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合群在个体的早期 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 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 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
观点B:
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 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 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先天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 的形成。 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 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也难于对双 亲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
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第三章要点总结和复习
社会动机的定义及理解要点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成就动机的习得 亲和动机的形成基础 助人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原因及应对措施
权衡成本和效益
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 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 可能性越小
拉塔内和达利的研究“旁观者效应”:
他人在场会抑制助人行为 受暗示 错觉
研究结论
公众不去救援不是人性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 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救援动 机。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 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
个性特点 心情好做好事 性别差异
男性更可能在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提 供帮助 女性更可能在安全的情境中提供长期 的帮助
内疚 助人技能
受助者:谁最有可能获得帮助?
相似性:肤色、政治态度、社会身份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助人者为男子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助人者为女子时,男女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人的认识能力。 社会对行为的价值判断
(3)动机直接推动个体行为 内驱力和需要不能直接产生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
(4)个体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
(5)动机由多种心理形式所共同 构成
格瑞的过度辩护效应实验
第一阶段:基准期,13天基础练习(15—26分钟)
第二阶段:奖赏期,13天有奖赏(23—30分钟) 第三阶段:后续期,13天(5分钟),取消奖励 记录每位学生玩游戏的时间长短
想一想
你有过感觉脱离了家庭和朋友圈甚至遭到他们排 斥的时候吗?你对此的反应如何? 社会排斥助长了侵犯行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 学赵承熙杀人案)
形成基础
观点A:亲和动机是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观点B:结群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
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
观点C:焦虑——亲和假设
观点A: 亲合起源于依恋
侵犯行为(身体侵犯与言语侵犯)
侵犯动机 社会评价
侵犯目的
报复性侵犯:造成对方身心痛苦。
工具性侵犯: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他目的。
侵犯目的对社会的影响分三种
亲社会的侵犯 反社会的侵犯 被认可的侵犯

2013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在厦门BRT快速公交 车道蔡塘站和金山站之间,一辆车号为闽D-Y7396的公 交车突然起火,最终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很 快,警方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陈水总,他也于当场葬身 大火。 近年来,横贯厦门高架桥之上的BRT因快捷便利, 成为厦门最受欢迎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如今,这里却成 了无辜者的受难集中地。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攻击性 敌意归因 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侵犯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
• 男性多身体侵犯 • 女性多言语侵犯或其他间接的 侵犯行为
“爱找碴”的男人:陈水总很少和邻里、亲戚交往, 他曾一天拨打9次110投诉邻居,还将和邻居间的道路 封死 挣扎在贫困线上:二十多年来陈水总生活一直贫困, 近年来,与叛逆期的女儿关系不睦 最后的平静:近两年,陈水总变得沉默,有邻居注意 到他生病了,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 奔走
3.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以特定的群体和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 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任何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利的 行为。(不一定以人为直接的对象)
助 为人 行 行亲 为社 会
利他行为
人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
社会生物学的解释:助人 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 是直觉反应,目的是促 进人类生存的机率。
2.社会动机的类型
成就动机: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 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麦克利兰用主题统觉测验对儿童的成就动机影响 因素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①家长对儿童的严格的自律
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②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 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 影响。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第三章 社会动机
内容概要
1
2 3 4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的类型
利他行为
侵犯行为
1.社会动机概述
所谓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由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 动机。社会动机是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 理性动机。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 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旁观者越多,他们每个 人所承担的责任就会越少。
怎样增加帮助行为
提高责任感
减少模糊性——减少责任分散 增加互动
示范作用
现场示范 媒体示范
培养移情能力
你是否懂得我伤悲
学习助人技能
移情与利他主义假设Fra Baidu bibliotek
嬉皮士(破牛仔、 花T 恤、额头环 绕丝巾)
900秒
350
无人救助
情境因素:助人行为何时发生?
环境条件
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愿意帮助别人
大城市的人比城镇的人较少有助人行为
城市过载假设: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 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情境因素:时间压力
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
外部特征:有魅力 人格特征:善良友好的人,由于 外在不可控的原因陷入困境的人
外部特征:有魅力
扮演角色 浪漫少女(贴身背 心+迷你裙) 行政人员(套装、 眼镜、公文包) 孕妇 笨拙的老妇 等待时间 不到30秒 90秒 150秒 300秒 过去车辆数 救助者 争先恐后 62 100多 200多 是一对做救护 工作的夫妇

