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论高校德育重点应转向情感教育
强体育 、 美育 、 Hale Waihona Puke 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 使诸方面教
育相互渗透 、 协调发展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 长。 “ ”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 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 总体 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 ,确定不 同学龄阶段的德育 内容和要求 , 在培养学生 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 范方面 , 要形成一定 的 目标递进层次 。" [11 为达成教 育目标 , 国各高校都设有 由专职教师 、 我 学生辅导员 、相关行政人员甚至专业课教 师组成的德 育系统。可以说 . 我们在贯彻德育的过程中不遗余力。 令人遗憾的是 ,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 但在 现实中,大学生行为不端 ,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 鲜。每当看见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闻见诸报端的时候, 不 由得令人心痛。痛定思痛 , 为什么我们 巨大的投人及 努力换来 的却是如此结果呢? 问题到底 出在哪里? 欲找出原因, 必先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已有 不少相关研究者做过这些研究 ,笔者综合这些研究归 纳 出了大学生道德现状的总体轮廓。 按照道德发生的逻辑顺序 ,根据近几年公开发表 的相关调查报 告 , 笔者从道德认 知 、 道德情感 、 道德意 志、 道德动机 、 道德行 为五个环节对大学生 的道德现状 进行了分析 , 发现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一、 道德认知高。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 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总体而言, 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的 认知水平很高。 例如 , 皇甫艳龄的调查表明, 大学生普遍 认为道德修养很重要 ,在公共汽车上对老弱病残让座 值得提倡[21 笔者的调查表 明, [ 。 大学生对公与私、 真诚与
数的大学 生 则是 “ 先要权衡 见 义勇 为是否 会使 自己遭 受损失再决定 自己的行为” 。 三、 道德意志弱。“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 是人为 了一定的 目的 , 自觉地组织 自己的行为 , 并与克服困难 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5 道德意志是对道德情感的强化 , 0 。1 直接影 响到大学生 的道德 行 为 。笔 者 的调 查从 自我控 制能力 、 抗干扰能力 、 抗挫折能力等方 面进行 了调查 , 结 果 发 现 只有 不 到 一 半 的大 学 生 具 有 较 强 的道 德 意 志,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志f 待加强 。陈思先的调查亦 表明 ,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的大学生具有很强 的抗挫折
21世纪德育重心移动趋势初探
2 l世纪 的德 育 必将 在 以下 两 方 面得 到 进 一步 加 强 :
一
是道 德人 格教 育 。道 德人 格 同道 德规 范 相比 ,是更 深 层 、 基础 的道 德意 识 。它是 人们 的道德 主 体意 识 , 括 更 包 人们 追求 高尚 道德 的 内心动 力 、道 德 选择 的权 利 感和 责
德学 说 “ 以德 为 本” 的实 现 手 段 , 适 合于 以 自然 经 济 为 它 基础 。 以礼法 为基 本社 会关 系的封 建 社会 , 它是 农业 文 明
是务实 性 的、 基础 性的 , 是时 代 与社会 的 自然选择 。 这
力
二 、 品德形 成 的动 力启 动将 由政治 动 力转 向经 济 动 时代 的 人生价 值观 。在面 临 经济 结构 形 式 根本 转化 的今 天, 中国 传 统社 会 的 “ 义轻 利 “ 德 观 念 淡 化 乃至 崩 溃 重 道
维普资讯
2 世 纪 德 育 重 心 移 动 趋 势 初 探 1
●马 云 廷
一
、
由重政治 教 育转 向重道德 教育
高学 生思 想品德 形 成的动 力 。然而 , 当计 划经 济体 制变 革 为市 场 经济 体制 后 ,人们 的 思想 观 念也 随 之 发生 了新 的 变 化 , 一 向被 视 为 中华 民族 传 统 美 德 的 “ 义 轻 利 ” 对 重 观 念开 始重新 审 视 。一 部 分人 认 为 , 场 经 济就 是 要 “ 利 市 重 轻义” 才能 推动 经济 的快 速 增长 。而 大部 分人 认 为 , 目前 社 会 上 出现 的 拜金 主 义 、 冒伪 劣 、 诈活 动 等 , 是“ 假 欺 都 重 利轻 义 ” 的结 果 。因此 , 们主 张 应大 力 弘扬 中 国传 统 文 他 化 中 的“ 义 轻 利 ” 德思 想及 其 一 系列 儒家 道德 文 化 , 重 道 并 以 “ 洲 四小龙 ” 济 的腾 飞为 例说 明 坚 持儒 家 思想 的 亚 经
学生德育教育的重心分析与执行方式解读4页word
学生德育教育的重心分析与执行方式解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的加快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直接影响了在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和健康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全社会性的引入,各级学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升学、招生或就业压力,学生德育工作的受重视程度显著降低,大多以被动、低效率工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被错误认知,缺乏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执行手段,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学生德育工作的科学内涵,明确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心,提出行之有效的学生德育工作执行方式。
一、学生德育教育的科学内涵德育教育是指根据各级学校学生处于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实际,针对该阶段学生的实际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总称。
思想教育是指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判断认知,根据自身实际树立不同层次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
政治教育是指学校通过系统的教学,增进学生对我国社会制度和相关的国体、政体、民族、阶级等,培养学生应有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情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是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
法制思想是指根据我国现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状况,为了改变我国公民法制意识普遍淡薄和低下的情况,帮助我国在校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保证其能够有效维护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法律权益的教育内容,是德育教育的法制目标。
