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1000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1000字《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1000字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尼采说“叔本华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
”也许孤独是哲学家的通病,叔本华也曾说过“所有伟人都不免孤独——虽然人们对于这种命运时常扼腕,但是,两害取其轻,他们还是宁愿选择孤独。
”正是因为孤独的气质,叔本华终生未娶;也正是因为孤独的追求,叔本华成为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有一段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有两样东西是我们难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全智、全善、全能的存在所产生的杰出作品:第一,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充溢着苦难和悲痛;第二,人作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杰作有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他仅仅是一幕滑稽剧中的.小丑”。
“这些事实使我们幡然领悟,我们仿佛四处流浪的孩童,一到这个世界就肩负着原罪的重任。
正是由于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救赎我们的罪过,才使得我们的生存如此悲惨,惟有死亡才是苦难的终结”。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充满着苦难。
我觉得叔本华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源于它将一切都想的万般罪恶,人性是恶的,整个世界都充满险恶。
进一步讲,叔本华悲观的根源在于他头脑中没有辨证法。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是喜与悲、快乐与痛苦交织并存的。
他看到了人生痛苦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喜悦的一面。
不过,人生仿佛苦难多于欣喜,尽管人们祈求一帆风顺,祝愿万事如意,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
人一生不可避免要经历磨难与坎坷,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是他辛劳一生最后的希冀,林肯1860年以前几乎就是一个失败者,就连叔本华本人,也是在他生命最后十年才“声誉大踏步前进”。
正因为人生到处充溢着苦难和悲痛,才有孟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作安慰。
为什么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办?叔本华认为人的真正本质就是生存意志,人类只是生存意志客体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生存意志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自我保存,自我满足。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作为具体的个人,每个人都要受到时空背景下的客体条件的制约,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满足欲望的条件却是有限制的,所以人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人活着注定充满痛苦。
就算欲望侥幸得到了满足,但快乐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感受到无聊,或者去追逐新的欲望,所以大部分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徘徊。
在现实中,穷人的一生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一辈子都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忙碌。
富人们则相反,他们的生存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摆脱了生存之苦,但是无聊就向他们袭来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富豪明星经常爆出丑闻。
而且所有人都不得不面临一个最终的结局:死亡。
一个人的人生无论多么辉煌灿烂,都只不过像吹肥皂泡一样,肥皂泡吹得再大,最后都要破灭。
叔本华有句名言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所以,从整体来看,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必须要说明的是,从局部来看,人生还是有一些乐趣的,叔本华并没有否认这点。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从整体上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有一个把握,然后就批评别人的说法,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那么面对人生的痛苦,应该怎么解决呢?叔本华主要给出了三条途径:研究哲学、艺术审美、否定意志到达涅槃境界。
研究哲学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力,帮助我们把握这个世界,理解人生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们的痛苦,可是并不能完全消除痛苦。
艺术审美可以让我们暂时忘掉现实世界的烦恼,获得短暂的宁静平和,可是人终究得回到现实世界里。
因此这条途径也不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尼采就把叔本华的这条艺术之路发扬光大了,尼采是要把整个人生都变成艺术,过一种审美式的生活。
面对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尼采从美学出发,用艺术和审美赋予人生以意义,提出了“酒神精神”,强调人生的创造性。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论叔本华的悲剧观熊元义余三定摘要: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
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关键词:痛苦;生命意志的否定;解脱叔本华的悲剧观对中国近现代悲剧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就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在《红楼梦》评论粉书中,王国维引进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解剖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提出“红楼梦诸,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因此,清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西悲剧的异同是不可或缺的。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叔本华也许比黑格尔更接近真理。
”“叔本华强调悲剧中的苦难,就填补了黑格尔留下来的一个空白。
”[1](P140)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黑格尔没有忽视悲剧人物的苦难,他在论希腊悲剧时指出:对自己的罪行负责正是伟大人物的光荣。
他们并不愿引起怜悯和感伤。
事实上使人感动的并不是具有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主体方面的人格深化,即主体的苦难,他们的坚强性格和本质性的情致是处于统一体的。
这种不可分割的协调一致所引起的并不是感伤而是惊羡。
