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f5adf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6.png)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
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浮现的时间。
③愧疚感:基本概念、愧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
对这部份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学前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技巧归纳
![学前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技巧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113b6f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3.png)
学前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技巧归纳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2(第三、四章)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学习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
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在儿童风情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这次辅导我们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时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
1.触觉、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和味觉都已经非常敏感了。
儿童社会性发展_练习题_+_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_练习题_+_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d9e1cc4028915f804dc2f7.png)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 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3、(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A注意——保持——动作表征——动机B注意——动作表征——保持——动机C注意——动机——保持——动作表征D注意——保持——动机——动作表征二、填空题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班杜拉_和__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皮亚杰__和__柯尔伯格__。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__直接学习__和_模仿__。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_、_访谈法__、_问卷法__、_实验室实验__和_现场实验__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__描述性研究___ 和__解释性研究__。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__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
(P8)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
(P8)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
学前教育原理,章节测试 第三章
![学前教育原理,章节测试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16f89a3250e2524de4187ecb.png)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心理学的界定儿童的年龄范围是指()A.0~14岁B.3~18岁C.0~18岁D.0~12岁【解析】C 一般来讲心理学中将0~18岁的个体称为儿童。
本章对儿童的理解主要采取的是心理学的界定。
2.儿童都是先发展感知觉,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儿童开始发展记忆、情绪、思维、动机、想象等心理活动。
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A.个体差异性B.整体性C.连续性与阶段性D.方向性和顺序性【解析】D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体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从心理活动的发展顺序看,儿童都是先发展感知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这为其他认知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儿童开始发展记忆、情绪、思维、动机、想象等心理活动。
3.我国学者对儿童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是()A.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B.1~3岁婴儿期;3~7岁幼儿期C.0~3岁婴儿期;3至6、7岁幼儿期D.1~3岁婴儿期;3至6、7岁幼儿期【解析】C我国学者通常认为0~3 岁属于婴儿期;3至六七岁的儿童处于幼儿期。
4.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既有前面年龄阶段思维的“影子”,又在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趋近,体现了儿童发展的()A.顺序性B.连续性C.阶段性D.整体性【解析】B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既有前面年龄阶段思维的“影子”,又在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趋近。
5.幼儿能够完成某项活动,会影响其自信心和成就感,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A.连续性B.整体性C.顺序性D.个体差异性【解析】B儿童各种心理因素如情绪、认知、社会性等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某一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发展。
因为某项活动的完成情况,影响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体现了不同因素之间联系的整体性。
6.下列关于儿童个体差异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B.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是相同的C.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D.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解析】B发展速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不同;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教学辅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教学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78bf4f4f6c85ec3a87c2c5d4.png)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教学辅导(一)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本章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社会性的含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理解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并能运用这些发展特点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的含义1.社会性的产生社会性需要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
2.社会性的内容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认知的需要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自我控制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一般要到婴儿期末,才能开始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
首先,表现在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其次,语言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地使用“我”,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再次,表现在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心”。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509320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a.png)
亲子关系紧张
儿童与父母之间可能存在沟通 障碍、情感疏远或过度依赖等
问题。
社会适应能力差
儿童在新环境或面对变化时可 能感到不安、焦虑,难以适应
。
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 式、家庭经济条件等都 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同伴 关系、师生关系等也会 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
广告与营销
广告中的价值观、消费观念等也会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产生影响,如物质主义、攀比心理等。
社区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区设施
01
社区内的公园、图书馆、体育设施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提供儿童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场所。
社区氛围
02
社区内的邻里关系、文化氛围等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如社区
内的互助合作、文化活动等。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加复杂 和丰富,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形成道 德观念,并表现出更高级的社会交往 技能。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和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方 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同伴、学 校环境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
