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CAIXUN 财讯-143-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刘 莎 / 文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的探讨话题各有千秋,但作为哲学这一门学问,其定义无非是中西相通的。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那么哲学研究中,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独特性的区分特征也是中西哲学对比研究中的一个好方法。
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对比研究中,分析中西方哲学的差异特征。
形而上学 差异性 中西对比所谓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话语来体现出隐含深层的意义,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在哲学的众多分支中,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地位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哲学唯一真正与其它学科相区分的特征。
和所有的比较研究一样,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要么是自我取消,要么是自我发展,而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则是自我取消的。
即,这两种形而上学之间要么不存在差异,要么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
现有的任何一种研究,如果旨在证明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为自我发展式的研究,则必将遭遇失败。
形而上学只有一种,它在中国和西方各自发展,通常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或者不是形而上学,或者是形而上学,却不够成熟。
对于不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而上学”来讲是没有形而上学的价值的。
在有些人看来,中国是没有形而上学的。
这一派可以说是激进主义者,它最为臭名昭著的代表,大概莫过于就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
在哲学史的课堂上,黑格尔虽然以“中国哲学”为名谈到了中国的思想,但是,他的态度却几乎是反讽的。
首先,黑格尔“中国无哲学论”的说法流传甚广,他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
”针对看似最没有哲学味的孔子,黑格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
黑格尔对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的正面态度鲜少有人提及。
如果黑格尔并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那么主张中国无形而上学的学者试图以黑格尔的相关论述来作理据,就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西方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为范本。
同一逻辑下的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辨释
冲破传统形而上学 的描述 的合理逻辑 ,在此逻辑之 中进 而揣 思西 方哲 学 以形 而 上学 的不 断探 索 与发 展
形 成 的重 要哲 学节 点 ,才 能 不仅 挖掘 内含 于形而 上
学 自身的精神品格 ,更加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 “ 成
哥 白尼式 哲学 认 识世 界 的方 式扭 转 ,黑 格尔 以绝对
批 判 的批 判代 表 了形 而 上学 的 自我 发展 历 程 的
精 神关 照历 史 、 国家 、 人 类 自身 的宏 大体 系 以及 现代
基本常态 ,同时也是西方哲学无可争议 的一种发展 逻辑 , 即西 方 哲学 从传 统 到现 代 , 总 是在 不 断地 自我 描述 与修正 的过程 中表达着其所关 注的时代 问题 。 从 古 典 主义 的形 而上 学 ,即亚里 士 多德 认 为 的形 而
类理性的真实意蕴的问题 ,那种最终指望上帝化解
“ 我思 ” 与“ 在” 的意 图使得 笛 卡尔 努力 摆脱 传 统形 而 上学 的尝试 不尽 人意 。 康 德指 出 , 就人 的认识 本身 来 说, 它通 常 能 够 以 自发 性 的行 为 方 式 表达 与 “ 在” 的 关系。 人 的认识 本 身就是 “ 在 直观 中被 给予 的这些 表
式演绎 自 身 的特殊历程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 认 同了西方哲学史是具有 内在张力的人类文 明史 ,
是 具有 自我 批 判精 神 的思想 遗 产 , 是我 们进 行 文化 、
“ 第一哲学”身份便烙印在形 而上学 的框架购置当 中 ,形而上学 成为人们探讨本体世界实在性 的可靠
根据 。 然而, 对 于形 而上 学所 表 征 的“ 实在 性 ” 的理 解 在不 断 过渡 中生 成着 西 方哲 学形 而 上 学致 思 的本 质
三、哲学的追问:中西哲学之比较
三、哲学的追问:中西哲学之比较(一)形而上学的追问现在我们讲第三个问题,我们来进行一下中西哲学的比较。
在历史上,中西哲学确实走上了不同的途径,所以我们要比较一下,才能看出他们的不同点在哪里。
这种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点,是形而上学的追问。
在中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一本书,叫《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准确的翻译是“物理学之后”。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研究的是being,大写的Being就是上帝;有人把这个being翻译为“存在”。
那什么叫存在,存在是看得到的还是看不到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看得到的东西叫存在的,而形而上学研究的恰恰是看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把它翻译为“是”,实际上,形而上学的向来被认为是哲学之王。
