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哲学第六课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哲学第六课复习
联 系
考点四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①侧重点: 强调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还强调人们的认识过程和追求真理 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 ②原因: A.从认识主体上说,人的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立场、观 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B.从认识客体上说,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的暴露 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表现: 必须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即感性认识上升为 理性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 (完成认识的根部目的) 的多次 反复
总结: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还具有上升性,认识运 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简化版: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5、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 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点三 真理
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误区四: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实践活动。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 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 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 本不存在的。(社会性)
②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在实 践中 追求 和发 展真 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考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历年高考原题 2008·四川卷,30 2006·上海综合,6;2004·海南、全国 文综III,26;2008·上海卷,15; 2008·上海卷,22;2008·重庆卷,30; 2008·江苏卷,29;2008·海南卷,19; 2008·全国卷Ⅱ,38(主);2008·北京 卷,38(主);2008·宁夏卷,39(主) 2008·海南卷,15; 2008·全国卷Ⅱ,38(主)
▲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 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 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判断)。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 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和社会关系。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PPT课件
.
32
三、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对应的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 1、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 ①含义: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 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
33
.
34
.
35
.
3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37
指纹:在六十亿人中不会找到一对特征完全相同 的指纹。目前指纹鉴定仍是世界各国侦保部门的 一项普通而主要的技术手段
a.自然界充满矛盾 吸引&排斥 化合&分解 同化&异化 遗传&变异
b.人类社会充满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c.思维领域充满矛盾 知&不知 真理&谬误 正确思想&错误思想
.
27
矛盾的普遍性 (2)时时有矛盾
即: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拜
小
浣
月
纱
图
狐臭
.
24
贵 妃 醉 酒 图
昭
君
形体过 出
于丰满
塞 图
大脚
.
25
世外桃源该多好, 无奈风波添烦恼, 只缘矛盾来捉弄, 它是庸人爱自扰。
想一想:从哲学角度看,这个没有“矛盾” 的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
.
26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 (1) 事事有矛盾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17
• 海关当局如梦大醒,晓谕下属:务必严加注意, 可能有一批右手套舶到,不能让那个狡猾的进口 商得逞。琼尼却将10000只右手套分装成5000盒, 没有像上次手套一样一次整捆运来。海关人员认 为一盒装两只手套,一定是一副,第二批货物顺 利通过海关。琼尼只缴了5000副手套的关税, 再加上在第一批拍卖时的那一小笔钱,就把 10000副手套顺利地弄到了美国。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PPT
人生感悟
书本P56 1、你是怎么看待在放在油锅里的青 蛙和放在凉水中的青蛙? 2、从中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有哪些因素?
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东西的变化。对抗发展。
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方法,既看到矛盾的 对立和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相互联结,抓住实质,化解矛 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1.主观世界的含义:
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意识、认识、思想、思维方 式以及欲望、一直、目的等。
2、客观世界的含义: 就是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自然界和改 造人类社会。
使世界处于一种恐怖
手机
交流沟通
辐射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在 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有成长的矛盾;学习中的矛盾, 思想上的矛盾。家庭中的矛盾,同学关系中的矛盾等。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 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 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 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 到成长。
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D )。
A. 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 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 客观总结了教训 D. 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
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
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D
(
)。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书本P56 1、你是怎么看待在放在油锅里的青 蛙和放在凉水中的青蛙? 2、从中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有哪些因素?
