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原子》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京市枣营中学教学设计阳离子Na+ Mg2+三、离子:带电的原子阴离子Cl- S2-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翻转课堂学习情况的简单总结【问题1】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1、原子结构2、电性关系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回顾翻转课堂视频内容、回答: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回答:原子本身不显电性,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总结原子中的等量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展示学生猜想(发布于双课堂教学论坛中的学生绘制的氢原子示意图),对照课前学习的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分析认识的偏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回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问题3】从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能发现的规律回顾、描述相关规律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易得或易失电子)巩固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简单规律的记忆。

【讲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要想达到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倾听,思考。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问题4】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生成氯化钠?观察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思考问题,通过交流大致得出:钠原子应该失去电子,氯原子应该得到电子,就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图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北京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原子教学方案

北京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原子教学方案

《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原子的构成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引入】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1、2【学生归纳】原子的构成【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51页表3-2,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守恒?”或“请举例说明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原子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计算等类型,检验学生对原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能描述原子内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符号的含义,能运用元素周期表查找相关元素的信息。
3.理解原子与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离子电荷的判断方法,能书写常见离子的化学式。
6.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7.注重评价,激励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化学史料、化学前沿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2.提问:“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此引出原子的概念。
3.通过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5.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年级化学上册3.1.2原子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3.1.2原子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3.1.2原子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3.1.2原子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节《原子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原子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原子。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原子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化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科普书籍,如《元素的故事》、《原子传奇》等,以加深对原子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请学生列举几个典型的原子案例,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答案: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碳原子是构成有机物的基础,具有四个电子的价层电子构型。氧原子是构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基本单元,具有六个电子的价层电子构型。
3.请学生描述原子的内部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分布和作用。答案:原子内部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数量与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同。中子不带电,数量不一定与原子序数相同。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根据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先填充内层电子轨道,再填充外层电子轨道。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例如,在学习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计算的?”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1原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京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原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京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本章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原子相关知识。同时,本章节也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化学性质等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原子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本章节的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以及结论的得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化学原理》一书,详细介绍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世界探险》一文,以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原子世界的奥秘。
-《原子的发现与发展》一文,介绍了原子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原子的性质。
-化学教学相关的在线课程平台
3.信息化资源:
-化学知识相关的电子书籍和学术论文
-在线化学知识数据库
-教育软件和应用程序,如化学模拟实验软件
4.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实验操作和观察
-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
-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讲解和板书演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原子的结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原子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原子的奥秘。

原子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教案初中化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构成元素;2. 掌握原子构成元素的基本概念;3. 感受原子结构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1. 原子的结构和构成元素;2. 原子的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等;2. 介绍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所不同,即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的数目不同;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试验器材,让他们进行原子结构的实验,观察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讨论(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原子的稳定性和活性等问题。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对物质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构成元素,掌握原子构成元素的基本概念,感受原子结构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的联系。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培养其实验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原子》word教案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原子》word教案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原子》word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得原子的概念,把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2.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明白得。

重点和难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由原子直截了当构成的物质。

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举例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

2.举例说明分子有哪些性质?3.举例说明什么是分解反应?〔引入〕分子尽管专门小,但却真实存在,而且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具有可分性。

如何样证明分子是可分的呢?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能够从宏观上观看到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

例:〔多媒体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边操作边讲解。

)〔讨论并回答〕你观看到什么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写出那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组成,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汞微粒和氧微粒,然后许多汞微粒集合成金属汞,每两个氧微粒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集合成氧气。

可见在化学反应中氧化汞分子是可分的,而汞微粒和氧微粒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了。

化学上把这种微粒叫原子。

〔多媒体出示〕原子的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最早发觉原子的科学家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多媒体出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

〔多媒体出示〕原子的性质: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专门小;2、原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多媒体出示〕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截了当构成的。

由原子直截了当构成的物质分为三类:1、金属:如金、银、铜、铁等;2、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磷等;3、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

