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视角

摘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从理论上研究这一命题,从而落实这一命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而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他们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积极探讨高校推进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大学生掌握到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05方案”的精神,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上课程,有助于大

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在大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转变为他们行动的指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首先,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在我国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存在的今天,大众文化低俗化现象严重,我们不能因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话语、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就降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低俗化、庸俗化,而应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全面、正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缺乏实事求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甚至为了哗众取宠随意解读,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其次,通俗化程度不够。所谓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易于为大众理解和接受,诸如将概念原理由抽象、深奥、晦涩变为具体、浅显、形象,使科学理论明白晓畅,深入人心。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通俗化是大众化的手段。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做的一些研究和论文,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和边缘化。具体表现为:“问题越来越高雅,视域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有的文章咬文嚼字,有的随意生造概念使人不知所云,有的文章写得越来越看不懂。“不好好说话”这种现象已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再次,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当前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易于接受新事物。而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授课内容上,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甚至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流于形式,而没有失效。

最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时,也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巨大反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形式的作用,把丰富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改革,比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考试形式单一等等,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和失效行不强,也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因素之一。

三、思想理论课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师是关键,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内化为他们行动的指

南。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这是实现大众化最基本的前提。这就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学理化来推动大众化,学术研究是宣传普及的基础,它为后者提供所需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材料。如果没有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理论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很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简单化,从而使理论丧失说服力和教育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说服力,以科研促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深入。

2.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

通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俗易懂,马克思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手稿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尽可能让做到通俗易懂”[2]99,“不能说这本书难懂”[2]99。列宁则直接用一个公式,简洁而直观地强调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

[3]44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通俗化的光辉典范。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上尽量实现表达方式的通俗化,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词语以及以往的精英话语,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理解障碍,平实易懂、幽默风趣、喜闻乐道的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