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评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

评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

评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他的教学融入了新课改理念,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的模式,变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他执教的这一课有许多闪光点,给我启示最深的有以下三点:第一,执教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钱先生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就让学生自读课文,他检查评价了之后又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也不断的让学生读,使课堂教学进展顺利。

这是许多语文老师做不到的,语文课程提倡让学生在朗读,可许多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忙于追求完成课程内容,仅仅用录音范读取代了学生的朗读,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执教过程中注重发问技巧钱先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巩固了文言知识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让学生问,自己问结合,如读完课文就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并让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如“曲”、“本”、“残年余力”、“残”、“凭”、“以”、“之”、“叟”等,让学生查字词典,或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问完,老师又接着问,如:移山的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愚公和智叟的态度一样吗?比较愚公和智叟的不同之处等等。

起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作用。

师问生答,共同探讨,在问的同时学习、巩固文言知识。

第三,执教过程中注重务实的训练钱先生的执教过程中并不用普遍流行的“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法,钱先生这堂创新课并没有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如“曲是什么意思?”引导同学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有些问题一请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引出下一个问题,“本”字的用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残年余力”是何意?教师因势利导。

看钱梦龙老师教学

看钱梦龙老师教学

看钱梦龙老师教学《愚公移山》的启示礼县二中郑磊观看了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

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六七年。

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

钱老的教学讲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

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三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一是对于古文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

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

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二是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

“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例提问艺术浅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例提问艺术浅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例提问艺术浅析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是一部众所周知的中国古典名著,被誉为“中国经典文学的瑰宝”。

故事描绘的是一个古老的传奇:愚公移山。

愚公夫妇感到他们住在山中,受到山里仙人的烦扰,于是决定移山解脱,勤奋艰苦,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改变了山景,实现了移山计划。

《愚公移山》以简单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只智慧而坚韧的老愚公和他的传奇。

作品以简洁幽默的风格描绘,表达出强烈的感受力,给人以生动、深刻的视觉冲击。

《愚公移山》所传达出的“不流泪,不放弃”的精神,给读者以丰富的思想精神,也促使人们对自身意志力进行深思。

尽管在这部作品中,愚公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气和毅力,勇敢地抵挡了所有挫折,不达梦想,不做白日梦,可以说他的精神哲学是经久不衰的。

艺术浅析,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愚公移山》的艺术魅力。

一方面,作者运用精致的文字,刻画出一幅生动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另一方面,读者可以从故事中领悟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通过独特的故事节奏,看到无穷的精神活力和精神力量。

总而言之,《愚公移山》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充满人文情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作品中涌现出的“不流泪,不放弃”的精神,激励我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作品以简洁的文字,精彩的情节,传达出的“不流泪,不放弃”的精神,让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增强了励志精神,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
梦想和理想。

学习钱梦龙《愚公移山》的心得-李蒙

学习钱梦龙《愚公移山》的心得-李蒙

学习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心得在观看了钱老师的《愚公移山》两课时的课堂实录后,最深刻的体会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课堂,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浓厚,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有助于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2.注重引导学生不同方式的阅读和启发感悟。

引导学生自读,并从中去逐步解决字、词、句、段的理性方面的知识(第一次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对愚公的“愚”,愚公之妻的“疑”,智叟的“笑”等进行了分析)3.老师注重课堂教学用语的严谨性和风趣性。

(比如对“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孀妻”、“遗男”等古代汉语文学常识的介绍)以风趣幽默的用语讲述了严谨且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使文言文的表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容易且乐于接受。

4.老师注重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每一个点,见缝插针相机引导,理解体会。

(比如对倒装句和对比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汝”与“君”这类古汉语中的谦辞与敬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轻松记忆。

