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犯罪行为是指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犯罪心理学旨在探究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心理机制。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并提供一定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关注犯罪者的心理驱动力、心理过程以及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犯罪心理学又能够与其他学科交叉,如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二、犯罪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社会学学派:主张犯罪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贫困、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等。
其中,社会学家恩斯特·波恩米勒提出的"机会结构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2. 心理学学派: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冲突和动机能够导致犯罪的产生。
3. 神经心理学学派: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犯罪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关联。
神经心理学家发现,犯罪者的大脑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犯罪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为预防和干预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四、犯罪心理学的应用1. 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犯罪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是导致特定类型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2. 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学探索了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通过提供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
例如,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犯罪辅导和康复:犯罪心理学可以为被判刑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和行为规范,减少再犯率。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课程代码: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空中安全保卫先修课:无后续课:无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月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年……月二、课程性质与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空中安全保卫人员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2)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3)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二)能力目标:(1)预防、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2)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3)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导论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二部分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8学时教学内容: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要求:海峡两岸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重点、难点:犯罪综合动因论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三部分犯罪心理机制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教学重点、难点: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四部分犯罪心理结构8学时教学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和要素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五部分犯罪心理发展的变化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教学要求: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六部分犯罪的动机与行为8学时教学内容:动机与犯罪动机教学要求:一般动机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不良动机与犯罪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七部分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初犯心理教学要求:再犯心理教学重点、难点:再犯心理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八部分少年犯罪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少年犯罪概述教学要求:掌握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之矛盾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五、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实训一犯罪心理学历史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学发展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学发展过程实训二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目的:让学生了解犯罪心理的发生实训内容: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三犯罪心理机制分析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四犯罪心理结构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罪犯心理结构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犯罪心理结构实训五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内容: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六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目的:了解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七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八少年犯罪心理实训目的:了解少年犯罪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少年犯罪心理六、教学方式及说明教学方法:宏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观:(1)案例式教学法(2)任务式教学法(3)视频演示教学法(4)讲授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七、考核方式考查八、教学资料1.教材:《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参考资料:1、《犯罪心理学》,方波、于义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中国犯罪心理思想史论》,艾永明、朱永新,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3、《犯罪心理学》,高士艺、岩松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九、课程标准编制依据本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最新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以及我院专业培养计划而制定的。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Diagram
Company History
2003
2000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情绪体验
4种形式 3种状态 3种情操
情绪生理
•能力
智能 技能
•气质
情绪表现
表情 言语 动作
•性格
•兴趣 •需要 •观念 •信念 •信仰 •归因
第8页,共56页。
第一章.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引言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
刑罚哲学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犯罪研究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
心理学与犯罪学
第9页,共56页。
• 2、理想的法律目标是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而维护社会 秩序。它体现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
• 3、加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19页,共56页。
第三节 刑罚哲学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 1、法律报应与报复的区别:国家与个人;公平与公正; 2、报应与矫正区别:罪行相适应;回归社会。
二、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人类理性和社会契约概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法律惩罚理论。代表
有意大利法律理论家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提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不是 制造痛苦或补偿,刑罚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使用刑罚时应该着眼未来而不是 过去;英国法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精心阐述了这些原则。功利主 义指向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
三、改造和矫治:
1、改造新古典学派强调刑罚个别化,与矫治哲学相吻合。改造观点认为应当通过 受苦与对危害行为赎罪,并且公开承认进行危害行为的人要避免将来再次犯罪, 方式包括道德教诲、劳动和教育。 2、矫治学说认为,犯罪是个人的缺陷或者适应不良的产物。将注意力集中到犯罪 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犯罪行为方面。 • 四、监禁的目的:剥夺犯罪的能力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理解犯罪心理结构对于预防犯罪、侦破案件以及对罪犯进行改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探究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要了解其形成的因素。
个体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长期遭受虐待、忽视或处于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可能会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如自卑、敏感、冲动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犯罪心理结构的潜在基础。
教育也是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缺乏良好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可能使个体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不足,从而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不良的社会风气、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激发其犯罪的欲望。
