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能够理解和解读《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归去来兮辞》和《并序》的文本解读;•两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 教学重点•文本理解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学生对作品的个人感悟和体会的表达。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并进行表达。
5.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提问学生对这两篇作品有何了解。
(二)阅读理解1.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文本解读,注重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2.对《并序》进行文本解读,注重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三)主题分析1.分析《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2.探讨作品所要表达的哲理和意蕴,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知识体系。
(四)个人思考与表达1.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堂深入讲解,让学生自主感悟和思考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观感;2.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批改学生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教学评估•课堂讲解和思考题答案的分析;•学生的个人手写或电子版作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的提高。
7. 课后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8. 其他说明•教学时长:2课时;•本节课适合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年级和其他人群的文学鉴赏教育。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归去来兮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句与培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解词句和课文,鉴赏课文。
自学法,讲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和人生境界,认识陶潜归隐原因,理解其所处社会环境及人才应有的理想环境。
【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手段】PPT课件,朗读音频。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你猜得出下列后人的评价是针对我国古代哪一个作家吗?梁·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列其诗‘中品。
'”宋·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介绍作者:文人字号:羲皇上人:“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靖节先生轶事:1。
酒。
2。
《責子诗》白发被(pi,同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2、通过检查自学结果来统一教学双基和落实掌握3、通过问题探究来引导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陶渊明其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下熟读并梳理文意,请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1、展示朗读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可配乐)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2、展示基础知识(包括正字音、必须牢记的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文本中难翻译的几句话)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①景翳翳以将入。
(景,太阳。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
(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4)词类活用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民教冇出版社内容来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主题:《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高屮二年级学生设计者:李兰/郑州中学郭河秀/郑州市第九中学李艳慧/郑州市第五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学期冃标中对文言文阅读的慕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站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是“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其他三篇为《滕干- 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四篇文章有辞赋,有书序,有先秦诸子散文,有给皇帝的奏章(表)。
虽文体不同,但都能依托文体的语言特点抒发真性真情。
学习本单元,要能够借助注禅和工具书,说出古代抒悄散文屮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屮的意义和用法; 能从关键词汇、句式、用典等方面赏析课文语言,体会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 熟读成诵,感受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3.学情分析学生己经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作品,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辞赋的特点和对陶渊明归隐情结了解得还欠深刻。
学习本文,要以诵读辞赋为线索,感受辞赋语言抒情的特点,与文本深度对话,以实现与陶潜的心灵碰撞,披文入情,多方面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
口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说出“策”“胡”“奚”等词语的语境义。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这篇辞赋语言朴素、音节和谐、音韵优美的特点并背诵课文。
3.通过自由品读、小组研讨,概括文章再现的画面,借助画面分析文章蕴含的复杂情感并做出评价。
评价任务1-结合文本准确说出“策”“胡”“奚”等词语的语境义,直译重点文句(教师圈定)。
2.从语言风格、音节、音韵等方面说说这篇辞赋的特点,通过对语调、语速、语顿等的恰当处理,有感情地诵读并试背课文。
高中语文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目标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导入示标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播放第一张PPT)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3、导做:学生探究讨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
学做思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学: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导思: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1)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过程与方法:背诵全文;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始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全国一等奖)
