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体验高考
(2011·安徽文综·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 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 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
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C
(福建厦门质量检查)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
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人物及代表作 维新活动(主张) 影响(地位) 共同主张
《《康新孔有学子为伪改经制考考》》讲中学西;结合(托古改制)
为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
梁启超
兴民权;
《变法通议》 变科举制
维新宣传家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抨击纲常礼教及专
制等级;
批判最激烈
倡自由平等
自由权利;
系统介绍西方
体验高考
(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 “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 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 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高中历史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人民版必修
(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 工人 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
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为中国 共产党 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使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1.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1)五四运动前,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并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运动。
————————[课堂小结·建通史]———————
五四运动前后之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催生革命狂飙新时代
[文化上] (1)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1918 年, 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高举 社会主义大旗。 (2)1919 年,李大钊开始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思潮并得到广泛传播。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 基础。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中“1920 年”“革命”和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主张等,可以判断出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 题选 C。
答案:C
新中国 中 国 特 色 的 革 命 道 走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的 革 命
成立 路”思想历程
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
胜利
2.认识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 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 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 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 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材料: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 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 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有什么特点?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二、仿行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思想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时间: 19C末20C初 主张: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活动:辛亥革命(1911年) 结局: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双半状况依然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 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 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 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三、思想救国
1、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时间: 1915——1918
主张: 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救国
活动:新文化运动 影响:
三、思想救国
2.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 时间: 1918——1919
主张: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救国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A、进步性: 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评价 意义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片面性
※ 题组二
新文化运动
【例1】《青年》(《新青年》前身) 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 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人们经 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 呼它。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 因为 ( ) 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 C.上海是法租界,在杂志出版时 必须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 想的影响 答案:D
林则徐、 魏 源
地主阶级
实行君主立宪制, 是康、梁维新思 发展资本主义 想的理论来源 制度 层次
近 代 中 国 思 想 解 放
一个主题
救亡图存
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历程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例9】(2008重庆,13)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 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 ) ①魏源 ②光绪帝 ③赵三多 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10】(2006重庆,1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 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 是 ( )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答案:B、C
答案:D
疑难突破
一、19世纪中期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所属阶级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作用 迈出了向西方 学习的第一步 器物 层次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郑观应、 薛福成、 王 韬 资产阶级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过变法救亡图存, 是一次思想启蒙 实行君主立宪制, 运动,促进革命 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传播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标志着中国近 代化的起步 特点 结果 由 于 阶 级 和 时 代 的 局 限 , 没 有 使 中 国 独 立 、 富 强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特点
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 2、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
3、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从器物层次(洋务运 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层次(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思想主张(政治、经济) 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发展资本主义
异:
1、具体目标: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2、手段、方式
改良 革命(暴力)
3、结果及 主要功绩
昙花一现,失败;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
最终失败;推翻了… 结束了 …建立了 … 深入…
1、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6 )第三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异曲”:两派的思想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实行民主共和制。 “同工”:两派的政治、经济主张相同。都代表民族 资产阶级,都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殊途”:两派的手段和实践活动不同。维新派主张
改良,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 革命,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
2、经济 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入。
启示
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动了中国近 代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9世纪40~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晚晴政府危机四伏,受经世致用的影响,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志士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驿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例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仿制英国船炮,改制信使炮车。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得专著。
魏源在该书上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认为,夷之长计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作用。
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为立国之本。
“西学为用”即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其目的是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洋务运动最终以黄海海战的失败宣告破产。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外国侵略的日益加深,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它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张民族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90年代初,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c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合作探究】2: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 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 (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 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 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 (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 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 荒作用。 (4)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他们中的 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 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
二、维新变法思想:
(二)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 1、产生背景: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③理论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借孔子权 威宣传维新思想 ④评价:“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高考真题】(2010· 福建文综16)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 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 此判断他是( )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解析D。“惟适乊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 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 影响。
二、维新变法思想:
第1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师夷长技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 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你先认驱识这者些】近代历史任务吗,谈谈他们在近代史上扮
演的角色(重要贡献、思想、阶级属性)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背景: ⑴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3)西学东渐的影响 (4)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 (5)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中国人开始觉醒。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探究:1、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奇变”开近如代果中你国是由爱清朝统 治集团一员的林则徐,你会怎么做,这么国西做而 方研的的究先目、河的学。是习什么? 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寻求强国御侮之策,抵抗列强侵略;
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2、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含义: 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意义: 成为近代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千年传统
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探究:如何看待林则徐、魏源 的思想?
