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合集下载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古典诗文2009-07-12 0737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虚实结合——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实手法

虚实结合——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实手法

虚实结合——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虚写和实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达到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的目的,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效果,从而大大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

虚实主要体现在情景描写中。

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景,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虚,是指虚幻的情景,是在诗歌表达中不能直接看到、摸到的情景,主要体现的方式有梦境、回忆、联想未来等。

鉴赏思路点拨:点出哪些是实境,哪些是虚境;采用什么方式写实、写虚;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落脚在主旨上。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就是一首运用虚实结合表达手法的典型例子。

前两句是实写,边城、暮雨、低飞的雁、长芽的芦苇,都在读者的视线范围之内,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交代了地点、时间、天气、季节,烘托了一幅宏大寥阔的画面。

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沙漠上缓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

作者是让读者通过铃声,想象正有驼队行进。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明暗对比手法,收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又如宋朝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前两句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云气是实写,让人感觉千山万峰也近在咫尺了;床底下响着松涛之声,松涛之声是虚写,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响在耳边。

虚实结合的手法,让人们似乎处在了万壑风声之中,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境界中。

后两句又运用夸张,以实写的手法写诗人开窗,去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浪涛,领略那排天而来的江河气势,极大地描绘出了秀美山川的雄伟壮阔。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古诗词中的虚和实

古诗词中的虚和实
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 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 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 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提示】这是一首七绝。作者借淮河这条本为大宋 内河、现在却成为宋金界河的河流,以眼前所见景 物起兴,以抒发感慨。首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 去、互不相干。二句写南北相隔之状,虽同在一条 河流之中,波痕相接,却不能相通;一线淮水,似 乎成了天造地设的界线,无法逾越。三四句写到此 时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 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而两岸人民反倒不如 鸥鹭自由,只能隔岸相对,让人悲从中来。本诗写 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人民隔离的现实,表达得更多 的应该是对此种现状的悲痛、无奈之情,作者强烈 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
请从虚与实的角度鉴赏李商隐的<<夜 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提示:前两句不得归的羁旅愁绪(虚),寄寓在 绵密的夜雨(实)和涨满的秋池(实)中;后两句 是诗人设想(虚)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 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 切的思念之情(虚)溢于言表。
虞 美 人
朗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的概念。

在古诗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实”呢,就是诗人描写的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像眼前看到的景色、人物的行为动作之类的。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实写。

而“虚”就比较有趣啦,它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梦幻中的情景。

就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梦”就是虚的,是一种幻想中的情景。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等,把它们当作一种“虚”的存在来描写。

二、虚实结合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虚实结合就像给古诗加了个“扩充包”。

只写实的话,内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调。

比如说写送别,要是光写眼前的长亭、古道、友人的背影这些实景,虽然也能表达送别之情,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是加上虚写,像想象友人此去的路途艰辛,或者回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诗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就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面可能是实写喝酒送别,这后面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就把那种离别后的孤独、凄凉的感觉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让整首词的内容更饱满。

2. 营造意境。

3. 深化主题。

三、虚实结合的例子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里,“旅馆寒灯独不眠”是实写,诗人在旅馆里,对着寒灯睡不着觉,这是眼前真实的场景。

而“故乡今夜思千里”就是虚写啦,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思念的虚写手法很巧妙。

通过这种虚实结合,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

如果没有这虚写的一笔,诗就只是一个孤独旅客的自怨自艾,有了这虚写,就好像把故乡和自己的思念连接起来了,让思乡之情弥漫在两地之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谈谈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谈谈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力 ,在 听读 时能迅速地 感受 、领 悟语言文字所 表达的丰 富
( 董健良 江苏省 东台市时堰 中学 2 2 4 2 1 1 )
2 01 4 . 1 2
露c 考 素| 质 数 芽 研; 宅

