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流动性陷阱

合集下载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在经济学中,流动性陷阱是指在利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利率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导致经济停滞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央行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本文将介绍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及其特征,以及央行面临的两难境地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及特征流动性陷阱是由约翰·梅纽德·凯恩斯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没有足够的投资项目或消费需求,即使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增加流动性,也无法刺激经济增长。

在流动性陷阱中,利率已经很低,但投资和消费仍然不足,导致失业率上升,通货紧缩严重,经济增长停滞。

流动性陷阱的特征主要包括:1. 利率趋近于零:在流动性陷阱中,市场利率已经非常低,央行很难再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2. 投资和消费不足:尽管利率已经很低,但由于市场缺乏投资项目和消费需求,资金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导致经济停滞。

3. 失业率上升:由于经济停滞,失业率通常会上升,导致社会不稳定和贫困问题加剧。

4. 通货紧缩严重:由于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可能会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对央行采取货币政策造成更大的挑战。

央行面临的两难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无法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在流动性陷阱中,利率已经降低到极低水平,央行无法再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2. 通货紧缩和失业率上升:由于经济停滞,通货紧缩可能会加剧,失业率也会上升,给央行带来更大的挑战。

3. 社会稳定问题:经济停滞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央行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货币政策来减少经济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央行面临的两难境地,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1. 负利率政策:央行可以考虑实行负利率政策,即向银行收取存款利率。

这样一来,银行会更愿意借贷给实体经济,促进投资和消费,并且可以避免利率趋近于零带来的负面影响。

2. 超宽松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购买大量资产、提供无限量的流动性支持等,来刺激经济活动,尽管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等问题,但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可能更有益于经济增长。

流动性陷阱的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的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的名词解释流动性陷阱是指在宏观经济中,由于市场对货币持有需求的增加和投资需求的下降,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产出无效果的情况。

首先,在经济中,货币的流动性是指货币可以快速转化为其他资产或用于交易的能力。

当流动性陷阱发生时,人们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愿意进行投资或消费,从而导致货币长时间留存在市场中,形成了流动性陷阱。

其次,导致流动性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投资需求的下降。

在经济低迷的时期,企业往往预期未来收入会下降,因此对于投资的需求减少。

这将导致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减少,更多的货币会留在市场上,陷入陷阱。

第二,市场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

不确定性会使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保留在手上以应对突发事件,而不是投资或消费。

流动性陷阱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难以通过投资来产生经济增长和扩大产出,从而使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其次,流动性陷阱还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在经济低迷时期,央行通常会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但在流动性陷阱中,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非常高,即使降低利率也无法吸引人们借款进行投资或消费。

为了克服流动性陷阱,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

例如,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支出。

其次,央行可以采取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措施,如量化宽松政策。

通过购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央行可以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

总之,流动性陷阱是指由于市场对货币的持有需求增加和投资需求下降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对经济增长无效果的情况。

它对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经济停滞和利率水平下降。

为了克服流动性陷阱,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刺激需求和增加投资。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现代解释: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
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
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 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 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 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 滞存。
流动性陷阱
二、主要特点
流动性陷阱
主要特点:从宏观上看,
流动性陷阱
3、其他观点 “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 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 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 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 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 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 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 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 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 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 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 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流动性陷阱
4、有趣的现象:节约悖论,是一条经济学上的著名悖论。早于 1714年,它已在《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 一书 中提出,但它成为一条普及的悖论、广为人知的经济学假说,则要 等到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代高 举凯恩斯主义旗帜之时。节俭悖论指出如果社会上每个人试图在经 济衰退时期增加储蓄,总需求会下降并会因消费减少导致经济增长 放缓,而减少社会上的总储蓄。狭义上而言,此悖论指出当个人储 蓄试图增加,总储蓄会下降;或广义上来说,储蓄增加对经济可能 有损。不论狭义还是广义,节俭悖论都反映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合 成谬误”,那就是说“在局部上真实必然在全部上真实”的谬误。 节俭悖论表现出一个囚徒困境的状况。因为对个体而言,储蓄或许 是有益的,但它却对整体社会有害,所以人们要在两难的困境里取 舍。一个不懂得节俭悖论的人或会堕进合成谬误,以为在个体身上 成立的,在总体经济上也会成立,因此以为国家储蓄处于高水平便 意味国家富裕。凯恩斯及其支持者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虽然储 蓄对个人而言或许有利,可以应未雨绸缪之需,但节俭悖论说明增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国泰君安一.流动性陷阱1.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接近零利率),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刺激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由于利率太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在流动性陷阱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