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学校实际教学和外部舆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内心的责任义务感,产生社会普遍认可的、正确的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保证学生的实际行为被道德约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根据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和利益平衡的需要,通过各类德育教育主体帮助德育客体获得德性品质的互相作用的过程。
浅析德育重心移动趋势
浅析德育重心移动趋势【摘要】德育变革问题,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遗产,又要考虑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性、科学性东西接轨,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巨大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新世纪学校德育的辉煌。
【关键词】德育规范趋势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趋势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
由于客观上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进行之中,主观上人们的主体文化素质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的动荡和多重化选择之间的混乱。
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
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
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
二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
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把腐败问题归结于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不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业之风或职业道德就建立不起来。
二、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的趋势德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激发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时,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
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
浅谈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转变
法,提 高教 学效率。 关键词 新时期 学校德育 方法 转变
培养德育 自觉性就是使学生形成 自觉树立道德 目 ,主动提高道德能 标 力 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 分自由的发展 。 会发展 ,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 命 , 应对现有 就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而言 ,由于施教者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 以及受传 德育方法进行 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在方法上 ,惯用的是说服教育 、批评指正 、品德 评价等 ,这些教育方法多少都带有强制意味 。这些强制性的 “ ” 灌输 1 建立德育民主性 。 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 向平等交流转变 容 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产生抵 触心理 , 导致德育他律功能的弱化和消 建立德育民主性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在德 育过程 中角色 的转变 。一 解。 “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 的 自 ” , 出德育他律困境的出路是 律 走 方面 , 师要深 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 的加快 , 教 每个人都需要学 德 育 自律。德育 自 觉性就 是要改变德育他律的强制性 、约束性为德育 习和提 高,要敢 于承认 自己在某些知 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不如学 自律的内控性 、 自主性 , 出理性说服 ,关注爱的施 予 , 突 重视隐性课 生 ,充分 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 能力 ,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 程 的教育 ,实现他律 向 自 律的过渡 。要培养学生在个 体道德生活和社 识 上有超过 自己的思考 以及在某些 问题的处理上有优于 自己的办法 , 会道德生活 中学会 自律 ,应把握三点 。—要加强显性 教学。真正落实 动与学生交流 ,虚心接受学生意见 。教师不应再 以道德教育的权威 课 堂教学是 学校德育 的主渠道 ,通过 课堂教学介 绍政治 、法 律 、道 者 的身份 出现 ,而应是一位顾问.一 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的引导 者, 德 、哲学 、文化等社会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现状 和发展要求相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 吉林农业科技 学院生物 工程 学院 , 吉林 吉林 12 0 ) 3 1 1
摘 要: 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在学校人 才培养体 系中至关重要 , 但高校德 育教 育的现状 则对高校德 育工作提 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强须直面现状 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德 育教育的重要性 , 真规划 , 认 转变思路 , 改进方法 , 学生德 育工作的开展。 推进 关键词 : 高校 ; 育; 德 方法 ; 转变
德育教育是实现德育 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 出现 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多元利益 主体共生 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 、相互 作用的媒介 和桥 的社会局面 , 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 于多元化。 梁。 它关系到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 输送什 么 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 育是 塑造 德 样的人的问题 ;关系到高校能否完 成培养德 、 主体灵魂 的社会 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 的重要使 智、体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 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 , 使其学 会 人重任的问题 , 至关重要 。但高校德育 的现状 , 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做出正确选择 。 