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肝阳虚简论
肝气虚与肝阳虚地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
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摘要】:素有“肝无虚证肾无实证”之说,盖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因此,慢性乙肝之为病,首先是肝的阳气受到抑制,使肝阳不振,郁而不伸,阳用不得,进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病变的一类疾病。
肝脏阳气亦区别于它脏阳气,运用温肝阳法治疗慢性乙肝基本病机肝阳虚具有特殊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肝;肝阳虚;肝气虚;温补肝阳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现代医家多谈肝肾阴虚之证,而少有提及肝气虚、肝阳虚,然有关肝阳虚及其谴方用药的论述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笔者将以肝气虚、肝阳虚为理论基础,探讨慢性乙肝的遣方用药。
1.肝气虚、肝阳虚的理论基础多数医家皆从标论治,如湿热、血瘀、气滞等,却不知慢性乙肝病机之根本在于肝阳虚。
纵览先贤言及肝阳虚者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阐释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其中也必然包括肝阳。
又如《灵枢·天年》谓:“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而气属阳,阳统乎气,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
肝气久虚,必致肝阳亦虚,肝(气)阳虚,则厥阴肝经虚寒,故可见善惊易恐,眩晕,巅顶头痛,睾丸或阴器内缩,纳少呕逆,腹胀气壅及妇人月经不调,舌淡嫩苔白,脉弦细而迟[1]。
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拟补肝汤,用治肝虚寒之“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等症,且在此方基础上加附子汤,名竹沥汤,以治肝阳虚、寒湿内侵、血虚运行涩滞之身体骨节疼痛等证。
宋·严用和指出:“方其虚也,虚则生寒。
浅论肝阳虚
. . 5 5 . .
浅 论 肝 阳 虚
Di s c us s i o n o n Ga n ya n g x u
赵 崇 智
( 广州 中医药大学第三I 1 名 床 医学院,广东 广州,5 1 0 4 0 5 )
表 现 ,即 肝 阳 虚 证 的存 在 。 再者 ,《 经 》 云 :“ 百 病 之 生 , 皆有 虚实 ” ,肝 自不 能 例 外 。 现 笔 者 就 肝 阳 虚 的 理 论 渊 源 , 病 因病
昏目眩 、 视物模糊 、耳鸣耳聋等 ; 《 素问 ・ 宣 明五气篇》云: “ 肝
为语 。 ”肝 阳不 充 于 舌 则 舌 淡 胖 或 黯 ,边 有 齿 痕 , 苔 白 ,语 音 低 哑 ,含 糊 不 清 。肝 阳 是主 疏 泄 的 动 力 , 以舒 畅全 身气 机 ,推 动 血 液 和 津 液 运 行 。肝 阳 虚 , 疏 泄 无 力 ,气 机 常 因虚 而 郁 。《 金 匮钩玄 ・ 六 升者不升 , 当降者不 降,当变化者不得变 化也 。 ” 故 导 致 气 结 、水 停 、 痰
阴虚 ,足 厥 阴肝 经 也 。 病 苦 胁 下 坚 , 寒 热 ,腹 满 不 欲 饮 食 ,腹 胀 悒 悒 不 乐 ,妇 女月 经 不 利 ,腰 腹 痛 ,名 日肝 虚 寒 也 。 ”宋 ・ 陈
不适 ,男子囊冷或寒疝 。女子 以肝为 先天 ,冲脉隶属于肝 。肝 阳虚 ,冲脉寒 ,胞 宫失养 ,疏利失序 ,故见月经愆期 ,夹杂瘀 块或 闭止 。《 医学求是 》称 :“ 肝 为五脏之贼 。 ”初为本脏 本经
自病 ,久 则 累及 它脏 它 经 , 出 现 复 杂 的 证 候 群 。
阳虚肝寒
阳虚肝寒内容提要:本文就阳虚肝寒证,从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肝阳虚与肝寒证、阳虚肝寒证辨治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就辨证选用方剂中,详细地介绍了应用吴萸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及温肝疏郁健脾汤具体应用方法与药物剂量,突出地表现出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对阳虚肝寒证的独到认识与治疗方法,对临床多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阳虚肝寒证火神派扶阳阳虚肝寒证现代教课书中提法较少,笔者近些年潜心研究火神派扶阳心法,发现肝阳虚证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并用温肝法治疗阳虚肝寒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就阳虚肝寒证证治心法进行浅探如下。
1.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现代教课书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并且标明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而肝之疏泄功能的特征之一是调畅气机。
从这些特点与功能中我们不免会发现,这些肝的功能特点,其实质就是肝阳的功能与作用。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也就是说对气的升降出入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在肝主疏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阳气的作用,因为升、动就是阳气的特性。
反过来说,也只有阳气这个动力之源,才能产生出气的升、动之性,才能导致出肝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作用。
