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

合集下载

心源性脑栓塞得临床诊疗

心源性脑栓塞得临床诊疗

心源性脑栓塞得临床诊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春洁一、概述心源性脑栓塞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得 20% , 栓塞来源于各种病因导致得心脏内附壁血栓与赘生物。

常见得病因有房颤、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心脏外科手术等。

二、病因(一)心房纤颤心房纤颤就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得最常见原因。

约 20 %得房颤有风湿性瓣膜病,70 %为非瓣膜性房颤。

研究资料表明房颤造成得脑栓塞为正常人群得 17 倍。

各种原因造成得房颤中, 15、8 %得患者存在左心房血栓。

房颤患者中 32、2 %发生脑栓塞。

随着房颤病程得延长,脑栓塞得频率也随之增高。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在 60 岁以上人群中约占 2 %~ 5 %,其发生频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就是心源性脑栓塞得主要原因,若年龄较大、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过去有卒中病史,则其发生脑栓塞得风险增高。

心动过缓伴发阵发性房颤或房扑,也可以造成脑栓塞。

(二)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 2 ~ 4 周内发生脑栓塞得比例约为 2、5 %,栓子多来源于左心室血栓。

超声心动图可检测出 30 %~ 35 %得心肌梗死后 2 ~ 11 天内,左心室内存在血栓。

年龄增长及血栓得突出程度与带蒂得血栓均为发生脑栓塞得危险因素。

据一组尸检资料统计,既往有过心肌梗死得患者中 35 %可发现有左心室血栓。

据一组随访左心室血栓患者 2 年得资料发现,有 10 %~ 15 %发生脑栓塞,绝大部分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初 3 个月,尤其在 10 天以内。

(三)扩张性心肌病有多种原因可以引起扩张性心肌病,例如病毒感染、免疫性疾患、中毒、营养缺乏、围产期心肌病、家族性心肌病等。

原发性心肌病主要见于年轻人。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或血栓栓塞。

心律失常较常见,约 20 %~ 30 %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房颤,预后很差,常导致猝死。

各种原因引起得扩张性心肌病均为脑栓塞得潜在危险,因为心室内存在散在性得小血栓,尤其在心尖部。

心源性脑栓塞ppt课件

心源性脑栓塞ppt课件

既往史
• 既往发现血压偏高一年余,未服药,有心脏病史 10余年,阑尾切除术史。
体格检查
• T:36.5℃ P:86次/分 R:19次/分 • BP:190/96mmHg • 神志恍惚,精神差,营养,发育正常,不能言语 ,HR106次/分,律不齐,房颤率,双侧瞳孔等大 肌 张力减低,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张力正 常,左侧肢体肌力约4级,右侧巴氏征(+),左 侧巴氏征(—),颈软,克布氏征(—)。
基本资料
• 患者龚林杨,女性,92岁,急性起病:本次因“不能 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小时余”入院。 • 患者于4月15日早晨起床时无不适,上午活动状态下 歪倒在地,家人将其扶起后发现患者不能言语,右侧 肢体不能活动,当时无头痛呕吐,无意识丧失,未发 现有跌伤,遂急诊将患者送入省立医院,查头颅CT后 建议至南区住院,家人拒绝,遂转至我院。
心源性脑栓塞
定 义
心源性脑栓塞是指引起脑栓塞的栓子来 源于各种心脏病,此类脑栓塞最常见,占脑 栓塞的 60% ~ 75%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发生脑 栓塞的几率居首位,约占半数以上;另外, 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脏手术时也易诱发 本病。
心源性脑栓塞的九大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心房纤颤 二、心肌梗死 三、扩张性心肌病 四、房间隔动脉瘤 五、心瓣膜病 六、非常规性栓塞 七、先天性心脏病 八、心脏粘液瘤 九、心脏外科手术
临床表现
在所有脑卒中的发病中,以脑栓塞的发病 最快,常在数秒钟内症状即达到高峰。尽管心 源性栓子的表现及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心脏 损害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但一旦脱落进入 脑循环,其临床表现则取决于栓塞血管所支配 区域的功能缺损程度。当栓子进入脑循环后, 有时散落成许多碎片进入脑动脉的一些分支, 可导致全脑一过性缺血,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 ,甚至抽搐发作。但多数栓子均较小,很快通 向远端而症状缓解。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脑栓塞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三种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比较常见,其他非心源性脑栓塞如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癌栓塞、感染性脓栓、寄生虫栓和异物栓等均较少见。