边是悲叹凄凉 的枯骨 ,一边 是年轻英俊 的战 士,虚实相 毁 ,作 者 禁 不 住 “ 涕 泪 满 衣 裳 ” ,这 是 悲 极 而 喜 而 又 喜 极
境 ;所 谓 “ 虚 ” , 就 是 指 诗 歌 作 品 没 有 直 接 呈 现 但 适 当 暗 事 与 实 情 , 是 “ 实 ” 。而 “ 念 去 去 千 里 烟 波 ,暮 霭 沉 沉 楚 今 宵 酒 醒 何 处 , 杨 示 出的部分 ,是 直觉中看不 见摸不着 ,却 又能从字 里行间 天 阔 ” , 这 两 句 则 是 半虚 半 实 。再 如 “
对 , 荣 枯 迥 异 , 造 成 强 烈 的 艺 术 效 果 。一 个 “ 可 怜 ” ,一 而 悲 !他 回 头 看 看 与 自己 一 同 饱 受 战 乱 苦 难 的 妻 子 儿 女 , 个 “ 犹 是 ” ,包 含着 多 么 深 厚 的 感 慨 ,凝 聚 了 诗 人 对 死 者 她 { f N5 里 还 有 愁 容 ?遂 卷 起 诗 书 ,与 家 人 同喜 同 乐 ! “ 收 及 其 家 人 的无 限 同 情 。又 如 张 籍 的 《 凉州词 》: “ 边 城 暮 蓟 北 、涕 泪 满 衣 裳 、却 看 、 漫 卷 诗 书 ”都 是 突 然 之 间 “ 喜 放 歌 ”、 “ 纵 雨雁飞低 ,芦笋 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 白练 欲 狂 ’ 的 生 活 真 实 !后 两 联 写 虚 : 我 们 “
显者 为实 ,隐者 为虚 ;有形 为实 ,徒 言为虚 :当前 为实 ,

略谈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略谈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了托 物 言 志 的 手法 ,实 写 了雄 伟 壮 观 、冲 决 一 切 、气 势 磅 礴
的瀑 布 形象 ,表 现 了作者 弃 燕 雀 之 小 志 ,慕 鸿 鹄 以高 翔 的 豪
情 , 这 是虚 写 ,作 者 主观 上 的情 志 ,都 依 托 在 了客观 的景 物
界 ,丰 富 了诗 中 的意 象 ,开 拓 了 诗 中 的 意境 。
“ 军 夜 战 ”只 从 侧 面 带 出 , 避 开 了对 战 争 过 程 的 正 面 描 前
写 ,从 侧 面 烘 托 ,让 读者 从 “ 大漠 风 尘 日色 昏”和 “ 战洮 夜 河北 ”去 想 象 前 锋 的仗 打 得 多 么艰 苦 ,多 么 出色 。从 “ 已报
钓 图》 只 画 了漂 浮 于江 面 的 I 扁舟 和 个 在 船 上独 坐 垂 钓 …I r 的渔 翁 , 阴周 除 了 寥寥 儿 笔 的 微波 之 外 ,几 乎全 为空 白 。然 而 ,就是 这 样 的 空 白表 现 出 了烟波 浩 淼 的江 水和 广 阔 的空 间 感 , 衬托 了江 寒 意萧 瑟 的 气 氛 , 从而 更 加 集 中地 刻 画 了渔 例 如 白居 易在 《 琶 行 》 中三 次写 到 江 中 的 月亮 ,其 目 琵 的 都 是 为 了烘 托 人 的情 感 。 “ 时 茫茫 江 浸 月 ”烘托 出主 客 别 相 对 无 言 、黯 然 神 伤 的心 情 ,反 映 了当 时诗 人 与 友人 凄 凉 的 心境; “ 东船 西 肪 悄 无 言 ,唯 见 江 心秋 月 白 ”是 对 琵 琶卢 的
它 可 以 通 过 视 觉 、 听 觉 、触 觉 等 感 知 到 ,是 真 实 具 体 的 描 处 高 。溪 涧 岂能 留 得 住 , 终归 大 海 作波 涛 。 ”作 者在 此 使 用 绘 。所 谓 “ ”则 是想 象 之 景 , 存 在 于人 的思 想 意识 之 中 , 虚 引 发 人 的 联 想 。 具 体 说 来 : 有 限 为 实 , 无 限 为 虚 ; 景 物 为 实 , 情 感 为 虚 ; 1 面 为 实 ,侧 面 为 虚 ; 眼 前 之 景 为 实 , 已 F

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

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

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一、古人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古代也有“朦胧诗”,典型的一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里连用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虚写虚,把传说、典故和作者自己过去的经历、梦祥以及遭受的挫折,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而把真切的感情深藏不露,让读者产生诸多的揣度和联想。

古诗词欣赏李煜的词作《虞美人》也是一篇虚实结合的佳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是以实写虚,“愁”本是抽象的,但化作具体可观可感的滔滔江水,如同一幅画呈现在读者眼前。