关于气与阳的关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指出:“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
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医理真传》)[1]。
表明,气即为阳,气的活动实质就是阳气的本质与内涵,只指出肝气而不标出肝阳,显然是无法全解肝的疏泄,对气机调节作用而产生升、动之实质问题。
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发挥,实质上就是由肝阳主宰者。
教课书上认为,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通过肝的升动作用而达到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目的。
肝对应的自然界是树木,从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肝阳参与并产生其作用的内在实质。
近代名医彭子益先生在《系统的古中医学》中指出:“秋后大气收降,将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收而降于地下,经冬天之封藏,又将降下的热,藏于水中,交春阳气上升,草木发芽而呈绿色,此绿色,即上年夏秋之间太阳的热也”,并且“植物经秋结实,壳坚而叶落者,气之收也。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肝阳虚是肝脏的阳气虚损,而导致肝脏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变化,肝气虚为病之始,肝阳虚为病之渐,所以肝气虚必然会导致肝阳虚,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果。
1生理病理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为魂之舍。
临床以肝阴虚而引起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等本虚标实或实证较为多。
因此古人有“肝有泄无补”之论。
综上溯源,而肝阳虚在古今医论中详经甚少。
言之阴阳,则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为用,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论之五脏,其四脏临床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肝脏怎能无阳虚之存在呢?临床实践证明,肝既有阴虚证,就必然有阳虚证,所以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肝藏血赖肝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来调节周身血量以营养全身。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为人体之根本,《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肾属水为肝为母。
临床可见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肝何独亏于阴,而无亏于阳。
肾阳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阳不足,肝阳不足也可引起肾阳不足。
只有肝阳充足,才能固守经脉,使寒邪不致内侵,筋脉得于温养,身体关节活动自如。
肝的疏泄条达全赖肝气(阳)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营养全身;助肾温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浊气得降;肝气(阳)平和,情志舒畅,水火既济,神魂自安。
反之即可发生病变,如脾胃失于温煦可出现脘腹胀满,胁肋满闷,食后腹胀等证;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气不足,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等。
2临床表现2.1 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侯群2.1.1 阳虚头痛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甚,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双目羞明,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细弱无力。
2.1.2 冲任虚寒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孕阴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中医讲肝的术语
中医讲肝的术语
中医讲肝的术语如下:
肝气:指肝脏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主要包括疏泄作用、保证气血畅通等。
肝郁:指肝气郁结,阻碍气血运行,常导致情绪不畅、胸闷、头痛等症状。
肝火:指肝脏阳气过盛,常导致眼睛发红、易怒、口苦等症状。
肝血:指肝脏储藏的血液,对滋养筋脉、维持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肝阳:指肝脏的阳气,主要掌管筋脉,与肝阴共同维持人体的平衡。
肝阴:指肝脏的阴液,主要起滋养、润泽作用,与肝阳共同维持人体的平衡。
肝经:指中医学中描述的肝脏经络系统,与肝脏功能相关的腧穴位于肝经上。
以上术语反映了中医中对肝脏的认识和描述,肝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脏器之一,与情绪、气血、筋脉等方面密切相关。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老中医诊治实例,肝气虚与肝阳虚一目了然
老中医诊治实例,肝气虚与肝阳虚一目了然
◤
临床中对于肝病,多用攻伐迭进苦寒,往往致肝气肝阳虚弱,对于肝之实证,治疗之时,也要考虑到肝气虚、肝阳虚之病机,药达病所。
