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

合集下载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对策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对策

摘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方式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需要。

本文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应立足以人为本,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所谓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特殊国度的问题。

所谓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合时代特征,通过吸收时代内容,进一步使得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了使人民大众便于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将其通俗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互结合,进一步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为群众所掌握,以及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点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又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高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方法探析

在高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方法探析

在高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方法探析作者:王晓红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7期【摘要】高校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阵地。

西安邮电大学近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包括:强化课堂教学,以“三进”的实际成效推动理论普及;拓展有效途径,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理论普及;创建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普及。

【关键词】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是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着鲜明个性。

如何创新载体,发挥优势,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是高校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

西安邮电大学针对新时期、新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抓住重点,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强化课堂教学,以“三进”的实际成效推动理论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主渠道,肩负着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

学校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认真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到课程设置各个领域,贯穿到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

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贯穿到大学生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上来。

针对不同专业和学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广泛运用实践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作者:旭日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23期[摘要]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来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的进程、内容进行结合,不断吸收时代发展中的新内容和新课题。

在当代的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应当和中国国情进行充分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应对中国当下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必须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从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阈下,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就要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完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所肩负的育人使命。

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如何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54-0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本身不仅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还是理论完善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过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这对当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高职院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起着主导性作用。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充分结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师说新语中华传奇46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分析◎.郭峰/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本文在分析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而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意味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提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对于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概述(一)高校思政课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思想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西方世界中的一些价值观念、文化、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此,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重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迫切要求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迫切要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以此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据有效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大量亟待优化的地方,如教师无法科学处理教材,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显而易见,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倘若高校思政课这种教学局面长期不改变,会制约高校思政课在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分析(一)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野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野
i d h u d b a l e S s t t gh n t o c f t n mo e s o l e e tbih O a o sr n t e e fr e 0 ri m. o s sd e h Ma xs Ke r s: o l x a a t e s s m ;Ma xs ;p p lrz t n y wo d c mpe d p v y t i e ri m o u a ai i o
复杂性科学思想筻 自 、 然 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研 统 的基 本单元 , 系统 的演化 是在 要 素 的主 体 地位 和 究 范式 出现 了革命 性 的变化 , 中霍 兰 的复 杂性 思 主体性 存在 基 础 上 展 开 的。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其
想精 华—— 复 杂适 应 系统 理论 , 复杂 系统 的研 究 化也 是一种 能 动 的 适 应 , 人 的适 应 性 , 现 在 高 将 是 表
[ 关键词 ] 复 杂适应 系统 ; 思主 义; 马克 大众化 [ 中图分类号] B7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2 (020 4 7- 6 1 92 2 1)2) 8 4 6 0 0
Appr a h t i bo tM a x s p l rz to a o l g s a i r ii s o c o brng a u r im po u a ia n tc le e nd un ve ste i
— — —
Fr m h e p c v fc m plx a a i e s s e 0 t e p r e t e o o s i e d ptv y t m Z H0U J a - a u nj n u
I u P6
D p r et fP r o mi e Fj nA rutr a dF r t n e i , uhu Fj n3 00 - hn ) eat n o at C m t , u a gi l e n oer U i rt F zo , ui 50 2 C i m y t e i c u sy v sy a a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论文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论文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摘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2-02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从理论上研究这一命题,从而落实这一命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而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他们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积极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大学生掌握到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以运城学院为例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以运城学院为例


