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合集下载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以构 建全 人 类 善 良的美 好 品 德 。华 兹 华 斯 坚 持 不懈 地在 他 的 诗 作 中 书写 普 通 人 的 美 德 , 因为 在 他 看来 , 自然 法 制 是 : 上 “ /
帝创造的万物 , 不管多低贱 ,形象多卑下 、 / 野蛮 , 即使最讨厌 、 / 最蠢的 , 都不会完全与善无缘——/ 任何形式的存在 , 都会 同
让 , 美忠义 、 实、 劳、 赞 朴 勤 坚毅 、 勇敢 和 自强不 息 的品格 。 与诗人 的思想观 点和 生 活经历 密不 可分 。 兹华 这 华
斯 坚持 不 懈地讴 歌人 类 美好 的品德 旨在 构建 一个和谐 的理 想社 会 。 关 键词 : 兹 华斯 ; 歌 ; 理道 德 ; 因 华 诗 伦 原
道德 理 念 予 以 梳理 。

华兹华斯还在其诗歌中论述过伦理道德的作用 以及生活 在社会底层 的人身上特具的美好 品德 。他在 《 坎伯兰的老乞 丐》 中写道 : 不管老乞丐来 到了什么地方 , 难背弃的惯常做 “ / 法 自然促成 / 仁爱 的举 动 ; 习惯起 了理智 的 / 作用 ; 但却准备
锡德尼的 “ 教育与愉悦” 到贺拉斯的 “ 寓教于乐”, 他们都十 分重视文学作品对人 的伦理道德的教育 和启迪作用 。锡德尼 在其 《 为诗辩护 》 中曾对诗 的功能进行 过论述 : 在引人 向善 、 “ 导致德行上莫过于诗 , 德行受推崇 , 恶受惩罚 , 罪 其实 这种 赞 美是应当属于诗的。” 德尼提出诗歌 的社会作 用在于培育 【 锡 人 的善 良之心 , 张扬美德 , 抨击邪恶。 以看出 , 可 他倡导 的是诗

扬美德 ,鞭挞邪恶 ,而且还能使读者从他们 的作 品中得到欢 乐 。“ 表现美德 、 恶行或其他 内容并能够寓教于乐的虚构形象

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探讨

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探讨

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探讨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英美文学以其描绘生活、反映社会、探讨人性的力量,常常涉及到道德问题。

本文将探讨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并深入分析几个经典作品中的道德议题。

首先,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美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小说中,道林·格雷在为了保持自己永恒青春的同时,将其罪孽转嫁给了一幅画像。

这引发了对于人与艺术之间的道德边界的讨论。

王尔德通过揭示道林·格雷的境况,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人责任与伦理道德的思考。

这部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对于艺术、美学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其次,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是另一个充满道德议题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描述殖民地时期的非洲河流深处的黑暗,暗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康拉德在小说中通过揭示欧洲人的残忍与贪婪,对西方文明的殖民主义进行了道德的拷问。

这部作品引发了对于文化相对主义和道德普遍性的辩论,对于人类本性和人类行为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

另外,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以道德议题为中心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突然变成昆虫的奇特情景为基础,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家庭责任与道德的关系。

格里高利的遭遇让人不禁思考个体欲望与社会压力之间的道德纠葛。

这部作品通过奇幻的形象,提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关于人类处境和生存的道德问题的探讨。

此外,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也是英美文学中引人深思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动物农庄中动物推翻人类统治并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的情景为背景,揭示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

奥威尔通过动物的行为和对话,探讨了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引发了对于社会和政治体制中道德缺失的思考。

总之,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

从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到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到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经典作品都探讨了人性、社会和个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 文学专业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  文学专业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严肃的道德家。

他当时所处的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期,资本主义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市场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然那时候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当时的社会风俗还是提倡维护封建道德秩序,对人进行旧的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哈代作为当时那个时代下的作家,他的创作就始终关注着社会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将伦理道德作为自己创作思想的核心,他的创作中也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

以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作者的伦理道德思想观的角度入手,剖析《德伯家的苔丝》的伦理主题,从而揭示伦理道德对于社会、对于人的影响,引起人们对人类生存与伦理秩序的反思。

关键词:哈代;伦理道德观;苔丝;伦理主题AbstractThomas Hardy is an important novelist in the second half of nineteenth Century England,at the same time,he is also athinker and amoralist.He was in Victoria,England,this i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Capitalism has impacted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market and get a great development.Although the r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wever,the social customs still advocate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moral order and constraint onman.Hardy as a writer of that time,he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social ethic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s an examp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s Ethics analyzing the ethical theme o f the work,so a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ethics o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reflection on human existence and ethical order.Key Word:Hardy; Ethics; Tess; Ethical theme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一、女性贞洁观(1)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2)哈代的女性贞洁观1、与亚历克2、与克莱尔二、进化论思想(1)进化论思想(2)哈代的进化论思想1、生物进化论2、社会进化论三、功利主义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发展(二)、哈代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四、宗教道德观(1)传统宗教道德观(2)哈代的宗教道德观结论参考文献谢辞一、女性贞洁观(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19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处在财富快速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现实是,英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性质的国家,绝大多数人依旧生活在乡村,只有少部分的人接受了教育,所以大多数人的道德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上。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权威资料]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权威资料]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作者简介:钟黎(198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重庆400074)摘要:英文诗歌中充满了对崇高自然和人间之爱的伦理内涵。

文章旨在探讨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理念的具体体现,阐释其内在涵义,对当今的诗歌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文诗歌;伦理;道德理念I052 A 1006-026X(2012)12-0000-01诗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外,同时诗歌也通过语言、风格、主题等文学要素体现着伦理道德的理念。

古希腊诗歌理论认为,真理是诗歌追求的目的,它与美结合在一起。

诗歌还体现出善,在德行上能够教育和引导人们才能称为善。

在社会的转型期,当人们的思想出现迷惘时,诗歌的教化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英美文学史上,一大批诗人在自己作品中,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倾注着关注之情,字里行间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理念。

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作用的阐释西方文学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柏拉图的“禁欲说”。

而关于诗歌的伦理作用,锡德尼曾在其《为诗辩护》中这样写到:“在引人向善导致德行上莫过于诗,德行受推崇,罪恶受惩罚,其实这种赞美是应当属于诗的。

”锡德尼提出诗歌的社会作用在于培育人的善良之心,张扬美德,抨击邪恶。

可以看出,他倡导的是诗歌的教育作用,使读者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欢乐,表现美德恶行或其他内容并能够寓教于乐的虚构形象是诗人的根本标志。

对诗歌的全部责难,也就是认为诗歌是不道德的,这实则是对诗歌借以改进人类道德方式的误解。

诗使心智容纳千千万万种尚未理解的思想组合起来,从而唤醒并丰富心灵;诗揭开世界的面纱,展现出其隐藏的美,使熟悉的事物变得神秘陌生。

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生态伦理观发展脉络

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生态伦理观发展脉络

JIAN NAN WEN XUE的过程。

文学创作者、文学研究者、文学教育者都应同时具备一定的公共理性和公共情怀。

雷达曾说“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就是这种贯穿在现当代文学历史中的思想主线和精神命脉。

”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放在中国文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也是适用的。

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建构的过程中已经在彰显着自己魅力。

现在,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包括在美国,中国作家出版作品不仅变得非常容易,而且他们已经开始竞争了。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只需要按照自我既定的路线,或平淡、或多变、或简单、或繁复,海纳百川地走下去,即好。

人性的深刻思考、苦难的温暖展现、庄重的品格存在,这应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应有的魂魄。

(南昌工学院)本论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WGW1419。

本文以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中生态伦理观的研究为主题,选取20世纪英国代表动物书写诗人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菲利普·拉金和泰德·休斯的代表动物书写诗作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动物书写诗歌中生态伦理观发展脉络的共同特征:从对动物的同情,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再到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的向往,包容了生态文学思想的全部内涵。