【问诊】
常某,女,42岁。
2004年诉:肋痛肋胀3月余,口苦心烦、夜寐多梦、易惊、疲乏无力等。
患者病部位在肝,疑有肝气虚弱之象。
但中医有肝无补气之说,症虽有虚,仍当以舒肝养血为治。
故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出入调治。
患者服用后,诸症未减,更增有心悸、多汗、失眠等。
细诊其脉,两关脉弦细,两寸脉不足。
认为属肝气不足之象。
当以补气之药治之。
立方:党参、炒枣仁、生口芪、生地、白芍、茯苓、柴胡、山萸肉、枸杞子、甘草。
患者服药4剂而愈。
【备注】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中医的理、法、方、药,是贯穿一线的。
中医虽有肝无气虚、阳虚理论,认为肝之病变均属实症,而虚症只有肝阴虚、肝血虚。
并且对治疗肝阴虚,也多从“已癸同源”着手。
故临床中对于肝病,多用攻伐迭进苦寒,往往致肝气肝阳虚弱。
在妇科病,常见月经不调,肋痛,痛经、眩晕发生。
对于此类病人,要以益气温阳。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中医脏象理论。
对于肝之实证,治疗之时,也要考虑到肝气虚、肝阳虚之病机,药达病所。
肝气肝阳虚鲜见案及体会
黄芪30 桂枝10 人参10 当归12 附子10
干姜6 细辛3 川椒6。
连进4月,共服药90剂,各症均除,ACT:27单位。
以上三案,前二案为肝气虚,后一案为肝阳虚,肝阳虚是在肝气虚的基础上更见畏寒肢冷等症。临床既久,所见稍多,遂略微归纳如下:
1 肝虚的临床表现:病者恍惚,妄见,如人将捕之,易怒善弱不起
黄芪30 山茱萸30 川断30 桂枝6 川芎6
龙骨15 牡蛎15
三剂血止,故上方加10倍量为丸,巩固之。
案三:陈某,男,33岁,患慢性肝炎已久,屡用清热利湿之剂,效不显。现全身乏力,怕冷,眩晕,手麻难于握物,大便正常,纳好,寐安,AST:210单位。脉细弱,舌质淡红水滑,此肝阳虚。疏方:
案一:袁某,女,43岁,左臂痛麻3年余,伴疲乏无力,纳好,二便调,寐安,月经正常。脉左部微弱,舌质淡红苔薄白。此肝气虚,遂疏方:
黄芪30 桂枝9 白芍9 山茱萸30 生姜6片
大枣10个
连进14剂而愈。
案二:李某,女,31岁,崩漏43天不止,月经既往尚可,血色淡,淋漓不尽,手麻目眩,纳好寐安,疲乏无力,二便调。前医数与归脾汤摄血剂未效,舌质淡红,苔白,脉左三部不应指,此肝气虚。疏方;
肝气肝阳虚鲜见案及体会
肝气肝阳虚简论
肝气、肝阳虚简论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唯独肝脏极少有人明确提出可用温阳补气之法。
在肝病具体分型中,也没有给予肝气虚,肝阳虚以一定的位置。
一般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属木应春,喜升主风,阳易亢动,阴易亏损,故肝的虚证便仅肝血肝阴不足一途。
如钱仲阳认为“肝为相火,有泄无补”;朱丹溪亦有“肝常有余”之论。
近世著作,如五院教材的《中医内科学讲义》就干脆指出:“肝之寒证,仅见寒滞少腹厥阴经脉”。
[1]即或偶有论及肝气虚、肝阳虚的,也往往一笔带过。
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我认为,肝气虚、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这直接关系到中医脏象学说的完整性问题。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这是说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包括肝阳。
盖肾为元阳,乃一身阳气的基础,“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难经?七十五难》),肾为肝之母,肾亏能令子亏,肾既有水火之亏,肝何独亏于水?肾阴不足可以引起肝阴不足,前人称此为“乙癸同源”,肾阳不足当然也可以引起肝阳不足。
再就肝本身而论,一般以肝阴为体,肝阳为用,哪里只有阴虚而不存在阳虚的道理。
又《内经》谓“肝者,罢极之本”,罢同疲,如肝无气虚用怯,何得称之为罢极之本?再以肝经有寒滞之证论,经脉是受脏腑支配的,是脏腑气化的路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倘肝无气虚阳虚,寒邪何以能侵袭肝经,而造成寒滞之证诸如以上问题,都涉及到中医脏象理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因此,要说肝无气虚、阳虚,在中医理论上是无法解释的,显然是一件憾事。
肝气虚、肝阳虚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感觉到它。
《内经》就明确地谈到了肝气虚这个问题。
《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而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肝气肝血肝阴肝阳
肝气肝血肝阴肝阳肝气:1:中医指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月经不调等症状。
2:指容易动怒的心理状态。
例:你可别惹他,他这两天正犯肝气呢。
肝气:①病证名。
肝气疏泄失常所致的病证。
见《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
肝性升散,不受遏郁。
郁则经气逆,证见嗳气,脘腹胀,呕吐,暴怒胁痛,胸满不食,飧泄,(疒^贵)疝。
治宜疏肝解郁,用逍遥散。
②生理名词。
指肝脏之精气与功能。
《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肝血 :肝血是指肝所藏之血,与肝气相对而言。
具有滋养肝脏,营养机体的功能。
肝阴:肝阴从医学角度来讲是肝之阴气,与肝阳相对而言,肝之滋养、宁静、柔润的一面,并能制约过亢的肝阳。
人体的肝主疏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其肝血的充沛。
肝血足则气行有度,疏中有柔,畅而不刚。
当肝血不足时,则气失血束而妄行无度,刚而不柔。
肝气主疏泄气机和情志,疏泄不利,或情志郁而变火、或气机郁而生热,此火热皆为肝阴不足所成。
牛皮癣的症状,其人或郁或怒,其肌肤或干燥或郁热。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易随阴虚而化,症随感邪之性、脏腑承制强弱而变,但多是随阴虚之阳盛而化热、化燥。