1)作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一他 牢方笼们的,面思面带对想有,现鲜启实,迪明着放的人眼时寰们代挣球脱,变去闭化关重的锁新印国认的识记
兴起。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
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
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探究:1、李鸿章对西学的主要态度观点是什么?和林、 魏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都代表地主阶级
2、结合政治史谈谈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失败? 甲午战争失败先驱者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概要: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2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的转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导语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③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内容: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立宪派)论战内容: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
意义: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意义: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思维导图】【高考真题专练】1.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而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B.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4.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5.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反对向西方学习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批判传统思想,倡导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山东成武二中 盛昌华
名称
时间
领导派别
兴起原因
目的
内容
性质
影响
异
同新派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3、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也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创造了条件。
都受了欧洲启运动和中国明清时期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都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的反动政府日益腐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影响下发生的。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ppt10
今天,我们应怎与归,皇驳其马。”
这个女子出嫁、结婚,乘坐着 黃红色的马车。
《文学改良刍议》: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计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革命论》:
北大为何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 蔡元培校长的办学思想先进 一批新文化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存在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象
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
他们自由发展。”
—— 蔡元
培
请问:
(1)引文反映蔡元培怎样办学思想?
(2)这种办学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北大的 “三只兔子” (1919年) :
革命/维新思想的根本区别?原因?
区别——对清帝(君主制)态度 前者: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建立资阶共和国 后者:通过变法,保留清帝,实现君主立宪
原因—— ①清府面目暴露程度不同: 19C末,人们对清朝抱幻想; 20C初,清朝面目暴露,人们坚决反清 ②民资力量不同: 19C末,初步发展、力量小 20C初,进一步发展、力量壮大 ③阶级地位不同 民资上层,与封建势力联系较紧; 民资中下层,反封建相对彻底
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资阶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
a.都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主张用资本 主义体制取代封建体制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人民版必修31.陈独秀曾经撰文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其实践行动是( )A.参加辛亥革命B.掀起新文化运动C.参加护国运动D.创建中国共产党【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传统儒家思想,并且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1915年陈独秀提出:“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要求变革的是( )A.军事技术B.思想文化C.经济体制D.教育制度【解析】选B。
从题目中的“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可以看出,陈独秀要求变革,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思想观念,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的运动C.学习西方的文化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运动【解析】选D。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正确。
【补偿训练】(2016·益阳高二检测)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解析】选C。
题干中陈独秀说到中国要超越欧美文明国家就要“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可知是对未来社会的思考,符合题意的是C,A、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与材料内容不符。
4.(2016·扬州高二检测)陈独秀曾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 )A.《青年杂志》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狂人日记》【解析】选B。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新文化运动;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人民版必修3
(3)根本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 本理论,如主观与客观、量变与质 变、主 要 矛盾 与次 要 矛 盾、开展的观点、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进展比较分析,确定最 正确选项。 (4)联系历史背景分析法: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去分析,找出最正确选项。而错误选项,常有以下问题:范 围过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典题例证] (2021·石家庄质检)康有为在?上光绪皇帝第六书?中提出了三 条措施:“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 采 天 下 之 舆 论 ,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 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 下人上书。日主以时见之,称旨那么隶入制度局,此诚变法 之纲领,下手之条理,莫之能易也。〞这说明康有为的主张 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最大不同是( A ) A.强调君主的地位和作用 B.以制度局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C.重视舆论的监视作用 D.议会对皇帝负责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鸦片战争后,中国各个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
方学习的潮流。鸦片战争中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和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并不主 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 既学习西方的技术,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且均付诸实 践,但结果都最终失败。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课标导航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 课程标准 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
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掌握林则徐、魏源的代表作品及主要思想, 知道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学习导航 2.掌握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理解 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3.知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思想及实践。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选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戍变法(二)》