1.引言纵观20世纪的英国诗歌,从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到二三十年代的D.H.劳伦斯、到五十年代的菲利普·拉金,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泰德·休斯等代表诗人,或通过对动物的怜爱与同情,或通过对人类残害动物等破坏自然活动的谴责,或通过对人与动物平等关系的讴歌,或通过对动物原始力与美的颂扬,以朴实的笔调描写了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对动物的热爱和强烈的生态伦理思想,赋予人与动物的关系以真正的道德意义和价值,使20世纪英国动物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研究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给自然环境和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分析出这些诗歌中所蕴藏的生态意识和道德关怀,从而对广大读者有深刻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赫伯特诗歌《美德》的基督教寓意及道德启示作用

赫伯特诗歌《美德》的基督教寓意及道德启示作用

赫伯特诗歌《美德》的基督教寓意及道德启示作用作者:王卓杜丽娟赵文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王卓,杜丽娟,赵文慧(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摘要:乔治·赫伯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玄学派诗圣”,其著名宗教诗集《圣殿》于1633年正式出版以来,诗中所体现的赫伯特对上帝堪称典范的虔诚一直以来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赫伯特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也取决于他的艺术技巧。

赫伯特具有显著的个性写作特点,《圣经》是赫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诗篇大多是沉思《圣经》的产物,充满了基督精神和道德寓意,清新而引人入胜,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净化,本文通过分析赫伯特的诗歌《美德》的结构形式和主题意义来深入挖掘内含其中的基督教寓意及对现代人的道德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德;《圣经》;基督教寓意;道德启示中图分类号:I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53-0317世纪初期,以多恩为领军人物的英国玄学派诗歌异军突起,该学派诗歌以“奇思秒喻”而著称。

赫伯特是这派诗歌中的一员,并被誉为“玄学派诗圣”,其诗歌工于格律和韵文技巧,语言有如箴言般洗练、贴切、真挚、具有说服力,并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和其他玄学派诗人有所不同的是:赫伯特避开了世俗的情人诗歌,把他炽热而又虔诚的爱全部奉献给了上帝。

在赫伯特的眼里,上帝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还是与他身份和地位平等的朋友,甚至是他的爱人。

作为一位宗教诗人,赫伯特毕生只写虔诚宗教诗歌,其主要作品有宗教诗集《圣殿:圣诗及抒怀》(1633),其中收集了大约160首宗教主题的诗歌。

基督教一直是文学中的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主题。

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是赫伯特诗歌创作的典范和灵感源泉,诗集《圣殿》中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是赫伯特沉思《圣经》的产物。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2009年1月第25卷第1期Journal o f S ichuan I nternati o na l Stud ies Un i v ersityJan.,2009V o.l25N o.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鲁春芳(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提要:虽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各异,但自然的意识都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

他们的诗歌反映着一种与现代生态批评理念相契合的诗学主张,主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再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给自然以神性的尊严,由此构画出人类与诗意自然和谐共生感人画卷。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神性自然;生态伦理中图分类号:I561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9)01-0035-05The E col ogical E thics i n the Nature of English Ro mantic PoetsLU Chun-fangAbstrac t:N a t ure concern is deeply roo ted in the poetry o f nearly all the Eng lish romantic poe ts and pro found l y expressed in the ir poetic i dea despite o f their different nature i m ages and different arti stic for m s.T hey e m phasize the non-i nstru m enta l va l ue of nature,affir m the i nherent purpose of biolog i ca l co mmun ity and advocate respect fo r life and na t ure.These thoughts j ust accord w it h modern eco l og ica l ethicsK ey word s:T he Eng lish ro m anti c is m;di v ine N a t ure;eco l og ical eth i cs一、神性自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共同的自然观神性自然(div i ne N a t ure¹)一词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的概括,与华兹华斯/崇高景物0(h i gh ob j ects)同义:华兹华斯称大自然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其中蕴含着/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w isdom and spir i t o f t he un-i verse)0(5自然景物的影响6)。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卞之琳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其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带入中国文化内涵认识之中,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英语教育贡献良多。

如今,卞之琳的译作也相当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和认可,她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伦理问题。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在卞之琳的文学创作中,翻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卞之琳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翻译是我写诗的延伸,翻译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将这个世界的好处带回了祖国。

” 卞之琳尝试了用诗意化的方式亲身去体验翻译的过程,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去诠释翻译中的内涵,同时也尝试了将翻译中的灵感带入自己的诗歌中。

她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朴实的语言呈现,能准确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人提供文化交流的指向。

卞之琳在其诗歌中用英文写下了大量令人感动的诗篇,比如她的《和南都的女人们一道看落日》《阳光被撕碎成片片砖石》,通过她的自我修炼和不断的努力,她提高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将其反映在她翻译的英文诗歌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当中。

她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得这些诗歌走出了中国去到世界各地。

这些诗歌翻译充分展现了卞之琳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而这也使她在诗歌英文自译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伦理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伦理问题。

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并贯彻其责任,纠正谬误并且尽可能贴近起源文本。

卞之琳也曾提出她所面临的翻译伦理问题。

翻译的自由翻译的自由又被称为翻译的问题反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碰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包括接受方的文化特点、叙事风格、语法词汇以及语言结构等。

而在这些问题之间,译者还需要面对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起源文本的基础上把翻译成完美的译文。

菲利普·拉金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菲利普·拉金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菲利普·拉金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作者:刘爱玲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3期摘要:菲利普·拉金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之一。

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主题、叙事和语言层面论及拉金诗歌的英国性、两性伦理和语言特质,对其生态伦理思想的评析却少有涉及。

拉金诗歌所表现的对动物的关心和对生态平等的支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拉金的诗歌放置于理性生态哲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下从上述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菲利普·拉金生态伦理诗歌一、引言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名叫Coventry的工业城市。

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先后工作于威灵顿(1943—1946)公共图书馆、雷斯特(1946—1950)、贝尔法斯特(1950—1955)及赫尔(1955—1985)等大学图书馆,曾担任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

1985年12月2日因喉癌逝世于赫尔。

拉金生前正式出版的诗集有四本,即《北方船)(The Northship,1945)、《较少受骗者)(The Less Deceived,1955)、《降灵节婚礼》(The Whitsun Weddings,1964)和《高窗》(High Windows,1971),1965年获女王诗歌金质奖,同时被评论界誉为“英格兰现有的最优秀诗人”。

由于拒绝担任这一殊荣,他又被称为“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拉金生前其作品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直到辞世以后,其诗歌纯粹的魅力和趣味才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戴维在《托马斯·哈代和英国诗歌)(Thomas Hardy and English Poetry)第一章“拉金的风景”中论证了拉金受哈代的影响;韦恩在担任牛津大学特聘诗歌教授期间发表讲演《菲利普·拉金的诗》(The Poetry of PhilipLarkin,1974)中,分析了拉金诗歌的主题和诗艺;恩赖特在《沿墓地之路走去:菲利普·拉金的诗》中指出拉金作品阴郁的情调和纯熟的技巧。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关键词]华兹华斯“快乐”诗学伦理内涵诗史意义[论文摘要]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有着自己独立诗歌观念的诗歌理论家。

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都要以“快乐”为起点和终点,“快乐”成为其诗学中的核心理念,这就构筑了他独具个性与魅力的“快乐”诗学。

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崇高的与人间之爱及其独到的伦理内涵,成就了其诗歌在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的诗歌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是横跨两个世纪的英国大诗人,其诗歌和诗学理论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的研究涵盖了他的自然观、社会观、民主观、主题性复归、时间性修饰、意象意境、诗歌语言、诗歌题材等众多领域”…;在方法论方面,已经有心研究、新学主义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这说明国内外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然而,我们深以为憾的是,人们忽略了华兹华斯对“快乐”的理解与阐释,以及其背后丰厚的诗学意义和伦理价值。

而从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和诗歌艺术综合来考察,“快乐”无疑是其基本要素之一;无论从其诗学观念还是诗歌艺术实践来看,它都有着潜在的深层内涵,并且维系着其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性。

可以这样说,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在当时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诗学理论起着拓展作用,对当今世界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也富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一、统一性与逻辑性: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和《“抒情歌谣集”18l5年版序言》这两篇长文中。

从总体上来说,其关于诗歌创作与批评的理论,主要包括对“情感”、“题材”、“语言”、“创作目的”等几个方面的理解与认识。

论蒲柏诗歌中的伦理思想

论蒲柏诗歌中的伦理思想
马 弦
( 州 师 范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3 ) 杭 浙 106

