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 蜡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蜡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9篇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篇一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

”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较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生:“竟然”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生:不好。

“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复备
一、检查复习巩固
1、教师投影,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注音或解释词义:
烧灼(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 拂(fú)晓 瓦砾(lì)颤巍巍(wēi)舀(yǎo)鞠躬(jū gōng)
精疲力竭 永垂不朽
2、作者简介
二、感悟细节的魅力
(一)阅读(7-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征红军烈士的宝贵生命像烛光一样不畏炮火而燃烧;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3、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
4、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
(二)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
3蜡烛

课题
3蜡烛
课型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1.3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蜡烛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词义。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1对比修辞: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4.2.2象征手法:课文中的蜡烛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文拓展5.1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分析。

5.2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6.作业布置6.2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表现。

2.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4.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上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老妇人身上所闪现出来的美好的情感。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

4. 通过课文学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导入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

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检查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腋窝揣在一、说内容: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请你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第一部分、偷袭。

(1段~7段)时间:。

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第二部分、老妇人冒险埋葬红军战士。

(8段~31段)时间:1944年9月19日傍晚至凌晨。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红军找寻战友的遗体时发现了那个坟墓,老妇人再次送来喜烛点上(32段~44段)时间:地点:人物:二、说形象1、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2、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

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妇人这一切行动的?(用波浪线标出动作和心理的句子)3、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三.探究主旨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

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 了解蜡烛的历史,以及蜡烛的结构和材料等基本知识;② 学会正确点燃和熄灭蜡烛,并能够安全使用蜡烛;③ 理解蜡烛在不同场合的象征意义;④ 学生能够根据蜡烛的形状、颜色等品质来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

2. 能力目标①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② 能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做出推理和结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③ 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① 注重养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力;② 能够引导学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③ 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心理和精神。

二、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

2. 观察实验、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开展情感交流以及教学游戏。

三、教学内容1. 课堂热身介绍蜡烛象征的不同含义。

2. 学习知识① 蜡烛的历史背景以及结构和使用材料。

② 蜡烛的颜色和形状所象征的含义。

3.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全班。

4. 创意制作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现在自己制作的蜡烛中。

小组展示总结。

5. 游戏练习玩游戏以复习所学知识。

6. 情感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蜡烛在自己生活中的情感。

表达自己对家庭、学校、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英语八年级 (下)》中“Unit 5 《Candlelight Dinner》”。

2. 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有关蜡烛的图片、实验用品等。

3. 自行制作相关实验用品。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2.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创意表达和实验能力评估。

3. 小组综合表现评估。

六、教学心得本节课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和实验探究环节均具有创新性。

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情感交流与表达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践中探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蜡烛的历史背景、结构和使用材料,并了解了蜡烛颜色和形状所象征的含义。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1认知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蜡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展示“二战视频”),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

1、下面字词的读音你掌握了吗?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 2、下面词语的意思你掌握了吗?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烧灼:烧、烫,使烫伤。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匍匐:爬行。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3、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期间,一位苏联红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战士偷袭牺牲。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的爱。

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讨论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

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