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动机与信任:基于不确定性简化机制的研究

合集下载

欧洲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

欧洲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

欧洲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标签:欧洲一体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分支,在制度内涵及核心假设方面都有其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应用于欧共体/欧盟研究以来,其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它对欧洲一体化为何制度化以及如何被制度化提供了一个比较精细的理解,受到学界关注。

本文试图概括分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及核心假设,阐析其对欧盟制度运作的经典解释,并就其理论解释优势及局限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分支,和其他分支一样,也是围绕“制度重要”这一核心主张建立起来的。

有分析指出,具有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欧盟常被看作各种各样制度主义的理想验证场所。

但是,对于制度到底如何重要,制度主义各个分支是有不同解释的。

作为更靠近经济理性主义一端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把制度狭义地界定在正式规则程序层面,并且是作为行为体以更高效率开展交易的中介性变量发挥影响。

这种颇具特色的制度内涵解释使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欧盟制度运作分析方面一度大显风头。

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应用于欧洲一体化研究以来,其理论解释优势日益受到学界重视。

本文试图概括分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假设,阐析其对欧盟制度运作的经典解释,并就其理论解释优势及局限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一般特征及核心假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最初源于政治学者对美国国会制度和行为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以肯尼斯·谢普斯勒(Kenneth A.Shepsle)为代表,在理查德·麦凯尔维(Richard Mck-elvey)、威廉·赖克(William Riker)等理性选择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转向制度分析,注意到美国国会制度,特别是委员会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类行为体的投票和表决权进行导向,能够导致“结构引导的均衡”。

他还把注意力转向“均衡制度”问题,即行为体如何选择并设计制度来确保相互收益,以及这些制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或不变。

联盟动机与合作风险对研发联盟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研究

联盟动机与合作风险对研发联盟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研究
使用 契约 。
同时 ,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作为联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的一个重要来 源, 也是影响联盟治理机制选择的重要因素 。研究指出 ,转型经济 国家的一个典
型特征是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而法律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大量机会主义行为 的存在 ( L u o , 2 0 0 7 )。同时 , 法律体系作为契约治理的基础 ,其不完善程度
的一方对联盟关 系的依赖 ,因此做出专项投资 的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机
制来保护这些专项资产 ( H e i d e ,1 9 9 4 )。Z h o u 和P o p p o( 2 0 1 0 ) 通过实证研
究发现 :法律执行力越强 ,资产专用性与契约 明确性之间的正 向关 系越强。
交易/ △作不确定性包括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 。外部不确定性主要指 交易环境的波动性和不可预i 贝 J l . I 生,即环境不确定性 ;而 内部 的不确定性则是 指交易各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外部不确定性带来了适应性 问题 ,即难以修改
成 员 之 间知 识共 享 的意 愿 。第 三 ,以知识 获 取 为 目的 的企 业更 强 调 联盟 关 系
的长期性 ,通过对长期利益 的共 同期望 ,联盟成员之间会建立更大程度上的
信任 ( L a n e 等, 2 0 0 1 ) 。同时 , 在意外情况发生时 , 联盟双方可以相互调整 , 共 同解决联盟 中出现的问题 ,增加联盟的灵活性 。
和知识资产 ,通过研究得 出结论 :联盟 中产权资产的数量与正式控制的使用 正相关 ,与社会控制 的使用负相关 ;联盟 中知识资产的数量与正式控制的使
用负相关 ,与社会控制的使用正相关 。因此在本文中 ,基于前人的研究 ,我
们提出资源获取是企业参与研发联盟的动机之一 ;同时按照资源属性 的不 同, 进一步将资源获取分为以知识获取为 目标的无形资源获取和以利用对方有形 资源为 目 标 的有形资源获取 ,分析二者对于不 同联盟治理机制 的影响及其差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管理者的职能
案例
法国
法 约 尔
确定组织的目标; 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 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
决定要完 成什么样的 任务;
谁来承担 这些任务;
如何把任 务进行分类;
谁向谁报 告工作;
在什么地 方做出决策。
计划
组织
控制 管理者的五种职能
监控; 比较; 纠正。
协调
指挥
激励下属; 指导别人的活动; 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 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第 9 章 群体的行为基础 第 10 章 理解工作团队 第 11 章 沟 通(自学) 第 12 章 领导的基本观点 第 13 章 当代领导问题 第 14 章 权力与政治 第 15 章 冲突与谈判
第一章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 学习目标(3课时)
掌握: 管 理 者
职能 角色 技能
组织:
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
行为塑造
忽 视
消极强化
当一种反应之后 人们做出的是中 止或逃离不愉快
的行为时
连续强化
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
强 化 程 序
间断强化
并不是对每一次理想行 为都给予强化。
为了保证理想行为能够 重复,强化的次数也应该 是足够和充分的。
比率强化
固定比率
当个体的反应积累 到一个固定数目后, 便给予奖励。
管理者的角色
明 茨 伯 格
信息传递者角色
人际角色
决策角色
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
掌握:
本章回顾
★ 组织 ★ 管理者 管理者的职能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著作内容简介:《信任论》这本书同其他书一样,以定义开头,首先对信任的定义进行了界定。

在界定信任的定义之前,先追溯了“信任”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和《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各领域学者们对信念一词的解释。

最后,郑也夫先生做出自己对“信任”的界定。

本书的第二章,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的人的本性问题,评价了生物学家提出的三种利他:选择性利他、互惠利他和群体选择性利他。

在这章里,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文化力量能够导致群体选择性利他形态的存活。

第三章里对合作的进化进行了讨论。

对艾克斯罗德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囚徒困境”与合作的产生作出了出色的解答。

作者在分析了互惠的伟大功能,互惠与道德的关系后,指出艾氏理论中的两点缺陷。

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

对理性、习俗与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回详细的阐述。

第五章阐述了信任最初产生于亲族中,产生于领地上。

并对为什么领地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人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同时还阐述了领地之争是封建制产生的原因;领地过去、现在都与信任有着不解之缘;而领地的形态在不断变异。

第六章同前后两章的关系密切。

它从空间的维度转向了时间。

同下一章的关系是,它们都在讨论着信任的功能。

在这章里介绍了信任的简化复杂社会的功能,同时还介绍了其他几中简化机制,如语言、货币、标准、考分、声誉等。

第七章讨论的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的功能。

对社会秩序的三个来源:强制、互惠和习俗分别进行了评价,指出将国家机器置于恰当的位置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关键。