2.什么造成流动性陷阱整个宏观经济陷入萧条之中,需求不足,居民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甚至为零利率。

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仍旧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仍旧对未来持悲观态度,使得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宁愿持有流动性最好的货币,也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央行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储蓄起来,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造成货币政策失效。

另一方面,当市场利率降至很低的水平时,人们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

同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当利息收入太低时,几乎每个人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穷大,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3.流动性陷阱对经济、资本市场的影响在流动性陷阱中,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而不去投资和消费,致使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对债券市场而言,由于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倾向于持有流动性好的短端投资,造成短端利率接近零,而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难以下降。

而股市由于人们投资、消费意愿低,分子(经济)和分母(风险溢价)都无法改善,陷入长期低迷。

二.海外摆脱流动性陷阱的成功经验1.3轮EQE过后,美国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银行惜贷、企业投资意愿低、居民消费谨慎、市场风险厌恶情绪高,短端利率降到0.1%左右,而长端利率难以下降,出现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美联储为加速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减少产出缺口而推出QE。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个国家,全球知名企业以及银行,比如汇丰,花旗银行都采取了大量裁员等措施来想尽办法渡过金融危机;社会上失业人口急剧上升,居民消费水平一路下滑等现象再一次提醒人们:全球的经济要过冬了。

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中国政府会采取哪些相应的经济措施和货币政策来“过冬”都备受关注。

今天,我就想来谈一谈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

要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目前全球经济所表现出的对利率工具不敏感似乎又在重新证明凯恩斯的这一论断。

一.判断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的相关数据要判断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可以通过对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企业投资量等进行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居民消费水平(年比较):年份全民消费水平2006 61382007 70162008 200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总水平上涨7.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2007-2008年):月份数据2008-06 7.10%2008-05 7.70%2008-04 8.50%2008-03 8.30%2008-02 8.70%2008-01 7.10%2007-12 6.50%2007-11 6.90%2007-10 6.50%2007-09 6.20%2007-08 6.50%2007-07 5.60%注:2008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

2007年全年CPI上涨4.80%。

2007年前三季度各月CPI9月 6.20%8月 6.50%7月 5.60%6月 4.40%5月 3.40%4月 3.00%3月 3.30%2月 2.70%1月 2.20%注:国家统计局7月19日公布,二〇〇七年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上涨了3.2%,前三季度同比上涨4.2%。

62. 什么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

62. 什么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

62. 什么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62、什么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在金融领域,“流动性陷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当我们提及它时,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但其实理解起来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流动性陷阱指的是当利率降到极低水平时,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将下跌,因而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债券。

此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以现金形式持有,这就好像掉入了一个“陷阱”,货币供应的增加无法有效地刺激经济。

想象一下,经济就像一辆汽车,货币就像是汽油,利率则是调节汽油流量的阀门。

在正常情况下,降低利率会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愿意借款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这辆车加速前进。

但在流动性陷阱中,即使把利率这个阀门拧到最低,车子还是跑不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通常与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当经济形势不佳,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增长缺乏信心,即便利率很低,他们也不愿意冒险投资或消费。

因为他们担心投资可能会亏损,消费可能会在未来面临经济困境。

比如说,在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中,企业的产品销售不畅,即便能以很低的利率借到钱,也不敢轻易扩大生产,因为他们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而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担心失业风险增加,不敢轻易贷款买房、买车,而是选择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流动性陷阱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货币供应的增加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经济增长会受到抑制,失业率可能会上升,物价也可能持续低迷。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经济越不好,人们越不敢花钱,越不敢花钱,经济就越难以好转。

为了应对流动性陷阱,政府和央行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

比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方式直接刺激经济。

或者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直接购买长期债券甚至股票等资产,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的。

要摆脱流动性陷阱,往往需要综合施策,不仅要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还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流动陷阱的名词解释

流动陷阱的名词解释

流动陷阱的名词解释流动陷阱是一个常常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名词,它指的是个人、家庭或者社会在追求更好生活或更好工作机会时,陷入一种无法脱身的困境。