则对此提出了新 的要求和挑战。 21 .. 1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 飞速 发展 , 1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分析 许多新 的思想观点, 不但学生闻所未闻 , 教师也 1 没能真正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 . 1 颇感生疏 , 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 , 需要 进 在认知上 , 几乎所有高校都能把德育放在 行 自我批判和选择。像 以往那样由教师代 替学 各“ ” 育 之首。 在实践中, 由于高校办学的竞争 和 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 , 恐怕 过于简 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与结果缺乏相应 的考核评价 单 了。对教师个人来说 , 也未免强人所难 。 21 从学生方面看。 .2 . 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 体系,导致一些 高校把学术科研 与专业教学质 量的提高放在了首位 ,而把德育 工作放在 了较 多元、 开放、 变化的社会环境 中, 们在道德 发 他 为次要 的地位。 展 、价值选择 和人生取 向等方面都面临着 多元 选择 。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 自我判断、 自我 1 任课教师德育作用发挥 不强 . 2 “ 师者 , 传道、 授业 、 解惑” 。师德在学校道 抉择 、 自我控制和 自 觉成长。 当代大学生 自 身也 德体系中应处于“ 核心地位” 。但随着社会 的转 有成为道德主体 的需要,他们在道德生 活中和 型,各种思想激荡 ,一些 教师的道德 自 律性减 价值选择中较强 的主体意识 ,强烈 的主体需要 弱, 不能以强烈的事业心、 责任感 和高 尚情操感 正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产物 ,为学校教育培养 道 化学生 :并且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仅体现在 德 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 。 21 从社会方面看。 .3 .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 授课 , 未能体现在对学生的道德评判上 。 1 德育工作人员队伍不整 - 3 化 引发 了教育价 值取 向的多元化。国家、 集体 、 首先 , 由于历史与 客观原 因 , 部分 高校特 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 别是高职与民办 院校 ,专职学生工作 队伍学习 内容上和层次上 的不 同。 国家要求教育培养 “ 经 和“ , 组织 和培训机会极少 , 综合素质跟不上专业教师 ; 其 济 人” 政治人 ” 集体 要求 教育 培 养“ 次, 教师对学生工作明显不感兴趣 , 再加上经济 人 ”个体 则想通 过教育使 自己成为 “ , 主体人 ” 。 三者是矛盾的 。从本质上 看 , 三者是 环境等的影响 , 使学 生工作人员队伍不稳 ; 第 表 面上看 , 三,专任理论教师不能主动并带领学生深入实 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 一个统一 的过 程, 二者密不可分 , 互为因果。个 体既是社会 历 践, 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1 德育在高校学生 的评价体 系中分量不 史 的创造者 , . 4 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 。 没有个 体 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 就无所谓社会历史 的发展 。 够 虽然素 质考评 、综 合考评 中有一定 的体 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现, 但权重显然较小。 考试分数的上下 、 高低 , 仍 2 面对现代教育人 性化的现实 ,以学生 . 2 在最大层面和最终结果上 决定着学生能否获得 为重心是德育教育 的必然走向 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 是生活的准备 , 是 诸多荣誉、 入党 、 成为优秀生等等 。 为 明天谋生,现代教育的基本走 向是学 习社 会 1 德育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 . 5 专职德 育工作人员 缺乏对学 生思想政 治 和终身教育。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 为核心 工作的有力把握 , 创新意识不强 , 影响德育工作 的传统教育思想 , 但不是否定知识 , 主张终身学 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 教育不再是 未来生 活 与活动向更高层次跃进 。 组织 的活动 , 不能覆盖 习 , 教育就是生活。现代教育观 以人 为核 更多学生 , “ 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冷冷清清” 活 的准备 , , 动育人 的针对性 、 实效性大打折扣 ,形式主义” 心 , “ 实质是 以人的全面发展 为核心 , 以开发人 的 凸显。 潜能为核心。因此 , 教育不仅是劳动力 的教 育 , 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 , 在高校 , 就是学 2转变德育方法 的三个必然 传 统的德育 方法体 系与这一要 求很不 相 生的教育 , 而不是知识的教育。 称。 要想顺应社会发展 , 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 主 23 . 面对重心转移必须化 的现实 ,学校调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 ,必须对现有 的德育 整方法是 德育教育的必然趋势 2 .落实德育民主化 , .1 3 使德育方法 由单 向 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学 校德育教育方法重心 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 的重要内容之一。 灌输向平 等交流转变。随着社会发展步伐 的加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 教师要敢 于承认 21 . 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 的现实 ,培养 道 快 , 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认可学生 的认识 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 能力和分辨能力 。 学生要消除对教师、 家长的 对
以学生为重心是德育的有效方法
内容提要:德育工作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向导、动力、保证作用,以德育人,让中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主题。
目前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还存在问题,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面对当前的形式,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学校的德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德育的有效方法要以学生为重心,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本人从民主化、实践化和理想化三个方面粗略地设计了今后学校德育方法落实学生重心的具体思路。
三方面内容实际应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