〔多媒体出示〕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巩固练习:1、“原子是一种最小的微粒”对吗?什么缘故?2、因为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微粒,因此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对吗?什么缘故?(要求: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3、下列物质哪些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是由原子直截了当构成的?(1)氧气(2)汞(3)氧化汞(4)二氧化碳(5)酒精(6)镁(7)磷(8)五氧化二磷(9)氢气(10)氖气(11)四氧化三铁。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原子结构》word教案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原子结构》word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2.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

5.●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师]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

与上述例子相似,我们前面学过了碱金属及卤族元素等知识,知道不同的物质性[师]很正确。

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性质。

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板书]第五章 物质结构[师]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

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生]不是,如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能反应,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就不反应。

要知道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生]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如下形式把它表示出来 。

质子 原子核外电子[生]甲种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种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师]回答得很好,甲种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种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

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

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 cm 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 ,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师]下面,我们通过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原子核中子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生]不会。

京改版九上化学 3.1原子 教案设计

京改版九上化学  3.1原子 教案设计

原子一、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所以对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是重点。

四、学习目标:1、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和纯净物。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五、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六、学习难点:化学反应的实质七、学习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八、教学评价:通过对宏观现象氧化汞的分解反应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总结出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得出原子和分子的联系和区别完成目标一和目标二。

通过展示延伸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完成目标三。

九、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的性质。

那么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哪?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九年级化学 原子教案 北京课改版

九年级化学 原子教案 北京课改版

原子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

了解原子、分子的相互关系,能用分子、原子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2.了解原子的构成。

记住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明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难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第一课时原子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分子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

我们知道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分子还能再分吗?〔讲解〕我们曾学习了:1.氢气+氧气水就是氢分子与氧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水分子。

由此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它的构成要发生变化。

〔设问〕分子的构成怎样变化呢?〔讲解〕以红色的氧化汞粉未受热分解生成银白色的汞和氧气为例。

氧比汞是由许多氧化汞分子构成的。

当它受热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为更小的氧微粒和汞微粒,这些微粒重新组合,即每两个氧微粒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微粒组合成了大量的氧分子,并聚积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微粒则重新聚积在一起组合成金属汞。

氧化汞分子的“分”与“合”的示意图(见课本)。

〔设问〕从上面的形象图示来看,在上述化学变化中,氧微粒、汞微粒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了吗?若未变,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讲解〕显然在上述化学变化中,这些微粒的种类、数目均未发生变化,反应前的氧微粒、汞微粒与反应后的氧微粒、汞微粒在种类、数目上都是一样的。

只是发生了这些微粒间的重新组合,组合的结果是使氧化汞变成了金属汞和氧气。

〔结论〕我们将上述反应中的氧微粒、汞微粒叫做氧原子、汞原子。

〔板书〕一、原子: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提问]原子有哪些基本性质呢?〔阅读〕阅读本节教材的相关段落。

〔板书〕2.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体积质量都很小(2)原子也在不停的运动。

〔简述〕教材中的图说明原子的真实性。

〔提问与小结〕原子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在构成物质上有何异同。

(北京版)初三化学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节 原子-1教学设计

(北京版)初三化学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节 原子-1教学设计
展示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环节二:初步认识
原子
介绍原子的提出历史
了解历史上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
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等仪器,展示原子的真实图片,利用地球和乒乓球等实物比喻原子的大小。
观看图片,感受原子真实存在,体会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环节三:相对原子质量
展示几种原子的半径和质量,提出使用“比值”来表示原子质量。
环节四:原子的
构成
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
聆听、思考并完成任务单五至八的内容
展示原子的结构,给出几种原子的构成,引导获得结论。
观察、思考并完成任务单思考1至3的内容
小结
简要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
聆听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原子
教科书
书名:《化学》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相对质量与实际质量的关系。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核一般是由中子、质子构成的。
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计算不方便,理解什么是“标准”。
给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布置任务:计算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完成任务单相关内容
给出相对原子质量表,布置任务:查阅几种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完成任务单相关内容
布置任务:计算两种原子质量之比,引导得出原子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完成任务单相关内容
4、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实,初步了解研究微粒构成的模型和假说方法,并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曲折,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教案-新版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原子及原子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的性质。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提出,以及能够知道常见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世界是由绚丽多姿的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能否再分呢?物质若被不断分割,能被肉眼看到吗?若被分割到我们肉眼看不见,这个物质还存在吗?人类对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由来已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微粒:原子。

