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3.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流程一:自主学习一、给加点字注音祗()骈()槽枥()尽粟()一石()食马者()邪()二、题解和作者1.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2. 韩愈(768~824)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韩愈,字,代著名家、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三、知识清单1. 解释加点的字词:1) 虽有名马祗骈死是马也安2) 食:①一食②食马者③食不饱;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之:①虽有千里之能②马之千里者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2. 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词并加以说明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 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之不能尽其材4) 策之不以其道流程二:文意探究一、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 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答:2. 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答:二、精读课文,局部研讨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2.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千里马分别指的是什么?答:三、主旨把握本文的表达方式是,围绕的观点展开论述,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用了的写法。
流程三:拓展延伸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
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答:流程四:能力修炼(翻译句子)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复习导学案1
马说复习导学案一、课文内容理解: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___ 也可以___________但都是为了____________ 。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7.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8.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9.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0、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食马者)1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1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13、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导学案课程名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学习目标: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进行诗歌性状的分析和理解。
2. 学生如何运用阅读理解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马说》。
2. 笔记本和笔。
3. 一份诗歌性状分析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马的形象。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马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 马是如何受到尊重和赞美的?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可以在课文上划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句子或词语。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细腻的描写。
然后请几位同学读课文,同时指导他们读出马真实和自由的感觉。
3. 解读诗歌性状(15分钟)教师提供一份诗歌性状分析表格给学生,并解释如何进行诗歌性状的分析。
学生根据表格的要求,分析诗歌《马说》的主题、情感和特色描写。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并在表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4. 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5. 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准备下一次的课程。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理解文本。
2. 思考并总结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理解技巧和诗歌性状分析方法。
3. 选择一部音乐作品或画作,结合所学诗歌《马说》,进行创作,并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过程。
马说学案及答案
马说学案及答案【篇一:马说导学案及答案】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姓名:复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以、之”等的用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品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一、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并能口译全文二、文章理解探究(一)概括段意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归纳全文主旨,对“食马者”的无知浅薄进行辛辣的嘲讽。
(二)结构和语言特点1、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第一段从正面立论,说到反面,而重在说反面,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于“伯乐不常有”;第二段直承上文,进一步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重在说“食不饱,力不足”;第三段又全面论述了“不知马”的表现。
2、多用否定句。
例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此句中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的无知。
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问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写作特点与主题解读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用“伯乐”比喻知人善任、善于识别人才的贤君,用“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用“千里马”比喻人才。
三、当堂检测1、解释加点的字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翻译句子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不以千里称也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策之不以其道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阅读短文做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①选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选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道:策之不以其道益慕圣贤之道 B、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初极狭,才通人D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置酒而招之③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八下马说复习导学案.doc
称(二)、文言词语句子积累,作品都收在《》) (2 )不以千里堡也(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旦欲与常马篁不可得(7)食之不能尽其材( ))(9)执策临之( ))( )韩愈,字《马说》复习课导学案主备人:王福娈复备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人:王福娈时间: 复习目标:1、积累有关常识: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2、会背诵、默写课文;会翻译重点句子;3、理解文章的内容,会判断托物寓意的写法。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背诵法提问法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积累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正辱于奴隶人之手((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5)才美不外虫( )( )(7)策之不以其道(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无马耶_?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梅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课文内容理解(-)理解性默写1、文中表明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表现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是:5、文章的中心句是:6、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二)内容探讨1、文章每段末尾的“也”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语气?痛惜、惋惜;愤怒、谴责;嘲讽2、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样的写法?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什么?三、拓展延伸1.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 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复习复习目标:1.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用原句回答问题。
2. 会准确解释重点词语。
3. 会翻译重点句子。
4. 能根据课文分析解答问题。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入,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耶:“”通耶,表示疑间,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词”,喂养。
(二)一词多义②食: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一食或尽栗一石。
顿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④以: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是:这样)11.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 .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拍)三、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本文主题为《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旨在分析分析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一、课文内容概述《马说》这篇文章是神秘主义诗人孟浩然创作的。
文章以马的角度向人类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了马对他的主人和人类的感情。
文章以一个马的视角,描绘了马奔跑、拉车、载人、吃草等情景,将动物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深刻的感受,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充满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的文章。
二、文本分析1. 马的角度本文从马的角度切入,描绘了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它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以动物视角代替人类视角的写作手法十分独特,让读者能够看到动物们的真实感受,思考人际之间的关系。
2. 描写生活细节《马说》这篇文章中,孟浩然生动地描写了马的出生、生活、劳动和死亡等方方面面的情景,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马的生命体验。
3. 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孟浩然在文中强调了马对于主人的信任和忠诚,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不平等和残酷的感受。
