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合集下载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word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word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或出处: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或注释: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

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

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

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

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古文赏析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古文赏析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古文赏析《五代史伶官传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1-2] 作品名称五代史伶官传序创作年代北宋作品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文学体裁序作者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品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3,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4;燕王,吾所立5,契丹,与吾约为兄弟6,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庄宗受而藏之于庙8。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9,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0。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1,函梁君臣之首12,入于太庙,还矢先王13,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14,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15,仑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16,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17?抑本其成败之迹18,而皆自于人欤?《书》曰19:“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0,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释、分析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释、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①,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③;燕王,吾所立④,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⑤,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⑦。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⑧,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⑨。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⑩,函梁君臣之首⑪,入于太庙,还矢先王⑫,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⑬,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⑭,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⑮,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⑯?抑本其成败之迹⑰,而皆自于人欤?《书》曰⑱:“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⑲,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⑳;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㉒,岂独伶人也哉㉓!作《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诗意

五代史伶官传序诗意

五代史伶官传序诗意《五代史伶官传序》诗意: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宋代欧阳修,原文如下: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1-2] 作品名称五代史伶官传序创作年代北宋作品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文学体裁序作者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品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3,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4;燕王,吾所立5,契丹,与吾约为兄弟6,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庄宗受而藏之于庙8。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9,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0。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1,函梁君臣之首12,入于太庙,还矢先王13,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14,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15,仑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16,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17?抑本其成败之迹18,而皆自于人欤?《书》曰19:“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0,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盛衰在于人事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得之易
何其衰也 守之难
成败皆人
满招损 谦得益
《伶官传序》欧阳修
总起 提出论题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 正面叙说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叙说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总结 得出论点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 3年----衰
为 什 么?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 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

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 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 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 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 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xu)称帝后,迷 恋 伶人,“常身与俳(pai)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 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
欧阳修
写作背景
•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 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 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 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 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 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官 宫
让历史的悲剧 不再重演!

新高考必背《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必背《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①,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 契丹②,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④,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⑤,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⑥,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⑦,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⑧,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⑨,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⑩,岂独伶人也哉!【注释】①原:推究。

庄宗: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xu),晋王李克用之子。

后梁龙德三年 (923)称帝,后沉溺于声色,重用伶官,终被伶官叛乱所杀。

②晋王:即李克用,沙陀族,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晋王。

梁:指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起义军的将领,叛变降唐,唐僖宗赐名全忠,封为梁王。

他企图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多次上表唐僖宗讨伐他,彼此结下世仇。

天祜四年(907) 朱温篡夺了唐朝的政权,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

燕王:指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

李克用曾向唐朝保举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兵力渐强,被朱温封为燕王,公元911年,又自称大燕皇帝。

契丹:古代少数民族。

此指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即辽王朝的建立者辽太祖。

公元907年,李克用与他拜为兄弟,结成军事同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温。

后来耶律阿保机背约,遣使与朱温通好。

③从事:官名。

古诗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赏析

古诗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赏析

古诗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赏析《五代史伶官传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五代史伶官传序》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

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

组:绳索。

12、函:木匣。

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13、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14、仇雠(chóu):仇敌。

15、一夫:指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16、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17、岂:难道。

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18、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

本:考究。

迹:事迹,道理。

19、《书》:《尚书》。

20、逸(yì)豫:安逸舒适。

忘:亡的通假。

21、举:全、所有。

22、忽微:形容细小之事。

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23、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24、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五代史伶官传序白话译文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标准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标准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五代史伶官传序》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五代史伶官传序》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高中古诗文欣赏之五代史伶官传序

高中古诗文欣赏之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赏析及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赏析及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赏析及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因此得天下,与其因此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因此得天下,与其因此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导致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以庄宗事例为基础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警句,深化了论 点。 为了更充实这中心论点,作者紧接着引《书》的话 “满招损,谦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 “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作家作品知识
• •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卒谥“永忠”。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 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晚年思想渐趋保守, 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 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 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 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 代史》等。 课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伶人 ──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 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 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 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 称《伶官传序》。
本文的写作特点
• 1、欲扬先抑,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 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衰之得失,成败的强 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使论点 更有说服力。 • 2、论据典型有力,用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 历史事实,恰到好处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 3、文风雄健而有气势,行文跌宕顿挫。 • 4、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 • 5、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 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 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 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 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 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 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 “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 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 中心。
课文分析
为论证论点作者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 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可分三层: 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 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 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 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 而且败得那样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里突出一个“衰”字与上半的 “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 前后呼应。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提出国家盛衰得失在人事这一中心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 (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 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 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
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概述庄宗得失天下的经历,论证中 心论点 要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 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人。这 一段分两层叙述: 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 2. 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 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严肃态度,他 “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课文分析
作者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 一层,为后世戒。分两层: • 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 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 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 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 证了论点。 • 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 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提供教训)。
课文分析
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 易”,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于人”。这 两句虽是疑问句式,但实际意思是肯定的。前一 句概括了本段的内容,又回顾了第一段“原庄宗 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则回 顾了第一段“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既是给庄宗作结论, 也紧扣全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 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 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 53年间 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 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 宗称帝后,迷恋伶人, 常身与徘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 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 此用事” 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 同光四年(926年 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 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 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 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 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 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 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 》,就此事发出感想 《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 天命” 主要在于“人事” 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 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 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