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系统调整
《公共政策系统》课件
CHAPTER 02
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公共政策问题的识别与确定
总结词
问题识别与确定是公共政策系统的起始 阶段,涉及对公共问题的认知和筛选。
VS
详细描述
公共政策问题的识别与确定是公共政策制 定的第一步,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 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和影响。同时,需 要评估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便确定 是否需要采取政策行动。
《公共政策系统》ppt 课件
目 录
• 公共政策系统概述 • 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 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利益博弈 • 公共政策系统的优化与创新 • 公共政策系统的实践应用
CHAPTER 01
公共政策系统概述
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01
公共政策系统是政府为了解决社 会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制 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 称。
CHAPTER 03
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的内涵与类型
利益博弈的内涵
利益博弈是指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各利益相 关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策略 性互动。
利益博弈的类型
根据利益相关方的数量和影响程度,可以将 利益博弈分为单方利益博弈和多方利益博弈 ;根据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程度,可以分为合 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住房政策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增加住房供应,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改善 居民居住条件。
交通政策
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缓解城市交通 拥堵问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创新政策评估标准
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政策评估标准 和方法,客观、准确地评估政策效果 ,为政策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公共政策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第一节公共政策的稳定和变动稳定性和变动性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公共政策的稳定是相对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
公共政策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公共政策的稳定(一)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和意义1.稳定是指系统在时间进程中,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干扰以后能够自动回到原来状态”的特性。
2.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3.政策的稳定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时间上看,政策的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从空间上看,政策的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4.公共政策在一定阶段内保持稳定是必要的,这是由于政策的稳定可以带来一系列积极的效果:(1)政策的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
(2)政策的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持续、稳定的政策让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它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利益格局和社会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3)政策的稳定有利于政策公正性的发挥。
政策的公正性要求一整套明确的、普遍的和客观的行为规则,按照这种规则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是可以预见的。
(4)政策的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
(二)政策稳定的具体原因一项政策之所以保持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是人们主观愿望使然,也可能是客观力量对比的结果。
1.从公共政策的主体来看,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性有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稳定首先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的稳定。
2.从公共政策的客体来看,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有些公共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持续时间长,因此就要求相应的政策也要有一定的连续性。
3.就公共政策本身而言,政策稳定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1)目标的长期性(2)政策的有效性(3)政策的合法性(4)修改的复杂性(三)政策稳定的消极影响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2、政治环境 影响公共政策的政治状态,如政治体制、
制度、结构、关系等。 影响政策性质 决定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要充分厘清中国发展的核心利益和非核心利益。 中国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主权的尊严、领土的完 整、社会的稳定。具体说包括:台湾问题的和 平解决;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 繁荣;西沙群岛等尚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的主 权尊严……
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没有多 少自由决定的余地):管制、公共企业(国有企 业)、直接提供;
混合性工具(自愿和强制结合,允许政府不同程 度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信息与规 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收费
4、利益集团左右政府决策的方法
1、参与国家选举,例如角逐立法机关的议 席
2、以说理方式游说政府或立法机关 3、争取社会支持,如以游行、请愿或发起
签名运动等形式来引起公众注意及向政府 施压。
5、院外集团(第三院)
西方国家中为了某种特定利益而组成的企 图影响议会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组织。其活 动常在议会的走廊(lobby)或接待处进行,故 有院外活动集团、罗比分子或走廊议员之 称。因在很大程度上可左右议会立法过程 和结果,故又被称为议会两院之外的第三 院。游说集团
公共性利益团体:主要是争取其成员非经 济性的共同理想,他们成立的目的主要是 争取公共利益或透过成立利益团体来向大 众推广其理想。英国学者称这类团体为促 创团体,以别于一般的经济性利益团体。 环保组织、争取妇女权益及主张保障弱势 社群的组织均属于公共利益团体。
(2)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 治捐款、示威抗议等方式。三类方法: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运用系统理论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角度 对公共政策的运行进行分析。
公共政策第三讲 政策系统分析
三、政策环境
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 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和创 造文明的自然前提,对一国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或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状况、经济社会状况、文化状况、 教育状况、法律状况、人口状况、科技状况等等,它对公共政 策起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3、公共政策调整方面的权力 政策主体需要根据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比照当初设定的 政策目标,寻找它们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然 后,对政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克服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 来的问题。这种调整的权力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控制与反馈的过 程。 4、公共政策终结方面的权力
对于那些自然终结的公共政策,主体无需什么特别的权力, 比如一项政策在制定之初就预设了有效期,到期之后自然就终 结失效了。涉及到主体权力的是那些正在执行的政策,由于在 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不是调整所能解决的,在这些 情况下,政策主体就可以运用终结政策的权力,废止该项政策。
