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人教版七上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 七上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3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
1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 的人可免除徭役
2、3 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3 统一度量衡
(总之,利于经济富国)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并赏赐土地。
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也壮大了 秦国的军事力量。(总之,利于军事强兵)
都江堰
岷江
内
外
江
江
都江堰
生 产 力 发 展
铁器
牛耕
私 田 增 多
公田抛荒
私田私有
井田 制开 始崩 溃
加速 井田 制瓦 解
土地 私有 制确 立
客观承认土 地私有权
战国商鞅变法 正式废除
井田制
恭喜完成本{} 节课程
变法前后的比较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 军事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不得买卖 允许买卖
奖励耕织
爵位世袭 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爵
政治 分封制
推行县制
二、商鞅变法:意义
思考:商鞅变法有没有用?对秦国有什么帮助? 对后世有没有作用?
第一,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七} 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从 而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国力基础。 P35
第二,在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各国也通过变法 废除旧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 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思考:战国时期各国都厉行变法,但是为什么秦 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的成功?
{}
一是,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二是,商鞅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 三是,适应经济 、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
{}
2.秦国:“连横相聚于秦而欲攻众”—“事一强以 攻众弱”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思考】什么人会像君主这样进言?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商鞅最后 的结局如何?
旧贵族
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
【思考】商鞅变法失败了吗? 你怎么看?
后世评说——强大的秦国,英雄的悲歌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史记》 评价改革是否成功的两大标准: 一、改革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
二、军爵之变——第一个打造平民社会的时代
花了三年时间,商鞅将秦国变成了 一个大农场之后,商鞅需要做的就 是训练出一只虎狼之师。
观看视频,秦人从军有何心酸之处? 为国捐躯,却没有得 到公正的待遇。
二、军爵之变——第一个打造平民社会的时代
4、变法内容 (4)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5)奖励军功,赐予爵位和田宅
家臣甲“这下主人可放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的干了起来, 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三五斗呢!” 奴隶主满意地点点头“这样算来,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嘿嘿嘿!” 家臣乙“报告主人,大事不好,商鞅大人巡游至此,发现我们家的私田规模, 正在田上视察,不知道会不会被公家没收,毕竟主人的土地没有得到公家的认 可啊。” 奴隶主“你说什么?赶快带我去看看。”
三、郡县之变——第一个设置中央集权的政府
【小剧场】都是药方惹的祸
韩国人:“是的,这是我们韩国老家带来的药方,我家内人以前犯病时就吃这 药,三服过后就好了。” 秦国大夫:“这药方不对啊,请贵人恕老朽不敢将药方开给您。您还是去别家 吧。” 韩秦国国人大:夫“只诶是,摆大了夫摆,手您就别将啊我,推我了们出等去着。药救急呢,这方子真度没量问衡题没。有”统一 韩国人:“接连我去了几家药铺,都被人请了出来,都说我这药方的药材用量 不对,会害人性命,可是之前我家娘子一直都是这样吃着,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啊,这该如何是好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战国七雄的概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引起各国的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敬仰;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改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难点:商鞅变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为后面讲述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流沙(唐代)胡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胜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这种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本课我们将学习第7课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1、历史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着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井田制被破坏: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
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
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
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一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深入了解不多,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案例讲解: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历史史料: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本节课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4.视频: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短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兴趣。
历史七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假如你是当时的贵族,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 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 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君,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 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
• 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 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 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继而取代原来的国君, 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秦、赵、 魏、韩 “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
一、战国七雄
形成:
(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 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 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指出它 们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
秦
燕
赵齐 魏 韩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D
D.战国
5.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 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A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取胜。
(3)时间: 公元前356年
(4)支持者: 秦孝公
内容
影响
政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
治
23..废 改除 革贵 户族 籍的 制世度袭,特加权强。对人民的管理集。权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的《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战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风貌。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战国时期社会风貌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战国时期的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战国时期有哪些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归纳】—、战国七雄1、形成: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争(1)目的:拓展疆域(2)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典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3、结果: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商鞅变法(1)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2)内容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教材问题解答】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教材P34“问题思考”)人民怨恨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教材P35“材料研读”)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教材P37“材料研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教材37“课后活动”)出自春秋时期: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出自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教材P37“课后活动”)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确立封建土地私 有制(变)
2.军事: 奖励耕织
奖励耕战. 奖励军功 军功授爵
提高了农民积极 性从而促进经济 发展(变)
军队战斗力 增强(变)
国 富
兵 强
3.政治:
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 治理地方
加强中 央集权 (变)
废除 了旧 制度, 为以 后秦 国统 一全 国奠 定基 础.