《内经》日:“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张景岳对牛皮癣解释为:“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
阴不胜阳则阳邪盛,故当为阳脉阳证之外见者如此”。
肝阴不足,疏泄过度,时而不足,此处过度彼处不足,不但情绪因疏泄不稳而不定,还可见一些因疏泄不稳而气机活动异常的症状,如患者可伴有心悸心慌、关节游走性酸痛等,而瘙痒是牛皮癣患者最明显的气机疏泄不稳定的牛皮癣症状,经日“气之往来则痒”。
可见“肝气妄行”不是气足过胜,而是肝阴不足,摄气无力的表现。
牛皮癣患者虽表现为血热、血燥、血虚等热燥之症,但我们却知道这只是表象,并不是由阳盛造成的,而是由肝阴不足造成的。
牛皮癣患者禀赋肝阴不足,肝藏血主疏泄,藏血为阴,疏泄为阳,所以有些患者就引发了牛皮癣。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概述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失调病理状态。
肝是⼈体储藏和调节⾎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关系。
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之筋膜)、⽬(肝开窍于⽬)、⽖(肝其华在⽖)等,均有密切联系。
肝的⽣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主⽓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考试,⼤站收集升清降浊。
肝⽓尚能管司全⾝筋腱的屈伸及⾎液的调节。
应当指出,在病理上肝阳、肝⽓具有易亢、易逆、易郁之特性。
肝阴、肝⾎除能滋养肝脏本⾝外,并能涵敛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滋助肝⽓使其疏泄条达得宜⽽不郁滞;尚能养⽬使其视物清晰;营养筋膜使其坚韧有⼒等。
可以看出,肝之⽣理功能涉及到⼈体的⽓、⾎、津液、筋脉等各⽅⾯,⽽主要仍与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
故肝脏阴阳、⽓⾎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常为有余,肝阴、肝⾎常是不⾜。
小中医说基础:肝气、肝火、肝阳的比较
小中医说基础:肝气、肝火、肝阳的比较
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三者之间,可存在着因果转化关系,如肝气郁结可以化火或上逆而致阳亢,同时又可兼并出现,临床上应当加以比较鉴别。
肝郁气滞证的临床表现以抑郁不乐,胸胁胀闷,不欲饮食等“郁”的症状为主,其特点是无明显的寒热征象,而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
其病理是郁结于内而未发泄于外,故可认为是内实而外虚,内实则胸胁胀闷不舒,外虚可表现为头晕、月经不调等症。
故其治应疏肝解郁,促其疏泄。
肝火炽盛证以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口苦,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一派“火”的症状为主,无明显阴虚表现的实热证候,头痛烦躁等症皆由火热上扰所致。
一般病势较急而病程较短,治宜清热泻火。
肝阳上亢证以头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脉弦有力等“上亢”的症状为主,系气血逆乱而并走于上,并常兼有阴虚的表现,为上实下虚,或曰肝实肾虚的虚实夹杂证候。
上实则头重、头胀、头痛、下虚可见脚轻、腰膝酸软等表现,一般病程较长而病势略缓,同时发热口渴、舌红尿黄等火热证候并不明显。
治当平肝潜阳,佐以滋阴。
PS:我问一个问题,肝阳上亢和肝肾阴虚阳亢有没有区别?实际上,临床上很难区别这两种证型。
肝气、肝火、肝风、肝寒、肝虚、肝阳六类证,三十七法治肝
肝气、肝火、肝风、肝寒、肝虚、肝阳六类证,三十七法治肝一、肝气证治肝气为病,可罹患全身,遍及上下。
肝气抑郁,则气机不畅。
气机不畅,则诸气皆郁,百病丛生。
气有余便是火,故现实证、热证。
气不足则为寒,故现虚证、寒证。
肝气的表现,多以精神抑郁、胁肋胀痛为特点。
肝气治疗以条达为主,所以用药多为芳香辛散,使其条达,一般均具有畅通气机的作用,但药性有峻猛程度之不同。
笔者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青皮、香附、川楝子、郁金、延胡索、佛手、橘叶、沉香等,常用方剂有四逆散,以柴胡、白芍柔肝,枳实、甘草理脾;柴胡疏肝散,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香附、川芎,以加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作用;逍遥散是四逆散去枳实,加当归、白术、生姜、薄荷,理脾疏肝养血,偏于虚;越鞠丸,香附理气,苍术燥湿,川芎活血,神曲消食,栀子泻火,行气解郁,偏于实;柴胡清肝散,上方加黄芩、栀子、青黛,兼清肝火等。
肝气证治有八:1.疏肝理气法。
病机:气机郁结,本经自病。
病证:肝郁证。
方剂:逍遥散,越鞠丸。
2.疏肝解郁法。
病机:肝气暴逆,猝然而厥。
病证:肝厥证。
方剂:五磨散,柴胡疏肝散。
3.疏肝降逆法。
病机:肝气上逆,反侮于肺;或夹经少腹,上冲直窜。
病证:气喘,冲疝。
方剂:旋覆代赭汤,苏子降气汤。
4.疏肝健脾法。
病机:肝气久郁,脾失升举。
病证:肝脾不和。
方剂:四逆散,痛泻要方,金铃子散。
5.疏肝和胃法。
病机:肝气上逆,胃失和降。
病证:肝胃不和。
方剂:左金丸,平胃散。
6.理气散结法。
病机:肝气不舒,气滞痰结。
病证:瘰疬。
方剂:内消瘰疬丸。
7.破气消坚法。
病机:肝气郁结,瘀血癥结。
病证:肝积。
方剂:鳖甲煎丸,肥气丸。
8.调气通经法。
病机:肝气郁滞,冲任不和。
病证:月经不调。
方剂:通经甘露丹,川楝汤。
二、肝火证治肝火为病,有虚火、实火、郁火之分。
实火是终日不衰,虚火是日轻夜重,郁火是时作时止。
肝火的症状,以头面为主,见面红耳赤,头痛,口苦等。
肝火的治疗,实火宜泻,虚火宜降,郁火宜散。
阳虚体质的分类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阳虚体质的分类有哪些?