要 :8世 纪 英 国 诗人 蒲 柏 是 一 位 有 着 强 烈 历 史 使命 感 的诗 人 , 的诗 歌 充 满 着 一 种 道 德说 教 的 浓 厚 色 彩 。这 种 说 教 代 表 1 他
着 时代 进 步 的 思 潮 , 映 着 欧 洲启 蒙 运 动 的理 念 , 对 于 当 时 英 国 的历 史 发 展 具 有 深 远 的 意 义 。 在 社会 转 型 的背 景 之 下 , 柏 辉 这 蒲 在 诗歌 中提 出“自然 ” “ 性 ”、 中庸 ” 、理 “ 以及 “ 序 ” 秩 的伦 理 道 德 观 , 以 “ 并 和谐 ” 念 为 基 础 来 维 护 当 时 社 会 的 稳 定 与 发 展 , 概 处 处 彰显 出他 对 于 这 些 伦 理 思 想 所 蕴 涵 价值 的思 考 和 追 求 。 关 键 词 : 柏 诗 歌 ; 理 思 想 ; 谐 蒲 伦 和
律 法 相 统 一 的 观 念 。 斯 多 亚 哲 学 所 谓 的 道 德 说 教 的 鲜 明色 彩 。 这 种说 教代 表着 时代 进 步 的 思潮 , 映着 欧 洲 启 蒙 辉 运 动 的理 念 , 这对 于 当 时英 国的 历史 发 展 具 有 深 远 的意义 。蒲 柏进 行诗 歌创 作 的 1 8世纪 初期 , 英
冲击着传 统思 想 。但 是 , 的 意识 形 态 体 系并 没 新
有 立刻形 成并 被广 大 民众 所接 受 , 因此 必 然 发 生 思 想上 的迷 惘和 混 乱 。在 社会 转 型 的背 景下 , 蒲 柏 在诗 歌 中提 出 “自然 ” “ 性 ” “ 庸 ”以及 、理 、 中 “ 序” 秩 的伦理 道德 观 , 以“ 并 和谐 ” 念 为基 础 来 概 维 护 当时社会 的稳 定 与 发 展 , 处处 彰显 出他 对 于 这 些伦理 思想 所蕴 涵价值 的思 考 和追求 。

论狄金森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论狄金森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那乞讨的孩子过早死去有几分由于寒冷有几分由于奔波力竭的双脚也许由于世道这含笑有礼残酷的世界走着寒武纪的古道听不见畏怯的求告面包善心的太太行行好在生入天国的孩子们中间那奔波力竭的双脚能否站起是否会忘记那赤脚的岁月那刺骨的寒风冻雨为一个便士而祈求的小子那时曾高举起来向从不知褴褛的人乞讨一件寒衣而徒劳
福建论强( 社科教育版) 2 9 第4 0年 期 0
・5・ 5
论 狄 金 森 诗 歌 中的 伦 理 道 德 理 念
胡继 禹(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 系, 河南 郑 州 4 19 ) 5 11

要: 狄金森在其诗歌 中 十分关注人 类的生存状况 , 她讴歌 自由、 民主、 平等 , 鞭挞邪 恶、 虚伪和 不公 , 击虚伪 的宗教对 抨
人类 的束缚和桎梏 , 导爱心 和同情之心 , 求真善美 , 扬无私 的奉献精 神。字 里行 间折 射着 积极 向上 的伦 理 道德理 念 的 倡 追 赞 光辉。 关键 词 : 狄金森 ; 诗歌 ; 伦理道德

华兹华斯认 为 , 诗人的创作 目的是让 读者 或欣赏 者从 诗 歌阅读 中获得愉快和教益 。“ 只要诗人 在其 思想和情 感之 间
事先建立起适 当的联想 , 么一旦诗人 的情 感 自然地 流露 出 那 来, 欣赏者就必然会获得愉快和 教益 。 【 ”6
约翰 ・ 罗斯金指出 :诗歌是 ‘ “ 通过想象 以高 尚的理 由表 现 高尚的情感 ’ 。所谓 高 尚的情 感 , 我是 指那 四 种主要 的神 圣的激情——爱 、 敬重 、 仰慕和快乐 ( 后者如 果是 无私 的) 以 , 及与 它们相对立的激情——憎恨 、 怒 、或 蔑视 )恐 惧及 悲 愤 ( 、 伤, ——当悲伤是无私 的情 感 时 , 就成 了 同情 。川 戴 维 ・ ” 霍 尔布鲁克则说 ,如 果作 为艺术 家的作 家 自 己不积极 探 寻深 “ 刻的人类真理——与爱相关 的真理 , 处理现 实 的真谛 , 么 , 那 我们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 值的新作 品。…… ‘ 艺术 的基本 作用是道德 ’ ” 。 由此可以看出 , 西方文 学理论 中对伦理 道德理论 的阐释 源远流长 。虽然伦理道德理论 不像 其他 文学理论 流派那样声 势浩大 , 但是就其生命 力和影响 力而论 , 不仅仅 是空 前 的, 也 必将是绝后的。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

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
2 0 年 9学版 ) 哲
Jun l f u e U i r t(hlsp ya dSca Sin e ora o b i nv sy P i o h n oil c c ) H ei o e
Se ,00 p. 2 9 Vo_ . l 36 No5
人 所 引 用 的话 , 过 , 用 者 多 半 是 以 此 来 说 明诗 歌情 感 的 来 源 , 不 引 即诗 歌 往 往来 源 于 诗 人 对 于 过 去 生 活 的一 种 回 忆 。 实 , 其 华 兹 华 斯 在 这 里 所 表 达 的 诗 学 思 想 远 没 有 那 么 简 单 。 者 认 为 , 段 诗 学 名 言 中 涉 及 到 了这 样 几 个 问 题 : 一 , 歌 的 本 笔 这 其 诗
首 先 , 歌 中 的 情 感 应 当是 一 种 以快 乐 为 主 的情 感 。 兹 华 斯 认 为 :诗 是 强 烈 情 感 的 自然 流 露 。 起 源 于 在 平 静 中 回 诗 华 “ 它
忆起来 的情感 。 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 到一种反应使平静 消失 , 就有 一种与诗人所 沉思 的情 感相似 的情感逐 渐发生 , 确实存 在 于诗人的心 中。 ……然而不管是一 种什么情 绪 , 管这种情 绪达到一 种什么程 度 , 不 它既然从 各种 原 因产 生 , 总带有 各种 的愉快 ; 以我们不管 描写什么情 绪 , 所 只要我们 自愿 地描 写 , 们的心灵 总是在一种 享受 的状 态 中。 [ 我 ”1 3 这是 一段常 常为
忆起 来 的情感是 从哪里来 的? 逻辑起点 是什么 ? 其 华兹华 斯在《 颂诗——忆 幼年而悟永 生 ( 永生颂 )一 诗 中这 样写道 :儿 》 “


统一性 与逻辑 性 : 华兹 华斯 的“ 乐” 学 快 诗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17161763)是一位早期文学家,他的诗歌被称为“中国十六英尺诗”,意思是十六英尺长的诗歌。

他的诗歌充满着伦理,在描述人物及其情感时,他用自己的言辞及其英文自译翻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文主要从卞之琳的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角度出发,探讨他的英文诗歌翻译方式及其相关伦理内涵。

首先,有关卞之琳的英文诗歌翻译方式的伦理内涵,可以了解到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的内容通常有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故事,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忧郁,悲伤,人物及其情感表达。

卞之琳在翻译英文诗歌时,经常会使用真实存在的地理景观,形容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应变,并融入他的宗教信仰,把伦理内涵、人物和事件细节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望江南》中,他使用地理成分,如江河、湖泊、山丘等,形容清爽的自然环境,表达他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出隐藏的伦理主张,以及关于重视家国之情的宗教内涵。

其次,以卞之琳英文诗歌翻译伦理来看,他的诗歌既有抒情性,又有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清晰的表达了隐藏在其中的伦理内涵,即重视家庭情谊,尊重友谊,深爱祖国,推崇孝道,重视人生,赞扬正义,孝顺皇室,以及理解,宽容,尊重等等。

