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中国传统24节气立冬,这才是真正的立冬百科
中国传统24节⽓⽴冬,这才是真正的⽴冬百科 ●⽴冬简介 ⽴冬,⼗⽉节。
⽴,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始冰。
⽔⾯初凝,未⾄于坚也。
地始冻。
⼟⽓凝寒,未⾄于拆。
⽴冬是农历24节⽓之⼀,也是中国传统节⽇之⼀;时间在每年11⽉7-8⽇之间。
⽴冬过后,⽇照时间继续缩短,中国民间以⽴冬为冬季之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俗。
⽴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有“⼗⽉朔”、“秦岁⾸”、“寒⾐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
北⽅正是“⽔结冰,地始冻”孟冬之⽉,南⽅却是⼩阳春天⽓。
●历史渊源 ⽴冬是⼗⽉的⼤节,汉魏时期,天⼦亲率群⾂迎接冬⽓,表彰与抚恤烈⼠及其家⼩,⿎励民众抵御外敌侵袭,民间有祭祖、饮宴、⼘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赐给来岁丰年,农民⾃⼰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冬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分为3个5天,三候:“⼀候⽔始冰;⼆候地始冻;三候雉⼊⼤⽔为蜃。
” 此节⽓⽔已经能结成冰;⼟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类的⼤鸟,蜃为⼤蛤,⽴冬后,野鸡⼀类的⼤鸟便不多见了,⽽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相似的⼤蛤。
所以古⼈认为雉到⽴冬后便变成⼤蛤了。
●民间习俗 1、迎冬 ⽴冬与⽴春、⽴夏、⽴秋合称四⽴、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
农耕社会,劳动⼀年,利⽤⽴冬这⼀天休息,顺便犒赏⼀家⼈的⾟苦,所以谚语说“⽴冬补冬,补嘴空”。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宋代,⼈们更换新⾐,庆贺往来,⼀如年节。
清代,⼠⼤夫家拜贺尊长,⼜交相出谒。
细民男⼥,亦必更鲜⾐以相揖,谓之“拜冬。
”。
民国以来,贺冬传统风俗,似有简化趋势。
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
3、⾷俗 《礼记》“⾷⽠亦祭先也”。
冬⾄,中国古有“冬⾄节”的风俗。
好吃不过饺⼦,⽴冬则有吃⽔饺的风俗。
⽴冬时,包饺⼦,味道既同⼤⽩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番滋味。
24节气之一:立冬节气
姜母鸭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立冬还有吃饺子的习 俗。吃饺子是古代很多节日节气都有的习 俗。一般认为,饺子是“交子”的谐音, 所以季节交汇之时,新旧岁交汇之时,往 往都有吃饺子的习俗。立冬是秋冻两季的 交汇之时,这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入冬深秋 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
4
立冬养生
士/气/凝/寒/,未/至/于/拆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过后,日 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在古代 社会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冬季寒冷多病,也是人身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自然需要 补充营养。所以古人有“入冬日补冬”的习俗。 冬日的进补,与秋季不同,更侧重高热量的食物。比如在 福建地区,在立冬这一天要用四物、八珍等药材炖肉,一 般用狗肉、羊肉,也有用猪排的。浙江地区有的地方把立 冬称为“养冬”,也就是补养身体的意思。比如在浙江的 洞头,立冬这天就要杀鸡或鸭给家人炖了补身体,还有必 须要在辰时(早七点到九点)吃的讲究;也有的地方在这 天要专门炖猪蹄吃来进补,据说是可以防止冬季手脚冻伤。 在台湾地区,立冬这一天街上的羊肉馆、姜母鸭等生意都 会很好,这是当地人喜欢的进补方式。
气温下降 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
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 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 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 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 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 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 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 15℃。
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 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 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 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 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 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 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 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 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 11月底陆续入冬。
立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
立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标志着进入了冬季的开始阶段。
在中国的四季变化中,立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代表着气候的变化。
下面将介绍立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
一、气温逐渐下降立冬过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到来。
这是因为立冬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进入南半球,使得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减少,太阳辐射能量减弱。
冬季寒冷的气候需要人们增加衣物保暖,并且户外活动也需要注意保护。
同时,气温的下降也导致了植物的休眠和动物的冬眠。
二、天气阴冷多雾立冬时,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阴冷多雾。
这是因为冷空气活动频繁,湿气逐渐凝结成雾,导致天空变得昏暗。
雾天使得能见度降低,人们出行需谨慎注意交通安全。
此外,立冬时的阴冷天气也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容易感到疲倦和情绪低落,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降水量增加立冬时,降水量逐渐增加,特别是雨水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冬季气温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减少,相对湿度增加,导致降水的形成。