鼓励儿童参与家庭活动,学习分享、合作等社交行为。
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社交行为和习惯。
幼儿园教育建议
创设友好的社交环 境
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儿童与同伴互动。
开展社交主题活动
组织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和能力 。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8afbabbb4cf7ec4bfed02c.png)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倡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第三章社会性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afd40cd0d0d233d4b14e699c.png)
• 研究背景 • 研究假设 • 推理过程 • 研究结论 • 批评应用 • 个人看法
研究背景
•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荷兰 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
研究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 的孩子的智力有何种影响 意外的发现 :数据显示 ,出生顺序与被试在 瑞文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有显著相关
• 缘起 • 理论假设 • 设计与实施 • 结果 • 讨论 • 批评和后续研究 • 近期应用
• 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 抚育方式。
• 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 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
• 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
• 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 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
• 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 为-0.08,女孩为-0.38)。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 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
• 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 0.40,女孩为0.54)。
• 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 儿遭受挫折,挫折使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 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
• Q:恐怖片,你是喜欢一个人看还是大家一 起看?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 1.利用和改进了默里的主题统觉测验, 形成了一套测定成就动机的技术
补充:经典研究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H.(1942).Psychodiagnostics: A diagnostic test based on perception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4=52.5] • NO.3 46[(100+100+20+10+0=230)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2bbb6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c.png)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第三章 社会性动机
![第三章 社会性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022dfab1284ac850ad0242fe.png)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 自利归因偏差: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 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 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 部因素。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 将人分为两种类型: • 一是“内控型”的人:即认为自己可 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 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 • 二是“外控型”的人:即感到自己无 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 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2、影响因素
• 个体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自我需要制抚养 的孩子,成年后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 个体所处的情境:在焦虑、恐惧情境下,亲近他 人的倾向更强。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出生顺序:长子(女)、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更强。
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1、定义
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
– 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 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 个体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即认知失调会 导致紧张和不适,这种力量驱使个体去恢复 平衡。
认知失调论示例
• 认知失调状态
– “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矛盾
• 改变途径
– 改变或否定其一: “我不再吸烟”或“如果 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 – 降低重要性/强度:“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 一些影响”或“要少抽点烟” – 增加新认知或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 或“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
第三章 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第三章 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d9f5878762caaedd33d456.png)
三、婴儿期的亲子关系
依恋是由鲍尔比最先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 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能够代理母亲的人) 之间所开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 联系。两个特点: 一是渴求与依恋对象接近;二是努力维持 这样的接近。 所有这个年纪的婴儿都会出现分离焦虑,这 点与学会爬行有密切关系.
(一)依恋的产生和发展 1、依恋的产生 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2、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行为的系统化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经 过一定的阶段而发展。 阶段1:对人物不加区别的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 阶段2: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 阶段3:极力维持与特定人物的接近,处于“陌生人焦虑” 时期。 阶段4:与依恋对象建立确定关系的阶段。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儿童早期的性能量——力比多(libido)的发展变 化决定了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 否。 学前儿童心理性欲发展有关的三个时期: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他提出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心理社会性的 发展阶段。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每个 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或危机。如果 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冲突或危机, 就需要在前面的阶段认真地解决该阶段的冲突或 危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半) 自主对自我怀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5-6个月 花样翻新:随着同外界交往日益增多,婴儿流露出 惊喜、欢乐、受挫和失望等情感。 参与交往:小宝宝看到他最喜爱的人,看上去是否 快活或高兴? 微笑的游戏:用话语和滑稽的面部表情,逗宝宝开 怀大笑。
10个月 定睛凝视:婴儿开始跟踪父母亲的视线,以便理解 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 情感交流:他是否试图捕捉你的目光或主动表示友 好,比如挖出身子让抱? 好玩的游戏:留意小宝宝发出的声响和流露的表情, 不无嬉戏地用镜子反射给他看。
最新幼儿社会教育习题和答案
![最新幼儿社会教育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64b36cc5da50e2524d7fa0.png)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幼儿社会教育概述一、选择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展示了()对人的社会性的影响。
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C、家庭环境D、幼儿园2、儿童在()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容易形成顺从、压抑、退缩、自卑、喜怒无常等特点。
A、民主型B、专制型C、溺爱型D、忽视型二、简答1、为什么说社会性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2、社会性对幼儿发展有哪些方面的意义?3、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单元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选择1、()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