哲学分为好几个部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等等。
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他研究的是“是”之为是,看起来非常枯燥,怪不得有些人说,哲学家吃了饭没事干,就这个being 一代一代的研究下去,成为一门显学。
他研究的是大千世界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观念的词来表示。
在苏格拉底以前,有人把它归结为物质的东西。
打个比方,有的人说是火,有的人讲是水,后来发现这些都不行。
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金、木、水、火、土,还有印度的“四大”,追来追去,最后都追到这个“是”,但这个“是”是什么东西,是不是一无所有呀?我们知道,be本来是系词,怎么会从系词变成名词,又从一个名词变成为指称“存在”的代名词呢?这从古希腊的语言用法是可以得到理解的,因为按照古希腊文的语法,用一个句子来表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使用这个be;而句子当中的谓词是变化的,只有这个to be 了,这就是这个being的来历;人们因此也用它来作为表达不变的本体的名词。
但中国的形而上学是如何追问的呢?中国的形而上学追问的是“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他运用了很多比喻,说明道一方面是看不见的,但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
形而上学刍议-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
一
切 可 能 , 于 始 基 问题 的争 论 还 是 无 果 而 终 。苏 格 拉 底 将 哲 学 的 关 注 点 从 天 上 转 到 人 间 似 关
一
、
视 角 不 同 : 越 生 命 的对 象 和 人 的存 在 本 身 超
形 而 上 学 固然 是 一 个 庞 杂 的理 论体 系 , 在 它 的 背后 还 包 含 了人 的思 维 动 机 、 考 方 式 和 但 思
行 为 方 式 。古 希 腊 的 自然 哲 学 家 一 开 始 就 对 始 基 问题 进 行 了 研 究 , 明人 确 有 希 望 揭 示 人 本 表
-
79 ・
维普资讯
底 实 质 上 更 加 明确 地 提 出 了 “ 什 么 ” 问 题 , 就 暗 中设 置 了 一 种 主 客 分 立 的 思 维 模 式 , 物 是 的 这 使
我 对 立 的矛 盾 更 加 明显 。 苏 格 拉底 以后 的 哲 学 家 并 没 有 从 苏 格 拉底 “ 识 你 自己” 认 的警 句 中 受 到启示 , 反而要在“ 什 么” 却 是 的追 问方 式 中穷 尽 形 而 上 学 问 题 的 最 终 答 案 。 但 “ 什 么 ” 问 是 的
维普资讯
20 0 2年 9月 第 1 9卷 第 3期
东 疆
学
刊
Do in o r a n a g J un l
Se p., 200 2 Vo . 9 No. 11 3
形 而 上 学 刍议
— —
中 西 形 而 上 学之 比 较
安 百 ,郡 锶 姜 云 ,郭 德 君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话题,涉及众多领域,如哲学、宗教、道德、社会结构、教育等。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逐渐形成差异。
下面将就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进行总结。
首先,哲学观念方面。
中西哲学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探索真理。
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经验主义,重视感知和体验,强调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知识。
其次,在宗教观念方面。
西方有多元宗教的特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在西方社会均有重要影响力。
而中国受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些教派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宗教观念。
西方宗教注重个人信仰和个体拯救,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中西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区别。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体权利和自由,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个人责任和社区关系,追求共同体的利益和稳定。
此外,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方面。
在社会结构方面,西方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竞争,倡导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重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制度。
在教育观念方面,西方强调培养个体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
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学生的纪律、服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观念、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形而上还是形而下——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德斯的安德罗尼库斯在编辑亚里士多德未加标题
的一 组文 本时 首次使 用 的 ,即今天 看到 的 《 而 形
者是气与器 的关 系,是 同生活和 生命 相关 的问 题 ,而后 者是关 于存在 问题 的研 究 。因此 ,如果
用 中文来 翻 译 meah s s tp yi ,较 为 确 切 的 应 为 形 c
力。因此 ,哲学从一开始就无任何实用的 目的。
它 只是一 门为 了求 知而求 知 的形而 上 的学科 。但
是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惊奇会是什
么呢 ?
