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_阶段提升练(四)

合集下载

2021高考浙江(选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训练4 辛亥革命及伟大的抗日战争

2021高考浙江(选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训练4 辛亥革命及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后限时训练(四) 辛亥革命及伟大的抗日战争(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21 ·杭州第二中学模拟)武昌起义中起促进作用的先进团体是() A.同盟会B.兴中会C.光复会D.文学社和共进会D[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是文学社和共进会。

]2.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以下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中日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D[此题考察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革命〞“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很容易得出答案是辛亥革命,D项符合题意。

] 3.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A.三权分立B.总统制C.主权在民D.责任内阁制D[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应选D项。

]4.以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代的两面国旗,其变化反映出的政治开展趋势是()图1大清的龙旗图2民国五色旗A.从贵族制到民主制B.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C.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B[大清的龙旗代表的是君主专制,民国的五色旗代表的是民主共和,其开展趋势就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应选B项。

]5.(2021 ·嘉兴期末检测)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A.宣言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应该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C.表达了民族独立的愿望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A[?临时约法?公布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反映的是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表达了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盟会政治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伟大的抗日战争课时提升作业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伟大的抗日战争课时提升作业

课时提升作业(四)伟大的抗日战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右图是一幅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漫画,标题为《一块一块》。

它反映了()A.美国操纵日本控制中国的意图B.日本占领中国的意图C.美日联合共同侵略中国的意图D.中国被列强共同瓜分的局势2.(2014·余杭中学模拟)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某某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某某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3.(2014·某某示X高中模拟)右图为1946年12月12日东北解放区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的《双十二纪念》邮票。

以下关于此邮票发行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双十二”事变的发生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②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到顶点,民族危机深重③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正在重点进攻东北解放区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内战政策的不满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4.(2014·某某模拟)“中国共产党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

”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奋斗目标,是为了()A.团结各阶层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现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略C.实现民族团结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团结各阶层力量反对蒋介石5.(2014·某某模拟)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X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6.“1938年3月底到4月初,他们(日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综合提升学案(部编版)板块四世界古代史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综合提升学案(部编版)板块四世界古代史

综合提升(四)世界古代史纵横关联一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点1.多样性的表现(1)古代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凭借大河流域灌溉之利,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国家,创造了文字,形成各具魅力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明的源头。

(2)美洲大陆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形成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个印第安文化中心,丰富了人类文明。

(3)希腊城邦民主制、精彩纷呈的艺术文化成果以及罗马法制为欧洲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孕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4)随着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形成以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和基督教信仰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会。

(5)古代世界基本上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统一性(1)这个统一性是指具有共同的本质。

如不同地区的人类,都有基本的物质(衣、食、住、行等)、精神生活(文字、文学、思想、艺术等)的需要,但是,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中是有差异的,即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是多样性的本质和依据。

(2)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自身的文明特点,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针对训练1.(2022·惠州模考)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答案B解析“独立发展”不是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

2.(2023·淄博质量检测)古希腊人经常遇到人多地少的挑战,这迫使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海外移民,一方面因地制宜,利用山区矿藏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建筑、美术、日用陶器等工商业;而生活在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为解决人地矛盾则发明了“浮动园地”,至今还在使用。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0广东佛山一中检测]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

这一做法旨在( )A.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D.解决洋务工业的资金困难2.[2020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1867年,总理衙门就西方使节觐见的礼仪问题向18位朝臣征求意见。

这些官员都曾与西方打过交道,但是仅有一人认为可以用西礼觐见。

这反映了( )A.总理衙门开始主导清朝外交B.封建官僚对西方一无所知C.礼仪问题隔绝了中西方交往D.天朝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3.[2020湖北三校联考,新角度]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清政府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B.推动民族交流C.促进农业发展D.应对边疆危机4.[2020山东德州期中检测]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

这反映出( )A.革命理论不断发展 B.太平天国走向成熟C.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5.[2020广东广深珠三校第二次联考]辛亥革命前,百姓家中多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改供奉“天地国亲师”。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正在逐步形成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C.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变化D.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6.[2020陕西百校联考]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西方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西方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
专题四 西方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10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
01
考点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02
考点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03
典题引领 知能提升
04
课后达标检测
考点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b) (1)社会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逐渐 暴露(经济危机、阶级矛盾)。 (2)阶级条件:英法德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探究点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 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 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共产党宣言》 探究:(1)史料一中,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看到”和“看不到”的分别是什么? [提示] “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看不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及社会发展规律。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 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 (2)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 区”的革命道路。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紧 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手段夺取政权。
考点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b) 1917 年 11 月 6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狭义的十月革命);11 月 7 日,发表了列宁 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攻打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拉开总攻的序幕,最终推翻 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 年 11 月 7 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 列宁起草的《__告__工__人__、__士__兵__和__农__民__书__》,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 埃,并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7·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阶段提升练(二、三)(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期末)“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 )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B.汉代内朝外朝的体制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解析:A 本题考查秦朝官制。