A、婴儿期B、幼儿前期C、幼儿期2、教师的()影响教育活动的进行和效果,并因此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A、教育观念B、教育技术C、教育手段3、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受到其()的限制。
A、所处环境B、所受教育C、心理发展水平二、简答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什么?2、确保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第三单元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一、选择1、()是指教师在幼儿社会教育中,通过言语、动作或表情等方式,对儿童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之增强、巩固或削弱、消除,以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A、目标性原则B、活动性原则C、实践性原则D、强化性原则2、便于教师控制教育过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所具有的一个优点。
A、讲解法B、讨论法C、参观法D、强化评价法3、()是指在幼儿的社会教育中,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社会性问题、现象互相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A、讲解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参观法4、()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生动性,它有助于儿童了解社会教育内容A、讲解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观察、演示法5、()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儿童口头表达自己认识的活动机会。
A、讲解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参观法6、()能把儿童社会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生动、活泼地向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是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的主要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概述(PPT30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概述(PPT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1530eba9ec3a87c24028c46f.png)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大环境 外环境 中环境 学校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同伴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家庭-学校
父母工作单位 传统习俗
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989)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个性 (内因)
一、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影响
(一)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 性的影响 (三)性格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 影响 (四)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 影响
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影响
• 个性涵义: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 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 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 个性的发生发展:2岁左右,个性开始萌芽 3~6岁个性形成的开始
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
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类。P29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影响
一 物理环境
二 心理环境(精神环境)
物理环境
•
物理环境包括幼儿园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运 用的方方面面。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美观、 和谐、设计合理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 培养儿童的品格。一方面,幼儿园活泼、协调、 色彩清新的建筑风格本身就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 种愉悦之感,也更容易培养、激发儿童正向的社 会性行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空间布置和安排 上,井井有条的物品安排更容易培养儿童的秩序 感;而适当的空间密度,能够避免过分拥挤而造 成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多,或者空间过大而造成 的消极社会性行为。 如果 能够在幼儿园中为幼儿安排一定的私密空间,如 “悄悄话屋”等,则会对儿童情绪发展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3cb81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8.png)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为己任,必然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为此,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大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自由劳动时间,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
其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它的目标。
其三,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发展方向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可以分别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审视。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两类。
前者是指处于一定世界关系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生产工具不断地从自然获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后者则是指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所进行的人类自身的繁衍。
而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看,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内的社会总人口的繁衍、代代延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数量的再生产,也有质量的再生产,进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首先,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4e29d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9.png)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1.1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定义1.2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3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章: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发展2.1 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2.2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3 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2.4 促进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第三章: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3.1 儿童人际交往的基本类型3.2 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3.3 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3.4 促进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策略第四章: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分类4.2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4.3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4.4 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第五章:儿童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的发展5.1 儿童社会规则意识的发展5.2 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5.3 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的重要性5.4 促进儿童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发展的策略第六章:儿童情绪管理与情感发展6.1 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6.2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与特点6.3 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6.4 促进儿童情绪管理与情感发展的策略第七章:培养儿童同理心与关爱他人7.1 同理心的定义与重要性7.2 儿童同理心的发展阶段与特点7.3 培养儿童关爱他人能力的途径7.4 促进儿童同理心与关爱他人发展的策略第八章:儿童冲突解决与调解技巧8.1 儿童冲突的类型与原因8.2 儿童冲突解决的发展阶段与特点8.3 儿童调解技巧的培养8.4 促进儿童冲突解决与调解技巧发展的策略第九章:儿童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培养9.1 儿童团队协作的意义与重要性9.2 儿童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9.3 儿童领导力的培养与发挥9.4 促进儿童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发展的策略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估与指导10.1 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估的方法与工具10.2 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识别与干预10.3 针对个体差异的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导策略10.4 家庭、学校与社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合作与支持第十一章: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1.1 文化背景与社会性发展11.2 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差异11.3 文化传承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1.4 促进儿童跨文化理解和适应的策略第十二章:家庭环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2.1 家庭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2.