脑栓塞在临床上主要指心源性脑栓塞。

近来研究表明,心源性脑栓塞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可能更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0%。

[病因及发病机制]心源性脑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心房、心室壁血栓及心脏瓣膜赘生物,少数来源于心房黏液瘤,也见于静脉栓子经未闭合的卵圆孔和缺损的房间隔迁移到脑动脉(称为反常栓塞)。

导致脑栓塞的病因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atrial firilation ,AF,简称房额)、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血栓、充血性心力衰竭、人工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肌病及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左心房黏液瘤、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房扑动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心内膜纤维变性等。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心源性脑栓塞50%。

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耳。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房颤导致血流缓慢淤滞,在低剪切率和其他因素作用下激活凝血级联反应,最后形成红细胞-纤维蛋白血栓(红色血栓),导致脑栓塞。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约10% ~ 20%发生脑栓塞,栓子主要成分为红色血栓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白色血栓)。

狭窄的瓣膜表面不规则,逐渐出现粘连、钙化等心脏瓣膜病变,均可以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栓形成。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常合并房颤,导致心房和心室扩大,这些因素均显著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脑栓塞约占心源性脑栓塞的10%。

大多数栓子来源于左心室心肌梗死形成的附壁血栓,心尖部尤为多见;少数来源于左心房。

心源性脑栓塞PPT课件

心源性脑栓塞PPT课件
ten years younger at presentation than those with descending dissection
27
Symptoms
• Sudden, severe chest pain – tearing sensation in the anterior chest radiating to the arms or to between the scapulae
• 75% survive descending dissection
17
Classification
• Type I - Begins at the aortic valve and may proceed to and include the abdominal aorta
• Type II – Begins distal to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and can encompass the entire aorta to the iliac arteries
media causes rupture of the intima or dissecting hematoma in an intimal tear.
12
Causes of Aneurysm
• Medial degeneration and local dilatation • Atherosclerosis • Syphilis (ascending only) • Bacterial infections (mycotic) •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 Trauma • Annuloaortic ectasia
18

脑栓塞治疗中溶栓药简介

脑栓塞治疗中溶栓药简介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禁忌症
(1)年龄18~75岁 (2)发病在6h以内
(1)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 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两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一周内在有不易压迫 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 (2)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
[2]王虹虹,曾红. 脑血栓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6): 13-16.
溶栓药物的溶栓机理
当机体出血时形成纤维蛋白完成止血过程 , 但如果纤 维蛋白长期存在于血管内 , 就会引起血管内腔狭窄 、 闭塞 , 发生血栓性疾病 , 应用药物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的疗法称为纤溶疗法或溶栓疗法。
3.来源不明:少数病例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脑栓塞辅助检查
①平扫CT: 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 是首选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
②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 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③磁共振成像(MR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 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早期发现小梗死灶。
第三代
瑞替普酶(rPA)、替尼普酶
对纤维蛋白特异 性较二代溶栓药 强,对血凝块有 较强的亲和力,
溶栓迅速、血浆 中半衰期长、专 一性强、安全性 好等。
[5]吴丹明,张立魁. 溶栓药物分类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2): 1136-1137. [6]宁一.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10): 2292-2293.
[7]
[7]鲍宇,李国忠. 急性脑梗死溶栓药物及安全性研究[J].医学综述, 2013, 19(11): 2059-2061.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依据TOAST 分型可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亚型,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大约占30%,不仅如此,在大约占30% 至40% 的隐源性卒中病例中,有高达60% 的病例可能在之后明确为心源性栓塞。