这种困境常常源自于看似巨大的机会和诱惑,但实际上隐藏着无法预料的风险和障碍。

本文将从个人、家庭和社会角度,探讨流动陷阱的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流动陷阱通常指的是个体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或者经济收入,而从当前地理或者社会环境中脱离的情况。

例如,一个青年大学毕业生试图通过放弃家乡的工作机会,前往繁华的大城市寻找更多发展机会,却发现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竞争。

他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一个陷阱中,无法获得预期的好处。

这种陷阱的成因常常包括逐渐升高的社会期望、网络和媒体的过度宣传,以及对未知风险不够理性的评估等。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决策通常过于乐观,也更容易陷入对未来的虚幻期望中。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更加理性地评估风险和机会,并保持适当的谨慎态度。

二、家庭层面在家庭层面,流动陷阱通常涉及对更好生活条件的追求。

比如,一个家庭可能为了追求更高收入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搬迁到工业发达城市。

然而,他们可能陷入更高的生活成本、孤立感和社交困境中。

为了适应新环境,他们可能不得不放弃家庭支持网和社交圈,而面临更多的挑战。

这种家庭层面的流动陷阱有时也受到外界的不公平对待和制度不完善的限制。

比如,某些地区的居民可能由于户籍限制而无法享受到同等的福利和教育资源,迫使他们远离家乡。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制定更加公平的政策,让每个人都能有平等的机会。

三、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流动陷阱指的是整个社会陷入困境,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种困境可能由人口流失、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导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例如,某些农村地区因为严重的人口流失,无法维持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而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社会层面的流动陷阱往往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来吸引人才回流,并重建社会的可持续性。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流动性陷阱是指当经济形势不佳,通胀率降低,利率已经接近于零时,央行采取降低利率或者购买国债等措施来刺激经济,但由于市场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资金存放在央行,而不是将其贷放到实体经济中去。

这种现象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从而束缚了央行的工具和手段,使其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对央行来说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它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一方面,央行需要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以提高通胀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这些举措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另一种情况是央行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

但由于市场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金投资于安全的国债等资产,而不是投资于实体经济中。

这种情况下,央行增加货币供应的目的也无法实现,资金无法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中。

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央行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种是采取更激进的货币政策,例如进一步降低利率或者购买更多的国债,以期望通过刺激经济改善市场对于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种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削弱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心,导致资金更多地流入央行,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

另一种选择是改变货币政策,采取更加稳健和保守的措施,以恢复市场对央行的信心和预期。

央行可以逐步提高利率,以提高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心,促使它们将资金贷款给实体经济。

这种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减缓经济增长和通胀率的复苏,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失去灵活性。

流动性陷阱对央行来说是一个困扰。

央行在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等措施下,往往面临着市场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导致资金更多地流入央行,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

央行因此难以通过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经济,同时也限制了其工具和手段。

如何应对流动性陷阱,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传导到实体经济,是央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央行
流动性陷阱是指在经济衰退或低迷时期,央行采取降低利率或扩大货币供应的政策措
施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复苏,反而导致资金持有者更倾向于将资金保留为流动性储备,进一
步削弱经济活动和投资支出的问题。

流动性陷阱带来的问题在于,央行降低利率和扩大货币供应的政策失去了对经济的刺
激作用。

由于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前景持怀疑态度,他们不愿意从银行借款,即使利率下降。

各个经济主体也倾向于保留更多的现金,而不是进行消费和投资。

由于资金持有者更倾向于保留现金,银行的贷款需求降低,导致银行放贷困难。

这使
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无法有效传导到实际经济中。

央行降低利率和扩大货币供应的政策
效果非常有限,无法刺激消费和投资,进一步削弱经济活动。

央行也面临两难的境地。

即使流动性陷阱问题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发挥作用,但
央行也不能放任情况发展,否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衰退。

央行需要寻找其他的政策
工具来刺激经济,例如通过财政政策的支出增加来提振经济活动。

央行还可以通过直接购
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来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的风险偏好。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指的是由于市场上大量的闲置资金无法有效投入,导致流动性不足的一种状况。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性陷阱的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时候。

本文将从流动性陷阱的定义、原因和解决对策等多个角度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进行深入浅析。

