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PPT课件
四、利他行为
1、什么是利他行为 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
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自愿的;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2.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 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 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 观者效应”。
高成就动记者的特征
• 接受具有一定难度挑战性的任务 • 非常想知道自己活动的结果 • 采用新的方法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 对自己作出的决定高度负责 • 往往选择有能力的人共同合作
三、侵犯行为 1、侵犯的定义
一个行为是不是侵犯行为,更多要考虑的是
该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图,这才是侵犯行为的关 键。
现代社会心理学对侵犯就有了新的定义: 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 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3、侵犯行为的理论 本能论
威廉.詹姆斯(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 的劣根性。寻找替代性方式。
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S.Freud)提出 了生本能和死本能。死本能代表了毁灭与破坏。 当个体的死本能指向内在的自己时,个体就会折 磨自己,再严重就成为受虐狂,甚至自杀,毁灭 自己。而当死本能的能量指向外的话,个体就会 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破坏、伤害、征服,即 侵犯。
二、成就动机
1、什么是成就动机
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 的、有价值的工作, 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 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 在力量。通俗地说, 就是对成就的欲求。
2、成就动机的研究
(1)阿特金森关于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看法 (2)麦克利兰的研究: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 (3)温特伯托关于儿童独立性培养与其成就动机 的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15版教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授课时间:4课时思考题: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社会动机
报告人:杨佳茜 姜园
主要内容
• 动机概述 • 有意识地目标追求
• 无意识的目标追求
定义及分类
•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 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 分类 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 动机。 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 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无意识目标的激活使得个体对促进目标实现 的相关刺激的内隐态度更积极,并且个体对 于目标的内隐态度可以很好地预测其后续的 无意识目标追求,同时内隐态度还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和指导着个体的无意识目标追求。
无意识目标追求的影响因素
5. 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 个体对于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越娴熟,个体 就越可能对目标追求做好评价准备,个体对 于目标追求的评价准备越充足,个体就会更 努力地掌控目标并实施目标追求;而当具备 目标技能的个体遇到与目标刺激相竞争的其 他刺激时,个体会增加对于当前目标的坚持 和承诺,能够主动接收那些有助于目标实现 的信息,并能够避免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刺 激。
无意识目标追求的影响因素
• 1.目标关联的重要他人 认为人们对重要他人的心理表征中包含有与 重要他人一起时经常追求的目标,一旦重要 他人的表征得到激活,那么相应的目标也自 动激活,进而引起个体对该目标的无意识追 求。 例如,激活被试的“朋友”表征之后,被试的 助人行为增加; 激活被试的“母亲”表征之后 (如果被试总是让母亲感到骄傲),那么被试 的言语测试成绩就会提高
亲合动机
成就动机
利他动机
主要• 含义: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 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合 需要引起亲合动机,从而导致亲合行为。 • 影响因素:情境因素 情绪因素 出生顺序 • 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窘境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行为动力赟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睡眠、性的需要等,生理需 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 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需要, 生理上的安全需要主要指个体避免受外物的伤害和侵 袭,避免人身意外的需要;心理上的安全需要主要指 个体工作有保障、收入稳定、情感安适、免于焦虑等 的倾向。
一、社会动机的界说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从性质上而言,包括生理动机与社会动机。生理 动机 以 有 机 体 自身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
(social motives)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在 社会生活中通过人际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动机。
社会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32
2013-8-8 社会心理学
13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列出了多达121种的人类本能:逃避本能、自 炫本能、拒绝本能、生殖本能、结群本能、斗争本能、 自卑本能、获得本能等。他认为,每种本能都有三种 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动成分。认知成 分是对能满足本能的某个对象的认知;情感成分是该 对象在有机体身上唤起的情感或情绪体验;意动成分 是朝向或远离该对象的努力。
本能论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一般说来,由本能决 定的行为,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当机体在某一方面达到成熟水平后,第一次表 现某种需要时,他就会出现这种行为,即无需通过学 习、生来就会。
18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二、对本能论的批评
(2)同一种类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种行为,几乎没 有个体差异。如果这种行为有性别差异,那么这一种 类的同性别个体都具有这种行为。 (3)这种行为以确定的模式表现出来。 根据这三个条件不难理解,人类在出生初期确实有一
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PPT讲稿
称为社会动机。
•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动机过程
•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
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
动机过程。
需
心理
动
行
要
紧张
机
动
需要满足 紧张剪除
新 需 要
动机过程示意图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 1、激活功能 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
推动作用;
• 2、指向功能 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
•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 • 温特认为:积极权力动机变现为竭力谋求
权力地位,消极权力动机表现为害怕失去 权力地位。个体可能通过酗酒、斗殴和战 士已有的权力满足此需要。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 社会控制的需求 个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
控制水平越高,优势越大,优势使个体具 有安全感,易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1、本能论
洛伦茨习性论的解释
• 洛伦茨研究动物习性得出,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
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动物通过 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物种能代代相 传;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 的让步为目的。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 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 避免侵犯及其“升级”,要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 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 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口爆 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
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课件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
• 一、社会动机概念 • 二、社会动机过程 • 三、社会动机功能 • 四、社会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社会动机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
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电子讲义.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一、概述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1、激活功能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2、指向功能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因而具有目的性。
在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不会停止。
3、调节功能个体行为在达到目标前,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某一动机可能被其他动机所置换,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三、动机的分类1、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前者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引投的;后者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是后天习得的,因而是人类独有的。
自然动机亦称原发性动机,社会动机亦称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
2、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人由于有多种需要而形成多种动机,其中强烈而稳定的称为优势动机;微弱而不稳定的是非优势动机。
在个体动机结构中,优势动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