加强学生德育建设任重道远,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及时总结调控,经常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对中学生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才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德育人,让中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主题。
德育工作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向导、动力、保证作用。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努力、积极探索着加强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学生的总体精神面貌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在充分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还存在问题。
从教师方面说,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明教育,爱国主义理想教育,以及一般的规范性行为教育,其他方面似乎也道不出什么来。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
从中学生方面说,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时教育必须注意一定的全面性、完整性和视野的开阔性。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第一篇: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
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
”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
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
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论高校德育体系建构的三重转化
2017·01党的十八大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德育工作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具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
而考察现状,当前高校德育普遍还存在着“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实践困境,需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推动高校德育体系化、协同化、整体化发展,形成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内在机制。
具体在实践路径上,笔者认为要实现以下三重转化。
一、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优化课堂教学,对德育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建构高校德育体系,笔者认为首先要系统推进德育教材体系建设和德育教学体系建设,并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教材体系是指某一门类课程的多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构成的系统,如核心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学习参考书、教学案例分析等。
与教材体系不同,教学体系是一个由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撑的教学要素组成的教学系统。
教学体系一般包含六个方面的要素: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制度与管理。
现代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是指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以上六个教学要素组成的教学动态有机系统。
[1]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而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目标和延伸。
由于教材体系是一个事先预成性的体系,因此具有相对封闭、固化和滞后等局限性;而教学体系则是一个生成性的体系,是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教学机智,形成的灵活、开放、动态的情境式德育教学系统。
教材体系可能只局限于专门的德育教材,而教学体系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非专门德育课程、非德育课程的教学。
也就是说,教材是“死”的,而教学则是“活”的。
科学编写高校德育教材体系难,而将德育教材体系转向为教学体系更难。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必经的转化,是教学主体对课程的再创造。
[2]因此,高校德育体系建设要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作者:康树婧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04期爱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石。
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来对待。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忽视了应按人性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行德育,学生的要求是划一的,德育的方式是强迫式的、命令式的“我说你做”。
首先,把学生真正当“人”看。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志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我们口头说着爱心教育,可面对学生犯错时,总是不能冷静地控制情绪,不问青红皂白,以满腔的愤怒如同暴风骤雨般狠狠地批评,如同情人的眼里揉不进沙子一般,甚至把这种粗暴的教育当作一种爱心教育,认为是为了他“好”。
可我们能否仔细思考一下,他们还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们在批评前,是否先倾听一下他们的辩解,而不是尽管没有挥起皮鞭狠狠地抽在他们身上,却伤在了他们心灵的深处,让学生们看到的是狰狞的面孔,而不是和蔼可亲的脸庞。
也许他们下次不会犯错,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我们粗暴的批评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激化矛盾、产生顶撞。
被批评的学生抓住你没有尊重他,未调查而下结论,所以拒不认错。
我们应把学生真正当一位成人去对待,他们有思想,他们更需要同样的尊重和理解。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技巧,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都是美好人生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其次,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我认为这是德育教育中的一种境界,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