(三)政治文化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特定 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而另一美国学者派伊则将政治文化定义为 “赋予政治过 程内容和形式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总和”。 在此,我们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 中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有关政治方面的信仰、理论、感 情、情绪、评价和态度等历史和现实的总和。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 治理想等。
第三讲
政策系统分析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按照某些西方学者的观点,政策系统是: “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 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 观。” 我们对政策系统作了颇为不同的理解,将它界定为:由政 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 治系统。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公共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公众福祉而制定的规则、措施和
方针。
政策的变动是一个国家运行和发展的正常过程,它可以由许多不同的
原因引起。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公共政策变动的常见原因:
1. 政府的优先事项变化:政府领导人或政党领导人的变更可能导致政府
优先事项的改变。
新的领导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政策重点、价值观和目标,从
而引发公共政策的变动。
2. 社会需求的变化:当社会发生变化时,可能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来适应
新的需求。
例如,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政
策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人口的需求。
3. 外部压力和国际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的变化可能对公共政策产
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国际合作、贸易协议、外交政策等因素都可能促使政
府调整国内政策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4. 经济条件和预算约束:经济形势的变动可能迫使政府调整政策来适应
新的经济条件。
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预算紧缩等因素可能需要政府重新评
估和调整各种政策,以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分配。
5. 公众舆论和社会抗议:公众的压力和社会抗议活动可以推动政策变动。
当人民对某一政策抱有不满或反对意见时,政府可能会被迫采取行动来解决
公众关注的问题,并制定新的政策来回应公众的需求。
公共政策的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优先
事项、社会需求、外部压力、经济条件和公众舆论等都可以引发政策的变动。
政府需要通过全面评估和解决各种因素,以确保制定的公共政策能更好地服
务于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从系统分析方法来看,公共政策的运行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
公共政策系统是研究公共政策过程的前提。
我国有学者把公共政策系统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本章着重探讨公共政策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构成及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一般而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由于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上,存在着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等划分方式。
公共政策主体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从官方和非官方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行为,前者着重探讨权力配置问题,后者着重探讨政策参与问题。
一、官方决策者一般而言,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在现代政治体制中,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同时相互制约,保持三种权力之间的平衡。
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立法机关在西方主要指国会、议会、代表大会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各国的立法机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一、名解: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综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
2、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第四章:1、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人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政策的设计与调整
公共政策的设计与调整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促进社会发展制定并实施的可行方案。
公共政策由于涉及面广,时间长,影响大,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政策设计和调整一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共政策设计的必要性公共政策设计是政府制定政策时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化流程。
该过程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政策目标和问题,评估策划中的挑战和机遇,然后实现关键决策。
同时,通过公共政策设计,政府可以更全面、更切实地研究问题,明确政策目标,并制定更有效、更适切的对策,以最小的时间、财力、物力等资源实现问题的解决,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公共政策设计的前置工作。
主要是对当前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包括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制约其解决和发展的因素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政策方案。
2.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公共政策设计的核心目的。
这个环节需要明确政策目标,并进一步细化具体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实际情况和实现的可能性,对于公共政策的实施和效果都具有关键作用。
3. 策略设计政策策略设计是实现政策目标的路径图。
具体策略需要考虑各种外部因素,包括政策的实施主体、执行时间表、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在执行政策时需要釆取的具体行动等,确保公共政策的实施路径符合实际情况和实现可能性。
4. 成果评估成果评估是公共政策的最后一环。
通过成果评估,可以对政策的执行情况、目标实现程度和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结果将为政策的后续设计和调整提供宝贵的信息支持。
二、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确实的评估和实际的观察进行必要的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是政府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需要依据市场状况、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单项或综合考虑政策调整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决定政策的调整措施。
具体而言,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顺应市场趋势市场是公共政策制订和调整的重要方向,政府应该紧紧围绕市场适时进行政策调整,紧贴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修正政策,保障市场稳定。
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
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主要内容:1.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2. 公共政策的制定3. 公共政策的执行4.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5. 公共政策的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导言: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和勒纳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第一代掌门人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有著名的六点界定:①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还须对政府和政治权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②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③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④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⑤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⑥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第二代掌门人德洛尔在批判地继承拉斯韦尔的学说的基础上,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四点学术贡献: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②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