3、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和模糊动机清晰动机,自觉程度较高;模糊动机是无意识的。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但其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任务难度增加时,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社交情绪一、概念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
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导语:社会动机又称精神性动机,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引起的、经学习而获得的,它与人体的经验有关,与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社会动机是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一、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见下图。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见下图。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二、主要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社会动机的五种主要类型:(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1.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
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的现象。
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2.亲合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窘境。
3.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其成员会产生亲合的需要。
(2)情绪因素: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3)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 研究背景 • 研究假设 • 推理过程 • 研究结论 • 批评应用 • 个人看法
研究背景
•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荷兰 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
研究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 的孩子的智力有何种影响 意外的发现 :数据显示 ,出生顺序与被试在 瑞文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有显著相关
• 缘起 • 理论假设 • 设计与实施 • 结果 • 讨论 • 批评和后续研究 • 近期应用
• 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 抚育方式。
• 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 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
• 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
• 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 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
• 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 为-0.08,女孩为-0.38)。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 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
• 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 0.40,女孩为0.54)。
• 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 儿遭受挫折,挫折使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 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
• Q:恐怖片,你是喜欢一个人看还是大家一 起看?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 1.利用和改进了默里的主题统觉测验, 形成了一套测定成就动机的技术
补充:经典研究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H.(1942).Psychodiagnostics: A diagnostic test based on perception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4=52.5] • NO.3 46[(100+100+20+10+0=230)
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涵义和特性
(一)社会动机的涵义 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 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动机与行为目标的关系:
联系: 由动机激发的行为一定是指向一定 目标的。此目标可能是现实存在的, 也可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某一产物。 行为目标与动机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 化。 区别:在较为复杂的活动中,动机与 行为目标之间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要有诱因的存在。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与行为之间具有依存性的关系:动 机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 现。不存在着没有动机的行为,也不存 没有行为的动机。
(二)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
1、动机的强度
测定动机强度的指标:需要的强度; 动机持续的时间 2、动机的清晰度 衡量动机清晰度的指标是:选择行为 的自觉性;可以测查的语言行为。
五、习得无助理论 由失败而获得的无助感具有弥漫的性 质,能够扩散到新的情境中,使个体 面临能够通过自身的反应逃避负性情 境时,也作出无助的反应。
第三节 动机受挫和行为反应 一、挫折概述
(一)定义:
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 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 的一种情绪状态。
(1)有行动的动机和行动目的;
直接攻击
转向攻击
三、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挫折的应付) (1)合理化效应
(2)压抑 (3)幽默
(4)反向作用 (5)升华 (6)补偿
三、自我强化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虽然有些行为是靠后果来维持的,但绝大 多数活动是由自我强化来控制的。在这一 过程中,人们为自己确立了某些规范,并 以自我酬赏和自我惩罚的方式对自己的行 动做出反应。
四、归因理论 从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角度认识行为 动机。人们对未来的成就期望主要取 决于个人归因的稳定性。 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运 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则期望不会变 化;若归为能力不够、任务太难等稳 定因素,则期望因失败而降低。
第三章 社会性动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 自利归因偏差: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 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 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 部因素。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 将人分为两种类型: • 一是“内控型”的人:即认为自己可 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 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 • 二是“外控型”的人:即感到自己无 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 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2、影响因素
• 个体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自我需要制抚养 的孩子,成年后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 个体所处的情境:在焦虑、恐惧情境下,亲近他 人的倾向更强。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出生顺序:长子(女)、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更强。
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1、定义
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
– 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 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 个体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即认知失调会 导致紧张和不适,这种力量驱使个体去恢复 平衡。
认知失调论示例
• 认知失调状态
– “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矛盾
• 改变途径
– 改变或否定其一: “我不再吸烟”或“如果 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 – 降低重要性/强度:“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 一些影响”或“要少抽点烟” – 增加新认知或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 或“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
社会动机PPT课件
• 内部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 好奇的内驱力 • 胜任的内驱力 • 互惠的内驱力
第27页/共32页
2.外部动机
第四节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 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的推动力。
第28页/共32页
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作用 第四节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表现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创造性的发挥; 外部动机表现为社会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取得社会成就。
• 主导动机:是各种动机中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对人的活动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 一般动机:对个体支配力较弱且不稳定的动机。
第8页/共32页
三、动机的特征
1. 动机的强度 2. 动机的清晰度 3. 动机的更替 4. 动机的复杂性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
第9页/共32页
四、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
1. 兴趣爱好 2. 价值观 3. 抱负水平
第29页/共32页
第四节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影响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因素
1. 主观因素 2. 奖酬方式 3. 控制力度
第30页/共32页
思考题
1. 动机有哪些特征?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2. 内部动机的内驱力是什么? 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有什么作用? 4. 影响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5. 高成就动机者有哪些共同特征?
