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音乐家吕才传
初唐思想家吕才反对宗教迷信
说法。唐朝流行的有神论“五姓之说”认为,五姓指宫、商、角、征、
羽,天下万事万物都和五姓相配,例如在姓氏问题上,张、王二姓配
属为商,武、庚二姓配属为羽,柳姓配属为官,赵姓配属为角等等,
吕才(600—665年),是初唐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历史、军事、
文学、音乐等各方面均有研究,而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哲学思想。
吕才出生于山东地区的庶族家庭,没有家学师承渊源,完全是自己
勤奋刻苦治学,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他在30 岁时才由中书令温
彦博、侍中王珪、魏征荐举,被任命为直弘文馆,以后累迁太常博
人的一生。他曾经列举历史上个帝王的禄命和实际对照,证明不
但不合,而且禄命与事实相背。春秋时期的鲁庄公生于乙亥之岁,
建申之月,阴阳之书主禄当贫贱,无官爵;命为火命,为人尪弱矮
小,但可长命。然而根据《春秋》和《诗经》记载,鲁庄公不但贵为国
君,而且身材修长,一双大眼炯炯有神,相貌相当漂亮,只是活到
社会上阴阳术家各种流派的强烈反对,斗争相当激烈。《新旧阴阳
书》勒成之时,正值唐朝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大力提
倡儒家思想,因而能够容纳这种无神论思想,把它诏令颁行。吕才
的无神论思想主要保存在《新旧阴阳书》中,然而从五代时期开始,
吕才的著作大部分散佚,现存的只有数篇,因而现在保留下来的
岁便去世了,不为长命。秦朝始皇帝生于壬寅之岁正月,相书说
这种人为金命,无始有终,老年时更好,但禄位无官爵。然而,《史
记》记载始皇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和命书相反,是 有始无
终,老年时命运更加凶险。西汉汉武帝生于乙酉之岁七月七日平
唐代大曲
唐代大曲的兴衰及演变----唐代大曲的分析及宫廷音乐的繁荣引言:唐代大曲,筒称“大曲”。
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
摘要:唐代的“大曲”是一种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又叫“燕乐大曲”,演出时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宫廷音乐,它将我国音乐史上的歌舞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下面就会着重讲述唐代大曲曲式与发展,并以《秦王破阵乐》为范例。
关键词:大曲曲式,发展环境,范例记载,兴盛原因。
大曲曲式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
“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
“歌”又称“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
“破”以快速的舞曲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
这三部分各由若干“叠”(乐段)组成。
一般“散序”中有一称为“靸”的过渡段;在“歌”中则有“歌头”、“ ”、“正 ”;在“破”中又有“入破”、“虚催”、“滚遍”、“实催”、“歇拍”、“煞滚”等区分。
其内部结构与节奏、速度变化,要比六朝时期的清乐大曲复杂得多。
唐代大曲各个乐段还大量使用了“重尾”的手法,即各段均有一个相同的叠句构成尾声。
唐代大曲主要是用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也较普遍地使用了“犯调”(即转调)的手法。
早在隋代初年,音乐家万宝常就已提出“八十四调”的理论,即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都可当作调首,每调可构成七种调式,共为分属十二个宫的八十四种调式。
但是除宫廷雅乐外,一般歌舞大曲实际运用的,最多不过属于四个宫的二十八种调式。
即“燕乐二十八调”或“俗乐二十八调。
”它与南北朝以来清乐大曲所用“清商三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唐代大曲的艺术性,以清乐大曲为最高。
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曲清乐大曲要六十天,而学习张文收作的“ 乐、或西凉、龟兹、疏勒、高昌与安国、天竺等大曲,只要学三十天。
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统,其艺术性也很高。
发展环境唐代的音乐机构很庞大。
千年古镇清平作文600字
千年古镇清平作文600字•相关推荐千年古镇清平作文600字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年古镇清平作文6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家乡清平是鲁西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千年古镇,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先后涌现出唐朝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哲学家吕才,元朝中书左丞王懋德等文化人士,真是人杰地灵的宝地。
如果从东面走进清平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巍迎旭门,它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用长20公分、宽10公分的大青砖砌成,城楼四角凌空欲飞,稳固而雄伟,历经时间的磨砺,迎旭门的墙皮有的已经脱落,更增添了它的沧桑感。
门洞是圆拱形的,当酷热的夏季来临我喜欢跑进去乘凉,里面好像安装了空调感觉好爽,如果在下面高声喊话就会传来阵阵雄厚的回声。
穿过迎旭门往西走,你会看到公路两侧都是仿古的两层、三层居民楼房,统一规划的青砖白墙,高高隆起的赫色屋脊,这份古香古色让人怀疑穿越到了清朝。
来到在第一个十字路口北望,远远就能看到省级文物透龙壁中间嵌着的“太元和气”四个琉金大字,透龙壁是乾隆时期修建的,有两层楼那么高,百余年过去了,还保留着当初建造的模样。
砖石之间砌合得十分紧密,方砖之间错落有致、留出300多个蜂窝状的透孔,真是名副其实的透龙壁;每块砖上都刻着“乾隆二十五年官窑”戳印,当走近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时,感到的`是历史的悲壮。
透龙壁后的文庙里有二十四孝雕塑,大成殿里有孔子及四个弟子的塑像,东西偏殿存有展示小镇民风民俗的物品,院中很多苍松翠柏,最古老的两棵松树树冠庞大、树皮枯裂,像承受着岁月洗礼的年迈老人。
清平镇还有闻名全国的坠面、散子、糖藕等风味小吃,是小镇丰厚文化底蕴的见证。
“游千年古镇、品儒家文化”,我以小主人的身份欢迎您来中国最美小镇做客。
唐朝音乐家吕才传
唐朝音乐家吕才传蜚声乐坛,博学多能吕才(600—665),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东)人。
出身于寒门。
年轻时对音律即有较深的造诣,闻名于公卿之间,贞观三年(629),太宗命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与熟谙音律的王长通、白明达共同斟酌,但三人意见不合,一时争执不下,难以定论。
太宗不得不令侍臣再举荐高明,中书令温彦博遂举荐吕才,说他“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