一、流动性陷阱的定义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但这些资金却无法有效投入时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过剩,但需求不足,导致流动性不足,从而导致市场的运作受到影响。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不仅会阻碍资金的有效配置,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经济的低迷。

二、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原因1. 经济结构转型不完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存,而且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产业。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大量的闲置资金,因为传统产业面临着技术更新、市场萎缩等问题,而新兴产业又需要时间来吸收这些闲置资金。

2. 货币政策调控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流动性陷阱问题也与货币政策有关。

有时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央行可能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过剩,形成流动性陷阱。

与此由于金融体系结构性问题和监管不力等原因,部分闲置资金无法有效投入,加剧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3. 金融机构利益驱动中国的金融机构通常倾向于向传统产业和地方政府借贷,因为这些借贷往往能够提供较高的利润和较低的风险。

而对于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来说,由于技术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

这种情况导致了大量的闲置资金无法为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提供支持,进而形成流动性陷阱。

1. 完善金融体系需要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高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遏制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和地方政府的过度依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向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倾斜。

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灵活、精准地支持实体经济,避免过度宽松或过度收紧的情况发生。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

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

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

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

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是指在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流动性并导致无法有效利用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进行浅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我们来分析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形成原因。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宽松,加之金融机构的信贷过度扩张,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流动性。

受制于各种因素,这些流动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了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流动性陷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过度的流动性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当泡沫破裂时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流动性陷阱也会导致投资和消费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因为流动性陷阱会导致市场上的资金无法有效流动,企业和个人很难获得足够的融资,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针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货币政策需要更加谨慎和有效。

过去,中国的货币政策比较宽松,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

未来需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时性,避免出现过度的流动性。

金融监管需要加强。

金融机构的信贷过度扩张是导致流动性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避免信贷泛滥现象的出现。

还可以通过加强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提升经济的潜力,从而缓解流动性陷阱的问题。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只有通过谨慎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和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避免其对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影响。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通过不懈努力,有效化解流动性陷阱问题,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流动性陷阱是指在经济体系中,由于利率降至零利率水平,在他国货币贬值时,人们持有现金而不愿意将资金投资于其他资产,导致货币政策难以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现象。

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中央银行会采取降息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鼓励人们借贷投资,增加消费和投资支出。

然而,当利率降至零利率水平时,无论降息多少,人们得到的利息始终为零,持有现金的成本也为零,这就导致了流动性陷阱的形成。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失效。

在利率为零时,中央银行无法通过进一步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

此时,即使央行提供更多的货币,但由于人们预期通胀压力较小,不愿意将现金投资于风险资产,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限制。

因此,利率降至零利率水平之后,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

流动性陷阱还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风险。

当人们预期通货紧缩时,会出现消费和投资的滞后效应,导致经济活动进一步减弱。

此时,即使中央银行试图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可能无法改变人们的预期和行为,从而加剧通货紧缩的风险。

在流动性陷阱中,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公共支出,提高财政赤字,从而增加投资和消费支出。

其次,中央银行可以采取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例如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和金融资产,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政府和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更为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

总之,流动性陷阱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的是在利率降至零利率水平时,由于人们持有现金而不愿将资金投资于其他资产,从而导致货币政策难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流动性陷阱,以促进经济增长。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陷阱
2、欧美金融危机(参见:次贷危机) 2008–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央行抱有与90年代的日本央 行相同的信念,所以突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政策尝 试透过削减短期目标利率以外的手段刺激经济。 轰动爆发于2008–2010年的美国和欧洲,各中央银行所 订的短期息率已经接近零。 在2010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 茨解释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如何执行另一种货币政策—— 通货创造——去对抗流动性陷阱。斯蒂格利茨指出联邦 储备系统预期,透过印发6000亿美元并直接将之注入银 行体系,逼使银行贷出更多本地贷款和按揭贷款。可是, 他亦提到银行会宁可把钱用作投资往更有利可图的海外 新兴市场。斯蒂格利茨和其他人亦指出,银行亦会投资 外币,这有机会引发货币战争,尤其中国或许将有所反 应。
流动性陷阱
3、“钱”无处可用的主要原因除了起因于 当前经济周期下滑的影响之外,主要就在于投、 融资体制改革远未完成。
就前者而言,从2004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投 资体制改革方案看,绝大多数项目依然要核准, 而所谓“核准”,其与行政“审批”只是语境 上的一点差异。这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形成 了鲜明对比:政府对民间投资的态度是:“你投资, 他欢迎;你盈利,他收税;你犯法,他抓人; 你破产,他同情。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一 二
定义 主要特点
三 表现形式 四 形成原因 五 案例
流动性陷阱
一、定义
流动性陷阱
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著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
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 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 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 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 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 们储存起来。