⼈教版⾼中语⽂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全国⼀等奖)教学设计中学语⽂题⽬:《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标反复朗读课⽂,熟读成诵;2、能⼒⽬标理清全⽂的⾏⽂脉络,梳理作者归⽥的情感变化;3、情感⽬标体会作者⾼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体悟作者情感和作者返璞归真的⼈⽣志趣与⼈⽣境界。
【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落花⽆⾔,⼈淡如菊”有⼈⽤这两句话来形容陶渊明的作品和他的⼈格,同学们,你们觉得恰切吗?陶渊明所形成的独特的⼈⽣状态与精神对后来⼈产⽣了⾮常重要的影响。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后来⽂⼈的作品⾥⾯也经常出现。
同学们,你有没有与作品产⽣⼀些共鸣呢?今天我们来品读它。
⼆、预习检测(⼀)通过翻译序⽂,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第1⼩组⼝头展⽰)明确:有三点理由。
1、“质性⾃然,⾮矫厉所得”,也就是说⾃⼰本性⾃然,不会扭曲⾃我,不会强迫⾃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我性情会⾝⼼“交病”,那⽐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条是根本的。
⾃⼰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崇尚⾃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背诵⽂章的⼀、⼆段。
三、整体感知课⽂聆听《归去来兮辞》配乐诗朗诵,注意节拍和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课⽂,组内解决以下问题。
(第2、3、4、5组对应回答,第6组点评并加以打分)1.在第⼀段,作者是怎样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的?明确:开头⼀句,开门见⼭地喊出久郁⼼中之志。
——“归去来兮,⽥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闷⽓,顿觉⾃在坦荡、轻松畅快。
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为形役”,为⾐⾷所迫⽽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生:陶渊明(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生:讨论并回答师:(引导并总结)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
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
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
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
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和背景;•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掌握通过语言艺术来表现文学思想,增强自我审美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及其背景;•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方法;•通过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思想。
2.2 教学难点•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策略。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和背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主要诗歌特色;–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词牌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归去来兮辞的曲调特点和相关的音乐文化。
3.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归去的精神追求和背后的情感体验;–李白对归去理念的表达和阐释;–归去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和融合。
4.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方法–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形式和构成特征;–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策略;–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5.通过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思想–学习归去来兮辞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创新表现方式;–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3.2 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讲解、引导讨论、启发式教学、阅读欣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班级听读、表演、朗诵等活动,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推广文化知识,加强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安排4.1 学案设计•第一课时:李白及其诗歌创作风格介绍。
•第二课时: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及其曲调特点。
•第三课时: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及其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课内阅读欣赏和课外文学创作活动。
4.2 第一课时具体内容•课堂活动一:班级听读《将进酒》、《将至》、《书情》等李白诗歌,了解李白的文学成就和主要创作风格。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高中语文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陶渊明《归去来辞》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这时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却决定弃官隐居。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他在“序〞里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萧统《陶渊明传》那么曰:“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但一般认为,陶渊明决绝官场,退隐归耕,不会如此简单。
陶渊明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少有大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因此他抱着“大济苍生〞的理想,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曾经几次出仕。
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X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某某某某)。
至义熙元年,X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只能归隐。
清陶澍《陶靖节集》谓陶渊明之归隐,“初假督邮为名,至属文,又迁其说于妹丧以自晦耳。
其实悯晋祚之将終,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之节也。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理想在现实中的碰壁,是无法“远翥高飞〞的无奈。
本文共有“序〞和“辞〞两部分,故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名,“辞〞是文体的名称,属辞赋一类;“序〞写於“辞〞的前面,交代写作原由,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关于“归去来兮〞,一般的解释是,“归去〞是辞官归隐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
但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就彭泽言谓之归去,就南村言谓之归来。