5.引导并激发学生的辩证性思维,从多角度去看愚公移山这件事情。

教者专业水平高超,厚积薄发,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了如指掌。

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经过了巧妙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多一句嫌多,少一句嫌少(比如对愚公的“大智若愚”,智叟的“自作聪明”,京城氏之子的“跳而助之”的引导,启发学生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6.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旨在让学生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时注意结合实际,使学生得到了实际运用,并在运用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填写标点,感悟愚公的不“愚”和其精神的感天动地,启发学生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四化作贡献,树立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愚公移山》看钱梦龙老师提问技巧的运用

从《愚公移山》看钱梦龙老师提问技巧的运用

从《愚公移山》看钱梦龙老师提问技巧的运用发布时间:2022-01-13T02:40:34.0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1期作者:黄金凤[导读] 提问技巧是教学技能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既关系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又关系到老师对重点的精准把握,黄金凤成都市新都区毗河中学校 610500提问技巧是教学技能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既关系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又关系到老师对重点的精准把握,因此教师在设问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

在《愚公移山》的教学案例中,钱梦龙老师就很好地实现了提问的价值,不仅没有无效提问,还有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首先,钱老师提问的内容和结构是极完整的,极具层次的清晰性和时机的选择性。

从内容上说:一方面,纵观全文,从寓言的含义,到这则寓言所讲诉的故事,再到故事所暗含的道理他都一一提问使学生思考并分析答案。

另一方面,反观细节,关于同一个人或事相关的提问细致入微,可囊括该人或事的全部内容。

例如关于京城氏的提问:“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这个问题就弄清了关于京城氏的全部内容。

从结构上说,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一直到问题解决都是十分完整的。

例如老师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只是初步提出问题,相当于一个导入。

等学生找出学生找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这些句子的时候,老师再介入问题,引导学生得出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的结论,进一步引导还可以看出他们不光赞同而且帮助出了主意,实际上到这里才是“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这个问题的圆满结束。

其次,钱老师的提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极具内容的针对性和方式的灵活性。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学生进入情景,不至于觉得枯燥;对于老师来说也不会造成提问的无效和浪费。

例如老师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其实是要问学生“且”字是什么意思;问“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其实是要学生弄懂“孀妻”和“遗男”。

再谈“课堂作品”——以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为例

再谈“课堂作品”——以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为例

1981年4月20日,钱梦龙老师在“西湖笔会”上借用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生执教了《愚公移山》公开课,之后迅速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钱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里程碑。

2015年12月18日,“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新西湖笔会暨钱氏执教《愚公移山》35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州金山中学举行,肖培东老师模仿钱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执教《愚公移山》一课以示纪念,一时传为教坛佳话。

此后,有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发起了一个网上纪念活动,有的还模仿钱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执教《愚公移山》。

2017年,我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见到钱老,说起此事,钱老谦虚地说道:“我没想到老师们这样喜欢。

”人们不禁要问:不就是一堂课嘛,不就是一个教学设计嘛,为何能长期持续地产生影响呢?我的回答是:这就是课堂作品的恒久魅力。

课文属于作者,课堂作品则属于教师。

我们一提《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就会想到钱梦龙老师。

之所以称课堂作品,是因为它体现了执教者的智慧和匠心,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情感因素。

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教学漫忆》一文中写道:“多少年一贯的‘串讲’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业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似乎教文言文就得这个样子,舍此别无他途。

大家希望‘尝试课’能教出一点新意,一改这种窒息学生性灵的刻板教法,体现出改革的新观念、新思路。

”这说出了当时压在人们心底的声音,人们希望钱老师能够做时代的弄潮人。

钱老师也的确是一位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早就希望语文教坛吹进时代新风。

他说:“对文言文教学,我本有自己的主见,对普遍流行的‘字字讲解,句子对译’的传统教法,素怀‘叛逆之心’,也曾为此作过一些探索……只觉得我正在思考、探索着某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钱老师还写诗明志:“二月东风似女郎,飞红点翠写春光。

