余还能汲取文化的力量。
因为疫情,我们好像对人生又多了几分迷茫。
而这套书,能够更好的让你直面自己的内心,帮助你重拾生活的意义。
1《鼠疫·局外人》有史以来最年轻获奖作家的代表作本书收录了文学大师加缪最著名的两本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鼠疫》和《局外人》。
在被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年,《鼠疫》这本书,显得尤为应景,也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叔本华:真正的自由,就是与孤独共舞
叔本华:真正的自由,就是与孤独共舞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运作的力量。
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自由是什么?许多人认为自由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包括曾经的我。
后来有一天,无意间在书中看到康德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我心想,原来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难道上班好好的人,不想工作就不工作,这是自由?一个家庭主妇,不想做饭就不做饭,这是自由?一个母亲,不想养育自己的孩子就不养育自己的孩子,这叫自由?显然不是。
那到底什么才是自由呢?对于我来说,自由就是做完必须要做的事后,剩余的空闲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这本书,却让我对自由又有了新的诠释。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是他自己,如果不喜欢独处,那么他肯定也不热爱自由,因为唯有当他孤独无依时,他才会享受有真正的自由。
”原来,独处才是享受自由的时刻。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人,没人陪着,没有喧嚣的一切,孤孤单单只剩下空虚和寂寞,还有什么享受自由可言啊?自由与孤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那就来与我一起打开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书,聆听哲学伟人的经典妙语,相信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
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整本书共10个章节,作者以孤独为线索,在孤独中思考,以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对人生的许多问题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我在默默阅读的同时,自我反省间,拥有了许多的收获。
1幸福的三个真相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拥有很多的金钱,有人认为拥有权利和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
而《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写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他人的评价这三方面为我们解读了幸福。
叔本华:一个人年龄越大,越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社交
叔本华:一个人年龄越大,越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社交关于独处是属于一个人的本性还是后天理性的问题,叔本华本人可能也是较为困惑的。
叔本华曾经说过:“独处是人类原初的、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如同亚当那样,其欢乐完全是出于他的本性。
”叔本华但是,叔本华虽然这样说了,后边他又通过反思之后认为,人们之所以独处并非是天性使然,而是人们的后天理性的行为,并非人类的自然状态。
他说:“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发现他是与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是出于社会之中而非独处的。
因此,不能说喜爱独处是人类本性的一种原始特征;毋宁说是经验和反省的结果。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经验随着理智能力的发展而日渐丰富,他对自身经验的反省也随之越发深刻。
”关于独处是人的自然状态还是后天反省的结果的问题,叔本华始终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叔本华却始终认为,人们的年龄和社会交往成反比,一个人年龄越大,越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社交。
叔本华说道:“一般说来,社交性格与年龄呈反比。
如果让一个小孩单独待哪怕几分钟,她也会吓得大声啼哭。
……年轻人很快就能彼此建立友好亲密关系;在他们中间仅有极少数心地高尚的人常常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
”按照叔本华的理解,结合我的观察,我认为,人们之所以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不喜欢社会交往,更加喜欢独处,是因为他们已经更能够独立了,同时他们觉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只能“求之于自身”,除了求之于自身之外毫无办法,并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宝贵,所以不愿意浪费时间进行无意义或者价值不大的社会交往。
当然,也有些年老的退休的人员,他们独立性不足、思想深度不够,一旦退休就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在职之时前呼后拥的官员,他们退休之后顿觉“人走茶凉”,无法独处,在退休之后的很短时间之内精神、身体两个方面瞬间崩溃。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写道的“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句话的原文是什么?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写道的“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句话的原文是什么?“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句话并非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的原话,原文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出处所在的整篇文章如下: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独处而不是孤独,一个人喜欢独处并不是孤独的!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他们紧抓不放的贫乏、单调的消遣,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的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
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
因为人的精神财富越优越和显着,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这些人头脑里面的思想活泼奔涌不息,不断更新;它们玩味和摸索着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种现象;还有把这些思想进行各种组合的冲动和能力所有这些,除了精神松弛下来的个别时候,都使卓越的头脑处于无聊所无法到达的地方。
但是,突出的智力是以敏锐的感觉为直接前提,以强烈的意欲,亦即强烈的冲动和激情为根基。
这些素质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情感的强烈程度,造成了对精神、甚至肉体痛苦的极度敏感。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騷扰的生活。
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所以,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的确,如果社会交往的数量能够代替质量,那么,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也就颇为值得的了。
叔本华:卓越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
叔本华:卓越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如果一个人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
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对独处的喜爱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发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
关于独处(叔本华)
关于独处叔本华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
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
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
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经典语录:人生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经典语录:人生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
摆动!