海 德格 尔一 语 中的地 指 出 : “ 竟 为 什 么在 究
者 在 而无反 倒不 在 ?这就是 问题 所在 。这 问题恐 形 而上 学 ( tp y i ) 这 一 哲 学 术 语 是 mea h s s c
研究深化了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理解 ,但这类 的
争 论也 许是 由于 我们本 身对 于西 方哲 学 的形而 上 学 还缺 乏 应 有 的 了解 。西 方 的形 而 上 学 从 一 开 始 ,就 同 中国的形 而上 学有着 根 本 的区别 ,有着
学的那些人身上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哲学不
是 一 门生产 性学科 。正是 因为他们 的惊 奇才使 得
摘 要 :从严格意义上说 ,西方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注 “ 存在”问题的研究 。这样 的形 而上学就 是西方
哲学的基础 。而由于在中国哲学里缺失了 “ 在”这样 的词 语 ,因此 ,中国的形 而上学 同西 方的形而 上学 有 存
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哲学里的形 而上学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 ,走的是 自然哲学路线 。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形 而上学 ;亚 里士多德
他们开始 ,并指引着他们研究哲学 。[ 在亚里 ,] , 1
中西哲学形而上学形态的差异
中西哲学形而上学形态的差异俞宣孟本文提要: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处在西方哲学观念的影响下;然而,我们迄今对西方哲学、尤其对它的形而上学形态的把握是不够准确和深入的。
深入的研究将表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形而上学形态,这一区别提出了重新思考哲学定义的要求,也增强了我们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建设新时期中国哲学的信心。
中国哲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观察世界、体察人生的方式的总结,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超越的形而上学的表述。
自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哲学遇到了严重的挑战,然而中国的学人同时也开始了寻求中国哲学发展的新途径。
在过去一百余年的时间里,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重要的哲学著作,也问世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哲学史。
这些都是为了建设新的中国哲学而作出的努力。
如何在前辈学者辛勤耕耘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开创建设中国哲学的新局面,这是摆在跨世纪一代学人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中国哲学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本文拟就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关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谈一些意见。
将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深入到形而上学中去开展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建设和发展新时期中国哲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工作。
事实上,对中国哲学提出挑战、并使之陷入困境的正是西方哲学。
现在,当我们谈论哲学时,脱口而出的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体、属性、主观、客观、本质、现象、必然、偶然、因果性……等等,这些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在文化学术方面的频繁交流,尤其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西方一些最新的概念和学说,哪怕它还正在蕴酿之中,如“全球化”、“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学”等等,也几乎同步出现在中国的学术刊物和著作中。
我决不是说,西方哲学的概念不能用于中国哲学,更不是说,不需要追踪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
相反,我认为对西方哲学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观点的层次上,而是应深入到它的形而上学的核心中去。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东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本文将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一、认识论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的是直觉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直接感知和内观来获得的。
例如,佛教强调通过冥想和内观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的运用,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例如,柏拉图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二、形而上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例如,道家的“道”是一个无形的存在,贯穿于整个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
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和分离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目的,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目的可以了解它们的存在方式。
三、伦理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和谐和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应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例如,康德认为人应该按照普遍的道德法则行事,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东西方哲学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东方哲学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整体性和和谐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强调个体和分离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想。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哲学观点,通过对比和交流来促进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笔者当今研究与思考的对象,即西方与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思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有些文化学者说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文明。
在具体形式上,两种思想流派差异很大,但仔细研究起来,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概念和思想的。
本文主要探讨和总结了西方和东方哲学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两种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方哲学。
一般而言,西方哲学通常被认为建立在科学、宗教以及实用主义思想之上,以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以及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西方哲学的主要著作有:《苏格拉底查究》、《尼各马论》、《枢密院》等。
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有:宇宙的运动群既是历史的运动,它们的本质由因果、真理和正义构成;唯物主义、根据数学方法推断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进步认识人类行为的基础;游牧社会主义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东方哲学。
一般而言,东方哲学被认为建立在佛教、道教以及大乘佛教思想之上,以孔子为代表,从形而下学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以及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东方哲学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庄子》、《道德经》等。
东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有: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界的完整性;儒家思想,“仁义礼智”的实践、仁慈与忍耐的行动以及追求安和的修养;天人合一等。
总体来说,西方哲学认为人类可以研究自然界,把握它的客观规律,以数学方法推断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改进现有的社会秩序,具有进步的性质。
东方哲学则认为自然界是由大道被普遍的遵循的,遵循大道的道理,以慈爱仁慈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归于大道的道德精神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归根结底,两种哲学思想流派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他们共同追求普遍真理的探寻,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贡献。
在哲学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思想体系和思考模式有何不同?