相对而言,这一章与我们现在所学的管理学、社会学联系较为密切,很好地把握对信任的利用,可以使社会秩序走向更加良好的状态。

第八章比较了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

主流、非主流、常态、变太是探索一般规律时必须兼顾的。

2024河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含答案)

2024河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含答案)

2024河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的重点任务A.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B.数字经济C.数字化应用D.智能制造2.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A.高层次人才引进B.人力资源配置C.人才结构优化D.人才自主培养3.电影作品著作权由()者享有。

A.制片者B.编剧C.导演D.摄影4.知识产权法的表现形式不涉及?()A.宪法B.法律C.道德D.国际条约5.瞄准东盟市场需求,强化与大湾区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对接和分工协作,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A.“两国双园”B.“北部湾经济区”C.“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D.粤港澳大湾区6.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

A.雁阵格局B.中心圈格局C.梯形格局D.“一三”格局7.《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

A.人才评价B.人才流动C.人才激励D.人才使用8.以()战略为主线,布局人才工作相关内容,与党的历史上的人才工作相互接续,一以贯之,形成有机体系。

A.创新驱动发展B.科技强国C.教育强国D.人才强国9.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有一批开拓者。

A.新兴前沿交叉领域B.人文领域C.教育领域D.外交领域10.著作权属于作者的是?()A.职务作品B.演绎作品C.合作作品D.日记11.要优化人才()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A.表彰奖励B.负面清单C.奖惩结合D.黑名单12.以下不属于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发明人B.后申请人C.职务发明人D.专利权人13.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人才主力军作用。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一、本文概述《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体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它是理解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集体行动问题的关键。

本文首先介绍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然后分析了集体行动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的具体应用,包括集体行动的困境、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以及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公共治理理论的启示和贡献,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集体行动问题,为公共治理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起源于曼瑟尔·奥尔森的经典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它深入剖析了为何个体理性在集体行动中可能导致非理性的结果。

奥尔森指出,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即使这样的行动对整个群体是有益的。

然而,当每个个体都抱持这种“搭便车”的心态时,即使每个个体都明白集体行动的好处,也可能无人愿意首先采取行动,因为每个人都期待他人先行付出,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种“搭便车”的心态在公共治理领域尤为显著。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能希望其他方首先行动,以观察其效果后再决定自己的策略。

这种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滞后,甚至失败。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还强调了组织在促进集体行动中的重要性。

奥尔森认为,除非有一个能够强制或激励个体行动的组织或机制,否则集体行动往往难以实现。

这一观点在公共治理中同样适用,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成为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议题。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公共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视角,也为构建有效的公共治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公共治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设计来激发集体行动的动力。

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

新发展经济学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摘要: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需要付出成本环境中的理性农民基础上的农业组织理论对欠发达国家中存在的大量不同现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该理论提供了两点见解,即为什么分成租制(sh盯ecropping)如此普遍以及为什么它呈现出它所具有的特定形式;该理论还对信贷市场与土地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结(interlinkage) 以及成本分担(costshareing)之间的相互联结提供了一种解释。

本文认为,同相互竞争的其他理论相比,这个理论对这些现象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解释。

这个理论可以被看作对一个更为一般的范式即“不完全信息范式”(the imperfect informationp咖digm)的一次重要的应用,而“不完全信息范式”有助于解释各种不同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包括在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背景中的经济现象;在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产品市场背景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背景中的经济现象。

一、引言在过去的15年中,我一直在试图构建一个与欠发达经济和发展过程相一致性的观点,来判别它们与更为发达的经济相比在哪些方面相似,在哪些方面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

①在这里,我甚至还不能就这些观点给出一个概述。

我被要求做的事情是提供与乡村部门的组织相关的一种看法,并解释为什么我(或者其他人)应该“相信”这些理论,或者至少是这些理论为什么比一部分广泛讨论的可选择的理论更为合理。

我的思路包括5项主要的原则:(1)个人(包括在欠发达国家乡村部门中的农民)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以一种(合理的)一致的方式——即一种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方式——而采取行动。

(2)信息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这一点有许多重要的含义。

个人不能获得完全的信息,因此,他们的行为可能明显地不同于假如他们拥有完全信息情况下的行为。

当个人从事交易时(购买劳务、增加贷款、租用土地或牲畜)有关这些交易项目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于是,出现完全信息的合意的交易是不可能发生的。

组织行为学03人格、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03人格、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
复习题(7,9)
讨论题(2,5)
案例1:卡莉·费奥莉娜的起起落落 (P118)
案例2:钻石人格(P119-120)
organizationbehavior126
组织行为学
全球领导和组织行为有效性(GLOBE)的9维度
决断性 未来取向
权力差距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性别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
组内集体主义 绩效取向 人本取向
应用:个体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匹配
阅读
✓ 专横、不敏感、草率:你理想中的领导是这样的吗? ✓ 全球型人格 ✓ “深入了解之后,所有人都一样” ✓ 美国人的价值是不同的吗? ✓ 正反论:人格特质是行为的有利预测指标
1.孤独 2.迟钝 3.情绪激动 4.顺从 5.严肃 6.敷衍了事 7.胆怯 8.理智
人格特质
16种主要特质(1)
外向 聪慧 情绪稳定 支配 乐天 谨慎负责 冒险 敏感
表1 16种主要特质(2)
9.信赖 10.现实 11.直率 12.自信 13.保守 14.合群 15.不拘小节 16.心平气和
怀疑 幻想 世故 忧虑 激进 自立 自律严谨 紧张困扰
➢ 环境:家庭、朋友、社会群体、生活和工作经历、 人格塑造、环境制约;
北美人在书籍、学校教育、家庭和友谊中始终贯穿 着勤奋、成功、竞争、独立、新教伦理等主题。
➢ 情境:即时情境下的个体反常行为。
对学院工作的看法:会议上/非正式聚会的餐桌上
运用情境考试招聘新员工。
人格的发展理论(艾里克森)
按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管理 相应的引导人物是:母亲、父亲、家庭、邻居、 学校的师生/伙伴和小团体、友人/异性/合作或 竞争的同伴、一起工作或分担家务的人们、人 类。 每一阶段的成败可能会成为今后性格发展的导 向:如第一阶段成功则是以后社会信任的基础, 如失败则可能造成今后的不信任心理。

信任博弈

信任博弈

1.实验指南尽管市场规模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但伴随着交易过程的增加和匿名性交易的增加,要求交易关系中存在更多的信任。