侍中王珪、魏徵也素闻其名声,也在太宗面前极口称赞他的“学术之妙”,魏徵还特意赞叹他的尺八律管说:“(吕)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
”①在公卿大臣的大力举荐下,太宗遂征用吕才,令直弘文馆。
有一次,太宗披阅周武帝撰著的《三局象经》,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说太子洗马蔡允恭小时曾做过此戏,太宗召来问他,允恭也因停废年久,遗忘殆尽,于是又召问吕才。
吕才回去研究,“寻绎一宿,便能作图解释”。
允恭看过吕才的图解以后,“依然记其旧法,与才正同”。
这样旷废多年,无人知晓的《三局象经》戏经吕才图解后又起死回生了,吕才也由此蜚声乐坛。
此后,吕才被擢任为起居郎。
贞观六年(632)九月,太宗驾临庆善宫。
庆善宫本太宗降诞之所,因此在宫里与从臣举行盛大宴会,并赏赐闾里。
太宗非常高兴,即席吟诗作赋,起居郎吕才又和以管弦之乐,取名为《功成庆善乐》。
并播之乐府,用64名儿童进行演练,“冠以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履履而舞,号《九功舞》。
进蹈安徐,以象文德”①。
之后,每逢享宴及国家大庆之日,即进行表演。
贞观七年正月,太宗为了表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将过去的《秦王破阵乐》制成舞图,其形式为“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
吕才依照舞图,以乐工128 人“披甲执戟而习之”。
此舞有三个变化,每次变为四个战阵,有来往、快慢、击刺之象,动作与《秦王破阵乐》节拍相应,不几天即演习成功。
隋唐史料选讲
3、怎样阅读
1)《新书》本纪学《春秋》,讲书法,求简,字数不 到旧书三分之一,而且失去了实录的原来面貌,不 能作为主要依据。但武宗以后,修旧书时已无实录 可凭,而新书的编修官宋敏求补撰武宗以下六世实 录,作为修武宗以下本纪的依据。 2)《旧唐书》11志,《新唐书》13志。13个志在全书 中最佳,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新增旧书中没有 的部分,更具有重要价值。 3)旧书无表,新书恢复表的传统。这种表无须细读, 只能粗粗翻一遍,知道有哪些内容,以后需要时去 查。
2、价值
• 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 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 到重视。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 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唐穆宗以后 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 价值的史料,如《懿宗本纪》《僖宗本纪》 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庞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 况。昭宗、哀宗本纪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 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 • 《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司马光著《资治 通鉴·唐记》部分,大都采用《旧唐书》。
• 考证应放在关系重大的事情上。 • 有意歪曲的历史史实需要考证。 • 如高祖太子建成、四子元吉问题:《旧书》 太宗本纪记载平定东都后太宗带人马凯旋, 67卷李勣传中记“太宗为上将,李勣为下将” 带人马凯旋,故意抹掉元吉的名字。但《通 鉴》卷189据柳芳《唐历》记凯旋时的情况作 “世民被黄金甲,齐王元吉、李世勣等二十 五将从其后。”
2、价值
• 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隋书所参考的史料已不 存在,只有隋书保存下来,如起居注。因为隋末 大乱,隋炀帝执政时多在巡游,政府的官方文件 只能随他而动,原始资料失散较多。安史之乱文 献再度失散,兴庆宫保存的大量文献都被烧毁。 另外许多史料也是其他文献看不到的。如《隋 书·万宝常传》记载的乐谱,其他文献找不到, 从《隋书》记载中可知他是著名的音乐家。其他 的天文、技术方面、政治方面内容更多。 • 隋书最有价值的是志中的礼仪、音乐、律历、天 文、五行,特别是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后又一 部目录学著作,为以后的目录学开创了前提。
秦王破阵乐鉴赏
秦王破阵乐鉴赏《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秦王破阵乐》乐曲鉴赏的相关信息吧!《秦王破阵乐》的乐曲鉴赏《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
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
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
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
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戒日王拜见他时就曾问起此曲的事项:“师从支那来。
弟子闻。
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
未知秦王是何人。
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
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秦王破阵乐》的历史背景《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
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唐乐人
孝孙,幽州范阳(今北京一带人),隋及唐初文人音乐家,他参酌南
古音,使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成为有一代之规的雅乐。
他和窦琎负责修订雅乐,于贞观二年进献《大唐雅乐》。
曹娘,初唐乐妓,善歌舞。
窈娘,小字碧玉,唐初诗人乔知之婢,善歌舞。
李宪李隆基之兄,知声律,好声色。
李琎,宁王李宪长子,小字花奴,善羯鼓。
宋璟,开元贤相,善羯鼓,他还能演奏杖击和手拍想结合的汉震第二鼓(即细腰鼓)。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画家、也是音乐家,他曾主持排练黄狮子舞,是盛唐宴饮的九部乐之一,舞时共140人,场面很大。
李隆基,洞晓音律,能导演,作曲,善击羯鼓,吹笛。
《雨霖铃》……
杨玉环,晓音律。
善琵琶,能击磐。
红桃,杨贵妃的侍女,善唱《凉州辞》。
安万善,凉州胡人,盛唐明间乐工,善吹觱篥,觱篥本为龟兹乐,一般以竹为之,上开九孔(前八后一),管口插有芦哨,今失传。
贺怀智,盛唐宫廷音乐家,善琵琶。
张徽,盛唐宫廷音乐家,善吹觱篥。
是用觱篥演奏《雨霖铃》的第一人。
黄幡绰,盛唐宫廷艺人,表演参军戏。
李龟年,盛唐宫廷音乐家。
许和子,盛唐宫妓,善歌,能变新声。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霓裳羽衣曲的来源和历史背景2.曲中的故事和象征意义3.霓裳羽衣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篇1正文霓裳羽衣曲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乐曲,它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