观 察 都 江 堰 示 意 图 , 思 考 都 江 堰 的 作 用
分岷 江
内灌
洪
江溉
分
外水
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秦国蜀守李冰、 2、地点:岷江中游、都江堰 3.地位: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4、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成都成为了“天府之 国”
5、性质:集防洪和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
陕西
特征:分裂、动荡
燕
赵
河北
齐
河北
魏 山东
韩 河南
2、田
氏代齐
楚 两湖地区
同时并存
东
齐
南
燕
楚
西 北
赵齐
秦 燕
上 中
魏
秦
韩
赵 魏
下
韩
楚
3、主要战役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前4世纪 桂陵
中期
之战
魏(庞涓) 赵、齐(孙膑)
前4世纪
中期
马陵
之战
战国 后期
长平 之战
魏(庞涓) 齐(孙膑)
秦(白起) 赵(廉颇、 赵括)
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出现,农业的
1、背景:巨大发展,新地主阶级提出维护
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要求。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我坚守不出!赵你括能取代廉 奈何? 颇!
赵赵
王 括赵
我离间!
廉
赵颇
我天下无 敌!白源自起秦括纸上谈兵!11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 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 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3 .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 诸侯国分别是( )
A.秦穆公 楚国
B. 晋文公 齐国
C. 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C
50
趁热打铁
4.(201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 )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 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几千年来, 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天 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发展。
30
小结:社会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生
产
铁器和牛耕 技
的推广
36
4.商鞅变法发生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37
5 .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 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38
6 . 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 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3.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5.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爱好和认识。
【教学重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教学难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进步及其背景。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课堂小组合作法【学法指导】1.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加深理解。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学会结合文物和地图等,发现历史线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出示中国地图,询问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课的内容,回忆儒家和道家的主张。
3.出示一幅图画,描述图画意义,开始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分钟)1.讲述战国时期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经济和文化状况。
2.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学生活动(40分钟)1.老师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交流以及小组互动方式,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2.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设计读物提示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并以此增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回答知识点。
【教学反思】在此次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而且还较好地体验到了在小组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次教学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分组讨论环节的过程中并未及时进行矫正,导致有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够好。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及时检查进度,避免学生偏离教学大纲。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收获颇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引子
开局
变法
新生
小结
反思
争霸目标不同
“东周争霸赛”的上半场与下半场有何不同? 从“尊王攘夷”的称霸战争到寻求统一的兼并战争
周室暗弱 纷乱不断
连年征战 人心思定
老父年迈,年轻力壮的儿子们纷纷争 当大哥,名义上为父分忧。“霸”通假 “伯”,即长兄,争霸就是争当大哥。
战国的新规则是,谁的土地、人 民、军队更多,谁就能成为最后赢家, 争当哥哥不如争当爸爸。
对比春秋、战国两次重要决战,想一想,战国时期 的战争有哪些变化?
规模更大,参战兵 力更多,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引子
开局
变法
新生
小结
反思
在新的形势之下,如果你是秦国国君,你会选择哪条道路?