人们在立冬后需准备好雨具,以应对频繁的降雨天气。
四、风力加大立冬后,风力逐渐加大。
这是因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交汇,产生了较强的风力。
冬季的寒风刮得非常刺骨,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需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受到寒风侵袭。
风力加大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病虫害防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天干物燥立冬后,天干物燥的现象日益明显。
由于气温下降,湿度减少,空气中的水分容易蒸发,导致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喉咙痛、口干舌燥等不适症状。
在这个时候,要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使用加湿器等设备增加室内湿度,同时适当涂抹保湿霜以保护皮肤。
总结: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气温下降,天气阴冷多雾,降水量增加,风力加大,天干物燥。
在这个时候,人们要增添衣物,注意保暖;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保持良好的心态;准备好雨具,面对频繁的降雨;防范寒风对身体的影响;多喝水、润肤保湿。
立冬对人类生活、农作物生长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一系列的特点和变化,需要我们做好相应的应对和适应。
古诗里的立冬
古诗里的立冬
古诗里的立冬如下:
1、宋代陆文圭《立冬》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2、宋代紫金霜《立冬》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3、明代王稚登《立冬》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4、宋代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5、宋代陆游《今年立冬後菊方盛开小饮》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6、宋代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宋代朱翌《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8、明代刘基《立冬日作》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立冬的谚语大全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入冬季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立冬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于季节变化、农事活动和生活态度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立冬的谚语大全:1. "立冬寒气至,冻豆腥味起。
"- 意指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豆腥味开始升腾,暗示冷冬来临。
2. "初冬三九,冷打嘴巴。
"- 描述初冬时期的严寒,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暖。
3. "冬天三九,夏天三伏。
"- 揭示了一年中的寒冷和炎热时段,强调人们在冬季要注意保暖。
4. "冷在三九,暖在三伏。
"- 给人们提醒在寒冷的三九时节要保暖,而在炎热的三伏时节要防暑。
5. "冷霜始降,地寒一线。
"- 描述冬天初霜的来临,提示天气逐渐寒冷。
6. "大雪小寒,十冬腊月。
"- 形容大雪降临时,寒冷已经进入冬天的尾声。
7. "腊寒三九,冰上加冰。
"- 形容腊月三九时期的极寒天气。
8. "腊月一阴三九寒,忙不及防瑞雪临。
"- 描绘了腊月的阴冷天气,警示人们要随时应对可能的降雪。
9. "腊月下雪,年年有余。
"- 传统上认为在腊月下雪是一个好兆头,意味着来年将有丰收。
10. "腊月阳和三九寒,隔年农事大吉安。
"- 描述了腊月时温暖的阳和天气和三九时期的寒冷,预示着新年农事将会顺利。
这些谚语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于冬天的天气、气候和农事的认知,也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中的智慧和体验。
立冬节气的特点以及习俗
立冬节气的特点以及习俗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这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立冬节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习俗,下面将详细介绍。
特点:1. 气温骤降: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来临,天气开始转冷,气温逐渐下降。
特别是北方地区,此时已经明显感受到寒意,人们开始穿厚重的衣物来保暖。
2. 日照时间短:立冬时节,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
日照时间的减少也是冬季气温逐渐降低的原因之一。
3. 农事活动:立冬节气对农业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农作物的收割和农民们开始为下一年的农耕做准备。
在北方地区,农民们会开始收割大部分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并且开始储备冬季所需的食物。
4. 雪灾多发:在立冬节气期间,由于气温骤降,北方地区经常出现降雪天气。
尤其是高海拔地区,常常在这个时候出现大面积的降雪和雪灾。
习俗:1. 祭祀活动:立冬节气也是传统的祭祀活动时期。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向他们祈求平安和丰收。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定的祭祀活动,如以饭、豆等食物形状制作的祭品,以寓意来年食物丰收。
2. 冬令进补:立冬时节,人们开始注重进补,以增强体质。
按照传统观点,立冬后,人们应该多吃一些滋补食物,如鸡、鱼、猪肉、山楂等。
同时,食材的选取也会因地区而异。
3. 冬天装扮:立冬过后,人们也开始着手更换衣物。
北方地区,人们会穿上厚重的棉衣、羽绒服等保暖衣物;南方地区,人们也会开始增加衣物层次,穿上毛衣、大衣等。
4. 立冬小吃:立冬时节,各地都有一些特色的小吃,用于庆祝冬季的到来。
比如,在湖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小吃叫做立冬饺子,它的馅料多为冬季常见的食材,如韭菜、鸡肉等。
总结: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它在气候和农事活动上都有一系列的特点。
习俗方面,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祭祀和进补等活动,还有一些地方会有特色的小吃。
立冬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冬季已至,为迎接寒冷的季节做好准备。
立冬的意义与寓意
立冬的意义与寓意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即为立冬。
立冬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冬季的开始,具有深刻的意义与寓意。