在哲学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思想体系和思考模式有何不同?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哲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沉淀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考模式。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哲学领域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思考模式,而与之相对比的是,不同国家的哲学思想也具有各自的特色。
下面就在哲学领域中,探讨一下中国哲学和另一个国家的思想体系和思考模式有何不同。
一、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方哲学思维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思维,强调的是以道德和伦理为中心的人生规划。
中西哲学在书写方式、表达方式、思考方向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哲学倾向于借助象征符号和诗歌语言等非正式语言来表达,而西方哲学则倾向于采取逻辑演绎的方式。
就以西方哲学最出名的“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例,他追求的是抽象思维、明确的结论、清楚的思路,而中国哲学追求的则是意蕴深远,纵横通达的思维方式,趋向于建立一个包容众生的思想体系。
二、东方哲学的本体论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不同本体论是东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哲学中,本体论并不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综合了伦理道德、哲学、文化、艺术等多重元素的哲学体系。
而西方哲学强调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定义和边界。
这种思考方式中对事物的分解和分析显然会带来更多的孤立和片面化,比如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容易只看到表面,缺失对整体的考量。
而中国哲学通过提炼观念和精华,融合了整体性与建设性,进一步提高了哲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三、东方哲学强调的是“大我”“大我”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思想。
它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个人行为和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大我”思想中,强调的是对自我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荣。
中西形而上美学比较
中西形而上美学比较摘要:中西文明对形而上之观念的思考是极早的,这是由于人类长期经验着形而下之可感物象世界后,因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本质规律所导致的。
形而上学的哲学概念同时又影响到了美学,在西方有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在中国则产生了“道”之美学。
虽然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和中国的“道”之美学观念在发生的时间上,所处的文化背景上都是大相径庭的。
但是其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形而上的精神这一方面上表现出了趋同性。
关键词:形而上学;有意味的形式;道之美学;形式;精神形而上学的希腊文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所研究的是神、灵魂、意志自由、物质本质等人类经验之外的对象。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则是在日本明治时期由井上哲次郎根据中国先秦时代的典籍《易传·系辞》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翻译而得。
可见,中西文明对形而上之观念的思考是极早的。
形而上学的哲学概念同时又影响到了美学,在西方有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在中国则产生了“道”之美学。
虽然二者的出现在时间顺序上大有差距,并且所产生的社会地域文化背景也大有不同,但仅从其追求形而上之美学的特征来看,两者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一、何谓“意味”在西方美术思想中,理性主义的创作观念在西方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9世纪末后印象派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格局,西方美术也正式地进入到了现代派的创作思潮当中。
从后印象派的兴起开始,创作者不再仅仅关注着对外部世界的再现,而更是思考着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
在这种西方现代派的思潮下形成的美学理论就是英国当代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提出的“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若想了解“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其中的含义,则必须要把握“意味”与“形式”所指。
形式是人类用感觉器官可感知到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形而下的物象。
