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一、知识点梳理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更大数位的认识,包括千位、万位、亿位等。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正确地读写这些更大的数,并掌握数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大数的比较:学生应能比较大小,掌握大数的比较方法,例如先比较高位再比较低位。

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学生应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能将大数近似到以万为单位的数,掌握四舍五入的方法。

计算工具的认识:本单元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并能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探索活动:主要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数的读写方法、大数的比较、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

难点:理解数位的概念,掌握数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近似数的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三、学习建议注重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及时复习:学习新的知识后,应及时复习巩固,加深记忆和理解。

善于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易错点解析读错或写错数位: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容易犯错,主要原因是数位概念不清或注意力不集中。

建议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先标明数位,按照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读写,并注意检查是否写错数位。

比较大小方法不当:学生在比较大小的时候,容易出错。

建议学生在比较大小的时候,先比较高位,再比较低位。

对于位数不同的大数,可以转化为同一数位进行比较。

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方法不正确:学生容易在近似数的处理上犯错。

建议学生在处理近似数时,先明确要求保留的位数,再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进行取舍。

同时要注意单位换算的准确性。

计算器使用不当: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容易犯错。

建议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先明确计算步骤和方法,再按照计算器的操作步骤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方向与位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利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和距离的概念以及平面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向和位置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但是在空间想象力方面,学生的差异性还比较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都能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以及利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利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坐标系的认识和运用,以及利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利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讲解:讲解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利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3.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利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4.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部课件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部课件
42mm 42mm 42mm
b
下图中,小明如果从A点过马路,怎样走路线 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沿着A点到对面马路垂 直线段走。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 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请用在例3中发现的规律,检验下面各组直线 a、b是否平行。
(1)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 直线的已知点。 (3)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 角符号,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你能分别过下面的点,画出相应直线的垂线吗?
选择。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
可以画出( A )条。
65mm
65mm<74mm<77mm<90mm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 的垂直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交流:下图中,a ∥ b。在a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b 画垂直的线段。
a
b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a 42mm42mm42mm
b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与平行线垂直 的所有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a
上图中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交流: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从图中找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判断: 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画一条。 ( × )
在同一平面内,只要两条 直线永不相交,就称这两 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2) 沿着左边三角尺的斜边和右边三角尺的直 角边分别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角符号。
交流: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2)用量角器画: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主题与内容概述。

1. 主题。

- 本单元的主题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一单元主要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学习。

2. 内容结构。

-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形状特点。

例如,伸缩门、梯子等常见物体的形状分别体现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特征。

- 接着,详细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包括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折纸等操作活动来发现这些特征。

- 然后,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这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要学会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 对于梯形,教材重点讲解梯形的特征,即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同时也介绍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如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还区分了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和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这两种特殊的梯形。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它们的概念、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

-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能正确测量出它们的底和高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对边长度、对折比较对角大小等操作,逐步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 经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联系到伸缩门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知识点总结 倍数和因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知识点总结  倍数和因数

第五单元倍数和因数自然数1、0是最小的自然数。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0是偶数。

3、0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

倍数在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

注意: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倍数,只能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找一个数的倍数就是把这个数分别乘1,2,3……得到的乘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7、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

8、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9、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0、同时是2、3的倍数:这个数是偶数,且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同时是3、5的倍数:这个数个位上是0或5,且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同时是2、3、5的倍数:这个数个位上是0,且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因数11、乘数也叫因数。

比如找16的因数,要列乘法算式,从1开始,一对一对的找。

注意: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如果这两个因数相同,那么只能写一个。

16的因数:16=1×16 , 16=2×8 , 16=4×41、2、4、8、16这些数都是16的因数。

12、1是每个数的因数,而且是最小的一个。

1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14、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一个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5、2、3、5、7都是质数,4、6、8、9、10都是合数。

1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7、60=2×3×2×5,2、3、2、5这几个因数都是质数,都叫做60的质因数。

如果有几个质因数相同,那么相同的有几个都要写出来。

第五单元数学四上知识点

第五单元数学四上知识点

第五单元数学四上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大数的认识: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了大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大数的比较。

学生需要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并且能够比较大小。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数字编码的简单知识。

2. 角的度量: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角的度量单位、量角器以及角的度量。

学生需要了解角度的概念,掌握度量角的度量单位,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能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大小有关。

3.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够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高以及相关的面积计算。