一、意义1. 自然界的变化:立冬时节,气温逐渐下降,大地开始进入冬眠状态。
树叶逐渐凋零,草木枯黄,生命力进入休眠。
这个时期,大自然的景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与静谧的感觉。
2. 农业生产的转变:立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
农民们要开始收割庄稼,储备粮食。
同时,他们还要为冬季的农事活动做好准备,如修整农具、养护牲畜等。
立冬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民们需要做好冬季的农事安排。
3. 饮食调养的转变:立冬是饮食调养的重要时期。
在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消化功能相对较弱。
因此,立冬时要适当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以滋养身体,增强抵抗力。
此外,立冬时节还要注意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等,以保护身体免受寒冷侵袭。
二、寓意1. 转变与变革:立冬象征着自然界的转变与变革。
秋天的收获已过去,人们要开始面对冬季的严寒。
这种转变与变革的寓意,也可以引申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立冬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转变,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
2. 休养生息:立冬是大自然进入休养生息的时期,也是人们放松心灵、调整身体的好时机。
冬季寒冷,人们可以适当减少外出活动,多在家中休息,享受温暖的室内环境。
这有助于恢复体力、调整情绪,为接下来的一年做好准备。
3. 知足常乐: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物质生活相对清淡的时期。
在立冬时节,人们应该学会知足常乐,珍惜身边的一切。
冬天的寒冷可以让人更加体会到温暖的珍贵,物质的简单也可以让人更加懂得满足与感恩。
4. 期待新生: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而冬季又是春天的前奏。
冬天的严寒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冬眠的动植物会在春天苏醒,焕发新的生机。
立冬提醒人们,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要怀揣希望,期待新生的到来。
立冬代表什么含义
>立冬代表什么含义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就是冬天开始的意思,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立冬的时间1、二十四节气最早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方位时为立冬。
2、现在根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时间为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
立冬的民俗民间向来都十分重视立冬节气,各地庆祝的活动也很多。
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立冬是传统节日吗立冬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立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
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
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游泳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南方热补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北方饺子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立冬养生的方法:11月8日就要立冬了,意味着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来啦!立冬养生只要做好早睡晚起、多吃白色食物少食咸、补肾养肾等,就能顺应天时养护好身体,为春天做好准备。
立冬的传统习俗
立冬的传统习俗立冬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这一天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人们会根据传统习俗来庆祝立冬节。
立冬不仅是中国农民的重要日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节气中,人们通过一系列习俗和活动来迎接冬天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几种传统的立冬习俗。
一、冬令进补立冬是进补的好时机,因为人们相信冬季的气候寒冷,体内的阳气会逐渐减退,此时适宜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
许多地方都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北方地区,人们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花生、核桃等。
而南方地区则常食用姜、葱、蒜等辛辣食材,以温热身体。
二、祭祖扫墓立冬也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
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敬和纪念,因此在立冬这一天,很多家庭会前往祖坟或家族墓地,向祖先祭拜、献花或点燃香烛,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会组织祭祀活动,如祭祀家族神明、祭祀村庙等。
三、冬泳起源冬泳是一项特别受欢迎的活动,尤其在北方地区。
河、湖、海面上的冬泳爱好者们在立冬这一天会集结起来,穿着浑身裸露的泳衣,跃入寒冷的水中尽情畅泳。
冬泳起源于古代北方渔民对水神的崇拜,人们相信通过冬泳可以祈求水神保佑,获得健康和平安。
四、立冬民俗活动立冬民俗活动也是人们庆祝这一节气的重要方式。
其中,一些地方会举办斋醮、祈福仪式等宗教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另外,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一种传统游戏——“扔寒刀”,人们通过扔掷冰冷的水果刀来体验寒冷的感觉,以此迎接冬天的来临。
立冬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丰富性。
通过庆祝立冬,我们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平衡了身体养生的需要,更在精神上感受到了节气带来的美好和温暖。
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习俗,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将它传递给后代。
立冬的传统习俗凝聚着人们对冬季的独特情感和期待,而这些习俗也成为人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立冬的气候特点
立冬的气候特点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意味着冬季正式开始。
在立冬这一天,正午太阳的黄经达到225度,这时太阳直射点已经距离黄道60度,越来越接近南回归线,因此导致了北半球的气温逐渐下降。
立冬的气候特点具有明显的冬季寒冷、秋天结束、夏天炎热的过渡性特点。