导语:阳虚体质是人体的一种常见体质,但阳虚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列的困扰,导致抵抗力的下降。
很多人对阳虚体质分类感兴趣,只有了解了阳虚体质分类
阳虚体质是人体的一种常见体质,但阳虚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列的困扰,导致抵抗力的下降。
很多人对阳虚体质分类感兴趣,只有了解了阳虚体质分类才会据此找到适合的养生方法,那么究竟阳虚体质分类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阳虚体质分类:
1、肝阳虚
肝阳虚是指肝气不足,肝阳气疏泄无力的现象。
经常会出现头晕目眩,两胁隐痛,情绪抑郁,多疑善虑,月经不调,腰腹疼痛,脾气急躁,筋脉挛缩,手脚、关节不灵活等现象。
2、肺阳虚
肺阳虚是指肺气失宣,肺阳气温养功能失调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身体畏寒、口不渴、易感冒、面色淡白,呼吸短浅微弱、精神涣散。
此外,经常咳吐涎沫,量多而清稀,容易自汗,背部易寒冷,小便多。
综上所述,阳虚体质者以阳气不足、喜热怕冷为总体特征,因此,饮食应以补温助火为主,同时注意养阴,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调养方法:
1、精神调养: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如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
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2、体育锻炼:因“动则生阳”,故阳虚体质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春夏秋冬,坚持不懈,每天进行1~2次。
具体项目,因体力强弱而定,。
阳虚肝寒证
阳虚肝寒证阳虚肝寒证提法较少,肝阳虚证临床上并不少见,用温肝法治疗阳虚肝寒证,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为刚脏,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肝阳的功能与作用。
调畅气机,是对气的升降出入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在肝主疏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阳气的作用,导致出肝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作用。
肝对应木,彭子益先生认为:“动而上升,是为木气。
木气者,阳根也” 。
也就是说,木气的升发条达、调畅气机之作用,均是由于阳气所主导者。
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水为木之母,所以肝肾阴阳之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肝的升发、疏泄、调气机之功能,虽由肝气肝阳所主导,其肝阳源于肾中真阳命门真火,阳虚火衰则阳虚肝寒。
阴精亏虚而木枯肝失柔润则生肝风、肝火、肝热、肝亢……。
肝阳虚则“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寒证而导致的肝寒木郁、气滞土壅的病证是非常普遍的。
肝属木,应春,春天草木要萌发条达,应春时之生,备夏时之长;木萌条达靠阳气;“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
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四圣心源·气血原本》)。
现肾阳不足,肝阳虚弱,木气升发不能,木郁而寒,肝寒木郁,升发不能,“肝气最恶者郁也”(《黄帝外经·肝木篇》),因“肝喜疏泄,不喜闭藏,肝气郁而不宣……,反克脾胃之土,土欲发舒而不能,土木相刑,彼此相角,作寒热之病成矣”(《黄帝外经·寒热舒肝篇》)。
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厥阴风木篇》说:“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
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
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
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
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
以肝木主升,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何谓“肝气”、“肝阳”、“肝火”、“肝风”?肝气肝阳
何谓“肝气”、“肝阳”、“肝火”、“肝风”?肝气肝阳何谓“肝气”、“肝阳”、“肝火”、“肝风”?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肝脏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疏泄气机和藏血两方面。
疏泄属阳,其用为动,藏血属阴,静守则宜,故有“体阴而用阳”之称。
肝脏的病变主要反映为阳用太过与阴血失养。
阳用太过则耗其阴血,阴血不足则无以涵阳,往往互为因果,愈演愈甚。
肝阴、肝血虚耗的病机,主要表现为眩晕目昏、梦寐不已、胁肋隐痛、面色无华、心烦躁扰等阴血不足之证。
肝用太过则前人有所谓“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主要病理改变。
肝气即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多由情志不畅而起。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遂则使肝疏失职,从而引起气机郁滞。
肝经循股阴而入毛中,绕阴器,抵小腹,上贯膈而布胁肋。
因此肝气不舒首先表现在胸胁、少腹及阴器等肝经所过之处胀痛不适,诸如胸膺闷痛,两胁胀痛,妇人乳房胀痛不适等最为常见。
同时气病及血,郁结而为瘀者,则可出现胁下痞块(类似肝脾肿大)、状如针刺,妇女还每有痛经、闭经等月经失调的表现。
此外,情志抑郁固然可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不畅亦可进一步影响情志的变化,轻者但见胸闷而喜叹息,甚则往往烦躁善怒,遇事不能忍耐,稍不如意便勃然大怒等等。