而信任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涵,与单调的经济人假设格格不入,因此主流经济学则对于信任问题鲜有系统性的研究。

1995年伯格(Joyce Berg)设计了一个完整的信任博弈实验,用来研究信任水平和可信任水平,他所设计的信任博弈实验将参与者能够体验到个人动机与从信任与合作中获得潜在收益两者之间的矛盾。

实验由响应者和提议者构成,提议者在实验中,会获得一笔资金,者需要决定,愿意将这笔资金中的多少(全部还是部分)给一个“响应者”,响应者获得的资金,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响应者需要决定,将多少获得的收益,返还给提议者。

2.实验引导1.指导语◇实验中有两类角色:提议者和响应者。

◇提议者在每一轮开始前,会获得一笔资金,提议者需要决定,愿意将这笔资金中的多少(全部还是部分)转给一个“响应者”◇响应者所获得的资金,将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响应者需要决定,将多少获得的收益,返还给提议者。

◇响应者获得的收益,属于响应者的个人信息。

2.实验提示◇提议者:实验轮次:第I 轮。

你的角色是:提议者。

你拥有一笔资金V1,你需要决定是否、投资多少资金给响应者。

响应者获得你的投资后,将获得V2倍的收益,并由他来决定返回给你多少投资收益。

你的收益=V1-给响应者的资金+响应者返回的收益。

◇响应者:实验轮次:第I 轮。

你的角色是:响应者。

提议者投资给你D1元,你用这笔资金最终获得V2倍的收益,共D2元。

你需要确定返还多少收益给提议者。

你的收益=D2-你返回给提议者的收益。

说明:轮次、初始资金均为变量,由实验主持者设置。

3.参数设置与说明1.实验参数设置实验系统参数设置如图3-9。

图3-9 信任博弈参数设置2.参数说明名称 默认值 说明 参与人数 16 参与人数必须是偶数。

轮数 10 实验进行总轮数。

每组人数 2 固定2人。

一人为提议者,一人为响应者。

《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

《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

第17卷第12期2020年12月管理学报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Vol.17No.12Dec2020《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管理学在中国基于制度演化的组织创造力模式——长白山万达旅游度假区CMVP管理之道解析杨洋田谷肠邹明阳等(11)从原子管理到量子管理的范式变迁辛杰谢永珍屠云峰(112)基于中国非遗品牌可持续性成长路径的案例研究牟宇鹏郭旻瑞司小雨等(1-20)中国智能制造百强评价及发展研究吴珊龚业明张金隆(2159)组织发展过程中稳定与变革的悖论性关系案例研究林海芬刘宏双郭珊杉等(2-166)机会窗口、合法性阈值与互联网创业企业战略转型——支付宝2004〜2019年纵向案例研究长青孙宁张强等(2177)中国情境下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以宋志平的管理实践之道为例胡亚飞苏勇(3317)拼合视角下的晚清官督商办公司之形成余雪琼王利平(3-328)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创新一一第10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评述贾旭东孔子璇(3-338)文化协同的三重影响路径探索陈春花朱丽刘超等(4-475)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动态演进机理——基于杭州云栖小镇的案例研究朱秀梅林晓胡王天东(4-487)员工前瞻性行为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双案例研究张健东张鑫曲小瑜等(4-498)当东方遇到西方——管理移植与创新视角下的闫希军“理性和合”管理思想探索邓伟升许晖(5-633)老子领导哲学视角下企业家心理张力化解的文化路径研究齐善鸿孟令标(5-645)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发展一一第8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述评贾建锋赵若男孙新波等(5-655)匹配观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碧桂园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解析朱斌张佳良范雪灵等(6-791)可持续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运行过程及实现机制——基于公益性小额信贷行业的多案例研究胥思齐李会军席酉民(6-802)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平台化转型过程机理研究朴庆秀孙新波苏钟海等(6-814)“勤俭持家”之下的中国传统企业成长模式研究潘安成王莹常玉凡(6-824)《论语》中“二”的内涵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表征:基于扎根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研究颜士梅张钢(7-949)演化、共生与本土管理——“管理学在中国”019年会(第12届)述评梁朝高张聪葛京(7-959)企业家如何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基于任正非采访实录的分析陈春花尹俊梅亮等(81107)生态型企业的合法性溢出战略-----卜米公司纵向案例研究李雷刘博(81117)消费升级下知识产权衍生品品牌联合动态管理模型的双案例研究李杨刘莹莹丁玲等(81130)中国民营企业领跑世界的“聚能型创新”模式一一汉能控股集团管理实践之道司海健崔永梅宋继文(91265)海外客户参与视角下的远程客户信任构建机制一一基于外贸企业艾永特和海安格力的双案例研究许晖丁超王亚君等(91277)“约束”在组织学习与持续性变革过程中的双重角色潘琼杜义飞杨静(91287)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阳镇尹西明陈劲(10142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供应链恢复机制杨洋邹明阳谢国强等(101433)如何应对“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困境?一一索菲亚家居高层管理团队的适应性管理之道肖静华李文韬(111581)制造企业组织赋能实现数据驱动生产机理案例研究苏钟海孙新波李金柱等(111594)管理科学部2019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绩效评估分析何毅李江涛杨列勋等(111606)商业模式视角下的天虹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王子阳魏炜朱武祥等(121739)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影响研究苏勇李倩倩谭凌波(121751)争鸣与反思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从以英美为师,转向与德日同行赵向阳(7-965)•1892•《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中国企业和中国管理向何处去?杨杜(7-971)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借鉴和探索陈凌(7-975)情境人格:历史视角下中国情境的人格基础与本土管理启示曾宪聚林楷斌韩巍(111611)组织与战略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价值决策模式研究许晓东彭娴芮跃锋等(1-33)规定性与能动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双重耦合理论研究梁朝高韩巍刘鹏等(1-40)空间组织隐喻下公司空间及其次序解构与演化冯海龙刘俊英闫星烁(2-186)高管-客户关系与企业客户稳定度潘红波张哲(2-196)民营企业制度机会捕获机制研究许晖张超敏邓伟升等(3-344)自我决定动机与组织服务导向对优质服务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杨勇冯博王林等(3-354)共同依赖与中国企业并购的倒U形关系研究刘林青陈紫若(81139)战略变革前瞻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徐泽磊于桂兰(81150)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研究张明陈伟宏蓝海林等(91298)不确定性环境下组织支持对组织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石永东马晓辉潘伟等(91308)关系嵌入视角下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研究朱乐陈承(91318)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何晓斌柳建坤(101443)绩效期望落差与企业环境战略的倒U形关系研究吴建祖袁海春(101453)“个体-组织”情境嵌套下CEO互联网行业经历与平台企业战略变革陈爽英傅锋李启月(101461)基于朋友-商人角色模型的组织惯例复制研究陈彦亮高闯(111622)基于淘宝直播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播电商价值共创行为过程研究裴学亮邓辉梅(111632)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人才流动对企业战略柔性的影响研究孙博刘善仕葛淳棉等(121760)代际间企业家社会网络结构差异、组织沉默与传承绩效关系研究李健刘世洁陈传明(121769