一、初步认识原子请大家自学课本,第一部分,然后小组间交流讨论,总结一下原子有什么性质。

学生1: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2:原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3:……大家说的都很对。

那么,既然原子这么小,我们能用普通的方法称量出每一个原子的质量吗?怎样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了解每一个原子的质量呢?二、相对原子质量提问: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了解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学生: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大家能用一个式子将这句话表达出来吗?相对原子质量=现在,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的质量也很小,那么,这么小的原子,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原子内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原子的构成。

三、原子的构成【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得出:(1)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带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构成的,特殊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原子及其构成教学难点原子构成研究的历程和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点评引入课题整体认知构成探寻引导阅读章引导语及图示简介原子博物馆引导阅读史实并展示STM图片通过事实图片归纳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并引导记录引导从图示,种类深化对原子的整体认识:1、给出名称,请学生给图示2、给图示,说名称请同学们动手做一个原子模型,并展示说明理由阅读,倾听从信息中体会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成就,体会原子很小阅读,观察并体会认识原子是一种微粒,真实存在,原子间有一定空隙;原子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归纳整理依据名称绘图依图示命名动手用橡皮泥完成模型展示说理引入明确课题激发兴趣初步整体认识原子及特征建立原子种、数间的联系和区别设问:原子真的像道尔顿说的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吗?指导阅读教材“科学方法”栏展示并引导学生,通过假说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动手绘制作模型汤姆生的发现是什么?你能做出关于其假说的模型吗?卢瑟福通过实验和推理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表示他的结论吗?波尔的假说修正了卢瑟福的哪些说法?有哪些更深层的认识?(展示电子云图,纠正认识)引导体会科学家认识微观世思考,产生疑问阅读,认识假说与模型方法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动手绘制制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归纳并总结记录,造就认知冲突初步学习假说和模型研究方法动手实践加深体会。

原子-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原子-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原子-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原子,学会描述原子的结构;2.掌握原子的基础组成部分,即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性质与特点;3.了解电子能级和布居规律,并能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理解各类原子的同位素概念,并会简要说明其应用;5.学习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法,能够对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简单介绍。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1.原子结构及基础组成部分;2.电子能级和布居规律;3.原子化学符号表示法;4.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

【重点】理解各类原子的同位素概念,并会简要说明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的历史发展及原子理论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原子概念的好奇心。

2. 原子结构及基础组成部分(30分钟)1.原子的基本结构1.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电子、质子、中子2.原子的半径、质量、元素符号及其编号3.原子的结构模型:Rutherford模型、玻尔模型4.珂琳壳模型2.原子核1.质子:元素周期表中的编号,质量等2.中子:质量等3.同位素及其概念3. 电子能级和布居规律(30分钟)1.电子能级的概念及符号表示2.电子的能级排布1.电子填充顺序2.特殊的电子配置:稀有气体、过渡元素及其离子3.布居规律及电子配置的应用4. 原子化学符号表示法(20分钟)1.原子核记号和核电荷数2.原子序数、质量数、同位素符号3.电荷数及离子的表示方法5. 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20分钟)1.同位素的概念及分类2.同位素对温度计、科技和生活的应用6.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原子的概念、基础组成部分、电子能级和布居规律、原子化学符号表示法及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总结。