流动性陷阱的原理

流动性陷阱的原理

流动性陷阱的原理流动性陷阱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用于描述一种经济情况,其中货币政策已经无法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利率,因为市场利率已经很低,无法进一步下降。

这种情况下的经济状况被称为流动性陷阱,因为货币政策似乎陷入了无法处理的困境。

流动性陷阱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解释:心理层面和逻辑层面。

从心理层面上来看,流动性陷阱的形成是由市场参与者预期的变化所驱动的。

当经济处于低迷的时候,人们普遍预期经济活动将继续疲软下行,因此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消极的,这就导致他们将更多的资金留在手中,不愿意进行投资和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求不足,货币供应的增加并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在预期消极的心理影响下,市场对货币政策失去信心,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和延续。

从逻辑层面上来看,流动性陷阱的形成是由市场利率的下限所决定的。

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低利率不会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反而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和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抑制投资需求。

此时,货币政策失去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杠杆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货币供应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因为市场利率已经趋向了零下限。

此时,市场出现了一种“货币失去效果”的情况,流动性陷阱因此形成。

流动性陷阱的产生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失去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经济无法通过货币供应的增加来实现复苏。

其次,流动性陷阱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的风险,因为货币供应增加可能导致市场利率下降,进而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此外,流动性陷阱还可能引发长期的经济停滞和失业高企,给经济体制带来结构性问题。

解决流动性陷阱的方法有多种。

一种方法是通过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以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货币当局还可以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

流动性陷阱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流动性陷阱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流动性陷阱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许多国家都遭受了经济增长放缓、通胀率下降、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等影响。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便是流动性陷阱。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呢?简单来说,流动性陷阱就是央行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由于利率过低或实体经济疲软等原因,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不断下降,即使央行不断放水,市场也无法挽救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

如何应对流动性陷阱,是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一、如何判断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在进行流动性陷阱的缓解时,首先需要判断是否真的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通常的判断方法是,观察实际利率是不是已经下降到零以下。

如实际利率持续下降,即使央行再放出大量货币,也无法使货币的供求达到均衡,这时就可以断定经济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二、传统经济政策的缺陷在应对流动性陷阱时,央行一般会采取降息、增加信贷等传统货币政策。

本质上,这类政策都以供求平衡为目标,即通过提高流动性和有效需求来拉动经济。

然而在流动性陷阱下,由于实际利率已经降到零以下,这类传统政策显然已经失去了调控空间。

此时继续放大量货币只会导致货币失去发行信誉,加速通货膨胀,同时也会使央行信誉降低,加深流动性陷阱的影响。

三、流动性陷阱的应对策略1、央行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是央行在短期内缓解流动性陷阱的有效手段。

在采用负利率政策时,央行将利率设定在零以下,这样可以刺激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中,增加资金的使用频率,提高经济运作效率。

同时,负利率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规模,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央行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央行在长期应对流动性陷阱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股票等方式,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

此外,央行还可以直接向银行发放贷款来扩大市场流通性。

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可以有效地扩大市场流通性,缓解流动性陷阱的影响。

3、财政政策调整除了货币政策调整外,财政政策调整也是缓解流动性陷阱的有效手段。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近年来,中国的流动性陷阱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

流动性陷阱是指,即使央行采取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刺激措施,但是由于利率已经非常低,金融机构已经面临了资本过剩和风险过高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加剧经济危机的风险。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对中国的流动性陷阱现象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的流动性陷阱现象主要是由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失效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瓶颈所导致的。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紧张等多重问题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采取了多种货币政策刺激措施,例如降息、降准和量化宽松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

然而,这些政策面临的问题是,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并且大部分的企业和家庭都已经借入了足够的资金,因此货币政策刺激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

其次,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瓶颈也是导致流动性陷阱现象的重要原因。

首先,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过于依赖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而其他的金融渠道如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尚未完善,因此企业很难通过其他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这就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刺激的效果。