在艺术的语言当中,形式这一词通常是可以概括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到的艺术作品的表象。
从比较哲学的角度看道与《形而上学》所反映的中西形而上学的问题
从比较哲学的角度看"道"与《形而上学》所反映的中西"形而上学"的问题作者:樊一蕃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6期摘要:中国“形而上学”一词是对西方metaphysics的翻译,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系统,两词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形而上学”一词的出处,西方metaphysics一词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
从两者对比来看,“道”所具有的超言绝相性和西方由理性所通达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该词所在的哲学系统下去理解两词的含义,不要把中国“形而上”的思想与西方metaphysics 的含义相混淆。
关键词:形而上学;道;metaphysics“形而上学”也被称为“第一哲学”,是所有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泰勒斯就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的问题——世界在最一般的层面上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都为此争辩,试图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而“形而上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它是由metaphysics翻译而来的。
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于1881年根据《周易》中对“形而上”的描述把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
虽然“形而上学”这一翻译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由于中西哲学传统的不同,两词意思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就中国“形而上學”的出处“形而上者谓之道”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思想来对比“形而上学”概念的同异。
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中国虽然没有土生土长的“形而上学”一词,但是在《周易》中有“形而上”的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即形体、形状,“上”即超越,超越有形有象的东西。
有形状的、表象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的感官所把握的东西,而“形而上”就需要我们超越感官去把握,这个东西就是“道”。
中西形而上学比较与“通约性”建构
中西形而上学比较与“通约性”建构文章从分析中西哲学中形而上学不可通约问题的原因,即西方对哲学概念的曲解和西方哲学的科学化着手,认为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形而上学已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而相对的非体系化的中国古典哲学更便于认知和与应用;指出“通约性”问题并非出现在中国形而上学系统内,而是由于西方哲学或形而上学自身匮乏完备性造成的。
形而上学通约性形上本体哲学B15 A中西哲学的比较始终是一种颇具困难的工作,问题关键即双方通约性(Commensurability)的可能与否。
本文试图从中西形而上学各自立场对双方传统中的部分问题加以讨论:既考量西方比较哲学界的前沿成果,也强调汉语背景的最新形而上学思考;既吸收西方学界的前沿观点,也探讨其中隐在的问题。
在凸现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根本观念同时,发现比较哲学领域的最大通约性。
中西比较哲学中形而上学不可通约问题的本质所谓通约性,借用集合论的说法,即A和B两个集合有交叉。
交叉部分便具备通约性,非交叉部分则不可通约。
对不同文化系统的哲学,西方比较学界相关通约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态度:传统问题上的绝对与温和的不可通约性态度,以及差异的传统之间具有诸多共同性的观点;非传统问题上缺乏调节性的共通标准不可通约性态度,和中间立场的既不强烈秉持不可通约性也不认同完全共通性的态度。
在形而上学方面,西方比较哲学界通常的态度是极端的,认为中国哲学的文献常关乎“智慧”,属“邀请性”的,西方哲学则是体系化论证和理论式的,双方不可通约。
①形成中西哲学不可通约性局面的原因其实并非仅仅哲学自身的问题,更为尖锐的是,西方比较哲学界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的一种有意无意间的殖民化态度所造成的人为障碍。
事实上,西方形而上学是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或西方到底有没有客观本质的形而上学,才是双方哲学间发生“绝对不可通约”的根本。
就中西方哲学的“通约性”而言,研究者所标榜的西方哲学体系化和中国哲学论证匮乏化的差异,其实完全不是哲学或形而上学进行中西比较时横亘两者之间的隔绝问题。
西方形而上学、“伪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形而上学、“伪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壹西方形而上学之生住异灭西方形而上学之生住异灭,正是西方哲学史。
所谓“生住异灭”,借用佛学用语,说明产生、发展、变异、消灭之过程。
西方形而上学之生住异灭:生于古希腊哲学,住于中世纪上帝信仰,异于近代西方启蒙与科学,灭于现代西方哲学。
所谓哲学,生死之学。
人有生死,人生有限;死后之永生,就是人生抗拒死亡的希望,也是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据。