”[2](P309)不过,他们对悲剧人物的苦难强调的程度是不同的,主体的苦难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是一个相当次要的方面,而悲剧人物的痛苦和这痛苦的摆脱则成为叔本华的悲剧理论的核心。
这种差异是由他们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不同所造成的。
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人的全部本质是欲求和挣扎,而一切欲求的基地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3](P427)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和意志,两者是一回事。
[3](P377)而意志只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悲剧的看法被认为是独特而深刻的。
悲剧是文学和戏剧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人类生活中的痛苦、矛盾和灾难为主题,通过揭示人性的悲剧性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叔本华看来,悲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人类存在的真实反映。
他认为,悲剧揭示了人类无法逃避的苦难和绝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真理的探索。
叔本华认为,悲剧之所以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深层次的存在问题。
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经历着剧烈的痛苦和挣扎,他们面对的是世俗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正是通过这种对痛苦的真实描绘,悲剧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叔本华认为,悲剧之所以具有长久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普遍和永恒的矛盾。
人类一生中无法摆脱的苦难和痛苦,以及对幸福的追求,构成了悲剧的核心主题。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而幸福只是一种短暂的假象。
悲剧通过展现这种矛盾,让观众意识到生活的无常和无法逃避的命运,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叔本华还强调了悲剧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抵御现实生活的痛苦和绝望。
悲剧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转化为审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慰藉。
在叔本华看来,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生命中的困境和苦难。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文艺批评和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与悲剧的主题相契合,他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生命和痛苦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悲剧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真相和存在的意义。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认为它是对人类生活中痛苦和绝望的真实反映,通过揭示人性的悲剧性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1、叔本华认为悲剧是文艺上的最高成就,悲剧专门表现人的不幸,人的痛苦生来就有,不可避免。
2、悲剧放弃说
叔本华认为最后的结局是悲剧人物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地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享乐。
悲剧人物这种退让是由其自身意志决定的,而非两种矛盾力量对抗的结果。
1、叔本华认为悲剧对人来说对人有艺术拯救(休歇)和伦理拯救(对意志否定)的双重效果
2、叔本华的悲剧观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
因为在人类生存的世界中,痛苦和不幸无处不在,所以,悲剧随时都会发生。
悲剧人物的不幸,不是由于自身缺陷,而是由于人类的局限造成的。
5、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类:
一种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可称为“恶人悲剧”; (《奥赛罗》) 二是由于“盲目的命运造成的悲剧”,可称为“命运悲剧”; ( 《俄狄浦斯王》)
三是悲剧的发生不是由于例外或异常,而是油然而发,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因此,它几乎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东西,故更可怕。
可称之为“普通悲剧”。
它最为惨烈。
( 《哈姆雷特》)
6、意义
叔本华不是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站在“绝对理念”的高度来俯视人类的不幸,而是以一个感性的、个体的、活生生的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人生的悲剧。
因此,他并不特别看重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要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去发现悲剧的意义。
《叔本华的悲剧》读后感

《叔本华的悲剧》读后感《叔本华的悲剧》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作者叔本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叔本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无奈与悲哀。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苦难,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财富、名誉还是爱情,都无法满足人类的欲望,最终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苦难。
人类不断追求着虚幻的幸福,却永远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生命的终结只是一场无情的毁灭。
他认为人类的生活就像是一个无休止的轮回,不断重复着相同的悲剧。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只是一种过程,最终都将归于虚无。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让我深深反思人类的存在意义。
在这个充满焦虑和困惑的时代,人们不断追求着物质和享乐,却忽略了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我们似乎忘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迷失在繁忙的生活中,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
读完《叔本华的悲剧》,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
或许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场悲剧,如何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意义。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走下去。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或许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场悲剧,如何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意义。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走下去。