其次,中国当前的金融机构面临资本过剩和风险过高的问题,导致它们把过多的资金用于短期理财和资产管理,而不是向实体经济注入足够的资金,这也限制了货币政策刺激的效果。

最后,要解决中国的流动性陷阱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例如,当局应该继续推动改革,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多元化,以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当局应该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等领域的支持,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最后,当局应该重新审视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从维护稳定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出发,寻求一系列合适的政策工具,并加强政策协调的力度,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大效益。

总之,中国的流动性陷阱现象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各方的合作与努力,才能解决。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已经降低到0%以下时,中央银行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应量,也无法刺激经济活动,从而导致金融政策失效的局面。

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流动性陷阱现象。

本文将分析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原因,并探讨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措施。

1.供求结构不平衡。

中国经济的供求结构不平衡,即需求相对不足,投资需求不振,消费增速放缓,对宏观经济增长造成了挑战。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即使货币利率下降到0%以下,也难以促进经济增长。

2.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

过去几年间房地产市场在中国表现得非常活跃,资本大量涌入楼市,导致房价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其他产业的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格局缩小。

由于房地产投资有望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企业更愿意通过投资房地产来获取利润。

这种行为使得货币增加难以扩展到其他领域,因此降低货币的利率再多也难以影响经济增长。

3.国际市场形势。

全球市场持续低迷,中国遭受外部经济下行的压力。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市场利率已经降低到0%以下,中国货币市场利率难以与世界市场相比,在向世界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国际市场的风险不确定因素需要承担,这使得中国的货币市场降低利率对能够促进经济的作用产生了一定制约。

二、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措施1. 宏观调控。

中国政府应当通过扩大预算收支的差额和调节预算支出等方法调控国内经济。

政府应当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关注,鼓励他们增加购买力并推动消费增长。

2. 加强改革措施。

政府应当进一步实施深化改革的措施,更多地放开市场,引导民间资本加入市场,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济增长,通过这些方式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3. 逐步降低房地产对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

政府应当推行逐步降低房地产对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的政策,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当经济不再依赖于房地产市场时,货币市场利率就能够真正和其他经济领域的利率一样有效地降低,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北京跌入中国式陷阱高房价的背后隐情(图)

北京跌入中国式陷阱高房价的背后隐情(图)

北京跌入中国式陷阱高房价的背后隐情(图)当前,在中国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

当前,在中国经济下行的态势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企业大笔囤钱,而居民拼命买房。

有分析认为,中国目前正进入资产荒以及“流动性陷阱”,企业投资意愿低而大量囤积资金,但房价却再次上涨,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不包含银行和券商在内,中国公司持有的现金达到1.2万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欧洲和日本。

中国企业囤积大量资金而不投资,也表明中国当前货币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严重,有人戏谑成为,“有钱不投资,存款吃利息”。

而“中国式流动性陷阱”被广泛关注还要源于中国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在7月份的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提到一句话,他说,中国企业已出现「流动性陷阱」,对于中国资金走向也表示了担忧,尤其是货币信贷数据。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概念,又称作凯恩斯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指,一种货币政策完全没有办法刺激经济的情况,无论降低利率或者增加货币供应量也无济于事。

典型的“流动性陷阱”表现为当出现预期经济不景气,使得持有流动资产的人不愿意投资。

企业做“守财奴”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背后反映的是结构性矛盾。

“大腹便便”的企业多是央企、上市公司以及新兴经济产业的市场“宠儿”,但许多中小企业却对现金处于持续饥渴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根本不起作用,最后出现这样一个怪圈“货币政策越宽松,人民币越多,人们越存钱或买房”,中国整体经济再次“脱实向虚”,大量涌入房地产以及金融行业,实体经济不发展,企业信心和热情被抑制,也就导致没项目可投,这也就是所谓的“资产荒”。

这也就产生前文所说的现象,中国人民拼命买房。

8月17日的一则消息令房价下跌再次成为泡影。

消息称,融信以110.1亿元的总价夺得上海静安地王,创下了中国土地成交史上最贵地王纪录。

同时,地产销售飙升,财富回流房地产。

地价和房价螺旋式上升也是中国资产荒和流动性陷阱的真实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杉矶一直在努力扭转自己的汽车依赖性城市形象。