生活上,天气变冷时,我们提醒他注意保暖,尽管他有些不耐烦;学习上,成绩下降时,我们会小心翼翼地去询问和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给予鼓励,再不行就请家教辅导;情绪低落时,我们主动地询问:怎么了,有什么不高兴的?告诉父母,肯定会帮你解决;当他出现早恋时,我们会深思熟虑地多方面了解他的相关信息,然后再决策如何面对他的早恋行为,既不能伤害他的这份情感,又不能让事态发展下去;获得荣誉时,我们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奖励,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
论学校德育工作和方法的重心转移
论学校德育工作和方法的重心转移作者:徐景平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07期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工作、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通道。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以灌输的形式来进行道德说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甚至用有压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
这样不仅出现形式重于内容的德育弊端,而且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学生因为包括德育工作缺失或德育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而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学生的学习效率受阻、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又抑郁”的生活。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越轨,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学生没有健康而良好的素养,德育工作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学校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可以说青少年道德观以及良好性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也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有效支持。
为满足学生成长和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对当代德育主体的仔细研究,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及方法重心的转移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视角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学校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思想。
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积极影响学生的成长,实现由外到内的德育工作重心和方法的转变应该是其重心转移的重中之重。
高校“两个重要转变”与德育工作
底是 人才素质的竟争 因此在培养跨世纪人 才的问题 上 应致力 于研究探索非智力因 素对智力 因 素的开发作 用 以实现 德育的
,
有些学 生认为市场经 济 主 体是
,
。
政 治 人 文价值 思想道德和开发功能的综合效应
2
、
、
、
。
经 济人 而非 道德人
、
”
“
”
,
自由竞争 追求经 济利益 的最大化是调
质教育体 现 在培养作为人 的人 即 人 的 自身完善 发展方 向以及
智力因 素以 外的非智力 因 素等方面 即体现 在大学生 的意志品 质方面 情感 方面和个性 品质方面 美国 的一 位社会学家的研究
0 % 情商因素 结果表明 决定一 个人是否 成功 智商 因 素仅占 2 0 写 因此 有关人 的发展方面 的教育内容对大学 生就显 却占 8
,
这与发达国家办学效益比相差 3 ~
, ,
5
倍 办学效益低 与现 代教
。
二 是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
简单地说 一 是适应 问题 二
“
,
,
育不能接轨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职 工 任务的单打一 也是效益 低的原因之一 今后应使教职 工在校发挥多种职能
, 。 , 。
是提高问题 这也可以 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 作面 临的 两个重要 转变
, , , 。 、
、
立 和发展 社会主义 市场经 济条件 下 德育的政治功 能丝毫 也不 能淡化 但德育除注重 坚定 正 确的政治方向 外 不能 忽视人 文 价值和 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
, 。 , “ ” ,
、
、
,
再者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 说到
《论高校德育理念的视角转换》
《论高校德育理念的视角转换》
随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德育理念近几年也在发生变化,紧跟时代发
展的步伐。
近来,以构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和“新型德育人才”为主旨的高校德育理
念有了新的转变突出,由过去“增长式”德育发展到“转化式”德育发展,从“热望式”
德育发展到“禁欲式”德育发展,从“全面式”德育发展到“处理式”德育发展,从“局
部式”德育发展到“全局式”德育发展,从“运行式”德育发展到“渗透式”德育发展,
从“机械式”德育发展到“敏感式”德育发展。
从此可见,高校德育理念由增长型、热望型转变为转化型、禁欲型,由全面性、局部
性变为处理性、全局性,由运行性、机械性变为渗透性、敏感性,更好地满足了高等教育
新模式下构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和“新型德育人才”的需求。
由此可见,高校德育理念的转变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在于,出发点已经从偶像拜倒变为
自我实现,以自我修养、自我努力和自我谩骂的观念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强调从内部探索
性和自律性。
高校德育理念还将本体论、生命论、价值论和道德论等理论架构发挥出更积
极效益,确立当代学生在“拥有优秀素质,人生成功,不仅要展示自我风采,而要把握自
我方向”的新理念,推动学生把自我思考和学习融入日常行为和生活,提升自我认知、意
识形态、价值理论等品格修养,实践着爱国、服务社会、担当使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为了合理地促进高校德育理念的视角转换,扩大教育效率,改善治理结构,还应提出既可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又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及深入开展学生全面教育活动,以增强实践能力的一系列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内容摘要:[摘要]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人”。
而使学生“成人”要比使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导”。
因此,德育必须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达成德育的目标。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
[摘要]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人”。
而使学生“成人”要比使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导”。
因此,德育必须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达成德育的目标。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