在《八思巴》中,他运用芭蕉、鸟,给人们传达了不同的伦理信息,描述了友谊,爱情,情义的芳香,表达了尊重友谊,追求自由,参与家庭生活,热爱故乡等。

最后,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更反映了他对生活,社会,心灵及其他诸多事物的思考,他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引导读者用理性的态度,携带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学习做人,做事。

因此,卞之琳英文诗歌翻译的伦理考验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引导了我们正确的思想方向,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导向。

总之,卞之琳的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体现了他以洞察力和深刻思考来理解生活的力量,以及丰富的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他所表达的伦理思想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智地把握道德标准,让我们的行为得到更好的规范。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1044-1124),字靖川,号秋梅,天宝十二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文学家、词人、外交家,墨宝文士。

卞之琳擅长诗词,诗文大致可分为三类:真情传神的宫花词、豪放奔放的水调歌头和感怀失魂的抒怀小调。

她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宫廷权力的易衰落,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卞之琳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念和伦理思想。

今天,我们来聊聊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的诗歌,充满了思想内涵。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她把思考的帷幕拉到她的诗歌的每一行上,力图用其中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情感。

比如,她的《梦溪笔谈》中,用自然环境勾勒出社会变迁的景象,表达了社会变革时人们共同感受到的恐慌和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感和迷茫情绪;《惜黄花》中,描绘了黄花散落的景象,充满伤感,以此表达了卞之琳对宋朝社会变迁的思念与惋惜。

卞之琳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伦理及社会现象的独特思考。

比如,她的诗《藏花》,用诗的形式讽刺宋朝的贪污现象,把当时政客贪污腐败的犯罪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夜归》反映了宋朝婚姻制度的从传统发展到趋向实用化的趋势,强调了未婚女性在家庭中的权益;而《秋夜忆舍弟》中,通过对弟弟深情的思念,表达了卞之琳坚守道义的伦理思想。

卞之琳的诗歌也被很多翻译家翻译成英语。

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是19世纪改革家陈鸿章。

19世纪中期,陈鸿章凭借对卞之琳诗的深度把握和准确的英法双语表达,将卞之琳的诗译入了英文。

他将卞之琳的诗歌,以比喻的形式、自然的形象和复杂的语言加以翻译,使得译文能在英语语境中给中文读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都在表达着卞之琳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念和伦理思想,以及对伦理及社会现象的独特认识。

她的诗歌,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而且也体现出卞之琳的思想和内心深处的忧愁痛苦,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抒发。

反抗与创新——试论英国唯美主义诗学中的道德因素

反抗与创新——试论英国唯美主义诗学中的道德因素

反抗与创新——试论英国唯美主义诗学中的道德因素殷艺格 宝鸡文理学院摘 要:英国唯美主义提出无功利的“艺术至上”观使其成为对抗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束缚艺术自由发展的炮弹,用以在过于强调文学的道德功利性的环境中捍卫艺术的独立性,并将维多利亚时代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狭义道德上升为审美性的超越时代的广义道德,从而阐发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唯美主义;艺术观;道德作者简介:殷艺格(1992.10-),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文传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6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97-02引言:19世纪的英国经历了社会动荡,在革命中获得政治话语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站在了统一战线。

为巩固动摇的社会秩序以抵制革命思潮,文学艺术被当作维持社会各阶级统一的“粘合剂”,成为政治统治和宣传道德教化的有利工具。

将艺术和文学视为提升个体,引人向善的途径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主流观念。

从报刊杂志到散文书评无一不显示着文学作为道德附庸的现实,成为规范人们行为举止的标准。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的每一角落都笼罩着宗教道德教条的阴影。

诗人写诗要描写基督教情感;散文写作的基本态度是宣导教化;报刊杂志秉持着文学要为道德服务的理念。

文学成为道德的同义词而加以推广。

伊格尔顿曾这样揭示到:“在英国,粗鄙庸俗的功利主义迅速成为工业中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

这一阶级崇拜事实,将人类关系缩减为市场交换,并把艺术作为无利可图的装饰而加以摒弃。

”[1]中产阶级信奉的财产私有制和功利主义使得人们的目标就是奋力去占有物质财富,行事规则被压迫在道德的威压下,人格实则无法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一、唯美主义对维多利亚道德观的挑战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们尽自己的努力用行动来抵制维多利亚的虚伪道德观念。

佩特的《文艺复兴史研究》以文艺复兴为载体借以提出自身的现代主张,他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讨论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非传统教条的观点,为道德压抑的维多利亚时代吹来一股自由之风,就像济慈说的那样:“佩特提供的不是道德的虔诚,而是‘纯粹如宝石光焰'般的实验的生活”[2]。

从_欺骗_伦理阅读看菲利普_拉金的叙事伦理

从_欺骗_伦理阅读看菲利普_拉金的叙事伦理

国别文学研究从5欺骗6伦理阅读看菲利普#拉金的叙事伦理陈晞内容提要:菲利普#拉金是英国战后的杰出诗人之一,也是/运动派0诗人的重要代表人物。

5欺骗6这首诗不仅浓缩了拉金诗歌叙述的所有特点,更体现了拉金在两性关系、社会伦理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分析了这首诗以不同的伦理环境作为背景,通过不同的叙述者,从不同空间角度重复叙述同一桩性犯罪事件,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及其蕴涵的伦理思想。

笔者认为这首诗歌采用了城市漫游诗歌的叙事伦理,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的/人群0反映出在历史的发展和伦理重新构建过程中伦理内涵的变迁,以及诗人本人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菲利普#拉金5欺骗6/城市漫游者0 叙事伦理作者简介:陈晞,女,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比较文学、英美文学。

T itle:Narra ti v e E th ics i n Phili p Larkin.s/D eception0ABSTRACT:A leading fi g ure of/The M ove m ent0,Ph ilip Larkin is Eng land.s m ost d istingu ished and w ide l y read post w ar poe.t H is poe m/Deception0re-narra tes a sex-ual cri m e i n d ifferent vo ices fro m different perspecti v es,revea li n g the chang i n g vie w s ongender and sex fr o m V ictorian era to the1950s.Just as a fl½neur,a solitary and d istant spectator,Larkin best exe mp lifies m oder n ist dile mm as and subtl y ex tends h is ethical nor m s beyond i n dividual refor m s.K eyw ords:Ph ili p Lar k i n,/Decepti o n0,fl neur,narrative eth icsAut hor:Chen X i<traceycscn@g m ai.l co m>i 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 h e Schoo l of Foreign Stud ies,H unan U niversity,H unan,Chi n a(410205)and a Ph.D.candi d ateof Co m para ti v e Literature S tudies at C entral Ch i n a Nor m a lUniversity.H er research i n ter-ests i n clude Am erican and B ritish literature,as w ell as co m parati v e literature.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生活在一个历经巨变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