料应难染参差柳,先试新梢几缕黄。

”我们欣喜地看到,40年来钱老师的导读教学思想已经在全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开花结果,泽被后学,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例提问艺术浅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例提问艺术浅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例提问艺术浅析“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学家钱梦龙于明朝时期创作的一篇优秀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老老翁愚公,他的家就在两座大山的中间,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及家人的出路,因此,他决定与后代们一起,勇敢无畏地将两座大山移离家园。

愚公虽年迈,但他非常坚定,每天早晨,站在家门口,率领家人开始把两座山移走,没有任何报酬。

不断地付出,这个古老的老翁最终成功地把两座大山移走,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满家园。

通过艺术描绘,钱梦龙把这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感染力。

他以贴近生活的语言,贴切情节,细致的描写,打动人心,使人体会到看似不可能的坚守,勇敢付出,最终成就“梦”的感动。

作者使用“蜕变”、“顽强”、“坚韧”等象征意味和精神气质描写愚公的性格特征,让人感受到智慧和勇气,体会到一种把重重障碍一一化解的精神力量。

钱梦龙运用讽刺技巧,将历史人物鲁班、蚩尤和神话传说中的天公与愚公做了比较。

他以轻松活泼的笔触描述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风气,比喻了“天公将其磨难归于无有”的上层文化,显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同时他也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强烈的自强不息的信念,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绝不气馁,勇敢面对挑战,见识到勇于改变命运的力量。

从钱梦龙的这篇优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长处:自信勇敢和不懈追求,以及民众力量与改变命运的关系。

同时这部作品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一种极具示范意义的思想精神,即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地克服困难,实现宏伟梦想。

“愚公移山”不仅为我们激发了勇气、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把古老文化的精神传承到现在,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厚重感恩之情: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总会实现梦想。

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

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向和教读法的使用方式。
教 苑
124
一、需求学习,雕琢文字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两方面的支撑才能出彩 出新,语文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也不是学生麻木的 接纳,一堂好课必然建立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如何 让语文教学的“混双”效果最大化呢?一方面在于教 师的博学思辨,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日积月累。当 然,仅仅靠学生日积月累必然是不够的,好的语文教 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钱梦龙授课放权于学生。课堂中,学生提出问 题时教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由同学进行解答,同等 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的解答,其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个人的疑问,发 动班级,群策群力,把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转化为一对 全体再对全体的模式。这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支架或 是直接向其他学生发问,由同学解决同学问题,这样 了提高其他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结合教学 经验来看,学生给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使发问的学生对 问题的印象更深刻,由于同龄人间往往有适用的相处 方式,所以生生讲解较之师生讲解更易于接受。 (一)咬文嚼字 钱梦龙在文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查字典,其语文 老师在指导他学习语文时就是通过查字典来引导学 习,钱梦龙将自己学习到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 里就可以解释名师教学中个性化的授课与其个人成长 的背景密不可分。 从课例中不难发现,钱梦龙引导学生用工具书 学习的方式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学习习 惯养成后再遇到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找工具书,形成 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方式。这样既扩宽了学生的学习渠 道,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二)语境解词 语境解词常出现在英语试题解答,由于中国人 的母语不是英语,而英文单词往往一词多义,阅读中 的词义又通常不是人们背记过的基本义,解题的关键 就在于猜题或蒙题,怎么猜呢?很简单又很常用,通 过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出该段中的词义。同理,钱梦龙 授课过程中对“本”字的讲解基本与该方法相似。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编者按:读名师教学实录,可以让老师有所感悟与思考,下面我们来看看《润物无声,浑然天成的导读艺术》这篇教育心得吧!润物无声!浑然天成!读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首先跃入我脑海的就是这两个词语。

可是回想自己执教这篇文言文的情境和身边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总是走不出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的教法,也就是有人总结出的“八字真经”法,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说白了,也就是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把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教的索然无味!让我们的学生一遇到文言文就害怕,很难自觉从中吸取养料。

这实在是语文老师的悲哀,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再细细品味钱老师的这篇教学实录,真是在不动声色中、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领会了文言文的魅力。