这首曲子是由唐代著名宫廷音乐家李龟年创作,以描写仙女们翩翩起舞的场景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宏大、壮丽的天宫景象。
在唐代,霓裳羽衣曲是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常被用于宴请贵宾和祭祀活动,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之一。
曲中的故事和象征意义也是霓裳羽衣曲的重要特点。
传说,李龟年创作这首曲子时,曾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仙境,看到仙女们身着华丽的羽衣,翩翩起舞。
这些仙女的羽衣色彩斑斓,犹如彩虹,她们的舞姿轻盈优美,犹如仙鹤展翅。
李龟年醒来后,便将这个美妙的梦境化作音符,创作了霓裳羽衣曲。
这首曲子不仅展现了仙女们的美丽和仙境的奇妙,更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拜。
在中国音乐史上,霓裳羽衣曲的地位和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首曲子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代表了唐代宫廷音乐的最高水平。
它的旋律优美、曲调悠扬,既有宫廷音乐的华丽和庄重,又有民间音乐的活泼和生动。
它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霓裳羽衣曲是一首历史悠久、寓意深刻、旋律优美的乐曲。
它不仅展现了唐代宫廷音乐的魅力,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拜。
1.霓裳羽衣曲的来源和历史背景2.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过程3.霓裳羽衣曲的艺术价值和影响4.霓裳羽衣曲的现代演绎和传承篇2正文霓裳羽衣曲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艺术价值。
它的来源可追溯到唐朝,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音乐、舞蹈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霓裳羽衣曲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据传,霓裳羽衣曲是唐明皇李隆基为宠妃杨玉环创作的,曲名中的“霓裳”即指杨玉环的霓裳羽衣。
在创作过程中,李隆基不仅亲自作曲,还邀请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李白作词。
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下辖东昌府、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8个县(市、区),面积8590平方米,人口560万,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人生活的地方,五帝时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著名的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面积39万平方米,是迄今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
该城还有两座邑城拱卫。
茌平教场辅龙山文城也很有名。
该城面积与景阳冈龙山文化城接近。
在其二级城尚庄龙山文化城出土了上乘的陶器。
茌平、东阿、阳谷等县发现的成组分布的龙山文化城址,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聊城古迹众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都很丰富。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钞关,在明朝万历年间所收关税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所收税金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时期漕运繁荣的见证。
临清钞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是现今全国保存的惟一一处运河钞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位于黄河岸边的鱼山西麓。
在仅存的几幢古碑中,隋朝的神道碑甚为珍贵。
碑文书体杂用,结构严谨,字体奇异,笔力遒劲。
位于聊城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而成。
该馆在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400余处各级重点文物象一颗颗明珠,点缀在鲁西广袤的大地上。
除了这些古建筑、遗址外,还有上万件珍贵的馆藏文物。
它们虽经历史沧桑,仍光彩照人。
如:出土于高唐县固河汉墓群中的绿釉陶楼,高140厘米,分4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聊城文化绚丽多彩,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聊城是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京剧艺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和民间书画艺术之乡。
唐代的歌舞大曲
唐代的歌舞大曲唐代的歌舞大曲2005.10.24隋唐时期,在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基础上,在国力强盛,国内外交往频繁的社会条件下,音乐舞蹈艺术得到高度发展。
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风格多样,优美和谐,具有盛世特色,成为隋唐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为各阶层的人所喜闻乐见。
隋唐,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乐舞艺术的高峰。
从音乐形式上看,唐代的歌舞大曲最为重要,最具有代表性。
所谓大曲,通常分为散序、中序和破3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段落。
散序节奏自由,为器乐部分。
中序也称歌头,较慢,歌唱为主,器乐伴奏。
破也称舞遍,节奏渐快,以舞为主,器乐伴奏。
中序的歌唱部分大多是抒情段落,入破以后的舞蹈渐趋高潮。
结尾多炽烈激扬,但也有的优雅飘逸,并无常规。
唐朝著名的音乐家有祖孝孙、李龟年、唐玄宗等。
唐代著名的大曲有唐初的《秦王破阵乐》和盛唐的《霓(ni)裳羽衣舞》。
《秦王破阵乐》表现的是将士被甲执戟的战阵军容,气势雄浑,激扬心志。
唐代历朝对此乐都十分重视,用它怀念先人开创基业的艰辛,以示永不忘本。
极负盛名的《霓裳羽衣舞》则是一部法曲,乐舞宛转飘逸,淡丽典雅,有清乐风格,在内容方面表现了羽化飞升的道教思想。
舞蹈是其中的一部分,跳舞者装扮得典雅美丽,有如仙女,并有特定的服饰,上身着"羽衣"--孔雀翠衣,下身着"霓裳"--如霓虹般的淡彩色裙。
唐代很多文人用诗歌歌咏此舞,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的舞蹈,艺术水平更高,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丰富,技巧更繁杂。