例如,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区中成长的人,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认为犯罪是一种可行的生存方式。
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多个层面的特点。
从认知层面来看,犯罪人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不符合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规范。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认为通过犯罪手段获取利益是合理的。
在情感方面,犯罪人可能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和损失无动于衷,甚至从中获得某种扭曲的满足感。
意志特征上,犯罪人往往意志薄弱,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面对诱惑时,他们难以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轻易地陷入犯罪的泥潭。
犯罪心理结构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稳定性体现在一旦形成,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影响犯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它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接受教育改造、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等,犯罪心理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犯罪。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教育、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可以减少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风险因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社会意识:这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是与国家制
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这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突出表现在
对自我强烈需要的失控和需要满足方式与社会规范相对立两个方面。
3.犯罪动机:这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内心起因,是
在犯罪人强烈、畸变的需要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4.不良兴趣:这会对犯罪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犯罪行
为的实施,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得到巩固。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犯罪心理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对罪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探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行为在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过程、人际互动、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源,分析罪犯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犯罪个体的危险程度,提供矫正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结构的角度探索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形成,和罪犯的心理结构密不可分。
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犯罪动机和行为。
1.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个体的生活经历影响着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结构。
极端的生活经历,如亲人的失去、严重的心理创伤,等等,往往会催化个体的极端行为,通过犯罪来寻求某种慰藉,满足某种需求。
来自社会的打压、经济压力等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绝望和压抑情绪,从而影响其犯罪倾向。
2.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其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些人性格偏向独立、坚毅、自尊心强,需要执着、不屈不挠的达成目标;而另一些人则性格偏向血腥、残忍、虚荣等等,促使其犯罪。
例如,自恋性人格障碍者通常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不容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想要通过犯罪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3.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阅历。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个体心态平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和他人诚实、实质性和负责。
然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仅容易使人在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方面出现缺陷,甚至在生活中出现极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如强烈的道德约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传承、对于雅黑:父母的伤害经历、重男轻女观念,都可能让人形成狭隘的价值观,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综合影响个体心理结构和行为的外部因素。
例如,贫困、失业和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人有犯罪意图,而行动群体的暴力仪式和暴徒活动等行为,也会激发人的暴力倾向。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机制罪犯行为的发展机制,指的是罪犯行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具有独特的动机、理念和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气质类型一览表
气质类型 情感 活动 情感 情感 发生 表现 运动 情感和行为的特征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制质
强烈 强烈 微弱 微弱
迅速 迅速 迟缓 迟缓
明显 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迅速 灵活 迟缓 不灵活
容易激动、果敢
机敏、愉快、不稳定、浮 躁 迟缓、冷淡、沉着、细心
悲观、胆小、孤僻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多因并列
(三)递进或递减 (四)循环往复
惯犯、累犯
职业犯罪 多种犯罪 弃恶从良
歪曲的自我意识
反社会意识
与犯罪活动相 适应的智能
强烈畸变的社会需要
消极的 性格特征
不良习惯
犯罪动机
第五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一、犯罪心理结构可测量性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证依据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反社会意识
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1、反社会意、思想体系相违背,与正 常的社会秩序相对立,以损害公共利益满足一己私 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表现: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 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 作用: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对犯罪行为起支 配作用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一)概念:在犯罪心理结构中对犯罪心理活动与犯 罪行为具有发动力意义的要素 (二)要素
动力结构
促进、加固 定向 内在动力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 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 适应 的能力
第04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返回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
一、本质相异论 二、犯罪倾向论 三、欲求不满论 四、刺激反应论 五、心理冲突论 六、动机作用论 七、防卫机制论 八、犯罪亚文化论
返回
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一)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变量系统 (二)基本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 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 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 2.信息的选择过程 2.信息的选择过程 3.信息的输出过程 3.信息的输出过程 4.信息的反馈过程 4.信息的反馈过程 5.信息的加工过程 5.信息的加工过程 (三)刺激—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的三种形态 1.刺激—反应形态(或S—R法则) 1.刺激—反应形态(或S 2.个体—反应形态(或O—R法则) 2.个体—反应形态(或O 3.前后反应形态(或R—R法则) 3.前后反应形态(或R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机制概述 (一)机制的概念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经常使用“机制”的概念, 一般地是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 一般地是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化学过程统称 为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obert 为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1869~1962)将机制定义为一种(或一组) Woodworth,1869~1962)将机制定义为一种(或一组) 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drive) 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drive) 和机制,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精 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生的无意识 的行为动因。
返回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四章 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主要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 学与犯罪行为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 与犯罪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20世纪初源于美国一个心理学流派
创建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一)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1、研究内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纯客观自然 科学。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行为?