1、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2、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3、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4、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5、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6、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7、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
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8、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
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
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
9、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10、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
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
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
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高贵的人一定都喜欢独处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高贵的人一定都喜欢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周国平猴科类动物都是群居动物,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开始就有群居的习惯,渐渐地人类定居了,定居下来的村子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城市的样子。
人是喜欢群居的,但人毕竟进化很多年,人类早已有了理性和高贵的灵魂,也应该在合适时间适当地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尝试一下独处的乐趣。
独处是唯一一个能够让人类的灵魂变得高贵的因素。
当工作中我们避免不了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毕竟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
不过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与人待的太长时间可能会让我们的大脑感到筋疲力竭,甚至浑身不舒服。
这个时候我们就是需要独处了,尤其是内向的人,他们的大脑神经通路较外向的人相比极为复杂,处理加工的信息较多,所主导的神经递质也不一样,外向的人之所以非常活跃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里有丰富的促进活动多巴胺,内向的人对多巴胺的分泌非常敏感。
所以他们更需要一个人休息一会儿,而脑神经我们是无法改变的。
可见对于独处不单是一种主观,而且还有客观因素。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的生命有很多都是给被人服务的,只有独处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找回真正的自己,每个人都需要把我们一天外在的东西整合成自己的,这种办法唯一的方式就是独处了。
独处并不是在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生活状态。
在自然界中往往等级越高的人都是越孤独的,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灵魂上定下了不同的等级。
但人类社会对这种差别视而不见,所以社会地位和财富量所造成的等级就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等级,因此我们现在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反自然的。
受到社会冷遇的人会受到大自然的恩惠,他们因此而接近大自然,也就是独处,因而这种人往往很孤独。
“孤独的人不是精灵就是猛兽”千百年来无数伟大的人物都会有独处的时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创造力的人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叔本华:独处时找回自己
叔本华:独处时找回自己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
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
文/叔本华··· 图/梵高1/11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2/11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3/1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叔本华4/11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
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叔本华5/11即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胜过那最伟大的虚空。
——叔本华6/11人存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须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叔本华7/11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
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
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
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叔本华8/11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叔本华9/11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叔本华10/11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
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叔本华11/11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
叔本华论孤独
叔本华论孤独“伟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为孤独者——尽管他也多次为此命运而深感痛苦,却又总是选择它,因为成为孤独者的命运,毕竟要比成为粗鄙者的命运少一些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更容易地说…敢于成为智慧的人‟。
”德国哲人叔本华在《论了解自我》中如是说。
六十岁以上的人,更应关注叔氏的下面一段话:六十岁之后,对孤独的偏爱渐渐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然的天性;因为,在这个年龄,一切爱好与兴趣都溶为对孤独的偏好,甚至最强烈的冲动——与女人交往的爱好——也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作用了。
这是暮年的无性状态,它为某种自我满足提供了基础并逐渐解除了与他人交往的全部欲望。
一旦克服了无数幻觉和愚蠢,生命的富有朝气的年华便逝去了,一个人不再有任何希冀、谋划和目的。
他所归属的那一代已经消失,而新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并认为根本不属于富有生气的一类人。
于是当我们步入岁暮之年时,时光飞逝,我们宁愿用自己的理智奉献自己的余年,而不愿沉湎于生活的现实之中。
因为已经得到明证的是:只有连续不断地使用我们已经获得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才能够使精神保护其种种机能,从而使我们更有兴趣去研究任何问题。
无数原来朦胧不清的事情渐渐变得明确而清晰了,结果是使我们感到所有的困难都已解决。
叔本华认为:我们发现人们从亲近的朋友那里一无所获。
我们还发现——除了少数偶然例外——我们碰到的都是一些不完美而有缺陷的人。
我们不再对生活抱有拙劣的幻想。
我们只要从某一个体的人那里了解到人的形成,就会立刻感到无需与他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
最后,间隔——亦即我们自己的社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尤其是我们从小建立了与之友好关系,社会便仿佛成了我们的一种附属性质。
对孤独的偏爱从前只是沉溺于对社会的奢望中,而现在则变成了我们的自然属性——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这些自然属性也是我们生命要素的品质。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不与其他任何人雷同,因而是孤独的——当他逐渐步入暮年而感到不再年轻时那样令人烦恼苦闷的原因。
独处好过一群泛泛之交_人生感悟
独处好过一群泛泛之交_人生感悟
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人都是孤独的。
不管你认不认可这都是必然存在的。
你觉得你不孤独你有家人,朋友,男女朋友,经常性的和一群朋友旅游、唱K,游戏,工作,聚餐等做着一群人很热闹也很愉悦的事情。
看似好像人是群体动物。
可是无可避免的是。
你只是群体中的个体,仅仅一个个体而已。
我一同事出差回来问:怎么没见到小张。
我说他离职了,然后同事说:真有个性。
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有个性的人呢?我想说真的不多了,也许你不承认,你会说你就有个性。
对,是的你有个性,可是你的个性表现出来了吗?在群体中,你还是你吗?在群体里你已经被同化了,你剩下的只是抱怨和群体意识。
为什么抱怨因为你
在电梯里事先有6个人全部背着电梯门,当实验对象打开电梯后,看到这种情况,走进电梯后也会自觉的背向电梯门,过一会电梯的6个人开始依次报数1、2、3、4、5、6报到6后实验对象基本上都会报7.这个实验做了很多,后面难度更大的测试,
除非没有上电梯,上了的都被群体意识同化,做着一些莫名其妙的测试事项。
欢不停的换风格,经常同事朋友都会说我,你怎么又变了。
变才是不变。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一些无关痛痒的朋友身上,也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电子产品手机,电脑,游戏上,似乎都快忘记了自己。