彭斯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

彭斯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

2022年9月第38卷㊀第5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Sept.,2022Vol.38㊀No.5收稿日期:2022-05-26作者简介:李正栓,男,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诗歌㊁文学翻译与批评研究㊂朱慧敏,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㊁文学翻译研究㊂引用格式:李正栓,朱慧敏.彭斯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J].外国语文,2022(5):36-46.彭斯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李正栓㊀朱慧敏(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㊀050024)摘㊀要:罗伯特㊃彭斯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㊂彭斯描绘了苏格兰的旖旎风光,呈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㊁尊重与保护,展现了他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㊂他将自然㊁人类㊁社会之间的关系融会于诗中,他对生态的描写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观念㊂本文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彭斯诗歌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分别阐述和深入挖掘彭斯诗歌中的自然生态伦理㊁人文生态伦理㊁精神生态伦理和社会生态伦理,对彭斯诗歌的伦理思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伦理道德启示㊂关键词:罗伯特㊃彭斯;诗歌;文学伦理学批评;生态伦理批评;反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I561.07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2)05-0036-110㊀引言罗伯特㊃彭斯(Robert Burns,1759 1796)对苏格兰文学发展贡献极大,被誉为苏格兰的 民族诗人 (national bard,或许译为 国家诗人 更合适)㊂他广泛收集苏格兰民谣和民歌,对所收300首民歌进行加工㊁改造或添加,使其适应时代要求和他本人的审美情趣,将经他改编或填词的民歌加以传播,还创作了近300首诗,从而使这些苏格兰民族瑰宝保存于世㊁流传至今,对世界人民精神生活有重要意义㊂有些歌曲传唱全球,经久不衰,例如 Auld Lang Syne ㊂世界上每年都被纪念的唯一诗人是彭斯,人们会在彭斯诞辰1月25日前或当天举办一年一度的彭斯晚宴(Burns Supper,亦称 彭斯节 Robert Burns Day,始于1801年)㊂彭斯的影响力不仅仅在英国很大,在北美㊁澳洲和英联邦国家也影响很大并且从未中断㊂彭斯诗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诗朴实无华,富含伦理思想和教诲价值,其深刻的伦理思想至今仍对世人有启迪和警示作用㊂他描写人类生活㊁苏格兰的旖旎风光和动植物,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㊁尊重与保护,展现他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㊂他将自然㊁人类㊁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融会于诗中,对生态的描写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观念㊂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彭斯诗歌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分别对其中的自然生态伦理㊁人文生态伦理㊁精神生态伦理和社会生态伦理进行阐述与深入探讨,阐释其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提供伦理启示㊂1㊀生态伦理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新视角生态伦理批评是一种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跨学科研究新视角,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生态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批评㊂它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文学中涉及生态伦理的问题进行研究,强调人类对自㊃63㊃㊀李正栓㊀朱慧敏㊀彭斯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㊀然的道德关怀与对人类自身的道德约束(聂珍钊等,2021:155)㊂生态伦理批评既要基于生态批评的理论思想,重点关注作家在文学中书写的生态问题,又要围绕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建构生态伦理批评的理论体系㊂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研究文学中的生态问题的目的是给人的生存提供伦理道德经验和警示㊂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生态批评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萌芽,此后不断发展,于90年代中期被学者公认为文学批评流派㊂其间,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被学者重新关注,得到复兴,并出现了 伦理转向 (杨革新,2019:53)㊂在此背景之下,生态伦理这一概念逐步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并在学者们深入挖掘过程中得以发展㊂ 伦理转向 的文化思潮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和思路,为进一步发展文学伦理学批评作出重要贡献㊂克里考特㊃J.贝尔德(Callicott J.Baird)和汤姆㊃海顿(Tom Hayden)于1994年在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洞察地球:从地中海盆地到澳大利亚内陆的生态伦理的多元文化审视“(Earth s Insights:A Multicultural Survey of Ecological Ethics from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to the Australian Outback)㊁弗兰西斯科㊃J.本佐尼(Francisco J.Benzoni)于2007年在圣母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态伦理与人类灵魂:阿奎那㊁怀特海和创造的形而上学“(Ecological Ethics and the Human Soul:Aquinas,Whitehead,and the Metaphysics of Creation)等著作都研究了生态伦理㊂并且,众多学者陆续发表与 生态伦理 相关的期刊论文㊂王卓挖掘了艾丽斯㊃沃克(Alice Walker,1944 )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意识,表示 沃克对大地母神人性化的歌颂是建立在她觉醒的生态伦理意识之上的 (王卓,2005:98),呼吁关注文学作品中深层的生态伦理意识;张建国在 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 学术研讨会阐述了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生态伦理因素在生态批评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表示 生态批评揭示的生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生态伦理思想 (张建国,2005:102),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拓展与实践运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㊂温越强调生态伦理对生态批评的重要性,表示 生态批评的核心是建构和倡导生态伦理关系 (温越,2017:141);张冬梅运用生态伦理思想重新解读艾米莉㊃狄金森的自然诗,强调 生态伦理予自然以应有的道德地位 (张冬梅, 2007:63),对现世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㊂王宁认为,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的历史基础和发展思路,支持利于当今中国的发展的 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 (王宁,2009:5),保持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和谐状态㊂马云飞指出,支持 树立起与别的物种平等相处㊁友好和谐的新型生态关系 (马云飞,2015:71),鼓励关注生态伦理㊂张立群强调 从批评系统及其要素构成的批评本体伦理㊁主体伦理㊁价值伦理㊁评价伦理㊁生态伦理等多维视角阐发批评伦理的学理依据与理论构成 (张立群,2016: 84),肯定了生态伦理对文学伦理学研究的拓展作用以及对现实的价值意义㊂2020年,‘山东外语教学“第6期设立了 生态伦理批评 专栏,主持人陈红阐述了 伦理 的核心概念及其实质,并强调了 仅限于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规则到生态伦理的发展轨迹 (陈红,2020:78)的重要性,韩启群㊁谢超和郑昭梅分别发表论文阐述了生态伦理在具体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伦理价值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㊂这些论文都进一步推动了生态伦理批评的发展, 生态伦理 相关的学位论文亦层出不穷㊂王松林指导的2020年宁波大学‘生态伦理批评视阈下的 古舟子吟⓪研究“㊁赖大仁指导的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研究“㊁陆晓光指导的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约翰㊃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思想“等学位论文也为生态伦理批评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㊂生态伦理批评的发展有理论基础,逻辑脉络清晰,呈现持续性㊁科学化发展态势㊂它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结合与拓展不止,现实价值大,未来可期㊂生态伦理,指人在行动中与自然生态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构成生态伦理,揭示人如何对待自然,是㊃73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5期㊀友好还是敌对?