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2.3 家庭氛围营造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12.4 家庭与学校合作共育的策略第十三章: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3.1 学校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角色13.2 课程设计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3.3 教师教育实践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13.4 学校环境与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第十四章:当代社会问题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4.1 社会变迁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4.2 社会暴力、媒体影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4.3 网络环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4.4 应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第十五章:未来视角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5.1 科技进步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5.2 面向未来的儿童社会性发展教育理念15.3 培养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15.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长期视角与规划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面教案,涵盖了基本概念、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情绪管理与情感发展、同理心与关爱他人、冲突解决、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培养、社会性发展评估与指导、文化因素影响、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当代社会问题以及未来视角等多个方面。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09383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d.png)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解儿童发展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第二章:婴儿期心理发展2.1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掌握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特点了解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对后期学习的影响2.2 婴儿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理解婴儿期的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特点掌握培养婴儿情感和社会能力的方法第三章:幼儿期心理发展3.1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掌握幼儿期的思维、语言和学习能力发展了解幼儿期的认知特点和对教育的启示3.2 幼儿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理解幼儿期的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特点掌握培养幼儿情感和社会能力的方法第四章: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4.1 个性发展概述了解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4.2 社会性发展概述理解社会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5.1 心理健康概述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掌握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5.2 心理障碍概述理解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特点掌握识别和处理心理障碍的方法第六章:感知与注意力发展6.1 感知觉概述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掌握感知觉的发展特点与教育意义6.2 视觉与听觉发展探讨视觉与听觉的发展过程分析视觉与听觉对幼儿认知的影响6.3 注意力的发展认识注意力及其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幼儿注意力的教育策略第七章:语言发展7.1 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理解语言发展的重要性7.2 语音、词汇与句子发展探讨语音、词汇与句子的发展过程分析语言发展对幼儿认知的影响7.3 语言教育与促进掌握语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讨如何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第八章:认知发展8.1 思维发展理解思维的基本类型与特点掌握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策略8.2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发展探讨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8.3 智力发展与评估掌握智力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智力评估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第九章:情绪与情感发展9.1 情绪与情感的基本理论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定义与区别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发展特点9.2 情绪调节与情感表达探讨情绪调节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幼儿情绪调节与情感表达能力的策略9.3 情绪教育与心理健康理解情绪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探讨情绪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第十章: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10.1 亲子关系概述理解亲子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10.2 家庭教育概述探讨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分析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10.3 家庭教育策略与案例分析掌握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典型案例,以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第十一章:同伴关系与社交发展11.1 同伴关系的形成与特点理解同伴关系的定义和发展阶段掌握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1.2 社交技能的发展探讨社交技能的培养和重要性分析社交技能对幼儿适应环境的作用11.3 同伴冲突与解决策略认识同伴冲突的类型和原因掌握解决同伴冲突的有效方法第十二章: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2.1 道德发展的理论基础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道德发展的心理过程12.