由于肝气的疏泄有助于胆汁的分泌,以协助脾胃运化水谷,因此肝气郁滞多可影响脾胃的功能,伴有食欲不振,脘膈饱胀等症,甚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而泻等所谓“木横克土”的病证。
肝气郁结是肝病的初起阶段,一般多属实证,以气机不畅和情志抑郁为特征。
但是临床上也可见到久病气虚或阴血不足,无力疏泄气机而致肝失疏泄者,多兼有气虚及阴血虚的临床表现。
肝火是指肝经气火冲逆,亦称为“肝火上炎”。
肝为刚脏,性主升动。
肝气久郁则能化火,古人称之为“气有余便是火”,多由肝气郁滞,逆而为火。
此外,也有因热邪侵扰及其它脏腑郁热的传变而引动肝火上逆者。
肝经气火上逆除了兼有肝郁之证外,更具有气火上逆的病证特点。
如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而干,急躁嗔怒,失眠心烦,耳鸣嘈嘈等,甚则可因火热伤灼络脉而出现咯血吐血。
试论肝气虚和肝阳虚
试论肝气虚和肝阳虚
彭家谋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8(14)5
【摘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历来论及肝病虚证时,只讲“肝血虚”、“肝阴虚”,而从不述及“肝气虚”、“肝阳虚”。
就肝腑虚证而言,在临床上存不存在“肝气虚”、“肝阳虚”?。
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同道斧正。
1肝脏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学说...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肝虚;肝气虚;肝阳虚;临床表现;中医药疗法
【作者】彭家谋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 [J], 王恩成;姚伟;唐琳;米绍平
2.肝气虚及肝阳虚理论探讨 [J], 潘家乐;王德龙;龙惠珍
3.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J], 程运文
4.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四证中西医治疗 [J], 赵敏;张全有
5.试谈肝寒肝气虚肝阳虚 [J], 尉瑞福;张悦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气不畅,阳气不升!养阳气必须先养肝
肝气不畅,阳气不升!养阳气必须先养肝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男科学》、《中医基础理论》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我们今天的话题,从一个词说起。
这就是“阳光男”。
没错,我们都喜欢“阳光男”。
尤其是女孩子,对开朗、大方的男性尤为青睐。
其实,落实到医学领域里面来,男性性格的阳光、开朗,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理功能。
什么是“肝郁阳虚”型?顾名思义,就是这类患者,既有肝郁的问题存在,也有阳虚的问题存在。
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精神抑郁寡欢,心事重重,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明显,同时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腰部以下位置发凉的感受特别明显,房事不力,腰膝酸软。
仔细询问,患者可能有过一定的心理创伤,或生活中遭遇过一定挫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阳虚”和“肝郁”的问题,怎么就集中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呢?其实,这要从肝和肾的关系说起了。
一句话,肝郁之人,肾阳无从升腾。
怎么理解呢?熟悉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肝藏血,肾藏精。
精能生血,血能生精。
所以,肝肾素有“同源”之说。
男子肾阳要想顺利升腾,主持包括生殖功能在内的多种职责,必须依赖肝气的条达。
这里面,肝气就是肾中阳气升发的“润滑剂”。
若肝郁气滞,则肾中阳气内郁,不得外达。
另外,肝郁日久,伤及肝血。
肝血不能濡养肾精,则肾气日亏。
所以说,肝气的条达,对肾阳来说,太重要了。
临床所见,有太多的肾阳不足的男性,兼具肝郁的问题。
这就是“肝郁阳虚”的问题所在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清楚了,男人的性格,阳光、开朗、大方一点,是多么重要。
“阳光男”之所以天然地受别人的喜爱,是有道理的。
那么,遇到这种肝郁阳虚类型的患者,医家往往怎么应对呢?常常用解郁益肾之法。
药用柴胡、枳实、白芍之术来养肝,用熟地、山萸肉、杜仲、桑寄生之属来益肾。
这在临床中都是比较常见的。
具体的,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们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男性的元阳之气,要想主持宗筋,顺利升腾,离不开我们的肝。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
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
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
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
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
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
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
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考试,大网站收集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
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
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