(二)艾森克的条件反射论
人的“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的形成是由于当 儿童做了某种行为后,父母、教师或其他人给以时间上非 常接近的惩罚。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 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 犯罪。 犯罪学家杰弗里以及后来的美国学者伯吉斯和艾克斯在萨 瑟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接触—强化理论。这一理论 认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习得的。操 作性条件反射指行为受它以前的环境结果的的影响,行为 本身也是获得强化刺激的手段。犯罪行为一方面受别的犯 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获得推动实施 犯罪的根源。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 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1)采用独创的临床研究方法(谈话法); (2)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 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3)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及对规 则执行的发展: 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单纯的个,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以 自我为中心,向大龄儿童模仿阶段。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三)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犯罪心理结构仅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 是全部。 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因 果联系。 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社 会上其他公民的个性心理结构中。 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锁 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 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 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三、特征结构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一)消极、不良的心境 (二)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三)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及形态变化
返回
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 揭示犯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 开展对策研究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 错误的法律意识
犯罪学课件——第04章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
第二节 犯罪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救治姐姐复发多年的肾炎,我愿意 放弃我的学业,我辍学了……”他回忆道。
当他穿行于大街小巷一路叫卖的时侯,他心里想的是能多赚 几个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可每到深夜,儿时的梦 想便萦绕在眼前,总也挥之不去。沂蒙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激励着他,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军营的渴望时时触痛他最敏 感的神经。
C: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人格责任论是目前刑法学界较为前沿性的理论问题, 人格责任论的基本假设,是认为不论具体个人的生物、 心理、环境情况怎样,所有历史的和时下的变量对个 体所产生的影响,都会在个体已经具有的人格中充分 体现出来,犯罪正是犯罪人人格的外在表现。张文教 授等学者提出了犯罪危险性人格的概念,认为“犯罪 危险性人格是指犯罪人自身特有的特殊人格。”
每每想到这里,他总是充满了自责与内疚。他无 法面对父母那撕心裂肺的痛哭,他更无法面对家 人因为他而抬不起头来的那份无奈。“我今生欠 父母的太多,我的罪恶无法回赎,只有悔恨……”
死刑执行后,他的“肾脏”已经依其意愿送到了 医院,挽救了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使别人获得 了新生。
而这,或许是他最后的“忏悔”。
同质论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表达的最为明确。 他首先肯定了人在本质上的共性,将恶的冲动与本能 视为人类所共有的动力基础,将性能量作为人类行为 先天的动力源泉。
B: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几种解释模式
特质论的观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 会学习理论的研究中表现的较为全面,尤其是在对 人格的探讨中。心理学家们相信,决定一个人与其 他人存在差异的本体特征,不单纯来源于天性和教 养,而是一种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
3、刑法中的犯罪人,必须是依刑法规定应受刑罚惩罚 的人;而犯罪学中的犯罪人,则不仅包括应受刑罚惩罚 的人,也包括应接受劳动教养及其它矫治措施的人。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介于犯罪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归属于心理学。
2。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犯罪心理结构以及形成原因,行为机制,发展变化,表现特征以及犯罪对象的心理学问题。
3。
犯罪心理学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些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
4。
犯罪心理和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总是由一定的犯罪心理所支配(2)分析犯罪心理离不开对犯罪行为的分析。
5。
两者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
(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行为具有依存性。
6。
犯罪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指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对可能犯罪人和既然犯罪人的语言、表情、动作和行为等外部表现去了解他们心理的方法。
(2)调查法:指采用问卷、谈话、收集资料等方式对犯罪心理学的可能性及实施性进行分析确定。
(3)比较法,通过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犯罪人犯罪前后,不同经历的犯罪人,不同性格、年龄、类型的犯罪人的不同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比较,以获取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控制条件和刺激,根据对象的反应进行鉴别心理现象的方法。
(5)测验法使用测验量表,根据对象通过的成绩确定其性格、情绪及态度等方面特征,分析犯罪倾向的犯罪特征的方法。
(6)投射法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对象在不知具体的条件做出随意性反应,包括痕迹、情景对话;画树测验等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
犯罪心理结构按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有无犯罪活动机为标准——故意犯罪结构和过失犯罪结构以稳定程度为标准——累犯心理结构和初犯、偶犯心理结构以组成要素的多少可划分为完全的犯罪结构不完全2。
犯罪心理结构可概括为两类模式:一般模式:犯罪行为具有常见的,典型的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态特殊模式:犯罪行为具有不常见的、非典型的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态3。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情绪不稳定、缺乏同理心 等情感问题可能导致犯罪 行为的产生。
个人经历对犯罪影响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关爱和教育 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心理。
教育经历