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即有隐逸之想,他曾与苏辙“相约早退,共为闲居之乐。” 他钦佩陶渊明自然真率的生存状态:“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2、对联解陶潜(1):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小组讨论,对出不同的下联)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
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开怀,斜视庭柯大有“休将凡心愁俗世,且放闲眼看庭花”之感。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辛弃疾被罢官,得以回到带湖。宦途的坎坷和田园的风景使得他真正地从心灵上与陶渊明靠得更近了,他甚至进接把陶渊明的生活内容拉入自己的视觉场景中:他的山居名为“稼轩”,在田边建“植杖”亭,在山间建“停云”堂,并说:“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洞仙歌》“飞流万壑”),真的过起了陶渊明式的生活。在《乳燕飞》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辛弃疾看来陶渊明不但旷达、潇洒,浑身正气,还具有治国安邦的盖世才能。而在我们看来这似乎已经异化成了一个新的审美形象——“辛化”的陶渊明。
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4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批文入情,把握作品真挚情感。
过程与方法1、解读重点词句,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把握作品的主题。
2、赏析文中含义丰富的重点词句,体会诗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的创作风格。
情感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诗人不慕荣利、乐观旷达的精神。
学情分析《归去来兮辞》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而又纯熟之笔为我们描绘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而又复杂的心绪和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值得一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涵咏体味诗人辞官归隐后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当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时,就会想起陶渊明。
说到陶渊明,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关于他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幻灯片显示)。
1600年前,他的目光再次穿破了名利的羁绊,辞官归田,用自己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曲归隐田园的壮丽诗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的理想田园,去聆听《归去来兮辞》中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去感受他的隐士情怀。
二、感知文本:(一)你能紧扣题目中“归去”二字,设计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究、明确:(1)为何要归去?(2)归去以后的情形又如何呢?(3)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二)解读归之因1、做官本是封建士大夫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而身在仕途的陶渊明却为何辞官归去呢?他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过渡:关于辞官归隐的原因,作者在序文中已经先行提及,我们上节课已经分析过,共有三点原因(学生齐答),哪一点是根本原因呢?(学生回答: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辞中第一段哪些语句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在文中查找相关语句)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陶渊明《归去来辞》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这时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却决定弃官隐居。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他在“序”里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萧统《陶渊明传》则曰:“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但一般认为,陶渊明决绝官场,退隐归耕,不会如此简单。
陶渊明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少有大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因此他抱着“大济苍生”的理想,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曾经几次出仕。
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只能归隐。
清陶澍《陶靖节集》谓陶渊明之归隐,“初假督邮为名,至属文,又迁其说于妹丧以自晦耳。
其实悯晋祚之将終,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之节也。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理想在现实中的碰壁,是无法“远翥高飞”的无奈。
本文共有“序”和“辞”两部分,故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名,“辞”是文体的名称,属辞赋一类;“序”写於“辞”的前面,交代写作原由,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关于“归去来兮”,一般的解释是,“归去”是辞官归隐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
但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就彭泽言谓之归去,就南村言谓之归来。
篇中从思归以至到家步步敘明,故合言之曰‘归去来’。
”毛庆蕃也持此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
”逯钦立《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来、兮并叹词,以示兴奋喜悦。
”而钱钟书先生则认为,“来”与“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的“将”同义,为“将而尤未之辞”。
这些看法可供参考。
本书采用一般的说法。
学习这篇课文,建议采用如下方法:(1)熟悉背景。
不仅包括作者生平,还要了解东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佛家和道家对陶渊明的影响。
只有了解上述背景,才可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
(2)捕捉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叙事线索,一是抒情线索,前者大体按空间转换叙述,后者按作者的心理历程叙述。
阅读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两条线索,特别是抒情的线索,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3)把握体裁。
这是一篇辞赋,既继承了楚辞的风格,又有六朝骈赋的特征,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体会其内在的音韵美和诗意美。
课文解读余家贫,耕植①不足以自给②。
(我家境贫穷,靠种地不能够养家糊口。
①耕植:耕田植桑,泛指农事。
②自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给,jǐ,供给,供应。
)幼稚①盈室②,瓶③无储粟④,生生⑤所资⑥,未见其术⑦。
(孩子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
幼稚:小孩。
稚,zhì,幼小。
②盈室:满屋。
③瓶:瓦瓮,这里指盛米的陶器。
④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⑤生生:使生者生,即维持生计。
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
⑥所资:所凭借的办法,即下句的“术”。
资,凭借。
⑦术:途径,方法。
这里指谋生的手段。
)亲故①多劝余为长吏②,脱然③有怀④,求之靡途⑤。
(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去谋个官职,我内心也动了这个念头,只是求取官职又没有门路。
①亲故,亲戚朋友。
