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_陈艳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正经历着一系列经济、教育体制改革,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大、增幅高,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若以前年度平均70%就业率统计,今年将有189万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1]加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挑战。虽然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刺激内需、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政策,但严峻的经济形势必然对高校就业工作增添新的压力。因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系列本领。它是大学生所具备的与就业相关的思想、品格、知识、能力、技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水平。[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包含。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剖析

本次调查以河北唐山几所高校毕业生招聘单位以及近三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电话询问、问卷邮寄及当面访谈等形式发出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2份,有效问卷496份,问卷回收率90.3%,有效率91.5%。样本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对高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等给予肯定,其综合评价优秀的占近60%。而对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及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一般,其综合评价能力不足的占近70%。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大学生在校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该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专业兴趣不浓、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顺利就业。从客观上讲,也存在大学生专业基础不实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和不合理有关,一些专业的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等问题。

2.实践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上岗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大因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

3.职业适应能力不高。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进入职场、适应工作的最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择业适应能力。

4.创新能力不够。创新能力是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人才招聘时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部分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能力欠缺,因此无法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某些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及定位偏颇。在办学定位上,很多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上,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求大求全,竞相申办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造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以提倡培养优秀人才和中高端人才为多,对基层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2.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不明显。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入才培养模式和规格既要有共性作为基础,也要有个性特色充分发展的空间,应具有多样性。但我们“所有的大学教育结构千篇一律,一流大学和一般院校培养学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陈艳秋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突出。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课题成果】

分线所在的直线;

(2)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课后:使学生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效应用。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底为6,求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体验成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6.

[2]杨欲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7,55.

[3]杨欲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23,19.

生的目标也基本一样”,这样就使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在专业学习范围、能力培养上基本没有差别。在就业时,学校牌子是否响亮就成了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首要条件,这就是名校和一般院校一次就业率相差很大的根本原因。

3.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虽然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有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滞后,有的已陈旧,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4.就业教育的不足。尽管很多高校也开展就业教育,但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就业教育严重滞后,多数学校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好的师资配备,没有课时保证,教学方法单调,有的学校到“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也仅仅是几场讲座,就业指导中心仅仅是提供就业信息而已,没有在对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的打造上下功夫。正因对就业教育的忽视,削弱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在实习时都有遇到了“学”与“用”无法结合的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及建议

1.以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向社会需求导向的转化.使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默契”。要解决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应把专业前景的评估与预测作为重点,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根据社会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始终瞄准社会需求,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培养的学生才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客观分析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专业人才的依据。

一方面,面对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人才市场需求、生源市场需求、生源质量进行调研分析,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大纲。

第二,加大选修课程比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院系主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建议加强公共关系、应用文写作、现代管理与决策、资料检索、创业教育等课程开设,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全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计划的融合。根据职业发展理论,高校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适时地嵌入素质拓展计划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力,是最有可能成为创业型人才的群体之一。当前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可以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可.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J].现代经济信息2010,(7):180-182.

[2]崔畅,林娅琪.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91(5):130-131.

[3]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4(12):118-120.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唐山市科技局课题(09140205c)《基于社会需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上接175页)

【课题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