它大致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种。
健舞动作矫捷雄健,节奏明快;软舞抒情性强,优美柔婉,节奏较舒缓,其中也有快节奏的舞段。
健舞、软舞的舞蹈节目并不固定,往往随着不同时期人们的好恶以及社会风气的不同而不断增加或变更名目。
健舞有剑器舞,胡旋舞等,大多来自西域各族和中亚、波斯等地。
这类舞,有的站在圆球上舞蹈,身体转得像旋风一样快,分不清舞者的背和面;有的在花毡卜起舞,舞得很快,灯光下四处都是舞者的影子。
聊城历史名人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
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
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
聊城县治曾移此。
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大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伊尹,相传夏末商初助汤伐桀的商代大臣。
生于空桑(今河南嵩县),长于伊水,耕于有莘之野。
孟子说:“伊尹,圣之任者也。
”“任”近似“狂者进取”。
伊尹有志肯负责任,积极向前。
他生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夏之末,商之初,孟子书里讲他“五就桀,五就汤。
”夏桀哪能用伊尹,伊尹为要使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像样的尧舜之世,一次去了不得意,再去。
再不得意,三去,四去,五去。
他从桀处回来,又到汤处去。
商汤也不能知得他,他只是耕于有莘之野的隐士,相传古曲《平沙落雁》为伊尹所作。
他五次到汤那里,终于帮助商汤平天下。
——钱穆《黄帝》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
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奴隶出身,经中国权威历史学家论证为今山东曹县。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
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晏婴(?—前500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
吕才与尺八
吕才与尺八唐代尺八(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吕才(600-665年,今高唐县清平镇吕村人,故里其墓仍在。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儒家经典,又多才多艺:懂军事,著有《教飞骑战阵图》;知历史,纂有《随记》;通天文,修改的历法沿用至今,并著《刻漏经》一卷;晓地理,绘制了《方域图》,馔写了《唐地理经》和《灵山秀水经》;爱文学,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奠基人;善医药,参与对《本草经集注》的增改形成《唐新本草》;精研算命之术,有吕才合婚法传世;曾公开与著名的玄奘大师公开论战。
他还尤长于乐律,是著名的音乐家,创造了《秦王破阵乐》等唐宫廷三大乐舞,奉命编修古琴曲《白雪》。
而不被人注意的是,他创作的乐器“尺八”,至今被日本国视为至宝,供置在藏宝馆。
尺八是我国古代的一件重要吹奏乐器。
如今提起尺八,知道的人已为数不多,熟悉它的人就更少。
《中国音乐辞典》有如下说明:“尺八,古代吹奏乐器。
唐代已出现,相传吕才善制此器”。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吕才于贞观3年之前就已制作出一套(十二支)“与律谐契”的尺八。
吕才因此被尊为尺八之祖。
吕才能“为尺八十二枚。
长短不同,无不谐韵”何谓“尺八”?尺八就是长度为一尺八寸的竖笛。
《旧唐书·吕才传》载文:“贞观三年,太宗令祖孝孙增损乐章。
孝孙乃与明音律人王长通、白明达递相长短。
太宗令侍臣更访能者。
中书令温彦博奏才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请令考之。
侍中王珪、魏征又盛称才学术之妙。
征曰:‘才能为尺八十二枚。
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
”从魏征“(吕)才能为尺八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的话可知,吕才当时就制作了十二支长度不同的尺八。
既然十二支的长度各不相同,何以又叫“尺八”?原来十二支尺八管中的黄钟管之长度为一尺八寸,吕才就以黄钟笛管的长度来代指十二支笛管的名称,并不是所有的尺八都是长一尺八寸。
尺八在魏晋之前称笛,魏晋时为长笛,唐时始称尺八。
西晋以后,就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美食节开幕式主持词结尾
【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于此,隆重举行“2012长沙湘菜美食节”启动仪式。
我谨代表长沙市人民政府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湘菜美食节启动仪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为期一月的长沙湘菜美食节以“天下湘菜、美食长沙”为主题,由市会展办、市商务局共同承办,主要活动包括了今天的启动仪式、湘菜美食体验月、老百姓最喜爱的湘菜评选、免费发放《2010长沙湘菜美食节指南》以及区县系列美食主题活动等,着力宣传长沙美食之都的产业品牌,进一步弘扬湘菜美食文化,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长沙餐饮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全面展示长沙服务经济的发展成效。
湘菜美食体验月以美食节指定的各大餐饮门店为载体,一方面各指定餐饮企业在此期间将推出针对美食节设计的各类打折、特惠、特价等促销活动,另一方面组委会将各餐饮企业的促销活动进行统一的宣传推介,让企业得利益,群众得实惠;老百姓最喜爱的湘菜评选将通过门店和个人推荐,专家初审,市民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老百姓最喜爱的二十道湘菜,并向社会公布;《2012长沙湘菜美食节指南》将我市的各大餐饮企业的具体信息绘制成地图,免费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发放,真正做到“一图在手,吃遍长沙”;全市各区县针对美食节也推出了各自的美食主题活动和特色街区,例如浏阳蒸菜美食节、望城县的靖港古镇前街、开福区滨江美食街等,挖掘、展示、宣传区县各自的湘菜文化和特色美食。
我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长沙湘菜美食节一定能够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富有实效的湘菜美食盛宴。
最后,祝2012长沙湘菜美食节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篇二】开始:放音乐。
领导来到台中央,致开幕式词。
领导宣布开幕。
同时,放飞气球,鸣响礼炮。
欢腾气氛中,周诺、孙亮来到舞台中央……周: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临清市的父老乡亲们,大家上午好。
孙:上午好。
周:我是山东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周诺。