生态伦理问题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伦理选择的结果㊂生态伦理批评从伦理的维度探讨生态问题,以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来看待文学作品,对分析㊁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有重要价值,是重要的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综合探察人与周围世界㊁其他人㊁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生态观(柳兰芳,2013:16)㊂伦理的价值合理性是生态合理性㊂生态合理性的表现在于伦理能否与经济㊁政治㊁社会㊁文化诸文明要素形成健康互动的合理的生态关系,在于最后形成的生态的合理性程度㊂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文学研究有责任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评判(董洪川,2014:36)㊂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重视并强调伦理教诲,文学作品镜鉴社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伦理思路及可借鉴的经验,为人类文明作出伦理警示,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㊂几乎越是名著,伦理价值越大㊂也可以说,越是具有伦理价值和教诲作用,作品就越出名并持久性地流传㊂或许动物与动物之间也存在某种伦理,但只有人类才能进行生态伦理批评,才能关注到自然㊁精神和社会等生态㊂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认为,生态伦理问题是因人类在社会化活动过程中的伦理选择而产生的㊂自从人类进入伦理选择的文明进程以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聂珍钊,2020:23)㊂以聂珍钊教授为核心的文学论理学批评者积极建构本土化的生态批评话语,摆脱西方的批评理论垄断,积极地推动中国特色术语和话语 走出去 ,实现自信㊁开放地与西方学界进行的平等交流与对话㊂聂教授相关专著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理论自信和学术地位㊂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读者挖掘文本中的历史语境和伦理语境,重新发现值得当代人重温的历史价值(Ross,2015:10)㊂从彭斯诗歌中,我们能发现值得当代人探索的生态伦理㊂生态伦理批评给自然生态赋予了伦理道德意义,认为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纯粹的生态环境,也是历史化㊁道德化的自然,与人类关系密切㊂同时,在使用生态伦理批评时,我们需要基于伦理语境谈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标准,而非用当今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中的案例㊂2㊀反人类中心主义,表达自然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批评既反对 人类中心主义 ,也反对 生态中心论 ,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㊂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之后,棉纺业飞速发展,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进了工业化发展,海外殖民扩张积累了财富,从而推进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圈地运动整合了土地,解放了劳动力,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的驾驭㊂这些被圈地运动解放了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农民变成工人,身份发生变化,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社会结构随之变化㊂人类似乎能胜天,人类成为主宰自然的主角,成为中心,奴役自然,与自然为邻为伴,却把自然当作对立面,化为仇敌(王宁,2009:10)㊂人类在自然界很重要,但绝不是中心,只是自然的一部分㊂同时,生态对人类也十分重要,但也并非中心㊂人类和生态相互依存,地位平等㊂生态伦理学批评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武器,其反逻各斯主义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在解构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生态伦理㊂现在也有人站在动物的立场,以动物视角,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对动物要有道德义务㊂当然,这一思想发展是漫长的(王莉,2017:127)㊂彭斯虽然不知道什么叫生态主义,更不知道我们在研究他的生态思想,但他的确有生态意识,对生态十分关注,在他的诗中处处展示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消解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其诗歌体现了其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描写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㊁友好相处㊂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有主体地位,但并不是主宰地位㊂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要是自然界中的存在物,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应当受到道德关怀(田松等,2009:63)㊂人类需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维持伦理道德秩序,关怀动物和植物㊂为了重新塑造自然的伦理,需要构建天人合一㊁和谐共存状态,挖掘自然美,批评破坏生态之间的平衡㊂彭斯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解决㊃83㊃㊀李正栓㊀朱慧敏㊀彭斯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㊀方法,对后世产生影响,至今仍可看到苏格兰人对动物的关怀,凡是有公路的地方都会见到劝司机慢开车以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示语㊂在山坡草地上过夜的牲畜都在背上披着布片以保暖㊂彭斯通过诗歌发出一种倡议,构建人与动物的生态共同体,倡导和谐生态精神,确保人类与自然同生共存(孟夏韵,2021:112)㊂彭斯虽然不懂这个理论,那时也没有这个理论,他的思想却是超时代的,很前瞻,所以很有价值㊂这与他的农民身份和同情心密切相关,或许同情心就是生态伦理的来源之一㊂彭斯生于18世纪中期,其诗歌主要写于18世纪后期㊂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巨变,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地征服自然,造成了生态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㊂安德鲁㊃纳什(Andrew Nash)在其著作中说在苏格兰文学与文化中 kailyyard 呈现了整个苏格兰的写作传统,他特别地以19世纪晚期的苏格兰作家为典型㊂其特点主要在于作家富有乡土情怀,偏爱浪漫而非现实,重点关注农村而非城市环境,作家的作品体现出作家逃避社会问题和工业问题的倾向(2007:11-12)㊂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苏格兰文学中,作家倾向于描述对自然环境的表现十分明显且经典㊂彭斯对工业问题的回避和对自然生态的浓重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的生态伦理观念㊂劳作之余,他常常在苏格兰乡村游历,在劳作过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给予他丰富的灵感㊂因此,彭斯的创作作品也涉及大量的生态环境和旖旎风光,记述了他在自然间获得的友谊和爱情,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喜爱态度,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风尚㊂从爱人类到爱自然,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道德与伦理担当㊂亲近自然的彭斯深知工业革命对生态的破坏,愈发珍惜和爱护大自然,在作品中强调了生态的美与重要性,对当时的 人类中心主义 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㊂诗歌在道德层面反映自然,也以道德教诲读者并引导读者,通过诗歌呈现技巧与技术达到审美境界,艺术性地教人以伦理㊂彭斯的悯物诗表现了农民对帮助人民劳作的牲畜的爱护和浓厚情谊,以及人类对动物与植物的喜爱之情㊂彭斯的一生有许多时间是在田野中进行农事活动,他对牲口的情感非常深厚,体现了其自然生态伦理思想㊂彭斯在诗歌中常有可以探索单个说话者的情绪或思想的空间(McGuirk, 2006:255)㊂在‘新年早晨老农向老马麦琪致辞“(The Auld Farmer s New-Year-Morning Salutation to His Auld Mare,Maggie)一诗中,彭斯将老农对老马的真挚情感表达出来,他把老马视为老战友㊁老伴侣,追忆往昔共处岁月时,用了 一骑当先 高大 强壮 敏捷 身轻如燕 的积极词汇以及 机灵 和 好脾气 此类一般用于形容人时才用的褒义词,突出了麦琪是一匹性情温良㊁与人善处的好马,是诗人的好伙伴,若家庭成员㊂他们很有默契,彭斯不需要对麦琪扬鞭子㊁用锋利的马刺,只要用上榛树枝丫,麦琪就会知晓彭斯的意思,长途奔跑胜猎马㊂这首诗把牲畜对人类的辛勤付出体现得淋漓尽致,麦琪在三月天里连续工作八个小时,日日流着汗水耕地数十亩,可谓是尽职尽责,出力拉犁,为人分忧:忠实的伙伴,你不要以为如今老了就啥也不配,说不定还有饿死之悲,我保证直到最后,存着满满的一斗麦穗,供你享受㊂我俩一起熬过了苦年头,现在又一起摇晃着走,㊃93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5期㊀我一定小心拉着你的绳扣,去到一块好地,让你在那里吃个足够,而且不用费力㊂(彭斯,2012:165)诗人在回忆老马当年的意气风发以及人与马共同劳动与陪伴的几十年经历后,将之与现今麦琪的苍老憔悴作对比,代入老马的视角深入共情,体会到了老马麦琪对于自己无法工作做贡献而没有食物的悲伤情绪以及它对自己晚年生活境况的担忧,作出了自己将为老马留食的承诺㊂彭斯作出对未来的畅想,构建出自己和麦琪一同衰老,一人一马一齐跛跛颠颠地走,诗人带着麦琪去麦地让它吃个饱,使它轻松舒适地安享晚年的场景㊂这首动物诗即表达了老农的拳拳情谊,更提出了彭斯的自然生态伦理倡议,示范了人对动物的道德关怀,期望人们重视牲口的生活,珍惜人与动物的情谊,与自然生物平等和谐相处㊂‘悼可怜的梅莉“(Poor Mailie s