高校推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意义
( 一) 有 助 于 培 养 合 格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者 和 可
论, 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知行
统一 。
( 三) 有 助 于大 学 生在 多 元 文 化 思 潮 中认 清 自
我, 健 康发展
靠接 班人
大 学生 是社 会 主义建设 者 和共产 主义 事业 的接 班人 , 是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的脊 梁 。六十 多年前 , 我
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 提供 思路 。本 次共 发放调 查 问卷 1 1 0份 , 回收 问卷 1 0 0份 , 有 效 回收率 9 0 . 9 %。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 只有掌握 当代中国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 才 能在 实 践 中努力 践 行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 体系 。大力 宣传 普及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理
( J a n .2 0 1 3 )
高校 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的路径 探 析 水
— —
以运 城 学 院 为例
薛俊丽 , 陈嘉丽
( 运城 学院 政法 系, 山西 运城 0 4 4 0 0 0 )
[ 摘
要 ]高校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的 主要 阵地 。 为 了更 好 的 实现 在 高校 中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效 果 ,
可塑性较强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带 来不同程度 的冲击 。部分大学生盲 目崇拜 西方文 化, 再加上面临改革开放 中出现的难 以短期内很好 解决 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困扰 ,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产生了怀疑甚至排斥。在大学生中有效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索
王力尘
【期刊名称】《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12)1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需要.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其次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途径和方法,最后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长效机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中增强实效性,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机制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的推进力度.
【总页数】3页(P4-6)
【作者】王力尘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辽宁,锦州,1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49
【相关文献】
1.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现途径的调研与建议
2.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的大众化路向
3.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及其实现条件分析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中实现的困境与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角度
5.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性教育实现途径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探析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探析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如何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高校大学 生 自身 在理 论学 习 和实践 过程 中所 出现 的 问题层 出不穷 , 严重 影 响 了高 校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进 程 。
() 1 在思 想领 域 , 当代 大学 生 的思想 和价 值取 向出现 多元化 、 利 化和 独 立化 。一部 分学 生 表现 为个 人 功 主 义 , 乐 主义 , 享 拜金 主义 , 些 消 极 腐 朽 观 念 再 不 断 滋 长 。此 外 , 一 些 大 学 生 不 同程度 存 在 政 治 信 仰 迷 这 “ 茫、 理想 信念 模糊 、 值取 向扭 曲 、 信意 思淡 漠 、 价 诚 社会 责任 感 缺 乏 、 苦 奋 斗精 神 淡 化 、 艰 团结 协 作 观念 较 差 、 心理 素质 欠佳 等 问题 ” 这严 重影 响 了大学 生 的生 活方式 和 价值 观 念 。 目前西 方各 种 非 马克 思 主义思 潮 和 …
作者简介 : 熊波 (9 5 ) 男 , 18 一 , 湖北洪湖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
第 1 0期
熊波 : 高校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探析
8 3
1 2 高校大 学 生客体 自身 因素 的制约 .
高 校推 进 马克思 主 义大众 化 的客体 是 广大青 年 大学 生 , 校 大学 生是 主要 的学 习者 和接 受 者 。在 高校 高
11 高校 理论 工作者 主体 自身 因素 的制 约 .
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 高校理论工作者处于主体和主导地的理论工作群体 , 在学习 、 研究 、 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 , 不容忽视 的问题 , 在一定程度上也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不完善。在高校马克思 主义理论 队伍 的建设和完善有它的特殊性 , 高校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样化路径探析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样化路径探析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样化路径探析
续文念
【期刊名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的品质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是个常提常新的课题。

高校自身就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课题,不能只立足于能使青年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懂会用的路径探析层面,更应该对有助于青年学生群体加深马克思主义认同、内化和信仰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从多样化的视角出发,根据高校自身特点提出了六大路径:学术研究路径、高校教学路径、高校组织建设路径、高校文化建设路径、大众传媒路径、实践路径。

对多样化的路径探析以期有助于提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实效性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续文念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J], 李金花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以运城学院为例 [J], 薛俊丽;陈嘉丽
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探析 [J], 孙渝莉
4.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及路径探析 [J], 蔡有清;罗伟刚
5.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 [J], 周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引领高校思政“金课”打造的实践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引领高校思政“金课”打造的实践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引领高校思政“金课”打造的实践路径作者:张梦珅来源:《党史文苑》2024年第06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为引领的“金课”打造,探索一条贴近学生需求、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路径。

通过理论解读、教学体系构建、多媒体与互动手段的引入以及实践性项目的设计,我们将探讨如何使思政课程更具深度、实用性和吸引力,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政治课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教育层面,更贯穿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责任和创新思维等多个层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是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

中国在20世纪初遭受列强侵略,社会动荡不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理论在中国找到了土壤,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广泛借鉴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塑造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思想政治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必修的课程内容,通过对《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重要文献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锤炼了批判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地位还表现在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上。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推 进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建 设 的路 径 思 考

(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江苏泰州 250) 理论研究 的重要阵地 ,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核心价值体 在 系教育 、 重视理论研究和宣传 队伍建设、 全方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 台等有效路径 , 积极推进高校当代马克思主义 大
t o o et o en axs pua i ton o pr m t hem d r M rJm po lrza i .