近期,来自美国的学者Sacchetti 教授发表在Semin Neurol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源性脑栓塞的综述,详细总结了此类卒中的评估、诊治策略,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定义依据TOAST 分型标准,心源性栓塞是指源于心脏的血栓所致的动脉栓塞。

心源性栓塞存在三种发生机制:血流稳态异常或心脏结构损害所致左心腔的局部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病或静脉系统至动脉系统的反常栓塞。

临床表现栓塞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包括突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常为皮层受累),在起病时即达疾病高峰。

通常,最初的严重功能缺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有所改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血栓的自发溶解及栓塞血管再通。

怀疑心源性栓塞者的诊断评估•脑实质影像学•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的患者均应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

最初的头CT 可能发现慢性皮层梗塞灶,可能提示既往的栓塞事件。

MRI 在检测急性脑缺血中优于CT。

DWI 常可发现一个至数个边界清楚的皮层梗塞灶,且位于不同的血管供血区。

若梗塞灶均位于同一血管供血区,需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至动脉栓塞或低灌注。

尽管大多数心源性栓塞累及皮层,但也可以出现皮层下、丘脑及脑干卒中,临床医师需从临床表现、不同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中区分腔隙性梗塞及心源性栓塞。

对于同时发生的多发性脑梗塞,尤其是年轻患者或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考虑的其他不常见的病因如夹层、血管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

•心脏评估:(1)重视肌钙蛋白的检测•依据AHA/ASA 指南,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者均应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

入院时肌钙蛋白的升高可在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出现。

一项观察研究发现,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水平可作为致死率的预测因子。

【指南】脑血栓诊治指南

【指南】脑血栓诊治指南

【关键字】指南脑血栓诊治指南疾病简介: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加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

病因及分类按栓子来源分三类:心源性脑栓塞(Cardiac cerebral embolism)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经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的异常通道,直接加入颅内动脉而引起脑栓塞,为反常栓塞)、心脏粘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 Cardiac cerebral embolism)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来源不明少数病例利用现在检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发病机制正常人体血液呈流态,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能通过变形顺利通过微循环,如果血液内成分如红细胞聚集,形成缗线物,也容易阻塞血管。

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物随血液流动,如来源于心脏的栓子、上述血凝块、动脉粥样硬化脱落的斑块、脂肪细胞及气泡等称为栓子,栓子加入脑循环,绝大多数(73%-85%)栓子加入颈内动脉系统,因大脑中动脉实际上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伸,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容易受累,左侧大脑是优势半球,血液供应更丰富,所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易受累。

椎-基底动脉的栓塞仅占10%左右,大脑前动脉栓塞几乎没有,大脑后动脉也少见。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深部偏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对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的浅析。

一、临床特点1.发病机制心源性脑栓塞是由于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存在病理性变化,使得心脏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栓子,随着血流到达脑部的时候,栓子会阻塞脑血管,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部细胞的死亡或损伤。

2.临床表现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表现与脑部缺血缺氧的程度、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初次发作的病人症状相对较轻,反复发作的病人则症状相对较重。

病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觉障碍:例如触感减退、痛觉异常、温度感觉减退等;(2)语言障碍:例如失语、言语困难、理解能力下降等;(3)运动障碍:例如肢体无力、运动不能、常常跌倒等;(4)认知障碍:例如记忆力下降、思维速度减慢、判断力减退等。

此外,还有定位明确的表现,例如面瘫、眼球偏斜等。

二、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极为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作用于血小板,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

2.肌肉注射抗凝药物3.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心脏的病变,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

4.其他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控制好病情。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治疗起来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进行抗栓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增加生活质量,降低病情的复发率。

同时,病人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预防和康复工作。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由心脏源性血栓或栓子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起脑血管栓塞的一种疾病。

心源性栓塞是脑栓塞性疾病的常见原因,临床上占据了很大比例。

了解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以及抗栓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1. 突发性症状: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通常是急性发作的,病人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症状,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活动或感觉障碍、言语困难、面部表情异常等。

2. 多发性栓塞:心源性脑栓塞的栓子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小的栓子同时或者连续性地在脑部的血管内发生梗塞,因此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多个脑部缺血症状。