学生需要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特征,并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个单元主要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并能够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总的来说,这个单元的内容都是相对基础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及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掌握不牢固,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实际问题等。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一些小礼品,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加减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讲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总结出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运算规律。

4.巩固(10分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可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应用,如分物品、计算得分等。

教师可适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分数加减法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时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共15张PPT)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时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共15张PPT)

教科书第66页例4
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特殊 的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共15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共15张PPT)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正边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共15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二、在图中各画一条线段,把图形分成两个不 同的梯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共15张PPT)
答案不唯一。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共15张PPT)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特殊梯形:两个腰相等的等腰梯形;有 一个角是直角的直角梯形。
一 复习导入
你能写出下面这图形的名称吗?
圆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共15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第7课 时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人教版(共15张PPT)
二 新课探究
教科书第66页例3
你见过下面这样的图形吗?他们有什么
▷ 特殊的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归纳及练习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归纳及练(一)用数对确定位置1、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2、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

如XXX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

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

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补充总结:用数对表示位置,应先写列后写行,不能条换位置;两个数之间一定用逗号,写完行的数后,不要再加任何符号。

(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1、认识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

(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拓展提高:描述物体的方向,有时候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例如XXX30度,也可以说成东偏北60度。

补充知识点:认识并初步了解比例尺:如1:5000单位:千米就表示图上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5000千米。

1、描述路线和位置(1)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2)在平面图上表明物体位置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长度单位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确定方向时选择与物体所在反响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距离必须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

(3)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与观测点有关,观测点不同,物体位置的描述就不同。

(4)描述路线图的方法:按行驶路线,确定观测点及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2、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3、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将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以及分数的混合运算。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分数问题。

二、重点知识1. 分数的定义: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得到的余数叫做分数的分子,被除数叫做分数的分母。

如1/2,3/4等。

2.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分数值是相同的。

3. 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

4. 分数的乘法:两个分数相乘,等于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带分数相乘,先化成假分数再相乘。

5. 分数的除法:两个分数相除,等于乘以另一个分数的倒数;带分数相除,先化成假分数再相除。

6. 分数的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难点解析1. 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学生需要充分理解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运算。

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相对于整数来说更为复杂。

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 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混合运算需要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基础运算,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四、能力提升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分数运算的熟练程度。

3. 拓展知识应用: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单元测试本单元测试将包括以下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

测试内容将涵盖分数的定义、基本性质、加减乘除运算以及混合运算等知识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常考题、易错题、拓展题)名师详解与训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常考题、易错题、拓展题)名师详解与训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详解与训练——知识点、常考题、易错题、重点题、拓展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列表、画线段图等方法进行分析。

解决问题的步骤:1.理解题意(整理条件);2.分析数量关系;3.列式解答;4.检验反思。

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看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看要求题目中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考点拓展延伸11.王叔叔去服装批发城进货。

如果进5件上衣和7条裤子要用670元;如果进3件上衣和5条裤子要用450元,那么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2.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车速保持不变,3小时行驶174千米,5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64千米需要多少小时?解析:1.670-450=220(元) 220÷2=110(元)答: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110元。

2.174÷3=58(千米) 58×5=290(千米)464÷58=8(时)答:5小时可以行驶290千米,行驶464千米需要8小时。

考点拓展延伸2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宽、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填写下面表格)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长/厘米12 6 4宽/厘米 1 2 3周长/厘米26 16 14考点拓展延伸3某地区出租车公司收费标准如下表。

里程收费3千米以内(含3千米) 8元3千米以上,每增加1千米(不足1千米按1千米算) 2元小林坐出租车付了18元,他最多坐了多少千米?解:(18-8)÷2=5(千米) 5+3=8(千米)答:他最多坐了8千米。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学霸提优训练一.细心读题,谨慎填写。

1.小芳看一本童话书,如果每天看24页,15天刚好可以看完。

如果每天看20页,( )天可以看完;如果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看( )页。

2.小军、小红、小亮去书店买练习本。

小军买了4本练习本,共用去12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材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材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将学习如何识别和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2.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学生将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例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相等、对边相等或平行等。

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4.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由多个基本图形组成的复杂图形的面积,包括加法、减法和分割法等技巧。

5. 实践操作: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例如拼图、测量和计算等,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教材旨在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分数的加减法”,这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运算的内容。

本单元通过实例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数的基本认知,对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问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和问题解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分析问题、整理信息、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教师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