wo b : n v r i M axs p p l ia in n u ie s y; r i t m; o ua z t r o
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 由抽
众化建设 。
关键词 : 高校 ;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 图分 类 号 : 4 D6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23 (0 9 0 - 9 -3 1 7 — 4 2 0 )60 40 4 0
Re e to s o h t fPr mo ig t e M xs l f ci n n t e Pah o o tn h a im r Po lrz to n tu to n Unv r i pu ai in Co s r cin i ie st a y
高 校是马克 思主义 理论 研 究 与教 育 的重 要 阵地 , 承
象到具体 、 由深奥 到通俗 、 由被少数人 理解掌握 到被 广大群众理解 掌握 的过程 。高校推进 马克 思主义大 众 化是一项 复杂而 长期 的任 务 , 时代 赋 予我们 的 是 重 大课题 , 足 于时 代视 角 , 要立 植根 于 高校 实 际 , 多 方 面探 求推进 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有效路径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路径探析

提 高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效 果 的 有 效 途 径 。 作 为 既 体 现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本 质 特 点 。又 符 合 学 生 成 长 成 才 规律 的 实 践 教 学 , 它 的 有 效 开 展 和 实 施 。 需 要 通 过 多 种 路 径 综 合 发 挥 作 用 。结 合 当 前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 践 教 学 的 实 际 , 从 深 可
样 才能 把 抽 象 的概 念 具 体 化 ,把 抽 象 的 知 识 变 为 比较 具 体
的 知 识 , 现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统 一 …。 实 践 育 人 不 是 不 要 理 论 实
教 育 , 面 强 调 实 践 教 育 , 不 是 忽 视 学 校 教 育 , 面 强 调 片 也 片 社 会 教 育 。 是要 兼 顾 理论 教 育 和 实 践 教 育 , 顾 校 内的 实 而 兼
践教 育和校外的实践教育 , 如 中央 1 正 6号 文 件 强 调 :社 会 “ 实 践 是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重要 环 节 ,对 于 促 进 大 学 生
了 解 社 会 、 解 国 情 , 长 才 干 、 献 社 会 , 炼 毅 力 、 养 了 增 奉 锻 培 品 格 。 强 社 会 责 任 感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2因 此 , 校 增 【 高 要 高度 重视 思 想 政 治 理论 课 实 践 育 人 的 重 要 意 义 ,把 实 践 教 学作 为 贯 彻 落 实 实 践 育 人 理 念 的 重 要 举 措 ,重 视 实践 教
化 理 念 、 建 体 系 、 宽 渠 道 、 全 机 制 等 几 方 面 进 行 路 径 构 拓 健
选择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路径探析
堂 堂堕 垦塑墼曼
总第46 1 期
高校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的路 径 探 析
口 黄 建 军
摘 要 : 学方 法决 定 着课 堂教 学的 实 际效果 , 重教 学方 法研 究是 高校 思 想政 治 理论 课 的 内在要 求。要 在 全 教 注 面把 握“ 5 案” 门课 程 内容 和加 强科 研 能 力的基 础 上 , 合“ 5 案” 程 内容和 教 学对 象的特 点 , 0方 各 结 0方 课 着力研 究 和创 新教 学方 法 , 实现 科 研 能 力提 高和 教 学方 法创 新 的有 机 结合 , “ 5方案 ” 实施 得 到 教 学方 法 的有 力 支 使 0 的 撑 。为 了贯彻 实施 “ 5方案 ” 针 对教 学方 法 的研 究和创 新 , 着 重从 三个 方 面入 手 : 是从 学科 建设 的 高度重 视 0 , 应 一
教 学方 法研 究 ; 是理 性选择 和 合理运 用各 种教 学 方法 ; 二 三是 建 立与人 才培 养模 式相 适应 的教 学方 法。
关键 词 : 想政 治理论课 ; 学方 法 ;0 方案 ” 思 教 “5 作者 简介 : 建 军 , 黄 北京 师范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副教授 , 学博士 。 北 京 1 0 7 ) 法 ( 0 8 5 中 图分类 号 : 6 2 G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7 5 6 ( 0 2 0 — 0 3 0 10 —9 82 1 )3 04— 2
形 式 , 跃 教学 气 氛 , 发 学生 思考 , 活 启 增强 教 学效 果 。二 是
精 心 设 计 和组 织 教 学 活 动 , 真探 索 专 题讲 授 、 例 教 学 认 案
等 多种 教 学方 法 , 积极 推 广名 师 大班 讲授 和 小班 辅 导 的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索——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为载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索——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为载体

