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思想理论的追求和认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对于加强人们思想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模式亟待创新。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措施。
大众化传播模式要注重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在新时代,我们要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更好的传播和接受,就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讲解。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学习研讨会、撰写专题论文等方式,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研究,并将其传播给更广大的人群。
我们还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育中,增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大众化传播模式要注重拓展传播渠道和方式。
在新时代,传统的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和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平台,使更多的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触马克思主义。
我们还可以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线下宣传活动,如举办主题沙龙、座谈会等,与大众面对面交流,增加传播效果。
大众化传播模式要注重提高传播效果和触达面。
在新时代,人们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我们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和触达面,使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解释和梳理,使之与时俱进,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
我们要注重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中加强对道德和公德的倡导,引导人们走向文明进步。
大众化传播模式要注重提高传播机构和人员的水平和质量。
在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传播队伍和专业化的传播机构。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传播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目标。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媒体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也是自觉适应现代社会条件下理论传播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手段也日新月异。
进入新世纪,信息网络的发展也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机遇,只有采用了先进的传播手段,才能占领理论宣传的至高点,掌握理论教育的主导权,也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增强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推进理论传播手段的创新,在拓宽原有的传播阵地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理论传播体系,借助现代媒体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增强广大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对于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
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运用现代大众传媒和信息手段,又要运用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
传统的纸质媒体包括报刊、图书等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开始被运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尤其是是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互动交流便捷等特点,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我们要在继续运用各种现代大众传媒的同时,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传播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以互联网为依托,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使理论传播的内容易于群众接受。
探究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探究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作者:孙阳婧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9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过程就是理论有效传播的过程。
网络技术变革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从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理论大众化的整合力。
本文通过信息化时代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利用微博进行大众化传播的路径及策略。
关键词:微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网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微博已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交互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社会大众分享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如果能利用这一崭新的平台,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得到高效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现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行径也转向了信息化技术,利用官方链接、校园网站等方式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但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速度远远根不上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其数据化、网络化程度难以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专门的网站少,影响力极其有限。
中国的网络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发展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令大众震惊。
而从事大型宣传教育的网站却十分有限,一些党建网站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功能都需要加大整改力度。
只有以师生均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宣传才能获取大众的眼球。
其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覆盖面不够宽泛。
网络宣传大多面向电脑互联网用户,而在高校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于电脑及网络的普及有待于加强。
致使高校师生中出现理论宣教的盲点,理论普及落后。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说起来简单,其中包涵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但现阶段关于此内容的宣传内容相似,表现形式缺乏特色。
高校的党建宣传专栏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宣传没有特色,大多以复制粘贴的手法进行宣传工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传播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的创新是应对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建立多元化传播渠道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通过教育系统、出版物和宣传部门进行,随着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手机APP、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吸引年轻人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讨论中来。
二、注重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相对复杂和深奥的,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就需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和需求有所不同,传播者应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相关的内容,使之更具实际意义和现实效果。
三、强化互动和参与性新时代的传播模式需要强化互动和参与性,使传播过程成为一种互动的、参与的过程。
可以通过设置讨论区、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吸纳更多的观点和意见,增加大众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四、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热点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应该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地调研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六、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需要有一支专业、熟练的团队来推广和传播。
要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传播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给大众。
浅谈网络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网络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网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与挑战随时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途径、新渠道和主阵地。
如何更好地通过网络传播,来宣传和巩固马克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掌握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1、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状况当前,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不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力极大,因而对于网络注重操纵;另一方面,认为网络信息不具有参照性,没有传统媒体可靠。
所以,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状也就不容乐观。
一是专业网站布局数量少。
传播马克主义的网站主要集中在教育宣传部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各级党校创办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站点。
这些站点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用于宣传介绍和学术交流,几乎没有符合大众口味又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站点。
二是专业网站信息质量差。
有的网站信息不能即时补充和更新。
有的网站无法阅读,或者是网页无法打开。
三是专业网站宣传形式差。
当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网站主要采纳文字介绍,辅助配上几张图片,并没有发挥出网络的图文声像优势。
四是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受限制。
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都蕴藏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这些网站的信息只对购买了使用权的单位用户开放,大众并不能实现自由扫瞄,这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2、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一是来自西方国家网络信息霸权的挑战。
据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090%,法语约占5%,其他不同语系的总和仅占5%;发达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只有16%,但是上网的人数却占世界的90%。