一、气温逐渐下降,进入寒冷冬季立冬的最显著特点是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开始变得寒冷。
此时,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立冬前夜或当天,之后气温持续下降。
北方地区寒潮频繁,气温骤降,北风大,打破了秋季的稳定,开始转化为真正的冬季天气。
人们需要逐渐增加衣物来应对寒冷天气。
二、日照时间逐渐减少,天空逐渐灰暗立冬后,阳光的直射点继续北移,导致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逐渐减少,天空逐渐变得灰暗。
由于日照时间变短,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地表温度下降。
这种灰暗的天气让人感觉到冬天的降临,也给人心情带来压抑和沉闷。
三、降雪频繁,雨水逐渐减少随着立冬的到来,北方地区开始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
由于气温的逐渐下降,水汽凝结成雪花,使得大地披上了洁白的雪被。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给大地带来一片宁静和美丽。
而此时的雨量逐渐减少,降水总量也较秋季有所减少。
冬天的降雪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很多不便,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乐趣,如堆雪人、滑雪等冬日活动。
四、气候干燥,注意保湿立冬时,气温下降,相对湿度逐渐降低,空气变得越来越干燥。
冬季的干燥天气容易导致皮肤干裂、唇痒等不适感。
因此,在立冬这个时段,我们需要加强保湿工作,多喝水、使用润肤霜和保湿喷雾来保护皮肤,切勿轻视干燥的天气对健康的影响。
五、农业活动减少,适时进行防寒保暖立冬后,农业活动逐渐减少。
由于气温的下降和天气的寒冷,农民们开始收割冬季作物、养护农田和畜牧业。
他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免受冷害。
此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保持身体的温暖,避免寒冷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立冬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立冬是什么意思含义
立冬是什么意思含义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斗指西南,维为立冬,太阳黄经达225°。
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85°,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黑夜却达到最短,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量趋向饱和。
这一天起,气温骤降,由于此前日照时间较长,所以一些地方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但随着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气温逐步下降。
秋天已去,冬天将至,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季了!中医认为,立冬是气温由热转寒的交接点。
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中医养生主张人们要“避寒就温”,在寒冷的冬天,更宜进行室内运动。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怕冷就不愿意运动,懒洋洋地不想动弹,会使免疫力下降,会让病菌乘虚而入。
因此,在冬天里也应当适度运动,微微出汗即可。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也就是说,三九严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也是进补的最佳时期,在饮食调理上应注重“补”。
俗语云“药补不如食补”,冬季的食补应以补阳气为主。
可以多吃羊肉、狗肉等肉类以及辣椒、虾米、核桃、栗子等补益心肾的食品。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重视保持精神安静,减少忧虑,注意保暖,适当运动。
在起居调养方面,要早睡晚起,中午睡个午觉,养成子午养阳的习惯。
另外,也别忘记运动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从文字学上讲,“立”是“顶”的意思,是“头”的意思,因为万物收藏皆在头。
在五行学说里,“立冬”表示水旺,是不同的五行共存相克的季节。
天文专家称:今年的冬季比较长,除夕那天夜里,金星和土星这两颗“吉星”会一直陪伴着大家。
土星会在23:43分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在接下来的30天左右里,它会每天陪你11个小时。
在今年的冬季,只要天气晴朗,便能看见土星穿越南天星空,与北斗星交相辉映。
立冬的谚语有关立冬的谚语俗语50条
立冬的谚语有关立冬的谚语俗语50条1、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这句谚语是说,如果立冬这一天是晴天,那么整个冬天都会以晴天为主;要是立冬当天下雨,整个冬天可能雨水较多。
2、立冬打雷要反春。
意思是立冬这天打雷的话,可能来年春天会出现反常的天气。
3、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冬时节,人们会通过吃美食来补充营养,犒劳自己。
4、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刮东北风时,冬季的天空往往较为晴朗。
5、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
提醒人们在立冬时要及时收获蔬菜,以免遭受冻害。
6、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立冬下雨可能会导致冬季多雨潮湿,而立冬无雨则要预防来年春天的干旱。
7、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起大雾,预示着适合在冬水田里种萝卜。
8、立冬雪花飞,大雪积成堆。
立冬下雪,可能这个冬天会有较多的降雪,积雪成堆。
9、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
说的是立冬时庄稼如果还没收割,不如留在土里。
10、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立冬刮风,立春可能下雨;冬至刮风,夏至可能下雨。
11、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立冬时种豌豆,可能会有不错的收成。
12、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金。
立冬晴天,粮食丰收,柴米充足;立冬下雨,粮食欠收,柴米昂贵。
13、立冬阴,一冬温;立冬阳,一冬凌。
立冬阴天,冬天可能比较温暖;立冬晴天,冬天可能较为寒冷。
14、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
立冬这天如果是白霜满地,那么晴天会持续到割大麦的时候。
15、立冬之日畏北风,来年五谷少收成。
立冬刮北风,可能会影响来年的庄稼收成。
16、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
指立冬前耕地效果最好,立冬后次之,立春后最差。
17、立冬温渐低,管好母幼畜。
立冬后气温逐渐降低,要照顾好母畜和幼畜。
18、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立冬和小雪节气相连,在此之前要优先做好土地的整理工作。
19、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立冬在农历十月,小雪时土地会被封冻得很严实。
立冬的别称和雅称
