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01《月夜》【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㈡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㈢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㈡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过故人庄》、《春晓》、《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逢入京使》。
这些短诗题材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描绘的。
这些短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智慧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解:对《短诗五首》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
3.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写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短诗,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5.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短诗五首》
[答案]诗人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写“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表现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
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和其在风雨中飘摇不定之态,突出了当时风雨之大、之猛。
3 短诗五首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 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 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3 短诗五首
[答案]诗人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写“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表现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 和其在风雨中飘摇不定之态,突出了当时风雨之大、之猛。 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墓前祭奠亡故的友人。 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前系两。个画面,(3“你)站_在_桥_上_看舵_风_景手_”“_看:风景掌的人舵在楼的上看人你”,。“桥常上”“楼用上”以这两比个地喻点,把表面握看似方乎互向不相的关,领却在导看风者景时。发生了联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风断景章 中》“看一”与诗(4“中被),看_诗” _人_是_怎_样差_用_形异_象:的画差面来别阐释;抽象不的哲相理的同? 的地方。
3《短诗五首》笔记
一、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二、词语解释【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三、《月夜》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四、《xx墓畔口占》1.《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2.《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 短诗五首【考点精讲版】
走近 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 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 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 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背景 链接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 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 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 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 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 “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结合《月夜》做简要说明。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 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 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作者 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 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 明长短句》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2年版)。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 导者之一,他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 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国新诗 的起源,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这首《月夜》便 是其中之一。
拜谒对象及诗歌 创作的地点
戴望舒
作者名片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 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他 前期的诗歌多带有象征主义式的迷蒙和幻灭, 充满了徘徊和忧郁的情绪,后期则较为明朗。 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 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主要作品有诗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短诗五首笔记
短诗五首笔记以下是五首短诗以及它们的笔记:1.《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高眺望时的场景,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和氛围。
猿猴在山上哀嚎,河流和树木在自然循环中变幻不定,表现了自然的无穷变幻和生命力。
诗歌行云流水,意境深邃,是唐诗中的佳作。
2.《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短明了,情感真挚。
作者在深夜中抬头看见窗外的明月,忽然想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思绪万千。
明月照在床前,好似寒冬的霜,寓意深刻,寄托着作者的思念之情。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草为主题,表达了生命的循环和草的坚韧。
草虽不如树木高大,但其在一年之内,却经历了生长、枯萎、再生等过程,表现出生命的顽强和坚毅。
同时,诗歌表现了离别的伤感和别离的情感。
4.《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的情景。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人类和自然都显得非常脆弱。
然而,作者通过描绘老人的形象,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和精神。
他不屈不挠地面对自然的严峻考验,表现了人类的坚韧和不屈。
5.《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现人类对于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诗歌通过描绘白天结束的景象,黄河注入海洋的气势和壮丽,来表现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作者借用登楼之意,表达了人类对于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向往,表现了人类的进取和追求。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58张PPT)
距离之远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指诗人对已故好友的怀念 和诗人的实际感受。也是 整首诗的基调。
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
不说“墓畔”,表明诗人希 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个惯常
望萧红还活着,蕴含诗人对 却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
萧红早逝的痛惜之情。
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精读细研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 (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精读细研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但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 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这些词语。
站在桥上的你
楼
明月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窗子
别人
梦
疑难探究
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幅美丽而 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前两个画面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思想的独立。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没有靠着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可看作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反省。
写作特色
1.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律美。 首先,这四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颇类似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
形式“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 “半”(一般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 四句就显得短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写作特色
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 “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这主要是因为“着” 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歌真正的“韵”落在倒 数第二个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 音调和谐。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 “月”和第四句的“却”,使其韵律感更强。
短诗五首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
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本诗的写作特色
托物咏志的写作手法
简洁含蓄的意境。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 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显示了寒 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 致。 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叠音词的运用巧妙。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 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 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 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 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 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 斗精神。
还有羡慕。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本诗的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萧红墓前悼 念逝者,表现了诗人与萧红之间深 厚的情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逝去 的痛苦、惋惜和深切的哀悼之情。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了解作者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 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 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 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 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 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 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 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 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 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 诗人。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主旨概括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 历和感想,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 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 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biàn
卞之琳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
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 境。请你找出来。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如何理解“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 “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 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 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 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 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 复杂的感情。
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 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主旨概括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现了 “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 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 解放的奋斗精神。
“口占”,随口吟成,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 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 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 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所有...是...” “所有...无非...”
“整片...是...” 不仅在诗句上构成对应, 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
呈现一种整齐美。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形式上、语言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形式新: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 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 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3 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 被捕人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 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 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 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 之作。
3* 短诗五首
1.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意象 霜风 月光
树
特征 猛烈寒冷 明亮皎洁
高大
氛围
营造了霜风寒月 的幽静氛围。
3* 短诗五首
2. 诗人是怎样修饰这些意象的?
诗人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 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 让人感到一种生机和力量;“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 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用“顶高的” 修饰“树”,这树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
文章主旨
本诗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 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 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3* 短诗五首
写作特色
语言平实,言简义丰 全诗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的语言,没有过多铺陈,没有华丽辞 藻。叙述十分简洁,简单描述诗人去萧红墓前凭吊的事,却包含着丰 富的内涵,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3* 短诗五首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海边的风雨十分熟悉 。那时诗人平日熟悉的各种景象发生了巨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 舵手的“忧怀”。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 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雨之迅猛, 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奔”描绘出 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 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2* 短梅诗岭五三首 章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944年11月20日
2* 短梅诗岭五三首 章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2* 短梅诗岭五三首 章
(1)为什么诗人要用红山茶祭奠?
红山茶花品: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 执着奔放。
这是诗人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 好的告慰,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断章
2* 梅岭三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卞之琳(1910-2000),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 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 之一)、文学评论家、翻 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 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2* 短梅诗岭五三首 章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2* 短梅诗岭五三首 章
新知讲解
2* 短梅诗岭五三首 章
墓畔( pàn) 寂寞( mò) 漫漫( màn ) 芦荻(lú dí) 卞( biàn )之琳( lín )
合新作知探讲究解
2* 短梅诗岭五三首 章
篇目 月夜
内容
诗人以霜风、明月 、挺立的高树三种 景物,烘托与高树 并立的“我”。
萧红墓 畔口占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 去拜谒萧红墓的经 历和感想。
2* 梅岭三章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歌赏析
3.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 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 ”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 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 “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 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 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诗歌赏析
1.《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 “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 来。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 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 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 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 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萧红一生身世坎坷,1942年1月22日, 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得不到正常的治疗, 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歌赏析
1.“口占”是什么意思?“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 意味?
诗歌赏析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 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 ,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
统一【智利】聂鲁达作名片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 歌》等。
写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
人教部编版(安徽)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安徽)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安徽)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长相思》、《书湖阴先生壁》和《约客》。
这些短诗都是古代诗人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短诗,学生能够掌握欣赏古诗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欣赏古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将自己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进行文学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将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导发现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诗相符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人的图片和诗歌朗诵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漫..(zhuāng shì)..(màn màn)装饰舵.手(duò) 谎.言(huǎng)词语解释【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3、《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一﹚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二﹚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