二是网络空间不良信息的挑战。
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开放、自由和隐蔽的特点,所以,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时刻侵蚀着大众,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三是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网络因为具有迅捷、方便、自由、多样的特点,因而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网络空间,从而在一定水准上消解了传统传媒如报刊杂志的影响力。
论如何推进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纪淳学号:2120111867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阵地,自然肩负着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使命。
总体来说,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取了一定成效。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般程度以上的熟知度”,“大学生在对‘中国大学生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确立献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的看法上,是“一般认同”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8%,是“比较认同”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7%,是“非常认同”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2%,这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87%。
”1由此可见,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较有成效的。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工作的实效性并不都尽如人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常认同的学生只占少数,我们还应继续研究和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的进一步普及,并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而只有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有针对性的逐一解决和完善,才能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根据笔者个人的实际体会与平时观察以及对周围同学的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乏味、逆反甚至排斥等消极心理。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依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十七大以来,为贯彻和落实会议提出的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1郑自立,周作翰:《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基于长沙市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网络时代,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网络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网络时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1.及时的信息传播与双向互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要利用报刊等纸质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时效性差,同时也是单向性的。
这种传播过程缺乏受众的信息反馈,即使有也是速度慢并且往往被传播者忽视。
没有受众的反馈,传播方式就无法及时改进以适应受众的需要,受众长期被动地接受信息最终会导致大量受众的流失。
网络媒体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递,使得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几乎是同时完成,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
而且,网络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及时反馈信息的渠道,传播者可以及时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调节,以更好地适应受众,既保证了受众群体的稳定,又能够改进自身的传播结构。
2.自由的传播环境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仅仅局限于订阅相关报刊的读者群,传播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影响力也多限于读者群之中,这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不利于其主导地位的巩固。
网络媒体自由的传播环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得到极大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迅速地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中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也能够在社会中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3.创新传播形式满足不同文化群体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采用的“广播”形式,不能适应每个阶层和群体的阅读习惯,传播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网络媒体使“窄播”成为可能,能够根据受众的特点对受众进行分类,然后把信息精准地传递给特定受众群体。
这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分别定制相适宜的信息内容,传播效果也可得到加强。
4.多种符号的综合运用符号美学家苏珊·郎格认为,人类传播信息所运用的文化符号可以分为表征性符号和推理性符号。
融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策略
融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策略在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策略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媒体的发展趋势。
融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发挥融媒体平台的特点,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可获得性。
融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快速传递给广大民众。
需要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全面且及时地发布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等信息,并通过互动式推送、订阅等方式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广大受众。
要开展融媒体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读。
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奥复杂,但又十分实用,需要借助融媒体的力量对其进行解读和普及。
可以采用短视频、动画解说、社交媒体小故事等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广大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和实践成果,让普通大众能够深入了解并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要积极开展网络社群传播,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文化圈。
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网络社群,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可以通过讨论群、研究小组等形式,组织专业人士和热心青年参与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和交流中来。
并可以借助融媒体平台的特点,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产品的推广,让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四,要加强融媒体视角下的公共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可以在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以培养引导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还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直播和网络课程等形式开展在线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来。
融媒体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只有注重马克思主义传播策略的创新和执行,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作者:张梦彤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01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政治也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符号开始解放时尚开始出现。
而时尚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及产生影响。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出发围绕其传播思路,探析在新时代媒体条件下马克思大众化的传播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一直大力倡导的思想,将其大众化是新时代下的的创新变革,在社会风气良好的大局中将其有效传播教育民众,可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新的时代自然有不同的传播方法与路径。
只有切实的把握好方法以达到传至既实、传而有效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了使晦涩难懂较为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让普罗大众进行有效理解的方式,让国家大力倡导的思想受到百姓的喜爱理解与学习。
不能领导成天说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听得一头雾水却弄不懂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方法便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化为百姓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的白话语言,让更多的民众去接受认可。
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以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做到在普及中宣传,在宣传中发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通过社会氛围熏陶。
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追求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只有在社会上进行反复有效熏陶,营造一个人人学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氛围,才能更有目的性的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通过在社会中进行有效熏陶,使民众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可以丰富人民政治理论知识,经过大众化学习后可以提高群众辨明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各种有害思想的侵蚀,使越来越多的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普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在社会进步中自觉大众化普及学习。
通过有效环境影响到群众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大众化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改善社会风气使作风高尚的政党做表率,起模范带头作用促进马克思大众化的实现。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研究
关键 词 高校 马 克 思 பைடு நூலகம் 义 大众 化 问题 对策
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