通过阅读《叔本华的悲剧》,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悲哀,也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或许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场悲剧,如何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意义。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走下去。
总的来说,读完《叔本华的悲剧》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这本书是哲学家叔本华对生命悲剧的深入思考和探究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生命的悲剧和哲学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叔本华将生命悲剧定义为生命中的不可逆转的痛苦和苦难。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痛苦和苦难的世界中,而人类对于这种痛苦和苦难的本质和原因感到困惑和恐惧。
他提出了一种悲观主义的观点,认为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并且人类生命中的苦难是无休止的。
叔本华对于生命悲剧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欲望和追求,以及对于欲望的不满足和失望;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意识。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导致人们不断地追求和追逐,却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同时,人类的存在和意识使之成为独立思考和感受的个体,但也使之更加容易受到痛苦和苦难的折磨。
在面对这种无法逃避和改变的生命悲剧时,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即对生命的抱歉和忍耐。
他认为人类必须接受生命中的痛苦和苦难,并学会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训。
通过对痛苦的深思熟虑和对苦难的忍耐,人类可以逐渐认识自身的局限和无力,并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坚强。
我认为,《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首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命悲剧的态度。
我们常常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时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而叔本华告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和面对它们,用忍耐和坚强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让我认识到,人类对于欲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我们常常以为通过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但叔本华告诉我们,这种欲望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并且追求物质的欲望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失望和空虚。
我们应该学会满足于现有的条件和享受当下的生活,而不是不断追求无法得到的东西。
最后,叔本华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意识的探讨让我感到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悲
剧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类
的终极命运是失败和死亡。
他通过对“悲剧”的研究来探讨人类的悲
惨命运和生存的道路。
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展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认为,悲
剧中的主人公通常是英雄,他们经常遭受不幸,最终也无法摆脱灾难
的命运。
他把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称为“命运的铁环”,这是一个凌
驾于英雄身上的超自然力量,无法被任何人所掌控。
叔本华认为,悲剧中所展现的痛苦和苦难,是我们生活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我们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和幸福,而生命的本质却又使我
们无法在这个追求中获得满足。
我们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而我们的痛
苦和苦难则是永恒的。
我们的人生不仅仅是一场徒劳的争斗,也是一
个必然走向失败和死亡的旅程。
虽然叔本华的悲剧观听起来颇为悲观,但他也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
他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抱着“无脚本主义”的态度,不断地改
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要被命运的铁环所束缚。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
会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去寻求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剧观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快乐和痛苦之间的矛盾,并提供了解决之道。
我们应该坚持生命的意义,并尽力去摆脱命运的
铁环,寻找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叔本华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对当代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首先,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强调生命的无常和人类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生活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悲剧。
他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思考,意识到人类的欲望无法满足,生活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
他认为人类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到挫折、失败和痛苦,而这些痛苦正是悲剧的核心内容。
在叔本华看来,悲剧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生活的无常和苦难,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其次,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具有现代性意义。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可以给人们带来启示和指导。