首先,相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记得钱老师曾在苏北的一所中学的初一执教这篇文言文,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方法,这种胆识就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自学能力的:20分钟的自学,就让学生在课堂第一环节完成了质疑与释疑,解决了文言字词的理解。

并鼓励、肯定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课标中“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的要求不谋而合!其次,找到了”串珠”的“线”。

这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钱梦龙老师就找到了《愚公移山》的“线”:不同的人在“移山”这个艰巨任务面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这样教,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避免了肢解课文的弊端,教学过程显得“行散而神聚”!达到了润物无声,浑然天成的效果!实在让我佩服不已。

第三,运用“曲问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钱老师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

并且“曲问法”让课堂充满趣味,如“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彼,谓之“曲问”。

【观后感】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观后感】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偶尔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观看一部寓意深远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最近,我有幸观赏了钱梦龙先生笔下的《愚公移山》,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与信念的力量。

一、初识愚公,不解其“愚”初见《愚公移山》,我的第一反应是疑惑。

画面中,一位年迈的老者,手持简陋的工具,身后是一群同样衣衫褴褛的家人和邻居,他们正齐心协力地搬动着两座巍峨的大山。

这样的场景,在现代人看来,无疑是“愚公”之举,效率低下,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我不禁想,为何钱梦龙先生要选择这样一个看似“愚蠢”的故事作为创作主题呢?二、深入其中,感悟“移山”随着观看的深入,我逐渐被这幅作品所传达的精神所吸引。

愚公和他的子孙们,面对两座大山,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代代相传,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他们的脸上没有疲惫,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目标的坚定信念。

这份坚持,让我开始反思,或许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某件事情难以完成,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三、愚公不愚,是智者的选择再细细品味,我恍然大悟,愚公其实并不愚。

他的“移山”之举,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

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

我们往往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忘记了初心,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而愚公,正是用他那看似“愚蠢”的行为,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智慧——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四、联系实际,启迪人生观看《愚公移山》后,我不禁将这份感悟带入到日常生活中。

工作中,面对繁琐的任务,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学会了耐心和细致;学习上,遇到难题,我不再轻言放弃,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设定长远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即使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也始终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五、结语:信念如山,坚持是金《愚公移山》不仅是一幅画作,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度”——兼谈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的示范意义

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度”——兼谈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的示范意义

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度”——兼谈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的示范意义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度”——兼谈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的示范意义蔡宏伟【关键词】文本解读学生认知教材内蕴教师素质度【内容提要】本文以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为范例,探讨文本解读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即学生的认知、教材的内蕴和教师的素质。

针对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界对文本解读设置了不少高标准,如“深度阅读”、“广度阅读”、“文本细读”等的现状,以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文本解读“无度”、“过度”的行为,文章作者依据钱先生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度”应由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的内蕴,教师的才、学、识素质这三方面的“度”决定的看法。

作者强烈反对在实际教学中的超越学生认知水平、脱离教材内蕴的文本解读“无度”、“过度”行为,呼吁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认为,认真学习、总结以钱梦龙先生为代表的语文界贤达在文本解读方面的成功经验,是目前语文教学领域内避免“误解”、“曲解”文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教什么”的关键就是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决定其教学水平。

因此,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界对文本解读设置了不少高标准,如“深度阅读”、“广度阅读”、“文本细读”等。

许多教师相信,只要把文本解读得精彩了,课堂教学自然就精彩。

事实果真如此吗?“深度”也好,“广度”、“细度”也好,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度”是什么?“度”就是物质数与量的统一,是事物的质所容纳的量的范围。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的质不会发生改变;超过度的范围发生量变,事物的质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文本解读中,“深”、“广”、“细”都有一定的范围,我们就谓之文本解读的“度”。

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度”?我以为,语文教学界的一些贤达的案例是能够给予我们具体有效的启示的。

在多次认真研读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后,我总结成以下的三条学习体会,恳请得到钱先生及语文教学界同仁的指正。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愚公移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现实主义作品,由著名作家钱梦龙创作。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地描绘了愚公面对巨大困难和艰辛努力,最终实现了他的壮举。