懈探 索 实践 的智慧 和心 血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是 最新 成果 , 是党 最可 宝贵 的政 治 和精 神财 富 。如
何发 挥这项 理论 成果 引领 方 向 、 聚力 量 和解 疑 凝
路径 是推 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关键 。
学术 界就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路 径 问题 提 出 了许 多 观点 : 照 现实是 基 本 路径 , 极 “ 关 积 灌输 ” 自 和
对 职业产生倦 怠心理 , 甚至有 少数 教师 只是 出于 职业 需求钻进 这个 队伍里 , 子里 并不 信仰 马克 骨
思 主义 。为此 , 首先要 求高校 思想 政治 理论课 教
师必 须不 断加 强 自身 理论 、 治和 道 德修 养 , 政 努 力 提升职业 素 质 , 职业 观 和使 命 感 结 合起 来 , 把 这样 才能 真学 、 真信 , 真情传播 、 真诚实 践党 的创 新理 论 。其 次 , 教育及 相关行 政部 门必 须采 取措 施, 一方 面要 提高 高校思想政 治 理论课 教师 的准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化 , 指通 过宣 传 是 教 育使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由抽 象 到 具 体、 由深奥 到通 俗 , 步被 广大 群众 理解 掌 握 , 逐 从
而获 得广 泛 社 会 认 同 、 成 普 遍 社 会 共 识 的 过 形
色 社会 主义 已取 得举 世 瞩 目的辉 煌 成 就 。但 社 会 主义毕 竟是 一项前 无古人 的崭新 事 业 , 发展 中 国特色社 会主 义仍任 重而 道远 , 需要 不 断 发展 的
入 门槛 , 千方 百 计 把德 才 兼 备 的专 业 教 师 、 学 德 双馨 的学者选 拔到教 师 队伍里 来 , 将德 薄才疏 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探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探析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7期)Total No .297收稿日期:2012—07—12作者简介:雷娜(1981—),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项目简介: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A11405S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探析雷娜(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出发,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认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主要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018—02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内涵、经验、原则、实现路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剖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重要特征(一)内涵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化这两个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结合在一起提出来。

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百问》一书中对此概念进行了解释,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少有三层涵义。

一是要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从抽象转变为具体,由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二是要通俗化,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高深的理论体系,从思想上看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大众化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理论;三是要群众化,即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专业的理论宣传好、普及好,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大众理论。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

-007-2019年第4期(总第152期)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当前具有较强科学性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个高校通过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方面的影响,因而需要在实际的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中图分类号:G641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4-0007-01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目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当代,中国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做好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实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提升。

在理想信念上团结力量,这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非常关键的[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途径1.增强思想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之心。

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学生做好积极引导,以促进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再配合与时俱进的教育,确保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效果发挥出来[2]。

2.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加以研究,但是现阶段还处于学术讨论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路径探析
第 4卷第 1期
Vo 1 . 4, No . 1




2 0 1 3年 3月
Ma r c h . , 2 0 1 3
C h a n g a n Xu e K a r l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学科 与思想 政治 理论课 有 机融合 的路径 探析①
李仙娥 李泽瑞
(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思政 院 陕西西安 7 1 0 0 5 5 )
文章编号: 9 7 8—7—8 0 7 3 6— 7 7 1 — 0 ( 2 0 1 3 ) 0 1— 0 7 5— 0 3
马克 思主义 理论学科 是对 马克思 主义进 行整 体性 研究 的学 科 , 是马克 思 主义 学科 体 系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马克思 主义理论 学科 在高 校主 要担 负 马克 思 主义 理 论 和加强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学 科建设 与 思想 政 治理 论 课 的
作者简介 : 李仙娥 ( 1 9 6 6 一
) , 女, 陕西富平人 , 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思政 院教授 。
本文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 育项 目( S Z I O 0 2 ) , 高教研究项 目( 2 0 1 2 D A 1 0 0 6 2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75 ・
凝练学科方 向、 形 成学 科 研 究 范 式还 需 进 一 步 努力 探
索。
教学与科研 与一身的专业人 才和学术共 同体。
二、 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学 科 与思 想 政治 理论 课 教 育教 学有 机 融合 的 路径
1 .准确把握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学科的特 点和规 律性 , 进 一步凝 练学科研 究方向。
从各学科 点建设来看 , 无论 是马克 思 主义理论 一级 学科还是二级 学科 单 位 , 在其 学 科建 设 的 主体机 构 , 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探析