③提出关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
(总体政策,指的是学者为推动公共政策发展必须维护的学术上的政策,即指导方针。
超政策是指有关“应该如何确定政策”的政策。
)④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著作是《战国策》。
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从延安时期初现端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60年代中期,体制内的政策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的政策研究工作,十年“文革”期间,政策研究成了一片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到90年代,一些著名大学开始设置公共政策学单科或系列课程,严肃的学术团体开始建立,到9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已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
颇具中国特色的决策模型是“上下来去模型”,它的哲学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追求,具有容纳性和开放性。
公共政策之系统理论
批判的眼光看系统理论的
功与过
功:系统理论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高度
的概括,从宏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 的概括,从宏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 它在政策系统分析领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 理论指导意义。 理论指导意义。 系统理论对政治政策这一“黑箱” 过:系统理论对政治政策这一“黑箱”缺 少针对性分析, 少针对性分析,没有能够很好地解释政策决 定的具体形成过程,因而使它在政策实践中 定的具体形成过程, 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输 入
要求
政治
输
政策和
出
反作用 需 要 结 果
作用
环境
作用
反作用
eg.公共实例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卫生法》的处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食品卫生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力度对违法者已经起不到威慑作用,从苏丹红, 力度对违法者已经起不到威慑作用,从苏丹红, 大头奶粉到三聚氰胺,越来越多的食品出现问题, 大头奶粉到三聚氰胺,越来越多的食品出现问题, 食品安全法》在千呼万唤中始出来。 《食品安全法》在千呼万唤中始出来。 2.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从08年的年底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就 年的年底开始,从中央到地方, 年的年底开始 业政策陆续出台。劳动部门: 业政策陆续出台。劳动部门:小额担保贷款助大学 科技部门:帮助大学生编制、 生创业 。科技部门:帮助大学生编制、申报科技计 税务部门:大学生创业免税3年 划项目 。税务部门:大学生创业免税 年 。企业发 展服务局: 工商部门: 展服务局:帮大学生协调解决资金难题 。工商部门: 取消服务性收费
公共政策理论 之 系统理论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内容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内容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公共政策系统模型?•公共政策系统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和分析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框架或工具。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要素1.政策问题识别(Policy Problem Identification)–问题识别的过程–问题的界定和描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估2.政策目标设定(Policy Goal Setting)–目标的确定和设定–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目标的优先排序和权衡3.政策选择(Policy Selection)–政策选择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政策选项的评估–政策选择的决策过程4.政策实施(Policy Implementation)–政策实施的执行者和机构–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实施中的问题和挑战5.政策评估(Policy Evaluation)–政策效果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数据收集–评估结果的使用和反馈6.政策调整(Policy Adjustment)–基于评估结果的政策调整–调整的决策过程和步骤–调整后的政策实施和效果评估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应用价值•帮助决策者全面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
•提供一个有条理和系统性的框架,有助于解决复杂的政策问题。
•使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更加透明、有效和公正。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局限性•模型只是对现实复杂性的简化,无法完全涵盖所有因素和变量。
•模型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人的主观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有限。
•模型的应用受到数据的可用性和质量等限制。
结论公共政策系统模型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工具。
它通过问题识别、目标设定、政策选择、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和政策调整等基本要素,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
然而,模型也有局限性,不能完全涵盖所有因素,对人的主观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有限。
然而,通过合理应用和结合实际情况,公共政策系统模型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具体应用•对特定政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用公共政策系统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对特定的政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公共政策学第三讲政策系统分析
针对政策问题,制定出各种可 能的政策方案,并进行比较和 评估。
执行和监督
负责将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 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
确定和表达社会问题
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和确定 社会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政策 问题。
合法化和决策
通过立法或行政程序,将选定 的政策方案合法化和确定为政 府的政策。
反馈和调整
政策调整与修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调整政策目标、优 化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监督等。具体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
况而定。
调整与修订的程序
政策调整与修订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提出调整或修 订建议、进行可行性分析、征求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等。
政策反馈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1 2
政策反馈对制定新政策的影响
通过分析政策反馈,可以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和 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新政策提供经验和教训。
总结词
多种方式提出议程
详细描述
在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出议程, 如政府官员、利益集团、专家学者等,这些主体可以通过 各种渠道向决策者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总结词
议程的优先级排序
详细描述
在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问题的紧迫性、重 要性和可行性等因素,对提出的议程进行优先级排序,以 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总结词
确定问题的优先级
详细描述
在确认政策问题时,还需要根据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 和影响程度等因素,确定问题的优先级,以合理分配资 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
政策议程的建立
总结词
确定议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 将政策问题纳入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使问题得到关注和解 决。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含义及本质(简答)含义:就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或表达,是管理国家的工具1)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2)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2.公共政策功能:分配功能;制约功能;导向功能;管理性功能;象征性功能;调控功能3.政策分析的学科性质(多选)1)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学科2)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3)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即整个政策过程4)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规范的4.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的不同(辨析)公共政策就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分析所涉及的是整个政策过程。