孙:我是山东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孙亮。
浅析尺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尺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表时间:2019-08-08T15:17:24.9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作者:朱靖蓉[导读] 尺八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木管制乐器,产生于汉魏时期,兴盛于唐朝,曾深受宫廷皇室喜爱,但却在唐朝之后逐渐没落,于辽代之后逐渐消亡。
唐宋时期,尺八两度传入日本,逐渐受到民间、贵族的喜爱并一直传承至今。
本文通过介绍尺八的起源、种类以及在中日两国的传承与发展变化,希望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尺八,提高人们对尺八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尺八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木管制乐器,产生于汉魏时期,兴盛于唐朝,曾深受宫廷皇室喜爱,但却在唐朝之后逐渐没落,于辽代之后逐渐消亡。
唐宋时期,尺八两度传入日本,逐渐受到民间、贵族的喜爱并一直传承至今。
本文通过介绍尺八的起源、种类以及在中日两国的传承与发展变化,希望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尺八,提高人们对尺八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关键词:尺八;中国;日本;传承与发展1.尺八的起源尺八是中国古代传统木制乐器,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的意境。
尺八的具体产生时间被公认为唐代之前,《中国音乐词典》中说道:“尺八,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唐代已出现,相传吕才善制此乐器。
”由此可见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尺八的原型,只是叫法不同。
唐朝时期,尺八被广泛应用于宫廷乐舞中,这一乐器也曾多次出现在历史文献及名画中。
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曾记载:“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除此之外,在唐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也能看到尺八的身影。
2.尺八的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2.1唐朝时期的尺八在唐朝,尺八主要用于宫廷燕乐中,在杜佑的《通典》和《大唐六典》中就有记载。
除了宫廷贵族,民间百姓也很喜欢尺八,例如在敦煌莫高窟中壁画“嫁娶图”就能看到在迎亲队伍中有人吹奏尺八。
由此可见,尺八乐器在唐代深受宫廷及民间的喜爱。
尺八文化
唐朝音乐家吕才受天子御命胁音律制尺八,其祖庭在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
尺八原本不是乐器而是修行用的法器。
宋朝时,日本高僧心地觉心才将尺八传到日本。
如今尺八几乎在中国失传,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日本的传统乐器。
尺八的风格质朴天成,不卖弄技巧,吹奏时需全心投入,一切音声从心中自然流露。
其工艺保持了竹材的自然内径,以维持天然音色,因此音频接近人声,为我们听觉范围中最感舒适的波段,特别容易让人心放松。
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孔鸣乐器。
源于竖笛,在隋唐时期是宫廷乐器,尺八,由竹制,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
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恬静、深沉而空灵,音色苍凉辽阔,并略带凄凉之感,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入日本。
尺八是日本竖笛的代表,被誉为世界上最奇妙的乐器之一。
在东汉时期,竖篴已流传于民间。
到了隋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至唐则大盛,广泛用于宫廷乐舞。
唐代吕才善制此器。
《新唐书•吕才传》:“贞观(627—649)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
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
宋代尺八,又称箫管,陈旸《乐书》有所记述。
沈括《梦溪笔谈》载:“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从传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制来看,它与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
宋代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断层,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尺八渐少使用。
尺八东传日本南宋时,日本觉心和尚(普化宗的禅宗)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在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等。
后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
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牛角:音色较温润,是目前最常用的镶嵌材料。
圣诞节音乐活动
唐朝(618-907年)
宫廷音乐
唐朝的宫廷音乐是当时音乐文化的代表,其风格庄重、典雅。宫廷音乐包括祭祀、朝会、 宴享等多种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燕乐"。燕乐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表演形式,包括歌舞 、器乐等多种元素,为当时的宫廷生活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宋朝(960-1279年)
音乐与舞蹈
唐宋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也有着密 切的联系。宫廷和民间的舞蹈表 演常常伴随着音乐的演奏,形成 了独特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艺 术形式。例如,唐代著名的《霓 裳羽衣舞》就是一部以音乐和舞 蹈相结合的大型歌舞剧,展现了 唐代宫廷音乐的华丽与舞蹈的优 美
宋朝(960-1279年)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是中国历 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的音乐 艺术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音乐艺 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唐宋时期的 音乐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后来的音 乐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宋朝(960-1279年)