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气暴张,火随气窜,伤及筋络,则可引发肝风内动,既可上扰巅顶,亦能旁窜四肢,甚则血随气壅而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及痉挛抽搐之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气、肝阳虚简论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唯独肝脏极少有人明确提出可用温阳补气之法。
在肝病具体分型中,也没有给予肝气虚,肝阳虚以一定的位置。
一般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属木应春,喜升主风,阳易亢动,阴易亏损,故肝的虚证便仅肝血肝阴不足一途。
如钱仲阳认为“肝为相火,有泄无补”;朱丹溪亦有“肝常有余”之论。
近世著作,如五院教材的《中医内科学讲义》就干脆指出:“肝之寒证,仅见寒滞少腹厥阴经脉”。
[1]即或偶有论及肝气虚、肝阳虚的,也往往一笔带过。
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我认为,肝气虚、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这直接关系到中医脏象学说的完整性问题。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这是说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包括肝阳。
盖肾为元阳,乃一身阳气的基础,“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难经?七十五难》),肾为肝之母,肾亏能令子亏,肾既有水火之亏,肝何独亏于水?肾阴不足可以引起肝阴不足,前人称此为“乙癸同源”,肾阳不足当然也可以引起肝阳不足。
再就肝本身而论,一般以肝阴为体,肝阳为用,哪里只有阴虚而不存在阳虚的道理。
又《内经》谓“肝者,罢极之本”,罢同疲,如肝无气虚用怯,何得称之为罢极之本?再以肝经有寒滞之证论,经脉是受脏腑支配的,是脏腑气化的路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倘肝无气虚阳虚,寒邪何以能侵袭肝经,而造成寒滞之证?诸如以上问题,都涉及到中医脏象理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因此,要说肝无气虚、阳虚,在中医理论上是无法解释的,显然是一件憾事。
肝气虚、肝阳虚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感觉到它。
《内经》就明确地谈到了肝气虚这个问题。
《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而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后世如明?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中谈到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
清?王旭高治肝四种补肝法中,亦提到了补肝气和补肝阳。
近世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载:“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遂用生黄芪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数剂而愈”。
并进一步指出:“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
”[2]已故老中医蒲辅周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之别”。
“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并谓:“肝炎阳虚者,亦可用附子汤”(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
可惜以上这些议论,很少引起重视而加以深入细致的探讨。
肝以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用阳。
肝的阳气,是肝脏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是肝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脏的这种阴阳关系与其他各脏阴阳的关系一样,都是相互为用,阴阳互根的。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
那么,肝“体”可以影响到肝“用”,肝“用”亦可以作用于肝“体”。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
在某些发病情况下,肝“用”更为重要。
七情伤肝,皆是直接影响了肝“用”,进而波及到肝“体”的。
肝病分虚实两大类,实证尚有由虚及实者,除一般所谓本虚标实指阴虚、血虚外,还应有肝气、肝阳不足,肝的虚证有属“体”不足的血亏,也有属“用”不强的气衰。
这些类型都应该包括在肝脏气血阴阳之内。
如果只看到血虚阴亏,而不重视气虚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为此,我们认为把肝气、肝阳作为病名来看待似不太恰当,这样易于使人忽视了肝之阳气的生理作用。
脾气、胃气,肺气、肾气,这些气都是指的各脏腑的功能之气,应该和胃气上逆、脾气下陷一样,将肝气和肝阳的病变更确切地说为肝气犯胃、肝气横逆、肝气不舒、肝气郁结、肝气虚、肝阳虚等等。
肝气虚的证候,与肝功能活动的范围关系极大。
肝主血液之贮藏和调节,又主全身之筋的活动。
同时精神情志的调节,也与肝气有密切关系。
肝气对气血、精神、消化的影响,中医称为疏泄。
肝脏气虚用怯就会表现出肝脏功能活动的低下或虚性亢奋。
前者常见于肝气虚,后者多见于肝阳虚。
临床上,常可见到由肝气虚以至升发疏泄无权,使肝失其条达之用,证见胁肋满闷,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劳,易怒,懒言,精神不畅,喜悲恐,善太息,腹胀,不思食,食则胀甚,嗳气,振战,口干酸苦,不甚思饮,视力减退,头痛而昏重(尤以前额巅顶,太阳穴处为突出),巩膜微黄,脉沉细或弦数,舌苔白腻或黄腻。
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由于肝气虚而疏泄不行,影响到气血、精神、消化等功能活动的结果。
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
肝气久虚势必形成肝阳不足,气机升降机枢不灵,浊阴阻塞上下,胸胁满胀连及少腹,阴邪上逆而频频嗳气呕逆,甚则腹胀如鼓,四肢肿胀,冷过肘膝。