②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汉书·百官公师表》:“县令、长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担,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这里泛指做官。
长,zhǎnɡ。
③脱然,犹“霍然”,轻快的样子④有怀,有所思念,有了想法。
⑤靡途:没有途径,即没有门路。
靡,mǐ,无,没有。
)会①有四方之事,诸侯②以惠爱为德,家叔③以余贫苦,遂见④用于小邑。
(碰巧各地发生战乱,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举荐上去,于是我被任命在小城做官吏。
①会:遇,适逢。
②诸侯:指州郡长官。
③家叔:指陶夔,作者叔父,曾任太常卿,掌国家祭祀礼乐之职。
④见:表被动的句式。
邑,城。
按:对这个句子各家注释不一,教材注:四方之事,指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刘敬宣欲辞去建威将军和江州刺史,遣陶渊明去朝廷向刘裕递《求解职表》。
本书编者认为此说欠妥。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起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八月任彭泽县县令,不久辞官归隐。
其间共计十三年,先后数次出仕任地方官吏。
这个句子当是对这段生活的概括,不是专指某一具体事件。
)[以上交代自己出仕的原因。
这段文字,陶渊明字面上讲出仕是因为家贫,为了养家糊口,实际上他有难言之隐。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但仕途并不顺利。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桓玄窥伺着东晋政权阴谋篡位,渊明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于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丧辞职。
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渊明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不久,便对刘裕剪除异己,培植亲信,杀殷仲文,觊觎晋室的行为不满,于是又辞职隐居。
义熙元年转入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随着去职。
从上述经历看出,陶渊明仕途不顺,每次出仕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不得重用,宏大志向无从施展。
他内心的这些苦衷都浓缩在“四方之事……见用于小邑”这个句子里。
]于时风波未静①,心惮②远役③,彭泽④去⑤家⑥百里,公田⑦之利⑧,足以为酒⑨。
(当时战乱未息,时局不定,心里害怕到远处做官,彭泽县离我家仅有一百里地,作为俸禄的官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饮用。
①风波未静:战事未已,时局不定。
这里指刘裕讨伐桓玄。
②惮:dàn,害怕。
③远役:指到远处做官。
④彭泽:县名。
在今江西湖口东。
⑤去:距,距离。
⑥家:陶渊明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⑦公田:指供俸禄的官地。
⑧利:收益。
⑨足以为酒: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秫,shú,黏高粱。
秔,jīng,同“粳”。
)故便求之①。
(所以我才请求做了彭泽县令。
①之:指彭泽县令。
)[这里说明他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的原因。
]及①少日②,眷然③有归欤④之情。
(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乡便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①及:到,指到任。
②少日:不久。
③眷然:眷恋思念的样子。
④欤:语助词,无意义。
)何则?质性自然①,非矫励②所得。
(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得来的。
①质性自然:本性真率。
②矫励,违背本心,勉强做事,这里引申为“做作”。
)饥冻虽切①,违己②交病③。
(挨饿受冻虽然来得急迫,但违背本心做事身心都很痛苦。
①切:切迫、急迫。
②违己:指违背自己的本性与志向。
③交病:指身、心同时遭受痛苦。
病,忧苦。
)尝从人事①,皆口腹自役②。
(以前也曾出仕为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皮而自我驱使。
①人事:指出仕为官。
②口腹自役:为生计所迫而役使自己去做所不愿做的事情。
役,役使,驱使。
)于是怅然①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②。
(于是惆怅感慨,内心激动不平,为有负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惭愧。
①怅然:失意的样子。
②平生之志:指过不为官场所羁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犹望一稔①,当敛裳②宵逝③。
(本指望干满一年之后,便应该收拾行装乘夜悄然离去。
①一稔:庄稼收获一次,即一年。
稔,rěn,谷物成熟。
②敛裳:指收拾行装。
敛,liǎn,聚集。
③宵逝:犹宵遁,指乘夜悄然离去。
)寻①程氏妹②丧于武昌③,情在④骏奔⑤,自免去职。
(不久,我那位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应当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离职。
①寻:不久。
②程氏妹: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嫁于程氏。
见《祭程氏妹文》。
③武昌: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④情在:按照情理应当。
⑤骏奔:急赴,骑快马飞奔。
)仲秋①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从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
①仲秋:古人将每个季度三个月依次称孟、仲、季。
仲秋,指农历八月。
)[这里交代辞官归隐的两点理由: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思想斗争,因为毕竟“饥冻虽切”,但这样“违已交病”,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比挨冻受饿更加难以忍受。
二、“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第二条是催化剂。
自己本性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官场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因事顺心,命篇①曰《归去来兮》。
(因辞官归隐这件事顺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叫做《归去来兮》。
①命篇:给文章命题。
)乙巳岁①十一月也。
(时乙巳年十一月。
①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
)[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
从文中看出,作者先写辞,后写序。
]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时间和原因。
序和辞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谋篇之法,迥然不同。
序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
辞则是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以虚拟之笔出之。
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②胡不归③?(归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①来兮:助词。
②芜:田地荒废。
③胡不归:为何不归去。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何。
)[开篇一声长啸,直抒胸臆,惊天动地,劈空而来,这是作者对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作出的果敢决断。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回归。
在结构上,此句有振起全篇的作用,清林云铭云:“篇首‘田园’二字是通篇纲领”,“‘涉园’一段,了却园事,而园不就芜矣”,“‘西畴’一段,了却田事,而田不就芜矣”。
《归去来兮辞》行文之法,正以“归园田”三字为中心,将“归去”之事“历历”想来,一一写出。
]既自以心为形役①,奚②惆怅③而独悲?(既然自己认识到出仕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心神为外物役使,为什么现在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怅然若失而独自悲伤?①心为形役:心志为外物所役使。