音乐与文学
唐宋时期的音乐与文 学紧密相连,许多诗 词作品被谱曲演唱,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与 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 式。例如,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 就是一首描写琵琶演 奏的诗歌,被后人谱 曲传唱,成为了经典 的音乐作品
唐朝(618-907年)
唐朝(618-907年)
民间音乐
唐朝的民间音乐也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是"曲艺"和"散曲"。曲艺是一 种以歌唱为主的表演形式,散曲则是一种 以乐器演奏为主的表演形式。这些民间音 乐形式在当时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唐朝(618-907年)
音乐理论
唐朝的音乐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理论家,如吕才 、郑译等。他们对于音阶、音律、调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音乐理论发展 奠定了基础
吕才:自学成才的思想家音乐家
吕才:自学成才的思想家音乐家世界吕氏宗亲总会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吕;请点击上面“世界吕氏宗亲总会”关注,拥抱中华吕氏大家庭,我们在北京为您报道全世界吕氏大小事,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吕氏文化,共建繁荣吕氏,传播吕氏正能量。
我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人知识渊博,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我们身边的历史人物”就是一个学识渊博、博才多能的人。
他叫吕才,是唐代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音乐家,还是学者、自然科学家。
在其老家——现在的高唐县清平镇,当地人都知晓他,他的爱情故事也被传为一段佳话。
吕才(606—665年),博州清平(今山东高唐县清平镇吕庄人)。
吕才的名头不少:唐代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音乐家,还是学者、自然科学家。
更令人惊叹的是,多才多艺的吕才,没有拜过老师,属于自学成才。
看来,吕才绝非一般人,悟性极高。
吕才出身寒微,从小好学,爱好广泛,通晓《六经》、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逻辑学、哲学乃至阴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尤长于乐律,而且大都有专门著作和创造。
因其学识渊博、博才多能而逐渐知名。
唐初的一些名臣官僚,如魏征、王珪等都十分赞赏吕才的“学术之妙”。
30岁时,他由温彦博、魏征等人推荐给唐太宗进入弘文馆,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他参加了许多官方编辑、修订图书的工作,也有不少自己的著作,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算、地理、军事、历史、佛学、医药等众多领域。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吕才的著作几乎全部失传,至今保存下来的仅有8篇残篇、5000余字。
用儒家思想创立无神论体系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派,形成了唯心论与神学的思想体系。
唐太宗命吕才及宿学老师对所传阴阳书“删落烦讹,掇可用者”。
吕才“以经谊推处其验术”,批驳了阴阳书中的宗教迷信,用儒家思想创立了一种无神论体系。
吕才刊正削存的百余卷阴阳书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并诏颁天下,但现仅存《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三篇。
唐朝民间趣事民间音乐中的有趣故事
唐朝民间趣事民间音乐中的有趣故事唐朝民间趣事:民间音乐中的有趣故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除了宫廷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其中,民间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几个富有趣味的唐朝民间音乐故事,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个繁荣而有趣的时代。
故事一:琵琶行在唐代的音乐故事中,尤为著名的是琵琶行。
据传,唐时有一位名叫张继的琵琶演奏家,他技艺精湛,琴音动人。
有一天,张继为了追求琴艺的进步,踏上了远行之旅。
他游历了各地,学习了许多不同地方的琵琶技巧,以及当地的音乐传统。
最终,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琵琶行》的曲子。
《琵琶行》在当时非常受欢迎,成为了民间音乐的经典之作。
它以铮铮琵琶声所传达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张继旅途中的辛酸和思念之情。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音乐家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也反映了唐代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旅行的向往。
故事二:夜奔黄河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文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诗人兼歌唱家。
据传,有一天夜晚,李白酒后想念家乡的黄河,他激动地拿起丝弦,即兴吟唱了一曲《夜奔黄河》。
这首歌曲歌颂了江山如画的黄河,描述了李白怀念故土的思绪,极富情感和意境。
因其优美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这首歌很快在民间广为传唱。
人们常常在夜晚的河畔,用这首歌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民间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故乡的热爱。
故事三:唢呐声中的豪情在唐代的民间音乐中,唢呐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乐器。
有一位名叫王五的唢呐演奏家,他擅长用自己的演奏传达豪情壮志。
据说,王五演奏唢呐时总是能够唤起人们的豪情,让人们感受到无边的热血。
一次,王五受邀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他演奏起来,笛声嘹亮,情感激昂。
在他的音乐之中,观众仿佛看到了英雄豪杰、沙场壮志,感受到了无畏的勇气。
这个故事揭示了唢呐在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民众对这种带有豪情的音乐表达方式的热爱和追捧。
唐代笛的发展及主要特征
部 乐八\ 国伎
及其他 、
大隼栗
O
小隼栗
O
双隼栗
桃皮竿栗
节鼓