在观看该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愚公的坚定毅力和不屈精神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人的努力和付出产生了新的认识。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通过讲述愚公为了移山的坚定信念和不断努力,作者描绘了一个普通人背负巨大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愚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这种奋发向前的精神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会取得成功。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是“和谐共处”。

愚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更为将来的子孙后代着想,他希望通过移山为后代铺平道路。

这种对子孙后代的关爱和将大局放在首要位置的精神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

只有通过互相帮助、理解与关怀,我们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都十分鲜活,使人深受感动。

通过愚公的坚毅和执着,作者描绘了一个普通、老年的农民,他的信念和努力让人深刻印象。

愚公的妻子也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她时刻支持和鼓励着愚公的努力。

这种团结、互相支持的家庭观让我回想起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普通家庭。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愚公执着努力的作品,还是对勤劳、坚毅精神的讴歌。

通过愚公的故事,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关键的道理,即只要有目标,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实现人生的梦想。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持不懈,人类社会才能够有巨大的进步,也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观看《愚公移山》,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付出的重要性。

就像愚公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

愚公的故事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明白只有不断突破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

因此,我决心要像愚公一样,坚定信心,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钱梦龙的《愚公移山》是一部十分有意义的作品。

《愚公移山》钱梦龙

《愚公移山》钱梦龙

愚公移山教案一、导课: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二、1、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2、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那么,遗男呢?(龀:)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孀妻、遗男)三、1、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移山。

为什么要移山?原因: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3、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愚公妻————智叟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你太不聪明了!他的妻子说了吗?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君————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尊敬轻视、看不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

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基本步骤

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基本步骤
钱梦龙之况
• 钱梦龙,(1931年2月——)江苏嘉定 ,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 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 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 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 长期从事语文教 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 《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 学》等。
步骤之四
• • • • • 1、完成作业——口头讲述精彩段落; 2、学生和教师点评订正; 3、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出示白文,两生阅读,让同学加标点; 5、解释同学画出词语、句子。
步骤之五
总结概括 • 1、“愚公移山”精神可取; • 2、发扬“愚公移山”。

谢谢欣赏
钱梦龙之课
——钱梦龙之 《愚公移山》教学步骤
步骤之一
• 课前20分钟自读课文
Hale Waihona Puke 步骤之二• 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后提问: • 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鼓励他们采 取多种方式自主解答。
步骤之三

学生从头到尾再读一遍
• 要求大家仔细体会,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对 话的话,要把两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 来,
钱梦龙之像
钱梦龙教育之语(1)
• 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 “伊”就是我钟爱的语文教学,永 远的精神支柱!
钱梦龙教育之语(2)
• 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 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 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 无悔地紧追不舍。我这个人,要学 历没学历,要资格没资格,要智慧 没智慧,我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份 对事业的执著,这份如痴如醉全身 心的投入! • 人生格言: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第一篇: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在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之后,我收获颇丰。

从课堂的一开始,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再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个问题的。

这种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之后带领学生们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

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

“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

以“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

“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

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

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

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之后又让学生们去做一些练习题,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的。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学生做练习。

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

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

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钱梦龙先生比较注重是语感的教学。

在观看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我觉得他的教学中透出“三主四式”的教学方式。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钱先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犹如作文,也讲一点“凤头”、“猪肚”、“豹尾”。

本文的教学以“学习京城氏的孩子”结尾,希望使初一的孩子感到更亲切一些,留下更多的余味。

以上就是我对钱先生的《愚公移山》的观后感。

《愚公移山》案例分析报告

《愚公移山》案例分析报告

钱梦龙《愚公移山》案例分析评价报告一、案例说明一九八一年,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参加了“西湖笔会”,在杭州学军中学初一(3)班讲授了《愚公移山》一课(原载《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案例分析本文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分析框架来分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