因为独处是需要勇气的,当你有这个勇气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和自己约会,无关乎风月,尝试和自
己邂逅,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一个人去吃一顿饭,一个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群体意识让我们都不太像自己了,你还能找回那个童真的你吗?
独处是一门修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独处-----叔本华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
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
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
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
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
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
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
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
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
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
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
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
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
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
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
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
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
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
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
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
但是,当这种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它就马上显示其弱点。
并且,“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
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况。
确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
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也就越好。
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
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所以,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
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
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
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
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
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139]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人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在孤独中人们无法忍受自己。
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驱使他们热衷于与人交往和到外地旅行、观光。
他们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种弹力,无法自己活动起来;因此,他们就试图通过喝酒提升精神,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径变成了酒鬼。
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人需要得到来自外在的、持续不断的刺激——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与其同一类的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取最强烈的刺激。
一旦缺少了这种刺激,他们的精神思想就会在重负之下沉沦,最终陷进一种悲惨的浑噩之中。
我们也可以说:这类人都只各自拥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许多补充。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人的完整意识。
相比之下,一个完整、典型的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而不是人的统一体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这个人的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备的。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平庸之辈比之于那些俄罗斯兽角乐器。
每只兽角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
大众的精神和气质单调、乏味,恰似那些只能发出单音的兽角乐器。
确实,不少人似乎毕生只有某种一成不变的见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能力产生其他的念头和思想了。
由此不但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人是那样的无聊,同时也说明了他们何以如此热衷于与人交往,尤其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
这就是人类的群居特性。
人们单调的个性使他们无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饱受其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
人们只有在凑到一块、联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
这种情形与把俄罗斯兽角乐器集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一个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却可以跟一个能单独演奏音乐的乐手相比;或者,我们可以把他比喻为一架钢琴。
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
同样,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微型世界。
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补充,但这种人的单个的头脑意识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统一体。
就像钢琴一样,他并不是一个交响乐队中的一分子,他更适合独自一人演奏。
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他就只能作为得到别的乐器伴奏的主音,就像乐队中的钢琴一样。
或者,他就像钢琴那样定下声乐的调子。
那些喜爱社会交往的人尽可以从我的这一比喻里面得出一条规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质量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人群的数量得到弥补。
有一个有思想头脑的同伴就足够了。
但如果除了平庸之辈就再难寻觅他人,那么,把这些人凑足一定的数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因为通过这些人的各自差异和相互补充——沿用兽角乐器的比喻——我们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但愿上天赐予我们耐心吧!同样,由于人们内心的贫乏和空虚,当那些更加优秀的人们为了某些高贵的理想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时,最后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这样的结果:在那庞大的人群当中——他们就像覆盖一切、无孔不钻的细菌,随时准备着抓住任何能够驱赶无聊的机会——总有那么一些人混进或者强行闯进这一团体。
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团体要么遭到了破坏,要么就被篡改了本来面目,与组成这一团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
不过,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在《附录和补遗》的第二卷最后一章里,读者会读到我写的一则表达这层意思的寓言。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
这一句话,“他不喜好与人交往”,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了。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
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
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
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
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
”因此,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