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间:2课时授课过程:课前导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过程:一、世外桃源的意思二、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散文以《桃花源记》、辞赋以《归去来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因在家门口栽有五棵柳树,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五柳先生”。
三、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令陶渊明心生不满,再加上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于是,他晚年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四、文中重点字音:夹岸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遂与外人间隔率妻子邑人来此绝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五、讲解文章(一)文中重点词语解释第一段:1、为业2、缘溪行3、夹岸数百步4、鲜美5、落英6、缤纷7、异之8、复前行9、欲穷其林第二段:1、仿佛2、豁然开朗3、俨然9怡然4、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阡陌6、交通7、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二)思考探究:第一段: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2、第一段中描绘桃林美景的句子是什么?3、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第二段:1、第二段总写渔人感受的词语是2、由“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 诵读、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 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课前导学】一、复习导入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鲜美: (2)异:(3)豁然开朗:(4)并(5)平旷:(6)属:(7)悉: (8)怡然:(9)相闻(10)阡陌(11)俨然(12)交通(13)仿佛2、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课堂导学】一、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三、四、五文意二、积累加点词语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不复.出焉此中人语.云乃.不知有汉皆.叹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处处志.之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遣.人随其往诣.太守闻.之寻向.所志.遂.迷欣然规.往三、翻译句子(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9)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1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3)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14)后遂无问津者。
四、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一)想像桃源之“美”。
21、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的向往和追求.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
的人说啊。”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抓住关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键字词。 2、不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的字词。3、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用现代汉语的
⑤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句式代替古代
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汉语的句式。文
⑦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言文中单音词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占大多数,现代
文中双音词占
二、自主学习 :
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读时,要很好地 想感情。
把握语气和节 奏,要大声地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
读,读出点文言 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味儿来,读出文
章的主旨;2、 学习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用心领悟,见
“言”而知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意”;3、注意 不断积累词汇。
一、相关知识介绍:
二、了解并积累
1、简介作品及作者
文言文相关知
识:通假字、一
《桃花源记》选自《
》 。 作者
,
(朝代)诗人,
词多义、古今异 是我国第一位
。
义、词类活用、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桃花源记》导学案主备课⼈:审核⼈:使⽤时间:2013年9⽉⽇班级:【教学⽬标】1、背诵全⽂。
2、积累⼀些⽂⾔词语,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初步学会利⽤注解来读懂⽂⾔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词语。
2、!3、翻译课⽂,在掌握⽂章⼤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2、评价⽂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课时【课前预习】1、解题并了解作者:陶渊明:名,字,(朝代)伟⼤诗⼈。
⽣于东晋末朝,出⾝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政治⾮常⿊暗,封建剥削压迫⼗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民带来了极⼤的灾难。
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起折磨着他,六⼗三岁去世。
后称“”。
他所作的诗⽂,内容多描写农村⽣活,表现了优美的⾃然风光,抒发他热爱⽥园⽣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尚感情。
本⽂写作年代⼤约是宋永初⼆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唐宋⽽⼤盛。
它可以记⼈和事,可以记⼭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称“杂记”。
在写法上⼤多以记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的⼀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记事、记物),记景⽬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东晋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魏学洢的《核⾈记》。
2、读⼀读、写⼀写、练⼀练。
huò( )然yǎn()然qiān( )mò( ) yì( )太守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jì( )语()云便要.()还家【⾃主尝学】(⼀)、⾃读课⽂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声朗读课⽂,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桃花源记》的导学案一、作者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陶渊明(352-427年),字元亮,号素风,晋代南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早年因不满当时朝政而隐居山林,以修身养性、吟诗作画见称于世。
二、文本背景《桃花源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是一篇记叙文,以散文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桃花源的传说。
桃花源是一个隐秘的山谷,里面自成一方天地,没有外界的干扰,居民和睦、自给自足。
作者在作品中生动描绘了桃花源的景致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人间混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向往乡村幽雅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主要内容文章开头描述了一个渔夫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的故事,他引领着主人公步入这个隐秘的山谷,那里青山绿水,桃花盛开,土地肥沃,人民和睦。
居民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传统而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人感慨不已。
主人公在这里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时光,不愿离去,而后终于离开桃花源,希望将这样美好的环境传播给更多的人。
四、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以简洁的文字、清晰的结构、淡泊的笔调,揭示了陶渊明对时代的失望和向往自然乡村生活的情感。
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作者塑造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乌托邦画面,引导人们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启示与思考《桃花源记》传达的主题概括为“世外桃源”,影响深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无法脱离社会的现实,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温馨、和谐的点滴。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美好,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断完善自我,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生活或许并非尽善尽美,但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中,我们才能发现更美好的桃花源。
【注: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增加】。
《桃花源记》导学案(易巧云)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文意。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二、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品读课文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缘溪行,逢桃花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10、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2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4.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5.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一、精心导入二、整体感知(一)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2.划分节奏:“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知识点归纳1.通假字(1)具.答之。
()(2)便要.还家。
()2.古今异词(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为“”“”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今义,不满,不充分。
3.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舍②屋舍俨然()①处处志之()志②寻向所志()①寻向所志()寻②未果,寻病终()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②既出,得其船()①见渔人,乃大惊()乃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意思:。
缘溪行——便扶向路意思:。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意思:。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
5.文言句式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
②省略句: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问所从来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问()所从来”。
C.林尽水源介词省略句式。
即“林尽()水源”。
《桃花源记》导学案1(教师版)
《桃花源记》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课题第九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日期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日期自主学习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散文家,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2.读准字音,给加下划线字、词注音。
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间隔(jiàn )语云(yù)诣(yì)3.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民风。
作者借此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第三部分(4—5):故事的尾声,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未果。
故事结束,余味无穷。
备注师生研学篇教学过程:1.文题解读“桃花源”:指开满桃花的溪水源头,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当作,作为②忽逢桃花林:遇到③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④欲穷其林:尽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空旷,广大整齐的样子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学法总结⑧悉如外人:都⑨具答之:详细⑩便要还家:同“邀”,邀请⑪咸来问讯:都⑫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向感叹惋惜⑮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已经沿着、顺着先前的做记号⑰及郡下,诣太守:到拜访⑱欣然规往:打算,计划⑲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随即,不久⑳后遂无问津者:询问渡口。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能朗读并背诵全文。
2、能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并积累一些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词语
3、能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重点、难点
1.能积累一些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词语
2.能让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过程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
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一为具言所闻()
(5)、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诧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2、小组合作,把握大意。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学中的疑难。
3、组间讨论,答疑解惑。
4、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语概括。
5、作者构想这样一个桃花源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四、展示点拨
五、教师评价、小结。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足?