死后之永生,寄托于超越之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传统。
西方哲学的传统,专注于超越之永恒。
这种哲学,基于现世世界与超越世界的二元划分,并专注于超越之永恒。
这种二元划分,不但使人保有一种超越的希望,而且可以追求超越之永恒。
这种超越之永恒,可以寄托死后之永生。
基于现世-超越的二元划分,并专注于超越之永恒,就是所谓形而上学(Metaphysics)。
西方哲学史,就是西方形而上学之生住异灭。
一、生——古希腊哲学1.现世-超越的二元划分西方形而上学,生于古希腊哲学。
所谓形而上学,翻译自Metaphysics。
Metaphysics本身,被用以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在古希腊,Metaphysics这个称谓还比较晚出;但这个称谓所指称的内容,却一直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基于现世-超越的二元划分,并专注于超越之永恒。
柏拉图以为,“有两个王,一个统治着可知世界,另一个统治着可见世界”;“哲学家是能够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
[1] 基于可见世界(现世)-可知世界(超越)的二元划分,并专注于永恒,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形而上学于是也被称为“柏拉图主义”。
2.永恒信念、本体论、认识论形而上学追求超越之永恒,就必须回答关于超越之永恒的三个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构成了形而上学。
如下所示:永恒是否存在?这是超越之永恒的基本前提。
罗素以为,在《荷马史诗》中,有一些超越神祇的“冥冥的存在”[2],也就是“shadowy beings”;这些“shadowy beings”,隐含了一种永恒信念。
形而上学的分野与置换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分析
形而上学的分野与置换——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分析口黄文杰摘要:本文从“结构形态”、“超越向度”、“生成背景”等三个维度对中西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中西形而上学在现代世界中相向性转型的哲学景观。
形而上学的未来必定是“概念范式”向“体验范式”的跃迁。
关键词:形而上学;结构形态;超越向度;生成背景;概念范式;体验范式中图分类号:BO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8402(2004)09—0085—06如果说形而上学归趋形上非感性世界的追问,种境界源于并超越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赖于纯粹自我的深刻洞见,以敞开隐蔽缺场的个性维惯性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范式;如果说形而上学因化世界为目标,形成一种因缘于并超越着感性世界缘人类超越自我的原始本性,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的纯粹体验的实在世界。
如果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学因为不同的结构范式而生成了不同的超越向度和的自明性决定于概念之间的逻辑力量,那么中国传意义世界。
在现代世界里,由于文化视域的融合和意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则凭借于生命内在的自我领义世界的通约,中西形而上学出现了相向性转型与悟。
相互置换的哲学景观。
如果说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1.真理与境界。
西方传统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是人的生存状况,那么,形而上学的未来走向必然意的历史实际上只是追求绝对真理的历史,黑格尔说:味着“存在论范式”对“知识论范式”的否定和超“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越,从而实现着人的存在境界(意义世界)的无穷跃当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迁。
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一、两种形而上学的结构形态是它的反映,——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在结构上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着表面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形态特征。
一般说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表现为一个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这就是说,认识它们是从它分析的知识论体系。
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对比研究
作者: 孙铁骑[1,2]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2]白城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57-6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对象性;中道
摘要: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本质区别。
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追问”,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则是对“如何去存在”的“演示”。