立冬的别称和雅称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即为立冬。
立冬意味着进入了冬季,也是冬季开始的节气。
立冬的别称有很多,也有一些雅称,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立冬的别称和雅称。
一、立冬的别称:1. 扁豆节:立冬期间正是扁豆收获的时候,因此有人将立冬称为扁豆节。
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习惯于在立冬这一天吃扁豆汤以庆祝丰收。
2. 寒露后:寒露是立冬前的一个节气,而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因此也有人将立冬称为寒露后,表示进入更为寒冷的季节。
3. 没了秋:立冬时,秋天已经过去,冬天正式来临,因此有人称立冬为“没了秋”。
4. 霜降前:立冬之后第二十三个节气是霜降,也是在进一步进入寒冷的季节,因此有时将立冬称为霜降前。
5. 老天爷下地动脚:有的地方将立冬称为“老天爷下地动脚”,寓意为冬天来临,老天爷踏足凡间。
二、立冬的雅称:1. 节地:在宗教信仰中,有些人将立冬称为“节地”,意指地之节日。
立冬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开始耕作,是古人祭祀地神的重要时刻。
2. 冬采:立冬的另一个雅称是“冬采”。
立冬后,丰收的农民开始进入冬季的采摘季节,他们采摘各种冬季水果、蔬菜和坚果等,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天,人们需要存储足够的粮食和食物。
3. 冬至前:冬至是农历的另一个重要节气,离冬至还有一段时间时,有人将立冬称为冬至前,表示离冬至的临近。
4. 冬夜:立冬之后,夜晚更加漫长,人们在冬夜中需要寻求温暖和安慰。
因此有人将立冬称为冬夜,表达对冬季夜晚的期待和思念。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人们通过不同的别称和雅称来向立冬致敬,并在这个节气里欢庆和准备迎接冬季。
无论是庆祝丰收、感受冬季的美好还是为了应对严寒的来临,立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希望人们在这个时刻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并准备好迎接冬季带来的挑战和美好。
《立冬》李白赏析
《立冬》李白赏析摘要:一、引言二、立冬的背景介绍三、李白的《立冬》诗歌内容分析四、诗歌的艺术特点五、诗歌的主题思想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意味着万物收藏,大地开始变得寂静。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立冬》诗篇,解读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立冬的背景介绍立冬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呈现出一片寒冷的景象。
此时,农作物进入丰收期,人们也开始为度过寒冷的冬季做好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创作了《立冬》这首诗篇,表达了他对冬日的独特感悟。
三、李白的《立冬》诗歌内容分析诗篇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描绘了北风扫荡草地,将白色的草叶卷起,八月便已飘雪的寒冷景象。
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突显了立冬时节的严寒。
接下来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则以梨花盛开的美好景象,寓意着寒冬中的希望。
在这两句诗中,李白将冬日的严寒与春天的温暖相对照,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李白的《立冬》诗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在这首诗中,李白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诗篇具有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诗篇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五、诗歌的主题思想《立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在寒冷的冬日里,李白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绘,传达了生活中的温暖与阳光。
诗中梨花的盛开,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依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美好的未来。
六、结论李白的《立冬》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冬日诗歌的代表之作。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冬日严寒的美景,更传递出了生活中的温暖与希望。
立冬的谚语有关立冬的谚语俗语50条
立冬的谚语有关立冬的谚语俗语50条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与立冬相关的谚语俗语,它们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以下为您列举 50 条有关立冬的谚语俗语:1、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立冬之后,气温逐渐下降,水的温度也随之降低。
2、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如果立冬当天是晴天,那么整个冬天可能都会以晴天为主;要是立冬当天下雨,整个冬天可能雨水较多。
3、立冬补冬,补嘴空。
意思是在立冬时节,人们要吃些有营养的食物来滋补身体,弥补因为劳作而消耗的能量。
4、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立冬下雨的话,要防备冬季多雨潮湿;立冬无雨,则要注意春季可能会干旱。
5、立冬打雷要反春。
立冬时打雷,可能预示着春天会出现反常的气候。
6、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立冬刮东北风,冬季的天空可能较为晴朗。
7、立冬雪花飞,一冬雪成堆。
立冬下起雪花,整个冬天可能会有大量的降雪。
8、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吹南风,往往不会有雨雪天气。
9、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立冬时种豌豆,可能会有不错的收成。
10、立冬阴,一冬温;立冬晴,一冬凌。
立冬阴天,冬天可能比较温暖;立冬晴天,冬天可能比较寒冷。
11、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
立冬时要及时收获蔬菜,否则容易遭受冻害。
12、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
立冬时如果庄稼还没有成熟收割,不如让它们在土里继续生长。
13、立冬不收葱,必定空。
立冬时要把葱收回来,不然就会一无所获。
14、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
立冬当天如果下雪,晴天就会一直持续到割大麦的时候。
15、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起大雾,适合在冬水田里种萝卜。
16、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
说的是立冬前耕地效果最好,立冬后次之,立春后最差。
17、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金。
立冬晴天,粮食丰收,柴米充足;立冬下雨,粮食歉收,柴米价格昂贵。