整个都会区对于现存离散地理形态的集约化改造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了。

经过多年的建设,多条轨道线如今穿梭在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与快速干道之间,为这个不曾停转的巨型都会添加了一种新的流动性介质。

然而,洛杉矶的轨道交通利用率始终不高,工作日无法满座,周末几乎是空转状态。

轨道交通既不能挑战强大的汽车文化,也不能形成积极的城市吸引子。

况且,某些轨道交通站选址在城市的“垃圾”空间,如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废弃的工业区、城市贫民的聚集区等。

另外轨道交通站的形象往往与庞大的混凝土构筑物,钢架结构等图景联系在一起,轨道交通几乎成为社区避之唯恐不及的鸡肋。

城市管理者会辩称:轨道交通尚不能连成具有一定密度的网络是它还不太受待见的主要原因。

然而最新的学术圈内的研究与讨论表明:造成目前这种尴尬状态的原因在于当代城市规划者对于流动性与网络化城市形态的设想依然来自于五十、六十年代福利资本主义盛期的巨构(mega-structure)乌托邦理想与对于流动性(mobility)城市的刻画,来自小组十,建筑电讯派,境遇主义国际,新陈代谢派等建筑流派对于毯式城市空间形态的戏剧化描述。

而这种技术乌托邦式的形象描述已经不能捕捉后网络化社会人群的空间交往要求。

技术乌托邦描述了一个隧道化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无障碍的、自由的从任意点A到任意点B。

但是后网络化社会的诉求是打破隧道,让沉迷在自己的隧道世界的人群接触并形成更多的交往事件。

在建筑史学者马克.威格利(Mark Wigley)的论述中,晚期现代主义对流动性的渴望促使60年代的建筑学不断的向当时还是新生事物的电子网络构架寻求形式灵感,结果巨构建筑理想变成了电子网络构架的隐喻。

物质城市的自主性完全消解。

从70年代以来,整个美国经济向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与媒体经济转向。

而所谓的信息,劳动力,资本的无限制流动,构筑了今天的建筑学的背景。

建筑学与规划学几乎快要成为整个服务经济的附庸,而近年的“参数化建筑”革命,其实只是60年代的“巨构城市”想象剥离了社会与物质基础的重演,是信息网络美学换了一个马甲重新向建筑学渗透甚至寄生的结果。

在整个加利福尼亚,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并未将城市引导向建筑师与规划师所期望的方向。

而近年偏向低收入社区的大众交通建设,不仅没平抑“好”社区与“坏”社区的差别,没有消弭这个肤色的社区与那个肤色的社区之间的壁垒,甚至自身也成为一种消极的空间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的,集约型的良性发展动向并未蔚然成风。

Reyner Banham对Megastructure的历史叙述与死刑宣判
卡斯特尔的《网络社群的崛起》。

流动性,联系性(connectivity)等概念是CIAM时代的产物,是现代主义时期的速度与即时性(immediacy)崇拜走向极致的结果。

在六十年代末的福利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浪潮中,对于“流动性”的无节制追求导致了巨构乌托邦梦想的全面粉碎。

而这一崩溃与服务经济(实质是虚拟经济)的崛起是同步的。

在很多学者眼中,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颠覆了实体经济本身,信息的无限制流动抑制了物
质、劳动力等实体介质流动的需求。

比如医生可以网上观察X光片进行诊断,软件系统可以模块化以后外包,对货运物流的控制可以通过有限的几个信息中心完成等等,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面对面的接触几乎是不必要的。

但是信息“杀死”建筑的判断也是及其武断的。

那么,信息,资本与能量的流动与物质与劳动力的流动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
“流质”(flows)是加州大学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曼努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在八十年代提出的社会学概念,“流质”描述了正在成形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的深层结构。

这里的网络指所有的联动的基础设施。

而流质可以是资本,能量,文化,贸易,劳动力,信息等多种介质。

在卡斯特尔的模型中,“空间”无非就是万千流质因缘际会的副产品而已。

城市就是流质密集交叉,交换与并置形成的大事件。

更重要的是,信息、文化的流动样态(pattern)与实体物质的流动样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另一位同样叫曼努尔的学者——曼努尔.德兰达(Manuel DeLanda)更是认为:流质的运动有一种保持原有状态的倾向,这一判断呼应并更新了路易.康等结构主义建筑师的城市理论,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连续的。