)研发时序双元转换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马海燕朱韵(121777)人力资源管理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的组织德性对挑战型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研究王雁飞郭湘莹朱瑜(1-50)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量表开发与验证李群唐芹芹张宏如等(1-58)绩效考核政治对下属伦理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赵书松王子婧刘智强等(2-204)基于核心自我评价视角的团队关系冲突与员工拖延行为研究陈波杨东涛潘亮(2-216)基于“以人为中心”视角的目标内容对员工工作结果的影响研究张莹张剑陈春晓(2-225)领导与下属性别匹配视角下权力距离一致与内部人身份认知对员工建言的影响李树文罗瑾琏梁阜(3-365)情感事件理论视角下自恋型领导对员工敌意的影响研究陈云杜鹏程(3-374)基于说服理论的员工谏言与领导纳谏研究韩翼肖素芳龚鹏飞(4-509)代际视角下相对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潘亮杨东涛(4-518)中庸思维对知识隐藏与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吴士健孙专专权英(4-527)公平领导行为的构成与测量研究章凯孙雨晴(5-662)领导跨界行为对下属绩效的积极与消极效应研究宋萌胡鹤颜王震等(5-671)个性化契约对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王国猛刘迎春(5-680)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辱虐管理与员工乐观解释风格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王鉴忠李琦宋君卿等(5-688)基于工会实践调节效应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归因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胡恩华胡京京单红梅等(6-833)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即兴行为的跨层次影响王艳子张婷(6-843)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感知对员工变革行为的影响研究李晋秦伟平周路路(6-852)信息网络技术背景下领导自恋对下属逢迎行为的影响研究刘雷张亚军张金隆等(7-978)悖论型领导风格情境下团队断层与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杜娟赵曙明林新月(7988)教练型领导对员工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机制研究罗文豪孙雨晴高枫等(7-998)产权性质和制度质量调节作用下的CEO过度自信与企业国际扩张研究葛菲田启涛贺小刚(71007)绩效工资强度和道德基础差异性对道德型领导下行效应的阻抑机制赵书松王韵茹刘智强(81159)职场排斥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研究齐蕾刘冰李逢雨等(81169)・1893・管理学报第17卷第12期2020年12月伦理型领导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贾建锋焦玉鑫闫佳祺(91327)内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工作意义感的影响机制和差异效应研究谢玉华刘晶晶谢华青(91336)领导亲社会倾向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跨层次研究吴琴张骁李嘉等(101470)德性伦理主导下组织主人翁行为多元驱动路径扎根研究岳磊晁罡王磊等(101478)克扣型领导影响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条件过程研究黄杰唐春勇(101489)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私利风险及作用机制研究张永军赵君刘智强(111642)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自上而下”扩散的被迫遵从机制研究孙旭冯镜铭张海霞等(111651)共享领导和参与安全氛围视角下共享领导胜任力的有效性研究顾琴轩刘美琳许淼鑫(121786)双重动机视角下员工组织外部声望感与内部尊重感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何凯元王济干孙沐芸等(121795)创新与创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异质性与企业研发投资及其绩效刘柏卢家锐琚涛(1-66)组织游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张庆垒刘春林郑莹(1-76)跨职能意见冲突、知识探索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研究阿热孜古力•吾布力杨建君(2-234)专利池激励或遏制不同网络位置企业创新的差异化效应研究张运生杨汇(2243)效果推理、创业团队凝聚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徐平磊贾迎亚于晓宇(2-251)平台组织视角下的农民合作社与非正式创业农户正规化张文歌买忆媛叶竹馨(3-383)经济期望、家族情感依恋与创业坚持的关系研究吕斐斐张可朱丽娜等(3-394)调节定向与创业机会识别机制研究刘依冉张玉利郝喜玲(3-402)基于消化吸收门槛的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效应研究苏屹林周周(3-411)外部视角下信息型断裂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理研究屈晓倩刘新梅雷宏振(4-536)民营风险投资对新企业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尹苗苗孙亚费宇鹏(4-544)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竞争性企业技术引进和许可策略研究陈婷侯文华刘露(4-551)基于角色清晰与团队认同的创业团队断裂带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张银普钱思胡平(4-562)・1894・基于共享愿景调节效应的高管创造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单标安李扬马婧等(5-697)创新扩散、创业网络情境导向对政策适应与团队簇创业绩效关系的影响许成磊赵雅曼张越(5-704)“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的异质动态效应研究韩先锋刘娟李勃昕(5-715)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内部创业的曲线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张建平刘善仕李焕荣(6-861)创业激情、自我调节模式与效果推理关系研究邓舒婷崔连广闫旭(6-871)团队领导对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研究李巍冯珠珠谈丽艳等(6-881)地理邻近性影响合作网络及区域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谢其军宋伟(71016)国有企业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风险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施国平陈德棉董建卫等(71024)创客组织的组织协同机制及仿真研究张成唐方成(71033)动态能力视角下的科技型创业者政治技能与创业绩效张学艳周小虎包佳妮(81179)基于融资约束与企业风险承担中介效应的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严若森陈静李浩(81188)连续创业导向下合作质量、任务关系对再次合作意愿的交互影响研究肖丁丁王保隆朱桂龙(8119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政府隐性担保与企业创新持续性樊霞陈娅张巧玲(91347)新创企业即兴行为和惯例对绩效的影响研究马鸿佳吴娟(91355)协同创新网络、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简兆权旷珍(101498)平台领导力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及平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张镒刘人怀(101506)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李莉林海芬程露等(101514)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员工内部创业驱动组态研究朱亚丽郭长伟(111661)动态匹配视角下人力资本内部流动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彭秋萍周怀康葛淳棉等(111668)创业企业高管团队认知结构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庞长伟王琼(121805)土地财政、双向寻租与制造企业创新意愿马红侯贵生(121814)营销与服务员工品牌契合的概念、结构与测量研究杨萍李桂华黄磊(1-85)《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