限时5分钟
限时5分钟
其他组的学生点评。
限时10分钟
限时5分钟
(任务小组抽签来定)
多媒体课件
限时5分钟
组间合作,解答小组讨论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决不了的疑难。
4、小组展示,组间点评。
疏通文意,其他组的学生质疑、点评。
五、教师评价、小结。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让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生活。
2.能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导学案2篇
《桃花源记》导学案《桃花源记》导学案2篇《桃花源记》导学案1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代)著名诗人。
初中还学过他的诗歌:《归园田居》、《饮酒》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2、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幸福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村人都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现村人不想离开桃源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的鲜美。
4、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语。
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不满。
7、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非常像。
8、穷古义:尽,完今义:经济贫困。
9、间隔古义:间离断绝(往来)今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3)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记号{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便舍船:动词,丢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4)注释: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具言:详细地说出皆叹惋:感叹,惋惜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诣太守:到遂迷:终于欣然规往:计划寻病终: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5)成语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为()业()
翻译:。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解释:缘()远近()
翻译:。
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释:忽()夹岸()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
。
原文:渔人甚异之。
解释:甚()异()之()
翻译:。
原文:复前行,欲穷其林。
解释:复()欲()穷()其()
归纳:
六、【胜战-论功行赏】
《桃花源记》检测题
一、文学常识:作者是,字,代人。
二、课文理解: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解释:要()设()
翻译:。
原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解释:咸()讯()
翻译:。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解释:云()率()邑人()绝境()遂()
翻译:
。
原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释:乃()无论()
翻译:。
原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6、诣太守()17、寻向所志()18、遂迷,不复得路()
19、欣然规往()20、未果,寻病终()
四、通假字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不足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翻译:。
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解释:即()寻()向()遂()
翻译:。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解释:闻()之()规()
翻译:。
原文: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未果()寻()问津()者()
翻译:。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15分钟
要求:异质对学后,5、6号同学爬黑板小展示。
四、【战鼓擂响】整体感知:
阅读第1、2、3段,走进桃源,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什么?
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来感受这些美:
A、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见桃花林(特点)。
B、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见桃花源(特点)。
C、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见桃花源环境(特点)。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亦不详其姓字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
3、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是,,
朗读课文
⑴把不会读的字词注音,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⑵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豁然开朗()俨然()黄发垂髫()诣太守()
阡陌交通()
⑶小组齐读
⑷小组朗读PK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
时间:2分钟
要求:用双色笔画出重点知识。
归纳:
三、【工兵排雷】
读课文,结合注释解释词语,翻译课文。
翻译:
。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解释:阡陌()交通()闻()
翻译:。
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解释:悉()外人()
翻译:。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释:黄发()垂髫()怡然()
翻译:。
原文: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解释:乃()具()
翻译:。
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特意做了记号,但最后还是找不到桃花源?请你猜一猜。
3、小组组员互相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加以想象。
4、对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写出你的想法。
教学反思:
课时:第二课时
形式:独学+群学+大展示
时间:30分钟
要求:小组分工承担问题,课前把小组成果写到黑板上,课堂教师组织大展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感受到桃源人生活:,民风:(特点)。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回家,皆出酒食。”感受到桃源人
。(特点)。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10分钟
要求:独学后组内小展示
归纳:
五、【冲锋陷阵】
1、文章以为线索,分为,,
三个部分来叙述。
1、归纳:这个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翻译:。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解释:仿佛()若()
翻译:。
原文:便舍船,从口入。
解释:便()舍()
翻译:。
原文:初极狭,才通人。
解释:初()极()才()
翻译:。
原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解释:复()豁然开朗()
翻译:。
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俨然()属()
。
三、重点字词:
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4、仿佛若有光()()5、豁然开朗()6、屋舍俨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9、黄发垂髫()()10、便要还家()11、无论魏晋()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皆叹惋()14、不足为外人道也()15、既出,得其船()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六、拓展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解释:具()言()叹惋()
翻译:。
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解释:延()
翻译:。
原文: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停()辞()去()不足()
翻译:。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解释:既()扶()向()志()
翻译:。
原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解释:及()诣()
201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之《桃花源记》
班级:姓名:学号:第小组号
学习内容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并能较准确的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要求:教师展示目标。
二、【招兵买马】
记:“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表达方式上大多以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更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