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合集下载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使用时间:2012、4、28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24【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旧知新学】1、“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课前预习】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1.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②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2.概况:①年,中共全会,在全国全面展开。

②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2. 年, 第一次写入宪法。

3.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19经济体制改革

19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编制:付周亮审核:周彩欣时间:2015.5课前预习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难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梳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_______________2、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农村改革:1、率先改革原因:(1)农村的地位和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改革内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试点(了解):小字部分③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展乡镇企业:①含义:(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程:(1)1984年全面展开,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__,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92年十四大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意义:增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93年《宪法》15条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沂源一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编制者:王娟审核者:冯锋【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含义: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识结构】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2、主要内容:3、意义: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一)农村的经济改革:1、背景【合作探究一】课本86页第一段小字,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提示:从人民公社的弊端、农业的地位、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考虑)2、内容:(1)最主要的形式和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普遍实行①含义:②率先实行的省份:③主要特征:④作用: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②含义:③意义:(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2、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___3、目标:4、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2)意义:(3)存在问题: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学案6】.doc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学案6】.doc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时♦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结合本课《学案导学》细读教材第各目,思考每一目的内容中心及表现或构成,并在教材上勾划出知识要点。

2.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I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常握屮共十一届三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掌握改革在农村率先实现的原因、主耍内容及意义。

3、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特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4、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建议: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上述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II•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

……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

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1)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4分)材料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高中历史_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本课的立意与目标1、本课立意这节课该怎么上?传统的做法是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讲清楚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和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虽然有些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用探究法学习历史、关注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等。

但我认为这些改变还不足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日渐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理论适应了当今中国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本节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内容建构这一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大体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经济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初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走向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初步感悟:思想解放对于改革的重要性,体会改革的艰辛历程。

具备的能力:用建构主义的方式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使用的方法:教学内容问题化、合作探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

本课的重点:通过建构过程正确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理念和能力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第一环节以教师展示史料为主,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归纳体悟历史。

第二、第三环节采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用建构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2、教学策略依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如果情况不理想,学生从材料中归纳体悟观点有困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台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改为教师讲授为主。

——如果情况较好,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深入扩展。

“经济体制改革”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本课知识感兴趣。

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史实、图片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19课学案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学案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预习案: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基础知识梳理:一、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________(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实行___________、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3意义: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概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_______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1)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农村改革的推动2.时间:_______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4、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计划经济体制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实质: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

(4)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过程(1)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课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课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知识体系】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方针的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②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③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②实质:的调整。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1)试点时期(1978—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

(2)全面展开(1984—199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进一步深化(1992------)1992年,了“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进入新课 】 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我国改革开端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进程怎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由农村到城市;由试点到推广;由群众自发到政策推进。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改革的目的、内容、原则、实质、必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心环节、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成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与方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目先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则重点讲述建立过程与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及投影仪、大屏幕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怎样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第19课学案

第19课学案

学科组长:杨永升执笔教师:韩栋林日期:2015.5.16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①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②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预习学案】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内容: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经济体制改革: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提出)⑤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知识梳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间:1978年12月⑵内容:A.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B.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的方针。

⑶实质:大幅度地提高________________。

⑷意义:揭开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探究一】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⑴概念: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⑵试点:安徽和________________ ⑶特征:________________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___________,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__。

⑸成果: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时期。

2.乡镇企业⑴概念: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⑵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________________的推动。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3 岳麓版必修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3 岳麓版必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回答问题
文字图片在希望的田野上.mp3
讲授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互动讨论Biblioteka 记图片文字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wmv
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互动展示
高考题、训练题
探究
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思考互动展示
分组合作图表
评价
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思考互动整理
表格文字
影音资料、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微课等技术。
导入、讲授、复习、训练、探究、评价、建构等教学环节中,使用视频音频、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微课等合理有效地设计到历史教学中。通过这些环节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参与历史教学,更好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建构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掌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易混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0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0岳麓版必修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农村改革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情感,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R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R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主题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新教材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节重点课,主要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本课主要讲的就是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又为下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该课地位举足轻重。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展示来量化小组成绩,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合作探究能力,并通过探究形式来激发同学们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3.同学们分组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将本组所构建体系通过展台进行展示,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最后的小组展示,提高发言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视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请同学们在课前观看,并让同学们能根据视频来总结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和确立的过程,对本节课的整个框架和过程有大致了解。
视频《农村经济体制》,课堂指导学生更生动连续的了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并思考每一次的变革有什么目的。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
视频《新中国日记》,课堂指导同学们了解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后中国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意义的了解。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3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3岳麓版必修2
学生查看课本前言
PPT视频、漫画
讲授
改革之旗—十一届三中全会
看课本并观看视频资料
PPT视频、漫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讨.探究
(1)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开始?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并联系自身实际,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
PPT视频、漫画
PPT视频、漫画
评价
整体班级评价,个别同学评价,题目选项评价
老师板书
小组长汇报分数
网络评价平台,
数据分析
建构
教师展示概念图的基本架构
学生自主建构
概念图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案和微课程前置导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自己的个性化疑难,通过合作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个性化疑难。
微视频
研讨.探究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措施。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回答教师的问题
PPT视频、漫画
展示
教师抽查,鼓励主动展示
学生展示,互评或质疑补充
幻灯片
探究
“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小组评价,增强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的评价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高中历史_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本课的立意与目标1、本课立意这节课该怎么上?传统的做法是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讲清楚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和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虽然有些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用探究法学习历史、关注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等。

但我认为这些改变还不足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日渐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理论适应了当今中国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本节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内容建构这一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大体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经济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初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走向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初步感悟:思想解放对于改革的重要性,体会改革的艰辛历程。

具备的能力:用建构主义的方式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使用的方法:教学内容问题化、合作探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

本课的重点:通过建构过程正确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理念和能力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第一环节以教师展示史料为主,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归纳体悟历史。

第二、第三环节采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用建构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2、教学策略依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如果情况不理想,学生从材料中归纳体悟观点有困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台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改为教师讲授为主。

——如果情况较好,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深入扩展。

“经济体制改革”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本课知识感兴趣。

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史实、图片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一科目历史必修二第四章中国社会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主备人:康小玉审核人:魏丽萍
【课标要求】
1、知识能力
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
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尊重世界文明多元互补发展模式、国家认同
和国际理解结合的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2、熟记基础知识,将预
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3、书面完成练习题目。

备注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
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请回答:1 你如何认识这场姓“资”姓“社”
的争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关
系?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给现代化建设以怎
样的启示。

训练案
1. 一个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17.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3.上世纪某一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

下海经商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

人事部统计,当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也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

导致这
一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
A.中共八大决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

从此,自1954年9月1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为主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上述经济调整都依据了凯恩斯主义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相通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