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东西的变化。对抗发展。
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方法,既看到矛盾的 对立和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相互联结,抓住实质,化解矛 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1.主观世界的含义:
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意识、认识、思想、思维方 式以及欲望、一直、目的等。
2、客观世界的含义: 就是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自然界和改 造人类社会。
使世界处于一种恐怖
手机
交流沟通
辐射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在 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有成长的矛盾;学习中的矛盾, 思想上的矛盾。家庭中的矛盾,同学关系中的矛盾等。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 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 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 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 到成长。
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D )。
A. 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 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 客观总结了教训 D. 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
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
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D
(
)。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考点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
• 原理: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 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 确对待错误。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 •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 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 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特别提示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 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一方 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 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 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 持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来源。 来源===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_____ 动力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______ 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_________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检验 目的 和_____ 归宿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 。
(2)认识的无限性 ①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无止境的过程。 ②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 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届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 方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 条件的制约。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 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 (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勤于实践和善于实践。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又要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1.[2014·无锡期中]马克思说:“劳动终结时取
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
者的观念中了。”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 A.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 式是丰富多彩的。
(2013广东高考)35.以前人们认为,材料 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 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 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 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践1是)认实识践的决来定源认,识是,认实识践发是展认的识动的力基,础是,检实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1)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
B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 方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 条件的制约。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 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 (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勤于实践和善于实践。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又要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1.[2014·无锡期中]马克思说:“劳动终结时取
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
者的观念中了。”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 A.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 式是丰富多彩的。
(2013广东高考)35.以前人们认为,材料 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 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 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 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践1是)认实识践的决来定源认,识是,认实识践发是展认的识动的力基,础是,检实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1)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
B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 展我们的认识。
补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 实践服务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
义
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
2.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②真理和谬误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4Biblioteka 1、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是指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二、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43 相关链接)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人工林海—塞罕坝的改造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实验活动
如: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P42-43)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 展我们的认识。
补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 实践服务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
义
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
2.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②真理和谬误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4Biblioteka 1、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是指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二、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43 相关链接)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人工林海—塞罕坝的改造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实验活动
如: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P42-43)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哲学第六课复习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 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 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推动社会进步
〈〈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2、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才 能完成。具体地说,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 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 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
八、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的反复性——条件限制 (1)从认识的主体看: 实践水平;主观条件。 (2)从认识的客体看: 客观事物是复杂性的,变化的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对象变化 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社会实践是发展 变化的 3、认识的上升性:波浪式或螺旋式的上升 4、我们的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单元线索】
4、总体线索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结构 》 高考考点: 一、实践的概念》 二、实践的特点》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基础 六、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七、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八、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高考题选 1、(2004年福建浙江卷30) 意境不是意和境简 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 “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 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高中哲学6课复习
考点一
【典例3 】 (2016课标Ⅱ,23,4分)《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
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
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
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 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A.①④
B.②③
D
C.②④
D.①③
知识定位: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解题关键:注意审读设问、找出到底是由果寻因,还是
由因寻果。
特别提醒
考点三
(1)认识发展的路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认识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
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
【典例7】 (2013·安徽卷)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 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 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
B 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 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 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D
命题角度五 真理与谬误
【典例6】 (2011·江苏卷)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 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 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 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 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定位:认识的过程,真理的特征。 解题关键:把握黑格尔名言的内涵。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PPT课件
自然界中的
攻与守 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缺点与优点
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 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 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
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 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生命中的大石块》
现在给你一个容器、几个大石块、一些 小石头和一小袋玻璃球,你会用什么顺 序放到容器里呢?
请你谈一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3.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正确对待制约因素,才能推动经 济不断发展。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中的动力 1、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避免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 展 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1、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 2、事物的发展椒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矛盾会因为我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吗?我
们应该怎么看待矛盾? 4.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 5.作为一名中职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自身
努力和外部条件关系?
感谢下 载
——马克思
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①两者是对立的,权利与义务有区别。 ②两者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
“师傅领进门,修 行靠个人”反映了什么 道理?
蔡桓公讳疾忌医, 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 奈何?
试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分析如何看待当前我 国经济建设中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贯穿于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 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用一分为二 的观点来看问题。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攻与守 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缺点与优点
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 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 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
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 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生命中的大石块》
现在给你一个容器、几个大石块、一些 小石头和一小袋玻璃球,你会用什么顺 序放到容器里呢?
请你谈一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3.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正确对待制约因素,才能推动经 济不断发展。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中的动力 1、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避免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 展 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1、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 2、事物的发展椒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矛盾会因为我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吗?我
们应该怎么看待矛盾? 4.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 5.作为一名中职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自身
努力和外部条件关系?
感谢下 载
——马克思
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①两者是对立的,权利与义务有区别。 ②两者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
“师傅领进门,修 行靠个人”反映了什么 道理?
蔡桓公讳疾忌医, 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 奈何?
试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分析如何看待当前我 国经济建设中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贯穿于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 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用一分为二 的观点来看问题。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PPT课件
68
鸡蛋孵化出小鸡
• 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这些条件,在孵化过程中什么关系? • 这些条件,在孵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相
同吗? • 若不同,它们个起到了什么作用?