现代社会充斥着贪婪、功利和浮躁的价值观,人们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快乐,往往忽视了生命的真谛和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提醒人们,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积累和外界的环境,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智慧的积累。
他呼吁人们要降低欲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还对现代人们追求真理和自我认知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快乐,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内省。
叔本华认为,悲剧正是对人生的反思和思考的产物。
他通过对悲剧的研究,提出了“欲望即痛苦”的观点,让人们认识到欲望无法满足的本质。
他呼吁人们要对自己的欲望和内心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觉察,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追求真理的目标。
此外,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还对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重要的挑战。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快乐,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源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他人的无情对待。
他呼吁人们要关注他人的苦难和困境,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可以总结为: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人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追求真理和自我认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觉察;关注他人的苦难和需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该书探讨了生命中的悲剧性以及悲剧对人的影响。
首先,作者叔本华通过深入剖析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和矛盾,指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被满足,因此我们不断追求着一种永远不会到来的完美和幸福。
这种欲望的不满足会带来不断的挫折和痛苦,从而构成了生命的悲剧。
其次,叔本华还探讨了悲剧对人的影响。
他认为人们对悲剧的反应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轻视和逃避悲剧,另一种是接受和面对悲剧。
他主张后者,即通过接受悲剧来获得智慧和解脱。
他认为只有在面对悲剧时,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从而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我们常常追求着不切实际的幸福和完美,却忽视了生活中的现实和不可避免的痛苦。
通过接受悲剧,我意识到生活并不完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构成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感激眼前的每一刻,而不是不停地追求着无法实现的幸福。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和启发。
它以独到的观点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悲剧的存在。
通过接受悲剧,我们可以获得智慧和解脱,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痛苦和挫折。
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是一本探讨生命意义与存在之书,我阅读后对生命的探寻与思考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书中提到的生命悲剧哲学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叔本华认为生命本身是一种悲剧,因为我们在追求自身欲望的过程中,会经历苦难和痛苦。
生命的目的并非快乐,而是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这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快乐,而是更加关注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其次,书中揭示了人对于欲望的不断追求,常常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
叔本华认为,欲望只能暂时满足,很快又会产生新的欲望,这种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人们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循环中。
然而,他也提出了一种改变的可能性:通过超越欲望和消极情绪,通过深度思考和对自身的领悟,来达到生命的智慧和平静。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应该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而不是不断追求无止境的欲望。
最重要的是,书中提到了对生命的肯定与接受。
叔本华认为,生命虽然是悲剧,但我们依然应该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并从中发现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能逃离生命的痛苦,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超越自我来认识到生命本身的美妙。
这种对生命的肯定与接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悟每一个瞬间的存在。
总而言之,《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是一本深入探讨生命与存在的哲学著作,它给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新的思考方式。
从生命悲剧哲学到对欲望的超越,再到对生命的肯定与接受,这些观点都让我对生命产生了更深刻的体悟。
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生命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改变。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叔本华,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就有一种深沉而神秘的味道?说起他的悲观主义哲学,那可真是个让人深思的话题。
啥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呢?简单来说,就是他觉得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这就好比你在沙漠里行走,口渴难耐,却怎么也找不到水源。
你可能会想,这也太绝望了吧?但叔本华就是这么认为的。
他觉得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
你得到了一样东西,马上就会想要更多,欲望无穷无尽。
这难道不像一只永远吃不饱的小馋猫吗?就算面前摆着满满的美食,还是觉得不够。
叔本华还指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你想想,生病时的难受,失败时的失落,离别时的伤心,这些痛苦不都常常找上门来吗?就好像下雨天,你没带伞,只能被淋成落汤鸡,那种无奈和狼狈,就是人生的常态。
而且啊,他觉得生命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斗争。
我们跟外界的困难斗争,跟自己内心的纠结斗争。