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形而上学决定中西哲学的不同命运。
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在对象性的世界中找不到形而上的本体,从而无法安顿世人的身心性命,却发展了器物层面的科技理性思维;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以整体性的“中道”思维安顿了中国人的身心性命,却因为重道轻器而阻碍了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第 5期
李功平 :试析 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
及关 注视点 、追求 目标 的差 异是密不 可分 的。
对人生 存状态 的 关注 “ ” 道 。所不 同 的是 ,在 老子 这里 ,先 构筑 了一 个 以 “ 道”为 中心的形 而上学 体
二、中西方形而上学关注视角的差异 :超越 生命 的对 象和人的存在本身
极性 、根本性 问题 的 学 问称 之 为 m tp yi 。 “ e h s s 形 a c
规定 的某种界 限之 内 ,并把这 种界 限看成 固定的东 西 ,而不对 它再加 以否定 。 【 ”2 J
但是 自从 马克思 和恩格 斯继 承 了黑格 尔对形而 上学 的批判 .而 我国哲学 教科 书一直沿用 了这 一批
古希腊 的 自然哲 学家一 开始就 对始基 问题进 行
系 ,然后 再去解 释生命现 象 ,理 想的生存状 态 的实 现是 在对 “ 道” 的真切体 悟 中获 得的。和西 方传 统
形 而上学 超越人 的生存状 态望 揭示 人本 身 以及 与其 相 这
妙地揭示 出超越 具体 事 物去 探 究 事 物本质 的意思 ,
故而沿 用至今 。但是在 中 国传 统哲学 中却把 “ 形而
上学 ”同 中国的道德 观念联 系在一起 ,是对理 想人
理解 、关注 视角 、追求 的 目标 、命运及 其原 因 以及
所产生 的影 响还存 在着诸 多差异 。
一
生境 界的一种 追求 。在 中国现代哲学 中 ,形而 上学 的基本 含义却是 与辩证 法相对 的机械 思维方式 ,因
而一 直是被批 判的对 象。这缘 起 于黑格尔 。黑 格尔 认为 ,M t hs s在 探 讨 问题 时 采 取 的 方 法 是 错 e p yi a c 误 的。它用静 止 的、片面 的、无矛盾 的思维方 法认 识世 界 ,于是 黑格尔 把这种思 维方式 称之为 “ 形而 上学” 。与采用 运 动 的、全 面 的 和矛 盾对 立 的观 点
收 稿 日期 :2 0 05—0 9—2 0
物本 质 、原 因的本 来意义 ,并在 此基础 上展开 了反 形 而上学 运动 。形而上 学在 中西方 的不 同命运 固然 有 多种 因素 的作用 ,但 与 中西方 对形而 上学 的理解
基金项 目:本论文受黄冈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 目资助 ,项 目编号为 0 C 7 4Q2 作者简介 :李功平 (9 1 ,男 ,湖北荆州人 ,黄冈师范学院助教 ,主要研究中西方比较哲学。 18 一)
关 一切存 在 的意义 和价值 的渴望 。在他们 那里 , 自
然 和人 息息相 关 、浑然 一体 ,对 自然 的终极性追 问
它宣称 告诉 我们什 么是 真正存 在的事 物或者 事物 的 真正本 质 ;它宣称 自己 比任 何具体科 学更加 基本 和
全面 ;它宣称 它所 达 到的结论是 牢不 可破 的并 因此 具有独 一无 二 的确 定性 。 【 ”l j M t h s s 至 中 国 ,严 复 第 一 个 将 之译 为 e p yi 传 a c
李功平
( 冈 师 范学 院 黄 政 法 学 院 ,湖 北 黄冈 4 80 ) 300
摘
要 :形而上学曾在 西方被认为是哲学的灵魂 ,一种缺少形而上学的哲学就好 象是一座没有神像 的庙。在
长期 的发展过程 中,中西方哲 学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形而上学在 中西方 出现 了不同的命运。在对形 而上学本
、
中西哲学对于形而上学本身理解的差异
形而上 学 ( e p yi )一 词 来 源 于 古 希 腊 。 m t hs s a c
亚里 士多德 的弟子 在将他 的遗稿 分 门别 类地 编辑成 书 的时候 ,把一部 分讲述 经验世 界之外 的 “ 本质” 、
“ 实体”之类的文章放在 《 物理学》的后面 ,取名
身的理 解、关注视 角、追求的 目 、 标 命运及其原 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还存在着差异 。
关键词 :哲学 ,形而上学,差异 中图分类号 :0 B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 153 (O 6 o —0 1 —0 17 .94 2 o )5 0 0 3
“ 哲学 ”源于 古 希腊 语 “ 爱智 慧 ” ,在长 期 的
发展 过程 中 ,由于 各方 面的原 因 ,中西哲学 表现 出
“ 形而 上学” 。此词 系出 《 易 ・ 周 系辞》 “ 而上 者 : 形
谓之道 ,形而下 者谓 之 器 。 这 个译 名 相 当 妥帖 巧 ”
不 同的思维 方式和 理论体 系 ,然 而在长 期 的发展过
程 中 ,中西哲 学家都 对形 而上 的哲 学范 畴表 现 出浓 厚 的兴 趣 。但 是 ,中西哲 学家对 于形 而上学 本身 的
而上学 ”在 《 哲学 百科 辞典 》 里 的解释 是 : “ 我们
注意到形 而 上学这 门雄 心勃 勃 的科 学 的三 个 特征 :
判 以来 ,形而 上学 形 成 了 一 种 奇 特 的现 象 :在 中
国 ,形而 上学被视 为一种僵 化 的思维方式 而遭到批 判 ,在西方 哲学 界 ,则沿 续 了传 统形而 上学 探究 事
为 “ t h s s ,意 为 “ me p yi ” a c 物理 学 之 后” “ , 自然 事
看待 世界 的辩 证法相 对 。黑格 尔说 : “ 旧形 而 上学
的思 维是有 限 的思 维 ,因为它老是 活动于有 限思维
物之后” 。这此文章 结成 了 《 形而上学》一 书。这
以后便 把讨论 事物 的本质 ,第一 原 因等超感 性 、终
维普资讯
第2 6卷第 5期
20 06年 1 O月
惠州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RNAL O I OU F HUZHOU U V ST NI ER IY
V0 . 6. I 2 No. 5 Oc 、 o t 2 o6
试析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