信息高速公路仅仅改变了具体的介质,但是这一改变并不颠覆传统的城市结构。

甚至,所谓的信息交换还必须借助传统的物质基础,比如一定的空间条件,一定的文化传统,实体经济的某些运作方式,面对面的交往与接触等等。

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根据UCLA地理学家Michael Storper,笔者注。

),与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曼哈顿发生最多信息与资本交换的不是另一个金融中心伦敦,或者香港东京上海,而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国家!因为纽约的底层劳工几乎全来自这些国家,他们需要与家人进行经济与通信往来。

Superstudio对于绝对自由的人工地表的想象。

卡斯特尔的理论是整个洛杉矶都市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基石是大卫.哈维)。

在洛杉矶学派的认识里,流动性并不是无限制的,理想化的。

这种对网络社会的物质条件的关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美国轨道交通建设的窘境。

洛杉矶学派的代表人物规划学者埃德.索加(Ed Soja)将流动性(mobility)的问题转变成了可达性(accessibility)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可能是均质分布的,
而且官僚式的城市管理者对空间细节的忽视可以轻易让社区居民根本无法舒服的使用基础设施。

比如在洛杉矶,由于轨道车站往往设置在高速公路与快速干道的交叉口,行人必须穿越高速公路的上下匝道口,在烈日下穿越巨大的停车场,穿越高速公路下的巨大混凝土柱阵到达检票机口。

因此,所谓的轨道交通仅仅是增加了另一种理想化的流质载体而已。

这种载体还是需要具体的物质条件去实现的。

可是,轨道交通建设部门的自负阻碍了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对具体日常的空间设计的参与。

另一位洛杉矶都市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迈克尔.迪尔(Michael Dear)认为:城市管理者对于理想城市模型的依赖其实阻碍了各个社区的自发的建设与完善,所有对于“现代”城市的集体想象其实都不能对当代的城市实践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指导。

由此可见,或许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展望依然是巨构城市的灵魂附体——巨大的复合式轨道交通枢纽,多层机械车库,庞大的住宅综合体,密如蛛网的地下轨道交通,无处不达的信息高速公路。

然而,如果问题已经改变,答案还能够是绝对的吗?如果我们对于“软设施”,“慢设施”的需求比“硬设施”,“快设施”更迫切,“巨构”还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吗?
2008年的internet流量地图
正如战后的高速公路建设事实上扩大了“好”社区与“坏”社区之间的鸿沟。

忽视具体的空间条件的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热潮也没有让最需要的人群受益,而避免落入“流动性”陷阱的关键就在于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空间特质——路网结构是否
合理,步行道是否连续,无障碍设计是否安全,红绿灯是否设置合理,高速公路上下闸道是否合理,空间指示标志是否合理,坡道,电梯设置是否顺畅等等。

如果这些条件无法满足,那些最需要大众捷运的弱势群体、残疾人、肥胖症患者、低收入群体等将依然无法享受城市的“流动性”。

最后,即使上述设计全部是合理的,这种纯功能性的交通设施能够让更多的阶层去使用轨道交通吗?能够在功能
化的交通空间上建立舒适宜人的交往空间吗?能够让这些弱势群体重新融入主流社会吗?
在过去三年的“后布什”时代,美国的建筑与规划学界一直在兴奋与焦虑之间摇摆。

奥巴马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许诺与拨款曾经撩动整个学术圈的神经,而这些拨款似乎仅能应付常规的维护而鲜能撬动任何有意义的新项目。

随着这些拨款的消耗殆尽,不少州已经搁置了原有的轨道交通建设计划。

而与这种兴奋与焦虑相对的是整个都市主义学术圈对城市基础设施话语的反思。

今天的美国学者所面对已经是一个“后网络化”(post-networked)的城市形态。

网络化已经是城市设计的背景而不是目标。

网络经济的吹鼓手所描绘的那种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已经成为理论圈的笑柄。

精英主义的城市规划试图代表具体个体的日常认知去建立一个理想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模型。

但是模型始终无法捕获具体物质空间与交往的特质。

而这些微妙的空间状态正是当代建筑学与都市主义所需要重新认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