立冬由来解读立冬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立冬由来解读立冬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立冬由来:解读立冬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立冬标志着气温逐渐下降,寒冷的冬天正式来临。
立冬的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下面将为您解读立冬的由来。
立冬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根据太阳运行的轨迹和地球自转的规律,分割时间,用来指导农事活动。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记载于《周礼》中,可见其历史悠久。
立冬的含义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冬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季节,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周礼》中,立冬被视为冬季的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做准备。
同时,立冬也被视为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立冬还有着一定的养生文化背景。
根据中医理论,冬季养生十分重要,而立冬则是冬季养生的起点。
在立冬这一天,人们开始调整饮食,注重保暖,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根据中医养生的原则,人们应该在冬季保持温暖、进食补益食物,同时也要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立冬还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农民们会根据立冬的到来,开始收割冬季作物,比如小麦、莜麦等,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此外,农民们也会在立冬时开始种植冬季作物,如油菜、大白菜等,以利用冬季的阳光和水源,保证粮食供应。
立冬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用酒精、食盐、桃木等进行驱邪、消灾的仪式,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会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如舞狮、舞龙等,以庆祝冬季的到来。
总结起来,立冬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之一,其由来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立冬的寓意不仅体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冬季养生的原则,也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了解立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立冬,它是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重要节点,也是人们欢庆冬季、追寻内心平安与幸福的象征。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在这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寒冷季节,气温持续下降,天气逐渐寒冷干燥。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
此时,北方地区大部分已经出现初雪,冰冻如银的地面反射出寒光,树木上的枯叶被霜冻融化成水珠,绽放出美丽的冰花。
南方地区则呈现出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的天气,但太阳大部分时间都是宛如淡淡的暖冬之光,无法为人们带来温暖。
立冬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冬季。
北方地区的气温一般在零度以下,夜晚更是能降至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
南方地区的气温虽然相对较为温暖,但也下降到了10℃以下。
特别是在早晨和夜晚,冷风刺骨,让人不禁打寒颤。
此时,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干燥。
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较低。
北方地区经常出现干燥的天气,寒冷的北风吹拂着,使得空气中的水分迅速蒸发。
南方地区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空气中的水分也会逐渐减少,空气相对干燥。
立冬时节,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日照时间的逐渐减少。
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增强,太阳光线逐渐弱化,日照时间也相应减少。
北方地区的日照时间比南方地区更短,而南方地区的日照时间也比夏季明显减少。
这也是立冬之后人们感受到寒冷的一个原因。
立冬时节,人们需要注意防寒保暖。
穿暖和的衣物是必不可少的,在北方地区,人们常常穿上羽绒服、棉衣等保暖的衣物;在南方地区,人们则可以选择轻便而保暖的外套。
此外,及时增加营养摄入,多喝热水,进食热补食物,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还要注意保护皮肤,使用润肤露、保湿乳等保养品,防止皮肤干燥龟裂。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由于气温下降和干燥的天气,人们更容易感冒和咳嗽。
因此,加强锻炼和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
其次,寒冷干燥的气候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应采取措施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湿度的适宜。
此外,立冬时节也是许多人开始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立冬与冬至的区别含义
立冬与冬至的区别含义立冬和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季节的转变,但它们在具体的含义和意义上有一些不同。
下面将对立冬和冬至的区别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立冬的含义立冬是农历天文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
"立"表示开始的意思,"冬"指的是冬季。
立冬的含义是宣告进入冬季的开始。
在这一天,太阳黄经达到了225度,标志着阳光直射北半球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温度开始下降,冬季开始。
立冬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立冬之后,天气逐渐寒冷,气温逐渐下降,大地进入休眠期。
人们开始储备冬季所需的粮食和燃料,并且农民会在这个时候开始做一些农田的冬季工作,例如开沟排水、翻土松土等。
立冬也是冬季养生的关键时期,人们注重增加营养摄入,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冬至的含义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通常出现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