缺乏教育或教育质量低下可能导致 个体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 能,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贫困 、暴力等,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 影响,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营造良 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方法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为孩子 的成长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惩罚方式
体罚、心理虐待等不合理的惩 罚方式可能导致个体产生逆反 心理,进而形成犯罪心理。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的不良行为或犯罪史 可能对子女产生示范效应 。
家庭关系对个体影响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沟通 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 题,增加犯罪风险。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欺负 等行为可能对个体产生不 良影响。
Part
02
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贫困与经济压力
长期贫困、失业、经济不平等可 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绝望感
,进而诱发犯罪动机。
财富与物质诱惑
对财富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通 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的诱惑,也可 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经济变迁
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如城市 化、工业化等进程,可能导致社会 规范和价值观的混乱,增加犯罪风 险。
法医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法医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法医学是犯罪侦查和刑事司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犯罪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
而犯罪心理学则在法医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探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和动机,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和犯罪行为分析两个方面,探讨法医学中的相关应用。
一、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者的心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通过分析和解读犯罪者的思维和行为,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法医学中,犯罪心理学为侦查人员提供了犯罪者个体心理特征的线索,帮助法医学家在现场勘察和证物分析中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性质和犯罪者的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犯罪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路径、性格倾向以及心理变态等方面。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剖析,可以帮助侦查人员建立准确的犯罪类型和作案模式,为案件破解提供线索。
例如,在一宗连环杀人案中,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警方发现凶手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和施虐倾向,从而确定犯罪动机,提高了破案的成功率。
二、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行为分析是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分析和归纳,寻找犯罪者的行为规律和作案手段,并为事后侦查和破案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行为分析可以帮助侦查人员了解犯罪者的作案动机和作案手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破案工作。
在犯罪行为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模式分析、时间线分析和地理学分析等。
模式分析是通过对犯罪案件的共同特点和作案模式进行归纳,寻找案件之间的潜在联系。
例如,某地连续发生多起类似的抢劫案件,警方通过对这些案件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最终发现了犯罪团伙的存在,为进一步打击犯罪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
时间线分析是通过对案发时间、作案间隔以及犯罪者的活动轨迹进行分析,推测出犯罪者的行动规律和作案时间段,为侦查工作提供时间节点。
地理学分析则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宜的侦查范围和突破口。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犯罪行为分析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为破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偏差价值观:犯罪心理结构往往包含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犯罪者对道德和伦理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可能会否定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持有一种相对宽容或无视的态度。
2. 自我中心:犯罪心理结构常伴随着自我中心的特征。
犯罪者通常将自身的利益和满足放在首位,忽视他人的权益和需要。
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责任感,从而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选择无视其对他人的伤害和后果。
3. 冲动控制困难:犯罪心理结构中的冲动控制困难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特征。
犯罪者往往缺乏对自己冲动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有效地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这种困难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的刺激物所驱使,从而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4. 高风险偏好: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高风险偏好是指犯罪者对于冒险和危险行为的偏好。
他们常常追求刺激和快感,对于高风险的行为更加感兴趣。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涉及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如赌博、贩毒等,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
模式,包括偏差价值观、自我中心、冲动控制困难和高风险偏好等方面。
了解和研究犯罪心理结构对于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医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法医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心理学作为法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犯罪行为分析密切相关。
它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状态、特征和行为模式,帮助揭示犯罪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为犯罪行为的分析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与作用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旨在深入研究犯罪者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它的主要作用有:1.揭示罪犯的心理动机。
通过研究罪犯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帮助警察和司法机关了解罪犯的心思,更好地破案和制止犯罪行为。