这多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战斗,刚打完一场,还没喘口气,下一场又开始了。
那有人可能就会问啦,难道人生就没有一点希望和快乐吗?叔本华说,有,但那只是短暂的,就像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的美丽之后,又是漫长的黑暗。
比如说,你努力工作终于升职加薪了,开心吧?可很快你又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快乐瞬间消失。
这不就印证了叔本华的观点吗?不过,也别被他的悲观主义给吓住了。
他的理论虽然听起来让人有点沮丧,但也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人生。
我们得明白,欲望不能无限制地膨胀,要学会知足常乐。
就像肚子饱了就别再硬塞食物,不然难受的可是自己。
面对痛苦,也别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要勇敢地去承受和化解。
这就好比爬山,路再难走,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登上山顶。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并不是要让我们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那些短暂的快乐,更加勇敢地面对痛苦和挫折。
人生或许充满了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叔本华丨大师眼中的悲剧

叔本华⼁⼤师眼中的悲剧作为⼀名悲观主义者,叔本华认为⼈的痛苦之源是意志,⽽解决这种痛苦的主要途径之⼀就是艺术。
在各种各样的艺术题材之中,叔本华将悲剧列在了第⼀位,并指出⼈通过了悲剧中苦难的洗礼就会看出⼈⽣的本质,从⽽放弃⽣命意志,达到⼀种⽆我的境界。
他将悲剧分为三类,⽽他所最看重的就是“第三类”悲剧。
叔本华叔本华作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其对悲剧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的痛苦来源于对⽣命意志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永远⽆法被满⾜的,也就是永⽆⽌境的,于是⽣命便充满着这种意志永远⽆法被满⾜的痛苦。
⽽悲剧恰好反映了⼈⽣中的痛苦和追求欲望、意志所不得的虚⽆,当⼈们经历了⽣命中存在的⼀系列痛苦最终就会看透⼈⽣的本质,从⽽放弃⽣命意志。
这就是叔本华⾼度肯定悲剧的理由。
但是叔本华并⾮肯定所有的悲剧,他将最常见的悲剧分为三类:第⼀类是由于剧中⼈物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如莎⼠⽐亚的历史悲剧《理查三世》中的理查、《奥赛罗》中的伊阿古;⼆是由于命运⾃⾝的不确定性、偶然性所造成的悲剧。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三类则是由于剧中⼈物⾃⾝的差异所导致的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并不能简单的说是谁的过错,易于产⽣,却难以避免。
如《哈姆雷特》中主⼈公与他⼈的关系和⽭盾等等。
叔本华最看中的悲剧正是第三类悲剧,因为这类悲剧相较于前⼆者更具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
叔本华眼中第三类悲剧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悲剧,⾸先,它是⽆法避免,⼈⼈都会经历的。
我们在⼈⽣中总会积极追求⾃⼰的⼈⽣⽬标和理想,⽽这也赋予了我们不断奋⽃下去的动⼒,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苦难在很⼤程度上都会破坏幸福和⽣命,许多⼈都会在这样的挫折和困难中⼀步步⾛向深渊。
⽽这种挫折和苦难⽆法被避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之中,或者是由于⾝边的⼈或者环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意间造成的,总结起来就是易于发⽣却难以避免,从⽽导致了这类悲剧的普遍性。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
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
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
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
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
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
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
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
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
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
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
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
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
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
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
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
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富才情。
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距,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
约翰娜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聚会,以其高雅的风度、机智的谈吐、高超的交际手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这让沉默寡言的老叔本华妒火中烧。
妒忌也是最终导致他从汉堡家中阁楼上摔下来而死于非命的原因。
叔本华深知忌妒之害,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中指出:“忌妒是人的天性,……但却是幸福生活的大敌。
”“至于忌妒,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
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忌妒,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仇恨像忌妒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他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由于其后果的严重性,我们也绝不要玩弄可恶的忌妒之火。
”同时叔本华也给出了我们面对忌妒时的处理办法:“倘若遭人忌妒,你就应与心怀妒意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并尽可能避免与之发生联系”。
不过我倒觉得有时忌妒是不可避免的,忌妒别人说明你不如别人,别人是你的竞争对手,被嫉妒者此时应该高兴,因为如果自己不强大、不优秀,是不会引来忌妒的。
适当的忌妒会激励人发奋图强,朝着更高的水平迈进,不断修炼提升自己。
但是过分忌妒则会使人心胸狭窄,人格扭曲,惶惶不可终日。
父亲的性格影响着叔本华,他从父亲那学到了勇气、自负和头脑清醒,也继承了父亲抑郁的气质。
而他那冷静的、往往又是生硬的、突如其来的自我意识也得自于他的父亲。
但叔本华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并没有得到温情脉脉的呵护,他从小就缺乏母爱,当然也没有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恋母情结”,他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投以陌生的目光。
这种奇异的“丧魂落魄”使得叔本华对生命意志感到惊讶,同时又感到恐惧。