首先从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两个层面来分析案例的整体架构,其次从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师生互动、教学语言层面来关注整个课堂的活动,最后再从宏观上对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做概括。

(一)宏观1.设计思路钱老师把《愚公移山》的教学分为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并讨论自读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是列出人物表,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比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第三课时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证明愚公到底“笨不笨”,并当堂完成一道文言文断句的练习。

2.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目标(1)有三个子目标,实词和虚词属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属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词义、书写词语、运用词语属于语文技能的学习。

句式也属于语文技能目标。

目标(2)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则寓言故事启发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精神。

目标(1)是目标(2)的基础和前提,目标(2)是目标(1)的深化和提升。

(二)微观1.教学方法(1)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引导钱老师善于“曲问”,言在此而意在彼,钱老师不会直接问“且”“孀妻”等文言字词是什么意思,那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且感到学习枯燥,钱老师往往会拐一个弯来问,通过充满智慧的引导,让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得知文言字词的意思,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认真拜读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之后成琴在看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之前,我对钱梦龙先生做了一定的了解。

钱梦龙先生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

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从教师岗位上来说,有这样一位大师是我们教育的典范。

认真拜读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后,仔细琢磨,一种超凡脱俗的教法呈现眼前,使我如身临其境,领教着钱老师古文教学之高超。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来看,我有以下感想:一、教学目标方面。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通常的教学目标是:1. 顺畅翻译课文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对于新生教师的我来说,在教学这些目标的时候,可能就仅仅只是考虑完成教学目标而没有过多的考虑采用怎样的方式。

都说良师是循循善诱的,能够引导学生们一点一滴的学习知识,是需要一定得技能的。

而在这方面,钱老师的教学模式值得我学习,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我没能向他那样循循善诱,顺势利导,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问题以后自己解决问题,说明他们真的懂了课文里面的知识点。

所以我觉得以后应该多研究教材,多钻研教法,考虑学生的学情,好好的引导他们。

二、课堂环节设置方面。

钱老师的环节大体是这样的,第一课时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其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字词,无论是句子结构,字词的翻译原因都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再次利用人物列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最后逐步让学生来发现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而这一环节看似不是重点,却是本文关于情感方面教学目标的难点,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究竟要学什么,这是我们要弄清楚的。

在这方面,我往往只注重自己去给学生讲授字词,以及课文的分析,一直以来都没有深入的剖析课文,以及课文的更深境界,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面,还是以应试教育一样,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这一方面,我应该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固定模式,应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从中学到知识。

钱梦龙先生

钱梦龙先生

钱梦龙先生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我的评析今天,我认真观摩了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我被他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被他精彩的讲课所感动。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愚公移山》教学中,钱梦龙先生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其次,透视《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们可以欣赏到执着地追求“导读”的他在文言文教学中精妙的“导”的艺术。

第一,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

“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

钱老总是在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

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第二,善立轴心去导,让文言内涵的挖掘脚踏实地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加惜墨如金字少意丰,更需要反复揣摩咬文嚼字。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

老师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教师随笔)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教师随笔)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教师随笔)桥下镇中学李栋12月7日上午,有幸喜听钱梦龙老师、肖培东老师及黄厚江老师的三人合作《愚公移山》。

一开场,钱老师就问读书的内容,一句“年且九十”,用自己的年龄和形象引导学生明白“且”字意思。

接着重点来了,通过学生的自读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问山理解“方”,“万仞”。

问多少人,明白这是讲两个老头的故事,对人物的语句进行有效指导。

而肖老师则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朗读愚妻与智叟的句子,发现愚妻和智叟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甚矣,汝之不惠!”等句式特点,特别是朗读中体悟两人的态度担心和反对。

随后黄老师对“曾”字及文章主题进行导读,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寓意,同时还进行了有效拓展,想象人物对话要求紧扣文本知识。