Elegy)哀悼了彭斯的母羊梅莉:不是丢失世俗的财富让人落泪,让人愁苦,让诗人无精打采穿丧服,让诗人哀悼:是因他失去朋友和邻居:因为梅莉死了㊂(彭斯,2016:203)诗人嚎啕大哭,不为财富,而是因为他那只名叫梅莉的母羊死了而心中愁苦㊁无精打采,忍不住为它哀号㊂梅莉不仅仅是一只羊,却是诗人的朋友,像人一样的朋友㊂此诗显示出母羊梅莉在彭斯心中的地位,甚至还为它穿上丧服,哀悼它的死亡,忍不住为梅莉的逝去而哀号,体现出了彭斯对人与动物之间情谊的珍惜㊂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自然生态伦理,生物是人类忠实的好朋友,它们给予人类帮助,人类也应该对它们友善和怜悯㊂诗,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为诗不仅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也通过日常现象揭示或然性和可能发生的真理,推理归纳出一种伦理维度与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积极向上㊂彭斯的悯物诗还常常讽刺人对其他人和其他物种的不平等的态度,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角,关注物种之间的不平等性㊂‘致田鼠“(To a Mouse)讲述了彭斯在1785年11月的某一天犁地过程中翻到了一个老鼠窝的事情,表达了对自己在田间劳动时无意破坏了老鼠的家园而感到的内疚情绪㊂彭斯甚至对被他耕犁伤害的田鼠也十分同情,其爱心溢于言表㊂诗中写道:你不必如此匆忙逃走,乱窜乱跑,逃个不休㊂我不会拖着耕犁当凶器在后面追赶你㊂(彭斯,2016:207)这几行的描写呈现出当时人与鼠之间紧张的关系状态,这也侧面暗示了在人干预之下的其他生物的生存模式亦如此艰难㊂彭斯通过此处诗段发出了人类应该保护人与自然界生物的友谊㊁不应该伤害其他生物的生态倡议:真的遗憾,人类的强行霸占破坏了自然界人与物的联合,赢得恶名,还辩护自己丑观点,㊃04㊃㊀李正栓㊀朱慧敏㊀彭斯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㊀是世俗观点让你怕我㊂(彭斯,2016:207)这充分表达了彭斯对破坏自然生物生活的愧疚和对人类生产行为的反思,批判了人类侵占其他生物的家园这一行为,阐述了彭斯的自然生态伦理:人类和其他生物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生,和谐相处㊂ 我也是可怜的土生的伙伴,/也是凡夫俗子短命的家伙㊂ (彭斯,2016:207)可怜的小东西,你也要活下去呀!二十四捆谷子中你才吃一个穗儿,这算不上多大的事儿㊂我要把剩下的留给你吃,你可不要错过这良机㊂(彭斯,2016:208)这里,表达了彭斯 同是生物本一样 的平等的观念,反映了彭斯对生态万物的体贴爱护㊂ 你原本想居住的/能躲避狂风的温暖小屋 (彭斯,2016:209)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鼠原本在田野环境中舒适的生活状态,但下一句 被经过的犁头弄破,/从此失去你们的小屋 (彭斯,2016:209)中情况急转直下,交代了人类犁地事件对小鼠的家园㊁小鼠的生活造成的毁灭性影响,表达诗人对动物的同情,批判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生态伦理的破坏㊂彭斯强调了对动物和植物的关注㊁对生态平衡的重视,蕴含着人类应该维护自然生态伦理,自觉地尊重和保护自然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相处的思想观念㊂他在作品中强调生活生产中的伦理选择,对价值伦理观的建构有重要作用,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传播及在后世的流传影响着众人㊂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自然不仅与人为伍,还成为人们的朋友甚至老师㊂华兹华斯孤独时像天上孤云飘零,是自然中遍地开放水仙花的欢乐医治了他的孤独㊂华兹华斯还号召人们放下书本走向自然,拜自然为老师(Let nature be your teacher)㊂济慈在秋天的丰硕里获得满足,在蝈蝈与蟋蟀的鸣叫中发现大地诗歌的永恒,似是在说人与自然彼此相悦㊂诗人们从自然中选材,用艺术呈现一种精神,艺术源于自然,自然是艺术的源泉㊂爱默生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认为 自然产生商品㊁美㊁智慧与纪律 ,推崇人与自然合一,而梭罗把自然提升到可以不依赖人类的独立生态价值㊂追其根源,与彭斯的生态伦理观念的传播与流传也有一定的关系㊂3㊀回归人的本质,凸显人文生态伦理人文生态伦理是指人保持或回归人的本质的道德准则㊂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发生了异化,人与人类的本质关系发生了改变㊂彭斯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在诗歌创作中有所暗示㊂在‘致虱子“(To a Louse)中,时髦的女士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帽子上有一只虱子在朝着帽子顶部爬行㊂诗歌大半部分在贬低跳蚤丑陋低贱,不该在高贵女士的帽子上爬行,妄图爬上软帽最高处,而是应该在身着衣衫褴褛的乞丐一类人身上,与其他低贱的生物成群作伴㊂同时,彭斯大力抬高高贵女士的身份和地位,描绘其雍容华贵的衣装和矜贵的步态㊂但是最后一节突然转折,推翻了之前的论断,表明了对贵族与跳蚤不平等地位的讽刺:啊,但愿某种神力能给我们本领,自己看清自己正如别人把我们看清㊂㊃14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5期㊀那样我们就会避免许多错误,那样我们会从愚蠢的想法中走出:不再想什么服装和步态会把身份高抬,不再想怎样才能被别人膜拜㊂(彭斯,2016:195)彭斯给读者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暗示让人类在此视角中看清自己,回归真我,保持人的本质㊂人类因狂妄自大而有许多 愚蠢的想法 ,其中便包括了 人类中心主义 思想㊂彭斯呼吁人要回归人的本质,看清自己的错误,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㊂彭斯在‘致一朵野山菊“(To A Mountain Daisy)悲悼被犁耕倒的野山菊的命运,表达了对山菊积极生存的欣赏:这也是朴质诗人的命,在生活的恶海中他不走运!他不善于在牌局中恪守谨慎之道,直到恶浪峰起,飓风咆哮,把他整个儿压倒!(彭斯,2008:53-54)此诗以花喻人,称赞诗人和贤者长期与苦难和贫穷作斗争,并批判当时社会上人心诡诈㊁蛮横算计的不正风气㊂彭斯极力呼吁人们回归人的本质,批评当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强调了人文生态伦理㊂‘悼罗伯特㊃卢梭之死“(Elegy on the Death of Robert Ruisseaux)中的 Ruisseaux 一语双关,既可以翻译为 溪流 ,也可以指法国哲学家雅客㊃卢梭㊂当时,卢梭的 自然 教育理论十分流行㊂由此诗隐含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见,彭斯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自然教育理论的㊂ 自然 教育理论是让体验自然者在生态自然系统下接受劳动教育的教育模式理论㊂它提倡因材施教地培养体验自然者释放潜能,提升其自力更生㊁自立㊁自信㊁自爱等综合素质㊂ 大自然 会帮助人类寻找和认识人类内心的 自然 ㊂ 自然 教育理论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㊁有利于形成均衡发展的完整规划㊁培养以生活为导向的高质量生存能力的生活强者㊂它鼓励以自然为师,让孩子融入自然,以人类作为媒介,使人类和自然进行联结,让人在有效地收集㊁组织和编织自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社会生活逻辑㊂‘可爱的邓迪“(Bonie Dundee)第四节中写道:但我要在那边河岸上建一个凉亭,那里泰河蜿蜒流清;我要给你穿上上等格子呢,把你抚养成像你爹一样的人㊂(彭斯,2016:27)彭斯强调,诗中女子意图在河岸上建凉亭,在泰河边将邓迪抚养成他父亲般的优秀的人,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培育作用㊂‘一个醒着的妈妈“(A Waukrife Minnie)也强调了大自然的作用:但是晚上我去了那幽谷,去看我那位可爱的姑娘,在灰蒙蒙的黎明到来前,她已不像以前那样傲慢㊂(彭斯,2016:4)诗人所爱的那位可爱的姑娘住在幽谷小河畔边,她的不傲慢也是自然培养出的气质,也是大自然和㊃24㊃。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生态伦理的诗性构建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生态伦理的诗性构建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约 翰・ 拉斯 金在他 的 《 现代 画家》 中写道 : “ 华 兹华斯 在洞察 自然方面 是楷 模,在认识 自然 的深度 和本质上他是所 有现代人 中眼光最敏锐 的_ 1 1 。”华兹华斯 曾在 1 7 9 0 年 、1 7 9 1 年两次拜访法 国,这两次的旅法经历使他 成为 了法 国大 革命 信 仰 的 热 切 追 随 者 。 回 国后 因局 势 变 化 , 他对 法 国大 革 命 的 态度 由积极主动 转向为消极被动 ,而后 隐居 田园寄情 山水 。 因此得名 “ 湖 畔诗人 ”。华兹华斯将 法国大革命 的热情 转移 到文学革命 中来,他是 以拯救人 ,人 类心灵为基础建立 起 自 己的诗 学思想 的 】 。华兹 华斯伟大 之处就在于 他较 早地看 到 了工 业 革命 所 导 致 的 自然 破 坏 和 人类 物 欲 膨 胀 并 由此 产 生 的 人 与 自然 的 不 和 谐 。他 在 《 水 仙 》 中 着 力 表 现 的是 人 与 大 自 然 在 情 感 上 的 共 鸣 ,特 别 探 讨 的 是 大 自然 与 人 的关 系 。 他 认 为 水 仙 花 与 人 、 自然 界 与 人 类 都 有着 相 通 的本 质 ,整 个 自然 界都充 满了不朽的宇宙精神 。作 者描写 了水仙花超 凡脱俗的 美 来暗示社会的丑 ,把水仙花 作为一种使人提高精 神境 界与 道德价 值的力量加 以歌颂 。人在 社会生活 中会有精 神上的烦 忧和污 垢,因而会感到精神颓唐 “ 百无聊赖心灵 空漠 ”,但 水仙花 的美可 以 “ 安慰我 的寂 寞 ”,大 自然 的欢快 、美好 、 淡 泊和 充 实可 以净化 人们 的灵 魂 ,使人 们 “ 重新 充满 了欢 乐” 。 而在 《 抒情歌 谣集 ・ 序 言》 中则猛 烈地抨击 了资本主 义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违 背道德破坏生态 ,给 人类带来 了空 前的 灾难 。人 性 中的 “ 恶 ”肆 无 忌 惮 地 膨 胀 起 来 ,人 们 在 面 对 金 钱 时 已然 不 顾 道 德伦 理 ,人 性 被 分 裂 , 被 异 化 ,被 抹 灭 ,人类 最原 始 的 “ 善 ”消 失 了。华 兹华 斯通过 诗 歌来 唤 醒人性之初 的 “ 善 ”人 们 也 在 诗 人 的 诗 歌 中 , 感 受 大 自然 的 寓意 ,释 放 内心压 抑 的情感 ,净 化人 类心 灵 。华兹 华斯 关 注人性除 了表现在 对 田园题材 的选择 ,普 通百姓 的苦难 生活 之 外 ,还 体 现 在 弱 势 群 体 中 的儿 童 身 上 。 华 兹 华 斯 认 为 儿 童 时代最为天真 纯真,没有被利益诱 惑,对 儿童天性 的关 注也 是华兹华斯对 自然情感 的深化和 延续 ,华兹华斯在 许多诗歌 里都描述 了 自己儿童时期 的欢 乐情景 ,如 《 致 蝴蝶》 《 致杜 鹃》都表 现 出他对童 心的维护和不遗 余力地去追求 自己童年 的足迹 。华兹华斯的诗歌不同于一般流连于 山水风情的世俗文 人,他笔下 的诗歌中自然的原生态 ,人性 的本真状态都是遵循 人 之 初 性本 善 这样 的伦 理 道德 ,对 人 与 自然 的 关系 进 行 了深 入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解读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解读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解读《野草在歌唱》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玛丽·特纳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奋斗求生存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对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的描写,深刻探讨了人在极端困境下所面临的伦理选择与道德冲突。

