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合集下载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轮回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轮回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

轮回

周易否卦说:先否后喜。

否卦象传说:否终则倾。

正所谓否极则泰来也……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子曰:欲速则不达。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油气在上,则生痕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

黄帝这样说:在宇宙之中,阴阳的规律变

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许许多多的哲理蕴含其中。因此医治病患,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同样来源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

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天地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第一章哲学思想

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第二章藏象

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

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

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癃津液别)

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经文分析〕
2、 “治病必求于本” • 第四、从疾病诊断方面上讲,诊断的目的在于弄清阴病, 抑或阳病,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 第五、从疾病的治疗方面上讲,由于疾病的发生、变化是 阴阳失调所致,因而治疗上重在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动 态平衡,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 调之,以平为期”。 • 第六、从养生方面上讲,人体阴阳之气是养生防病、延年 益寿的关键,知“七损八益”以协调阴阳,《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指出法天地阴阳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 因此,用阴阳的理论达到分析生理,探讨病理,指导 治疗的目的,故“治病必求于本”是《内经》中指导辨证 论治的最重要原则,是医生必须遵循的法则。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内容,“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2.以阴阳理论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法、养生、药食气
味的规律,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 3.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对自然界事物和人体进行五行归类的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
一、阴阳学说的总纲及其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Baidu Nhomakorabea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题解提要〕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对应、适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 为之象。 应象:相应的征象。 阴阳应象大论:是关于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有象对应的理论。是 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

2.1阴阳应象大论

2.1阴阳应象大论
冉雪峰医案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 阴藏[1],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 浊,热气生清[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䐜胀[3]。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阴阳既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 藏杀之本。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2.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 腾作用产生清阳 3.䐜胀:䐜,胀满。䐜胀此指胸膈胀满。
上窍:耳、目、口、鼻 下窍:前后二阴
腠理: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 五脏:心、肝、脾、肺、肾 四肢:上肢、下肢 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清阳: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浊阴:饮食水谷及所化的糟粕
[医案举隅]
王某,男,62岁。1992年12月18日初诊 纵然龄超六秩,房颤连年,但尚无衰羸迹象。其鸣之 来,未必言虚,良以清阳不升,痰浊为祟耳。取升清化浊 手法。 升麻3g 葛根6g 白术6g 太子参10g 茯苓10g 青皮6g 半夏6g 天竺黄6g 菖蒲3g 甘草3g 七剂 二诊:1993年7月13日。 效方中辍,总有遗憾,病仍去年之病,药亦去年之药, 循其规也。 升麻3g 葛根6g 太子参10g 黄芪10g 白术6g 茯苓10g 路路通10g 青皮6g 菖蒲3g 六一散12g 七剂 干祖望医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清阳之气发散于皮肤、腠理和肌肉,如卫生运行到体表,保卫人体,抵抗邪气;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如营气灌溉五脏六腑,起着营养的作用。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使四肢温度正常,运动轻便灵活,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题
应:对应、相应.
解]
本篇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象:事物表现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征 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 之象. 应象:相应的征象.
阴阳应象大论: 是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 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
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阴阳的概念、内容 及其在人体中的运用,并就以五行演绎自然万 物和人体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阐述,故名。
阴:地 下 血 女 右 水 内
阴在内,阳之守:阴藏精,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 阳在外,阴之使:阳化气,行外为阴之役使
相互为用
相互转化
阴阳者,万物之能(胎)始也:
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
wk.baidu.com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二)
1.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 阳偏胜(阳证)的证候特征; 阴偏胜(阴证)的证候特征; 注意: 阳热盛极,隔阻气机 死 腹满 阴寒盛极,凝遏气机 2.法阴阳以养生: 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 法天地阴阳以养生.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阳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

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

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

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

,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此cǐ阴yīn 阳yáng 反fǎn 作zuò,病bìng 之zhī逆nì从cóng 也yě