李煜词《虞美人》这种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一种切实的存在,在诗词里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到的部分。

李商隐《锦瑟》“虚”是人的思想意识在诗词里的体现,较为抽象。

虚实二者结合,如写借景抒情,则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现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具体方法包括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二、古人诗词写作技巧借鉴:“疏”与“密”“疏”与“密”是古人诗词写作的手法之一,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大者为米“密”,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

杜甫《登高》意境在诗词创作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杜甫诗《登高》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本文是关于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感谢您的阅读!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周一柳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古诗虚实结合

古诗虚实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实景是指诗人所看到的真实景象,而虚景则是诗人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法创造出来的景象。

在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常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实写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实写秋风萧瑟、猿声哀鸣、沙洲白鸟飞回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落叶萧萧、长江滚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之,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初探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初探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初探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虚”和“实”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了让人无穷回味的艺术审美空间。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些教学中的诗歌来品品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这里我们只略举一二例。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是别离实景的动人描摹,有景有情;《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实景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是感受,是想象,是人的思维活动。

笔者试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1)梦境与虚幻世界。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2)想象和回忆。

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

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

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虚实结合是诗词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词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词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词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古典诗歌虚实手法浅谈

古典诗歌虚实手法浅谈

古典诗歌虚实手法浅谈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是具体而言,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

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因此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绵绵不绝。

故写愁,一倍增其愁;言乐,一倍增其乐。

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第四句“凝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壮拟庐山瀑布,是虚写,但写得生动逼真,夸张而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笛,使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清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录》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不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一、虚与实何谓虚实?虚与实是相对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

写景为实,抒情为虚……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指图画中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指的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白的境界。

具体来讲古诗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表达自己的渴望、憧憬,这叫以虚象来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美好图景,以此来反衬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境这类虚象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在都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已不在眼前,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改”对照着写,一在一不在,一改一不改,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世事流变的况味。

又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历史事实,这种景象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亦是虚象。

词人是以周瑜的飒爽英姿、功业有成来反衬自己华年不在、壮怀未酬的悲伤。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绝断,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别后的场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斜挂柳梢;残月缺憾,晓风生寒,今夜我将栖身何处?词人想象情人离开后自己的情形,属未来发生的事情,是虚写。

说明离愁别恨并非因离人而去而消失,而是长久绵延,萦绕心头。

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境。

[VIP专享]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VIP专享]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

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

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

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

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古诗词中的虚和实

古诗词中的虚和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淥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 以相互通行,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 奈之情;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 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 【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谢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jjimai827x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的运用。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

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

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

”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
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六、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 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 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
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 这样的评论很经典。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
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胜利而归的的往事。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 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 的深刻思考。
再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
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
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
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
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
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杜甫《月夜》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
二、物象为实 想像为虚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 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
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
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
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
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
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然也有虚实之间相辅相成的。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 (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告诫
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
难和无望。又如苏轼的《江城子》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 行。”作者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 接着写梦醒后的悲伤。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末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
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
。从对方落墨,想像
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
“公
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
如麻。” 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 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塑造 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
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人虽才华出众,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
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写景为实 抒情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
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再如汉乐府诗《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
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首乐府诗中,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 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
,这两句诗形
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 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 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 人生的哲理,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 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 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的表面繁荣所掩盖下的危机的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 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
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
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寸寸
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作者想像楼上的思妇,柔肠寸断,以泪洗面,凭高眺
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行人)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行者不但想像到对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在我国古 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 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
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 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在这里, 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
《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 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 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当权者:如若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
五、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
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
感伤,也有温馨和慰藉。
七、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严格地说,设想未来之景和从对方的角度写的均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
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通过写梦境、仙境来
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
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
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诗人想像他们的重阳登高,
遍插茱萸时,因少了出门在外的诗人不能欢聚而十分遗憾。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
方登高怀远,而且想像到对方的心一直追踪自己。这种遥想,极写了行人的离愁。
这种写法,设想的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前一种不一样。
如贺铸《青玉案》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表达出来的,只是单方面的思念、
伤感和断肠之痛。而用对写法,则沟通了双方的感情,思念是双方的,这种思念有愁苦和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是实,和妻子一问一答,表现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接着写眼前夜雨交织
绵绵密密之景,愁苦便更加浓郁。后两句是虚,化实为虚,想象未来重逢之乐,用未来重
逢之乐反衬今夜离别之苦,而今夜离别之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加了未来重聚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 这是言志,是虚。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