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对《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进行深入解读。

我们需要了解文学伦理学的概念。

文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伦理道德观念与题材的学科。

它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揭示其中所包含的伦理困境、伦理选择与道德冲突,以及人性的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

是临时性的生存困境。

玛丽·特纳在荒野中生活,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面临着食物、水源等基本生存资源的极度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玛丽·特纳面临着道德选择:是她该放弃生存,选择死亡;还是她可以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去获取生存资源,延续自己的生命。

这个伦理困境既是对生命的思考,也是对人性的挑战,需要玛丽·特纳去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决断。

是面对人际关系的伦理困境。

在荒野中,玛丽·特纳遭遇了很多险境和危险,也遇到了一些人,其中有好人也有坏人。

她需要面对来自不同人的利益诱惑和威胁,需要进行关系的处理和选择。

她也需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选择:是否相信他人,是否信任他人,是否去帮助他人。

这种人际关系的伦理困境,不仅考验了玛丽·特纳的人性和深层次的品格,也暴露了社会底层人群所面临的道德挑战和伦理压力。

是对自身生命的伦理困境。

在荒野中,玛丽·特纳身临毒蛇、野兽、疾病等种种危险,她的生命不断受到威胁。

在这个时候,她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也需要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选择。

她也需要面对自己生存欲望和求生的冲动,需要面对自己生存和死亡的伦理挑战。

这种自身生命的伦理困境,考验了玛丽·特纳的生命观念和生存态度,也考验了她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作者简介:钟黎(198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重庆400074)
摘要:英文诗歌中充满了对崇高自然和人间之爱的伦理内涵。

文章旨在探讨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理念的具体体现,阐释其内在涵义,对当今的诗歌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文诗歌;伦理;道德理念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引言
诗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外,同时诗歌也通过语言、风格、主题等文学要素体现着伦理道德的理念。

古希腊诗歌理论认为,真理是诗歌追求的目的,它与美结合在一起。

诗歌还体现出善,在德行上能够教育和引导人们才能称为善。

在社会的转型期,当人们的思想出现迷惘时,诗歌的教化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英美文学史上,一大批诗人在自己作品中,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倾注着关注之情,字里行间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理念。

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作用的阐释
西方文学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柏拉图的“禁欲说”。

而关于诗歌的伦理作用,
锡德尼曾在其《为诗辩护》中这样写到:“在引人向善导致德行上莫过于诗,德行受推崇,罪恶受惩罚,其实这种赞美是应当属于诗的。

”锡德尼提出诗歌的社会作用在于培育人的善良之心,张扬美德,抨击邪恶。

可以看出,他倡导的是诗歌的教育作用,使读者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欢乐,表现美德恶行或其他内容并能够寓教于乐的虚构形象是诗人的根本标志。

对诗歌的全部责难,也就是认为诗歌是不道德的,这实则是对诗歌借以改进人类道德方式的误解。

诗使心智容纳千千万万种尚未理解的思想组合起来,从而唤醒并丰富心灵;诗揭开世界的面纱,展现出其隐藏的美,使熟悉的事物变得神秘陌生。

诗人的创作目的,就是让读者或欣赏者从中得到教益,使其在个人情感和思想上建立起相当的联系。

当诗人的情感流露之时,他的思想道德也随之得到了教育。

华兹华斯就曾在其诗歌中论述过伦理道德的作用以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特具的美好品德。

他在《康伯兰的老乞丐》这首诗中写道:“不管老乞丐来到了什么地方,难背弃的习惯做法自然促成了仁爱的举动;他习惯起了理智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就这样使得灵魂倾向于德行和真正的善。

有人因为其善行而出类拔萃;他们的心灵崇高又爱好思考,他们创造的欢乐和幸福将与时间共存,而且会传播和点燃。

”在华兹华斯看来,善良的美德不仅能提升自我,而且还可以构建全人类善良的美好品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英文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伦理道德观念在英文诗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与善的和谐伦理道德思想
中西方伦理道德的核心都是善,善是人的原始本性。

文学作品中所张扬的善,目的在于劝诫读者弃恶从善。

美与善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写作的重要主题。

华兹华斯在《她眼神狂乱》中,歌颂了一个母亲的爱,诗中的母亲通过自己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的悲惨遭遇:她惨遭丈夫的抛弃,但却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在《最后一只羊》中,诗人描述了一个男子因为生活所迫,曾一度产生了做坏事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使得他寝食难安,他反问自己,善良之心怎么能做坏事呢?诗人通过对一个男子内心变化的描写,反映了人性中对于恶念的自律,并于善恶中选择了善心和善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正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工业文明开始得到极大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产生了极大的欲望。

威廉姆·布莱克则站在时代的高度,创作了一系列诗歌,表达要爱护心灵基础,倡导心灵的美。

他在《歌:我爱》中构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世界:这里有永恒的欢笑,余音缭绕的山谷,美丽的丘陵。

这种诗性的世界,正是善的停留,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引领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二、自由平等的精神
美国著名的女诗人狄金森虽足不出户,但却通过报刊和其他途径对外界所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她认识到,如不了解社
会的疾苦,就无法达到诗歌的最高境界。

在《活着,使人感到羞耻》这首诗中,她描述了一个斯巴达牺牲的故事,赞扬他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一个自由世界的追逐和向往之情。

在她的其它作品中,还有着对于民主认识。

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民主可言,即使有,也是虚伪的表象。

敢于说真话的人却成为了“痴癫”,只有“有眼力的人”才知道那不是“僵化的痴癫。


三、幸福观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幸福是个体主体性的选择和追求,它不仅是肉体上的尝试和体验,更有高层次的的东西。

英文诗歌中有许多表达诗人对于幸福观的理解。

布莱克就曾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一种为人类谋福的幸福观:“在黎明升起的时候,我听到一天使歌唱:仁慈、怜悯、和平,是这世界的解放。

”他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对幸福的理解上,塑造了一个诗性的伦理王国:每个人心中都秉持仁慈、和平、怜爱,就能在安享可欲求的幸福的同时,又协调好各种矛盾和关系,社会美满,人人幸福,这才是诗人心中真正的幸福。

四、伦理“耶路撒冷”
西方文学中伦理道德理念的主要来源是宗教文化。

耶路撒冷本是宗教上的圣地,在这里代指诗歌有着对宗教思想的理解,希望在诗歌中通过重塑宗教的力量,来唤醒人们对于所做的罪恶要受到惩罚的恐惧之情,使人们增强了对善的欲求。

威廉姆·布莱克是其中的代表者。

他一方面批判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但并没有彻底放弃上
帝救赎人类的观点,借鉴诗歌和宗教共同的力量唤醒人们的良知。

他希望在诗歌中重塑这种思想,使得在他那个时代看来几乎快崩溃的道德体系能换上新的血液得以重建: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得到上帝的拯救而进入理想的天国,大部分人都难逃宗教的审判,而进入黑暗的炼狱,与痛苦磨难相随。

参考文献:
[1]陈清芳.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05):73-76.
[2]崔艳辉.浅谈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意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02):82-84.
[3]蔡云艳.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0(01):219-220.
[4]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