一节课三人同上,纯文本教学,没有任何辅助资料,就带着学生进行朗读、感悟,并进行了文言并重的经典教学。

既有文言词语,比如“且、曾、毛”等词语,还有“如……何”、“甚矣,汝之不惠!”以及省略句的句式知识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品味,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水到渠成。

三人之间衔接如此无痕,为什么呢?用钱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读书。

学生能学明白文章,虽有老师的教学引导,更多的是自己认真去读文本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学会了自读文章,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那么老师教学生也就省力了。

老师们的问题扣着阅读的方向,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学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语言的解读,这就做到了语文的味道。

语文课就是这样玩出来的。

而文本的拓展,让学生发现此文在现在生活中还应有的价值。

黄老师的寓意分析就带领学生循着文本明白道理。

这就是真实的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态的素读文本。

读是理解文章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文言教学离不开诵读。

学生的自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品读懂得了重点句子的蕴含,学生的拓读明白了寓意。

“翻译——枯燥 . 质疑——入胜”——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翻译——枯燥  . 质疑——入胜”——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翻译——枯燥 . 质疑——入胜”——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李波文言文的的教学与学习,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点,无论是老师的“教”或是学生的“学”,总会用一个词来形容——“枯燥”!,想极力的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紧密联系,却仿佛让人觉得比学英语还要难似的!只讲重点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意思还是不甚明了;逐句翻译,既耗时,又未能突出重点,学生还嫌啰嗦。

文言文的教学,真是令人头痛的事情。

今天仔细的读了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不得不为钱老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理解字词教学方法感到佩服,原来文言文教学也可以这样引人入胜。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字词。

钱老师是在疏通人物关系中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不仅使学生觉得落实了文言字词的翻译,也激起了学生兴趣。

避免了我们平时抓重点字词教学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是不甚了了的弊端。

而这种对课文的了解,比我们的纯粹翻译又有趣多了,是让学生自己在文本的寻寻觅觅中,是在师生轻松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了解的。

2、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理解意思。

我们看钱老从来没有问这个字什么意思,而是在问其他问题的时候,把字词带出来了。

如问“那个遗男几岁了?”把“龀”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而“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一问,又把“遗男”和“孀妻”两个词掌握了。

钱老就这样,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也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3.理解在导入中深化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

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

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该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
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让我感受颇深,让我又重新思考我们日常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

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课伊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亡”字读错,然后教师让学生共同订正。

再让学生提一提自读中的问题,如“曲”、“本”、“残年余力”、“残”、“凭”、“以”、“之”、“叟”等,让学生查字词典,或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带领学生们讨论本文出现的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之后,引入一系列问题,如:移山的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愚公和智叟的态度一样吗,比较愚公和智叟的不同之处等等。

这些问题有极强的思辨性。

教学对象又是初一的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

在课堂导入中,讨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

“愚公笨不笨”的讨论 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

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

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

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钱梦龙先生比较注重是语感的教学。

钱梦龙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曲是什么意思?”引导同学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有些问题一请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引出下一个问题,“本”字的用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残年余力”是何意?教师因势利导,此处“以”又怎么讲?……对课文句子的理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时机”遗男”的理解引导进入”参加移山有几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进入省主句常识的探究,人物清楚,由人及事,提出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进入深层探究,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从而探究文章主要内容,为下一课时探讨愚公不笨作铺垫。

钱老师在我们的专业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钱梦龙先生对《愚公移山》的教学,从“才”的角度来说,从字词到句段到全文,由人物关系到人物精神,钱先生都处理得丝丝入扣;从“学”的方面来考察,钱先生援例贴切,讲解深入浅出;而从“识”的视角来审视,钱先生大匠示人以拙的气度,以自己的“拙”牵引出学生的“巧”,比起夸夸其谈的教师演“独角戏”逞奇炫博的所谓“识”,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钱梦龙先生的教学完全是新课改理念,大大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学生真正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来支配自己的大脑,教师只是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种氛围或引路搭桥。

钱梦龙先生的课堂实录很精彩,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是我们专业成长路上的好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