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讨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实践原则分析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12.3 道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掌握道德教育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第十三章:游戏与学习13.1 游戏理论概述理解游戏的意义和功能掌握游戏发展的心理理论13.2 学习理论概述探讨学习的类型和过程分析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3.3 游戏在学习中的作用认识游戏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掌握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策略第十四章:特殊需求儿童的心理与发展14.1 特殊需求儿童的定义与分类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常见类型和特点掌握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原则和方法14.2 智力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症探讨智力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特点和表现分析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策略和干预方法14.3 语言障碍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认识语言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和影响掌握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和支持方法第十五章: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15.1 学前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了解当前学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分析未来学前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5.2 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讨学前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实施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方法15.3 未来学前心理学家的素养与培养理解学前心理学家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探讨未来学前心理学家的培养和教育路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理解学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其意义;掌握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策略。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dce7d1558f5f61fb73666f2.png)
2021/2/4
22
社会适应性性状形成和发展的遗传和环境机制
机体生物成熟过程基本上是基因程序的逐步展开, 它决定性状发展的范围。同时,又使之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表现出特点的反应规范。由此进而表现出个 体发展的差异。
人类性状的发展主要是基因程序与社会环境交互作 用的结果。
2021/2/4
23
生物环境,是影响未出生婴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怀孕期与产期前后,母亲疾病、药物、母亲 情感压力、早产等,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生重 大影响,并导致多种行为问题。
习性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K.Z.Lorenz)和廷伯 (N.Tingbergen)。他们认为,研究物种行为的最佳 方法是对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性质进行
考察。每一物种都有自己区别与其他物种的行为模
式,生物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些在自然环境 中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模式。
2021/2/4
12
所谓“固定行为模式”就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 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些鸟类动物所具有的 “印刻”现象——这些动物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 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
习性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反应是非习得性的,其作 用在于使动物幼雏通过空间的接触,与父母产生依 恋并获得保护以生存下去。
1、社会生物学提出,个体发展的差异受生物因素 影响,它制约个体适应能力发展的程度和性质。 人生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基础,个体的可塑性并不 是无限的的。
2、进化科学认为,生物机体的发育有其特定的基 因基础和与之对应的外部性状表现。
2021/2/4
11
习性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在自 然环境中的行为进化与机能的一门科学,又叫“行 为学”。
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4845921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e.png)
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抚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够影响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2. 环境因素: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学校、职场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这些环境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3. 社会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社会观念、教育体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都是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测:四种教养方式哪一种最优?哪一种对孩子发展最不利?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一、教养方式
民主:控制,变通,对孩子的观点更为接 纳、反应更为敏感 孩子,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最高
专制:儿童喜怒无常、不友好、做事无目 标
溺爱:儿童冲动,攻击性,男孩尤其如此 (自我中心、独立性差、学业成绩糟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当前家庭系统的特点
单身人数增多 结婚并未过时,95%的美国年轻人最终还是会结婚
晚婚 女性,24岁;男,26岁
出生率下降 14%的已婚女性膝下无子(美,2002)
职业女性增多 1950,孩子未满6岁的已婚女性,12%工作——63%(2002)
离婚率上升,40-50%的新婚夫妇离婚(美,1999) 单亲家庭增多 27%,其中奶爸占17% 贫困儿童增多 再婚率上升,66%的女性和75%的男性在离婚后再婚 几代同堂的家庭增多
一年后,与照料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35年后,过着充实、建设性的生活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幼儿的游戏
帕顿(1932) 2.5-4岁儿童游戏,社交 复杂性从低到高
非社会性活动 看着别人玩;自己单独玩,不管别人在 做什么
平行性游戏 各玩各的,很少交流,也不想去影响别 人
联合游戏 分享玩具,交换材料,只关注自己的目 标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的
影响因素
引言
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上一章中,哪一个理论系统阐释了环境因素?
回顾-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模型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大环境
外环境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历 系 统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
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 约束更多,更专制,更多地以势压人 较少对孩子进行劝说 较少对孩子表达温情和关爱 经济困难——父母心理上的贫困,对生活条件不满, 更急躁、易怒,在各种消极事件面前更脆弱——削 弱了他们的温情、支持性以及介入孩子生活的能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家庭的社会系统模型
父母关系
传统核心家庭(三口之间)
父、母——子女
• 母亲忧虑——孩子警觉 子女——父、母
婴儿的行为 及其发展
教养方式
• 婴儿乖巧——父母微笑
家庭的社会系统模型
• 经常发脾气,不听话的孩子——惩罚、强制
父+母——子女
• 父母协同合作,孩子发展最有益
• 母亲独自抚养,父亲在教养中不作为——母亲孤独—— 对孩子缺乏耐心
合作游戏 假装游戏,担任互惠角色,通过合作实 现共同目标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幼儿游戏的发展
游戏类型 非社会行为
无参与者和旁观 着的活动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合作游戏
3-4岁 % 41 19
22 22 37
5-6岁 % 34 14
20 23 43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幼儿的同伴交往
快到1岁时,婴儿会模仿同伴玩玩具的简单动作 1.5岁,协调的互动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提纲
1
家庭因素
2
同伴因素
3
学校因素
4
电视和电脑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同伴的作用
1945,纳粹集中,6个3岁的儿童 出生后不久,父母辈杀害;狱友微不足道的照料 二战结束后,被送到英国的特殊治疗中心
刚开始,毁掉所有玩具和家具,对工作人员冷漠或敌 意 • 喜欢跟同伴待在一起,一旦分离就会极端愤怒
1-1.5岁,简单假装游戏 进行相同的活动,说话、笑、分享玩具或进行角色交换
1.5-2岁,互补游戏和互惠游戏 你追我跑,躲猫猫游戏中,角色交换
2.5-3岁,合作性假装游戏 扮演互补的想象角色或假装角色,缺乏计划
复杂的社会假装游戏,3.5-4岁 主动计划假装游戏,给每个角色命名,并计划好游戏的脚本
研究发现 以学习为主导的幼儿园上学的3-6岁儿童,在识字和阅 读上有一些优势 在学前班末期,这些优势就被抹平了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好学校的标准
讨论:你认为一个好的学校是怎么样的? 学生的组成
智力、社会经济地位 学校气氛
重视学习 课堂管理,课堂愉快,包容 纪律,少体罚 团队工作,教师彼此合作 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匹配——因材施教 能力强的学生,快步教学和高标准
六、忽视和虐待
诱发虐待的环境因素 父母婚姻不幸福
未受虐的学步儿 受虐的学步儿
高危社区
文化
• 对暴力持宽容态度
• 把体罚作为控制儿童 的手段
虐待和忽视的后果 受虐儿童对同伴的悲伤 缺乏正常的共情
关切悲伤
感兴趣、注视、机械地作出 安慰的动作 害怕
愤怒,攻击哭泣的同伴
威胁、发怒、进行身体攻击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化
父母工作单位
传统习俗
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儿e童r 社,会1性9发8展9)张俊
社会化
社会化:儿童获得社会中年长成员所认为的那些重 要和适宜的观念、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的过程
社会化的作用 规范儿童的行为 促进个体的成长 维持社会规范
社会化代理人:帮助、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个体或机 构 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和大众传媒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三、家庭结构-1-同胞和同胞关系
独生子女很可能成为孤独的、娇 生惯养的“小皇帝”?