近 年来 ,伴随着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进程的不断 加快 ,人们对马克 思 主义 的了解 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丰富。但不可否 认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我 国改革开 放的逐步深入 , 会主义 市场经济 的 H渐发展 ,当前 社 各种西方社会思 潮如 西方马克思 主义 、非理性主义 、后现 代 、全球化 思潮等对我们 的主流意 识形态地 位的影响和挑战越来越 大 ,人们的思 想观念 、价值 取向 、 为规 范都发生了深刻而明显 的变化 ,作为社会 行 群体重要组 成部分的当代大学生也 因为社 会转型而 呈思 维意识趋于独
用。党 的十七 大报告指 出 ,在 新的历 史时期 ,要 “ 力推进 理论 创 大 新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 践特 色 、民族特 色、时代 特 色 ,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 活动 ,推动 当代中国 开 马克思 主义大众 化”“ ,这是在党的文件 中第一 次明确提 出 “ 当代 中 国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问题。 由此可见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问题愈来 愈成为学术 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 所 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 与广大人民群众 的 日常 生 活实 践结合起来 .与大众 文化结合起来 ,不断赋 予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鲜 明的实践特色 、民族特 色 、时代特色 ,形成 适合广大人 民群众 需要 的具有时代特 点的马克思主义 。
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
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微时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置身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环境中,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提高理论宣传和教育成效都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微时代;微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显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微博,又叫微博客,来源于英语词汇Micro Blog,它更加突出“短小、灵活、快捷”的特点,通常被限制在140个汉字以内,用户能够通过微博融合的多种渠道(包括网页、手机、即时通信、博客、SNS社区、论坛等)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信息,具有内容碎片化、使用方式便捷、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①,并实现即时分享。
在我国,2009年微博开始兴起,之后发展迅猛,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用户井喷式增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占网民总数的72.2%,其中微博用户已达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
如今,微博正在发展成为舆论传播的新载体、新阵地,已超越论坛成为第二大舆情源头,显示着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已经到来。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博传播的必要性“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 ②其实“大众化”就是指对大众化的对象,用大众化的语言,传播大众化的内容,这就要求在传播时,用语不能“深奥难懂”,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走近大众。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微博入驻门槛低,“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其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谣言滋生蔓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疯狂在互联网上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影响深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备受重视。
然而,单一的宣传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
本文将以此为着眼点,提出一些新思路。
第一,多平台传播。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几乎只局限于纸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媒介形式层出不穷,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和快手等新型平台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目前,国内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已经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了相应的专题栏目,不断发布新的理论阐释、实践经验等内容,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宣传,引导群众理性思考,增强自信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结合实践宣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与现实问题结合,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
可以开设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如学生课外活动、家庭主妇联谊会、老年人协会等等。
通过相互交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丰富人们的思想,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第三,创新宣传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达形式也需要改变。
传统的报告、讲座、讲解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可以采用封面设计、漫画、动画、微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呈现,以吸引广大群众的阅读和关注。
例如,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主题书籍展览会,举办马克思主义动漫、电影展播,创作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先进事迹漫画,将抽象的理论和实践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第四,注重细节处理。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注重细节处理。
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时代背景和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有针对性的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有话语权的话题、有共同的语言开展宣传。
此外,注重语言的修辞技巧,采用新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融合现实语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取得了很大的影响力,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思想。
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思考。
一、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大众进行及时互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随时随地地传播给大众,使得马克思主义知识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创新内容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本身是枯燥且晦涩的,如何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将是大众化传播的关键。
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大众生活、社会热点等相关联,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进行讲解,使得大众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还可以结合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呈现,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三、创新传播渠道除了传统的媒体平台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主题讲座、座谈会、读书会等,以便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扩大海外传播渠道,借助国际社交媒体等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推广到国外,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对于年轻群体,可以采用语言通俗、形式新颖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于农村群众,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解答;对于特定行业和领域的人群,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讲座进行传播。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组织和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大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时代要求的传播模式。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思考。
本文将从传播形式、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展开思考,希望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播形式的创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要依靠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传媒进行。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印刷传媒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众传播的需求。
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新媒体传播方式中,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直播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形式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的主流审美和习惯,能够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
二、内容的创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通常较为严肃、抽象,难以引起大众的浓厚兴趣。
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调整。
要将理论内容进行科普化、具体化,将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下社会热点、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大众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果,还可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除了传统的媒体传播途径,新时代还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选择传播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利用学校、社区、企业等各类场所进行宣传推广,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演讲、讨论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借助社交平台和线下交流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感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还可以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如建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网站、论坛等,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网络空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更好地传播给广大群众,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信仰力,并将其转化为现实行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媒体传播、教育渠道和科技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媒体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媒体如电视、电台、报纸等仍然是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应该通过媒体平台,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度。