网红直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刘凤军孟陆陈斯允等(1-94)五行正义及其营销意蕴贾利军张萌李琦等(1-105)多元企业身份张力调和机理研究李纯青吕俊峰王肖利等(2-278)“标准+认证”视角下制造业区域品牌建设企业参与意愿及决策行为研究张月义虞岚婷茅婷等(2-290)赋能视角下新兴市场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及实现机理研究张媛孙新波钱雨等(4-572)基于在线评论情感分析的声誉影响效应研究李磊宋建伟刘继(4-583)顾客流失前与企业的关系质量对赢回意向的影响研究刘苇王宗水赵红(6-891)基于价值共创的旅游营销运作模式与创新路径案例研究李燕琴陈灵飞俞方圆(6-899)结构化时间安排与效能感的匹配效应及其对消费者参与行为的影响董泽瑞杜建刚段珅(6907)弹幕对在线消费行为过程影响的时变效应研究袁海霞方青青白琳(71059)权力感对消费者服务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崔常琪廖成林姚琦等(71067)互动认知视角下网络百科协同创作机理研究刘丰军林正奎曲毅(71077)市场关注度、治理有效性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市场反应齐岳廖科智王治皓(101523)老字号品牌创新路径与模式研究徐伟杨玉成李永发(101535)基于扎根理论的短视频抖音用户出游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孙平邵帅石佳云等(121823)分期消费下物质主义价值观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吴水龙王雪蕾袁永娜等(121831)连锁董事网络、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李小青Hung-GayFung朱清香等(81208)基于制度抗拒视角的新生代董事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研究石睿刘春林(81218)家族控制、社会情感财富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研究朱丽娜高皓(111679)环境变革型领导对员工绿色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田虹田佳卉(111688)信息与知识管理知识领导力视角下亲社会化意义建构机制对知识隐藏意愿的影响郭海燕张连营洪帅等(1111)免费试用营销对众筹平台的影响研究马昭尤薇佳吴俊杰(1121)感知组织因素与工作意义对年长员工线下代际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汪长玉左美云(81228)虚拟团队在医疗服务中应用的实证研究李佳颖邓朝华吴红(81238)在线健康社区用户持续参与动机的演变机理研究张薇薇蒋雪(81245)虚拟品牌社区中契合顾客识别模型及实例研究冯进展蔡淑琴(91364)社交机制、关系结构与社群网络知识协作刘征驰陈文武马滔(91373)在线评论动态性偏差对评论有用性影响研究徐峰张新马良等(91383)社会学习视角下社会化媒体对员工知识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宋元宵向纯洁(121839)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化研究黄锐陈维政胡冬梅等(121848)环境与社会中国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中的同群效应研究彭镇彭祖群卢惠薇(2-259)慈善捐赠、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沈弋吕明啥徐光华等(2-269)危机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保险效应与挽回效应研究樊建锋赵秋茹田志龙(5-746)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导向的环境变革型领导对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田虹所丹妮(5-75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环境绩效研究张兆国张弛裴潇(71043)产业绿色转型对边界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杨柳青青(71052)物流与运作管理市场感知、协调一致与创新对供应链高适应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胡海文马士华(1131)制造商主导且回收商资金约束的闭环供应链融资模式选择策略尤天慧刘春怡曹兵兵等(1139)渠道模式和渠道势力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研究陈安平李伟李凯等(2-298)血汗工厂供应链中价格、绿色努力和服务水平的协同管理杨天剑蒋秀秀张跃军等(2-307)基于患者选择行为的医疗服务供应链定价与协调机制研究高凌宇王效俐(3-422)考虑服务等待成本的双寡头竞争定价决策研究孔瑞晓罗利张雨萌等(3-431)•1895•管理学报第17卷第12期2020年12月考虑参照利润和参照价格效应的订货与定价联合决策于悅邱若臻孙艺萌(4-592)生鲜品定价与物流集配联合决策研究陈靖吴一帆(4-602)基于多元情境调节变量的合同柔性双刃剑效应及其边界条件研究严玲陈思颖王帅(4-613)基于服务模式便利深度刻画的养老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优化杨扬姚建明(5-725)展厅现象下考虑利他行为的O2O供应链动态运营策略马德青胡劲松(5-734)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在线服务平台性能投资及广告定价决策研究史丽丽林军(6-917)基于活动弹性的关键链项目缓冲管理方法研究张俊光季飞(6-924)应急避难场所感知与疏散行为的关系研究余肖禹谢科范梁本部(6-931)多车场多车型多品类供需未匹配与可任意拆分取送货车辆路径问题优化徐东洋李昆鹏郑飘等(71086)风险厌恶和广告促销下基于收益共享的补货协调政策代建生于诗妍(71096)重大疫情期医药研究报道质量监管四方演化博弈分析孙淑慧苏强(91391)竞争回收平台双向公平关切下逆向供应链的决策分析许民利王洁简惠云(91402)考虑消费者偏好的混合销售渠道决策模型倪晓程海芳刘丛(101544)提供补救服务情境下专家薪酬、服务优化对服务策略的影响研究李武强刘德智许晓晴(101554)纵向供应链中新产品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张娟王子朋余菲菲(111697)零售商嵌入零售技术的策略选择与模式演化胡凤英周正龙(111706)考虑固定和凸变动成本以及两类需求的动态生产策略赵玲刘志学(121857)市场监管环境下考虑生态标签欺诈的双寡头竞争策略赵连霞王芳晴张小峰等(121865)需求可拆分电动汽车车辆路径问题及其改进分支定价算法研究揭婉晨侍颖杨躍等(121873)大股东控制权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研究王敏何杰(3-447)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与盈余管理贾巧玉周嘉南(5-763)企业真实活动操控度量模型与识别方法研究孙庆文韩瑞峰栾晓慧(5-773)述评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资产定价研究述评罗琦游学敏吕纤(1148)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理论视角研究述评吴小节陈小梅谭晓霞等(3-456)制造企业服务化悖论研究述评赵艳萍潘蓉蓉罗建强等(3-467)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公平感的关系研究述评颜爱民孙益延谢菊兰等(4-623)历史印记与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杨繁葛建华朱棣(5-781)元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创业研究中的应用述评董保宝曹琦罗均梅(6-937)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领导学研究路径评述孙秀丽王辉赵曙明(81254)基于时间过程视角的连续并购研究综述黄履丽张钺李静(91412)中国情境下的政商关系管理:文献评述、研究框架与未来研究方向田志龙陈丽玲李连翔等(101564)机器学习在金融资产价格预测和配置中的应用研究述评赵琪徐维军季昱丞等(111716)董事会双元治理有效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方政徐向艺李婷婷(111729)制度视域下联合办公空间紧张状态的演化与平衡研究述评刘贝妮赵海珠卢强(121881)卷终财务与金融多元化经营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徐业坤陈十硕马光源(3-439)・1896・。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双向视角员工—组织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双向视角员工—组织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双向视角员工—组织关系研究一、概述社会交换理论,作为一种深入解析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理论,近年来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该理论主张,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倾向于通过交换资源、情感、信任等来实现各自的目标,并在交换过程中形成和维持各种关系。