3.合作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更合适。

4.教师引导:教师总结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重点回顾1.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找出需要的条件并列表整理(不需要列式计算)。

张老师买了10个足球、12个排球和20个篮球。

足球每个48元,排球每个65元,篮球每个78元。

2.请你写出解答下列问题的思路。

服装厂3个小组一个星期生产服装348套。

照这样计算,服装厂一共有12个这样的小组,一个星期一共可以生产服装多少套?思路一:根据3个小组一个星期可生产服装348套,可以先求出( )。

思路二:要求12个小组一个星期可生产服装多少套,要先求出( )。

二、易错辨析1.填空。

①王丽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21元,李芳买5本同样的笔记本要( )元,张欣带了56元钱,能买( )本这样的笔记本。

②用一个杯子向空瓶里倒水。

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380克;倒进8杯水后连瓶共重680克。

一杯水重( )克,这个空瓶重( )克。

③修路队修一条880米的公路,前4天一共修了320米。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 )天。

2. 选择。

①一名打字员10分钟可打70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打一篇4200字的稿件需要多少时间?下面列式错误的是( )A.4200÷(700÷10) B.4200÷700×10 C.4200÷700÷10②甲、乙地相距36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2小时后离乙地还有216千米。

照这样计算,到达乙地还需( )小时。

A.2 B.5 C.3三、思维冲浪1.大青山林场今年计划植树800棵。

已经载了3天,每天载120棵,剩下的打算用2天时间栽完,平均每天要栽多少棵?先根据题目中你获得的信息填写下表,再列式解答。

2.利民化肥厂计划24天生产化肥960吨,由于技术改进,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0吨,那么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3.如果买6个书包和3盒水彩笔要294元;买2个书包和3盒水彩笔需要154元。

那么一个书包和一盒水彩笔各多少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附练习题)一、平行与垂直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

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4、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5、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

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6、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以组成4个直角。

有1个垂足。

7、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垂直线段,这些垂直线段不仅互相平行而且长度相等。

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

8、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只可以画1条。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可以画1条。

9、同一平面内,与同一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二、画垂线的方法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直的线段最短。

即“点A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点A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10厘米”三、画平行线的方法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平行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线,再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这时沿直尺平移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2、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最短,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

3、画出一条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线段端点画一条2厘米的垂线;再过另一个点也画一条2厘米的垂线;连接两个端点就可以了。

四、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平行且相等。

3、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4、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78—79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3、通过小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难点:估算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取哪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20×3=7×50=6×3=20×5
=4×9=
24÷6=8÷2=12÷3=42÷6=90÷3=
二、创设情境。

学校要最近举行数学节,打算装扮学校。

(出示主题图)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

(可以分给几个班?)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

(可以分给几个班?)
根据每小题的两条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三、探究新知。

(一)探索口算方法。

1、80÷20=
(1)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2)生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方法二:因为÷2=4
所以80÷20=4 方法三:因为80÷2=40
所以80÷20=4 方法四:因为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所以80÷20=4。

(3)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家可以有意识的运用这几种不同的算法来试试,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才是最简便的!同时也要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

2、120÷30=
(1)学生独立解答后老师点名回答,
(2)全班纠正
3、总结,揭题。

总结:上面两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口算除法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解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数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的除法)
得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二)巩固练习。

教科书P79相关的“做一做”。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计算方法。

(三)探索估算方法。

1、运用80÷20=4
尝试解决83÷20≈80÷19≈
学生尝试计算,说出方法。

2、运用120÷30=4,
尝试解决122÷30≈120÷28≈
3、拓展:由120÷30=4你能联想到哪几道估算的题目呢?这些题目的想法都一样吗?
4、总结估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教科书P79相关的“做一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计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

1、赠书问题。

(练习十三的第2题)
2、乘船问题。

(练习十三的第3题)
3、生活中有时候并不需要算出准确数,只需要估算出近似数就可以了。

出示:看书问题。

(练习十三的第5题)
这几道题目都是比较典型的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然后评讲,全班学生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种口算方法是比较简便的?
五、思维拓展 ;
根据400÷80=5,你能联想到下面这些题目的答案吗?试一试看。

401÷80≈5399÷80≈5400÷81≈5 400÷79≈5
402÷80≈5398÷80≈5400÷82≈5 400÷78≈5
403÷80≈5397÷80≈5400÷83≈5 400÷77≈5
404÷80≈5396÷80≈5400÷84≈5 400÷7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