要注重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理论,要将其与新时代的实际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相结合,打造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
“走出马克思主义砖头书,进入群众关心的话题”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要注重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更贴近群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要注重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要注重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口碑,构建一个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
可以通过与新媒体互动,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开设官方账号,与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用户参与感和粘性。
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比如与电视台合作制作相关纪录片、电视剧等,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马克思主义理念。
教育渠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渠道。
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们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这可以通过编写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加强师资培训和提高教学质量来实现。
应加强对大众的教育培训,提高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与理念。
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
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得更广泛。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也面临着创新的挑战。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必须充分借鉴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和新传媒平台的发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需要通过多媒体进行。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快捷的渠道。
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达给更多的人群。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传播范围,也能够提高信息的可视化和可感知性,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要创新传播模式,需要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往往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
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说明,引用实际案例等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实际问题。
也应该关注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感受和反馈,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
传播平台的选择也是关键。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可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进行,也可以通过新兴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进行。
不同的传播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受众群体,所以在选择传播平台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可以通过对媒体的深度合作,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播力度,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进行传播。
也可以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
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还需要加强传播主体的建设。
大众化传播模式要求传播主体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传播能力。
要加强对传播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传播水平。
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等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队伍,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需要借鉴现代传媒技术、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以及加强传播主体的建设。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进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的有效路径,为高校开展相关工 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培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培养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学生骨干队伍
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通过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 实践能力,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引领作用。
加强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 伍,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内容需要更加深 入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推进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成效方面,对于 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不同高校之 间的比较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未来 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深入探讨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机 制和规律。
实践探索需要进一步 加强
尽管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 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和挑战。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实 践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高 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机 制。同时,可以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事业的发展。
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将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马 克思主义。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需要多样化的传播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
传统的书籍出版、理论学术讲座等方式仍然重要,但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比如制作马克思主义的短视频、开设博客、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现实问题的讨论平台等等。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还能够更直观地传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提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和兴趣。
加强大众参与的力度。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能仅仅是理论家和学者的事情,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传播马克思主义应该设立多种参与的机制,比如开展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组织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举办论坛座谈等活动,鼓励大众亲自参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辩论,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归属感。
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不断改进传播模式,使其更符合大众需求。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获取信息,而新媒体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
这不仅能够快速传达信息,还能够通过互动、评论等功能,与大众进行实时交流,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需要进行创新,首先需要多样化传播形式;其次需要注重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次需要加强大众参与的力度;最后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只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推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知,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摘要] 微博带来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层面的变革,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分析了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若干理论问题,并就高校利用微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微博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微博(全称“微博客”)2006年3月最早由美国Twitter公司发明,是一个不超过140字内容的信息更新、即时分享的个人网络平台。
2010年,我国微博元年开启,短短两年间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
根据一项使用微博群体的网上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是使用微博的主流群体,微博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情感、学习、生活的重要媒体。
[1]与时俱进地研究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努力把微博打造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阵地,这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一、微博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生态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由政治形态向大众形态的转变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抽象政治话语向通俗生活话语转换,在内容上表现为理论逻辑向日常生活逻辑转变,其核心在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崇高信仰。
微博作为新一代“社会化媒体”,其传播的最大优势是信息形态的微文本化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化。
微博带来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层面的重大变革,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传播技术生态的变革微博除了现代传播媒介具有的自主性、交互性、快捷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他现代传播媒介难以比拟的传播方式的“点对面”性、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效应的放大性。