2.评估罪犯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点等信息,为司法判决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3.协助犯罪行为分析与侦破。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辅助警方对罪案进行分析,破解犯罪者的作案手法、行为特征等,从而提供线索和侦破案件所需的证据。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心理动机的研究。
犯罪心理学关注犯罪者的心理动机,这包括心理压力、情感问题、成长经历、道德观念等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为何选择犯罪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动机。
2.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人格分析。
犯罪心理学也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类型。
通过对罪犯的人格特点、行为模式等进行分析,可以寻找到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特征的关联,有助于为预防犯罪提供精准的干预措施。
3.犯罪行为的模式与趋势研究。
犯罪心理学分析犯罪者的作案手法、行为模式、选择目标等,旨在找出犯罪行为的共性特征与模式。
这样的研究成果将能够为警方提供有效的犯罪预防和侦破的方法。
三、犯罪心理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1.刑事鉴定与心理评估。
犯罪心理学在法医学中应用广泛,为法医鉴定提供重要支持。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可以辅助法医鉴定人员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智力水平和心理影响因素,有助于确保司法判决的客观公正性。
2.犯罪行为分析与侦破。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破案和侦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 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 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庭影响 二是文化影响 三是符号示范
六、认知与道德发展原因论
科尔伯格研究发现,大部分少年犯罪人的道 德发展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而大部分非少 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三或第四阶段。
六、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1.一般模式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2.特殊模式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1.潜在的形态 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 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 饨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 犯罪意向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 成。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可综合运用自然 观察法与现场准实验法、谈话法与调查 法、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法等。
1.使用个性测验量表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 (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
2.使用专门用于犯罪者的量表
(1)1928年伯吉斯编制的假释成败的预测量表 (2)1950年格卢克夫妇编制的早期违法行为预 测表 (3)1994年上海市监狱编制的罪犯心理素质测 定量表 (4)1994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编制的罪犯心理 评估(COPA)系统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 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 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 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 犯罪心理机制,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
一。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犯罪心理机制包含犯罪心 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 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也就是 要从犯罪人的心理方面揭示犯罪行为发生的机理。 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阐明犯罪行为 发生的动力源泉问题。 ②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问题,探讨从 犯罪心理到犯罪行为发生的机理。 ③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问题。
四、防御机制
(一)合理化作用
(二)投射作用
(三)认同作用
(四)反向作用
返回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
一、本质相异论 二、犯罪倾向论 三、欲求不满论 四、刺激反应论 五、心理冲突论 六、动机作用论 七、防卫机制论 八、犯罪亚文化论
返回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三)萌发犯罪意向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1.形成犯罪动机。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2.确定犯罪目的。 (五)犯罪决意 1.行动手段的选择。 2.行动时机的捕捉。
(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 2.模仿学习机制 3.角色扮演机制 4.自我强化机制 (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
(二)基本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
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 2.信息的选择过程 3.信息的输出过程 4.信息的反馈过程 5.信息的加工过程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的三种形态 1.刺激—反应形态(或S—R法则) 2.个体—反应形态(或O—R法则) 3.前后反应形态(或R—R法则)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机制概述 (一)机制的概念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经常使用“机制”的概念, 一般地是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化学过程统称 为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1869~1962)将机制定义为一种(或一组) 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drive) 和机制,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精 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生的无意识 的行为动因。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一)常见模式
1.渐变型 (1)原发型 (2)继发型 2.突变型 3.机遇型 (1)机会型 (2)境遇型 (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
返回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内外化机制 (一)概念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 4.内外化机制的运行
三、量变质变机制
(一)质与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主体犯罪前社会化的缺陷
1.不完全的社会化
(1)知识经验与技能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2)社会规范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3)家庭与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4)特定年龄阶段的不完全社会化。
(5)文化冲突方面造成的不完全社会化。
2.错误的社会化。
(三)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