帝道 祖述尧舜,垂拱而治
王道 爱惜民力,施行仁政
霸道 全民耕战,奉法强国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 之分土。
国家需要与族党 争夺无地农民
引子
开局
变法
新生
小结
反思
你能否结合课本35页内容和上述事例的分析,归纳包括商鞅变法在内的战国 变法运动的原因?
经济
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进步
社会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取代旧贵族,获得参政权
政治
诸侯为谋求胜利,必须争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支持
打破分封世袭
保护土地私有制
引子
开局
变法
新生
小结
反思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崛起,从公元前365年商鞅变法开始,到公元前246年 秦王政即位前夕,秦国用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卑秦”到“强秦”的蜕变。
引子
开局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①③④
11.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
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D )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12.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B )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说明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 A )
A.防洪灌溉
B.军事防御
C.水利运输
D.环境治理
继续努力
再见
等多方面的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天府之国 ”, 历史地位 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
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2019淮南期中)“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 的《流沙》中的诗句。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D ) A.燕国 B.赵国 C.秦国 D.晋国
7.观看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示意图,写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三个主体工程分别是什么。 答案:(1)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2)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 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都江堰具有什 么作用,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主持建造的? (3)在都江堰示意图上用△标出“鱼嘴”的位置。
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
他。”“他”是指( B )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10.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挑起战争,下列哪些
战役属于战国时期( B )
①城濮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桂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诸侯国争霸,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如商鞅、苏秦、张仪、孟轲等。
教材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意义,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一节介绍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3.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阐述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5.巩固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战国时期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在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中,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一节较为重要的课程,它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让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结合本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在本课的开头,设计了一系列有奖竞猜活动,比如将战国时期的人物与其代表性事迹进行配对,或根据七巧板拼图来认识时期的城池。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讲解在知识部分的讲解中,我们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讲解、PPT配图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例如,通过展示楚顷梁王墓出土的青铜器和七十二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战国时期的制造工艺已经极为发达;通过关于权力下放到地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转移,社会的分化与政治的疏离,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等。
3.活动结合在知识讲解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活动的手段,如分配角色游戏、团队合作活动等,让学生一方面深化自己的知识记忆,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文献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达到了教学全面性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心理在重点部分知识的讲解中,一些学生出现了疲劳和枯燥的情绪,这时候需要我们为其配上一些条件,如通过讲解相关的史实,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他们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层面,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难易度,也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使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增加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实物展示、图表分析等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方式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深入到知识本身当中,而非单纯停留在表面上。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17页,共28页。
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
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建立。
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促 进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第18页,共28页。
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
商鞅变法: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各国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 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 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 纸上谈兵 秦军的进攻
5、力量变化: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 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第8页,共28页。
桂陵之战
魏
齐
庞涓
孙膑
赵
救命啊!
齐
桂陵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 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 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 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 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 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 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 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 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 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 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页,共28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形成:晋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大的诸侯国共有十几个,较强的有七个。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诸侯国关系:强大的诸侯国不在“尊王攘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之间经常战争。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七雄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对其它六国造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增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诸侯国变法目的: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成效最大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秦国领导人:秦孝公。
变法主持者:商鞅。
变法内容: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时间: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建者:蜀郡太守李冰。
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和灌溉网。
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
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开凿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渠道,灌溉农田。
飞沙堰:是分水堤坝和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堤坝,用于洪水期排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兼并战争的基本状况,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
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惨烈可见一斑。
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取胜的需要,各国厉行变法,力度也较春秋时期更大,在废旧立新方面的举措更激进。
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更为彻底,商鞅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克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通过变法,各诸侯国先后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成就了名垂千古、功德千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视频。
学生:自制都江堰平面图、搜集商鞅变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A.战国时期的都江堰B.战国时期的郑国渠C.秦朝时的灵渠D.西汉时的白渠
【板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牛耕的推广
兴修水利工程,如都江堰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私 田 出 现
封建剥削方式出现
各国变法如: 商鞅变法
封 建 制 度 确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