3. 心脏病史:心源性脑栓塞通常与心脏病有关,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心脏病史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

4. 症状可逐渐加重:在一些情况下,心源性脑栓塞的症状可能并不是急剧发作的,而是逐渐加重的。

病人可能先出现轻微的言语困难,然后逐渐加重到肢体瘫痪等严重症状。

5. 合并其他心脏病症状: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在发病之前或者发病时,常常存在其他心脏病症状,如心绞痛、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等。

6. 脑部影像学表现:心源性脑栓塞的病人通常在脑部影像学检查中可见一侧或双侧脑部血管阻塞,以及梗塞灶。

了解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对于临床医生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抗凝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的首选药物通常是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液凝块的形成,降低栓塞的发作风险。

2.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一些禁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或者合并有其他出血风险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解除栓塞物:对于一些重度的心源性脑栓塞,特别是有明显危及生命的脑血管栓塞,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或者外科手术,以尽快解除栓塞物,恢复脑血流。

4. 控制心源性疾病:在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对心脏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如有效控制心房颤动、预防心肌梗死等。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因心脏病或心血管病变造成的脑栓塞,常见的病因有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瓣膜疾病等。

抗栓治疗是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从抗栓治疗的目的、药物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

抗栓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和消除血栓,避免心源性脑栓塞的再次发生。

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和血浆凝固因子活化形成,因此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

常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炎症反应,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

氯吡格雷是一种黄酮类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凝集素受体的激活。

这些药物常用于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

抗凝血药物是指能防止或延迟血液凝结的药物,常用的有华法林、肝素等。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降低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水平,从而达到抗凝血的作用。

肝素是一种注射用的抗凝血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栓的形成。

抗凝治疗适用于心肌梗死、心瓣膜疾病等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抗栓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用药的剂量和频次进行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

其次,抗栓治疗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特别是在抗凝血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如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此外,抗栓治疗的同时,还需对心脏病或心血管病变进行病因治疗,如进行心脏手术、植入心脏起搏器等。

综上所述,抗栓治疗是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可以防止和消除血栓,避免心源性脑栓塞的再次发生。

然而,在进行抗栓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次,随时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并结合病因治疗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强调抗栓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由心脏或大血管源性栓子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血管造成脑血管栓塞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发性症状:心源性脑栓塞常常突然发生,并伴有明显的症状,例如突发性严重头痛、意识障碍、言语困难、肢体无力等。

这些症状常常在几分钟内达到顶峰,持续时间较短。

2. 部位特异性症状:栓塞部位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

如果栓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患者表现出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如果栓塞发生在小脑或脑干供血区域,患者表现出眩晕、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3. 一过性症状:心源性脑栓塞的症状常常是一过性的,表现为短时间内发作的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

这种一过性的症状是由于栓子经过脑血管后又被重新排出所致。

4. 合并心脏病的存在:心源性脑栓塞往往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例如瓣膜病、心房扑动等。

患者可能有心脏病的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针对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主要采取抗栓治疗,以防止进一步栓塞导致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常用的抗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来延长凝血时间,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度抗凝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栓的作用。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溶栓治疗:在心源性脑栓塞发生后短时间内,可以采用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以尽快清除栓子。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4.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栓塞导致的脑血管闭塞情况,可以考虑进行血管外科手术,如血管搭桥、血管成形术等,以恢复脑血流。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部位特异性症状,并常常是一过性的。

抗栓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溶栓等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需要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近年来,心源性脑栓塞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式不同,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静脉溶栓还需多方面考虑。

本文将对心源性脑栓塞和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进行对比分析,以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建议。

心源性脑栓塞心源性脑栓塞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脑栓塞。

常见病因为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需要在控制心脏病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而对于病程较短、神经功能缺陷轻、不存在明显出血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它能够直接切割血栓,促进栓子溶解,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过度静脉溶栓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副作用,需慎重考虑。

另外,存在严重的有利于出血的因素,如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等需考虑减少药量或取消。

非心源性脑梗死非心源性脑梗死是由于其他原因,如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瘤、血小板聚集等导致的脑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也适用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病人。