材料“内外官制”指中央与地方的官制。

秦朝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职能上看,分别对应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形成中央到地方同一系统垂直管理制度,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内容,故排除。

2.(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

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

这表明汉初( )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解析:D 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

汉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材料表明统治者通过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

“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就能为官,与材料信息反映的“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不同,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

3.(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解析:A 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防止部分不法官员进谗言、陷忠良而约束官员的言行。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四)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四)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

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解析:A 材料表明宋代重视法制建设与法律知识的培养,表明宋代文官政治日趋成熟,A项正确。

“德主刑辅”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

行政权司法权合一不符合宋代史实,故C项错误;政治清明是宋代的政治追求,但“法律健全”说法欠妥,故D项错误。

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

“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解析: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特点,A项正确。

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

3.(2017·湖北黄冈联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促成了官民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解析:B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从属于B项,C、D两项中的“读书风尚”“选拔程序”材料未体现。

4.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四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__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考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四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__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考
答案
5.B 此奏意在说明东北封禁后,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存在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故此奏意在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故B项正确;此奏意在强调加强东北边防的重要性,而非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东北地势 易攻难守的问题,也未涉及弹劾东北官员的信息,故C、D两项排除。
经典3+2
6. [2023广东联考]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与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再一次进行谈判。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等外
答案
1.D 据材料“开始学习西方的佛郎机(西方速射炮)和鸟铳技术,并对管形火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朝政府改进火器技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消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巩 固东南沿海海防,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清军才入关,排除A项;材料中学习西方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 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排除C项。
经典3+2
中外关联
清代宫廷绘画大致可分为纪实绘画、装饰绘画、历史题材绘画和宗教绘画四类。部分山水、花鸟画往往描绘塞 外景物,在题材上有新的开拓。欧洲画家带来了西方绘画技法,开创了中西合璧的画风,在传统画风之外,别具风格。 清代宫廷画作品与过去各代画院绘画作品一样,宫廷气息浓厚,用笔细密烦琐,色彩浮华艳丽,格式严整,少有变化。
答案
1.C 据材料“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认为四夷距 离较远,中央对其控制有限,不要随意举兵征伐,强调对待四夷要和平相处,推行睦邻政策,故选C项;海禁政策针对 的是沿海地区民间对外经济往来,材料强调明朝与邻国的关系,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明太祖对 待四夷的态度,并未体现出对朝贡贸易的维护,排除B项;明太祖的话语中体现了对周边诸国的友好态度,“蔑视”一 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四 第2讲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四 第2讲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核心论点: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二、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1)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棉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2)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三、商业的繁荣1.繁荣状况(1)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市”的进步(1)“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核心论点: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含解析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六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北冲刺模拟)下图是依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运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冲突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冲突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运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运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24·百校联盟全国Ⅰ卷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表中文献仅仅反映出农业的基本耕作形式,故A、B项错误;“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出汉代已经形成男女家庭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24·云南模拟)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状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桑蚕业是农夫基本收入来源B.起先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浙江嘉兴一带植桑收入与田亩收入的对比。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编选择性必修第十四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课题46生产工具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编选择性必修第十四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课题46生产工具

史料实证——古代的劳作方式 史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史料二 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一度达到意大利人口的25%,这时 候,很多大贵族用奴隶作为自己田庄的主要劳动力,并进行专业分工 和统一指挥,古罗马瓦罗(前116~前27年)的《论农业》曾有非常详尽 的论述。据他记述,当时有的奴隶主庄园规模很大,一个橄榄园面积 就有480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1)计算机:1946年,___美_国____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开启了_电__子__计__算_机___的时代。
(2)网络: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___军__用___网络,20世纪90年代 互联网实现商业化。
(3)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通法悟道】
历史解释——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1)不同点 ①西欧庄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并需缴纳“什一 税”;中国古代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形式(代役租)向地主交租。 ②庄园农民依附于领主;古代中国农民依附于国家,人身相对自由。 ③西欧庄园是领主式经济,对农民享有行政、经济和司法权;中国 古代是地主式经济,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权,没有其他权利。 ④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主要受领主的压迫和剥削;中国古代社会的农 民不仅受地主的剥削,还要受国家的压迫和剥削。 (2)相同点: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都要缴纳地租;都有一定的人 身自由。
家国情怀——劳作方式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1)满足生存所需作物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 ①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飞速增加的关键时期,明清以来人口的激增 也增加了基层社会的粮食危机,除了通过传统扩大耕地面积以获得更 多粮食的途径外,引种环境适应性强且高产的美洲农作物也成为一条 新途径。 ②外来作物尤其是马铃薯、番薯及玉米等高产、耐寒、耐旱及生长 周期较短的美洲作物也能广泛用于救荒,对于保障灾民生存意义重大。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7·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 第19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 第19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课件