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同样可以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从双向视角出发,探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交换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员工为组织提供劳动力和技能,而组织则为员工提供薪酬、职业发展机会等资源。

在这种交换过程中,双方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来评估对方的价值,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通过深入分析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双向交换过程,本研究期望能够揭示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结果变量,为组织管理和员工激励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深化社会交换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应用做出贡献。

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社会交换理论为研究员工与组织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进步的社会背景下,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组织的稳定与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绩效以及个人的职业成长。

传统的员工组织关系研究多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如组织对员工的单向影响,或员工对组织的单向忠诚等。

随着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双向的。

社会交换理论为探讨这种双向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理论强调社会互动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换关系,认为这种交换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涵盖了情感、信任、承诺等非物质资源。

在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下,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一种长期、持续的社会交换过程,其中员工通过付出努力、知识和技能,换取组织的支持、回报和职业发展机会同时,组织也通过提供工作机会、培训和发展空间,换取员工的忠诚、创新和绩效。

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组织的合作信任研究

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组织的合作信任研究

说 明 了两者 的关 联度 。因此 。 企业 组 织 之 间 的合作 与信 任 形 资 产 , 结 了时 间对 它 长 期 的检 验 . 而具 有 较 大 的客 凝 因 从 来 都是 紧 密相 关 。Jh . uln 2 0 ) 曾指 出 。 业 观 性 。因 此 , 业 声誉 是 组 织合 作 信任 缔 结 的一个 重要 参 o nB C l (0 0 等 e 企 企 相 互 间的信任 和 承诺足 战 略联 盟 存在 的基 础 。 略联 盟就 照。一 般 而 言 , 誉较 高 的企 业往 往 能获 得较 高程 度 的信 战 声
Bo on&Ho n s 为 “ 任 是在 承 担 风 险 的情 况下 为尊 重 he 认 信 他方 而对 其动 机 的积极 预期 ” 而 H ri adn则基 于理 性选 择 较 少关 联 。 因此 . 我们 对 于组 织 信 任 的研究 需 要从封 闭 的 “ 科层 ” 走 向网 络化 . 化 由于企 业 组 织之 间 以及 企业组 织 内
镶 嵌 在 社 会 网 络 之 中 的企 业 组 织 合作 信 任 的产 生主 要与 以下 因素密 切 相关 :1交 易经 验 。 任度 首先 与交易 () 信
时 间的 长短呈 正 比。Z c e(9 6 认 为这 是一 种 基于 过程 u k r1 8 )
的信 任模 式 。这 种 信 任模 式 依赖 于 过 去交 易 的经验 . 这表
一2 0 0 9年第 6期
圈现 代 管理 科学
圃管理 创新
社会 网络 视 角 下企 业 组织 的合 作 信 任研 究
@ 陈 良斌 江德 兴 吴 荣 顺
摘要 : 信任是企业组织合作的基础 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 中, 嵌入在社会 网络 中的企业组织要形成合 作信任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因此 , 培育和构建企业组织合作信任 需要跳 出传统封闭化的思路全面走向 网络 化的思维模式。在社会 网络的全新视 角下, 文章通过对企业组织问信任产生和生成的分析 , 找到影响信任生成的主要 因 素, 并针对不同依赖程度的合作 关系, 分别提 出有效的信任培育机制。

共同机构投资者与企业财务风险衍化

共同机构投资者与企业财务风险衍化

共同机构投资者与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作者:盛灵王新光来源:《商业研究》2024年第01期摘要:在企業财务风险衍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共同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上企业间的经济关联,其能否在持股企业中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暂无定论。

本文以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提出了协同治理假说与私利合谋假说,系统考察了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支持了协同治理假说。

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代理冲突缓解抑制了财务风险衍化。

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化水平、环境不确定性以及CEO所有权均会对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

关键词:共同机构投资者;财务风险衍化;代理成本中图分类号:F83248;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4)01-0103-08 收稿日期:2023-05-10作者简介:盛灵(1984—),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统计;王新光(1996—),男,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BGL139。

一、引言伴随着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数量的增加与持股行业的集中,机构投资者通常在同一行业的多家企业中持有大量股份,形成了共同机构投资者。

以美国为例,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企业所拥有的共同机构投资者数量从1990年的17%增长到2015年的81%。

现有研究关于共同机构投资者在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激烈辩驳,甚至在同一种情境下不同学者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引人深思,比如共同机构投资者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1-2]。

那么,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回答这一问题对理解共同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微观层面,很多企业由于外部复杂形势的冲击在资金运作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阶段。

组织中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及构建机制_程德俊概要

组织中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及构建机制_程德俊概要

组织中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及构建机制程德俊(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 210093摘要:员工和管理者间的信任关系既包含了理性交换的成分, 也包括情感认同的成分, 因而可以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种。

论文通过对组织信任的认知和情感维度的对比分析, 发现认知信任和合作绩效之间存在的曲线关系, 而情感信任则一直对合作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 情感认同对于员工和组织间的关系将日益重要。

人际网络对认知和情感信任具有重要的影响。

陌生人网络更容易建立认知信任, 而熟人网络更容易导致情感信任。

在此基础上, 论文提出了从家长型、层级型向高参与型组织的变革建议。

关键词:认知信任; 情感信任; 网络嵌入性; 组织公平中图分类号:F 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 11-0057-07一、引言信任被普遍认为是人们持有的与他人行为有关的认知、动机和情感方面的心理状态。

但是信任究竟是一种单一维度的变量, 还是多维度的变量存在很大的争议。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信任可以看成是对对方不确定行为的认知。

当一方预期对方在不确定情况下可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的时候, 这种预期、假设和期望就是信任。