但由于其病因各异,所以静脉溶栓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首先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栓子的位置大小及造成脑梗死的血管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可选择经导管直接注入血管,或者经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

但需注意,溶栓的选择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存在明显出血风险的患者,需慎重考虑。

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对比对于心源性脑栓塞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都包括了静脉溶栓治疗方案。

但是由于病因的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相较而言,非心源性脑梗死在选择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案时更需要考虑原发病和需要溶栓的血管情况,尤其是血栓的位置和大小。

而对于心源性脑栓塞则需优先处理心脏病的原因,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静脉溶栓。

同时,无论是对于心源性脑栓塞还是非心源性脑梗死,溶栓药物的选择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史、年龄、既往病史等进行选择。

20120426心源性脑栓塞PPT

20120426心源性脑栓塞PPT
三 、扩张性心肌病 四 、房间隔动脉瘤 五 、心瓣膜病 六 、非常规性栓塞 七 、先天性心脏病 八 、心脏粘液瘤
九 、心脏外科手术
临床表现
在所有脑 卒中的发病中 , 以脑栓塞的发病 最快 , 常在数秒钟内症状即达到高峰 。尽管心 源性栓子的表现及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 , 心脏 损害的临床表 现也多种多样 ,但一旦脱落进入 脑循环 ,其临床表现则取决于栓塞血管所支配 区域的功能缺 损程度 。当栓子进入脑循环后, 有时散落成许 多碎片进入脑动脉的一些分支 , 可导致全脑一 过性缺血 , 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 , 甚至抽搐发 作 。但多数栓子均较小 , 很快通 向远端而症状 缓解。
• 1.妥善固定 留置导尿管 ,保证其有效引流。 • 2.在无菌操作作下更换引流袋QW ,会阴消毒BID 。 • 3.指导家属做做好个人卫生 ,勤换裤子。 • 4.注意观察小小便的性质 ,颜色 ,量等的变化。 • 5.定时开放导导尿管 , 训练膀胱括约肌的控制力。
便秘: 与长 期卧床 , 食物缺乏粗纤维有关
(七)单光子发射 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运用核素进行心脏动态观 察 , 可检测心肌病变 、射血分数 、 心壁的节段性活动等等 。
心源性脑栓塞的辅助检查
( 八 ) 经 颅 多 普 勒 超 声 ( TCD) 可检测颅内血流情况 , 评价血管狭窄的程度及闭塞血管的部位 , 也可检测动脉 粥样硬化的斑块及微栓子的部位 。
心源性脑栓塞的辅助检查
( 一)胸部X线检查 可发现心脏肥大或充血 性心力衰竭 。
(二)心电图(12导联) 可检测新鲜或陈旧性心 肌梗死 , 心律失常的性质如心房纤颤或病窦综合征等 。
( 三 ) 2 4 小 时 Ho lter监 护 可准确检测心律失常的 规律 , 对心律失常的性质有较大诊断价值 。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的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的进展

影响因素
年龄
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和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率升高。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心源性脑栓塞,可能与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 率较高有关。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 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
03
CATALOGUE
血管成像技术
如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评估脑血 管病变程度和范围。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检测颅内血流Biblioteka 度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助于诊断和监测脑栓塞。
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和凝血状态。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可发现心脏疾病和心房颤动等栓子来源,有助于诊断心源性 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房颤等高危因素 ,以及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症状。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偏瘫、失 语等。
评估认知功能
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认 知功能。
影像学诊断
头颅CT或MRI
可发现脑部栓塞病灶,明确栓塞部位和范围。
加强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和早期 干预研究,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 亡率。
潜在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开发新的药物或优化现有药物,以降低心源性脑栓塞 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手术治疗
研究手术治疗在心源性脑栓塞中的应用,如心脏瓣膜 置换或修复手术等。
综合治疗
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提 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因心脏疾病引起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脑缺血性损害。

其临床特点包括:发病年龄较大、常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多数患者比较肥胖;发病多在清晨或凌晨时间。