• 通过提供成功的榜样,使之有可仿效的对象。
• 修正自我设计。
• 指导个体的工作意愿。
第25页/共32页
第四节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第四节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概念
•1 . 内 部 动 机 • 由于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活动使人们获得了满足,从而无需外力 作用的推动直接产生的动机。 •
社会动机名词解释
社会动机名词解释
社会动机( social motivation)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社会动机推动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积极与他人交往,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许性评价等,社会动机既可用来描述个体的社会行为,也可用来解释个体的社会行为。
具体而言,社会动机对个体行为具有激发作用,它能引起并推动个体的活动;同时,社会动机对个体行为又具有维持和导向功能,使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坚持某项活动,并促进个体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实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协调。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动机
• 哈克曼、奥尔德姆认为,有五种工作特 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技能多样 性;任务多样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 和回馈性
• 过度辩护效应 •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 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动机对 行为的影响程度。 • 注意: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 行为的内在动机 • 讨论:如何使用和控制奖励机制?
均衡作用
内在因素
需求(主观状态) 内驱力
动机
外在刺激
诱因
本能
• 2、什么是社会动机
•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 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社会动机 • 社会动机是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
•
• • • • • • •
•
二、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一个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心理动机不能 躯体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是人类的终级目的、欲望或需要 的表现。 3、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用来满足基本动机和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 因文化而异。 4、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 系,而是错综复杂的。 5、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个体不可能对自己的动机状态有全面而 清晰的认识 6、动机是动态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人除了极少数的时间外,很 少达到完全满足。 7、并非所有的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一想
你有过感觉脱离了家庭和朋友圈甚至遭到他们排 斥的时候吗?你对此的反应如何? 社会排斥助长了侵犯行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 学赵承熙杀人案)
形成基础
观点A:亲和动机是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观点B:结群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
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
观点C:焦虑——亲和假设
观点A: 亲合起源于依恋
外部特征:有魅力 人格特征:善良友好的人,由于 外在不可控的原因陷入困境的人
外部特征:有魅力
扮演角色 浪漫少女(贴身背 心+迷你裙) 行政人员(套装、 眼镜、公文包) 孕妇 笨拙的老妇 等待时间 不到30秒 90秒 150秒 300秒 过去车辆数 救助者 争先恐后 62 100多 200多 是一对做救护 工作的夫妇
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动物 研究
社会交换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 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 社会交换过程。 助人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 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社会规范论
三种社会规范对助人行为很重要:
交互性规范—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权衡成本和效益
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 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 可能性越小
拉塔内和达利的研究“旁观者效应”:
他人在场会抑制助人行为 受暗示 错觉
研究结论
公众不去救援不是人性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 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救援动 机。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 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嬉皮士(破牛仔、 花T 恤、额头环 绕丝巾)
900秒
350
无人救助
情境因素:助人行为何时发生?