5.政策分析的局限性1)政府权力的限制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4)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科学知识的有限性6.政策与法律辨析(辨析)联系:1)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调整、控制和规范社会关系,作用是服务于国家管理和政治统治;2)政策可以转化为法律,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和具体化;3)重大政策常常用于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同时法律又是保障政策执行的有力工具。
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的监控与调整
14
公共政策分析
(三)政策稳定的消极影响
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 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 导致政策僵化。 导致政策僵化。 所谓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 所谓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 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 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 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解决问 题的阻力和障碍。 题的阻力和障碍。
5 公共政策分析
(三)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 1.通过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 通过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 通过监控活动 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不同意见,拓宽参与渠道。 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不同意见,拓宽参与渠道。 2.通过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干扰,整合政策运 通过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干扰, 通过监控活动 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 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 3.通过监控活动, 3.通过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 通过监控活动 性的基础上,实现评估的公正性, 性的基础上,实现评估的公正性,体现评估活动的价值 取向。 取向。 4.通过监控活动,反应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 通过监控活动,反应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 通过监控活动 比较得失利弊,为调整活动提供基本衡量标准。 比较得失利弊,为调整活动提供基本衡量标准。
15
公共政策分析
(二)公共政策的变动
(一)政策变动的含义 1.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 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 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 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 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 革。 2.政策变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政策变动是政 政策变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政策变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策发展的必然,是政策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表现。 策发展的必然,是政策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表现。但 政策变动并非都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政策变动并非都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并非都是符合事物 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公共政策学章节
公共政策学章节
公共政策学通常包含以下章节:
1.绪论: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和方法。
2.公共政策系统:阐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功能和运行机制,
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和政策工具等方面。
3.公共政策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介绍各种类型的公共政
策,如立法政策、行政政策和司法政策等。
4.公共政策制定: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影响因素和制定技
巧,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定、方案规划和决策等环节。
5.公共政策执行:探讨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原则、过程和影响
因素,以及执行策略和手段。
6.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介绍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目的、标准
和程序,以及监控的必要性、类型和手段。
7.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分析公共政策调整和终结的原因、过程
和方式,以及调整和终结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8.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探讨公共政策创新的概念、动因、类型
和过程,以及政策的扩散方式和影响因素。
9.全球化与公共政策:分析全球化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挑战和机
遇,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1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政策案例,进行深
入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章节是公共政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
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
(3)直接提供 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需要,直 接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由政府机构及雇员 直接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政策
3、混合工具 (1)信息和规劝
优点:使了解政策;动用资源少;灵活,引导后续行动 缺陷:生效缓慢;适用范围有限 补贴形式:津贴;税收刺激;票证;信贷优惠;其他
公共政策
(3)产权拍卖
如果政府能够使用政策工具来创造本来缺失的市场,那 么就有可能实现效率的改进。产权拍卖是创造本不存在 的市场的手段之一。
在污染防治领域经常使用的工具 优点:容易操作;比较灵活;引入竞争机制,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 缺点:助长投机行为和心理;容易遭到一部分民众 的抵制;
公共政策
17
公共政策
自愿性工具(自愿)
包括:自愿树立的环保品牌或商标、自愿性产品
标准、自愿性管理准则或审查、自愿协议 如果人们有行动的激励,则自愿性工具往往是有 效的。比如,农场主自愿加入质量保证计划从而 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出于同样的 原因或者为了减少环保方面的支出(包括向政府 支付的费用),企业也有动力这样做。(注意: 在后一种情况下,正是政府的强制性工具导致了 自愿性行动)
3
五、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
政府的工具箱
不干预或者较少干预:让家庭、市场和社会
来发挥作用
激励市场、社会里的个体或组织来改变行为 强制市场、社会里的个体或组织来改变行为
4
政策工具光谱图
公共政策
家 庭 与 社 区 低
志 愿 者 组 织
市 场
信 补 产 息 贴 权 与 拍 规 卖 劝
税 收 与 使 用 者 付 费
当代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公共政策的功能限度
当代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公共政策的功能限度●闫佳鸣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47(2019)01-0015-06[收稿日期]2018-12-27摘要:研究政策功能限度对于帮助政策制定者找到恰当的政策功能范畴,从而提高公共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的参与始终是研究当代公共政策的最关键因素,但是公共政策的功能界限不等于政府职能的界限。
公共政策的界限实际上最低是弥补市场手段和社会自发规范的不足,最高是政府强力本身能发挥作用的最大值,即政策系统的功能下限界定为市场失灵,上限界定为政府失灵,即市场和公民社会作用的发挥。