侵犯行为的原因
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 强调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因果联系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侵犯线索
措施: 发泄因挫折而产生的侵犯 冲动。
减少外界环境的侵犯线索。
侵犯行为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观点 侵犯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习得途径有两条:
强化 观察
侵犯行为的原因
社会动机: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 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理解要点
(1)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的要素之一 动机与目标有联系:可以互相转化 动机与目标有区别:目标是行为的后果,
动机是行为的原因。
(2)动机在内驱力、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内驱力:由客观存在的某种身心缺失状态或 者不平衡引起,个体寻求满足或平衡的动力。 为什么对缺失和不平衡意识不到?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并以对方的 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你是 否对 他人 产生 移情

观察到他人 需要帮助
你只有利己时才 助人(即收益大 于付出的时候) 无论是否利己, 你都会助人(即 使付出大于收益 时)

巴特森的移情模型
4.侵犯行为
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痛苦的行为。 侵犯的构成要素:
个人因素:敌意归因
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 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她对我 不怀好 意
她就是 想整我
情境因素
高温—温度越高,体验到更多的敌意 酒精和药物 唤醒水平—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直接影响侵犯行为 去个性化
侵犯行为的原因
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本能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即侵犯不指向毁灭,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人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 能感其实就是自信心,是“个体对有效的控制自己 的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其成就动机,两者呈正相关。
成就动机的习得
他人的榜样 自己的成功经验 社会对成就的认可、奖励,对失败的批评和 指责
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 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良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 倾向。
观点C:
沙赫特提出了焦虑——亲和的假设,焦虑导致 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不安的人 亲和倾向更强。 通过实验发现亲和动机的产生有两种原因:
减少不安和恐惧 寻找行为参照
(2)情绪因素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 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 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 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措施: 人类要想避免战争, 就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 耗散侵犯本能。
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奔走。厦门出 台的一项关于当年参与“上山下乡”人员的新政策。根据 这项政策,申请人年满60岁,只要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就 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领取表格,实际缴交2万 左右数额的社保金后,允许退休,按照政策领取退休 金。 不过,按照陈水总户口本上的信息,他出生于1954年 3月1日,并不符合这一政策的规定,因此遭到拒绝。但陈 坚持认为这是当年迁移户口时,派出所填错他的年龄所致。 他自称出生于1952年,这个年龄刚好符合政策规定。 于是,他开始执着于信访,辗转于街道办事处、公安 局等地,却又频频受阻。 6月6日,陈水总在腾讯微博上连发12条微博抱怨,自 称“草民”,历数生活之艰辛、不满,发布时间为18时52 分至20时18分
当外在动机凸显出来以后,内在动机可能因此 而降低。 奖励能调动积极性;也可能降低对活动本身的 兴趣。
过度辩护效应
当人们认为自己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 时,会降低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保护内在动机不受社会奖励机制的损害的办法:
①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奖励才降低 内在动机; ②不同奖励类型有不同效果; ③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 用。
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动物 研究
社会交换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 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 社会交换过程。 助人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 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社会规范论
三种社会规范对助人行为很重要:
交互性规范—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媒体暴力 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 影响的现象。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观看媒体 暴力会增加侵犯行为——媒 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措施:宣泄、移情
合理宣泄,攻击性随 之减弱。 代偿性的宣泄。
宣泄是针对已经产生了 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 而言的。不能滥用。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
恐惧与亲和
选择条件 和他人在 一起
62.5
不作选择
单独在一起 亲和行为的 强度
9.4 0.88
高度恐惧 和不安 低度恐惧 和不安
28.1
33.5
60
7.0
0.35
亲和动机的表现
利他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 社会行为且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四个特征:
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 具有自我牺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