[关键词] 德育;学生;教育者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而所谓“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
[1] 以现代科学的德育观看,这种观念是落后的。
它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
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学生“成人”。
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
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
“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
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
英语 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
21世纪德育重心移动趋势初探
21世纪德育重心移动趋势初探提要探讨21世纪德育变革问题,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遗产,又要考虑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性、科学性东西接轨,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巨大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才能适应2 1世纪时代的要求,创造新世纪学校德育的辉煌。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趋势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幵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
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
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 这是完全正常的。
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强调政治教育时始终没有掌握好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
这表明,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会道德风气变化最深刻的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 由封闭向幵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期。
由于客观上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进行之中,主观上人们的主体文化素质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的动荡和多重化选择之间的混乱。
在道德选择导向上出现了三种选择倾向,一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选择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明,主要是优良传统美德;三是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
论高校德育重点应转向情感教育
作者: 周春霞;王贵喜
作者机构: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65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64-166页
主题词: 高校德育;转向;情感教育
摘要:高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德育课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强调'晓之以理',这使得德育陷入'填鸭式'的空洞说教,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高校德育必须重点转向情感教育,强调'动之以情',使学生首先从情感上认同它,进而在潜意识中固化它,最终在行为中表现它,这样才能提高其效果.。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2000字
在过去,学校德育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传统教育方法上,即讲授道德知识和强制执行校
规校纪。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意识到单纯传递道德知识和强制执行其
实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因此,学校德育的重心逐渐开始向更注重学生
个体发展和自主探究的方向转移。
首先,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意识到
情感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了解
和沟通自己的需求,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其次,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决策能力。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通常是通
过规则的强制执行来进行的,这种方式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道德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相反,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决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道德的本质,以此激发自己的内
在动力来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第三,在学校德育的实践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和自我审视。
传统的道德教育
在强调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难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而现代学校
德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掌
握和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总而言之,学校德育的重心转移主要体现在从强制执行道德规范到注重情感教育、自
主学习和自我审视。
这些转变旨在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自主探究和实际行动来提
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良知、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合格公民。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引言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变化,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德育方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德育方式注重了学生行为规范的强制性,而现在的德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背景在过去,学校德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家访、自习管理等强制规范学生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而现如今,学校德育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将德育的重点从强制规范行为转移到了以个人内在素质和道德意识培养为主。
