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古籍精品原文】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④。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
劝,勉励。
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
②人亲:指父母。
③师:指老师。
④疾学:努力学习。
疾: 力。
【译文】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
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
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
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
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吕氏春秋》文言文阅读附译文
《吕氏春秋》文言文阅读附译文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20分,考试时间10分钟! *试题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学们及时观察做题结果!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
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
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
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
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
召,吾语之。
”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
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参考译文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
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
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注释】[1]营、参、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儿子,木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古人把乐律与历法相结合,一年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配。
吕氏春秋卷十一
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仲冬【原文】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
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
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冰益壮①,地始坼②,鹖不鸣,虎始交。
天子居玄堂太庙,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曰:“土事无作,无发盖藏,无起大众,以固而闭③。
”发盖藏,起大众,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④。
诸蛰则死,民多疾疫,又随以丧。
命之曰“畅月⑤”。
是月也,命阉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
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无有不禁。
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蘖必时⑥,湛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
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
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
山林薮泽⑦,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
其有侵夺者,罪之不赦。
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
君子斋戒,处必弇⑧,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
是月也,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涂阙庭门闾,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气雾冥冥,雷乃发声。
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
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疠。
【注释】①壮:这里指冰的坚硬。
②坼:裂开,这里指地被冻裂。
③固、闭:都用作使动。
五行说认为,冬宜闭藏,所以一切开启之事,都要禁止。
④是:代词,此。
房:正室两边的房舍,这里比喻为天地闭藏万物之所。
⑤命:命名。
畅月:此月阴气盛,人民空闲无事,所以被称为“畅月”。
⑥麴蘖(qūniè):酿酒时引起发酵的物质。
时:及时。
⑦薮泽:水聚集之处叫泽,泽旁无水之处叫薮。
⑧处:居处。
弇(yǎn):深邃。
【译文】冬季的第二个月,太阳运行到斗宿的位置。
刚到傍晚的时候,壁宿运行到南方中天位置;黎明时刻,轸宿则出现在南方中天位置。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原文
105、《长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6、《当务》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7、《至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8、《仲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9、《异用》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0、《异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1、《安死》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2、《节丧》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3、《孟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4、《精通》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5、《审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6、《知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7、《顺民》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8、《季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9、《爱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0、《决胜》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1、《简选》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2、《论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3、《仲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4、《怀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5、《禁塞》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6、《振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7、《荡兵》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8、《孟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9、《明理》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0、《制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1、《音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2、《音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日:”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日:”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日:”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日:”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柽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一、前言《吕氏春秋》是秦代著名的法家经典,由秦相吕不韦组织编纂。
该文献旨在总结先秦诸子的思想,并提出法家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吕氏春秋》的重要传世文献,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论述。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吕氏春秋》的全文内容,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
二、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云梦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我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简文献,共计一千余枚。
这些竹简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吕氏春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三、《吕氏春秋》全文内容《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篇。
以下是各篇的主要内容概述:1. 十二纪《十二纪》分别为: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
这十二纪以四季为序,论述了治国理政、道德修养、军事战争等方面的观点。
2. 八览《八览》分别为:政失、当赏、当罚、士容、用法、举贤、用民、观听。
这八览主要论述了政治制度、法律运用、人才选拔和民众管理等方面的观点。
3. 六论《六论》分别为:用兵、论士、论功、论贵、论富、论名。
这六论主要论述了军事战争、人才选拔、功名利禄等方面的观点。
四、结论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是研究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该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秦代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军事战略以及道德观念,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同时,《吕氏春秋》中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是一本古代典籍,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创作的一部
政治理论著作。
下面是一段对其中的文段的译文:
原文:君非神仙也,所以养育万民重地也。
得其位而疏其本,则无道矣。
天子无道,则刑名不修,刑名不修,禁防薄弱,禁防薄弱,则四方之人好营作于上,而王无禁也;故左右而攻,是以家无不乱也。
译文:君主并非神仙,而是肩负养育百姓众多的重任。
如果得到君位却忽视其根本使命,就是没有道德。
天子如果没有道德,那么刑德法规无法执行,刑德法规无法执行,禁令防范就会松懈薄弱,禁令防范松懈薄弱,就会引来四方之人的勾结进谗,国王的禁令就会失去效力。
因此,内外一起攻击,导致家无例外地混乱。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六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所谓本者,非耕耘之谓,务其人也。
务耕者,民饥,务织者,民寒。
为劝人之耕织也,而夺其食,委其事,安能致其民?能赡足,则民可教。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故礼义生而制法度,法度明,而民知所避就。
礼义以为文,法度以为武,文武并用,是故威厉而不试。
惠厚而不欺,政之极也。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必须致力于根本,然后才能顾及枝节。
所谓根本,不是指耕耘土地,而是指务求得到贤人。
如果致力于耕耘土地,那么人民就会饥饿;如果致力于织布,那么人民就会受寒。
为了鼓励人们耕种和织布,却剥夺他们的食物,放弃他们的工作,怎么能使人民归附呢?如果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那么人民就可以接受教育。
人民富足了,还应该做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他们。
因此,礼义产生后制定了法度,法度明确,人民就知道应该避免什么,追求什么。
礼义作为文,法度作为武,文武并用,因此威严而不需要使用,恩惠深厚而不被欺骗,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然而,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和教育民众是不够的。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决策能力。
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国家的长远利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领导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他们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和支持他们的领导者,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合作,国家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繁荣昌盛。
在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取决于其人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道德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
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
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
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弗听,有顷,谏之。
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
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
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
《吕氏春秋》阅读及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及原文翻译原文: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似?,?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海?遣?耪韵遄佑谡盼洌?簧笠玻?使?錾硭酪病?/p>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注]乐正,乐官之长。
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答:a解析: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文推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逵谕?/p>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b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目录
纪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览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