O
腰鼓
O.
齐鼓
O
担鼓
fo
铜鼓
毛员鼓
都昙鼓
答腊鼓
羯鼓
鸡娄鼓
正鼓
和鼓
槃W '
铜钱
O
贝 箪栗
O
•
乐器种类 乐工人数
19 15 27 25
天竺 安国 龟蚯 康国 疏勒 文康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O
O
OO
O
OOOOO
OO
O
OO
O
14
9
结语 唐代诗人们喜欢借酒浇愁,如抽刀断水。他们也借笛 子来抒情,笛声悠悠,情感幽幽。除了寂静的江边、热闹 的旅游名胜楼之外,还有宫廷、荒山野外、放牧之地、雨 后初霁的河边等,这些地方在李白、杜甫、李世民、刘禹 锡、白居易等大诗人的诗中屡见不鲜。不论是边关还是城 镇,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都有笛声在飞扬,甚至小到生活 中的邻居也有吹笛可赏的。这不仅是因为笛子便于携带, 也因为笛子比较贴近生活, 善于表现生活。 笛所表达的内 容除了行军征战之外,还有离别情怀、各种悲情等。尽管 在诗人们看来横吹竹笛似乎很适合表达忧愁、悲愁、怨愁、 愁苦一类的感情,但是古代文人喜欢吟咏竹笛,原因是竹 笛音色优美,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将声音传播很远。特 别在夜色暮临和飘荡在水面上时,竹笛有着其它的乐器不 能达到的效果。 从这些特点来说, 笛子艺术在唐代音乐文 化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隋唐时期的音乐
隋 唐 主 要 乐 器
芦 管
笛子
葫
茄
鼓
管
胡琴
鼓
琵 琶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
李疑:隋代琴师。所弹琴名“连珠”,故人称连珠先生。作琴 曲,《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还长于弹奏刘 琨的《竹吟风》、《哀松露》,见于《广博物志》。 吕才:唐初音乐家、哲学家。生卒:600---665年。博州清 平(今山东聊城)人。精于乐律、能作曲编舞,并善弹琴 裴神符:传统琵琶演奏方式的创始人。唐代演奏家。善奏琵 琶,并善作曲。作品有《火凤》、《倾杯乐》和《胜蛮奴》 等。 李龟年: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 宫廷乐师。梨园乐人
隋唐音乐文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 燕乐。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见于《教坊录》 的唐大曲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因其为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 风格,为世所称道。 音乐品种的形成声乐器乐的发展: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 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 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 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 唱。 • 念奴:唐宫伎中一流歌手。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 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元稹称其“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 五郎吹管逐”。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 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术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了当时边疆 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艺术成果,融汇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 有绘画、雕塑、书法和音乐、舞蹈等。
隋唐时期的音乐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音乐家吕才传蜚声乐坛,博学多能吕才(600—665),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东)人。
出身于寒门。
年轻时对音律即有较深的造诣,闻名于公卿之间,贞观三年(629),太宗命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与熟谙音律的王长通、白明达共同斟酌,但三人意见不合,一时争执不下,难以定论。
太宗不得不令侍臣再举荐高明,中书令温彦博遂举荐吕才,说他“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
侍中王珪、魏徵也素闻其名声,也在太宗面前极口称赞他的“学术之妙”,魏徵还特意赞叹他的尺八律管说:“(吕)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
”①在公卿大臣的大力举荐下,太宗遂征用吕才,令直弘文馆。
有一次,太宗披阅周武帝撰著的《三局象经》,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说太子洗马蔡允恭小时曾做过此戏,太宗召来问他,允恭也因停废年久,遗忘殆尽,于是又召问吕才。
吕才回去研究,“寻绎一宿,便能作图解释”。
允恭看过吕才的图解以后,“依然记其旧法,与才正同”。
这样旷废多年,无人知晓的《三局象经》戏经吕才图解后又起死回生了,吕才也由此蜚声乐坛。
此后,吕才被擢任为起居郎。
贞观六年(632)九月,太宗驾临庆善宫。
庆善宫本太宗降诞之所,因此在宫里与从臣举行盛大宴会,并赏赐闾里。
太宗非常高兴,即席吟诗作赋,起居郎吕才又和以管弦之乐,取名为《功成庆善乐》。
并播之乐府,用64名儿童进行演练,“冠以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履履而舞,号《九功舞》。
进蹈安徐,以象文德”①。
之后,每逢享宴及国家大庆之日,即进行表演。
贞观七年正月,太宗为了表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将过去的《秦王破阵乐》制成舞图,其形式为“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
吕才依照舞图,以乐工128 人“披甲执戟而习之”。
此舞有三个变化,每次变为四个战阵,有来往、快慢、击刺之象,动作与《秦王破阵乐》节拍相应,不几天即演习成功。
后来魏徵等人修改了歌词,并取名曰《七德舞》。
正月十五日正式表演,观者见其“抑扬蹈历,莫不扼腕踊跃,懔然震悚”,武臣列将一起上前祝贺说:“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
”②于是群臣皆称万岁。
吕才亲自教练而成的《九功舞》、《七德舞》获得了成功。
自此,每年元旦、冬至朝会庆贺时,两舞都在廷中演奏,成为唐初的名舞。
这表现了吕才的精湛技艺与卓越才识。
不久他又被擢为太常博士。
①《旧唐书》卷七九《吕才传》。
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①《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唐会要》卷三三《庆善乐》。
②《唐会要》卷三三;《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