形容消瘦,脸色黧黑,口干苦,尿黄如浓茶,大便少而干燥或稀溏,脉象沉细而虚数,或革。
苔黄燥或黄腻,舌质或胖或瘦,总有黯色,以及梦多寐少,睡中常手足惊搐等等。
凡此种种症象,皆由于肝之阳虚气弱,肝用难展,疏泄无权,而致积痰、留瘀、积热,进一步又影响到肝用,这样就是虚实并见,寒热并存。
所以本虚标实,寒热并见是肝阳虚的特征,在临床上易于混淆,不易被人正确认识。
虽然,由于肝脏生理作用比较复杂,肝病牵涉脏腑不同,兼挟症候不同,病因不同,又由各个病人体质、生活习惯、禀赋之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就相当复杂,但是,仍有一定的方向和证象可寻。
我们把它们总括为三个方面:(1)肝经所过部位出现的病变;(2)肝的功能活动方面的障碍和外在表现;(3)与肝相表里、相母子等关系的脏腑发生有相互关联的病变。
上述的病变,属于气虚或阳虚的,均可作为肝气虚、肝阳虚的辩证依据。
它是与其他脏腑气弱阳虚的鉴别之处,也是肝气虚、肝阳虚的诊断要点。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肝脾气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得肝之疏泄则运化健旺,肝得脾所转输之饮食精微的滋养,则肝气条达。
黄坤载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3],这是指脾对肝的作用。
唐容川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4],这是说肝对脾的作用。
脾的运化除脾本身功能活动的作用外,肝的疏泄作用亦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强调脾转输精微对肝的作用,而忽视了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转输作用的影响。
临床举如猛然大怒或悲恸,常引起饮食不能下,下而难化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至于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肝脾两虚等证型,都是肝病影响到脾胃纳化的病变。
因此,在肝病气虚用怯的情况下引起脾胃纳化功能失常,单纯治脾往往疗效不佳。
张锡纯曾指出:“曾治有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胆不振,投以黄芪(其性温升,肝木之性亦温升,有同气相求之义,故为补肝之主药)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
”[5]临床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肝病气虚用怯而致脾胃功能不好者,单治脾往往不会满意。
这种情况,在胃肠神经官能症中最为常见。
兹举一例治验以证之。
患者龙××,男,47岁,职工。
上气喘气,面黄不华,自述两年前因过度愤怒而致胸腹胀满,以后饮食逐日减退,渐至不思饮食,前后服中药五十余剂,并兼用酵母片,V.B1片等助消化药,但并未好转。
近半年来,晚饭根本不敢吃,吃后胀闷难受,无法安卧。
自汗多,脉微细,舌质淡、苔薄黄。
此乃郁怒伤肝,久之则气虚用怯,疏泄不行,用党参24克,黄芪24克,附片3克,干姜3 克,当归9克,毛条15克,桔梗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枳实4.5克。
大补肝气,兼佐通调,三剂后矢气频转,胸腹胀痛减轻十之八九,五剂后完全好转,遂停药上班工作。
对于肝病的治疗,前人早已指出了一些方向,提及了必须注意的一些特点。
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写道:“至于肝为木脏,木生于水,其源从癸,火以木炽,其权挟丁,用热不远寒,用寒不得废热,古方治肝之药,寒热配用,反佐杂施,职此故也。
”[6]《伤寒论》厥阴篇中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都是寒热并用。
唐容川认为,这是由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阴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至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
” [7]寒热并用这一特点,正与肝阳不足,常表现出寒热并见的症状相吻合。
王旭高为治肝大家,其补肝气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补肝阳用肉桂、蜀椒、苁蓉,大部分仍泥于祛风范围,似有不尽吻合之处。
肝脏本身气虚用怯,功能活动衰弱,应该属于虚寒一类,自当在补肝体之中施用温养之法,而稍佐一、二调气之品,与寒邪伤肝,当用温药辛散通阳是有不同。
寒邪直中肝经,致使肝寒凝滞,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腹痛、指甲青紫、或囊冷阴缩、或腿肚转筋、脉象弦细、或沉细欲绝,病势较急骤,宜选用川椒、吴萸、桂枝、附子、细辛等药物为主,再配伍疏肝理气的乌药、香附,益气养血的党参、当归等共同组成温肝散寒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汤、暖肝煎等。
而肝脏本身机能衰弱,阳虚阴盛,则临床表现为懈怠,不耐疲劳,郁郁胆怯,四末不温,也会出现痞满等脾胃症状,乃木不疏土之故。
脉沉迟,发病较缓,多系逐渐形成。
其治重在温养,与寒邪直中肝经当用温药辛散同属温肝一法,但区别在温养,须在补气养血中佐以温药以助肝之生升发之力,不能单用辛温热药。
学习前人经验,根据我们临床粗浅体会,党参(包括人参、太子参)、黄芪、甘草味甘性温补气生津者,补肝气最为得宜。
苁蓉、锁阳、鹿角(包括鹿茸、角霜、鹿胶)、淫羊藿、巴戟、葫芦巴、杜仲、川断、菟丝子、桂圆肉等,温而不燥,补肝阳最为合体。
如肝气虚、阳虚又兼寒邪凝滞或本身阴凝太甚者,又必赖附子、干姜、肉桂、当归之温而辛散,尤其附子能散能收诚为妙品,肉桂入肝走血分,能助长生气,通血脉。
根据肝气虚和阳虚的特点,拟定了益气补肝汤和温阳补肝汤:方中黄芪与党参配伍能补肝脏生升之气,其中黄芪性升,与肝气弱而不升最宜,故为主,应重用;气弱血必不足,故辅以归、芍养肝之体以助肝用,且有阳生阴长之义,增强益气之功。
肝气弱而不疏则气必留结,少用枳、朴助参、芪以散其结,可以起到补而不滞、通而不伤、升而有降的作用。
若肝气弱致肝阳不足,则加姜、附,温肝肾之阳,偕同参、芪、芍,温而无辛散之弊,又用黄连制肝内郁热,枳实疏肝之滞,既可引郁热下行,亦可使温药不致有升无降,出现火亢现象。
至于二方加减,可随气候、禀赋、病情深浅而变化,如:1.阴亏加枣仁、枸杞、首乌、知母、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