在微博中,每个用户都兼有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同时又是不同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播中介,构成“点对面”的即时传播。
微博传播往往会引起微博事件的放大效应,具有挑战其他媒介的以小搏大的能量,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微博的这些技术特点有利于扩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面,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时效性,引起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的变革。
2.传播政治生态的变革在现实空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播信息由少数政治精英生产,传播方法主要是单向灌输,传播内容重视理论逻辑,传播过程带有一定的政治强制性,传播信息难以获得受众的彻底认同。
在微博空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所有受众都能够参与传播信息生产,传播方法靠受众互动接受,传播内容重视生活逻辑,传播信息只有被受众认同才能继续传播,整个传播过程是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气氛中展开。
可见,微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互式传播政治生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带来了重大挑战。
如何建立和完善与这种传播政治生态相适应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理论逻辑转化为生活逻辑,体现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实关照,是亟需应对的时代命题。
[2]3.传播文化生态的变革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多变化以及动态化,使文化创造和传播主体走向网路化、个人化、微型化和散播化,形成了文化创造中的有形与无形、汇集与多样、民族与全球的张力关系,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分化和整合,打造了多元文化互动、对话、融合和创造的嘉年华,生成了一种多元价值观博弈的崭新文化生态局面。
在微博文化生态中,那些有巨大传播能量的微博信息代表着主导价值观的传播。
这种传播是在平等、民主、开放、互动的虚拟环境中交互进行的,其价值认同感和传真率都是现实空间难以比拟的。
这种新的传播文化生态有利于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的价值度和传真率,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具人性化和生活化色彩,引起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文化生态的变革。
4.传播社会生态的变革微博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微博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社会。
微博虚拟社会是一个以公共意志为基础、以公共权力为核心、以公共话语为工具、以公共事件为议题的微型网络社会。
在这个微型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由实体性转变为虚拟性、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从中心化转变为网络化。
微博用户虚拟实践的每一动向都会通过数字传递方式使他人分享,微博空间的每一具体事件都会通过微博传播与整个虚拟社会共享。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为公民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公民社会传播生态。
探讨基于微博事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成果嵌入到微博事件中进行巧妙传播,是微博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命题。
二、微博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若干理论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单地把微博视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微博实际上提供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体系,创设了人类言说话语的新形式,生成了多元价值观念传播的新境遇,开启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新时代。
对于微博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理论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应过分夸大或缩小。
相反,只有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使微博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才能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使微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1. 传播议程的精细化在微博时代,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重视传播对象的分众化、传播信息的精细化、传播过程的互动化和舆情控制的制度化,强调尊重个体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在对个体受众的心理和群体受众的舆情分析基础上,通过可操作性的传播技术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进行有效传播,而不是通过宏大叙述的空洞理论说教传播,因而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技术。
相反,我国各级宣传部门仍然侧重宏观抽象叙述,宣传程序比较粗糙,宣传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在传播议程设置、传播舆情控制、传播环境建设和传播效果评价等方面要进行理论探讨,还要在个体心理、认知、感情和价值观等层面进行精细化的可操作性规范和程序研究。
2.提升微信息公信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的公信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驱力,是提高传播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
因此,提升传播信息公信力建设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建设。
马克思主义传播信息的公信力包括内生性公信力和外生性公信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后者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真理性的保持。
作为传播者来讲,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信息的内生性公信力。
另一方面,要引导受众剔除错误传播信息和拒斥不良传播信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成为受众接受和选择的主导性信息,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的外生性公信力。
总之,形成内生性公信力和外生性公信力内在联系的传播信息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于提高微博空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效性至关重要。
3.提高微文本传真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思想理论建设的战略工程,当务之急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既要尊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又要尊重受众个体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尊重传播学基本规律。
这就要求必须以解决受众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体制和机制,着眼于培养受众对不良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和选择性接受能力,着眼于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文本的价值度,努力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文本的传真率。
这将是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微博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目标的关键所在。
4.微境遇话语权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功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话语权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主导性的内核所在,至于以人为本、利益整合、传播载体、组织动员和传播事件都是它的基本表现。
由于受西方技术优势和话语优势的双重影响,加之我国一些受众不负责任地在微博空间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导致一些违背科学、动摇信仰、淡漠责任的信息出现在微博空间,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传播意识,影响了受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弱化了各级机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控制权。
上述情况不改变,将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兴阵地的丧失。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技术强势为支撑,以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关键,这是分析微博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得出的基本结论。
以技术强势营造传播强势,以传播强势引领技术强势,这是微博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和核心内容,也是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的技术保障和价值导向。
5.微管理制度创新在微博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基本沿用传统媒介语境下的管理制度,即便是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也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难以落实。
可见,微博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管理严重落后于微博的发展要求,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
因此,探讨适合微博时代要求的管理主体明确、管理目标全面、管理程序科学、管理体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根据管理实际需要不断优化管理要素和管理过程,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政治教育职责提供制度保障,以制度创新保障传播行为的常态化,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
倘若高校各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部门不以制度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常态化,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免流于形式。
6.微博传播资源开发科学地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传播资源,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目标的必要条件。
传播资源的开发使用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功能转化为实践功能的过程。
在高校运用微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专家微博、党支部微博、高校思想政治课微博课堂,使微博空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组织、管理资源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同时,要重视现实空间的各种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如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并使其在微博空间得到延伸和充分利用,实现现实传播资源和微博传播资源的良性互动,达到各种传播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总之,实现由国家权力资源向公民权利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变,这是提高微博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
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3]大学生是当前使用微博的主流群体,微博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情感、学习、生活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