1. 发病年龄较大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

这些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较高,这些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

2. 基础疾病多样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心房颤动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这些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心脏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血液的淤滞,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造成脑缺血性损害。

3. 体型比较肥胖根据研究发现,肥胖人群患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较高。

这可能与肥胖人群较容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有关。

4. 发病时间多在清晨或凌晨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时间多在清晨或凌晨。

这可能与人体生物钟的变化有关。

清晨人体内的血液凝固性较高,而抗凝血物质的含量较低,使得患者的血栓形成的几率更大。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两种方法。

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溶栓药物,使得血栓得到溶解,从而恢复血流通畅,减少脑缺血性损害。

溶栓治疗具有治疗效果好,迅速恢复患者脑功能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出血的风险。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血小板治疗的优点是其副作用较小,适用于对溶栓治疗存在禁忌的患者,也可以用于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发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多样、体型比较肥胖、发病时间多在清晨或凌晨。

抗栓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两种方法。

在进行抗栓治疗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CSE)是指由心脏疾病所致的脑栓塞。

CSE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较突然的神经系统症状,如面部、手臂、腿部一侧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

在不同的病例中,CSE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但是一旦发现与之相关的心脏疾病,诊断CSE就会变得更加确定。

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血栓形成,然后将血栓送入大脑血管。

心脏疾病包括房颤、二尖瓣脱垂、心房间隔缺损等。

其中,房颤是最常见的导致CSE的心脏疾病。

然而,有时也会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心源性脑栓塞,例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高血压等。

诊断CSE是基于病史、神经系统体检和神经成像实验室检查确定的。

病史常常涉及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或其他可能导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

神经系统体检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运动、感觉或言语障碍等。

神经成像实验室检查包括颅脑CT扫描、颅脑MRI检查等技术。

血液检查也有助于确定CSE的诊断。

治疗CSE的方法主要包括抗栓治疗和预防性治疗。

抗栓治疗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剂和溶栓药早期治疗。

这些药物的应用有助于释放阻塞的血栓,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梗死面积,缩短梗死持续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预防性治疗主要是针对心脏疾病的治疗,包括治疗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总之,CSE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神经成像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心脏疾病的诊断结果。

抗栓治疗是治疗CSE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预防性治疗也是重要的。

如果CSE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者生命危险,因此医生应该加强对CSE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患者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诊疗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诊疗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诊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春洁一、概述心源性脑栓塞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0%,栓塞来源于各种病因导致的心脏内附壁血栓和赘生物。

常见的病因有房颤、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心脏外科手术等。

二、病因学(一)心房颤动心房纤颤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

约20%的房颤有风湿性瓣膜病,70%为非瓣膜性房颤。

研究资料表明房颤造成的脑栓塞为正常人群的17倍。

各种原因造成的房颤中,15.8%的患者存在左心房血栓。

房颤患者中32.2%发生脑栓塞。

随着房颤病程的延长,脑栓塞的频率也随之增高。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在60岁以上人群中约占2%~5%,且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年纪较大,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并且过去有中风史,脑栓塞的风险就会增加。

心动过缓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也可导致脑栓塞。

(二)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2~4周内发生脑栓塞的比例约为2.5%。

大多数栓子来自左心室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图可在心肌梗死后2~11天内检测30%~35%的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血栓。

年龄、血栓突出和带蒂血栓是脑栓塞的危险因素。

根据一组尸检数据,35%的既往心肌梗死患者有左心室血栓形成。

其中一组随访了2例左室血栓形成患者年的资料发现,有10%~15%发生脑栓塞,绝大部分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初3个月,尤其在10天以内。

(三)扩张型心肌病有多种原因可以引起扩张性心肌病,例如病毒感染、免疫性疾患、中毒、营养缺乏、围产期心肌病、家族性心肌病等。

原发性心肌病主要见于年轻人。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或血栓栓塞。

心律失常较常见,约20%~30%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房颤,预后很差,常导致猝死。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潜在的脑栓塞风险,因为心室内,尤其是心尖部有散在的小血栓。