贞观十七年(643)前后,唐太宗计划亲征高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事先特命吕才造《方域图》及《教飞骑战阵图》。
博学多才的吕才对四方疆域及阵法也很精通,所绘制的地图及阵法图“皆称旨”,因摧授太常丞。
显庆年间(656—660),唐高宗以为有名的古琴曲《白雪》至唐时似已绝迹,遂命太常增修旧曲。
不久,吕才上《进白雪歌奏》,以他在音律的渊博学识,对《白雪》琴曲的原始本末作了详尽的说明,指出《白雪》琴曲“未宜和歌,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楚国宋玉以来千余年,未有能歌《白雪》曲的人。
尽管湮废已达千年之久,这位精通音律的学者仍“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于歌,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
吕才在考察古今的乐府时发现,凡奏正曲之后,“皆别有送声,君唱臣和,事彰前史”。
于是又取太尉长孙无忌、仆射于志宁等《奉和雪诗》以为送声,合十六节,经过演习证明,“并皆合韵”。
高宗十分高兴,又作了《白雪歌辞》十六首,交付太常,以编于乐府。
吕才还参与编修工作,曾与右仆射高士廉等人奉诏共同编修《文思博要》,全书1200 卷,目录12 卷。
他还精通谱牒,与中书令许敬宗等人撰成显庆《姓氏录》,全书200 卷,重新品定氏族门第的高下。
后来右监门长史苏敬上奏高宗,说陶弘景所撰《本草》药书,“事多舛谬”,于是高宗又诏命吕才与中书令许敬宗等官员及诸名医,增损旧本,并由司空李勣总监定。
经过刊正以后,改正了旧书的舛谬,并图合成54 卷,“大行于代”,可见,吕才在医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另外,吕才还精通史学,自撰《隋记》20 卷,流传于当时。
无神论思想吕才的博学多能,最难能可贵的是具有无神论思想。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到他所奉命刊正削存的阴阳书中。
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派,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基础,掺杂一些宗教、巫术和迷信,用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形成了唯心论与神学的思想体系。
传世的阴阳书,荒诞怪迂,甚至连唐太宗也不能容忍,称所传阴阳书“多谬伪浅恶,世益拘畏”,于是命吕才及宿学老师“删落烦讹,掇可用者”。
在刊正阴阳书的过程中,吕才“于持议儒而不俚,以经谊推处其验术,诸家共诃短之,又举世相惑以祸福,终莫悟云”①。
吕才的无神论思想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并不拘泥,“以经谊推处其验术”,他批驳了阴阳书中的宗教迷信,用儒家思想创立了一种无神论体系。
尽管吕才刊正削存的百余卷阴阳书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并诏颁天下,但该书绝大部分已经佚失,现仅存《叙宅经》、《叙禄命》及《叙葬书》三篇残文。
在《叙宅经》篇中,吕才首先援引《易经》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盖取诸《大壮》。
”至殷、周时,始有卜宅以定吉凶的说法。
师巫“更加五姓之说”。
五姓是指宫、商、角、徵、羽等,认为“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以此为法”。
可见,《宅经》的有神论思想在于“五姓之说”。
因此,吕才重点揭露与批判了五姓之说的虚妄。
首先,吕才指出五姓“配属”方法是自相矛盾的。
他说:“至如张、王①《新唐书》卷一○七《吕才传》。
等为商、武,庾等为羽,欲以同韵相求;及其以柳姓为宫,以赵姓为角,又非四声相管。
其间亦有同是一姓,分属宫商,后有复姓数字,徵羽不别。
”他从矛盾律原理出发,指出“五姓之说”违背了逻辑规律,难以自圆其说。
其次,他稽考经典,古代本无五姓之说,诸阴阳书,也无此语,“直是野俗口传,竟无所出之处”。
指出乃“近代师巫”的无知妄说,不足为训。
最后,他从姓氏起源来考察,指出五姓之说的荒诞不经。
在黄帝之时,“不过姬、姜数姓,暨于后代,赐族者至多”。
至如管、蔡、郕、霍等十六姓,“并是姬姓子孙;孔、殷、宋、华等八姓,“并是子姓苗裔”。
至于其他无不如此。
他大量地列举了姓氏,并分别指出它们“因邑因官,分枝布叶,未知此等诸姓,是谁配属?”吕才还稽考了《春秋》一书,其中以陈、卫、秦并同“水姓”,齐、郑、宋皆为“火姓”,其姓之来源,“或承所出之祖,或系所属之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宫、商、羽、徵,共相管摄”。
他得出结论说:“此则事不稽古,义理乖辟者也。
”吕才详明地叙述了姓氏的源流以后,五姓之说的迷信思想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叙禄命》篇中,吕才首先考察了禄命之说的源流。
在《史记》中记载有宋忠、贾谊讥讽司马季主的故事,出于卜筮之口。
“夫卜筮者,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
王充的《论衡》也称“见骨体而知命禄,睹命禄而知骨体”。
由于禄命之说行之既久,又“多言式中”,于是人们遂信以为真了。
吕才指出人的祸福、贵贱、寿夭与禄命绝对无关:“今时亦有同年同禄,而贵贱悬殊;共命共胎,而夭寿更异”。
禄命书说秦始皇“为人无始有终,老而弥吉”。
吕才据《史记》记载,指出秦始皇是“有始无终,老而弥凶”,结果活了不过五十岁。
他还考察汉武帝、魏孝文帝、南朝宋高祖等人的生平,说明禄命法也同样不验,从而揭穿所谓“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完全是虚伪与骗人。
在《叙葬书》中,吕才援据儒家经典,批判驳斥《葬书》所宣扬的迷信思想。
首先考察了丧葬的原始情况。
据《易》、《礼》等书记载,“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来才有“圣人易之以棺椁”。
“葬”字的原义,“葬者,藏也,欲使人不得见之”,到了后来,才有阴阳葬法。
由于阴阳家和巫者一再宣扬迷信思想,遂使葬术一时颇为流行,致有一百二十家之多,他们“各说吉凶,拘而多忌”。
为了揭穿丧葬中的吉凶、禁忌等迷信,吕才列举了历史上从国王、诸侯、大夫、士及庶人的殡葬情况,说明丧葬只不过有“贵贱不同,礼亦异数”,但都“葬有定期”,因而得出了葬“不择年月”的结论。
葬书中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坟垅所招”及“丧葬吉凶,皆依五姓便利”等说法,都是“巫者诈其吉凶,愚人以徼幸”。
至于“擗踊之际,择葬地而希官品;荼毒之秋,选葬地以规财禄”,均为无识者的愚昧,巫者的狡诈诳谝。
吕才以大量历史事实和深刻的推理分析,揭露了宅经、禄命、葬书的荒诞虚伪,充分显示了他的无神论思想的价值。
但是,他“以经谊推处其验术”,时时用《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立论根据,而对儒家经典中的一些迷信思想失去了批判能力。
如在《叙宅经》中,对《堪舆论》记载“黄帝对于天老,乃有五姓之言”,这本是五姓之说的源头,他却避而不谈;在《叙禄命》中,在谈到人生禄食运数时未否定“天命”,说:“但以积善余庆,不假建禄之吉;积恶余殃,岂由劫杀之实。
皇天无亲,常与善人,祸福之应,其犹影响。
”表明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是不彻底的。
尽管吕才的无神论思想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阴阳迷信充斥、“举世相惑”的时代,他对《宅经》、《禄命》、《葬书》的深刻批判,仍然放射出唯物论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