Vo 1 . 2 7 No . 3
高 校 思想 政 治理 论 课 在 推 动 马 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中 的作 用 探 析
张 红
(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 摘
要] 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是对 大学生进行 马克思 主义 理论教 育的主渠道 , 是培养和造 就马
开设 的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是传 播 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的重 要 场所 , 是发 展和 创 新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重 要 平 台 ,
学校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的意 见 》 ( 教社政[ 2 0 0 5 ] 5号) ,
出 台了《 < 关 于进 一 步加 强 和 改进 高 等学 校 思 想政 治
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 队伍 的重要基地 , 是高校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 在高校 推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发挥重要作用 。
[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 马 克 思 主义 ; 大 众 化
[ 中图分类号] G6 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1 —7 0 7 0 ( 2 0 1 3 ) 0 3 -0 0 2 5 —0 4
理论课 的意 见 > 实 施方 案 》 ( 教 社政 [ 2 0 0 5 1 9号) 。《 意
见》 指出: “ 高等学 校思想 政 治理论课 承担着 对大 学生 进 行 系统 的马克 思主义 理论 教育 的任务 , 是 对 大学生 进行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 主渠 道 。充 分发 挥 思 想理 论 课 的作 用 , 用 马克思列 宁 主义 、 毛 泽东思 想 、 邓 小平理 论 和“ 三个 代表 ” 重要 思想武 装 当代大 学生 , 是 党 的教 育

浅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化育功能的路径

浅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化育功能的路径

浅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化育功能的路径作者:汪婷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1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源于其内在的价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本文对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化育功能的路径进行探讨,详细阐述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功能的具体措施,以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化育功能;路径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与理论体系逻辑关系的紧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主要取决于其内在的價值,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需要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与理论体系逻辑关系的紧密性为前提。

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所以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进行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

但是,目前还是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与理论体系跟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步伐的情况,从而无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

对此,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会逐渐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之一,在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价值,需要从源头上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与理论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功能的具体来源,帮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使其真正指引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感染力和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单纯的思维产物,而是真实寄托于社会活动的。

脱离了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失去了创造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在于能够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培育,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对一切反社会活动进行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摘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从理论上研究这一命题,从而落实这一命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而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他们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积极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大学生掌握到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根据“05方案”的精神,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以上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在大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转变为他们行动的指南,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首先,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国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存在的今天,大众文化低俗化现象严重,我们不能因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话语、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就降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低俗化、庸俗化,而应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全面、正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缺乏实事求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甚至为了哗众取宠随意解读,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其次,通俗化程度不够。

所谓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易于为大众理解和接受,诸如将概念原理由抽象、深奥、晦涩变为具体、浅显、形象,使科学理论明白晓畅,深入人心。

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通俗化是大众化的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做的一些研究和论文,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和边缘化。

具体表现为:“问题越来越高雅,视域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

有的文章咬文嚼字,有的随意生造概念使人不知所云,有的文章写得越来越看不懂。

“不好好说话”这种现象已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再次,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当前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易于接受新事物。

而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授课内容上,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甚至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流于形式,而没有失效。

最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时,也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巨大反作用。

因此,我们要重视形式的作用,把丰富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改革,比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考试形式单一等等,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和失效行不强,也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因素之一。

三、思想理论课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师是关键,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内化为他们行动的指南。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这是实现大众化最基本的前提。

这就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学理化来推动大众化,学术研究是宣传普及的基础,它为后者提供所需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材料。

如果没有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理论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很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简单化,从而使理论丧失说服力和教育功能。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说服力,以科研促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深入。

2.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通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俗易懂,马克思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手稿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尽可能让做到通俗易懂”[2]99,“不能说这本书难懂”[2]99。

列宁则直接用一个公式,简洁而直观地强调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3]44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通俗化的光辉典范。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上尽量实现表达方式的通俗化,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词语以及以往的精英话语,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理解障碍,平实易懂、幽默风趣、喜闻乐道的语言风格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语言是理论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精英话语是一种抽象而晦涩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普通群众间的距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效果和认知程度。

”[4]这就要求在保持马克思主义主义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语言。

3.理论联系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

与一切旧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5]92同时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61所以笔者认为,空洞的说教早已失去任何教育的意义,只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比如政治信仰、思想迷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只有通过大学生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来得以确证。

4.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具体内容,不断进行方法创新,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把已接受的理论自觉转化为行动。

最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除了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组织建设等途径通力配合,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1]秦宣.问题与对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邵军.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