.
69
1、内因和外因
•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
70
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71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
32
三、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对应的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 1、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 ①含义: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 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
33
.
34
.
35
.
3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37
指纹:在六十亿人中不会找到一对特征完全相同 的指纹。目前指纹鉴定仍是世界各国侦保部门的 一项普通而主要的技术手段
.
61
一只苍蝇和一个台球明星
• 路易斯,如果能分 清轻重缓急——理 智些,结果就不一 样了!
.
62
五、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当然包括人生。
角 色
婴童 少 幼年 年 儿
青 年
中
老
年
年
发现矛盾
解决矛盾
产生新矛盾
获得发展
.
63
考霸 四川南充考生张非从
2003年起3次参加高考,先后 被北大、清华录取,又因迷恋 网络导致多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而被两度退学。2007年高考, 他再次以高分考入清华。许多 媒体称他为“考霸”。
a.自然界充满矛盾 吸引&排斥 化合&分解 同化&异化 遗传&变异
鸡蛋孵化出小鸡
• 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这些条件,在孵化过程中什么关系? • 这些条件,在孵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相
同吗? • 若不同,它们个起到了什么作用?
.
69
1、内因和外因
•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
70
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71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
32
三、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对应的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 1、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 ①含义: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 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
33
.
34
.
35
.
3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37
指纹:在六十亿人中不会找到一对特征完全相同 的指纹。目前指纹鉴定仍是世界各国侦保部门的 一项普通而主要的技术手段
.
61
一只苍蝇和一个台球明星
• 路易斯,如果能分 清轻重缓急——理 智些,结果就不一 样了!
.
62
五、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当然包括人生。
角 色
婴童 少 幼年 年 儿
青 年
中
老
年
年
发现矛盾
解决矛盾
产生新矛盾
获得发展
.
63
考霸 四川南充考生张非从
2003年起3次参加高考,先后 被北大、清华录取,又因迷恋 网络导致多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而被两度退学。2007年高考, 他再次以高分考入清华。许多 媒体称他为“考霸”。
a.自然界充满矛盾 吸引&排斥 化合&分解 同化&异化 遗传&变异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
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 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唯物论 辩证法
相互渗透 相互结合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 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误区二: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警示:(1)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 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标准。 (2)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 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 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 化为谬误。
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
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1.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误区三: 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一切物质性活动
误区四: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误区五:
实践是社会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
例题.“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
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二、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 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 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 个真理性的认识是错误的。 (3)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 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
变为现实。这说明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考点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 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1.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
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2.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 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 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
2.(2012· 重庆高考)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 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 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 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 ( )
2.正确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 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 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 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 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或者超出一定条件和范围,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人们 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可以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第六课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扫描
考点1:实践的概念
考点2:实践的特点 考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考点4:真理的客观性
考点5:真理的具体性 考点6:真理的条件性 考点7:认识的反复性 考点8:认识的无限性 考点9: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 √ √
①③④⑤⑥属于实践活动
5、学生认真学习。
6、克隆羊“多利”问世
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战士打仗 ④国家政策的制定
②蜘蛛织网 ⑤农民种田
③ 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⑥工人做工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3)科学实验活动。
⑵变革社会的实践
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 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准确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相对于纯主 观精神活动
1.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无论是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手段还是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 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 本能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
是由实践推动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
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
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被 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这说明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 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 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 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5、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迚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 活动,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就不属于实践的范畴。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猴子摘桃子。 4、建设中的长江三峡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 有指导作用,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人的实践 引入歧途。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 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 践。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总之,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其它形式:教育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等。 以下实践活动分别属于何种形式? • (1)治理滇池污染行动 • (2)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 • (3)“嫦娥二号”探月工程 • (4)拍摄影片《生死抉择》 • (5)举办《红岩魂》大型展览 • 参考答案:
•(1)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4)艺术活动 (5)教育活动
重点 把握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考向定位 考向概览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认识类为主。关于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高考常常以漫画、名 言警句等为载体,主要立足于信息的解读。主观题主要以社会热点材料为 背景,以原因类和认识类等形式综合考查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等知 识的理解和把握
名师点睛
本课时主要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为主 线,立足认识的产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立足认识的发展,主要分析了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 升性。
考点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性质
1.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社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