故gù清qīng 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 ,浊zhuó阴yīn 为wéi 地dì;地dì气qì上shàng 为wéi 云yún ,天tiān 气qì下xià为wéi 雨yǔ;雨yǔ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5、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下属阴
↘暴怒伤阴:肝在膈
四时伏邪发病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伤于寒→寒邪不解→藏于肌肤化热 → 至春季随春阳之气而外越→两阳相合→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肝阳亢盛→肝木克脾土→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夏伤于暑→暑热不解→内郁于里→秋季新 凉之 气外束→外被寒闭,内有郁热→寒热交争→痎 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初期—— 身热,喘促。(阳气偏胜, 阳盛则热;热郁胸中,肺失宣降则喘促)
中期—— 齿干,烦闷。(阳胜耗阴, 齿失濡润;热郁于里,不得宣泄,扰于心 胸则烦闷)
末期—— 腹满,死。(热邪内郁,津 液耗竭,胃失濡润,不能腐谷则腹满;化
2. 阴胜病:
初期—— 身寒。(阴胜则寒)
中期—— 汗出,身凊,战慄。 (阴 胜伤阳,阳虚卫外不固,腠理开则汗; 阴寒内盛,形体失温,则身清战栗)
末期—— 腹满,死。(阴寒内盛,中 阳虚衰,无力腐谷则腹满;化源竭绝则 死)
3. 阴胜病、阳胜病与季节的关 能冬不能夏,能系夏:不能冬
(耐冬不耐夏,耐夏不耐冬)
含义:天人阴阳相通,人的疾病有阴 阳盛
衰,自然有四季阴阳消长,同则 相
助,反则相拒,因而季节不同, 病
阴胜、阳胜病变发展规律归纳表
病变 初期阶段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五味为阴,阴中又有阴阳。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原文 XJ 本篇是《黄帝内经》的精髓之中的精髓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医其实就两条主线,一是经络,二是阴阳。

而本篇就是论述的阴阳之道理。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阴阳,又有很多人片面、机械地理解阴阳。

其实,阴和阳既是固定的,又是变化的。

如果你只把它理解成固定的,或者只理解成变化的,都是不妥的。

比如,地为阴,天为阳。

而天和地其实并没有边界,有时天地就是融为一体的,你说哪个为阴,哪个为阳呢。

自然界如是,人体也一样,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互依托,相互转化。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 学中医,不像学西医,有标准答案可以遵循,只要按照做就行了。

中医的精髓在于悟,因此,每个医者对自然、社会的感悟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医道,医术的高低也就自然而显现了。

因此,本篇,对于所有对中医有兴趣的人,都要认真去阅读,去感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寒胜则浮”:寒盛伤阳,阳气不能行水,水聚成为浮肿. 阳虚内寒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内湿停积
五气偏胜病机,其“五气”乃病变类型, 与六淫有关,但不等于“六淫”. 临床意义:
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 立治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的病机、病证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 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 寒暑伤形(六淫邪气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 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 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壮火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药食气味温和的作用
少火
生理上阳和、温煦之火 少火之气壮—气食(仰饲)少火,少火生气
(5)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
“其高者,因而越之”--《伤寒论》171条云: “……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者,此为胸有寒(邪)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其下者,引而竭之”--《伤寒论》381条云: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 之即愈”。

黄帝内经选读

黄帝内经选读

[注释] 1 、 风胜则动 :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 或头晕目眩。 2 、 热胜则肿 :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 聚为痈疡红肿。肿,痈肿。 3 、 燥胜则干 :干,干燥,干涸。燥邪过胜 伤人,就会导致人体内外津液干涸的病证。 4 、 寒胜则浮 :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 阳气,聚水成为浮肿。 5、濡泄:濡泄,又称湿泄。由湿邪伤脾所 致的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4)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秋,指夏 末秋初的湿盛 时节。若此时 伤于湿邪,当 时即病,则发 为湿邪困脾的 濡泻等证。
若当时不病,湿邪蕴积 于体内,郁而化热,至 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 引动内热,上乘于肺, 则发为咳嗽(热嗽)。 若湿伏体内,聚而成痰 饮,至冬季又感受寒邪, 内引痰饮,则发为咳嗽 (寒嗽)。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2)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春季感受风邪, 风属木,木气通于 肝。若当时发病即 是外感病;若当时 不病,邪气留连, 伏藏于体内,至长 夏脾土当令之时, 木郁乘土,则发为 飧泄。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解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解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解

阴阳者,太极初开,始为一昼之所分也。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

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五运五行,应象无方,此篇为《五营运大论》之提纲,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天地之大,万物生焉,故阴阳者,乃万物之纲纪。纲,大纲;纪,散纪也。

变化之父母。

万物之多,变化出焉。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化之道,本于阴阳,故阴阳者,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变化之父母,即生杀之本始。杀,犹死也,化则生,变则死,本始,父母之谓也。

神明之府也。

阴阳主万物变化生杀,是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昭着之谓明。府者,神明之所居也。

治病必求于本。

神明所居,乃阴阳之本,故治病必求于本。如阴阳反作,病之逆从,必求于本之所在而治之。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长,上声,下同。藏如字,下收藏同。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

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音真,余篇仿此。治病必求于本,故寒极生热,是热之本于寒也。热极生寒,是寒之本于热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篇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对应、相应.