数百项研究发现,独生子女 自尊和成就动机较高 更顺从,智力略高 与同伴建立非常好的关系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对多子女家庭的社会谴责 “你就不该来到这个世上”
独生子女并没有因为缺少兄弟姐 妹而处于不利境地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一、教养方式
思考:为什么民主型的父母对儿童发展最有利呢? 原因
民主:和蔼、接纳,表达爱和关心,驱使孩子听话 • 专制:死板,支配,孩子表达的自由很少
理性的方式施加控制 • 民主:解释自己的想法,同时考虑孩子的想法,诱发儿 童自觉服从 • 专制:武断,蛮横
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要求,规范孩子的行为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三、家庭结构-2-同性恋家庭
在美国,有数百万的父母为同性恋 者
异性结婚;精子捐赠 同性恋能否养育子女?
心理不健康? 影响下一代的性取向? 研究发现 同性恋父母养育的孩子中,90%以
上形成了异性恋取向
认知、情绪、道德等方面无差异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五、父母职业
全职妈妈好?还是双职工家庭好? 对低收入家庭的调查,发现母亲就业,儿童的数学、
阅读及语文成绩更优 为什么?
母亲就业,家庭经济地位提升 父亲参与养育
• 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社会技能更强
母亲就业的消极影响,母亲的工作压力蔓延到家庭 降低亲子交往质量 缺乏对儿童获得的监控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忽视:冷漠的父母 儿童,3岁表现出攻击性和问题行为,如发 脾气 恶作剧,自私,酗酒、吸毒等犯罪活动 父母的冷漠——儿童对这些麻木不仁,冷 漠无情的人及其他权威人物起报复心
教养方式的文化差异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下专制的父母 对儿童发展的消极作用较小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二、家庭经济状况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提纲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1
家庭因素
2
同伴因素
3
学校因素
4
电视和电脑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家
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家? 一说到“家”这个词,你会联想到什么?
温暖、幸福、心灵港湾、责任、爱…… 家庭:因血缘、婚姻、收养或自愿选择而产生联系
的两个或两个意识的个体 他们存在情感的纽带,并对彼此负有一定的责任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一、教养方式
鲍姆琳德(1967,1971)对教养方式的划分
父母的反应性
父母的 控制性
高控制
接受性的反应 以儿童为中心 民主(权威)型 权威的相互关系 较高的双向交流
低控制
溺爱型 规则要求较少 对孩子过度纵容
拒绝性的反应 以父母为中心
专制型 专制的高压权力 对孩子需求不敏
感 忽视型 对孩子漠不关心 感觉迟钝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三、家庭结构-1-同胞和同胞关系
同胞关系的积极影响 提供情感支持
• 大多数4岁儿童都会为自己的弟妹提 供一些安慰和看护
• 分享秘密 充当榜样和教师
• 年幼儿童,向年长儿童学习;教学 相长
促进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父母关系融洽,同胞之间更容易和
谐相处
疼爱所有的孩子,并作出积极敏感 的回应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家庭经济困难、教养方式、儿童适应的关系模型
家庭收入低 工作不稳定 负债累累
失业
父亲的 抑郁情绪
儿童的 情绪反应
家庭经济 困难
婚姻 冲突
情感的 不安全感
母亲的 抑郁情绪
冷漠的 教养方式
反社会 行为和 适应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教养方式、儿童适应的关系模型 (Conger et al.,1992;Davis & Cummings,1998)
容貌有吸引力,6个月婴儿表现出容貌偏好 体形 儿童行为特点 攻击-被拒绝 退缩-被拒绝
文化差异:美,害羞-忽视;中,害羞-接纳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俊
学前儿童应该接受教育吗?
《教育误区:危机中的儿童》 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只是做一个孩子,按自己的意愿 去游戏和社会化 是被逼着听父母的话去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丧失学 习的主动性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