"冬"表示冬季,"至"表示到达的意思。
冬至的含义是进入冬季的极点,是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时刻。
冬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习俗。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半球的最南端,北半球的阳光直射到达最北端。
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低,夜晚时间最长,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冬至饺子,寓意团圆和固定的意义。
此外,冬至还是一些地区的祭祀日,人们会祭祀祖先或神明,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三、立冬与冬至的区别1. 时间差异:立冬通常出现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而冬至通常出现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
2. 含义差异: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而冬至是冬季的极点,是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时刻。
3. 节日习俗差异:立冬没有特定的庆祝活动或传统习俗,而冬至有吃饺子、祭祀祖先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日历上的立冬是什么意思
日历上的立冬是什么意思迎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小编整理了日历上的立冬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参考。
日历上的立冬是什么意思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公历每年11月7号—8号。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义,我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
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立冬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成为大蛤了。
民间习俗迎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习俗。
东汉崔定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宋代每逢这一天,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
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食俗立冬有吃水饺的风俗。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避寒藏暖古人说,冬天养生,最要顺应避藏,避寒藏暖,就要早卧晚起。
“冬夜伸足卧,一身倶暖”,暖被中,温柔乡,一觉初醒,温香沉沉,晨光依然熹微,于是再回笼一觉,任凭自然醒多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冬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期间,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
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
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
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
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
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节气物候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
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左河水《立冬》诗云:“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
民间习俗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后世大体相同。
《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
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
’天子乃斋。
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
”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
”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
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民国以来,贺
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
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
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
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立冬养生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中国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吃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枣庄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多吃主食,适当吃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
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
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
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维生素A
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
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
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
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滋补原则:
从立冬开始。
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
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
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
水克心火。
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
中医古训: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银杏果等。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