由于人们无法预测对方的行为, 采取何种程度的信估计, 同时预期对方利益和自己利益相互一致, 那么两者之间就能够建立信任关系。

当两者之间的利益交换平衡时, 信任关系持续。

而出现不平衡时, 则信任关系则面临破裂的风险。

由于每个人的偏好和行为方式存在很大的不一致, 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信任通常需要多次重复交易才能够建立。

然而, 理性的认知信任理论受到两大挑战。

首先, 有限理性理论对人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怀疑。

在不确定情况下, 人的决策通常面临很多偏差。

为了解决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的局限, 人通常会用满意化标准代替最大化标准。

其次, 人的行为是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规则、历史和文化规范中的, 因而理性决策理论对于人的假设是过度低社会化的。

《组织行为学》助学平台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助学平台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助学平台复习资料1、()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正确答案】:D A.陈国权B.关培兰 C.里基·W·格里芬 D.斯蒂芬·P·罗宾斯2、()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

【正确答案】:CA.政治学B.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社会学3、1911年,()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正确答案】:B A.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B.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C.西蒙《管理行为》D.德鲁克《管理实践》4、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年提出了()。

【正确答案】:C A.群体功能理论 B.人际关系学说 C.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 D.X理论和Y理论5、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中,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

【正确答案】:B A.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利润B.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 C.人性化管理,较多考虑员工情感 D.提高员工福利,减少离职率6、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A A.促进企业经济利润的大幅度提升 B.标志着人们对人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C.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7、“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上面。

【正确答案】:C A.工作内容 B.工作效率 C.工作环境 D.工作质量8、“复杂人”假设提出时间是()。

【正确答案】:D A.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 B.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C.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9、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内容不包括()。

【正确答案】:D A.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B.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C.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D.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10、赫尔是()的主要代表人物。

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_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_严瑜

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_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_严瑜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4, 633–64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6.00633633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严 瑜 吴 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武汉 430072)摘 要 早期学者已经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信任违背的原因及修复方式。

近年来, 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引起了重点关注, 但是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并未得到解答。

当前的研究主要从情绪影响信任的线索依赖效应和离散情绪(内疚、羞愧、愤怒、悲伤等)对信任修复的影响这两个角度着手研究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内疚和共情两种道德情绪是影响信任修复最重要的情绪因素:内疚能够促进受信方做出补偿行为, 共情能够促进信任方宽恕他人。

基于此构建了道德情绪的信任修复模型, 并考虑了目标线索和信任方的特质性宽恕的调节作用。

同时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他离散情绪尤其是道德情绪对信任修复的作用, 并关注情境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信任修复; 信任违背; 目标线索效应; 道德情绪; 内疚; 共情 分类号B849: C911 前言信任渗透于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之中, 既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又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以及将社会整合为有机整体的粘合剂。

Kim, Ferrin, Cooper 和Dirks (2004)认为信任本身包括信任意向(trust intention)和信任信念(trust belief)。

信任意向指愿意承受信任他人带来的风险, 信任信念指感受到他人的可信度, 包括他人的能力、善良和正直。

在信任关系中, 信任方和受信方是最重要的两个参与主体。

一旦信任方针对受信方的信任意向或信任信念降低了, 就意味着出现了信任违背(Kim, Dirks, & Cooper, 2009)。

根据信任受损的原因, 信任违背可以被分为能力型违背、正直型违背及善心型违背三种类型。

人机信任校准的双途径: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

人机信任校准的双途径: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

人机信任校准的双途径: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
黄心语;李晔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24(32)3
【摘要】信任是人机成功合作的基础。

但个体在人机交互中并不总是持有恰当的
信任水平,也可能会出现信任偏差:过度信任和信任不足。

信任偏差会妨碍人机合作,因此需要对信任进行校准。

信任校准常常通过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两条途径来实现。

信任抑制聚焦于如何降低个体对机器人过高的信任水平,信任提升则侧重于如何提
高个体对机器人较低的信任水平。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校准效果评估的测量方法、揭示信任校准过程中以及信任校准后个体的认知变化机制、探索信任校准的边界条件以及个性化和精细化的信任校准策略,以期助推人机协作。

【总页数】16页(P527-542)
【作者】黄心语;李晔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
【相关文献】
1.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2.人-机器人信任修复与信任再校准
研究3.信任网络政治化:新时代中国政治信任建构的一种途径——从查尔斯·蒂利的《信任与统治》谈起4.人机信任中的信任滥用和信任缺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际意愿相关理论

交际意愿相关理论

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一、溯源由McCroskey和Baer(1985)提出来的,原始目的是原本是为了解释母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

二、领域的扩展1.第二语言视角的萌芽:McCroskey和Richmond(1990)发现,二语交际时,个体交际意愿与自我觉察的二语能力(self-perceived L2 competence)的相关程度特别高,而在母语交际中,与交际意愿紧密相关的是自我觉察的交际能力。

2. 第二语言视角下的深入研究:(1)缘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

研究者们注意到二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有些具备较高二语水平(proficiency)的学习者很少主动使用其二语与他人交流;而一些二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却在二语交际中表现得更为积极。

(2)理论模型:①MacIntyre和Charos(1996)发展了一种二语交际意愿模式,这个模式表明情感因素如态度、动机、自我评价能力与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交际意愿是通过动机和自我评价能力影响二语交际的,焦虑和整合性间接影响交际意愿。

焦虑通过自我评价交际能力影响交际意愿,整合性通过动机影响交际意愿。

自我评价能力对二语交际频率起直接作用。

这是第一个二语交际意愿模式。

实证研究证明有较强语言学习动机的学生使用二语更频繁,而有较强交际意愿的学生使用二语更频繁。

焦虑和自我评价能力会影响交际意愿,焦虑会对自我评价能力起作用。

②MacIntyre等人(1998)拟构了一个二语交际意愿的模式,该模式认为,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并非是其母语交际意愿的简单迁移。

相反,母语和二语交际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相对于母语而言,二语使用中影响交际意愿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MacIntyre等人的二语交际意愿模式。

金字塔的分层表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位于上面的变量受到其下所有层次变量的影响;而影响每一层变量的直接因素是其下一层的变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献汇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献汇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素养,根据《辞海》解释,有以下四个含义:①修习涵养;②平素所供养;③素质与教养;④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

可见,素养一词,相比“素质”,更倾向于后天的习得与养成。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一词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修养”一词,则解释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或“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由此,我们可以把“素养”理解为“人经过日常的学习与锻炼养成的能力与态度”。