历史解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掠夺美洲大量白银;中国商品(丝、茶等) 广受国际市场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中 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政府对外贸易的严 格管控。
(2)影响。 ①推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②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③推动赋役制度变革。 ④推动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⑤推动商业资本的集聚。 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学者观点——明清货币金融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史料一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缣帛等 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 15、16世纪明代市 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 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 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 结构转变成为可能。
——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 交流的历史考察》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传”的途径和主要特点。 [提示] 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主要特点:没有大规模地展开;没 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上,如丝绸、瓷器、 茶叶、四大发明等。
学者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播与中外交流 史料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 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 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 《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 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 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 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 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关键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

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解析:A 材料表明宋代重视法制建设与法律知识的培养,表明宋代文官政治日趋成熟,A项正确。

“德主刑辅”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

行政权司法权合一不符合宋代史实,故C项错误;政治清明是宋代的政治追求,但“法律健全”说法欠妥,故D项错误。

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

“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解析: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特点,A项正确。

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

3.(2017·湖北黄冈联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促成了官民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解析:B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从属于B项,C、D两项中的“读书风尚”“选拔程序”材料未体现。

4.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C.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D.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解析:C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地主阶级赖以存在和实现对农民阶级统治的根本,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排除A项;B项是明清时期的现象,排除;因为宋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地方势力在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方面受到中央的全面控制,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压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会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就逐渐由世家大族掌控到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故D项错误。

5.(2018·广东惠州摸底)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

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巨变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解析:D 材料反映了宋代士商合流,不能全面反映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界限模糊,材料以偏概全,故A项排除;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的地位提高,社会对商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但重农抑商等社会传统信仰并没有发生巨大改变,故B项排除;宋代理学兴起,儒学地位得以巩固,故C项排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宋代士商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

6.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解析:A 材料“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是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而且唐朝时期坊市制度并未打破,故排除。

材料体现职业分工的细化,而游手、闲汉可能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贫富分化加剧”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7.南宋时期中国把瓷器、丝绸、印本书籍输向海外,输入物品有金沙、木材、珠宝、高丽参、药材等。

这一外贸的产品对比可以说明 ( )A.古代外贸不计经济效益B.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C.中国在各领域世界领先D.外贸收入成为南宋重要的财源之一解析:B 题干中南宋外贸产品的对比,可以说明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当时是蕴含一定技术的产品,而输入产品基本上是土特产品,技术含量低,说明了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B项正确。

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 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没有反映进出口产品的数量对比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变化,所以D项不准确。

8.(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解析:C 材料强调官员不论大小应该克服自己的私欲,一心为公,即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C项正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的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

9.(2017·江苏卷,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D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A项错误;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B项错误;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C项错误。

10.(2018·湖北黄冈一调)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解析:A 由“种田也要用番心”“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可以看出《教儿经》十分重视自我激励、重视道德价值观念,故选A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与“无田无地做买卖”不符,而宋代对商业的控制较松弛,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不符;据材料可知依然对“四民”进行了划分,D项错误。

11.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

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解析:D 宋代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是不符合材料和史实的,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是通俗类书画的发展,故C项错误;宋代的官僚士大夫将书法名画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和工商业者阶层,急需社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而选择消费是实现阶层认同的最好方式之一,即模仿士大夫阶层,通过超越一般人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12.(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

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解析:B 据材料“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宋代文艺具有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而是市民阶层的休闲生活,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能从材料中推出,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与生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12分)解析:第(1)问,“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一图中主要商业圈的分布分析出宋代商品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依据材料一图中“瓦子”的分布、材料二中“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非复旧时淳朴矣”等信息分析出宋代社会上出现追求奢侈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联系”可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化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和儒学家对此做出的反应作答。

第(2)问,为开放性设问,可以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儒家思想所受到的冲击或挑战的角度补充材料,也可从市民阶层的发展及其需求的角度补充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13分)(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2分)14.(2017·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