环境条件
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愿意帮助别人
大城市的人比城镇的人较少有助人行为
城市过载假设: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 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情境因素:时间压力
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
个人因素:敌意归因
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 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她对我 不怀好 意
她就是 想整我
情境因素
高温—温度越高,体验到更多的敌意 酒精和药物 唤醒水平—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直接影响侵犯行为 去个性化
侵犯行为的原因
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本能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即侵犯不指向毁灭,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第三章 社会动机
内容概要
1
2 3 4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的类型
利他行为
侵犯行为
1.社会动机概述
所谓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由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 动机。社会动机是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 理性动机。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攻击性 敌意归因 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侵犯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
• 男性多身体侵犯 • 女性多言语侵犯或其他间接的 侵犯行为
“爱找碴”的男人:陈水总很少和邻里、亲戚交往, 他曾一天拨打9次110投诉邻居,还将和邻居间的道路 封死 挣扎在贫困线上:二十多年来陈水总生活一直贫困, 近年来,与叛逆期的女儿关系不睦 最后的平静:近两年,陈水总变得沉默,有邻居注意 到他生病了,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 奔走
措施: 人类要想避免战争, 就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 耗散侵犯本能。
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奔走。厦门出 台的一项关于当年参与“上山下乡”人员的新政策。根据 这项政策,申请人年满60岁,只要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就 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领取表格,实际缴交2万 左右数额的社保金后,允许退休,按照政策领取退休 金。 不过,按照陈水总户口本上的信息,他出生于1954年 3月1日,并不符合这一政策的规定,因此遭到拒绝。但陈 坚持认为这是当年迁移户口时,派出所填错他的年龄所致。 他自称出生于1952年,这个年龄刚好符合政策规定。 于是,他开始执着于信访,辗转于街道办事处、公安 局等地,却又频频受阻。 6月6日,陈水总在腾讯微博上连发12条微博抱怨,自 称“草民”,历数生活之艰辛、不满,发布时间为18时52 分至20时18分
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人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 能感其实就是自信心,是“个体对有效的控制自己 的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其成就动机,两者呈正相关。
成就动机的习得
他人的榜样 自己的成功经验 社会对成就的认可、奖励,对失败的批评和 指责
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 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良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 倾向。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并以对方的 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你是 否对 他人 产生 移情
否
观察到他人 需要帮助
你只有利己时才 助人(即收益大 于付出的时候) 无论是否利己, 你都会助人(即 使付出大于收益 时)
是
巴特森的移情模型
4.侵犯行为
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痛苦的行为。 侵犯的构成要素:
侵犯行为(身体侵犯与言语侵犯)
侵犯动机 社会评价
侵犯目的
报复性侵犯:造成对方身心痛苦。
工具性侵犯: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他目的。
侵犯目的对社会的影响分三种
亲社会的侵犯 反社会的侵犯 被认可的侵犯
2013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在厦门BRT快速公交 车道蔡塘站和金山站之间,一辆车号为闽D-Y7396的公 交车突然起火,最终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很 快,警方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陈水总,他也于当场葬身 大火。 近年来,横贯厦门高架桥之上的BRT因快捷便利, 成为厦门最受欢迎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如今,这里却成 了无辜者的受难集中地。
人的认识能力。 社会对行为的价值判断
(3)动机直接推动个体行为 内驱力和需要不能直接产生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
(4)个体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
(5)动机由多种心理形式所共同 构成
格瑞的过度辩护效应实验
第一阶段:基准期,13天基础练习(15—26分钟)
第二阶段:奖赏期,13天有奖赏(23—30分钟) 第三阶段:后续期,13天(5分钟),取消奖励 记录每位学生玩游戏的时间长短
社会动机: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 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理解要点
(1)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的要素之一 动机与目标有联系:可以互相转化 动机与目标有区别:目标是行为的后果,
动机是行为的原因。
(2)动机在内驱力、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内驱力:由客观存在的某种身心缺失状态或 者不平衡引起,个体寻求满足或平衡的动力。 为什么对缺失和不平衡意识不到?
当外在动机凸显出来以后,内在动机可能因此 而降低。 奖励能调动积极性;也可能降低对活动本身的 兴趣。
过度辩护效应
当人们认为自己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 时,会降低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保护内在动机不受社会奖励机制的损害的办法:
①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奖励才降低 内在动机; ②不同奖励类型有不同效果; ③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 用。
恐惧与亲和
选择条件 和他人在 一起
62.5
不作选择
单独在一起 亲和行为的 强度
9.4 0.88
高度恐惧 和不安 低度恐惧 和不安
28.1
33.5
60
7.0
0.35
亲和动机的表现
利他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 社会行为且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四个特征:
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 具有自我牺牲性。
侵犯行为的原因
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 强调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因果联系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侵犯线索
措施: 发泄因挫折而产生的侵犯 冲动。
减少外界环境的侵犯线索。
侵犯行为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观点 侵犯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习得途径有两条:
强化 观察
侵犯行为的原因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 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旁观者越多,他们每个 人所承担的责任就会越少。
怎样增加帮助行为
提高责任感
减少模糊性——减少责任分散 增加互动
示范作用
现场示范 媒体示范
培养移情能力
你是否懂得我伤悲
学习助人技能
移情与利他主义假设
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第三章要点总结和复习
社会动机的定义及理解要点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成就动机的习得 亲和动机的形成基础 助人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原因及应对措施
媒体暴力 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 影响的现象。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观看媒体 暴力会增加侵犯行为——媒 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措施:宣泄、移情
合理宣泄,攻击性随 之减弱。 代偿性的宣泄。
宣泄是针对已经产生了 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 而言的。不能滥用。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
观点C:
沙赫特提出了焦虑——亲和的假设,焦虑导致 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不安的人 亲和倾向更强。 通过实验发现亲和动机的产生有两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