因为他最初有一种情绪,使他无法感知生命的温馨。
叔本华以“意志”涵盖一切,统一世界,试图将这最遥远的东西拉回来,使其变为最切近的东西,他认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意志就是冲动、本能、渴望,它没有目标,也没有界限,这也恰是叔本华对于生命的感觉。
著名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霍克海默尔曾说:“叔本华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商人的头脑,凭借他的才干所获取的不受任何事物约束的能力;对其他国家的熟悉,精通外语;还有那种训练有素的清醒,这在叔本华那里已上升为哲学。
”叔本华从小就有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他的父母都一再劝他“要学会与他人相处”“要学会使人感到舒服的本领”,但他始终没有学会。
他的理论上的好奇乃是他闲情化或陌生化的器官,他对外界保持距离的表情反过来使他更接近他自身。
保持距离乃是他认识外界、认识自身的一个途径。
他在这本《论生命悲剧哲学》中不只一次提到人们之间要保持距离,甚至认为人与社会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倘若你这么做了,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
“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得太近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
叔本华有这样的观点是源自少年做学者的愿望,他清楚做学问是需要远离尘世,六根清净以达思想升华。
对于他这种崇尚独处的态度,我的理解是:首先距离产生美,与人相处,的确应保证自己和他人各自的私人空间,过于亲密不利于友谊的长久维系;同样,一个人在社会中行走,也应做到能容得进,能抽得出。
倘若整日疲于应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就容易在喧嚣中迷失自我。
但是如果以保持距离为由而拒绝与他人和社会接触,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凸显的时代,开放与交流已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谁要是封闭自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落后。
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去找寻桃花源般的闲淡,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做法于今天是会被人耻笑的。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度,让自己既不与社会相脱离又能保证独处的空间?我想叔本华至少指出了一点,那就是保持思想的独立与差异,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云亦云,始终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亚洲的哲学和佛教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个故事说他曾购得一尊佛像,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它,将其视为镇家之宝。
有一次女管家用抹布揩拭佛像的灰尘,叔本华大发雷霆,差一点没将女管家打发回家。
可见叔本华对佛教的推崇。
他研究过印度哲学,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同时叔本华也深受柏拉图、康德、费希特等人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尼采说“叔本华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
”也许孤独是哲学家的通病,叔本华也曾说过“所有伟人都不免孤独——虽然人们对于这种命运时常扼腕,但是,两害取其轻,他们还是宁愿选择孤独。
”正是因为孤独的气质,叔本华终生未娶;也正是因为孤独的追求,叔本华成为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有一段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有两样东西是我们难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全智、全善、全能的存在所产生的杰出作品:第一,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充溢着苦难和悲痛;第二,人作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杰作有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他仅仅是一幕滑稽剧中的小丑”。
“这些事实使我们幡然领悟,我们仿佛四处流浪的孩童,一到这个世界就肩负着原罪的重任。
正是由于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救赎我们的罪过,才使得我们的生存如此悲惨,惟有死亡才是苦难的终结”。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充满着苦难。
我觉得叔本华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源于它将一切都想的万般罪恶,人性是恶的,整个世界都充满险恶。
进一步讲,叔本华悲观的根源在于他头脑中没有辨证法。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是喜与悲、快乐与痛苦交织并存的。
他看到了人生痛苦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喜悦的一面。
不过,人生仿佛苦难多于欣喜,尽管人们祈求一帆风顺,祝愿万事如意,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
人一生不可避免要经历磨难与坎坷,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是他辛劳一生最后的希冀,林肯1860年以前几乎就是一个失败者,就连叔本华本人,也是在他生命最后十年才“声誉大踏步前进”。
正因为人生到处充溢着苦难和悲痛,才有孟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作安慰。
叔本华赤裸裸地指出人生痛苦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哲学令人不快,因为我说出了真理”。
读完《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我丝毫没有感到悲剧。
虽然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思想中也的确存在一些消极的内容,但是我却仍然觉得不能以“悲剧”二字定义他的一生。
这是因为从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先看透了人生的奥秘,人生才有希望。
就象叔本华所说,宣言道德是如此的容易,但要找出道德的根源和理据则很困难。
看完整篇文章很容易可以得到结论,不痛苦的人断然是写不出这样的论道德来的。
海德格尔不喜欢说哲学家的身世,但如果不说说叔本华的身世,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了解这个人的。
当你看完他的道德学说,再回过来看他的身世,对他的同情感便会油然而生。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他的父亲是商人,所以开始被迫经商,后来父亲可能是自杀了,才使他有机会学习哲学。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
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叔本华注重直观,1813年写了《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1814-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不过他选择和当时如日中天的黑格尔同时上课,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2,3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