重心转移的原因社会环境变化在现如今,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不同于两三十年前的时候。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全面,而这也为德育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样变化的环境下,纯粹采用旧有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转移德育方法的重心变得更加必要。
国家政策倡导当前,国家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也逐渐具体化,要求学校跟进新政策,将德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以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推动了学校德育方法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是单向度的,而在改革后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被更多的发挥出来,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了学生德育内在思想的培养,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德育方法的转变。
重心转移的意义增强学生意识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道德规范并非来自于外部的规定,而是来自于内部的自我警醒。
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愿意自觉地思考道德准则,形成自我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思考,如理性思考、良好的品行和社交策略等。
培养人格品质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也有助于学生个人内在素养的培养。
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培养内在的品质,如责任心、体面、勇气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主 义市 场经济 体 制的建 立 , 求高 校教 育培 养大批 要
有理 想 、 有道德 、 文化 、 纪律 , 想敢 干 , 有 有 敢 富于创 造
文组织 提交 的报 告《 育 : 富蕴 藏其 中》 为要 适 应 教 财 认
未来社 会 的发展 , 教育 必须 围绕学 会认 知 、 会 做事 、 学 学 会共 同生 活 、 学会 生存 这 四种基 本学 习能 力来 重新 设计 、 重新 组织 。2 l世纪 的教 育 , 仅要 使学 生 有 知 不
并 存是 当前 社会 价值体 系 的总特 征 。 教育 是培 养主体
用 , 发学 生学 习的 积极性 和 主动性 , 激 加强 实践 教学 ,
探索 实践 育人 的长效 机制 。
的社 会 实践 活动 , 德育 是塑 造 主体 灵魂 的社 会实 践活 动。 高校 德育 的重要 使命 是 引导大 学生接 受社 会主 导
和桥梁 。在 以往 的高校 德育 工作 中 , 受传统 教 育观 念
和教学 模 式 的影 响 。 师居 于 重 心地 位 . 生 处 于从 教 学
属 地位 。我们 的德育 方 法往 往 重 传 递 、 思考 , 轻 重灌 输 、 交流 , 外 律 、 内修 , 轻 重 轻 忽视 道 德选 择 和 澄 清 能 力 的培养 ,忽 视德 育过程 中由知 到行 的转化 环节 . 缺 乏平等对 话 和情感 沟通 . 视 了学 生 自我教 育 能力 的 忽
作 者 简 介 : 莲 (98 ) 河 南 西 平 人 , 朱 16 一 , 安顺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州安 顺 5 1 0 ) 贵 6 0 0 4 与 电子 科 学 系讲 师 , 究 方 向 为 思 想  ̄息 研
政 治教 育 。 收稿 日期 : 0 9 1 8 2 0 -1 —2
国际 2 1世纪 教 育 委员 会 19 9 6年 向联 合 国教 科
想 政治教 育 的主渠 道 。作 为 高校德 育 的重头 戏 , 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如 何增 强 教 学 的说 服 力 、 染力 , 高针 感 提 对性 、实 效性 ,这 是高校 德 育改革 的一 个重要 课 题 。 20 0 5年 , 中共 中央 宣传 部 、 教育 部 《 于进 一 步 加 强 关
和 改进 高等 学 校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的意 见 》 出 : 充 指 要 分发挥 教 师 的主导作 用 , 分发 挥学 生学 习 的主体 作 充
道 德 主 体是 在 道 德 活 动 中具 有认 识 能力 和实践
能力 的人 。 中国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体制 的初 步确立 ,
出现 了多种 经济 成分 并存 、 多元 利益 主体共 生 的社会 局面 , 得 人们 的价值 取 向趋 于多元 化 。积 极 的与 消 使 极 的 、 统 的与 现代 的 、 传 东方 的与 西方 的多种 价 值观
革 。高校 德育方 法重 心 的转移 , 是高 校思 想政 治教 育
改革 的重要 内容 之一 。
一
高 校 的思 想 政治 理 论 课 承担 着 对 大学 生 进行 系
统 的 马克思 主义理 论教育 的任务 , 是对 大学 生进 行思
、
培 养 道 德 主 体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必 然 要 求
向 塑造 人 格 转 变。
关键 词 : 等教 育 ; 育 工作 ; 育 方 法 ; 心 ; 高 德 德 重 学生 ; 德 主 体 道 中图 分类 号 : 6 1 G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 O O 0 0 7 — 3 17 — 9 92 1 )7 15 0
重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7 00 期
Ju lo C ogi n e i c neadT cnl ySc lSi csE i n N . 00 oma f hnq g U i rt o Si c n eh o g (oi c ne d o ) n v sy f e o a e i t o72 1
培养 。
个人 品质 的 限制 , 师并 不能 够完 全帮 助学 生顺利 解 教
决所 有 的道德 难题 。 而且 社会 道德 本来 就不 是非 此 即 彼 的简单 判 断 自我批 判 和选择 。 以往 那样 由教 师代替 学生 像
的新 型人 才 。 传统 的德 育方 法体 系与这 一要 求很不 相
称 。要想顺 应社 会 发展 , 真正 实现德 育 为社会 主义 现 代化 建设 服务 的使命 , 须对 现有 的德 育模式 进行 改 必
识、 会做 事 , 重要 的是 会做 人 。 更 这对 高校 的德育 工作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德 育 方法是 指实 现德 育 目标 、 成德 育任 务 的途 完 径和 手段 , 是教 师 与学 生 相互 影 响 、 互作 用 的媒 介 相
价 值观 , 使其 学会 在纷 繁复 杂 的价值 现象 面前作 出正
确选 择 。
从 教师 方面看 , 现代 社 会飞速 发展 , 新思 想 、 新观 念 和新 问题层 出不 穷 。许 多 新 的思 想 观点 , 不但 学生 闻所 未 闻 , 就是 教 师也颇 感 生疏 。受教 师生 活时 空和
大学 生 的道德 成长 与身 体成 长一样 , 需要 多渠道
地 汲取 营养 。 而我 们 的德育 往往 满足 于开设 了多少课 程, 开展 了多少 次 主题活 动 , 显性 、 隐性 。 中 国社 重 轻
论 高校德育方法 的重 心转移
朱 莲
摘 要 : 着社 会 的发 展 , 会 价 值 取 向 多元 化 , 随 社 以学 生 为 重 心是 教 育 发 展 的 必 然 走 向 。 高校 德 育 方 法 的 重 心 必 须 转 向 学
生 落 实德 育 民主 化 , 变单 向 灌 输 为 平 等 交 流 。 实德 育 实践 化 , 落 由封 闭式 向 开放 式 转 变 。 实德 育 理 想 化 , 落 由传 递 知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