展到学习其“制度”。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 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 内涵。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梁启超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 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 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思想主张: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国雄于地球。”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代 表 作:《变法通议》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 ①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李鸿章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 无孛于经矣。” 材料三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 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 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也。 ——张之洞《劝学篇》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西方的生产技术等 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遇到顽固派的阻挠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 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不完全同意:
继承:
他们同属于地主阶级;都维护封建统治;都主 张向西方学习
发展: (1)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更广; (2)洋务派学西方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封建 统治,林则徐、魏源学西方目的的重心在于抵御外侮; (3)洋务派学习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实践,而林魏的主张没 有付诸实践。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含义: 3、实践——洋务运动
4、评价‚中体西用‛:
积极性:(1)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 张,冲击了夷夏观和礼仪至上的保守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 想付诸实践,进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局限性: “中体西用” 思想对中国政治体制过于自信,对西 方认识肤浅,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阶段,无法使中国真正 走向富强,洋务运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最终以失败结束。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 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 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 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 材料中的“新学”( )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中体西用” D.倡导“维新变法”
二、资产阶级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 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康梁思想
(1)背景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壮大 ③早期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二 维新变法运动过程
保国会 中外纪闻 ⑴维新思想运动兴起: ①办学堂:万木草堂 强学会 时务学堂 国闻报 ②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强学会 时务学堂 《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时务报 ③创办报刊:《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万木草堂 ⑵维新思潮演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①上书: 公车上书 《上清帝第六书》 ②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和保国会 ③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⑶维新运动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周练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6分)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3.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6.“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7.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9.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0.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1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
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 )。
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B.“采西学,制洋器”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D.“敢以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12.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
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 )。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13.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这说明( )。
A.康有为能正确理解和评价孔子主张的政治制度B.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康有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14.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
”这句话主要( )。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的民主政体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15.“‘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被国人广泛传播。
”“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 )。
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国民革命期间16.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启蒙了国民觉悟C.反对民主革命D.主张救亡图存17.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材料表明鲁迅先生( )。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全盘否定传统文化C.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D.号召发动群众革命18.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在其著作《家》中描写了孔教会会长冯老爷遭到以觉慧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猛烈批判。
这一历史现象应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D.新文化运动时期1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20.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思想解放B.学习西方C.提倡科学D.文化转型2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时期22.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来到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况不能..表明( )。
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二、非选择题(23小题10分,24小题24分,共计34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明确了学习敌人是为了战胜敌人的辩证关系,对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因为在他之前,文人往往以沉默寡言作为一种美德:埋着头,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这是不求名利的一种标志。
——《八千里路云和月》余秋雨旁述(1)根据材料一分析,魏源的核心思想。
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2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4分)24.中西文化思想的冲突,传统与西化的相斥相纳,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基本上可以以18世纪作为分界线,18世纪的中国热将中国文化的魅力推向顶峰。
之后,随着西方现代性的成熟,中国形象逐渐跌落,影响到西方人甚至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文化观”。
——王岳川《去中国化——18世纪以降西方现代性战略》材料二在孔家思想统治之下……中国文化的改变,至多只有皮毛的改变,没有彻底的主张。
……一直到了民国四五年以后.................。
...........,.开始有了些人作了片断的个人主义言论——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材料三“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西方人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2)与材料二中加着重号的语句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概括指出该事件对中国“新”“旧”文化的看法及其在当时的可取之处。
(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想中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10分)专题练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BDDCB 6-10 DAADC 11-15 CADBC 16-20 BBDBD 21-22 DD二、非选择题:23.(1)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分)认识: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分)(2)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分)(3)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4分)24.(1)变化:由受到推崇到逐渐跌落。
(2分)原因:西方现代性的成熟或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形象的跌落。
(答“海禁”政策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亦可)(4分)(2)事件:新文化运动。
(2分)看法: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西方的近代思想不相容,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