一组尸检数据显示,约78%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有脑室内血栓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rapy
Ascending Dissection
• Surgical emergency • Can only be treated by operation • May or may not require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nd/or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depending on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section • Mortality – about 20% depending on other medical problems and the presence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
Definition
• Aortic dissection – Sudden catastrophic event in which a tear in the intima allows blood to escape from the true lumen of the aorta rapidly separating the inner from the outer layer of the media • Column of blood is driven by the force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which strips the intima from the adventitia
Physical Findings
• • • • Paralysis Muffled heart tones New onset aortic insufficiency murmur Unequal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s in the extremities • Jugular venous distention – tamponade • Abdominal pain – acute • Acute hypertension and anuria
Symptoms
• Sudden, severe chest pain – tearing sensation in the anterior chest radiating to the arms or to between the scapulae • May have syncope, neurologic signs, weakness, hypotension.
Pathophysiology
• After dissection into the media, blood rushes into the dissected area • Necrosis of the aortic wall then develops several days after the event – observed in 62% of cases • Complications include aortic rupture, obstruction and occlusion of aortic branches
Causes of Aneurysm
• • • • • • • Medial degeneration and local dilatation Atherosclerosis Syphilis (ascending only) Bacterial infections (mycotic)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Trauma Annuloaortic ectasia
Definition
• True aneurysm – localized enlargement of the aorta contained by all the layers of the aortic wall • False aneurysm – enlargement contained by the aortic adventitia and periaortic fibrous tissue.
定位诊断
• 双侧颈内动脉系统,左侧著 • 椎基底动脉系统?
定性诊断
• 心源性栓塞 主动脉机械瓣膜组织 栓子脱落
Aortic Dissection
Anatomy,Physiology and Principles of Therapy
History
• 1555 – Vesalius diagnosed a pulsating tumor near the vertebrae in a patient’s back and called it “a dilatation of the aorta”1826 • 1826 – Laennec introduced the term dissecting aneurysm • 1800’s –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the entity by John Hunter, Astley Cooper and others even before the era of general anesthesia • Early operations were designed to produce distal internal fenestration to cause downstream decompression of the aorta.
心源性脑栓塞
病历特点
• 中年男性,反复发作渐进性病程; • 既往高血压史,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瓣关闭不 全换瓣术后3年,口服抗凝药不规范。近2年多 次脑梗塞史。 • 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渐进性 的神经功能缺损。 • 查体主要表现为言语表达障碍,构音含混,右 面部麻木及右肢轻偏瘫,及右侧同向偏盲。 • 辅助检查:凝血象(INR)偏低; CT:脑内多发梗塞
Classification
• Type I - Begins at the aortic valve and may proceed to and include the abdominal aorta • Type II – Begins distal to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and can encompass the entire aorta to the iliac arteries
History
• 1951 Lam and Aram introduced homografts for repair of descending thoracic aneurysms • 1953 Cooley and DeBakey used artificial grafts for repair • 1953 Bahnson introduced aneurysmorrhaphy • 1957 cardiopulmonary bypass became available
Anatomical Considerations
Pathoanatomy
• Dissection of the ascending aorta arises within several centimeters of the aortic valve – 66% • Dissection of the descending aorta occur just beyond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at the ligamentum arteriosum • Small percentage occur at the transverse arch or descending aorta
Descending Dissection
• Therapy controversial • If rupture present – operation is the only alternative • In the absence of rupture, medically treated patients do better than those undergoing operation due to comorbidities
Natural History
• Many patients with dissection die acutely due to cardiac tamponade or dissection of the LAD • 8% of ascending ruptures survive without treatment • 75% survive descending dissection
Definition
• Acute – less than 14 days old • Chicken or the egg ? – Hemorrhage in the media causes rupture of the intima or dissetear.
Pathophysiology
• Law of Laplace: As a sphere increases in size, the wall tension of the sphere increases • Weakened wall • Dilatation • Expansion with pressure-related symptoms • Rupture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Demographics
• Males > females 3:1 • Sixth or seventh decade of life • Patients with ascending dissection are about ten years younger at presentation than those with descending disse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