同时,文章也注重抒发感情和思考,用深刻的诗意描绘出马的生命之路。
三、文章解读《马说》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动物的真实感受,借此让读者去感受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体验。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动物权益,尊重它们的生命价值。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还提出,马不在乎我们对它的评价,而只关心对它的待遇。
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马并不为名利所动,而运动纯粹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生存。
同理,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评价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不为外部评价所影响。
四、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生存环境、生命体验等方面内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关注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分析文章中反映的不平等和残酷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23.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23马说导学案(生用)
【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短文中“食、临、之、其”等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理解本文作者寄寓的思想和情感,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一课时【前置自学】1.作者资料积累: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世称韩昌黎,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作品背景《马说》大约作于795-800年间。
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藩镇割据、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3.文体常识积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对事对物有感而发,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3.自读自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当堂检测(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音:)( 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音:)( 义:)③食不饱,力不足。
(音:)( 义:)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音:)( 义:)(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含义。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含义:②才美不外见。
通含义: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复习课导学案
《马说》复习课导学案导读:复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1、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2)骈死于槽枥之间(3)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执策而临之(7)一食或尽粟一石(8)安求其能千里也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二、合作探究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是:三、教师导学: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第23课《马说》复习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八、《卖炭翁》杜甫【习题】1、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四马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一、目标导学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_同__,_____。
马说 导学案(教用)
马说(编稿:)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深入理解名句的含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4.熟悉学案中问题后自学课文,做题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1.深入理解名句的含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熟悉学案中问题后自学课文,做题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学法点拨: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二、回顾旧知:1.说是古代的一种言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篇幅不长,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本文作者是韩愈,唐代(朝代)文学家,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另一位这个朝代的文学家是柳宗元。
三、超前尝试:1.借助工具书查字典并诵读课文。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②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③才美不外见.(xiàn)④食.之不能尽其材(shí)⑤其真不知马邪.? (yé) ○6粟.(sù)米○7相.(xiàng)马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②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③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④策之不以其道.:方法○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而临之。
名词,策.之不以其道.之不以其道。
动词,10○其.真不知马邪马者4.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食马者。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衹辱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⑷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⑹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_2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课前预习(早读课30分钟)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一、明确“说”这种文体“说”:二、作者及其资料韩愈“三、练习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1.才美不外见通,含义是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含义是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是4.其真无马邪通,含义是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含义是古今异义词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2.是马也古义:今义:二、展示课导学1.自由朗读课文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字应当认,容易错读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1.自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2.小组交流疑难之处5、背诵课文试着速记、背诵课文第二课时课前预习设计一、能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二、默写课文课堂导学学习设计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一、目标导学1、认识作者2、识记文言词语3、翻译句子4、背默全文5、掌握内容6、分析写法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1、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
(2)才美不外见:“见”通“”,。
(3)不能尽其材:“材”通“”,。
(4)其真无马邪:“邪”通“”,。
2、古今异义(1)是古义:.今义: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2)安古义:.今义:安.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3)等古义:.今义:;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或古义:,. 今义:或例:一食或尽粟一石(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今义:。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2)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连词,(5)食一食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6)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8)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9)道策之不以其道:道不通: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5、马的成语:6、马的诗句:(三)、背诵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
9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掌握内容、1、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首段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尾段:总结全文,讽刺食马者的愚妄。
2、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你觉得罪魁祸首是谁?4、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联系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5、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6《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千里马——_______,伯乐——________,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__________的现象,表达作者__________的愤意。
7.《马说》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用成语答:知人善任。
8.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五)、分析写法:“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三、典例示范(一)(11分)【甲】马说【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2分)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4.翻译。
(4分)⑴呜呼!…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二) [甲]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
(3)愿子.还而视之。
(4)去而顾.之。
2.翻译。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5分)四堂清检测(一)(15分)[甲]马说[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4分)(1)策.之不以其道()(2)不能通.其意()(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2.翻译。
(4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然非精洁则不受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一食或尽粟一石”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4分)5.用斜线(/)标出两处停顿。
(2分)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3分) 7在乙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 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二)(共12分)[甲]马说[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