四、教学反思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构成、电子能级和布居规律、同位素以及其符号表示,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以及带有些许互动,便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理论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化学教案-原子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化学教案-原子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化学教课方案-原子 _九年级化学教课方案_模板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能用分子、原子看法剖析化学反响实质;2.认识原子和分子的相像点、相异点和互相关系。

3.认识原子看法及基天性质;4.解原子的构成,认识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5.认识原子的实质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察看能力,综合剖析能力和抽象思想及逻辑思想能力。

感情目标:经过实验和议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脚踏实地作风及探究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停运动和无穷可分等辨证唯心主义看法;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渐培育量变惹起质变的辨证唯心主义看法。

教课建议教材剖析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分子的看法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能否还能够再分呢?分子能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响、分解反响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指引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表示图。

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成立起了联系。

经过表示图的展现,能使学生自但是然的得出原子的看法。

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切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绘、生动的比喻、指引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现了用扫描地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实证明原子也能够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响中原子不可以再分,那么用其余方法或在其余变化中能否能分呢?教材环绕这个问题议论了原子的构成。

教法建议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详细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有些理论性知识因为学生缺少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在解说原子看法时,因为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课过程()中第一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以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纳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现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联合学生的剖析、议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详细。

《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教学设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原子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如何进行原子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概念,是每位中学化学老师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原子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帮助中学化学老师创造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

一、目标确定在进行原子教学之前,需要先确定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原子教学的目标要突出以下几点: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结构;认识原子的特性;能够理解原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这些目标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基础知识来确定,不能一刀切。

二、教学内容安排1、原子的定义和发现在进行原子教学的第一节课中,应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发现历程。

可以通过问答、展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原子的基本结构在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时,可以采用模型或动画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概念和三种基本粒子的作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结构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兴趣。

3、原子的性质与变化在介绍原子的性质与变化时,应突出其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现实生活中多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奥妙和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导入与激发在原子教学的前期,需要通过趣味性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关于原子的趣味故事或插入一些转移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差异化教学在进行原子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差异化教学。

例如,对于物理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图像的方式来呈现原子的基本结构。

3、探究式学习原子教学需要重视探究式学习,在不断发掘生活中与原子结构有关的事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研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在原子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

原子的教案设计

原子的教案设计

原子的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原子的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2. 掌握原子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电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原子的概念,通过展示一张原子的图片或模型,激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或板书,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 解释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讲解电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包括能级、壳层和轨道的概念。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具体的原子,如氧原子,让学生根据其原子序数和电子结构进行表示。

2. 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的电子结构对其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3. 提问:为什么氧原子具有化学活性?请结合其电子结构进行解释。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火柴模型拼装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构。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出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与原子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原子能、原子钟等,让学生了解原子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学等。

六、小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和反馈。

教案扩展:1. 可以通过展示更多的原子模型和实验,深入讲解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制。

2.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探究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如原子的发现历程、原子模型的演变等。

教案评价:1. 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拓展应用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原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2.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教学方法
讲——读——议——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举例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

2.举例说明分子有哪些性质?
3.举例说明什么是分解反应?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却真实存在,而且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具有可分性。

怎样证明分子是可分的呢?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

例:
〔多媒体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边操作边讲解。


〔讨论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组成,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汞微粒和氧微粒,然后许多汞微粒聚集成金属汞,每两个氧微粒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可见在化学反应中氧化汞分子是可分的,而汞微粒和氧微粒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了。

化学上把这种微粒叫原子。

〔多媒体出示〕原子的定义: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最早发现原子的科学家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多媒体出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

〔多媒体出示〕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原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多媒体出示〕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分为三类:
1、金属:如金、银、铜、铁等;
2、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磷等;
3、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

〔多媒体出示〕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巩固练习:
1、“原子是一种最小的微粒”对吗?为什么?
2、因为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微粒,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对吗?为什么?(要求: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3、下列物质哪些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1)氧气(2)汞(3)氧化汞(4)二氧化碳
(5)酒精(6)镁(7)磷(8)五氧化二磷(9)氢气
(10)氖气(11)四氧化三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