象:事物表现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征

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

之象.
• 应象:相应的征象.
阴阳应象大论:
是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 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
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阴阳的概念、内容 及其在人体中的运用,并就以五行演绎自然万 物和人体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阐述,故名。
云虽地气之升,实 本天气所降之雨
雨虽天降,实本 地气所生之云
• 云出天气 云
天之水气

(上) (下)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 法则和规律.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自 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阳阴 然 “变化之父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 界 “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 神明:变化不测谓之“神”,品物流行谓之 “明”,能使万物显露形象和变化的巨大力量, 谓之“神明”;即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 力。府:藏聚之所; 神明之府,是言阴阳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 动力和表现于外的现象的概括。
• 求:推求;本:阴阳。由于人体疾病是阴阳失 调所致,故治病必须协调阴阳这个根本。
[注释]
• 这两种解释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 不过后世普遍把“道”理解为规律、 法则。
[注释]
• 纲纪:总纲、纲领,即把一切事物总的归纳起 来。张介宾注:“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 周之为纪。” (万物之纲纪是言阴阳是分析和 归纳万事万物的总纲) • 父母:根本、本源;(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 生:产生;杀:衰亡、消亡;本始:本原、起 点;(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本原和起点)
[经文分析] 概括地说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
• 1、指出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是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这两 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展、变 化的根源。 在自然界中,一切事物从产生到死亡,从 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包括人在内,都受阴阳 的主导和制约,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界内在力量 在起作用。
[注释]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
指人体的寒热。讲的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 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说“阳极生阴,阴极 生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中的一般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亦不外乎阴阳二字。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气在下,入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的病。浊阴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是因为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上升为云,云气下降变成雨;雨下降于天,是地气之所化;云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人体的变化也如此,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从五脏流走。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形体,使真气得到充实。真气进而产生精,精又可以化生一切。精是由真气产生的,形体是由五味形成的。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精。又经过气化作用充实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就会伤害形体,气偏胜了,也会有损于精。真气产生了精血,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如饮食不节,不但物质之精受伤且功能之气亦受损。”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对于五味来讲,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胃肠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并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并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人体内,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盛,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盛,阴气也必受损害。阳气偏盛就会生热,阴气偏盛就会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损伤人形体,热邪能损伤人气分。气分受伤,阻滞气脉使人感到疼痛;形体受伤,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若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的,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贼风太过,形体就感到疼痛;邪热太过,肌肉就发生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枯涸;寒气太过,心腹就会感到绞痛;湿气太过,就发生泄泻。”“天有四时的变换,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产生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等情况,过喜过怒,都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所以说喜怒如不加以节制,寒暑如不善于调适,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阴气过盛就要向相反方向发展,同样阳气过盛也如此。所以冬

季感受的寒气过多,到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过多,到夏季就容易发生飧(sun)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过多,到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过多,到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黄帝问:“听说古代圣人,讲人体的形态,有脏腑的阴阳,了解经脉的分布,交汇、贯通六合,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发生的部位,各有其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吗?”

岐伯答:“东方应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够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由于筋生于肝,肝属木,木能生火,所以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六气里的风,在地是五行里的木,人体中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无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悲为肺志,以金克木);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燥属金,以金克木);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辛属金,以金克木)。”“南方应夏,阳气大盛生热,热能引起火气,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火生土),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热,在地为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为气逆,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可以抑制喜(恐

为肾志,水克火);热伤气,寒水能抑制热(寒水能胜火);苦味伤气,咸味能缓调苦味(咸为肾味,水克火)。”

“中央应长夏,蒸发而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味,甘味滋养脾气,脾气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土生金),脾气关联口,其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哕(yue 呕吐),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控制思虑(怒为肝志,木克土);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制止湿气(风属木,木克土);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控制甘味(酸属木,木克土)。”

“西方应秋,天气急促而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能生辛味,辛味滋养肺气,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可滋生肾水(金生水),肺气关联于鼻。其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喜为心志,火克金);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能抑制辛味(苦属火就,火克金)。”

“北方应冬,阴霾而寒,寒生水气,水气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助长骨髓,骨髓充实而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其变化在天为六气的寒,在地为五行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为颤栗,在七窍为耳,在五味为

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脾志为思,土克水);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甘属土,土克水)。”“这样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气血与男女之间的相对称,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之道路,水火为阴阳的象征。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成的原始。也就是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有为阴之役使。”

黄帝问:“人如何取法于阴阳呢?”

岐伯答:“如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身子亦为之俯仰摆动。汗出不来,而且发热,牙齿干燥,心里烦闷,如果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这是属于阳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冬天,而禁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发冷,时常烦躁,夹杂做冷,后来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症状。要是感觉腹部胀满,就是死症,此种病态属于阴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夏天,而禁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相互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黄帝问道:“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

岐伯答:“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否则,就会早衰的。通常情况下,年到40岁,阴气减了一半,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50岁,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60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等现象出现。所以说,懂的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反之,身体就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