因此,当代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需要研究公共政策的功能限度。
关键词:公共政策;功能限度;实现方式作者简介:闫佳鸣,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
(湖北武汉430072)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其工作目标,保持其与市场、社会和民众之间均衡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保障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属性的外在行为。
公共政策的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等属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限度。
一、公共政策功能限度的概念公共政策功能限度的含义是指公共政策功能相对于实现目标的其他途径具有优越效果的边界。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某个具体公共政策最恰当的功能领域,即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果的区域;二是整个政策系统的限度,主要与政府的功能范畴有关,即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程度。
一定意义上,公共政策功能限度就是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发挥好的功能内容范围。
广义政府涵盖面更广,涉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
公共政策的功能界限不等于政府职能的界限,但政府的职能也不仅仅只有制定公共政策。
我们可以将规范社会秩序、平衡社会利益的方法分为市场手段、社会自发、政府强力。
其中,将市场手段看做基于经济人理性的以私人利益为导向的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规范方式,将社会自发看做基于社会公民公共利益非私人利益且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规范方式,将政府强力看做是为了公共利益并且以公共权力做背书的规范方式。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是一种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研究方法,旨在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评估和调整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通过对公共政策问题及其背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政策选择与实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和潜在问题,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其范围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而系统分析则是一种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的核心是将公共政策问题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对政策环境、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以及实施过程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为政策的决策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政策评估、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决策支持等。
政策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对政策的目标、效果、实施方式等进行评估和比较。
成本效益分析则通过比较政策的成本与效益,确定政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风险评估是一种对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而决策支持则是基于系统分析的结果,为政策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和决策工具。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的意义在于提高政策的决策质量和实施效果,避免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全面考虑政策的长远影响和潜在问题,避免政策实施时出现的意外后果。
例如,在环境保护政策中,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可以避免因政策实施导致的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
此外,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还有助于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参与性,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满意度。
通过将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公开化,并鼓励公众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过程,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同时,公众的参与还有助于发现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需要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
同时,需要建立适合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和工具,如系统动力学模型、多准则决策分析等。
公共政策的调整和终结政策变动概述
2
二、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
政策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每一项政策, 可能影响其变动的因素是千差万别的。决策者的 变动、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资源的限制、政策 的失效或低效、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等都可能 引起政策的变动.。
3
三、政策变动的分类
1、断裂型和渐变型; 2、部分变动、重大变动和完全变动; 3、目标变动、计划或项目变动、资源变动、机
22
4. 利益集团的阻碍。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 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 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 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 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或行贿等,以阻 止政策终结。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公共政策终 结更为困难。
23
5. 程序上的复杂性。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 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 组织机构的撤消,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程序 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法机关在 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举棋不定。 因此,许多政策经终结行为因此受阻于法律的滞后性。
15
3、政策终结的内涵
►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 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不必要的或无 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如下三种情况都可以看作政策终结: (1)政策使命的结束; (2)失误政策的废止; (3)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分别处理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对政策目标的调整
对政策措施的调整 对政策方案的调整
对政策效力的调整
对各项政策之间的关系的调整
对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方法
局部调整法
全面调整法 跟踪调整法
分层调整法
公共政策调整的依据
党和国家的任务、目标、路线发生变化;
因制约政策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而进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进行的调整;
行的调整 为了抑制政策的负作用而进行的调整 为纠正政策失误而进行的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
采集或提供政策实施效果的信息
根据政策目标,确定调整标准 按标准衡量政策的绩效
公共政策的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涵
公共政策调整的依据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方法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涵
指公共政策主体依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过程中
的政策作必要的删补或修正,从而使其更加完善的动 态过程。可做如下理解: 公共政策主体主要指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和公共政策执 行主体。 公共政策调整的方式一般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原因是: 利益刚性的限制;现行政策的制约;公共意志的趋中; 变革成本的约束;人类理性的局限;社会稳定的需要。 公共政策调整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政策删补和政策修 正。 公共政策调整的目的是增强公共政策对环境的适应性, 提升公共政策利用资源改造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