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也都大致聚焦在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褚宏启与北京市教育督导与评价研究中心的张咏梅、田一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一文中,将核心素养定义为: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或者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2016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也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在很多行业和国家,大部分需求最多的职业和专业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没有产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这意味着,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 表 明 , 不 确 定 性 增 加 的情 况 下 , 体 的 在 个
合作 行 为 会 减 少 。所 以在 大 多 数 实 验 情 境 下 , 体 通 常 都 是 采 用 不 信 任 来 简 化 增 加 个 的不 确定 性 ( c Roh& S mu lo 1 9 。 产 a esn,9 7) 生 这 一 矛 盾 的 原 因 可 能 在 于 , 体 在 不 同 个 的博 弈 情 境 下 会 采 用 不 同 的简 化 机 制 。不 同博 弈 情 境 下 个 体 的 合 作 动 机 不 同 , 个 而 体 会 根 据 不 同 情 境 所 激 发 的 合 作 动 机 强 度
种 概 括 化 期 望 ; ihs n( 9 4) 人 格 Wrg tma 1 6 从
系基 础 上 的 , 就 是 说 , 任 概 念 中一 定 包 也 信
含 着 一 个 对 偶 的 “ 理 一委 托 ”( rs e 代 t t — ue
tu tr 关 系 ( e es eg r S se& Mc a— rs ) e Rig lb r e , a s Cr
动 机 高 的 个 体 会 用 信 任 来 简化 不 确 定 性 , 合 作 动 机 低 的 个 体 会 用 不 4- ̄ 而 ;4 -
来 简 化 不 确 定 性 ; 此 在 不 确 定 性 增 高 的 情 况 下 , 者 对 他 人 的 4  ̄程 度 因 前  ̄4 -
增 强 , 者 对 他 人 的 不信 任 程 度 增 强 。 后 关 键 词 : ̄4 不 确 定 性 4- - ̄ 社 会 两难 合 作 动 机
合 作 动 机 与信 任 : 于 不确 定 性 简化 机 制 的研 究/ 思静 等 基 陈
29 0
的 重 要 性 ( utr S t a& K c e , 0 7), 如 波 e oh r2 0 就
12 .
合 作 动 机 与信 任
兰 社 会 学 家 S t k ( 0 5 所 说 的 : 信 任 z mp a 2 0 ) o “ 就 是 相 信 他 人 未 来 的 可 能 行 动 的 一 种 赌
陈思静
马 剑虹
( 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 系 , 州 302 ) 浙 杭 10 8


信 任 是 对 他 人 合 作 行 为 的预 期 。 L h n u ma n认 为 信 任 是 简 化 不 确
定 性 的 重要 机 制 。 合 作 动 机 高的 个 体 有 着 更 高 的 简化 不 确 定 性 的 需 求 , 从
中图分类 号 :89 C 1.4文 献 标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 0 0 2 1 )0 -2 80 B 4 : 926 A 1 0 . 2 ( 0 0 -30 0 -7 6
人 都 是 有 诚 意 并 且 信 任 别 人 的 ; D us 而 et h
1 引 言
关 于 信 任 , 究 者 们 提 出 了 许 多 不 同 研
(9 5 从 博 弈 论 的角 度 指 出信 任 可 由选 择 18 )
相 信 他 人 的合 作 行 为 来 体 现 。
信 任 是 建 立 在 一 种 已有 的 或 潜 在 的 关
的定 义 。 R t r 17 ) 为 信 任 是 对 他 人 oe (9 1 认 t
言 语 、 诺 以 及 口头 书 面 陈 述 可 靠 性 的 一 承
基金项 目: 本研究受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O7 ll 70 13 ) 7 7 10 ,17 17 和浙江省 自然科学基金 ( 2 59 ,2 0 50)  ̄ 05 1 Y 10 4 资助 通讯作者 : 马剑虹 , 教授 , 博导 , 研究 方向为管理心理学。E i: ma j.d .n ma j @z eu c lh u
个体 更倾 向 于信 任 对 方 ; 合 作 动 机 较 高 时 , 确 定 性 增 高 时 个 体 对 他 人 2. 不
的 4 -也 增 高 ; 作 动 机 较 低 时 , 确 定 性 增 高 时 个 体 对 他 人 的 信 任 降 低 。  ̄4 2 合 不
对 此 的 解释 是 : 确 定 性 的 增 高 造 成 个体 简化 不 确 定 性 的 需 求 增 高 ; 作 不 合
应 用 心 理 学
21 0 0年第 l 6卷第 3期 ,0 -1 2 82 4
C ieeJ un l f hn s o r a o
Ap le y h lg p id Ps c oo y
2 1 Vo.1 . . 2 8 2 4 0 0. 1 6 No 3, 0 - 1
合 作 动 机 与 信 任 : 于 不 确 定 性 简 化 机 制 的 研 究 基
而 可 能 产 生 更 高的 信 任 水 平 。 文 章 研 究 了 不 同合 作 动 机 下 不 确 定 性 对 信
任 的 不 同影 响 。 实验在 社会 两难 范式 下采 用不 确 定 性 ( 、 ) 合 作 动 机 高 低 和 (高 、 ) 自 变 量 、 任 为 因 变 量 的 混 合 设 计 。 结 果 显 示 : . 作 动 机 高 的 低 为 信 1合
角 度 提 出 信 任 是 个 体 所 具 有 的 、 成 其 一 构 部 分个 人 特 质 的 信 念 , 种 信 念 认 为 一 般 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y,0 5 。 随 着 研 究 的 逐 步 深 入 , 来 越 h 20 ) 越
多 的学 者 认识 到 信 任 本 身 包 含 的 行 动 意 向
博 ” 。
1 1 不 确 定 性 与 信 任 — — 作 为 复 杂 性 简 .
化 机 制 的信 任
按照 Lh n u ma n的 观 点 , 不 确 定 性 增 当
加 时 , 体 简 化 不 确 定 性 的需 求 也 增 加 , 个 因 此 信 任 程 度 也 会 提 高 , 现 有 的 心 理 学 研 但
来 预 期 对 手 的行 为 。 Ro s等 人 ( 9 7) 出 的 错 误 一 致 性 假 s 17 提 设 认 为 人 们 预 期 他 人 与 自 己 的 行 为 倾 向 一 致 的 可 能 性 更 高 。 与 此 一 致 的 是 , 量 的 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